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理工大学专业目录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 2个本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2个专业
院现下设 3个系,1个实验中心,现有正副教授 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3人。拥有“环境工程与科学 ”一级学科硕土点;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及 “结构工程 ”4个二级学科硕土点,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工程
“光电信息工程 ”专业是我院的强项专业,在 80年代就有该专业所对应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90年代具光电信息工程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带头人是庄松林院士。我校也是教育部该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单位。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工商管理(中美合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美合作)
公共事业管理
工业工程
系统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
系统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
专业介绍
该专业目前隶属管理学院的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与本科专业相衔接和共同发展的硕士点有 “系统科学 ”、“系统工程 ”、“金融学 ”和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四个硕士点。承担本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专任教师中拥有正教授 8名(含博士生导师 4位),副教授 9名,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具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和相关软件,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室有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会计学
金融学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外语学院
英语(科技翻译)
专业介绍
本专业旨在培养英语表达能力强,跨文化交际知识丰富,科技和相关外贸专业基本知识兼备,人文素养深厚的高级英语复合型和通用型人才。本专业的特点是:在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既突出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又兼顾科技和外贸知识的培养,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平台,积累翻译实战经验,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测试,能够进行科技和外贸领域的笔译、口译和同声传译及相关工作。
英语(金融与投资)(中美合作)
专业介绍
本专业系上海理工大学和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自1996年联合开办的合作项目。课程设置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英语语言实际运用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设有与外贸金融有关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由美方外教执教。要求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八级测试。
英语(国际贸易)(中美合作)
专业介绍
本专业系上海理工大学和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1996年起联合开办的合作项目,课程设置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英语语言实际运用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设有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八级测试。
德语
专业介绍
本专业以通用德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面向职业的应用型德语为特色,本专业注重德语教学与科技、经贸等专业知识教学的结合,并偏重于科技方向,要求学生通过德语专业四级、八级测试。
日语
专业介绍
本专业以日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增设有关机械、经贸课程,将日语与机械、经贸相结合,要求通过日语能力测试一级、专业四级、八级测试。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生能充分地与来访的日本专家学者、日本在沪企业代表、日本大学生展开交流,也能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毕业后在经贸、机电以及相关的工作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理学院
应用物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化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开设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数字印刷、艺术设计(设环境艺术、印刷美术、视觉传达、公共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和动画9个本科专业;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含医用电子仪器和医学信息技术方向)、“医疗器械工程 ”(含精密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临床工程和康复工程方向)、“药物制剂 ”(制药技术与设备方向)、“医学影像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和“食品质量与安全 ”1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中英合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Industrial Electronics & Control(中英合作)
会展经济与管理 Events Management(中英合作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中德学院现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通过每年 6月初的全国高等教育统一考试招生;所有专业为一本招生,录取线略高于上海理工大学一本平均录取线。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第二篇:上海理工大学文件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文 件
上理工〔2017〕120 号
关于印发《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的通知
校内各部门:
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将《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上海理工大学
2017年6月18日
— 1 —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学籍管理行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上海理工大学章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校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
第三条 研究生的学籍管理部门为研究生院。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 学校依据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研究生新生,须按学校有关要求在规定的日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经研究生院批准,可以延期两周报到。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五条 学校在新生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予以注册学籍;审查发现新生的录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证明材料,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有其它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情形的,取消入学资格。
第六条 新生如因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或身心不适宜在校学习的,可以申请保留入学
— 2 — 资格。保留入学资格期间不具有学籍。新生在保留入学资格期间,不享受在校研究生待遇,本人户口、档案等各种关系不转入学校(已转入者退回)。
新生保留入学资格期满前应向学校申请入学,经学校审查合格后,办理入学手续。审查不合格的,取消入学资格;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且未有因不可抗力延迟等正当理由的,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七条 新生入学时应该参加学生系列保险,保险费由研究生本人承担。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复查中发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情形的,确定为复查不合格,予以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学校将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复查中,发现学生患有不宜在校学习的疾病,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需要在家休养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欲提出入学者,应当在下学年开学前一周,向研究生院以书面报告形式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证明符合体检要求,经学校审查合格后,办理入学注册手续。保留入学资格期满,新生申请入学但经复查仍不合格的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该生入学资格。
第八条 每学期开学时,研究生应按学校有关要求,在规定日期内办理注册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注册者,应当履行请假手续(病假须凭医院证明),暂缓注册。未经注册者,不能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
— 3 — 研究生在学制内每学年初按照国家学费标准预交学年学费,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具有其它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助学贷款或其它形式的资助,在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第三章 学制与学习年限
第九条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3年。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学制为2年、国际研究生3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学制为2年)。
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全日制定向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习任务。因特殊原因不能在学制内完成学习任务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规定学制内最后一个学期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博士研究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在6年内完成学业的,必须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最后一个学期提出继续延长学习年限的申请,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学校组织评议,通过后可继续延长其学习年限,但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8年(含休学和
— 4 — 保留学籍)。
第十条 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奖助学金等学制内在校生待遇(参加激励计划的博士生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医疗费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转导师、转专业与转学
第十一条 研究生如因导师变动或其它特殊原因,无法在原导师指导下继续学习者可申请转导师。经征求原导师意见,通过所在学科、学院同意,并征得拟转入导师同意,落实培养条件后,报研究生院审批。入学未满一学期的,一般不得申请转导师;已完成论文开题的,如申请转导师,则需重新进行论文开题。
第十二条 研究生如因专业调整、导师变动或因本人身体条件变化或其它特殊原因,无法继续在本学科专业继续学习者可申请转专业,经导师和所在学科、学院同意,征得拟转入学科、学院同意,并落实导师和培养条件后,报研究生院审批。入学未满一学期的不得转专业。
一般不受理跨一级学科转专业申请,不得从专业学位专业转入学术型专业。
休学创业或退役后复学的学生,因自身情况需要转专业的,由本人申请,学校将视具体情况审批决定。
第十三条 学校一般不受理研究生转学。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可以申请转学。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或者毕业前一年的;
(二)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三)以定向就业招生录取的;
(四)研究生拟转入学校、专业的录取控制标准高于其所在学校、专业的;
(五)无正当转学理由的。
研究生因学校培养条件改变等非本人原因需要转学的,学校应当出具证明,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转学到同层次学校。
第十四条 研究生转学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说明理由,经所在学校和拟转入学校同意,由转入学校负责审核转学条件及相关证明,认为符合本校培养要求且学校有培养能力的,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或者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可以转入。研究生转学还应当经拟转入专业导师同意。
跨省转学的,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学校所在地的公安机关。
第五章
休学与复学
第十五条 研究生因个人原因(包括生病、生育、创业等)需要分阶段完成学业的,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经学校批准,可以休学。研究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完成学业。
第十六条 研究生申请休学一般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办理休学手续离校。休学期间,学校为其保留学籍。休学期满
— 6 — 后仍不能复学的,在符合最长修读年限规定的前提下,可继续申请休学,休学时间累计不超过两学年。
第十七条 研究生因事请假连续两周以上六周以内的,需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报研究生院备案。
研究生请假超过六周的应主动办理休学手续。未主动提出申请的,学校可以通知学生休学。学生应在接到学校有关通知后一周内办理休学手续离校。逾期不办理者,视为已处于休学状态,由学校执行其休学程序,要求学生离校。
因事休学期满的研究生,应当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办理复学手续;因病休学期满经学校指定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复查合格后,凭相关证明办理复学手续。
第十八条 在读研究生规定学制的最后一学年为应届毕业研究生,学校原则上不受理应届毕业研究生和延期答辩研究生的因事休学申请。
第十九条 研究生在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研究生各项待遇。因病休学学生的医疗费按国家及当地的有关规定处理。学校不对研究生在休学期间发生的人身财产事故、各类侵权事件承担责任。若休学期间违法、违纪,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条 休学期满后应按要求申请复学,逾期未办理复学手续者,视为自动放弃学籍,由学校按第六章相关规定做退学处理。被取消学籍、退学、开除学籍的研究生,不得申请复学。
第二十一条 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由导师、学院或学校
— 7 — 组织的与学业相关的各类出国(境)学术交流、访学活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项目、跨校联合培养项目等公派出访任务的,应到研究生院办理相关出访审批手续,学校为其保留学籍。学生在保留学籍期间,与其实际所在的单位建立管理关系。
第二十二条 新生和在校研究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保留其入学资格或者学籍至其退役后两年。服役时间不计入学习年限。
研究生参加西部志愿者等国家组织的重大活动期间,学校保留其学籍。
第六章
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 第二十三条 研究生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学校可予退学处理:
(一)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
(二)休学、保留学籍期满,逾期两周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三)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五)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
(六)自费出国留学的;
— 8 — 研究生本人申请退学的,经导师和学科、学院审核同意,报研究生院审批,准予退学。
第二十四条 研究生被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由学校按相应程序处理,并通过校长办公会或者校长授权的专门会议研究决定,出具处理决定书,同时在国家学生信息管理相关网站予以登记。
处理决定书应送交本人,学生本人拒绝签收的,以留置方式送达;学生本人已离校或留置送达有困难的,以邮递方式送达;学生本人难于联系,或者用本条规定的其它方式无法送达的,通过校内网站以公告方式送达。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30日,视为送达。
第二十五条 办理退学的研究生,按已有毕业学历和就业政策可以就业的,由学校报上海市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没有聘用单位的,应当在学校规定期限内办理退学手续离校。
退学研究生的档案由学校退回其家庭所在地,其户口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迁回原户籍地或者家庭户籍所在地。
研究生应当在退学决定做出之日起两周内办理退学离校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学校有权代其办理。
第二十六条 在学期间因意外死亡、失踪或病故者,按自动终止学籍处理。
第七章
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二十七条 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学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
— 9 — 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智、体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并根据国家规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根据国家规定颁发学位证书。
第二十八条
研究生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修完教学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获得学校毕业要求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学位)论文但答辩未通过,未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校可以准予结业,颁发结业证书。
取得结业证书的硕士研究生在结业后一年内,博士研究生在结业后二年内可以按照学校规定申请修改毕业(学位)论文,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合格且达到毕业要求后,准予毕业,并根据国家规定换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根据国家规定颁发学位证书。
第二十九条 在学制内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经学院及研究生院批准,可以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在校学习时间不应少于两年,学位论文阶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时间不得少于两年。学位论文阶段计算日期从研究生院收到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之日起算。
申请提前答辩的研究生如需要列入教育部当年就业方案(就业方案包括出国(境)、升学、就业等),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本人的就业方案报研究生就业管理部门。
第三十条 学校执行高等教育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将在校生学籍信息报学信网注册,将颁发的毕(结)业证书信息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注册,并由上海市教
— 10 — 育委员会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研究生,成绩全部或者部分合格,准予肄业,发给肄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 未学满一学年退学的研究生,发给写实性学习证明。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取得入学资格或者学籍的,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应当依法予以撤销。对以作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学校应当依法予以撤销。
第三十四条 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不予补发。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五条 研究生应当在领取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前,办理离校手续。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非学历教育研究生及其他各类研究生的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参照本规定的相应条款执行。
本规定中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
研究生对学校依据本办法做出的学籍处理决定不服的,可根据《上海理工大学申诉处理规定》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 11 —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经校长办公会议通过,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上理工〔2015〕158号)同时废止。
校长办公室
2017年7月4日印发
第三篇:上海理工大学硕士条件
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上理工研[2005] 23 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本校按不同学科门类授予学位。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均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授权。
第二章 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一般由25人左右组成,任期2~3年,委员会设主席1人,一般由校长担任,副主席若干人。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地位较高的专家。委员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组成由学校确定,报上海市教委批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设学位办公室。
第四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责:
1.审定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名单; 2.对申请博士学位人员进行审查,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 3.审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和硕士生指导教师的人员名单; 4.审议和作出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决定; 5.作出撤销学位的决定;
6.审查申报增列或调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7.研究和处理授予学位工作中有争议的和其它事项。
第五条 根据工作需要,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各学院设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般由7~15人组成,任期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员会设立主席1人,副主席1~2人,主席一般由院长担任。委员会成员在研究生指导教师中遴选,教授人数应超过半数,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由各学院提名,校长批准,校学位办备案。分委员会设秘书1人。第六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职责: 1.审议申请学位人员材料,并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申请人名单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名单;
2.审定本分委员会所属学科、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
3.审查本分委员会所属有关学科的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申请; 4.审查申报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的申请材料,提出初审意见;
5.对研究生指导教师作出停止招生或撤销导师资格的建议; 6.审查学位论文评阅人及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7.研究和处理其它和学位有关的事项。
第七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部,为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1.组织办理学位申请手续;
2.协助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
3.办理硕士、博士、名誉博士学位证书;
4.将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名单和有关材料报送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5.收集学位论文及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立卷工作;
6.办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的有关事项。
第三章 学位申请及资格审查
第八条 学位申请
本校毕业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在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获得研究生毕业资格后,向所属学科、专业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申请。
第九条 学位申请人的资格审查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符合下列条件者可按照本细则的规定,同意其申请: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修完个人培养计划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及其它有关要求;
3.具有各级学位所要求的学术水平; 4.申请手续完备,材料齐全。
第十条 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按照《上海理工大学关于授予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工作细则》执行。
第四章 学位学术水平的要求
第十一条 硕士学位学术水平的要求
硕士学位申请者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述水平者,可授予硕士学位。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表明作者已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听、说、写能力。
第十二条 博士学位学术水平的要求
博士学位申请者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述水平者,可授予博士学位。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门知识; 3.学位论文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理论研究或实验过程要体现出创新性;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一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听、说、写能力;能初步用第二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第五章 学位课程考试
第十三条 硕士学位课程考试的科目是: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3.一门外国语。
课程考试按硕士学位水平的要求、结合培养计划安排进行。
第十四条 博士学位课程考试的科目是: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 3.第一外国语。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方法,一般采取笔试方式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第十五条 学位申请者必须通过规定的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第六章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第十六条 硕士学位论文应能反映出本细则第十一条中所规定的学术水平要求,而博士学位论文则应能反映出本细则第十二条中所规定的学术水平要求。
论文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如在理论分析、计算方法、数据处理、实验方法、测试技术、仪器设备、工艺方法或应用等某方面提出新的见解、改进或革新,或用已有的理论去解决新的问题而获得新的成果。
第十七条 论文书写格式一般应是:摘要,目录,综述(绪论或引言),理论分析,必要的实验或计算,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总结,符号表,参考文献,附录,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综述部分应阐明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概况以及最新的进展情况,并注明本人所做的主要工作。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几个人合作的研究课题,论文内容应侧重本人所做的工作,而共同工作部分应加以说明。
第十八条 学位论文撰写应文字通顺,层次、图表清晰,排版清楚。学位论文要单独写出较详细的论文摘要,内容包括: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过程的概括叙述,主要结论。学位论文摘要不少于500字,其中关键词3~5个。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通用的符号和术语。学位论文摘要应译成英语。(详见《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统一要求》)
第七章 学位论文评阅
第十九条 在答辩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聘请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对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进行评阅。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2名,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名;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7名,其中校外专家4名以上(包括4名),评阅人中博士生导师不得少于5名,校外专家博士生导师不得少于3名。
第二十条 评阅人应当按本细则第六章的要求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答辩委员会参考,并提出是否可进行论文答辩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 博士学位论文最迟在答辩前2周(硕士学位论文最迟在答辩前1周)送达评阅人。在收到评阅意见且评阅人同意答辩时,方可组织论文答辩。论文评阅人中如有一人的评阅意见是否定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该对否定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可增聘一位评阅人。如有两名评阅人(包括增聘的评阅人)的评阅意见是否定的,则不能组织论文答辩,本次申请无效。
第八章 学位论文答辩
第二十二条 论文答辩委员会
1.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指导教师如参加答辩委员会,则答辩委员会应不少于5人组成,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外单位的专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当有企业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申请答辩学生的指导教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2.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教授(或有相当职称者)组成,指导教师如参加答辩委员会,则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7人组成,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博士生导师4人(包括4人)以上,校外专家2~3名,其中至少2位是博士生导师。学位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3.论文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由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协助办理答辩有关事宜,参加答辩工作全过程,整理与答辩有关的材料。
4.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
5.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学术民主。答辩应公开举行(保密内容除外)。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就论文是否通过和是否建议授予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过,决议书由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答辩会议应有纪录。6.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得采取通信方式投票。如个别答辩委员会成员因故不能参加,则答辩改期举行,或按审批手续改聘请其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或减少答辩委员人数。
第二十三条 论文答辩程序
1.宣布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研究生及导师姓名; 2.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会议,宣布答辩开始; 3.研究生报告论文主要内容(30~60分钟); 4.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列席人员提问,研究生答辩;
5.休会,答辩委员会举行内部会议。导师(或推荐人)介绍研究生的简历、政治表现、学习成绩、论文水平;宣读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博士学位论文只需宣读论文评阅汇总意见);对论文进行评议,写出评语,并以不记名投票方式就论文是否通过和是否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
6.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和表决结果。
第二十四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如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位学术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而申请人又未曾获得该学科的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可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硕士论文可在一年内修改后重新答辩一次;博士论文可在两年内修改后重新答辩一次,否则作结业处理。
第二十五条 答辩时答辩委员会秘书应认真做好记录。答辩结束后,秘书应将有关材料整理立卷,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然后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秘书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和存档。
第九章 学位审批
第二十六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出席会议的成员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方为有效)对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学位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和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为有效。凡论文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学位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般不进行审核。但对个别有争议的,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力量重新审核,确认达到学位标准,也可作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对某些虽经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学位,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的,也可作出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将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的名单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的材料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讨论是否授予某研究生硕士学位有争议而无法作出决定时,可将材料上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决定。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出席会议的成员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方为有效)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的材料以及硕士学位方面有争议的对象进行逐个审核,就是否授予其学位作出决议,决议应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为有效。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位:
1.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犯有严重错误而又坚持不改者; 2.学习期间曾受过记过处分而无明显侮改表现者及尚在留校察看处分期者;
3.在课程考试中或论文工作中舞弊作伪,情节严重者。
第二十八条 对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第二十九条 学位获得者由学校颁发学位证书。证书的生效日期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定之日开始。
第十章 其 它
第三十条 在本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申请学位,参照本细则办理。
第三十一条 对已授予的学位,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如确认属错授,或发现有舞弊作伪、严重违反学位条例规定时,应予复议,可撤销所授学位。
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附件1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要求
一、论文答辩申请须符合的前提条件 1.申请者必须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修完本人培养计划中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取得所规定的学分。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的第一身份(若为第二其导师必须是第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或取得成果,且满足以下条件:在C类或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或获得已授权的专利一项(专利权人为上海理工大学),并公开发表论文1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除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硕士)在读期间必须以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的第一身份(若为第二其导师必须是第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或取得成果,且满足以下条件:在C类或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获得已授权的专利一项(专利权人为上海理工大学)
A、B、C类期刊为《关于修订《上海理工大学校定国内外期刊源及论文的分类》的通知》(上理工[2011]17号)制定。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以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的身份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承担过较重要的科研项目。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以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的身份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者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相同。
3.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且经导师审定通过。论文符合《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统一要求》。
4.要求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时间不得少于1年(计算日期从研究生部收到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之日起算),必须参加上海市学位论文“双盲”检查并通过,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刊出。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
二、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其论文答辩可在第5学期或第6学期两个时间段进行(具体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三、申请论文答辩的程序
1.从研究生信息网http://yjs.usst.edu.cn/的学位授予栏目下载部分答辩表格。进入研究生信息网的“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输入有关信息并确认,打印“普通硕士学位信息表”。
2.去研究生部培养办打印成绩单。3.领取上海理工大学申请学位审批表。
4.将填写好的上海理工大学申请学位审批表、成绩单、论文原稿、六级证明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正文第一面)送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主要审查论文的内容、质量)。
5.将上海理工大学申请学位审批表送研究生部学位办审核;将普通硕士学位信息表交学位办;抽号以确定论文是否列为上海市“盲审”;领取论文封面。
6.组织答辩。
7.列为“盲审”者,抽号一周内需将送审论文及上海市学位论文“双盲”检查简况表交至研究生部学位办。
8.答辩后两周内,将论文原稿及装订本交有关部门。
四、答辩前需准备的材料 论文答辩前需填写好有关表格(答辩所需的部分表格从有关部门领取,其余表格均从网上下载),并准备学位论文若干本及其论文全文电子版。
答辩和学位申请的全套表格有: 1.上海理工大学申请学位审批表★ 2.普通硕士学位信息表
3.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2份,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3份
4.上海理工大学学位人事简表
5.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费用清单 6.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表决票(3或5份,视答辩委员会人数定)
注:★所示的表格从有关部门领取,其余表格均从网上下载。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办理答辩有关事宜,研究生答辩完毕后,答辩秘书负责将上述1、3、4、5、6材料整理后及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学位论文交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秘书。
五、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前夕学位办应收到的材料
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分别于2月下旬和6月上旬之前讨论本学院学位授予等事宜,并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召开前7~10日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秘书将审查通过的材料送交研究生部学位办公室。
材料如下:
1.上海理工大学申请学位审批表
2.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
3.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表决票 4.上海理工大学学位人事简表 5.学位论文
6.六级证明(外语专业研究生提交二外证明)7.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
8.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名单及表决结果
注: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是被录用的待发表论文,但须提供录用通知原件及论文稿,学位证书需学术论文正式刊出后方可领取。
上海理工大学校定国内外期刊源及论文的分类
一、A类论文包括
1、SCIE检索的期刊论文: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EI(核心版)检索的期刊论文:工程索引(核心版)(Engineering Index Compendex)。
3、SSCI检索的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4、A&HCI检索的论文: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论文,《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论文。
6、在校定A类中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注:对于在校定A类中文期刊所涉及的56个学科以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影响因子论文(按八大类别影响因子在括号中以上),由本人申报A类论文,校学术委员会确认。
二、B类论文包括
1、EI(网络版)(Ei Compendex Web)中非EI(核心版)检索的期刊论文,SCIE检索的会议论文,EI检索的会议论文。
2、ISTP检索的论文: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s)。
3、ISSHP检索的论文:人文社会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索引(Index to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Proceedings)。
4、在国外英文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在中国科学院的科技论文数据库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6、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China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7、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引文数据库SCD(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三、C类论文包括:
1、在除了A类、B类以外,在中文统计源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公开出版发行的国际会议论文。
3、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一级学会会议论 注:
统计各数据库的数据时,以当年的数据为准。
CSCD来源期刊目录以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公布的目录为准。
CSSCI来源期刊目录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目录为准。
国内全国一级学会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交叉学科的全国学会目录为准。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最新版为准。 发表外国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不限于英文期刊。 “公开出版发行的国际会议论文”包括有出版号的国际会议论文集。 “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一级学会会议论文” 包括有出版号的全国一级学会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的中文统计源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增刊收录的会议论文。
第四篇:上海理工大学实验报告封面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实验组别 同实验者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评定成绩 评阅教师
--------------实 验 报 告 要 目--------------
实验目的要求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线路、原理框图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的原始数据和分析实验讨论
第五篇:桂林理工大学专业
桂林理工大学专业名称
高升专: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矿山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给排水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建筑工程技术、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公路运输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水政水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技术方向)、会计、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市场营销、证券投资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电脑艺术设计、法律事务、行政管理、选矿技术、矿山机电、应用化工技术(化工技术方向)、应用化工技术(制糖化工)、应用化工技术、安全技术管理
专升本:
经管类:会计学市场营销经济学工程造价工商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 物流管理 旅游管理 行政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理工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管理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通信工程 土木工程 建筑学交通工程绘工程 土地资源管理 城市规划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水文水资源工程(地下水工程方向)水文水资源工程(水政水资源管理方向)环境工程环境工程(环境安全与监察方向)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冶金工程(有色金属冶金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化工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工艺方向)安全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