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合格计量检测设备管理规程
不合格计量检测设备管理规程目的本程序规定了发现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方法,避免不合格测量设备投入使用,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可靠。适用范围
适于本公司所有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引用文件
国家相关计量管理法律、法规职责
4.1 设备部负责组织对已知不合格测量设备进行确认,对确认不合格的测量设备所给出的试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
4.2 使用部门应确认已知不合格测量设备所检测物料项目的范围。工作程序
5.1 当设备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视为不合格测量设备。
5.1.1 已经损坏;
5.1.2 过载或误操作;
5.1.3 显示不正常;
5.1.4 功能出现可疑;
5.1.5 超过了规定的确认间隔;
5.1.6 封印的完整性被破坏。
5.2 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
5.2.1 使用部门发现测量设备出现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做出“禁用”标记,以便及时处理。
5.2.2 设备部组织使用部门及相关人员按测量设备使用说明书对不合格测量设备进行分析并记录不合格因素(外观、性能等),然后进行调整、修理、重新确认并记录其结果。
5.2.2.1 经确认合格的设备,贴合格标识,并可尽快投入使用。
5.2.2.2 经确认不完全合格,可限制其使用范围,出具检定证书,张贴“限用证”。
5.2.2.3 经确认完全不合格者,则根据偏离程度作降级或报废处理,具体按《计量检测设备管理程序》执行。
5.3 检测结果有效性的评定
设备部会同设备使用部门、生产技术部对已知不合格计量检测设备所给出的检测结果进行全面评定,作出记录并保存。
5.3.1 评定的依据
不合格计量检测设备的“确认(校准)记录”。
5.3.2 评定结果
5.3.2.1 完全合格的设备,原测试结果有效。
5.3.2.2 设备某些功能正常的,其检测报告中的某些项目判为有效,其它项为无效。
5.3.2.3 设备完全不合格时,其检测结果均为无效。
5.3.3 纠正措施
经评定某些项目不合格或所有项不合格的计量检测设备其检测结果,能追回的均由设备使用部门按规定再次进行检验,不能追回的,则由设备部通知有关责任部门采取追踪措施,并将追踪结果报设备部。
5.3.4 评定应有记录,“不合格测量设备评定记录”应写明评定时间、评定人员、评定内容、评定结果等,并一式两份,由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部分别存档。
第二篇: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管理规定
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编号管理规定
目的:统一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编号标准
适用范围:山东德克风机有限公司
具体内容:
1.按照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的技术特性、质量性能及国家对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的管理要求区别对待,对不同用途和类别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按照“保证重点、兼顾普遍、区别管理、全面监督”的原则,划分计量器具、检测设备为A、B、C三个管理类别。
2.A类(强化)管理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的范围
2.1 用于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
2.2 用于量值传递的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器具、检测设备。
2.3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
3.B类(重要)管理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的范围
3.1 用于企业内部能源、物料核算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
3.2 用于工艺过程控制参数检测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
3.3 直接用于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限定使用范围和专用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包括自制、专用计量器具、检测设备)。
4.C类(一般)管理计量器具、检测设备范围
4.1 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及装置附加的固定安装、无严格准确度要求的指示计量器具、检测设备。
4.2一般测量用的低值、易耗、易损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强检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和有严格准确度要求的指示计量器具除外)。
4.3 计量管理部门允许一次性使用或实行有效期管理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
4.4 作为工具使用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
编制:审核:批准:
第三篇:设备管理规程
设备管理规程
目的:通过对设备的有效的综合管理、使用和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满足产品生产要求。
范围:本标准规定公司所有的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设备的管理和管理职责,以及对这些设备的更新、移装、使用、检修、保养、报废、封存等的管理要求。适用于公司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设备的管理。职责:机修人员是设备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生产设备、公用设备的安装、更新、技术改造、维护保养检修等管理工作以及设备的资产管理,设备所需要的能源动力管理等。各车间、工段等使用单位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规程:
1、固定资产管理: 1.1凡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资产为固定资产,具备下列条件者亦可列为固定资产:属于整体之一部分,不便或不宜划分,而其整体总值合乎固定资产标准的(如操作台,管道工程等);凡相同种类规格的设备、使用限期在一年以上,虽单位价值不足2000元,但数量较多,总值较大,又便于集中管理的(如气瓶等)。自制的设备价值在2000
元
以上,使用一年以上的单台设备,经生产验证合格,图纸资料齐全,也应列入固定资产。凡价值在2000元以下的设备,属低值易耗品,应由使用部门建立台帐管理和维修。
1.2 财务部应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增减及转移做好业务记录,及时进行核对,并会同设备动力处年终核实一次,做到帐物相符。
1.3机修人员设备科对所属固定资产的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要逐台编号,贴上资产标牌,建立设备台帐。各部门有分台帐,并做到帐物相符。
1.4 各种仪器、仪表、试验测试设备由使用部门采购申请,使用部门保管和使用,并负责定期检查鉴定和校验工作。2 设备的技改更新:
2.1设备更新的原则是为提高公司装备素质,符合产品生产要求,减轻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公司内正常的设备更新工作于每年10月由各车
间提出申请,报机修人员。机修人员应根据所掌握的设备技术状态,综合工艺、质量的要求,提出下的设备更新计划总经理审批,经批准后纳入公司综合计划中执行。由机修人员负责实施。
3、新增设备的管理:
3.1新设备进厂后,由机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会同仓管、采购人员共同开箱,设备的安装调试由机修人员负责,使用部门配合,重点关键设备或特殊设备由机修人员安排或委托专业安装单位进行。
3.2 新设备安装调试后,经生产工艺验证合格后,由机修人员办理《设备安装验收移交单》。正式移交使用部门,设备档案移交档案室。
3.3自制设备的验收:构成固定资产的设备,在制造完工后,机修人员会同技术处、安全环保处、使用部门进行验收。自制设备验收时必须有相应的图纸、说明书、技术鉴定书等资料齐全。验收合格后,由设备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归档。4 设备的移装、借用和调拨:
4.1设备的移装: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应由工艺部门或迁入车间提出申请报告,经机修人员部长批准后方可进行。设备的移装过程中的安装事宜,机修人员和使用部门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实施。
4.2外借设备原则上是闲置设备,外借设备须经机修人员同意,由公司总经理批准后执行,机修人员设备科应保持外借设备记录。
4.3设备的调拨:一律按质论价,实行有偿调拨,调拨设备须经总经理审批后,填写设备调拨通知单,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5 设备的封存管理:
5.1对闲置或连续停用三个月以上完好的生产设备,所属车间要填写设备封存(启用)申请单。经机修人员批准后,方可封存,原则上原地封存。5.2使用部门对封存设备应做到断电、断油、断水等,将设备保养好,涂上防锈油料,套上机床罩,挂上封存牌。设备封存期间,要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保养,不准任意拆卸设备及零部件。
5.3 使用部门要求将封存设备启用时,应填写设备封存(启用)申请单;机修人员批准后,方能启封投产。6 设备的报废:
6.1 凡列入固定资产的设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报废。6.1.1 超过使用年限、主要结构陈旧、精度低劣、生产效率低,且不能改装利用或大修虽能恢复精度,但经济上不如更新合算者。
6.1.2 使用年限未到,但不能迁移的设备,因建筑物改造或工艺布局必须拆毁者。9.1.3 设备损耗严重,大修后性能精度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者。
6.1.4 腐蚀过甚,绝缘老化,磁性失效,性能低劣且无修复价值者或易发生危险、存在无法修复的安全隐患者。
6.1.5 因事故或其他灾害,使设备遭受严重损耗无修复价值者。6.1.6 国家规定的淘汰产品。6.2 设备报废的审批:
6.2.1凡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报机修人员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经公司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报废设备。设备未经批准报废前,任何部门不得拆卸、挪用其零部件和自行报废处理。
7、设备的使用管理:
7.1新上岗、转岗、调入的设备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学习设备的结构性能、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知识等基本常识。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实际操作技术,熟悉使用设备的性能和技术规范。7.2使用部门负责设备的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和精心维护,并对其保持完好和有效利用负直接责任。所有“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特殊工序设备、特种设备实行持证上岗操作制度。
7.3操作工人必须熟悉设备的结构、性能、掌握设备的使用要求、润滑“五定”和“三级保养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经考试合格才能独立操作,特殊工种如:电焊工、电工、厂内机动车等需按国家规定进行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由劳动局或电业局发给操作证。
7.4所有操作工人必须遵守设备的有关使用规程,合理使用设备,搞好“三级保养”做到“三懂四会”,生产中不允许精机粗用,大机小用。严禁设备超负荷超规范使用,不准随意拆除安全装置及零部件,动力供应中断时应立即关闭设备的各种开关,将工作机构返回起点装置,手柄、手把返回正常位置。
7.5因生产需要,必须要在设备上进行短时间的超负荷、超规范及精机粗用时,应由使用部门提出防范措施,同时报机修人员审查,经生产经理批准后方可实施。未经批准,操作人员有权禁止使用设备。8 设备的维护保养
8.1 设备的“三级保养”包括:设备的日常、一、二级保养。
8.1.1设备的日常维护:班前班后由操作工,认真检查擦拭设备各个部位和加油保养,使设备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润滑、安全,班中发生故障,应及时给予排除。
8.1.2设备的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为主,维修人员为辅,对设备进行局部拆卸和检查,清洗规定的部位,疏通油路管道,更换和清洗油线、油毡、滤油器、调整设备各部位的配合间隙,紧固设备各个部位。一级保养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8.1.3设备的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为主,操作工为辅,对设备部分解体检查维修,更换修复磨损零件,润滑系统清洗换油,电气系统检查修理,使设备技术状况全面达到设备完好标准的要求,并有完整的维修记录。
9、设备计划检修:
9.1主要生产设备的正常状态及工艺验证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每年车间应对本车间主要生产设备进行设备普查。同时填报下一设备大修计划,报机修人员,由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审查和平衡,并汇编全厂设备维修计划,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列入企业综合计划中。
9.2设备大修由机修人员组织实施。设备大修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应根据“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合理安排。设备大修完工后,经使用部门确认,填写设备大修理记录,并交档案室归档。
10、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管理
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是本公司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必须严格执行定人、定机、凭证操作和实行强制保养制度,以确保设备的完好运行。操作工人必须遵守设备的有关使用规程,合理润滑设备,合理使用设备,生产中严禁超负荷使用设备。发现问题逐级反应及时解决。重点关键设备要实行重点管理,要有标识,以示区别。使用部门应每年进行一次设备精度普查,报机修人员备查。
11、特殊工序设备的管理
11.1特殊工序的操作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和岗位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独立使用设备。
11.2特殊工序设备要满足工艺要求。使用部门必须每年进行一次设备的精度普查。并将普查情况报送机修人员备查。12 特种设备的管理:
12.1特种设备必须是完好设备,严禁带病作业,并定期检查和保养。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操作训练和考试合格后才能操作。
12.2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超负荷、超规定使用设备。其中厂内机动车必须严格进行“三检”制度(开车前、行车中、收车后)。
13、动力设备的管理:
13.1动力设备具有连续工作和不可中断的特点。运行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合格,有的工种要经市劳动部门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证,才允许操作。并有各种运行技术规程和运行记录,运行操作人员在值班期间应随时巡回检查,不得擅离工作岗位。动力设备不得带病运行,按规定对配电设备要定期进行预防性试 验,认真做好记录,确保安全可靠运行。
13.2 各动力站要建立出入制度,非本站人员未经批准,严禁入内,进入动力站一律办理出入登记手续。
16.3动力设备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人在交接班前15分钟到达工作岗位,以便及时准备,集中思想,了解情况。交班必须做到:交设备的正常运行、工具、记录清楚、数据正确,机房内外场地整齐清洁,消防器材齐全完好。
14、设备事故处理:(暂定分类标准)
14.1一般事故:修复费用一般设备在500—10000元,精大稀重点设备在1000—30000元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供电中断10—30分钟为一般事故。14.2重大事故:修复费用一般设备在10000元以上,精大稀重点设备在30000元以上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供电中断30分钟以上者为重大事故。14.3特大事故:修复费用达50万元以上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停电二天以上,车间停电一周以上者为特大事故。
14.4车间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通知设备动力处,经鉴定后再进行处理。车间在事故发生后三日内认真 填写《设备事故报告单》。设备动力处和安环处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三不放过” 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做好原始记录,签署处理意见。根据事故性质和损失经济价值大小给予赔偿和一次性处罚。
15、设备的润滑管理:
15.1设备的润滑管理工作是设备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防止事故发生,减少机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的有力措施。
15.2认真贯彻设备润滑的“五定”工作,即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各车间应做好设备的定期换油工作,同时做好废油回收工作,做到分类油质分类回收。
16、设备的备件管理:
16.1 备件必须根据备件储备原则,由机修人员制订储备定额。备件采购要做到“货比三家”比质量、比价格、比交货期,并做到“谁采购、谁负责”,严格控制备件质量。
16.2车间如需备件,应填写《备件申请单》; 由部门负责人审批。交由仓库填写采购单,由机修人员采购申请人员办理。
16.3 外购备件原则上应验收入库后,再发放使用,并严格执行入库、出库手续。由于生产急用,到货后直接发给使用者,采购员应将领料单和报销单一起补办入库、出库手续。
16.4备件保管工作要达到科学保管分类、分区、分机型,摆放整齐,标志明显,规范化。加强防锈、防腐措施。备件不磕不碰、不锈、不变质。每年终核对帐物相符,库容整洁。17 设备报表资料统计:
设备的登记和统计是反映企业设备的动态变化。它的意义就是为了确保财产完整,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必须准确掌握设备动态状况,使之得到合理的使用、维护、保养。机修人员每年对各部门的设备进行统计,对有关设备的资料进行更新、存档。设备管理人员及机修人员根据情况按要求填写以下记录。
“三台账”即《设备台账》、《设备润滑台账》、《设备校验台账》。
《设备检修记录》、《设备润滑记录》、《设备巡检记录》。
第四篇:计量规程
第一部分 计量管理方针、目标
一、计量管理方针
1、加强计量基础建设
2、改善经营管理
3、提高经济效益
4、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二、计量管理目标
完善计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保证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100%,为经营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
第二部分 计量组织机构人员职责
一、计量组织机构
质管部是公司主管计量工作的职能部门,在生产经理领导下,主管全公司计量工作。
计量组织机构图:
二、生产经理计量职责
1、在总经理领导下,主管公司计量管理工作。
2、领导公司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贯彻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各项计量规章制度,保证完成企业计量工作任务。
3、审批计量管理文件,批准计量工作发展和工作计划,对公司重大计量工作问题作出决策。
4、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计量保证体系,任命体系人员及配备相应的资源。
三、质管部计量职责
1、在主管经理领导下,负责公司日常计量管理工作。
2、贯彻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各项计量规章制度,对公司内部进行计量监督管理,处理计量纠纷。
3、组建计量管理体系,指导监督各部门计量工作,制定计量管理规章制度,制定计量工作发展和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4、组织开展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项计量检测。
5、组织计量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计量法制观念和计量技术素质。
四、计量管理人员职责
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
2、负责计量文件的编写、修改或改版。
3、统一管理公司的计量器具和设施,组织对生产经营用计量器具的配备。
4、建立计量器具台帐,将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质监部门申报,制定周期检定计划,负责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工作。
5、监督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计量检测数据。
五、车间、班组计量员职责
1、宣传计量法律、法规和公司计量管理制度,协助质管部对车间或班组计量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2、制定计量工作计划,监督所属部门、班组完成计量工作任务。
3、督促所属部门、班组使用合格计量器具,正确使用计量器具,按要求做好各项检测记录,保证计量数据准确可靠,落实计量器具的日常维护、保养。
4、根据需要提出添置、更新计量器具计划。
5、掌握计量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部分 计量器具的分类和管理
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常用计量器具低值易耗的特点,将本公司计量器具划分为A、B、C三类实施管理。
一、计量器具的分类
(一)A类计量器具的范围:
1、生产工艺过程中和质量检测中关键参数用的计量器具;
2、精密测试中准确度高或使用频繁而量值可靠性差的计量器具;
3、进出厂物料核算用计量器具;
4、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方面,并列入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范围的计量器具。
(二)B类计量器具的范围:
1、生产工艺过程中非关键参数用的计量器具;
2、产品质量的一般参数检测用计量器具;
3、二、三级能源计量用计量器具;
4、企业内部物料管理用计量器具。
(三)C类计量器具的范围:
1、低值易耗的、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2、一般工具用计量器具;
3、在使用过程中对计量数据无精确要求的计量器具;
4、国家计量行政部门明令允许一次性检定的计量器具。
二、计量器具管理
(一)A类计量器具管理办法
1、A类计量器具中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必须严格按国家计量行政部门的检定管理办法,执行强检。属于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按有关的检定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检定周期定期进行检定;
2、对准确度高、量值易变、使用频繁的计量器具列作抽查重点,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3、A类计量器具的配置数量,应能确保计量器具按期检定,检定与维修期间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4、A类计量器具原则上由质管部统一控制管理。
(二)B类计量器具管理办法
1、对列入B类管理范围的计量器具,如符合国家检定规程要求的应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
2、对无检定规程但需要效准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效准;
3、B类计量器具的配备数量,应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三)C类计量器具管理办法
1、一般工具用计量器具,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实行一次性检定和有效期管理使用;
2、对准确度无严格要求,性能不易改变的低值易耗计量器具和工具类计量器具可在使用前安排一次性检定;
3、对C类计量器具要进行监督管理,如不定期的抽查和以比对的方式对其进行校对。
第四部分 计量器具的采购、入库、流转制度
本制度对公司计量器具的采购、验收、贮存、发放、报废实施控制,以防止计量器具的滥用、误用及损坏。
一、计量器具的采购、入库
1、各部门根据预期使用的要求提出计量器具采购计划,经质管部审核报公司批准执行。
2、采购部门负责计量器具的采购,采购人员应按采购计划,购买有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和商品合格证的计量器具,并经计量人员验收后方能入库,并做好入库登记。
二、计量器具的流转
1、凡新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登记编号,建立管理帐卡、纳入周期检定管理,建立技术档案。
2、因任务调整而不用的计量器具,经计量人员核实后贴上停用证,予以封存,封存后禁止使用,若要重新使用,则须办理启用手续并经重新检定合格后方能恢复使用。
3、凡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经过修理并且修复后检定合格方可使用,维修要有记录。
4、确定不能维修的计量器具,由计量人员提出报废并填写报废单,经质管部审核报公司批准后方可办理报废手续。
5、报废后的计量器具,要统一处理贴上报废标记,严禁使用。
第五部分 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
本制度规定了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的要求,以保证本公司所有计量器具得以正确使用、维护和保养。
一、计量器具的使用
1、计量器具使用操作人员应熟悉计量器具的性质、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专用检测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合格方能上岗操作。
3、在用的计量器具必须是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在检定周期内、检定合格标志清晰、铅封完整。
4、常用的玻璃温度计、密度计等容易损毁的计量器具应设备有品。
二、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
1、计量器具发生故障,要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计量员。
2、因故障停止使用的计量器具应帖上停用标志以防止误用,停用标志使用红色。
3、计量器具应由符合资计质要求的维修单位进行维修,维修后要经过计量检定合格才能使用,维修过程要做好记录。
4、各种计量器具要严格按照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在规定的条件下妥善使用和放置。定期检查、清洗,保证计量器具的安全、整洁、配备附件完好、合格证齐全。
5、凡主观因素造成的计量器具损坏或丢失,直接责任人负责赔偿。
第六部分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1、为保证全部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的合理准确制定本制度。
2、计量管理人员负责建立全部计量器具台帐,台帐的项目必须明细。
3、计量管理人员负责编制周期检定计划表,负责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工作。
4、凡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由计量管理人员统一登记造册,向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番禺分局申报,并到指定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周期检定。
5、列入A类、B类的计量器具,应明确计量检定(校准)周期,按周期到计量检定机构进行计量检定(校准)。
6、计量人员按月检查周期检定实施情况,统计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受检率和合格率。
第七部分 计量器具的标志管理
1、企业内工作计量器具按国家、地方和部门检定规程检定合格的,采用绿色合格证标记。
2、对没有计量检定规程,但按有关规定进行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采用准用标记。
3、对停用的计量器具,采用红色停用证标记。
4、对封存的计量器具,采用封存标记。
5、对报废的计量器具,采用报废标记。
6、所有标记应注明计量器具编号,有效期或停用日期。
第八部分 产品计量检测管理制度
1、质管部协同各部门组织开展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项计量检测。
2、根据生产工艺文件和产品标准要求配备符合使用要术的计量器具和开展计量检测。
3、根据生产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配备相应的计量器具和开展计量检测。
4、暂没有条件开展检测的项目应与有条件的检验部门签订合同委托进行检测。
5、明确各类计量检测的部门、人员,明确实施计量检测的依据和要求,对重要的检测数据,必须规定检测方法。
6、各项检测要按要求做好记录。
7、质管部定期对计量检测的实施情况,检测数据的原始记录,以及检测数据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告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
第九部分 内部监督检查制度
1、质管部每年制定计量监督检查计划,对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检查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必须作好详细记录,并要求被检查部门实施纠正措施。
3、对被检查部门的纠正措施情况进行验证,确保不合格项目纠正完毕并达到预期效果。
4、定期对计量保证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监督检查计量体系要素的运行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根据审核结果对不符合项实施纠正措施,保证计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和不断完善提高。
第十部分 计量检测记录的管理
1、各部门应指派专员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记录的管理,并按规定负责记录的收集、经整理后装订成册,立账登记,便于归档检索。
2、记录人员要按指定份数和格式用墨水笔或圆珠笔书写,字迹清晰。
3、记录所写的字体必须规范,计量单位必须是法定计量单位。
4、记录必须真实、可靠,不能随意涂改,数据的修改应盖上修改人印章。
5、记录必须有记录人签名或盖章,对记录内容真实性负责。
6、记录的存放要有适宜的环境,防止霉变损坏,方便存取。
7、记录保存期限为2年。
8、超过保存期的记录,经审核确认无用经批准后方可进行销毁处理。
第五篇:计量规程
计量规程 管理要求
1.1 油品销售事业部所属企业计量检定员是指持有国家计量部门颁发的《计量检定员证》和公司颁发的《检定员证》,从事计量检定(校准)工作的人员。
1.2 计量检定员任职条件:
1.2.1 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技术职称(含技师)。1.2.2 熟悉掌握计量法律、法规和本行业计量专业知识,熟悉成品油计量交接过程。
1.2.3 熟练掌握所从事检定项目的检定规程,具有熟练准确的操作技能。
1.2.4 从事计量工作二年以上。计量检定员职责
2.1 正确使用计量标准器,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2.2 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计量检定(校准)工作。
2.3 检定(校准)员应严格执行检定的规章制度、安全规范、操作规程。
2.4 严格执行国家新颁布的检定规程,并对新老规程不同之处作相应的技术处理。
2.5 出具的检定数据应准确无误,并对其负有法律责任。2.6 保证计量标准的相关资料和检测原始数据的完整。计量检定员培训、考核、发证
3.1 培训、考核 3.1.1 销售企业各省(区、市)石油分公司的计量检定人员参加公司油品销售事业部组织的培训、考核。
3.1.2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或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组织的培训、考核。
3.1.3 各省(区、市)石油分公司的计量主管部门,应编制培训计划,报油品销售事业部。
3.1.4 培训计量检定员的授课教师,须由油品销售事业部进行资格认证,方可授课。
3.1.5 检定员考核分理论、实际操作两部分,理论实行百分制,60分以上为合格。实际操作,符合检定规程者为合格。3.2 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内容: 3.2.1 理论知识:
3.2.1.1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概论、法律法规、法定计量单位、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3.2.1.2 计量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项目知识相关计量标准。
3.2.1.3 国家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系统、计量检定规程及测试规范。
3.2.2 实际操作技能:
3.2.2.1 相应计量器具检定全过程。3.2.2.2 检定结果的处理。
3.2.2.3 出据检定证书、标准印章等。3.3 发证
3.3.1 参加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或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组织的培训、考核的。3.3.2 参加油品销售事业部计量主管部门组织培训、考核的。3.3.3 颁发 “检定员证”书。证书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规定的统一样式,发证机关(暂盖)公司计量管理办公室印章。3.3.4 计量检定员证书的考核复查期为四年。检定员的权力和义务
4.1 计量检定人员出具的检定数据具有法律效力,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迫使其违反规程操作或修改、伪造检定数据。
4.2 有权拒绝使用未经考核或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标准,进行量传和检定。
4.3 在有害环境、野外作业,应按规定享受劳动保护。
4.4应保持、维护各项标准器及相关设备,使其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4.5 保证各项检定原始数据的完整,并建立原始数据档案。处罚规定
5.1 计量检定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行政处罚: 5.1.1 伪造计量检定(测试)数据的。5.1.2 出具错误数据,造成经济损失。
5.1.3 违反计量技术法规,进行量传和检定的。5.1.4 未取得检定员证,开展计量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