第一篇:“走班族”走出健康来
八点出门坐车或坐地铁上班,五点半坐车或坐地铁回家曾经是羊城上班族的一般写照。时下在广州,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上班族不愿意终日端坐在办公桌前消耗自己的健康,于是,“走班族”开始流行,他们表示要走出健康来。
“走班族”,顾名思义,是指为锻炼身体而放弃乘车,步行上下班的人。“走班族”起源于德国。因为看到汽车污染越来越严重,德国的知识界人士为表率,弃车不用,他们穿上运动装,步行上班,一时间兴起“走班族”。响应低碳,关注健康,这种环保又时尚的运动方式很快席卷其它发达国家,也影响到羊城。
已大学毕业两年的王晓莉在越秀区东风东路一家传媒公司上班,之前住在天河东部,天天坐车上班。近来发现自己越来越懒惰,缺少运动,就把家搬到临近东风东路的梅花园,步行上下班。
“以前在学校天天都会跑步,工作了就天天对着电脑呆在办公室,感觉身体越来越僵硬。现在搬到梅花园,走去上班大约20分钟,当作是锻炼,每天都走走,身体和心情都舒服多了。”王晓莉说。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走班族”,住在天河区岑村的林民健总是提前两个站下车,然后走路约半小时到办公室上班。“一边走一边看路上的行人或者想其他事情,又或者发呆,不像在车里那么压抑,总之可以舒缓压力。我感觉每次走到办公室,大脑会更清晰更活跃。”林民健告诉笔者,“走班”近半年了,感觉健康了,即使剧烈运动后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运动就全身酸痛。
在黄浦区大沙地工作的陈媛媛小姐也是“走班族”。每天上下班,她都换下高跟鞋穿上平底鞋,步行上下班。“下班了,我还喜欢去逛黄石公园,每天走一走会比较健康。”陈媛媛说她以前有点虚胖,“走班”三个月便明显瘦了,结实了,人也健康了。
据了解,长期坚持步行上下班,可以使心脏得到一定的锻炼,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一些“走班族”受访表示,步行上班,还可减轻紧张和压力,使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更清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篇:走班走出个性选课选择人生
走班走出个性
选课选择人生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创建“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情况介绍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是一所纯私立的学校,举办人是绿城集团的董事长宋卫平先生。1993年建校,2000年才开始举办高中,2005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去年我们举行了20周年校庆,可能因为私立学校,又比较年轻,社会对育华不太了解,也希望媒体界的朋友们实地来育华考察采访,让社会更了解绿城育华学校。
今天的育华,从举办者宋卫平董事长到很多普通的老师,都带有很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老总希望我们办一所在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的同时,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的学校。在这种理想主义的烙印下,育华从2005年开始了学校课程改革。2005年至2012年,我们大体完成了学校第一阶段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实现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构建了比较有特色的校园文化。2012年开始,借助于浙江省新一轮课改的春风,我们进行了第二阶段课改的实践,主要是围绕“中外兼容、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必修课程的改革,并逐步融合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实现学生个体的高中学业规划。
今天的育华,你走进学校会发现很不一样,走廊里一排一排的储物柜,一下课了,学生匆匆地在换教室,这是因为我们的选课走班。什么是选课走班,简单说,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生成一张只属于自己的课表,再根据自己的课表来上课。这样,全校每个孩子的课表都不一样,符合孩子未来人生发展的课程会多些,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可以选得难些,基础薄弱的课程可以选得简单些;有些成绩非常好的男孩子喜欢选年轻些的老师,因为节奏快,思维活,而有些程度不太好的学生喜欢选择老教师,讲得细,特别耐心。总之,选课走班,是对以前固定班级教学形式的一次升级。
其实,走班这种形式在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中是普遍现象,但在国内还比较少,为什么,因为它对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的要求都比较高。比如我们现在实行必修走班,一个班的人数才二十几个人,小班化可以很大地提高课堂针对性,效率很高,但同时,成本也很高。再比如全校每个学生一张课表,对场地、师资和编排等等要求都非常高,对学生而言很简单,一张课表,按照课表上课就行了,对学校而言,需要同时排几百张课表,不冲突不撞车,操作的难度是一种几何倍数的增加。而且,要体现“选课走班”的效果,不是简单的走起来,它其实是一个复杂教育实施系统的简称。它的后面,还有分层教学、学分制、课堂动态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等等,它包含的导师制是以往班主任制度的升级,它包含的学生生涯规划系统是以往心理辅导教育的全面升级。
经常有人会问我们,实施下来成绩怎么样。其实,一套更先进的系统,先进性的体现首先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帮助。从我们这几年的数据看,实行走班后成绩处在一个比较快速的提升状态,随着系统的更加完善,成绩的提升更加明显。其实,想想这也是必然的,以往学校更多的是一种班级管理,一个班级就好比一个人,评价的机制也往往针对班级,班级平均分,先进班集体等等,现在呢,一个人好比一个班级,管理的精度大大提高了。以往的教育系统是一种平面的概念,设立一个班级,所有的同学都进去按照一样的标准学习,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今后的发展需要。以往有这么个故事,有个孩子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数学家,但为了成为一名数学家,他必须把高中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最不喜欢的英语上,因为自己英语最差,而事实上,如果他真的实现了人生理想当上数学家,可能也不太需要英语,这里是一个教育的悖论。而这种现象在选课走班体系中能得到一定的改善,选课走班是让孩子整个的学业系统从平面转变到了立体,我们已经实现的和将要实现的,是让孩子可以选层次、选科目、选班级甚至可以选老师。
提高学业成绩的法宝是学习效率。经常有两个碰撞的观念,一是我们的孩子太苦了,要减轻负担,另一个观念是孩子吃点苦算什么,这是一个应当拼搏的年纪,应当付出努力。其实这两个观念不矛盾,对孩子而言,最大的负担来自不感兴趣,被强迫,来自枯燥的反复操练,相反,很多孩子一回家,最喜欢的学科作业总是最先做。我们有个孩子特别喜欢化学,高中自己在看大学的分子化学,化学中不知道投入了多少精力,杭州话叫“着魔窟”,问的问题连老师都挠头,这样的孩子,是不会觉得学化学痛苦的。而我们的选课走班,就可以通过合理的编排,让他在学科上有所选择或者在学科的学习深度上有所区别,让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喜欢的东西,对未来人生有帮助的东西。我们还有个学生非常喜欢篆刻和雕刻,但从没学过,零起点,我们学校有个工艺大师的工作室,孩子通过必修选修整合系统,可以有效地腾出时间去学篆刻,足不出校,两年时间,拿回了全国青少年雕刻大赛的金奖。
绿城育华实行选课走班后,成绩分数的快速提高是一个表象,对学校和家长而言,更直观的感觉是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学得更有尊严了,学得更自信了,为什么,因为选课走班更好地给了学生选择权,突出了“个性化”和“人性化”,通俗地说,是从“要你学”到“我要学“的一种转变,以往可能这个班级、这些科目都是你的,这一桌子菜你必须吃,现在你有了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乱选的,有着一套规则和程序。给我们很大信心去做课改,有几个比较主要的原因,一是它和未来高考的改革是紧密吻合的。很多人都知道,国家的高考和浙江省高考都面临着较大的改革,而目前课改,像选课走班模式这些和未来高考改革的匹配度显然是更好的,这点,最快在2017年高考就会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另一个信心在于,课改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和人本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本身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是紧密吻合的,契合度更高。尤其在经济逐步富裕的今天,人们对工厂流水线一样的学校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接受,我们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育华课改的另一个信心来自科学性的保障。省厅和市教育局派了很多专家,一直在给我们指导和帮助。2013年,我们参与全国16个城市的竞争,最终赢得的香港汉基学习中心正式在育华成立了,绿城为此投资了7000万元,而合作的另一方香港汉基国际学校被称为世界基础教育20强,他所实行的就是走班教育,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和良好的合作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我们还在世界各地有十几所顶尖的国际友好学校,比如美国排名前10的温莎学校,新加坡排名第一的南洋华侨中学,他们也一直给予我们非常多的帮助和支持,我也想趁这个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
当然最想感谢的,还是学校里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对学校的支持、理解与信任,我们都对优质生活和优质教育充满期待,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三篇:选课走班
高2009级——数学选课走班管理要求
选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纵观世界高中选修课设置的状况,其基本模式主要有任选制(选课制)、选科制(分科制)、定向选修制和全选修制四种。它们各有利弊,适合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说,选课制完全依照学生的意愿,但若缺乏指导,学生的选课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从现实的角度来讲,选科制比较符合学生明显分化的客观情况,教学组织简单易行,但它几乎是文理分科的“换汤不换药”版,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定向选修制则结合了“选科”与“选课”,既保持了分科的特点,又克服了单纯分科的缺点,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同一科目下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较为理想,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中选择的模式;全选修制可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比如语文这门学科,有诗歌鉴赏、写作指导、体味阅读等不同的语文课,再比如数学这门学科,有数学概论、函数专题、三角应用、统计概率、算法初步等不同的数学课。但该模块忽视学生发展必须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一般在大学里应用较多。
2009级的选课走班是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了动员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给予选课的指导,然后填涂选课志愿表格,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学校做出统一安排和教师的调整等。我们实行的选课走班是按照“自主选科(——文理倾向),切块组合——(便于管理),模块走班(——保持稳定)”的模式,从学校发展、学生稳定等层面来说,我们的选课是成功的。
一、针对选课和走班,可能会出现的学生混乱等情况,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
首先,确定组班模式。学校经过反复考虑,最终确定了“分割划片、切块重组”的“单元组班模式”。所谓单元组班就是将几个行政班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走班单位,以选择人数较多的行政班为母班,将其他选择人数较少的班级学生编入母班。这种单元组班模式一是有利于解决教室数量不足的问题,即使没有空余教室也照样能够走班;二是有利于缓解师资的紧缺问题,同一位教师可以分别承担多个走课单元的课程;三是有利于按不同学科的走课时段编排课程表。
其次,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编制各种课表。根据学生选课最终结果和组班单元的划分,完成“四确定,四安排”,保障走班运行。确定教学班班级数量,安排走班教室;确定模块教师数量,安排任课教师;确定模块课时数量,安排走班课程表;确定各班学生名单,安排座次表。最后利用“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系统”编制输出所有任课教师和走班学生的个性课程表。
二、面对流动的课堂、多变的学生,传统的教与学方式遇到了较大的挑战。要想使选课与走班的推行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满意,必须加强选课走班背景下教与学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方式。我们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加强备课指导,统一每节的内容和作业的布置。这样的举措是为了保证同一行政班内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走班接受的内容是相同的,不样让学生在课后多了对老师的非议。作业的收交我们在每个行政班配备小课代表,以行政班为单位收交作业,这样的好处是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收交情况更为清晰了解,也减轻了课代表的负担。
其次,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有助于解决走班背景下教学班学生组合的频繁变化、学生听课不停流动等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合作小组的划分遵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学班合作小组的划分以来自同一个行政班为主,行政班合作小组的划分尽量不拆解教学班小组。通过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讨论交流、日常作业的收发、自主时间的合作解疑等。
再次,构建解难答疑渠道。随着规范办学的推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没有教师辅导,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在减少,学生逐渐增加的疑难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已经大大制约了选课走班的顺利推行,必须探索一些新的渠道。课题组探索的具体做法是:在每间教室装配“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将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分学科放入盒内,课代表收集后交给各备课组。在学生自主自习时,各备课组安排教师轮流到“答疑室”值班,解决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另一种做法就是每天提供一节自习,通过学生谈论交流,解答疑难。
三、面对选课走班下的管理难度加大,我们以年级部管理为核心向下和向上两方面探索学校管理的新形式。向下主要探索了“教学单元工作组”负责制,向上主要探索了“学校精细化管理”。无论是哪种管理方法,都不是一方面的事情,需要多种层面的管理通力配合。同时,我们提倡学生管理自主化。制订《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细则》,加强自主管理制度建设。对参与走班教学的师生进行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除确定各行政班班主任和教学班辅导员,负责行政班和教学班的日常管理外,重点确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负责教学班日常事务的督促检查。各班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自习管理委员会,各班设有值日班长,负责本班自习秩序;每层楼设有值日楼长,负责检查本层楼各班自习秩序。各班卫生委员组成卫生管理委员会,轮流检查和督促教学楼卫生、环境卫生和宿舍卫生工作。各班体育委员组成体育运动管理委员会,负责级部学生的早操和课间操检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生最了解学生,学校成立各种学生管理委员会,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又锻炼了学生干部队伍。
选课走班的教学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选课走班下的师生归属感问题,个别学生利用流动性“钻空子”逃课问题等。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能让我们的学课走班更完善、更和谐。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实行选课走班教学,不仅是一项行政指令,更是教育远离功利主义、靠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选课走班教学改变的不仅是课程结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被动地位,以源于学生自主的多样化课程保障其全面化、个性化发展,从而为高中教育、为学生生命打开一扇可以自由呼吸的窗户。一句话,选课走班教学选的不仅是课程,更是学生一生的幸福;拷问的不仅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更是我们的教育良知!
第四篇: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概念简述
选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我国正在实验的高中选修课具有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等特点。选修课的实施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与教学问题。选修课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材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当前,要特别加强选修课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设置意义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人类智力多种多样,个体智力是一种多种能力的结合。在他看来,至少存在着九种智力元素:逻辑/数学、语言、音乐、空间、运动、交际、内省、自然、生存,不同个体智力元素的组合方式导致了个体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间的身心差异诸如兴趣爱好、性向特长越来越明显。在初中阶段开始分化,到高中更加明显。我国教育固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平均发展或门门优秀。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制中,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编制活动之外,他们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法进行教学。而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必修课数量、内容、范围有限,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只有选修课才可能既在科目设置上有一很大的灵活性,又在科目的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选修课尤其是学校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选修课,有助于高中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彻底打破中学课程结构封闭、僵化、萎缩的状态,重构高中课程结构,使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课程模式
高中选修课的类型与比例 从课程内容上,选修课可分为学术性选修课和职业性(或技术性)选修课。前者侧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包括高深型、拓宽型、趣味型学术性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对学生的学术走向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后者包括农业类、工业类和商业类选修课,目的在于使中学生了解一些工业、农业、商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作一定的准备。从开设方式上,选修课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即按照学生发展的不同方向,将有关选修课分组设置,组成定向选修学科群,让学生进行选修(实际上是选组)。它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侧向。任意选修课即不进行固定分组,开设数量足够的、既适于升学又兼顾就业的选修学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它能避免过早专业分化所导致的发展的狭隘性。
怎样确定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呢?尽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虽不是主次关系或主从关系,但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却有所不同。选修课太少,导致教育僵化、封闭,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当然,选修课太多,又会影响学生基本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选修课膨胀,中学的选修课程曾多达一二百种,一些州的选修课比例甚至超过50%,课程变成“自助餐”,学生“误把糕点当正餐”,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鉴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认为.随着年级的提高,高
一、高
二、高三应逐年递增选修课比例,三年内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定为3:7较为合理。至于选修课内部的关系,由于限定选修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定向,因此,限定选修课应成为高中选修课的主体部分,可占70%左右。而任意选修课对于学生兴趣、特长与个性的发展十分必要,可控制在30%以内,这样,才能既避免选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基本模式
纵观世界高中选修课设置的状况,其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任选制(选课制)
选修课均以任选课的形式出现,学生选什么课以及选多选少,均依学生志愿确定。选修课所占比重在各国各地各校不尽相同,一般地讲,大体占30%—50%。
选科制(分科制)
选修课分科或分组设置,学生只有选科(或选组)的权利,而无选择某一具体科目的自由。即不是选修一门一门的具体课程,而是从总体上选修一大类课程。有的分文、理两科,有的分文、理、职业(或称实科)三科,名称不尽相同。
定向选修制
它将“选科”与“选课”结合起来,分科后的每一科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限定选修保证了选修的方向性,任意选修又确保了选修的灵活性,较为理想。
全选修制
所有课程均具有选修的性质。如美国高中一般只规定必修的学科,如英语、数学、社会、科学等,而在每一门必修的学科中都开设有多种不同水平、不同名目的课程。比如英语这一学科,有基本水平、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等几种不同水平的英语课,同时还有多种文学和写作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志趣进行选择。这样,必修课也具有选修的性质。
上述课程模式各有利弊,它们适合一定的情况和条件。选课模式较灵活,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各种学生的情况和要求,但对于一些新课程,需要培训教师;如果缺乏指导,学生的选课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实行,条件较差,则困难较多。选科模式大体上适应了学生明显分化的客观情况,在教学组织上简便易行,“一个班、一个教室、一张课表”,便于管理。但它从产生以来,就遭到人们的批评与指责,如它只把学生分为文、理科或几科,有些机械和简单化,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偏科”现象,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定向选修模式既保持了分科的特点,又克服了单纯分科的缺点,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同一科目下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上也易于操作。全选修模式可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同时,学生自选课程可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该模式可能忽视学生发展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因此较适合高年级学生。
现行模式设计
面对多种选修课模式,我们应做何抉择?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也包括必修课)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模块化
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与以往选修科目相比,作为构成科目的基本单元,模块具有下述优点: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开放灵活,相对稳定的模块可根据知识发展与社会需要适当更新和调整,在有限模块内增加或减少相关内容,既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像美国那样选修科目过多、内容过滥的弊端,避免科目膨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内容整合,模块是按知识领域进行划分的,有机整合相关领域与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内在融合。因此,模块课程能较好地吸收多种选修课模式的优点,就目前而言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多样化
首先,从课程结构看,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既有递进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I有六个模块,依顺序开设),又有并列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n的模块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还有交叉关系。其次,从课程功能看,模块功能多种多样,不像以往那样笼统,要么服务于升学,要么服务于就业,而是更加具体,已深入到学科甚至专题上,学生可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与方向上进行发展。再次,从课程类型看,模块类型增多了,既有学科内选修模块,也有学科外选修模块,学科内选修范围大大拓展,除增加艺术、技术课程外,每门课程的选修新增了很多与当代科技、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学校设置的选修模块更加灵活多样,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得到拓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层次化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模块。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以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道德素养,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后者与个性发展、职业技术联系密切,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有利于各校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走有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弹性化
其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位有一定的弹性,并非径渭分明。如艺术课程的必修模块实际上是在4个系列中的16个选修模块中选择6个模块加以确定的。其二,学生选课的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倡导多多益善。就一些科目而言,学生可选可不选,可多选也可少选,“下不保底,上不封顶”。其三,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尽管高中课程计划规定学生三年里,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达到22个学分,在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中达到6个模块(选修模块学分共计占总学分的19%),但这只是最低要求,而对上线不做规定,这样,学生实际的选修模块可能不止28个学分,体现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比例的弹性。学分制
为了保证选修课的实施,本次高中选修课(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即学生必须在选修系列I(即科目选修)中达到22个学分,选修系列11(学校自主设置选修)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加上必修课116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否则,不能毕业。这样的规定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它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证,避免选修课流于形式,实施乏力的问题。
第五篇:走班总结
2007-2008学年分层走班教学阶段性总结
发布人:信息管理员 发布日期:2009-7-1
石岩公学小学部自2007年4月9日开始在当时的四、五年级英语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同年9月又在新四年数学、英语学科继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为此,学校额外投入使用小教室四间;增加包括电脑、背投、实物投影、展台在内的电教设备四套;英语学科三个分层学年共额外多聘请教师5人,数学学科多聘请教师3人;另外学校需要为英语、数学C层学生购买课外辅助教材。
一.分层走班教学初步取得的成绩
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小学部实验近三个学期以来在教学成果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发生较大提高和转变;任课教师对分层教学模式理念的理解和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保证了分层走班教学的顺利进行。
1.分层走班教学的针对性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大大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2.分层走班教学更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下等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没兴趣,容易形成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等不良学习习惯。分层教学之后,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快乐,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3.分层走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分层教学后由于学生水平相当,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还能形成有效的评比与竞争;人人都能学到知识、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健全的人格。
4.英语学科 C层学生在完成课本的基础上增加了英语阅读专项训练——英语补充教材“突破阅读理解”,到本学期结束止,三个学年分别完成了16篇阅读内容。其单词和句型也比较丰富,语言很新,非常适合程度较好的学生向上拔高,长期坚持学习,将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综合运用语言等各方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5.分层走班教学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截止至本学期,在教学处的引领和组织下,已搞分层教师培训四次,阶段性总结五次,每位参与分层的教师都认真撰写了实践论文。
二.成绩分析 1、2007年5月的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我校全国一等奖获奖人数为18人,今年共24人获一等奖。四至六年级获奖学生全部出自C班。
2、上学期共有212名同学上调到上一层次班学习,其中有3名同学直接从A层升入C层。四年级和六年级从成绩来看,学生的实际水平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加多一个C层班,因此在以上两个学年各增加了一个C层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证明这两个新加的C层班的成绩经受住了考验,在今年7月的期末考试中平均分与其他C层班相差无几。3、2008年7月的学期末考试结果同2007年7月的期末考试成绩相比,四年级英语年级进步率为4.4%,五年级为1.16%,六年级为1.39%。四至六年级优秀率较上一分别有12.2%、7.64%和7.97%的提高。
三.有待完善之处
当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在实施过程中又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期末来临,现将其全面总结如下,以便在将来继续实践中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主要是抓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学工作,这部分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完成的。二是管理工作,这部分则必须由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共同完成。在实验中还有以下问题有待完善:
1.由于学生分布在各个班级,每个班课时安排不同,给学生课后作业的上交、跟踪辅导造成不便,特别是缺少集中辅导时间。
2.给当班主任的任课教师班级管理带来难度。目前任课的班主任一般只教本班级学生的30%左右甚至更少,这给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变化掌握和家长沟通带来了不便。
3.由于分层走班教学要保证两、三个班和四、五个教师同时上课,所以给教师串课外出听课学习造成不便,而且如果课时偶而与学校集体活动冲突,之后就很难找时间补课。
4.由于学生人数多,而受学校硬件条件和师资所限,目前我们的层次划分只能细化到三个,这就导致每个层次内部学生实际水平差异仍比较大,给教师备课、教学设计和授课带来困难。
四.解决办法
尽管分层走班教学实验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为了推进学校的高端办学策略,我们需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
1.改变管理观念。分层教学需要所有老师打破传统班级的界限,分层学年全体教师应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任课的班主任除了负责分层班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行政班的协管工作,争取管理工作不留漏洞。
2.狠抓行为习惯。让学生记住分层课时安排,强调下课就上洗手间,尽快赶到上课教室;带齐学习用品;不拿别人的东西;爱护他班物品;保持教室的卫生;上下楼梯慢步轻声。
3.教学处将严格常规要求,保证每节课准时上下课,在安排课表时尽量考虑不在分层课前一节安排功能室课程,确保分层教学的课时;作为任课教师也应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早到的学生,从而使习惯迟到的学生尽快改到坏习惯。4.任课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思想,动脑筋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对于课外辅导,要实行小规模、勤辅导的方式。
5.继续做好班主任分层教学实施的培训工作,使班主任进一步了解分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细节;层次调整之后向班主任重新提交学生的层次分布情况报告,以便及时准确地和家长沟通,协助任课教师做下调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加大分层学科任课教师同班主任的沟通力度,及时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6.分层教学的流动性可以阶段性地解决层次内部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每学期期末考试后将根据学生期中、期末考试和期末质量检测三次平均成绩进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分层。
虽然分层走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经过近一年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英语分层走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充分证明了分层走班教学的优越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本学期我校也从两个年级为试点发展到三个年级。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技巧,把素质教育全面地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去,分层走班教学一定会给小学部带来教学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