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时间:2019-05-13 21:5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一篇: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张金宝, 张晓亮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262700)

摘要:简要介绍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做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示码:A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成立于1999年6月,是在全国制造业复苏,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短缺情况下,响应国务院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号召,为适应山东省潍坊地区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而设置的实用型专业。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学生1000余人,共32个班级。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方面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设计、改造机电设备、工控装置的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绘制各种产品装配图及零件图、操作数控机床,具备安装、调试、使用普通、数控机床的技能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自建立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做法

1、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组合计划 本专业教学计划于1999年6月制订,分为六大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体育等课程;英语能力模块,开设有实用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开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AutoCAD、CXCA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开设有机械制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专业技术模块,开设有互换原理及技术测量、金切机床与数控机床、可编程控制器、机制工艺与夹具、伺服系统与电控、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原理及编程等课程;实践能力模块,包括金工实习、机械课程设计、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机电产品优化设计等。课程安排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更加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的原则。八年来,该专业教学计划在探

索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课程安排更加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如增加了应用文写作、创新设计等选修课程,以后将逐步增加人工智能控制、机器人等课程,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尖端化和科学化。

2、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

为适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2000年成立了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顾问成员由知名学者、企业高级工程师、机电技术专家和我院骨干教师组成,设置目的是为该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规划、教学计划的论证和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导向。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为该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围平台。

3、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凝聚力和专业水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0%;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30%。同时,还从知名企业外聘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外聘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主要承担专业相关实践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工作。为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我院将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特别是引进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或“双师型”的教师,以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这几年中,我院非常重视现有教师队伍的深造、进修和培训工作,以期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如到山东

理工大学等高校考察学习,并进行专业建设问题探论与交流;赴南京工程学院进行数控技术培训;参加中国海洋大学工程硕士培训班;参加山东省职业鉴定中心高级数控操作员培训;赴韩国参加中韩职业教育培训等。

4、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教学。该专业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自由融合。本专业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学转变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数控技术等课程已经制作了形象具体、结构系统的课件,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兴趣,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

该专业在校内现有机械制图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高性能模拟电子实训室、高性能数字电子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材料与力学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30余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先进的数控机床13台、普通车床26台、铣床8台、磨床2台、牛头刨1台;电气焊实训车间1个,内有交直流及氩弧电焊机40台、气焊设施10台套等等。该专业实习实训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006年下半年投资368万人民币引进多台数控车床。在优化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专业特点、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必不可少的桥梁。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始终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资源。迄今为止,该专业校外固定实习基地主要有山东华源凯马集团、山东泰丰汽车底盘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万龙集团、山东墨龙集团、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19余家。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优化专业育人机制提供了保障,今后几年将在现有实训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规模,为培养更加优秀的机电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外在支撑。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2、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可采用的教材数量虽然不少,但大多数教材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比较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从培养特点上讲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不便。

2、技术尖端性不强

高职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高职学生毕业以后能干活就行的错误认识。高职教育是一种伸缩性非常强的教育,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授予学生较尖端,较前沿的知识。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待努力。

三、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思考

1、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修改要求,加大电类以及计算机类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占的比重。

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由于该专业课程现有教材不太合适,因此筹划组建机电一体化教材编写委员会,从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出发,联合著名高校和教育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专家齐心合力编写适合高职高专特点的专业教材以及与我院实验实训室设备想适应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3、加强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利用学院内实验设备和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本专业专任教师学习、实践,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

4、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先进尖端技术的兴趣。

21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

需的优势学科方向。21世纪的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编程和操作的高级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我们将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

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周衍庆

Enhancing the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ity,and Training the High Quality Skill Talented PersonZHANG Jin—bao ,ZHANG Xiao—liang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Shouguang 262700,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speciality in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it has pointed out the existed question,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train the high quality skill talented person.Key word:Vocational college;Electrical engineering;Skill talented person.作者简介:张金宝(1969-),男,山东寿光人,山东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研究.收稿日期:2007/05/11

第二篇: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获得了多少物质资产、多少资本,更主要取决于它的经理人、它的员工。企业兴衰乃是常事,但究其原因,无外乎都是“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败”。企业的人才资源区别于企业其它资源因素的最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人性的力量,具有其它资源因素所没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其它资源因素也只有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是人力资源中与其它资源因素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无疑是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员工的职业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企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企业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一、从别的企业“挖人”;

二、直接招收MBA毕业生;

三、从企业内部培养提拔。

企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点:

一、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赛场赛马等方式,引入科学的定性定量的人才测评手段,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任用和收入挂钩,保证符合企业考核标准的人才在企业内有其位、谋其职、授其权、获其利,实现人才优胜劣汰。做到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的统一,以合理使用来加快培养,以进一步培养来促进使用,对有潜力的年轻人才,要大胆压担子、给位子,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增才干。

二、多措并举,做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技能人才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使人才市场真正成为单位选才、人才择业的主渠道;要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的专业,通过设立“333”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有精湛技艺、能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实行“订单”培训,量才所用,倾力打造企业技能人才“高地”。

三、关心关爱,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外部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选准了人,就有了希望。”因此,要顺时应势,立足全局,切实把经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努力以“第一资源”来支撑和促进“第一要务”。

四、要在思想上重视人才。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重大而紧迫的重要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企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议事制度、例会制度、办事制度等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五、要学会从感情上亲近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关心爱护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生活、工资、福利以及医疗补助等待遇;切实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健康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就业、人事代理、社会保险转接等,真正做到用感情栓心,用待遇留人。同时,加大补助奖励力度,认真做好享受政府津贴和省级有突出贡献技术人才选拔工作,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大力引进重点领域紧缺性技能人才,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六、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责任机制。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亲自问,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从创优环境、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面,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岗位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衡量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不重视人才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坚决进行组织处理。

当今乃至将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果说人才是“千里马”,企业领导就是“伯乐”,“千里马”受到“伯乐”慧眼相识,必将深感知遇,从而倍加努力,驰骋万里,奋勇向前。故此企业做好了人才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篇: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学生的能力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人才。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学校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一、从别的学校“挖人”;

二、直接招收优秀毕业生;

三、从学校内部培养提拔。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每个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当今乃至将来,学校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果说人才学生是“千里马”,学校领导就是“伯乐”,“千里马”受到“伯乐”慧眼相识,必将深感知遇,从而倍加努力,驰骋万里,奋勇向前。故此学校做好了人才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第四篇:机电一体化人才

目前,我国装备工业在总体规模上居世界第四位。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我国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制造业普遍发达。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沿海和内地都把现代制造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

在重庆,以世界500强企业惠普,广达等为主体的IT业,以长安、力帆、嘉陵—本田、隆鑫等为主体的汽车产业,带动了大批零部件配套厂家的发展,制造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已经供不应求,出现了机电人才荒。我校2012年应届机电一体化人才走红职场,早已被各大知名企业一抢而空。

第五篇:建设信息化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设信息化校园 培养高素质人才

淄博一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核心目的就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可供操作的发展趋势便细化为:建设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融合的校园平台,为教育、学习和研究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支持,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突破口,以较为前瞻的眼光,开拓性地做了一系列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近年来,学校每年高考录取人数连年攀升,已连续多年蝉联全市“双冠”,2003年我校孙婷婷同学获淄博市理科状元、山东省第三名,2004年我校栾静同学再获淄博市理科状元、山东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一、前段工作的回

截止到2012年底,学校先后投资600多万元,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硬件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学校103个教学班,班班配齐了大屏幕投影仪(或背投彩色电视机)、教学微机(或教学终端)、广播及听音设备、摄像机、云台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初学校和浪潮网络公司合作,依托浪潮网络公司的先进技术,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校园网。该校园网由学校闭路电视控制转播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以光纤为主干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这三大教学系统将学校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及各教研组联结成一个可传送各种教学数字信息的教育网络。目前,学校共装配有微机700多台;建立了四个多功能报告厅,装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机、dvd、多媒体投影仪、实物展台、音频系统等设备,形成了六个学生计算机机房,一个音像资料室和一个音像阅览室的较大规模。在近年来省市电教系统软件统筹的大力推动下,电教教材系统已初步形成,各种电教教材正逐步走向成套化、系统化、多媒体化,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发展迅速。

二、当前工作的现状 我校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我市创建千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重点建设校,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不等不靠,自我加压,自求发展,本着“借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借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筹措大量资金,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信息图书楼;同时投巨资对校园网进行了升级扩容。

目前我校校园网的规模达到了八百多个节点,分为校本部、外国语学校、西校区三个中心节点,校园网主干为千兆光纤传输交换网,百兆交换到用户节点,选用intel和华为系列交换机,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校园网的可扩充性大大增强。网络中心配有浪潮系列服务器,有一台文件服务器,一台vod服务器,一台教育资源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代理服务器,还有专用的图书系统服务器,这些都为校园网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的信息平台。

学校确立了建设信息化校园的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同步发展,使学校的投入得到了最大效益的回报,促进了学校教育力的提升。

(一)引入vod视频点播系统,使学校原有的音像资料实现了信息化。

我们购买了多媒体点播软件和视频服务器,并把我校所有的录像带和录音带都转换成了数字化的音视频文件,并存放于全天24小时开放的视频服务器中。老师们可以在自己的微机上随时浏览学校所有的音视频资料,为备课、上课提供素材;学生们可以在电子阅览室浏览学校所有的音视频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途径。它的特点是:(1)同一资料可由多人共同使用;(2)浏览不需要任何人服务,只需要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安装一个视频点播软件的客户端;(3)浏览方便,快进、快倒、暂停、切换节目等操作简便;(4)浏览目录非常直观,用户可迅速地找到所要浏览的资料。

(二)教职工人手一台计算机,老师的备课、学校的管理实现了信息化。教师们利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真正达到脑力资源共享,减少了备课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老中青教师通过网络互相结合,完成统一的教案和学案,使不同班级的学生都能受到高质量的高水平的平等教育。在上课中,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上的课件,也可以访问自己微机上的课件,还可以通过网络控制自己的电脑完成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教室装配微机,课堂教学实现信息化。在教室的讲台上装配一台微机,教师直接通过网络调用自己微机中的教案上课,使教学实现了数字化,图片、图像、音乐等音视频教材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调到本机上,然后与教室内的大屏幕或背投电视互联,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全体学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微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学习场所,使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信息化。

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配置都是主干千兆接入,内部配置堆叠交换机,保证了每个节点的高速联入校园网和互联网,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vod音视频点播,通过网络进一步学习老师的课,也可以直接到音像资料库借电子资料来阅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上网浏览信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学习场所。

(五)学校新上非线性编辑系统,使学校的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实现了信息化。学校投入20多万元,购买了奥维迅非线性编辑系统,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电视台,让学生参与电视台的摄录和制作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青年教师的汇报交流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进行录制,编辑和后期加工,转换成数字格式后,加入校园网,让教师们通过网络相互学习和交流,研究课堂教学案例,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标,促进了教科研工作开展。

(六)成立各科骨干教师参加的课件开发小组,学校的课件开发实现了信息化。

学校由专人负责课件开发,各教研组均有骨干教师参与,并每周组织课件开发研讨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学校的整个课件开发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课件开发比赛活动,优秀的课件越来越多,我校教师开发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全国的比赛中获一等奖,其中徐建尧老师的课件,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金奖,并被收录全国教师优秀多媒体课件集锦光盘中。

(七)加强与外界的学习交流,实现校际联系交流的信息化。我校使用的是100m光纤宽带网专线直接与因特网联接,校园内所有微机可随时访问互联网,依靠网络非常方便的实现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学校注意吸收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学校的教育精华,随时给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补充新鲜的血液,使学校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技术不断提高。通过网络加强了我们与市内兄弟学校的联系,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也与省内外优秀学校甚至国外的部分学校建立了关系,不断汲取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来完善和发展我们的特色教育,使学校教育思想永保活力。

(八)建立淄博一中网校,实现远程教育的信息化。

我们建立了淄博一中网校,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了学校,另一方面使学校教育不断延伸,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主页,在网上学习,实现了远程教育。更加突出了三个面向,即面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开放;面向学生家庭开放;面向全社会开放。

三、前景展望

新课程及现代教育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方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等模式将会愈来愈显示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重大影响。

为建设信息化校园,学校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更高层次的发展。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发挥其最大的投资效益。我们的目标是:在硬件设备基本配齐的前提下,按照硬件、软件、潜件1:1:1的投入要求,完善制度管理,强化师资培训,把计算机教学、课件开发、多媒体教学作为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我校早日跨入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打下基础。

我们坚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淄博四中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硬件配备情况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上一个新台阶,学校加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完成了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有线广播系统等硬件建设。

⑴校园网工程的建设

我校于2000年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校园网,2003年及2004年又分别投资15万余元对校园网做了扩充,内部主干采用千兆交换式以太网,百兆交换到终端,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学工作的科研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在对外连接方面,采用宽带ip上网方式,通过中国电信提供的100m线路接入国际互联网。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高档次的计算机,并且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新型带vga接口的大屏幕彩色电视机,教师上课时随时可以调用本校的教学资源。

⑵闭路电视和有线广播系统的建设

学校投资五十余万元建成了校园电视台、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有线广播系统。校园电视台整个系统共分八个子系统:外设采集子系统、节目制作子系统、cd、vcd、dvd制作子系统、卫星电视节目接收子系统、中央控制子系统、节目播放子系统、节目播放监视子系统、节目传输子系统,可实现宣传、教课、电子图书、电子教学、接收教育节目、录制教学录像带、制作cd、vcd、dvd光盘等功能,进一步丰富了我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和提高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校园有线广播系统及无线广播系统的建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⑶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

学校于2000年下半年投资50万元新建了一个80台微机的电子教室,2003年,投资30万元,新建了可容纳70人上课的微机室,2004年,在新建的图书科技楼投资30万又新建了可容纳70人上课的微机室,另外,我校还建有能容纳300余人的多功能教室和能容纳100人的多媒体教室各一个,里面设备包括多媒体微机,实物投影机及功放、录像机、录音卡座、摄像头等。

现我校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网络系统均已初具规模,一个集物理通、管理通、教学通、观念通于一体,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

2、教学软件、资料库装备情况

我校在加大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软件的建设。学校有一个多媒体资源库,该库拥有大量成套化、系统化的资料,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教学录像带、vcd、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学校每年还投入近6万余元购置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电化教学资料素材,到目前已经投入近25万元。

同时学校还在各组处室设立了网络管理员,负责本组(处室)站点的建设、维护工作负责收集、整理本学科的优秀课件及其他各种教学素材满足了广大师生对资料信息的需求。2000年初,我校正式开通了淄博四中网站(网址:http://www.zbsz.net),网站内容丰富,开设以下几个专栏:行政单位、教学机构、站点资源、学校教育、校园动态、最新动态、内部资源、教育文摘、部门主页等栏目,还建立了资料库、试题库、课件库等教学资源库。

二、教师队伍情况

首先,加强学习,增强教师现代化教育理念。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革命,而且是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的一场深刻变革。淄博四中为提高教师们对这场信息技术浪潮的深刻认识,增强时代的紧迫感,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惜投入资金派干部、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和报告会,几位骨干教师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先后聘请十几位专家、教授到校做报告和执教示范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使教师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强化教育理论学习。主要学习了:①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②俞晓鸿的《城域教育网:开启教育信息化新纪元》;③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博士《培养教育信息化的“魔术师”》;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等。通过学习,改变老师们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培养了老师们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并逐步加强了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学校多次派人赴上海、广州、济南等地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多媒体网络教学高级研讨班的学习,使他们聆听了全国一流的专家、教授的报告,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同时,还有25人参加了intel未来教育培训,并合格结业。第三,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为了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发挥出校园网的价值,学校于1999年开始对学校全体教职工进行全员培训,并于2000年参加了计算机初级考试,我校教师一次性全部通过,去年上半年我们又进行了网络培训,专门聘请了山东省美视多媒体发展有限公司的孙路同志到校讲课,使老师们受益匪浅;2002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已进入计算机中级培训,并全部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现老师们已基本掌握了photoshop、authorware、frontpage、f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课件和网站的工具,能够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并通过校园网辅助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已经启动了信息技术高级培训,通过本次培训,定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1、认真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学校通过定期组织多媒体教学的公开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来促进教师把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如在学校第二届教学能手和首届教学新秀评选活动中,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张伟老师在讲“球的概念和性质”一节中“关于球被平面切割,截面为一圆”时,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节的难点,效果很好。接下来又举办了“淄博四中首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通过这次评选活动,充分展现了我校中青年教师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其次,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来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我校有着先进的教学设施,我们要求教师大胆地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校园闭路电视、局域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开展声形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学会从繁重的重复的传统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如何分析学生、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如何诱导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发展学生能力上。教学设计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以创设情景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如王秀娟老师在讲“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节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形象分析,并通过自制中华民国的成立动画、插入袁世凯篡权的影音文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素材和情境,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我们把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情况同年终考核、评优挂钩。

第三,边实践,边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让老师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每年一度的论文评选中都将其纳入专题内容。在去年的论文评选中,耿鸿飞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与思考》一文获一等奖,她对课程整合的核心做了这样的描述:“课程整合的核心所在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文章从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现与思考,做好全面深刻的论述;另外,马春迎老师的《对基于网络的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我看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李金锋老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均获二等奖。

第四,加强教育科研,积极主动申报、承担整合课程的科研课题。

在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日臻完善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我校积极申报并参与一些高质量、高起点的整合课题。学校现有校级立项课题20多项,市级立项课题8项,省级立项课题3项。例如:物理组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子课题研究方案——《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化学组承担的市级立项课题《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验研究》及地理组承担的市级立项课题《多媒体辅助发现法地理教学》等。其中,物理组研究的课题《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并达到预期主要成果,它主要的研究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通过仿真物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水平。自2001年9月申报至今,在整个教研组的同心协力,潜心研究下,该课题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课堂教学基本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学生能进行网上自主学习,由老师提供课题,学生上网查找相应内容,下载资料,同时学生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并建物理网站;2003年5月23日,省电教馆到校督导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对学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2004年底,本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受到鉴定专家的一致好评。

2、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高考成绩显著。2004年高考,本科录取420人,出口率名列全市前茅,周妍同学夺得淄博市文科状元。学校被市局表彰为“教育先进单位”、“淄博市高考十强学校”。

教师在各类竞赛中也喜获丰收。2002年4月,在山东理工大学学术报告厅里,淄博四中年轻教师高玉芬正在为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执教课题为《自立自强》的示范课,随着鼠标的点击,“创设金点子”、“点击真生活”、“大家论坛”、“让我当家”等课题在一个个生动画面和学生的辩论声中依次推出,将一堂普遍认为空洞说教的课上得生动深刻,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评价,2004年,高玉芬老师获淄博市教学能手称号和学科带头人称号;王秀娟老师在2003年全省优质课评选中,执教课题《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复亡》,通过对历史影像资料、自制教学课件的恰当应用,获全省第一名,此后又于2004年获市级学科带头人称号;闫秀梅老师在市创新说课大奖赛中获一等奖,电教示范课二等奖,并于2001年获淄博市物理学科教学能手称号;吴笑春老师多次举办市级公开课受到广泛好评,2004年被评为淄博市政治教学能手;2004年,王曙光老师的语文教学网站,获全国教育网站评比二等奖、省一等奖,李川老师的语文教学网站获山东省教育网站一等奖,市一等奖。

2001年6月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9月份被省电教馆定为“山东省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研究基地”,12月份,2001年山东省优秀课件评选在我校成功举行。

四、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全面推行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淄博四中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60%以上教师能自制课件。随着教师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使授课变得容量大、效率高,使抽象问题变得直观生动,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广播系统,每天早上对学生进行英语广播;校园多媒体系统,每天中午由学生自主点播歌曲;校园电视台,每天晚上播放精心采编的校内外新闻。

情系网络育新人

淄博七中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加快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步伐,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进入新世纪以来,淄博七中的领导班子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智能化教学的成功之路。1999年是学校上网年,2000年是校园网建设年,2001年是班班通和学科资源库建设年,2002年是校本培训年,2003年是学科主题网站建设年,2004年更学校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校本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突飞猛进的一年。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淄博市数字化学校实验基地,山东省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张红霞老师被评选为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信息技术审查委员、淄博市百名名师刘洁老师执教的《美丽的贺卡》一课,在全省高中信息技术学教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孙克平老师制作的课件《语言的形象性》在全省中小学多媒体课件评比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

以下是我们学校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体会:

一、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导是关键

团结有为、执着追求是淄博七中领导班子的精神风貌,作为学校领导,他们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史上的大事、改变学校教育面貌的好事、迫在眉睫的急事来办,将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任期内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明确提出五年发展指导意见:

1、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把握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从学校教育工作实际出发,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学校规划,上级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坚持突出重点、合理配置、注重效益、分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工作方法,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主要目标

(1)开设信息技术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素养。

(2)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鼓励师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形成教学新模式。

(3)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并使之成为对社会开放的一个窗口,使联网计算机进入每一间教室。

(4)实现学校、区教育局、市教育局三级网络系统联通。建成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传播中心。

(5)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库群,不断丰富学校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构建优良的网络学习环境,使全体师生都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6)学生平均8人拥有1台计算机。专任教师人手一台高配置的微机。

(7)提高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8)所有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培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师队伍。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

早在1994年,学校就配备了电脑室、学生机房,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还不能在大范围内得以推广。2000年,学校联合山东大学网络工程部,建起了高标准的校园网,并通过isdn专线接入internet,为学校全体教师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实现了人手一机,建立多媒体综合教室4个,可以容纳80名学生上机使用的学生机房2个。为了可以使老师们能够得到更多技术方面的帮助,学校专门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交流室,有专门的计算机老师值班,与其它各学科老师一起研讨课件制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老师们将自己的创意思想通过电脑技术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计算机网络中心配置了服务器五台,分别作为web服务器、代理服务器、资源库服务器等,在为学校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的同时,管理、收集老师的经验成果。

2004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网络基础结构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成长中的教育教学需要。从3月份开始,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将原有的校园网络彻底改造,网络中心迁移到新校区教学办公科技综合楼,整个网络体系结构重新规划设计,构建为一个多网段、多扩展访问控制的以太网结构。校园网增加了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以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量的需要和数据安全需要。在高性能网络系统基础之上,根据高考考点的设置要求,学校内的每一间教室都建设成为具有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摄像头、实物展台等多媒体设备通过综合控制并结合网络功能,形成可以满足多种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多功能教室,在教室里老师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引导学生生动的学习抽象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同时点播课件、视频和音频文件,接收电视节目、卫星节目、录像节目,可以收看校长电视讲话,示范课教学、校园重要活动的直播和录播,可以与其它班级进行电视讨论会、教学讨论会、示范课观摩等,可以登录校园网、互联网、远程教学网,满足网上浏览、收发邮件、bbs讨论、远程交互学习及视频会议等需要。为使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学校淘汰掉原有的计算机,为全体老师更新配备了高性能的计算机。

合理规划硬件设备的分布,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改革硬件设备的管理方式是学校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校目前计算机主要分布在机房、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办公室等地点,主要供行政人员办公、教师备课及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提高计算机利用率和方便程度的潜力很大。在近二年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硬件的管理方式,合理规划计算机的分布,才能在更高层次提高其利用率。因此,学校正在制订计划,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进入班级,进入学生中间,提高教师尤其是学生课内、课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教学软件资源建设。学校从领导到老师格外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自己开发专用的教育教学软件,另一方面走出去,与教育信息化厂商围绕教育信息化本身的实际需求开展相互携手合作,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同时从远程教育网等引进教育教学资源。目前,我校已经初步建立完善了信息发布系统、资源上传分类管理平台、学校oa系统、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平台、k12学科资源库、k12电子图书馆、数字多媒体阅览室、网络智能题库等多个服务平台。我校还根据实际需要,采购了部分电子备课系统,利用这些软件平台,教师可以方便的制作适合自己教学需求的课件,或提取需要的素材,克服了以往教师制作课件和电子教案费时费力的障碍。实现学校教学、办公、人事、财务、图书等最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形成了全程网络化办公管理体系,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日常办公自动化,内部文件高效流转和批示,电子档案库的建立、录入、查询和修改。建设统一的校务管理系统和教学应用系统,通过加强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校园网络的教学平台建设、网上电子备课系统建设,简化教师备课、课件开发的工作量,促进学习交流和沟通,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

三、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强化教师培训是基础

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全面启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我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成功经验和根本所在。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更包括体现教学艺术的技术,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其中,教学设计是关键。在教师培训的实践中,我们发觉信息技术涉及的技能很多,广大教师又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全部完整的系统学习。因此在分析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中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例如webquest的培训,我校针对年青教师居多的情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培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实施的方法,而网页制作就自然不成为我们培训的重点。同时积极培养本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骨干力量,将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热衷于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率先进行高层次的培训形成骨干队伍,并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多次组织出外观摩学习,由点到面,再组织校内公开课教学观摩,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还充分发挥市、区、校三级教研部门的作用,鼓励校内教师之间的互教互学及教学交流活动。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认为一是要建立健全完整的培训体系,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二是要制定科学的培训内容。根据学科教学的不同、教师现有的信息技能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课程和道德修养等。三是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邀请专家作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研讨、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等形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采取教师自学、分散集中面授、开通远程教育、课堂听课指导等相结合的形式,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

四、服务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全面整合

1、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新基础教育”是学校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在这种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校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学科整合、班级建设的班级网站、心理健康教育、图书电子读物、档案资料管理、财务管理及学校的其它方面,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有效工具。

2、运用“双主体”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双主体”的理论要求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不能把计算机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或完成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目前大多数课件体现的都是“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都必须进行必要改革,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3、紧紧围绕“教学结构”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要重视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尽可能推进区域合作和共同体学校的合作,使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资源库是信息技术在学校运用的必备条件,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除了教师及学校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些课件外,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使“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目前,一条有效的办法是所有共同体的学校在网上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这既可增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教师的交流及互动,还可以使后发者少走弯路,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五、创新课堂教学过程,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事实上,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关键是要改变教学结构,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所探索的工作也刚刚开始,许多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还比较低,目前,在学校层面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有很大成分停留在cai阶段和cal阶段,学校也只是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管理(诸如电子阅览系统、电子备课系统及电子财务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上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较少触及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改革。

我校拥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如何使这些教育设施和资源在实现课堂整合中最大地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从我校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要注意教师中的二种倾向:一种是在年青教师中出现的,过于注重技术性而忽视了学科性;另一种是在个别中老年教师中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室的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装备成了他们实现“黑板搬家”的好帮手。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多层次地培养教师的将信息技术有效、有机整合到学科教学的能力。

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我校在几次“十五”课题的校本培训中,都向教师们提出了: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才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我校大力提倡构建学科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只有这样,也才能使我校斥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物有所值和物尽其用。

2004年12月8日,市教育局党委成员集体到淄博七中调研高一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情况,通过听课、调研和实地考察,对淄博七中在全市率先将多媒体网络引入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效益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决定在全市推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计划在2005年全市所有高一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网络化,2007年全市所有高中的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网络化。

几年来的刻苦钻研,几年来的不断摸索,使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重视以课程整合为龙头,促进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逐渐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去摸索解决。我们也深知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目前的班生数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相信,在新一轮课改的实验过程中,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最终变革的方向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协作学习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中心。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教学将会受到社会和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我们将不懈努力,连接来自各个方向、不同层面的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坚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的行动研究!继续推进校园网和资源建设,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及时推广运用,为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荐企业发展

    试论述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企业发展 作 者:完成日期:*** 2015年6月25日 试论述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企业发展 摘要 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

    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培养高素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探究

    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培养高素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探究 2012-7-19 22:20: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林芸 张艳梅 白云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 人才培养 “教学......

    浅论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浅论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摘要: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一、 专业方向(4个) 1. 机电一体化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情况

    “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是日本提出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名古屋大学最早设置了机电一体化 专业。如今在本科,已改称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高职高专则仍延用机电一体化专......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1月,有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组建而成,拥有教授85名,副教授101名,博士生导师110名(包括兼职),中国工程院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

    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无论是学习什么课程,学生学不会,一切都是空谈,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否则,在怎么豪华的高楼大厦里也走不出高技能人才。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