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系列不锈钢市场前景分析
200系列不锈钢市场前景分析
日前在汉城举行的ISSF(国际钢铁协会不锈钢论坛)会议预测,在低镍奥氏体不锈钢和200系列不锈钢可能取代300系的部分市场下,今年不锈钢原材料供应不会出现严重短缺局面。唯200系不锈钢管抗蚀性不如300系,因此,中国应审慎制定不锈钢应用规范。
过去200系列不锈钢主要被视为印度问题,但在1989年镍价大幅上涨,进口关税提高之后,印度200系列不锈钢产量大幅增加,且大举出口大陆。ISSF调查显示,去年2000万吨的不锈钢产量中,200系列不锈钢占7%,奥氏体系列不锈钢占72%,铬基铁素体不锈钢占21%。
中国市场对价格特别敏感。从2002年中期,中国开始进口200系产品。中国需求的增加带动了200系产量的大幅增长,随着印度200系列不锈钢对中国市场出口的发展,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先后开始生产低镍高锰200系列不锈钢,并向中国的市场出口。
印度有3家200系列不锈钢生产厂商,JINDAL、SHAN ALLOY和SALEM。其中JINDAL生产规模最大,年产量为50万吨,每月对中国市场出口2万吨,主要用于改轧的热轧板卷,宽度为1000mm,目前该厂经过改造可以生产9公吨以上的卷重不锈钢。该厂是最早向中国市场出口的印度工厂,产品质量比较稳定。SHAH ALLOY为第二大印度不锈钢生产企业,年产能为20万吨,该厂可以生产1219mm不锈钢宽板,现有出口中国市场能力为5000~6000吨/月,该厂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特别是黑皮卷板质量问题较多。以上两家工厂均为私营企业。SALEM工厂没有自己的熔炼能力,母材有SHA ALLOY和JINDAL提供,产能比较小,出口中国市场的能力为3000吨/月左右。产品质量比较稳定。该厂为印度国有企业。
印度不锈钢总产量为125万吨,人均消费量为0.8kg,发展潜力很大。该国不锈钢消费年增长率为6%~7%。印度所产不锈钢主要为200系列,用途以厨具餐具为主。年消费量为70万吨,工业用长材用量为20万吨,年出口卷材20万吨,主要出口中国市场。
日本于2003年开始研制200系列不锈钢,主要面对中国市场。目前日本200系列不锈钢生产的主要工厂为NTK,按含镍量的不同分为NTKD-
10、K-1。最近该厂又开发出D-
7、D-9等新牌号不锈钢。其中NTKD-10是一种含镍量比SU304低、含锰量比SU304高、并含铜的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和SU304基本相同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适用范围为装饰管、家庭用品、厨房用品及餐具。K-1规格不锈钢含铬为14%,含镍1%,含锰9%,主要用于装潢用管。该工厂计划每月向中国市场出口1万吨200系列不锈钢。
目前日本NTK向中国市场每月出口6000~7000吨200系列不锈钢,主要市场为华东市场,宽度为1219mm和1500mm两种。其中1500mm用于替代304用于化工机械行业。
中国台湾地区 2003年,该地区在印度之后开始研制200系列不锈钢并向中国市场出口,规格为202A和202。目前出口中国大陆市场每月1万吨左右。热轧200系列产品生产厂为桦联,另外还有唐荣、东盟、千兴等工厂生产200系列冷轧产品,均出口中国大陆市场。其中热轧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华南地区市场,冷轧产品除华南市场外,华东市场潜力也很大,台湾地区的200系列冷轧产品在华东被很多客户用来替代304冷轧产品,需求量较大。
不过在镍价涨之后,含镍不锈钢成为市场的高价产品,使得低价200系产品有机可趁。镍价的波动对
300系不锈钢的市场影响较大,但在低镍奥氏体不锈钢和200系列不锈钢有可能取代300系的部分市场之后,威胁性不被重视,特别是在需求巨大的中国市场上。
200系不锈钢管在表面上与300系产品有相似之处,但在性能上却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抗腐蚀性方面,它不适宜用于高腐蚀性环境。去年,全球不锈钢产量为2280万吨,其中200系不锈钢大约占8%,300系占68%,400系占24%。京德勒公司50万吨不锈钢的年产量中,大约有70%为200系,铁素体和奥氏体不锈钢只占30%。
据相关业内人士预测,在今后五年中,全球200系不锈钢的消费量可能会增加一倍还多,达到全球不锈钢产量的20%。200系不锈钢的需求和产量增速已超过所有等级不锈钢的平均增速,特别是在印度和中国。
历史上两次铬锰不锈钢开发应用的高潮都是由于Ni作为战略资源储备的原因带来的,但目前此类钢在中国和印度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则是由于其成本低廉,成本所以低,主要体现在含镍量低,一部分镍通过锰来替代;欧洲的奥托昆普和法国的阿塞洛多年前就开发和生产了铬锰不锈钢,他们开发的铬锰系含镍量一般都在4%以上,都具备比较好的性能;目前市场上销售的1%Ni的200的耐蚀性能很差,远远低于304(奥氏体不锈钢),也低于430(铁素体不锈钢),所以业内人士普遍都不赞成生产大量的l%含量的铬锰不锈钢进入市场,认为应该开发含Ni较高的铬锰系,如5%Ni+Cu牌号的201系列,这种类型牌号的铬锰系不锈钢的耐蚀性能接近304牌号的水平。
针对目前铬锰系列开发市场的混乱局面,推荐了国际上许多钢厂和研究机构开发新型200系列的方向,如比勒托利亚大学研究开发出取代碳钢的高强度结构性能的铬锰系棒线材,其屈服强度达到~>400Mpa,Ni含量2%以上,含氮元素,法国阿塞洛开发的202N和204Cu,前者腐蚀性能超过304和316牌号,后者相当于304,远远大于430牌号。
目前200系列不锈钢生产流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标准问题,认为目前除美国标准对201、202规定外,新的铬锰系列的标准还没有规范化,各国也在针对中国市场研究开发更加适合的200系列的标准;200系不锈钢的废钢管理也是一个问题,提出由于目前200系列生产的迅速扩大,高Mn高Cu的废钢管理问题,成为下一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中国国内,首先是铁素体不锈钢得到快速发展,从2004年的生产情况分析,上半年共生产铁素体不锈钢18.24万吨,占全部不锈钢产量的18.56%,比去年同期增长7%。其中铁素体不锈薄板(400系列)增长了128%。从发展前景看,无论是生产和消费铁素体不锈钢今后还会有较大的增长。
针对这些情况,业内人士认为:有限度地发展铬锰不锈钢对中国应该是一个方向,但是国内行业提倡发展的200系列并不是含镍在1%左右,含铬也很低的铬锰钢,正如国外专家分析,这种类型的钢防腐蚀性能很差,大多数领域都无法使用,大量使用这种不锈钢必然会给下游用户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要在中国市场避免销售和使用这种类型的钢,坚决反对和打击假冒伪劣,要通过宣传和案例分析,让使用者认识这种钢,并清楚这种钢存在的问题,生产者、销售商应该对使用者负责,不能为了暂时利益损害不锈钢的形象和名誉。
关于铬锰不锈钢的标准问题,据调查,目前铬锰系列在市场上流通的标准很不规范,有段时间中国市场上甚至以某个国家和地区或某个企业的标准来流通,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发展200系列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没有按照规范的标准生产和进口以及流通。业内都知道国际上有美国标准,在国内,我们的不锈钢分会为了及时规范生产和市场行为,已经在去年年底组织生产企业参照美国标准起草了一个铬锰系不锈钢的技术规范,发到不锈钢分会的会员单位中参照使用,行业协会希望在这个规范的基础上
国家有关部门能能尽快制定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通过标准进行把关。
对铬锰不锈钢的废钢管理,已经是当务之急,由于200系列钢没有磁性,在废钢回收时很难与304牌号分清。因此,从前期的使用开始到废钢的分类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管理体系解决高锰、高磷、含铜废钢的再生问题,避免在新一轮冶炼过程中由于废钢原料带来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期望国内不锈钢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要提高对200系列不锈钢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按照标准生产和使用并规范市场行为和商业行为,加强对用户的责任心,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中的信誉,让200系列不锈钢这个节约型的不锈钢能在中国合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电信市场前景分析
据统计1999年,通信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完成业务收入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实现利税321亿元。
全年完成增加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通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8亿元,比上年下降14.5%。通信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到5.1%。
——固定电话发展再创佳绩。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139万户,与去年新增1704万户相比,继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亿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新增1780万户,达到8834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比重达到80.3%,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1203万户,达到7463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68.6%。
——农村通信需求日益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新增936万户,达到3418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31.4%,超过去年近3个百分点。在地方政府和邮电部门的努力下,村村通电话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占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79.8%。
——国内长途电话平稳发展。国内长途电话累计完成194亿次、585亿分钟,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1%和14.3%。
——“一线通”(N—ISDN)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一线通”业务作为高速接入手段,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截至年底,“一线通”业务已经实现在北京、上海等25个省会城市的长途业务联网。东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了向地市的覆盖,用户总数达到16.8万户。
——智能网等新业务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智能网自1995年以来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目前在全国范围开放的业务有300电话卡业务、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等,其中300电话卡业务具备国际漫游功能,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具备国内、国际业务能力,为用户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电话服务。
——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加。全年净增用户1796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324万户,相当于固定电话的40%。其中: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净增用户1961万户,达到3829万户,已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89%。其中,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1582万户,用户达到3308万户;中国联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379万户,用户达到521万户,移动电话市场占有率达到12%。
——无线寻呼业务平稳发展。中国联通全年新增用户678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71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8%。全社会无线寻呼年末用户总数超过7500万户。
——数据通信用户快速增加。我国数据通信已经逐步从最初低速、单一的业务发展到目前高速、多样化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专线业务、国际互联网业务、分组交换业务、帧中继业务和Ip电话业务。年末中国电信各类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379万户,其中: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万户,数字数据用户达到27万户。全国性的集团公司用户已经接近100家。
——国际互联网络用户发展迅猛。截至年底,国际互联网络使用人数达到89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人数为109万人,拨号上网人数666万人,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上网的人数为115万。其中:中国电信国际互联网络(CHINANET)用户达到336万户,吉通公司国际互联网业务专线用户960个,拨号用户近20万个。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人数为20万。
“政府上网工程”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响应,截至年底,已注册的各级政府网站达到2300多个。电子商务方兴未艾,远程教育进展顺利。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41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309万台。国内网上中文站点超过1.5万个。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AC下500个,COM下38776个,EDU下731个,GOV下2479个,NET下3753个,ORG下940个,行政区域名1516个。
——Ip电话业务试验受到社会欢迎。
中国电信Ip电话试验网于1999年4月开通,一期网络覆盖全国25个城市。中国联通、吉通公司Ip电话试验项目在全国12个城市开通运营,开通了130多个国家的国际来去话业务。中国联通于年底在12个城市开通130网17911一次拨号业务。中国网通在国内14个城市以及29个国家地区开通运营Ip电话业务。
——电信服务遍及全国各地,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中国移动通信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6%的县市。中国联通GSM数字移动电话在全国除~外30个盛自治区、直辖市的185个城市开通运营。
中国联通国信寻呼公司无线寻呼拥护覆盖全国335个地市2022个县市。其中280兆198、199已经覆盖全国287个城市,容量达到1700万户。
国信公司开通“国信网源”网站。截至1999年底,网上寻呼开通了198、199全国寻呼网、27个省网及部分本地网,电子邮件到达呼开通22个省网。此外,公司还与有关单位合作建成了覆盖全国六十多个城市的货运信息发布网络。
2000年通信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我国的邮电通信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成完整、统一、先进的通信网;到2010年,邮电通信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信网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2000年通信发展目标
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总量在1999年的基础上增长20%以上。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4%,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0%以上,装电话时限不超过一个月;大力发展公用信息业务,满足各部门对数据通信的需要。
2、2000年通信发展主要指标
到2000年,通信业务总量(各个通信运营公司总和)将达到3000亿元,年增长25%;通信业务收入达2800亿元,年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可完成1500亿元。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增10万路端,达到480万路端;长话业务电路新增20在万路,达到220万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1800万门,达到1.73亿门,实装率提高到70%,电话网总容量达1.8亿门;数据通信网新增容量15万端口,达到90到万端口;移动通信新增信道85万个,达到270万个;发展电话用户2000万户,达到1.3亿户;发展移动电话用户2200万户,达到6500万户。
3、2000年通信发展主要任务
要调整网络结构和布局,加强基础网、业务网和支撑网建设,进下扩大覆盖面,提高全网的技术层次和运行效益。加快建设以光缆为主体的长途干线网,新建省际、省内光缆20万公里,并对“八五”已建光缆进行扩容改造,在全国形成“八纵八横”格状光缆骨干网的同时,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大多数地市。新建和改造扩容的光缆干线采用大容量的SDH和DWDM传输系统,以提高传输速度,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同时,对省际微波干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扩大卫星通信网覆盖面。推进本地电话网建设,全国大部分地区建成以地市为中心的扩大本地电话网,积极发展城乡电话。重点抓好移动网建设,尽早地实现国际联网漫游,到2000年数字移动通信比重达到90%以上。突出抓好数据通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规模,到2000年覆盖县以上城市和有需求的乡镇,分组交换网容量达到25万端口,数字数据(DDN)容量达到56万端,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发展,大力发展数据通信业务和各类信息服务业务。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7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功能齐全的电信网路管理系统。加快智能网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智能业务。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扩大ATM的试验范围,向社会提供多媒体业务。
第三篇:电信市场前景分析
据统计1999年,通信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完成业务收入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实现利税321亿元。
全年完成增加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通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8亿元,比上年下降14.5%。通信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到5.1%。
——固定电话发展再创佳绩。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139万户,与去年新增1704万户相比,继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亿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新增1780万户,达到8834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比重达到80.3%,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1203万户,达到7463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68.6%。
——农村通信需求日益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新增936万户,达到3418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31.4%,超过去年近3个百分点。在地方政府和邮电部门的努力下,村村通电话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占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79.8%。
——国内长途电话平稳发展。国内长途电话累计完成194亿次、585亿分钟,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1%和14.3%。
——“一线通”(n—isdn)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一线通”业务作为高速接入手段,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截至年底,“一线通”业务已经实现在北京、上海等25个省会城市的长途业务联网。东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了向地市的覆盖,用户总数达到16.8万户。
——智能网等新业务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智能网自1995年以来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目前在全国范围开放的业务有300电话卡业务、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等,其中300电话卡业务具备国际漫游功能,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具备国内、国际业务能力,为用户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电话服务。
——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加。全年净增用户1796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324万户,相当于固定电话的40%。其中: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净增用户1961万户,达到3829万户,已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89%。其中,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1582万户,用户达到3308万户;中国联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379万户,用户达到521万户,移动电话市场占有率达到12%。
——无线寻呼业务平稳发展。中国联通全年新增用户678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71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8%。全社会无线寻呼年末用户总数超过7500万户。
——数据通信用户快速增加。我国数据通信已经逐步从最初低速、单一的业务发展到目前高速、多样化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专线业务、国际互联网业务、分组交换业务、帧中继业务和ip电话业务。年末中国电信各类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379万户,其中: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万户,数字数据用户达到27万户。全国性的集团公司用户已经接近100家。
——国际互联网络用户发展迅猛。截至年底,国际互联网络使用人数达到89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人数为109万人,拨号上网人数666万人,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上网的人数为115万。其中:中国电信国际互联网络(chinanet)用户达到纵八横”格状光缆骨干网的同时,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大多数地市。新建和改造扩容的光缆干线采用大容量的sdh和dwdm传输系统,以提高传输速度,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同时,对省际微波干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扩大卫星通信网覆盖面。推进本地电话网建设,全国大部分地区建成以地市为中心的扩大本地电话网,积极发展城乡电话。重点抓好移动网建设,尽早地实现国际联网漫游,到2000年数字移动通信比重达到90%以上。突出抓好数据通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规模,到2000年覆盖县以上城市和有需求的乡镇,分组交换网容量达到25万端口,数字数据(ddn)容量达到56万端,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发展,大力发展数据通信业务和各类信息服务业务。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7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功能齐全的电信网路管理系统。加快智能网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智能业务。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扩大atm的试验范围,向社会提供多媒体业务。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的本地电话、移动电话、数据和多媒体及信息和服务业市场仍将有较大增长。
预计2005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将达到2.3亿左右,2001—2005年之间全国平均增长率为12%,其中城市地区为8%左右,农村地区接近20%。住宅电话仍是最大的用户群体;农村电话用户将逐渐成为本地电话市场的主角;中、西部地区差距将逐步缩小。
预计到2005年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达到1.6亿左右,平均增长速度为26.2%,其中东部地区为24.55,中部地区为26.7%,西部地区为31.6%。未来几年移动电话将更加普及;移动电话需求业务将逐渐向简单消息业务、数据交换业务、中高速多媒体业务、高速交互式多媒体业务渐次转移。
2001—2005年间,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市场平均年增长率为49%。其需求内容将从窄带业务向宽带业务转移,从分类点播式业务向高速互动业务多媒体用户将达到6300万左右。未来几年内,我国通信业将继续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05年末市场总规模介于6500亿-7200亿元之间。固定电话用户居于绝对优势的格局被打破,移动电话用户比例将显著上升;中酉部边远地区的用户将显著增加,中小城镇用户的比例上升速度最快。在业务需求内容上,业务增长的重点从话音业务需求转向多媒体业务需求,从单一业务转向综合业务,从窄带业务转向宽带业务,从低速业务转向高速业务。
第四篇:煤焦油市场前景分析
煤焦油市场前景分析
2011年我国煤焦油总产能在2200万吨左右,较2010年增幅22.2%。2011年我国煤焦油产量约在1750万吨,较2010年国内煤焦油产能增长100万吨左右,增幅22%。煤焦油主要用于深加工,产出煤沥青、工业萘、洗油等下游产品,2010年煤焦油深加工行业的总设计加工能力约为1650万吨,而实际加工能力则为1023万吨,占2010年煤焦油全国总产量的76.52%左右。2011年我国煤焦油加工行业总设计加工能力在1495万吨左右,加上在建与预计产能250-300万吨,总产能预计加工能力在1700万吨左右。而由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2011年我国深加工实际开工率在6成左右,实际消耗产能在926.9万吨左右,占总煤焦油总产量的52.97%。
在当前高原油价格的背景下,石油化工原料成本不断攀高,石化产品竞争力大大削弱,“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为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煤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据了解,在晋、陕、内蒙古等地,煤化产业作为传统煤化工的一个组成部分,煤焦油加工产业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投资煤焦油加工业一定要审慎。煤焦油加工业现状分析作为炼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化产回收产品,煤焦油是一个组分上万种的复杂混合物,目前已从中分离并认定的单种化合物约500余种,约占煤焦油总量的55%,其中包括苯、二甲苯、萘等174种中性组分;酚、甲酚等63种酸性组分和113种碱性组分。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化石能源,也是许多重要化工品的主要原料,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近年来中国能源、化工品的需求也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煤化工在中国能源、化工领域中已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煤化工热。为了提高煤炭附加值,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等省区纷纷要求新进入的煤炭开采企业进行煤炭就地转化加工,转化的比例为50%。如今,全国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几乎都涉及煤化工,“逢煤必化”现象十分普遍。作为煤化工的主要副产品,煤焦油的产量随之大幅增长,煤焦油深加工行业得到迅速崛起,产业规模、技术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成功迈上新台阶。预计2013年,煤焦油市场整体将处于稳步提升状态。随着近年来,煤炭分级体质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对煤焦油深加工生产石脑油和柴油项目建设的越来越多,前景看好。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鉴于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占75%以上,而且在当前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石油化工原料成本不断攀高,石化产品竞争力大大削弱“,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为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煤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而以煤焦油为原料制取石油代用品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必要途径。我国煤焦油资源丰富,但多数是高温焦油和中温焦油,对这两种焦油的研究工作也比较活跃。与石油相比之下低温煤焦油工艺极少,对低温焦油的研究也还欠缺。对焦油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将对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煤焦油主要用来加工生产轻油、酚油、萘油及改质沥青等,再经深加工后
制取苯、酚、萘、蒽等多种化工原料,产品数量众多、用途十分广泛。专家认为,煤焦油简单加工后的利用价值不大,国内外普遍看好的是其深加工精制产品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五篇:电信市场前景分析
据统计1999年,通信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完成业务收入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实现利税321亿元。全年完成增加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通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8亿元,比上年下降14.5%。通信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到5.1%。——固定电话发展再创佳绩。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139万户,与去年新增1704万户相比,继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亿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新增1780万户,达到8834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比重达到80.3%,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1203万户,达到7463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68.6%。——农村通信需求日益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新增936万户,达到3418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31.4%,超过去年近3个百分点。在地方政府和邮电部门的努力下,村村通电话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占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79.8%。——国内长途电话平稳发展。国内长途电话累计完成194亿次、585亿分钟,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1%和14.3%。——“一线通”(N—ISDN)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一线通”业务作为高速接入手段,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截至年底,“一线通”业务已经实现在北京、上海等25个省会城市的长途业务联网。东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了向地市的覆盖,用户总数达到16.8万户。——智能网等新业务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智能网自1995年以来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目前在全国范围开放的业务有300电话卡业务、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等,其中300电话卡业务具备国际漫游功能,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具备国内、国际业务能力,为用户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电话服务。——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加。全年净增用户1796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324万户,相当于固定电话的40%。其中: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净增用户1961万户,达到3829万户,已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89%。其中,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1582万户,用户达到3308万户;中国联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379万户,用户达到521万户,移动电话市场占有率达到12%。——无线寻呼业务平稳发展。中国联通全年新增用户678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71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8%。全社会无线寻呼年末用户总数超过7500万户。——数据通信用户快速增加。我国数据通信已经逐步从最初低速、单一的业务发展到目前高速、多样化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专线业务、国际互联网业务、分组交换业务、帧中继业务和Ip电话业务。年末中国电信各类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379万户,其中: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万户,数字数据用户达到27万户。全国性的集团公司用户已经接近100家。——国际互联网络用户发展迅猛。截至年底,国际互联网络使用人数达到89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人数为109万人,拨号上网人数666万人,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上网的人数为115万。其中:中国电信国际互联网络(CHINANET)用户达到336万户,吉通公司国际互联网业务专线用户960个,拨号用户近20万个。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人数为20万。“政府上网工程”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响应,截至年底,已注册的各级政府网站达到2300多个。电子商务方兴未艾,远程教育进展顺利。我国上网计算机数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41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309万台。国内网上中文站点超过1.5万个。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AC下500个,COM下38776个,EDU下731个,GOV下2479个,NET下3753个,ORG下940个,行政区域名1516个。——Ip电话业务试验受到社会欢迎。中国电信Ip电话试验网于1999年4月开通,一期网络覆盖全国25个城市。中国联通、吉通公司Ip电话试验项目在全国12个城市开通运营,开通了130多个国家的国际来去话业务。中国联通于年底在12个城市开通130网17911一次拨号业务。中国网通在国内14个城市以及29个国家地区开通运营Ip电话业务。——电信服务遍及全国各地,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中国移动通信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6%的县市。中国联通GSM数字移动电话在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5个城市开通运营。中国联通国信寻呼公司无线寻呼拥护覆盖全国335个地市2022个县市。其中280兆198、199已经覆盖全国287个城市,容量达到1700万户。国信公司开通“国信网源”网站。截至1999年底,网上寻呼开通了198、199全国寻呼网、27个省网及部分本地网,电子邮件到达呼开通22个省网。此外,公司还与有关单位合作建成了覆盖全国六十多个城市的货运信息发布网络。2000年通信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我国的邮电通信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成完整、统一、先进的通信网;到2010年,邮电通信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信网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2000年通信发展目标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总量在1999年的基础上增长20%以上。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4%,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0%以上,装电话时限不超过一个月;大力发展公用信息业务,满足各部门对数据通信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