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21:1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

第一篇: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

读书笔记之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现在的问题只在于理性的沉思与认识,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始不得不是在作者不惑之年以后,并且是将情绪保持在一种没有任何激动的恬静之中。

对于之前所有旧见解的反思,使我认识到:对于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也应该不要轻易相信。哪怕只是一点点可以的部分。对此,切入点便在于“我的全部旧见解所根据的那些原则”。

感官,便是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它有时很荒诞地欺骗我们,有时却让我们产生不出丝毫可以怀疑的理由。原因就在于有些东西是绝对单纯的,像颜色、数目,以及研究这类事物的算数学、几何学等;而另一些则是如此单纯事物的构成体,如身体、绘画等。

但对于上帝,由于信仰,我坚信上帝是非常善良的,并且是至上的真理源泉。正因为此,我以“我”现在所是的这个样子而存在着。然而,由于普遍的假设,并不能取消我对那些因长久的习惯而与我亲熟的东西产生怀疑。因此,现在来说,普遍的怀疑是必然的,它包括上面所说的两种事物。

第二个沉思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

普遍怀疑的结果无非是两种:要么遇到什么可靠的东西,要么陷入完全怀疑的境地。无疑,作者在此是对第一种结果充满了期待。

我开始了普遍的怀疑。可是我想到,即使是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骗子在用着一切的伎俩来骗我,我却不能否认一个命题的真实性,即:我存在。无论他使我想到我是什么或者想到我不是什么。但得小心,不能将任何别的东西当成是我自己。

我是什么?一架机器。所有的行动都归于灵魂。而物体则只不过是我感官感受到的存在而已,一切的自动、感觉和思维都与物体无关。还是通过假设,我发现,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我因为思维(感觉),而更明白、更容易的感受到了我以外的,那些不属于我的本性的东西。对此的考察使我发现,真正能够进行观察的是精神(理性),而不是眼睛,因为感受到的东西总是变来变去而不拘 蓝@大道行思 1

于一种形态。是精神让我相信一事物是其本身。“真正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在我们心里的理智功能,而不是想象,也不是通过感官来领会物体......那么显然我认识了没有什么对我来说比我的精神更容易认识的东西了。”

第三个沉思论上帝及其存在但是问题又来了,“假如万一我认识得如此清楚、分明的东西竟然是假的,那么我这个知觉就不足以使我确实知道它是真的”。无论如何假设上帝给了我怎样的本性,“只要我想我是什么东西,他就决不能使我什么都不是”。

观念若因其本身不牵涉到别的东西上去,它们便不可能是假的;情感和判断亦如此,即使与之相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但我对这些思维的“思维”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对于这些的认识乃是源于一种自然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有些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观念,“我由之而体会到一个至高无上的、永恒的、无限的、不变的、全知的、全能的、他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普遍创造者的上帝的那个观念,我说,无疑在他本身里比给我表象有限的实体的那些观念要有更多的客观实在性。”由此得出结论,“不仅无中不能生有”,而且,一个比较完满的东西亦是由比它更加完满的东西而来,至少二者所具有的比较完满的客观实在性相同。而一个观念中之所以包含某种特定的客观实在性,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看作是来自外在的什么更加完满的客观实在性。无论观念是有关物体性的、无生命的东西,动物,天使,还是人,以至上帝,关于物体的观念,永远地看起来都是那么不同,而“我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使它们不能由我自己产生,使我不能是它们的作者”,现实的结果也确实是:我永远地不能成为它们的作者。最后,便只剩下上帝的观念了。综上,无限实体的观念之所以存在于我这个有限的东西之中,正好证明了上帝存在。可以补充说明:首先,在我的心中,也许还有众多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它们潜在地存在着,但在上帝那里,有的只是无上完满的客观实在性。“一个观念的客观的存在体不能由一个仅仅是潜在的存在体产生,它只能由一个形式的或现实的存在体产生”;而我也决不可能是上帝。其次,我的存有与保持也说明了上帝的存在;并且,在上帝里边的一切东西是统一的、单纯的、不可分的,这也说明了我的产生并非是由很多原因共同做成的。“假如上帝真不存在,我的本性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至少我不会具有关于上帝的任何观念。

第四个沉思论真理和错误

我发现了一条道路:上帝是存在的而我的存在在我的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完全依存于他。顺着这条道路我们就能从深思真实的上帝走到认识宇宙间的其他事物。

首先,因为其完满性,在上帝里边不可能有欺骗。其次,我认识到,错误就其作为错误而言仅仅是一种缺陷,而错误产生的原因乃是“由于我心里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或由于我的自由意志”,即我的理智,同时也由于我的意志。不对,这并不是错误产生的根源。“那么我的错误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是从这里产生的,即,既然意志比理智大得多、广得多,而我却没有把意志加以同样的限制,反而把它扩展到我所理解不到的东西上去,意志对这些东西既然是无所谓的,于是我就很容易陷入迷惘”,错误由此产生了。然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理智巨大的清楚性和意志强烈的倾向性的存在,我获得了作为人的自由,自由地去相信。上帝教会并使我们下定决心:在我没有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以前无论如何不去下判断。我从对我的理智与自由意志的不断加以限制的沉思中获益不浅。

第五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在其他一切事物中,我总是习惯于把存在和本质分开,而且我总是通过我的精神把握到它们的本性。但上帝确实不同的,即使不能说“我承认了上帝具有各种各样的完满性之后,我就真地必然要承认上帝存在”,但“(在我认识了存在性事一种完满性之后)得出结论说,这个第一的、至上的存在体是真正存在的”,这却是顺理成章的。“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取决于对于真实的上帝这个唯一的认识......我既然认识了上帝,我就有办法取得关于无穷无尽的事物的完满知识。”

同样,必须加以补充说明的是:上帝是我能领会的唯一的其存在必然属于它的本质的;上帝是唯一永恒地存在着的;对于上帝的领会使我也具有了同一性。第六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论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

对于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这一问题,我首先是从区别领会和想象开始的。简单说来,领会单独与精神中的观念有关,而想象则必须联结于与此精神本身相符合的物体。这些想象的功能和感觉的功能,以及其他一些别的功能,“这些功能如果真地存在,就必定附于什么物体性的或有广延的实体之上,而不是附于一个理智性的实体之上,因为在它们的清楚、分明的概念里,确实包含有某种广延,可是决不包含有理智”,“因此必须承认有物体性的东西存在。”

至于“这个我,也就是说我的灵魂”,它是可以没有肉体而存在的。人的精神或灵魂是和肉体完全不同的,肉体永远是可分的,而精神则是完全不可分的。很显然,关于物体的本质或本性,感官的感受所能告诉我的都是非常不清楚的,这也包括我的肉体本身。而“精神并不直接受到肉体各个部分的感染”,而只是受所谓“共同感官”的影响,由于此,不但感官会自然地受骗,精神有时也不能不出现差错。解决之道就在于:“如果在唤起我所有的感官、我的记忆和我的理智去检查这些东西之后,这些东西之中的任何一个告诉我的都没有任何东西跟其余的那些所告诉我的不一致,那么我就决不应该怀疑这些东西的真实性。”

认识到上帝存在的真实性及其至上的完满性,并且,必须承认,我们的自然(本性)存在着缺陷和弱点。

在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已经比较清楚地表明了一个东西的三种存在方式:客观地存在;形式地存在;卓越地存在。依次可以理解为:作为观念的存在,如对石头的观念;一种观念与之相符的真实存在的物体,如具有广延的实存的石头;上帝的存在。(关于这种分法的具体理解我还是不很清晰)

可以看出:笛卡尔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据便在于:我存在,以及我心里有一个至上完满的存在体(也就是说上帝)的观念这个事实。之所以说上帝是卓越地存在,“不是纯粹由我的精神产生出来或虚构出来的”,乃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在上面加减任何东西”。笛卡尔反复加以说明:“只有我领会得清楚、分明的东西才有力量使我相信”。

“信仰告诉我们,来世的至高无上的全福就在于对上帝的这种深思之中......尽管它在完美程度上差得太远,却使我们感受到我们在此世所能感受的最大满足。”

为了表述方便,在行文中我刻意站在笛卡尔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论述。

第二篇:《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书籍作者:笛卡尔【法】 文章作者:物流二班 翁诗龙 学号:2010040222

4通过《第一哲学沉思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阅读和学习,我体会到了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在实践中不断被追问而产生的,又在思维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加以完善并再次运用于实践中的。与马克思哲学原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马克思是忠实的唯物主义者,而笛卡尔则是一名“理性的”唯心主义者,其通过六个沉思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精彩之处在于其严密而具逻辑性的推论过程以及其独特的分析语言,这是值得我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学习的。读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很难进入状态,其原因在于两点:

一、源于本书本身所造成的阅读瓶颈,比如说作者的思维、文化和自己的差异很大,其语言风格不得不要求我抛弃像阅读普通小说那样,必须得句句斟酌才能领会其道理和发现其不足之处,还有我不得不对历史进行追溯而使阅读思维受限等等;

二、由于学习了不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再接触另一种不同的哲学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和批判意识,这使我尽量地不去考虑已经获得的任何哲学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另一哲学思维领域当中去,在这过程当中也花去了不少的时间加以适应。本书后面一些哲学家和学者提出来的诘难以及笛卡尔的答辩部分也是比较吸引人的,我认为这部分解决了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问,是必需的。

在第一个沉思中,笛卡尔认为必须摒弃已经获得的或拥有的观念和认知,采用普遍怀疑的方法,重新确认对心灵及事物的认识。“但对于我来说,我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它们,而要先假定它们都是虚假的,克服习惯和成见对我产生的影响,对其加以反复考察,找到我可以确定为真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个沉思里,两点是值得学习的,一为敢于否定的观念,就是提醒我们勇于和旧思想、旧传统展开斗争,积极创新、与时俱进;二为打破先前的思维定势或者经验教条,逆向思维,让事物的可控领域更加广延,让其产生的结果放大效应。

在第二个沉思中,接着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的话题,他认为躯体只是灵魂的暂时依附体,如果自己不思维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存在可言,进一步突出“我思故我在”的论断。恰恰在这一点上,笛卡尔越陷越深,最终把他的哲学性质引入唯心主义的殿堂。但是,值得提出的是他并不否认外在物体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说来,似乎有点二元论的味道。另外,他认为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原因是这里的精神指的是“自我”,在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的确只有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可话又说回来了,事实又并非如此,正如许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导致生活和事业的失败一样。往往在现实生活当中,缺乏了那么一个“介质”通向“深入的自我”,而笛卡尔恰恰拥有并正确地运用了这个“介质”。

第三个沉思里,他认为“无中不能生有”,自己对事物的观念来源和判断不能是由自我产生的,必定有一个更为完满性的东西创造的,“表象实体的那些观念比表象偶性的观念具有更大程度的完满性,同理,表象上帝实体的观念比表象有限实体的观念要有更多的客观实在性,因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全能的。”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性。“上帝或者神、妖等是否存在”的话题由史至今一直被讨论,虽然结果似乎已经成为定值,但是又不具定理般的让所有人诚服,因为文化的东西往往会不自觉地迷惑住人们的眼睛。由此,这在现实社会中的直接产物即为“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两大派别。不管其存在与否,太多的讨论反而没有价值。

在第四个沉思里,经过研究和思考,他得出了: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这一结论,从中可以看出他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接着,他开始讨论错误的来源是什么,他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来源于自身的缺陷即我并不完满、有限的造成的。另外,经过考察,他发现“错误主要由于意志扩散到我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上去,导致我混淆真假、不辨善恶。”同时,我注意到笛卡尔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不完满性,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对所有的事物的认识没有下清楚的判断所导致的。第二点尤为重要、深入。众所周知,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对事情本身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及其所牵涉出来的现实要求。每个人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正确的和错误的,而正确的方式从笛卡尔的思想里可以找寻,那就是:清楚判断对事物的认识。

第五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中,笛卡尔首先考察物质性东西的观念中哪些是清楚的,继而运用第四个沉思里得到的结论“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推证出它们具有真实性。在此过程中,“我只能领会到一个具有存在性的上帝的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这两者是存在的,而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的不可分性,而两者的不可分性恰恰证明了上帝是存在的”。在笛卡尔沉思的过程中我也在沉思“为什么他极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呢?”是不是由于当时天主教控制一切,让人畏惧,使得当时的哲学家们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得以部分被世人接受或者更直接的说让教会接受,才会极力维护上帝的英明,否则将受到地狱般的惩罚。还是因为他精神深处就原本地相信上帝的存在?理由千丝万缕、难以捉摸。

在第六篇沉思里,成功地论证了物质性东西的存在。接着,我即灵魂本质是思维而肉体即物质性东西本质是广延的,很明显,“灵魂和肉体是我可以分别加以领会的且得到的都是清楚明白的知识,肉体可分精神不可分”,笛卡尔从中得出两者是有实在区别的结论。“虽然我不会接受感官告诉我的一切事物,但我也不能怀疑一切,毕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确信的”,这一句表明了笛卡尔思维的渐进和变化过程,也是其通过以上五个沉思后的思维发展过程。从“普遍怀疑”到“不能怀疑一切”不仅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或者是恰当手段,更是一种“扬弃”的体现,这值得我们去留意、思考和学习。

关于书中反驳与答辩的内容,我的体会是:对于反驳者,于细节之处丝丝切入,寻思维跳跃的遗漏点或错误点;对于答辩者,于着手之始环环相扣,做思维旁观的用心人。这在现代大学生活动中有所体现,譬如辩论赛;在文学界也有诸如的做法,可是学术界现在的反驳与答辩增添了不少的私人恩怨或主观色彩,使得“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理念往往难以快速覆盖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层面,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

最后,从阅读本书开始到现在,我的体会主要有:第一,不管是在哲学还是在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由于受社会背景、知识范畴等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思想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那么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和知识维度上看过去的文学作品、考察其精神内涵必须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加以修正。第二,“宁静以致远”这句话的适用性很强,从文学创作者、精神思维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通向目的的必经之路。正如笛卡尔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因为我正处于一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中,可以有精力从事如此规模的工作。”第三,我觉得读书就应该读好书,读好书里的精华、与时俱进并且富有实践性的东西,不要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要常常翻阅,直至融会贯通、转化成自我有用的东西。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探讨:第一,书中多次谈到“自然的光明(自然)”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上帝吗?第二,笛卡尔知识涉猎广泛,有数学、天文学、生理学、物理学等,且成就非凡,为什么他就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和研究分析从而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而非本书上其证明上帝是存在的?第三,一个人怎样才能够具有像笛卡尔那样的品质、学识和造诣呢?

第三篇:第一哲学沉思集感想评论

从笛卡尔第四个沉思谈何为真理

1. 概念理解

在讨论何为真理前,我先将我对真理这一概念的理解进行一下阐释。哲学上的真理是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这一定语非常关键。平时我们也许总是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也许是不被人所认知的。但哲学上的真理必须是已经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而且必须是正确的,这才能算是真理。

与真理相对应的概念是谬误。谬误指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错误”应该指的就是此处的谬误。

2. 我对与笛卡儿的真理观的理解

笛卡尔对于真理的探讨完全是基于上帝的存在而提出、讨论的,他从上帝的全能性出发研究人对于真理的理解,并在探讨作为全能者的创造物——人为何会犯错。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的真理观总的来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凡是我们领会得十分清楚、十分明白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笛卡尔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上帝,而这位上帝是全善的、全能的、无限的。正是上帝的存在和人们心中对于上帝的信仰保障了每个人所接受的东西是清楚明白的,是真实的。而上帝不会欺骗人,他完全有能力让每个人都体悟到清晰确定的东西,同时也能保证它的真实可靠性。上帝在笛卡尔哲学中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意义的上帝,而是一个对每个人知识可靠性的保证的存在。而处在这个世界的我们恰恰就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自然是永远不会犯错误的,而上帝的创造物———我,却会犯错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既然上帝是完美的,那么它的创造物也应该是完美的,莫非上帝造物时犯了低级错误?这当然不是,作为完美的上帝是绝对不会犯错误的,哪怕是在创造我们时。笛卡尔认为“个体以某种方式分享了无或非存在体”,即上帝在创造我们时我们只分得了上帝完满性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个体都是有限的,每一个人的一部分完满性组成了世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完美而无缺陷的,但个体却必然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每个人犯错误便难以避免。

“凡是我们领会得十分清楚、十分明白的东西都是真实的”。那究竟什么叫清楚明白?毕竟“清楚明白”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形容词。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可能此时还是清楚的,彼时就可能不是明白的;另外一些事物在某些人看来是清晰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就可能不是确定的。到底是什么保证你所接受的清楚明白的东西是真的?这里我认为,笛卡尔所谓的“清楚明白”是与其使用的直观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直观强调的是迅速地把握事物最简单、清楚明白、不可怀疑的部分,是一种最直接的认知方式,直观是获取简单明白的真理迅速而可靠的办法。

3. 我对于何为真理的理解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并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上帝。我明白在哲学层面上笛卡尔想从上帝出发对于真理做一些思辨性的分析。不过如果完全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阐述笛卡儿的理论对于一个不相信上帝的人来说无异于在空中楼阁中行走。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那如何将笛卡尔的这些沉思应用到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呢?

我想对于一个无神论者来说可以这样来理解笛卡儿第四个沉思对于真理的讨论,或者说是由笛卡儿的沉思启发对真理的另一种理解。就像我在第二部分所说的,上帝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存在在我们的世界中可以认为是通过直观取得的公理。这些公理是所有人公认的,是无法被怀疑的,是绝对正确的。而这些公理的“创造物”,也就是人由这些公理推理演绎而得来的结论可能有错有对。这取决于个体差异,如每个人对于世界认识程度的深浅,人在判断时的理性程度等等。

第四篇:读《第一哲学沉思录》有感

读《第一哲学沉思录》有感

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批判的怀疑是笛卡尔哲学的一大特色。他通过 “怀疑”、“沉思”树立了理性的权威,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标志着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性哲学的开始。初读《沉思》不能体会个中滋味,再读《沉思》才有些许体悟,以下是个浅建浅见:

一、笛卡尔“怀疑”产生的历史背景

世纪

笛卡尔怀疑哲学的产生是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17的西欧处于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崩溃、新兴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正在萌芽的时代。这时的法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上不断壮大,对路易十四的封建专制统治很不满,渴望能改变社会现状以更快地发展资本主义,并使自己摆脱无权的地位而挤 进统治阶级行列。但是,由于他们的力量还不是足够的强大,还不敢同封建势力公开决裂,幻想在封建王权的庇护下发展资本主义。这就表现出一种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笛卡尔的以怀疑为特色的哲学就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生动写照。

17世纪的西欧虽然经院哲学仍然控制着哲学及科学,但是自然科学已得到很大的发展,简单的机器不断被创造出来。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笛卡尔本人则研究过数学、物理学、光学、天文学、机械学、医学、解剖学等。显然,宗教里的天启神学 已经无法再解释自然科学的成果了,经院哲学旧的知识和认识方法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障碍,这使得哲学家们怀疑其真实性和作用。在此历史背景之下,笛卡尔的怀疑哲学产生了。

二、笛卡尔认为可疑的东西和确定不疑

(一)最根本的怀疑对象是经院哲学旧的知识和认识方法

笛卡尔在 《第一哲学深思录》(以下简称 《沉思》)一开始就说:“由于很久以来我就感觉到我自从幼年时期就把一大堆错误的见解当作真实的接受了过来,而从那时以后我根据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都不能不是十分可疑的,不可靠的,因此我认为,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

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新开始不可。”由于笛卡尔从小就是在拉夫累舍的教会学校学习,一直学了八年多,学校里所讲述的当然是经院哲学。因此笛卡尔上述所指的“自从幼年时期就把一大堆错误的见解”、“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显然是针对经院哲学旧的知识和认识方法的。他主张人们在认识之前先要把一切过去接受的思想、观念都提到 “理性”的面前来进行审查。显然经院哲学旧的知 识和认识方法成了他怀疑的首要对象。

(二)怀疑感性认识而肯定理性认识

笛卡尔作为近代唯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是否定感性认识的,认为靠感觉获得的知识都是十分可疑的。在 《沉思一》中,笛卡尔提到要认真地对全部见解进行一次总的清算,因为 “直到现在,凡是我当作最真实、最可靠而接受过来的东西都是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来的。不过我有时觉得感官是骗人的,为了小心谨慎起见,对于一经骗过我们的东西 就决不完全加以信任”„。在 《沉思二》中,他通过蜡块受热而改变性质和形状的例子说明人们不能凭借感官认识事物。在 《沉思六》中,他通过论述 “塔远看是圆,近看却方,塔顶上的巨大塑像从塔底下看却是d,/J,的雕像,从而得出结论:外部感官所下的判断是错误的。笛卡尔列举了上述丰富的例子,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要极力贬低和否认感觉器官在认识中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否认感性认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同时,笛卡尔十分推崇理性认识,认为靠理性直观和演绎推 导出来的知识是可靠无疑的。他说:“凡是我们领会得十分清楚、十分分明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在他看来,理性直观是最根本的、最可靠的,然后以理性直观为依据进行演绎推理,从而推演出一切真实可靠的知识、建立起全部知识的大厦。他认为,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是获得可靠的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三,笛卡尔“怀疑”的影响

笛卡尔的“怀疑”、“沉思”对当时的哲学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西方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通过阅读《沉思》。我了解到了“我思故我在”就是他所探求的哲学的第一真理,是最清楚最明白的原理,并断定这

条真理的可靠性和确实性是任何怀疑论者的所有最狂妄的假定都无法把它推翻的。他所说的“我”并非指人的身体,而是指脱离物质的心灵,思维是 “我”的属性。笛卡尔认为,“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我就同时停止了存在”„,“我”并非是由肢体拼凑起来的人们称之为人体的东西,而是 “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由上可以看出,思维就是 “我”的属性,“我”就是一个实体,是独立于肉体的,因为有“我”,身体的存在才是靠得住的。这就是笛卡尔认为首先的且最为确定的知识。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笛卡尔的“怀疑”和 “沉思”是哲学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件大事,它对哲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都产生了极其深远而有益的影响,笛卡尔也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被永远载人史册。有感于其伟大功绩,在哲学史上恐只有后来的费尔巴哈,康德等人才能开新拓学。

第五篇:沉思录 读书笔记

沉思录 读书笔记 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我学习到---在不必要时不可常对任何人说,或在信里说:“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逃避我们对人应尽的义务。

常常在电话里说到也听到“太忙了”这三个字.“太忙了”是口头禅,是一种生活状态,亦是一种所向无敌的“借口”,借以逃避,责任义务内心......很忙吗?真的很忙吗?在忙些什么呢?忙得充实忙得快乐忙得有希望吗?

一个人应该象一朵花.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长得纯净,无论是浓烈绽放,还是静静地摇曳,都只关乎自己。关乎自己是一朵花,应该象一朵花一样生死轮回。

他既不鲁莽,亦不骄横,做事从容不迫,永无汗流浃背的狼狈之状;每件事都是一人独处考虑,好整以暇、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勇敢而坚定。有许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贪求而不能禁绝。

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

做事从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脚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狈地行走,且有时觉得永无终结。却原来有一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可以勇敢坚定,可以坚决不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确自己内心的需求,是肯定后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后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从容不迫,勇敢坚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任何事都不听从运气,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归去,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命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玛克斯.奥勒留在另一章节中这样解释.当你的环境好像是强迫你烦恼不安的时候,赶快敛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谐的状态之中.不断地返回到内省和谐的安静,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并不否认环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恶劣的环境当作一枚试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力优秀或者无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开始以为与此语有相通之处,后发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指向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容忍别人,克制自己。奥勒留指向自身修养,他认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不会去八卦别人的是是非非,不会关注这些流传在众人之中的闲言碎语,不会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他只关注自己前方的目标。

凡有所为不要出于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装饰打扮你的思想; 不要需求别人所能给你的宁静。

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今天你这样做了吗?直接地坦露你并不光明并不无私的内心?今

天你这样做了吗?

堕落之一是:对任何发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对于自然的违逆,因为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乐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为或意向漫无目标,对任何事都掉以轻心不加考虑,殊不知最琐细的事也应顾虑到其结果。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疾病、老化、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样接受那些已来的未来的事情。抱怨只会让我们失去接受的勇气与力量,无益于他。

苦痛与享乐,哪个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痛,更容易激发斗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风,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乐,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阳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经的梦想。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性格。

“我的运气不好,竟遇到这样的事!”不,应该这样说:"我好幸运,虽然遇到这样的事,我并未受伤,既未被现状粉碎,对将来亦无恐惧。”

让我想到一个小朋友某日丢了一百元,和我见面后很开心地说:“你今天差点见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说:“要不是丢了一百元,还不知道我会出什么事呢。”多么有趣的想法!请记住这句格言:“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担当而变成为幸事。”

你时常怎样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不断地用些思想去熏染它:“忠于自己的内心,理性节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样的尽你的责任,无论你是冻得发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毁谤或是赞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动,反复默念。

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

爱这美丽的山村(喧哗的城市),爱这落后纯朴的乡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爱这苍苍白发的父母(唠叨甚至对你还有些失望)......

下载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沉思录读书笔记

    读《沉思录》有感 常记得老师的上课的时候一句话“读经典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似乎每一部经典书籍你都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和以极大的耐性去攻读,无论博览群书的人还是一个普普......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书笔记有一个故事大家应该知道:一位国王得了重病,太医告诉他要找到一件快乐的人的衬衫穿到身上才好。国王立马派了一个官员出去寻找,找了半天,才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后感《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书笔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而会迷茫,时而会因为失败而变得暴躁,或者由于冲动无法冷静,这时我们需要沉思。在读完《沉思录》,我觉得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指......

    《沉思录》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中 南 大 学 寒 假 读 书 报 告学而不思则罔 —《沉思录》读书笔记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这样的一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能让你慢慢浏览,静静品读,凝神静气反复摸索。这是一本有着点化之功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让人边读边走神儿的书。我读......

    哲学读书笔记

    文艺与群众 文艺从群众中来,必须到群众中去。通俗地说,文化艺术由普通人创造,亦必须回到普通人中去充当积极的角色。这是一个我过去二十年不曾思考过的观点,但它确实是一个真理......

    《沉思录》1500字读书笔记

    《沉思录》1500字读书笔记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读书笔记1500字。《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