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简介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们大家的土豆家园所在地.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至2006年末,上海有18个区、1个县,共106个镇,3个乡,104个街道办事处,3413个居民委员会和1862个村民委员会.到上海必须旅游的景点:
1.一大会址位于兴业路76-78号,中国gongchan党诞生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
3.孙中山故居位于香山路7号,1920年至1924年为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寓所。
4.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为鲁迅生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在这里,鲁迅进行了大量创作、翻译与编辑工作。
5.周公馆位于思南路73号,1946至1947年间为中央驻上海代表处。周恩来总理多次在这里举行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会见过许多著名爱国人士。馆内陈列着周恩来总理的墨迹及珍贵纪念物。
6.毛主席故居位于威海路583弄7号,1924年2月中旬,毛主席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在此居住。
7.孔庙,位于嘉定区。
8.龙华寺,位于徐汇区,龙华寺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的佛教寺院。
19.豫园,位于市中心,豫园保存完整,是“奇秀甲于东南”的江南名园。
10.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称,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江南水乡古镇。
11.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12.上海海洋水族馆
13.老城隍庙,汇聚具有浓郁海派文化特色的古玩商品和餐厅、茶楼。
14.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一条商业街,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称。
15.外滩,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从外白渡桥延伸至南浦大桥,全长4公里,是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外滩西侧矗立着各种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堪称“万国建筑博览”,是近代上海历史的缩影。
第二篇:上海大学简介
上海大学于1994年5月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上海工业大学的前身上海工学院建立于1960年,1972年与上海机械学院合并,工学院院址为新上海机械学院总部,1979年两校分开,并经教育部同意,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建立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负责筹建,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校与研究院、研究所关系十分密切;原上海大学建立于1983年,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术高专、合并的华东师大分校和上海科大分校、上海法律高专;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建立于1959年,1981年升格为高专。
在1994年四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题词含义深远。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曾经有过一所上海大学,它建立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校长为国民党人于佑任,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还有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强行关闭了该校。该校学风严谨、革命气息浓厚,虽然建校历史很短,但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李硕勋、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等。在当时,就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的盛誉。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常务副校长是周哲玮教授。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 “老上大”的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作出更大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现设有28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131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类别中含18个专业领域)、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专业、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教育部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大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0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47.7%;教授486人,占专任教师的17.7%;副教授842人,占专任教师的30.6%。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招生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之一,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03年10月,学校率先通过了由国家教育部举行的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现有学生38700余人,其中研究生8800余人,本科生25800余人,高职生4000余人。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2000余人。
上海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2010年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达132项,经费4300余万元。随着学校文科的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010年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项。上海大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开展学术交流。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2800余人,其中学历生500余人。学校与海外高校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宝山校区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360万册,中外报刊3450余种,其中中文纸本报刊3000余种、外文纸本刊450余种。校园通信光缆连接三个校区以及所有大楼,建成了较完整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功能最全、设施先进。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学校已7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且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08年上海大学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弘扬光大、生生不息。
上海大学正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055201 英语笔译硕士
翻译硕士(MTI)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我院翻译硕士教学采用互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项目翻译、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学员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申请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
指导教师:朱振武、程琪龙、谢之君、冯奇、周平、唐述宗、庄恩平、庞好农、肖福寿、唐青叶、王晓元、尚晓进、朱巧莲、姚喜明等
研究方向:01、英语笔译(文学作品翻译、理论文献翻译、实用文体翻译)
招生人数:35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11翻译硕士英语
3.357英语翻译基础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
注:联系方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徐老师
邮编: 200444
联系电话:021-66133062 传真:021-66133058
电子邮箱:mti@shu.edu.cn
第三篇:上海电机厂简介
上海电机厂简介
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是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属下的一家具有现代生产规模的综合性电机制造企业,国家大型一档企业,企业连续三年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复审,连续六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199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于1998年7月1日由原上海电机厂改制而成上海电机厂成立于1949年12月1日。从五十年代起,就成为全国制造汽轮发电机和大中型交直流电机的重点骨干企业。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大中型汽轮发电机、同步调相机、水轮发电机、水轮机、交流发电机、交流电动机、直流电机,以及电气成套装置、加速器配套件、家用电器、电力电容器、电子元件等。产品用于电站、冶金、矿山、机械、化工、船舶、科研、交通、排灌、轻纺等厂矿企业,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其中,由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制造并已投入电网运行的汽轮发电机,约占全国火电国产机组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产品还远销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通过资产经营并强化生产经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销售产值、产品实物量、经济效益同步增长。1997年,销售产值达到17.2亿元,主导产品汽轮发电机突破500万千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7%。无论从生产经营规模还是综合经济效益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通过资产经营,先后投资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6家、联营企业5家和若干个工业性公司、三产企业。现有职工总数8300人。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全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价值工程、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等现代化管理办法,并建立了质量、物耗、效益和安全等保证体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贯彻了GB/T19001---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标准,1993年同时获得中国华信技术检验有限公司、挪威船级社DNV和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三家中外权威机构颁发的GB/19001----ISO9001质量认证合格证书,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第四篇: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经过11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MIT”。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根据国务院决定,部分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历经西迁、两地办学、独立办学等变迁,为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和六机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近年来,通过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2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已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法华、七宝和重庆南路(卢湾)5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840亩。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
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学校共有24个学院/直属系(另有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19个直属单位,12家附属医院,全日制本科生16802人、研究生244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059人);有专任教师2979名,其中教授83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名,中组部“千人计划”49名,“长江学者”9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0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4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9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7个。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8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教学及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上海市教学名师35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6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17门;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7门;2001、2005和2009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37项、上海市教学成果157项。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覆盖全部13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9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理论创新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室,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0SCIENCE、NATURE、CELL和PNAS等四大世界名刊收录论文共10篇,居全国高校第一;SCI收录论文数3258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二;SSCI和A&HCI收录论文9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表现不俗”论文共702篇,居全国高校第三;国内论文数7932篇,居全国高校第一;1991~2011年累计申请专利9810项。
拥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巨型重载操作装备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解剖分析系统”、“无缆水下机器人”、“深潜救生艇”、“潜艇噪声振动控制设计及其应用”、“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原位复合自生增强Ti基复合材料、Mg-Li基复合材料研究”、“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全氟离子膜关键技术研究”、“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DNA大分子上的一种新的硫修饰”、“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白血病、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11年,我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第一申报单位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二。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凝聚态物理 力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光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
儿科学
外科学
口腔临床医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五篇:上海中期简介
上海中期简介
上海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中期)成立于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独立法人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人民币,控股股东兖矿集团为国家重点特大型企业集团,是全国100家现代企业制度和120家企业集团试点企业。兖矿集团拥有第一家同时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煤炭行业龙头企业——兖州煤业。上海中期是上海期货交易所(会员号008)、大连商品交易所(会员号
0135)、郑州商品交易所(会员号0179)、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会员号0202)的正式会员。
上海中期秉承“三信五精神”的企业文化,以相信期货,相信中期,相信自己,诚实守信合规经营的从业精神,止于至善的客户服务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公司利益至上的主人翁精神,主动自觉的企业家精神,谆谆教诲每一位中期员工。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中期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之一。多年来,上海中期的代理交易量和交易额一直名列国内期货公司前茅。
上海中期始终如一地坚持“稳健、卓越、专业、诚信、开拓”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以最佳的业务运作方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品质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和公司的双赢,以专业创造财富,以专心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