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帝咬过的苹果》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一篇名叫《上帝咬过的苹果》的文章,看完后,我的感受很深,《上帝咬过的苹果》读后感作文。
这篇文章讲的是: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谁,咬了一口更大的罢了。这是一种十分乐观的精神,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是那么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似乎天才总是与困难搭配,文学家弥尔顿是盲人,大音乐家贝多芬耳朵失聪,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但为什么天才会跟困难相配呢?如果用“上帝咬过的苹果”理论解释,他们都是上帝特别喜爱的人,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原因。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天才的苦难,读后感《《上帝咬过的苹果》读后感作文》。”似乎真有道理。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为自身某些方面而烦恼,那时因为上帝喜欢我,我也不会为身边的事而烦恼,那时上帝给了我一份天才,我想,当我不如意时,用“上帝咬苹果”理论安慰自己就是最好的。没有必要烦恼,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上帝喜爱我啊。《上帝咬过的苹果》读后感作文350字小学生作文(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阅读答案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老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米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上帝特别喜爱,狠狠的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就说帕格尼尼吧,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时已小有名气;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这话真不假。
上帝很馋,见谁咬谁,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既然无法抗拒,又难以弥补,就只有“既‘咬’之,则安之”,从容应对。你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或者干脆学学尼采,公开宣布:上帝死了。
上帝又吝啬得很,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事,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顶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去自励自慰: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1.“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指什么?本文以此作标题,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开头第一段讲了一个盲人推拿师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列举了米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仿写一个句子,内容可自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阅读答案
1.指“人生缺陷”,本文标题是个比喻,这样的标题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同时通过这个比喻标题,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人生缺陷应自励自慰,正确对待
2.引出话题,并作论点的事实论据。
3.证明人都是有缺陷的,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
4.启示我们:人生的不如意不可避免,我们有必要正视这种现实,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之类来自励自慰,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生。(意对即可)
5.“略”。
第三篇:自我安慰:我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自我安慰:我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前CEO。1976年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乔布斯先后领导缔造了麦金塔计算机、ipad、iPod、iTunes Store、iPhone等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数字产品。1985年获得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1997年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200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伟大商人。2009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这十年美国最佳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2011年8月24日乔布斯辞去苹果公司CEO一职;10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乔布斯葬礼被曝已于10月7日举行。
就是这样一位传奇的风云人物,却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
他,出生在美国加州硅谷,是个私生子,一出生就被遗弃,17岁高中毕业,19岁大学辍学并迷上佛学,21岁在自家车库里成立苹果电脑公司,30岁离开苹果,42岁重返苹果并任CEO,48岁罹患胰腺癌,56岁离开人世。
史蒂夫·乔布斯,他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几经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学会自我安慰:我是被上帝啃过的苹果。鲁迅的神来之笔塑造了阿Q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阿Q精神”也成了自欺欺人的代名词。但有的时候,自欺欺人未必是一件坏事,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适当地“自欺欺人”一下,反而可以减轻心理负担。要懂得自我安慰,不要怨天尤人,更不可以自暴自弃,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既然无法抗拒,又难以弥补,就只有“既咬之,则安之”,从容应对。你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活出自己的风采,更像乔布斯一样,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
第四篇: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哲理故事
桌上放着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考生们对它写出了千篇万篇不同的文章;也正是因为这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很多考生跨进了自己向往的高等学府。
一个被咬过的苹果,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小时候,是妈妈咬了一口苹果尝尝,再递给我:“乖,这个苹果甜,快吃吧!”于是我吃得津津有味。
长大了一些,是我把苹果咬了一口,再递给妈妈:“妈,这个苹果酸,我不想吃。”于是妈妈摇摇头,皱着眉头把苹果吃了:“扔掉实在太可惜了!”
再长大了一些,和朋友们一块儿吃苹果。一次,摆着一个苹果,不大,青皮,但对于渴得要命的我们却是很解渴。可谁都不知这个苹果是酸是甜,还是别的什么怪味儿,因为它很难看。几个丫头围着苹果看了半天,我忍不住拿起来咬了一口,大伙像观察生物细胞似的审视着我咀嚼苹果的表情:“很酸吧?”“很涩吧?”“该不会是甜的吧?”……
我握着这个青苹果,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睛,呆了。半天才支支吾吾地回答:“其实--这难看的家伙还挺好吃……”“是吗?”大伙儿一脸惊喜。“可是……你已经咬过一口了呀!我们怎么吃呢?”一个朋友有点沮丧,其余的人丧气地挥挥手散开了。我实在不解: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就没有价值了吗?于是,我又咬了一口,很甜呀,干脆吃光吧!可惜我的朋友们尝不到它的美味了。
假如我不尝尝这个苹果,就不会知道它的甜;知道了它的甜,而又因为它被咬过一口就将它放弃,当然更不会享受它的美味了。
生活犹如一只不知道其味的苹果,没有勇气咬它一口,就不会知道它的价值,就是失掉了一个苹果,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当别人尝到了它的美味,认识了它的价值,把它给你时,你却因为它被人咬过一口而主动放弃了品尝它美味的机会,那你还有什么别的良机呢?
生活,是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去尝试的,因为从外表看不出事物的本质;别人给了你机会就应该主动接受,否则一事无成、一无所有。
小时候,是妈妈尝到了苹果的甜,把美味香甜的苹果留给了我,我非常开心的接受了;现在如果有人给我一只咬过了一口的苹果,纵然是酸的,我还是会去吃掉它,吃光为止。因为,正如妈妈说的:“扔掉太可惜了!”
第五篇: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感性阅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
史话》
——用人文的眼光看量子历史 不知道是否天生文艺命、文科脑袋,即使是这本说是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写的物理史话,我本人还是看不进去。对于里面的公式理论,我仍然一头雾水。可是,对于一些关键词,敏感的我还是有所感悟的,所以我决定用人文的感性的眼光写下这篇读后感。不如让我带你一起去看看这些关键词?
一、性格
不是有句老话吗:性格决定命运。在这本书里,的确,性格也多多少少决定了众多伟大科学家最终能在学术路上走多远。阿拉果因为他的不自信和没有勇气,放弃了在那篇《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后注上自己的名字,最终使他失去了“物理光学之父”的称号,注定了一生的遗憾;而普朗克性格上保守的那部分,使他在亲手叫醒量子这个幽灵之后又亲手否定了它„„而卢瑟福那种独特并且懂得欣赏的艺术的眼光,使得他成为一名“物理伯乐”。不仅他自己非常出色,他的学生也个个出众:量子论创始人之一的保罗·狄拉克、中子的发现者詹姆斯·查得维克、中途转行的布莱克特、强大加速器之父沃尔顿和考克劳福特、诺贝尔奖得主索迪、赫维西、哈恩、鲍威尔、卡皮查、贝特等等。这长得有点烦人的名单还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卢瑟福,利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精湛的教学技术,把一块块璞玉(应该不只是璞玉)雕琢成晶莹剔透闪亮夺目的珍宝。这名伯乐的实验室甚至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波尔,和卢瑟福一样,也是同样的求贤若渴,他出众的人格魅力使当时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都甘愿围在他的身边,海森堡、约尔当、莫特„„人们都想到哥本哈根来,充分地感受这里的自由气氛和波尔的关怀,并形成一种富有激情、活力、乐观态度和进取心的学术精神,即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哥本哈根精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伟人们都不例外。而在物理上,伟人们性格上的优点固然是成功的要素,但有时却又是一种反面激励。像性格内向沉默的赫兹和狄拉克都甘愿放弃大学教授高薪的职位,自愿留在小实验室进行研究,并最终,前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准确性,后者掌握了海森堡体系的精髓。
二、牛顿
不知道牛顿算不算是一个词呢?在我很小的时候,牛顿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普通的苹果掉在我们头上,通常只会惹来一顿臭骂;但那颗普通的苹果选择掉在与我们不同的牛顿的头上,就换来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牛顿那句“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激励我尽力地向前看,向前辈榜样学习。牛顿那个说他自己是海边的一个小孩子,捡起贝壳玩玩但还没有发现真理的大海的谦虚比喻,曾经激励我无穷尽地向着真理进发而且在取得少许成就之后不敢有丝毫骄傲之情。这个由教科书吹起的泡泡一直笼罩着我,美化着我的未来。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历史可能远不如我的幻想。
牛顿那个苹果故事,可能只是为了争赢与胡克的平方反比定律的优先权。牛顿那句巨人名言,可能是为了委婉地平息与胡克在光的问题上的争拗甚至是恶意揶揄胡克的身高(胡克实际身材矮小)。牛顿那句海边小孩的比喻,也可能抄袭了别人的名言再加以自己的头衔以示谦虚,因为牛顿从来没有到过大海。这本书颠覆了太多我关于牛顿的想象,我甚至像普朗克当初不相信亲手发现的量子一样,不相信原来我的完美偶像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气、固执、记仇的普通人。说到这里,我甚至没有力气了,泄了底气一般。但一转念,可以想到,人无完人。也许牛顿根本没有想到,我们会把他想得这样完美,而他这些缺点,除了是他的形象更加活生生、有血有肉之外,完全不影响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是整个近代科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使得科学最终摆脱婢女地位而获得完全独立的象征人物,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集大成的科学体系的创立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牛顿毫无疑问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无论伽利略、麦克斯韦、达尔文,还是爱因斯坦,都不能望其项背!
三、天才
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汗水)。不错,这句话也曾激励过我无数次。当我再长大一点的时候,我才发现真相。原来后面还有一句“但是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是万万不行的。”真的可以用一句歌词来形容:“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呵呵。
转回正题,其实天才真的是物理学进步的原动力。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光微粒说创始人牛顿,27岁就任卢卡斯讲座教授,是最年轻的卢卡斯教授;写出完美简洁深刻又对称的麦氏方程组的麦克斯韦,34岁就完成了电磁场理论的经典巨著《论电和磁》;量子发现者普朗克,普朗克72岁被推举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级名誉会员,美国选他为物理学会的名誉会长;量子力学第一个版本撰写者海森堡、波恩和约尔当、广狭义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我不想数了。如果不是天才,他们怎么可能在自己最精力充沛的时段充分展露出自己最骄傲的才华?物理学上粒粒明星璀璨夺目,每一个都是凭着天才的脑袋建起了一座又一座金碧辉煌的物理殿堂,更是由他们这些天才的脑袋,在明明看似风平浪静太平盛世的物理世界刚建成不久,就重新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再次推翻这个体系并重新来过。天才,天才,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就见到天才这两个字,因为我几乎没有见到有哪个真正名留青史的物理学家真的不靠天赋只靠汗水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教科书上说他小时候数学只有一分,而且动手能力极差。但事实上,德国小学的评分标准,一分是最高等级,六分是最低等级;而爱因斯坦弹得一手好小提琴,这就充分证明了“动手能力极差”的谬论的荒谬可笑。
我完全无意贬低普通人抬高天才,我只是想说明,天才是罕有的,也是在物理发展历程上essential,但幸运的是,上帝把天才多拨了一点给物理。
四、虎父无犬子
聪明的基因应该是会遗传的,所以有了虎父无犬子的俗语。JJ汤姆逊的儿子GP汤姆逊推翻了父亲电子是粒子的观点,证明电子的波动性,同样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两夫妇在1903年共享诺贝尔奖,而他们的女儿约里奥·居里也在1935年和丈夫分享诺贝尔化学奖;尼尔斯·波尔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波尔的第四个儿子埃格·波尔,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回溯到以前波尔的父亲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也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的提名„„累累的名字不胜枚举。优秀的基因功不可没,但完全归功于基因,就免不了有点“宿命论”的感觉。所以我更强调的,是科学家家里同样优秀的学术氛围、钻研吃苦精神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认为这些,才是虎父无犬子的根本原因。
五、未知
我们学院的院训是“人文日新”,这句话用在物理史上,可以说是“物理日新”,妥帖不过。因为日日新,所以你无法估计明天的物理会变成什么模样,充满未知的神秘感,也许是这种神秘感使得众多天才为之倾倒,败在她的石榴裙下。看数百年前,由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热力学(加上统计力学)共同构成的经典物理殿堂,曾经是那么金碧辉煌,是经典物理帝国全盛时代的象征。看上去是多么尽善尽美,物理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终极意义,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发现了。甚至有人说:“物理学的未来,将只有在小数点第六位后面去寻找。”这意味着人们只需在细节上做些修正和补充,更加精确地测量一些常数值罢了。但好景不长,两朵小乌云从远方飘至这殿堂的上空,以太的不存在和黑体辐射实验和理论的不一致,又私下收聚能量,准备给那个金碧辉煌的帝国一次无情严峻的洗礼。当人们发现量子物理可能是物理学的终极归宿时,他们又失望地发现,超弦、M理论傻傻分不清楚。另外,你又能否确定,在量子物理学最终建立之后,是否一切都大功告成呢?物理学是否又再次到达一个看似尽头的尽头,我们的后人只能在之上做修补。你又能否确定,以后不会又有两朵三朵甚至更多的乌云纷至沓来,再次卷来一场狂风暴雨,把我们的知识体系再一次砸个稀巴烂并引发新的革命?你我都未知。所以物理仍然在路上,并将会持续好一段时间。
我的读后感更多的是对整个物理学而不仅是量子力学感性感受,也许与题目有些偏颇。但是希望你会明白,这正是人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