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班级:通信一班
姓名:陈佳丽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相关报道中可以得知,由于经济回暖,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签约情况明显好于去年,但总体形势仍然严峻。
首先,让我们来统计一下2010年大学生求职情况。从搜集的资料来看,2010年大学生的正式签约率为32.6%,比去年同期高了22.3个百分点;同时“已有意向尚未签约”的比例为29.1%,与去年同期的29.4%基本持平。而这样的数字只是一个整体性的数字,还有诸多因素导致着不同的求职结果:
1.性别对于求职结果有影响
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
41.08%。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似乎不及人们想象的严重。然而面对就业压力,有23.3%的女生“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并有14.0%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导致自己求职难。
2.更注重实践经历与工作经验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同时又担任过学生干部,那他在求职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期间参加过实践实习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9.1%,无实践、实习经历的学生正式签约率仅有13.6%;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6.1%,未当过干部的学生正式签约率只有24.0%。
3.高学历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从资料中发现,研究生的正式签约率最高,达到55.6%,而本科生、专科(高职)生的正式签约率分别只有37.3%、5.6%。可以说,就去年而言,学历越高,签约情况越好,说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学历的。
4专业选择与就业水平
大学的各项专业大致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上述各专业学生“已签约”和“已
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为37.85%、58.02%、55.44%、33.33%、53.69%、40.23%、51.85%、78.38%、46.52%、31.01%、40.35%。其中,不同专业总体就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相对较低。其中,在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而法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似乎低于人们的预期。这一结果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有一定距离。
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是212万,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比2003年增长32%,2005年高达338万比2004年增长20.7%,2006年413万较2005年增长22.2%,2007年则高达495万。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一谈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危机,人们就不禁认为是扩招惹的祸;之所以会这样想主要是由于4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致人们只是通过简单的供求计算就推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与其他国家相比而言,有13亿人口基数的中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周边国家,菲律宾的大学入学率是31%,泰国是35%,都比我国高了一倍多,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既然我国大学生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近几年这样百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认识误区
1.择业心理中的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传统的儒家思想推崇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人人读书上大学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
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更是加重了千辛万苦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以致他们觉得没呆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必定会从精英阶层向大众化普及。于是
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单
一、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出现了。在这种情形下,上大学选专业时跟风都选热门专业,就业时“扎堆”都往大城市、白领职业里扎。最后便有了目前这种“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这种失业在经济学上称作自愿性失业(统计时不算作失业人口),它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塑造成熟的就业心态来解决了。
2.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标准要求过高,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二)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
1.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而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就业市场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由此产生了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
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每年数十次的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拥挤不堪,成功率不高。
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上一些地区和学校又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
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然而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很多人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仍然等学校安排,等用人单位来招聘。
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社会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题:(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
(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在这样的环境下,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现状:
1.相关调查得出结论:在影响中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众多因素中,“自己的兴趣”、“工作机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等三项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极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选择专业时,这些因素居于“重
要”或“非常重要”的地位。
2.就已经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高考志愿的填报,多数学生选择专业的志愿得到了实现,但未能实现自己专业选择志愿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小。据统计,在43499名2007级大一学生中,76.60%的学生是按自己所报的志愿被录取的(即实现了专业选择),23.40%的学生是被调剂录取的(未实现专业选择)。
3.入读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对所读专业的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非常显著。具体地说,公办重点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所读专业“达到满意”的比例超过了50%,而公办高职高专、公办一般本科和民办本科等三类院校的学生对所读专业“达到满意”的比例不如总体水平并依次递 减,满意率最低的是民办本科院校,其学生对所读专业达到满意的占46.66%。
总的来说,中国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充分考虑到了自己的兴趣、工作机会、自己的学科基础、职业潜力等因素,从这方面来看,他们对专业的选择至少在过程上是非常理性的。然而总体上说,只有一半的人对专业选择的结果感到满意,实现了专业选择的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也只有一半多一点,这意味着学生选择专业所依据的信息(包括专业的信息和自身情况的信息)非常不充分,也可以说是中学生的选择能力还不足以胜任这一选择,面临极大高考压力的中国学生更是如此。
合适的专业对于大学生未来就职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如此险恶的条件下,可以说,把握好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仍是当今社会一个至今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不论怎样,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们要做的是真正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详细并彻底的思考自己所需,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及时制定短期计划,长期目标,每日规划,每月目标,年终总结,阶段性的总结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善于总结,善于规划的人才能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
做完这个报告,我也彻底的认识了解了如今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现状,也加紧了我们的危机感,但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努力的过每一天,趁年轻,早打拼!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相关报道中可以得知,由于经济回暖,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签约情况明显好于去年,但总体形势仍然严峻。
首先,让我们来统计一下2010年大学生求职情况。从搜集的资料来看,2010年大学生的正式签约率为32.6%,比去年同期高了22.3个百分点;同时“已有意向尚未签约”的比例为29.1%,与去年同期的29.4%基本持平。而这样的数字只是一个整体性的数字,还有诸多因素导致着不同的求职结果:
1.性别对于求职结果有影响
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1.08%。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似乎不及人们想象的严重。然而面对就业压力,有23.3%的女生“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并有14.0%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导致自己求职难。
2.更注重实践经历与工作经验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同时又担任过学生干部,那他在求职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期间参加过实践实习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9.1%,无实践、实习经历的学生正式签约率仅有13.6%;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6.1%,未当过干部的学生正式签约率只有24.0%。
3.地区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有调查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3.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4.研究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从资料中发现,研究生的正式签约率最高,达到55.6%,而本科生、专科(高职)生的正式签约率分别只有37.3%、5.6%。可以说,就去年而言,学历越高,签约情况越好,说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学历的。
5.专业选择与就业水平
大学的各项专业大致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上述各专业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为37.85%、58.02%、55.44%、33.33%、53.69%、40.23%、51.85%、78.38%、46.52%、31.01%、40.35%。其中,不同专业总体就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相对较低。其中,在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而法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似乎低于人们的预期。这一结果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有一定距离。
在这样的环境下,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现状:
1.相关调查得出结论:在影响中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众多因素中,“自己的兴趣”、“工作机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等三项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极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选择专业时,这些因素居于“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地位。
2.就已经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高考志愿的填报,多数学生选择专业的志愿得到了实现,但未能实现自己专业选择志愿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小。据统计,在43499名2007级大一学生中,76.60%的学生是按自己所报的志愿被录取的(即实现了专业选择),23.40%的学生是被调剂录取的(未实现专业选择)。
3.入读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对所读专业的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非常显著。具体地说,公办重点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所读专业“达到满意”的比例超过了50%,而公办高职高专、公办一般本科和民办本科等三类院校的学生对所读专业“达到满意”的比例不如总体水平并依次递 减,满意率最低的是民办本科院校,其学生对所读专业达到满意的占46.66%。
总的来说,中国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充分考虑到了自己的兴趣、工作机会、自己的学科基础、职业潜力等因素,从这方面来看,他们对专业的选择至少在过
程上是非常理性的。然而总体上说,只有一半的人对专业选择的结果感到满意,实现了专业选择的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也只有一半多一点,这意味着学生选择专业所依据的信息(包括专业的信息和自身情况的信息)非常不充分,也可以说是中学生的选择能力还不足以胜任这一选择,面临极大高考压力的中国学生更是如此。
合适的专业对于大学生未来就职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如此险恶的条件下,可以说,把握好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第三篇: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
《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参加者:
活动主题: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指导
时间:2012年2月28日
地点: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也日趋增加了五形的竞争压力,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与此同时,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实属不易,尤其近期几年的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招聘显得冷冷清清,部分往年招聘大户非但不见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由于金融风暴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有许多大学毕业生用了这段话表达求职的心声“我把简历投在沙滩上,被浪带走了;我把简历投在天空里,被白云带走了;于是乎,我把简历贴满了大街小巷,我被城管带走了”。大学生如何能在这样困难的求职环境中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本人与2012年2月对大学生专业选择就业情况,通过与一些大学生交流以及网上讨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此实践活动报告如下:
一、现今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
我国大学在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成越来越难的趋势,这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几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二、现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及原因
(一)、性别对于求职结果有影响,男生毕业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占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社工有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签约的比例为41.08%,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二)、更注意时间经历与工作经验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以及团
队合作意识,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同时又担任过学生干部,那么在求职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学位高者优先
(四)近几年,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招聘者的学位,很多公司从前招本科生已经升级成只招研究生以及以上学位的人,几乎像我们的大专以及大学毕业生很难就业,从资料中发现,研究生的正式签约率最高达55.6%,而本科专科生的正式签约率分别为37.3%,5.6%。
三、对于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毕业生的自身能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思想。
(二)、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转变,在校大学生若积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推动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进程,相对于大学生个体求职也有不言而喻的益处。
(三)面对就业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要过于计较薪金,更注重的是工作经验和社交经验,不管如今大学生就业的形式怎样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首先努力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身体锻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增加与其他大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对社会的热门专业趋势进行分析和了解。最后,把握适合的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为之努力和拼搏,那么这样,你就会在今后的就业竞争潮流中国取得一席之地。
测绘工程系
测量3113班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09应化3Z学号:09331333姓名:陈涛 社会实践参加者:社区成员
时间:2011年1月
地点:南京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所以在高考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有能力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建议以兴趣为主,再适当综合地域、生活花销等考虑,放心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重点大学强有力的助学后盾一定能保障你在四年里安心地学习。如果没有确定的兴趣目标,不妨采用“先择地、后择校、再择专业”的原则。
如果成绩一般,上不了重点线,可以选择那些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度相对平稳的艰苦专业,以及一些比较生僻的冷门专业,如农业、林业、畜牧、地质、矿业、石油、师范类等专业。比如农林类专业,其涵盖的专业很广泛,大的有农学、林学、园艺、植物生产类、植物保护这些宽口径专业,小的有茶学、蚕学这
类窄口径专业,还有像草业科学这样的新兴交叉学科。农林类专业不仅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另外,在农林类院校中贫困学生比例大,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奖、助学体系,获得补助、勤工俭学的机会也比一般学校要多。
二、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冷热不均,有些专业象国际经贸、计算机、法学在五六年前都是热门专业。如今这些专业就业难,一是因为前些年学校扩招,多半都为热门专业在扩招,增加了这方面人才的供给。另外就是这些行业逐渐稳定成熟,当时需求的大量人才,现在都已经成为骨干,行业的需求量,尤其是对初学者的需求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
三、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选择职业必须考虑自身所处阶段。一般说来,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必须从最基层岗位做起,考虑重点是怎样使自己尽快得到锻炼,提升能力,而不是考虑待遇。对于一个希望在职场发展成为中高层管理的人来说,能到生产和销售第一线锻炼价值最大,在办公室则会适得其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笔者认为刚大学毕业就创业并非最佳选择,最好工作2-3年,积累一定经验和人脉后创业为佳。
(一)职业选择必须考虑自身性格特点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很多职业对性格没有特殊要求,但有些职业或岗位某种性格的人更合适,发展潜力更大。比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专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
事与物打交道的职业。
(二)选择职业最好考虑个人爱好 只有喜欢才能热爱,只有内心的热爱才能保持持久的激情,才能真正做好。一般说来,选择职业与个人爱好结合是最好的,最起码不要从事自己讨厌的工作。假如仅仅因为需要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定是难以做好的。正如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个本人不喜欢的专业,多数未来不会从事这项工作。
(三)选择职业必须考虑学历层次 一般说来,在企业工作对学历要求不是很严格,进入企业后的发展主要靠能力和业绩说话。而进入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政府机关就要考虑自己的学历层次了,假如学历不够,即使进入了这些部门,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
(四)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一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契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假如个人与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必然很难融入企业,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两者契合度越高,在企业发展潜力就越大。
四、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结构矛盾问题突出
自1999年高校扩招。民办院校办学条件的放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培养质量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仍然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可贵部分。然而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却出现了很严峻的局面,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失业,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空缺与大量寻找工作的失业者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现象。最典型的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的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当前的教育目标和市场需求的不适应和脱节。
五、劳动力市场发展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劳动里市场建立时间还比较短,求职渠道不畅通,求职信息不完全,导致劳动力市场上摩擦性失业现象比较严重。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着职业空缺和寻找工作的人同时存在,也就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现象,用人单位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劳动者,劳动者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双方都处于寻找状态的摩擦性失业。
解决摩擦性失业的根本途径只能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各项政策和制度,保证职场信息的完全共享,将摩擦性失业降到最低程度。
六、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措施
1、推动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中国高校普遍把研究型院校作为发展战略,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而动手能力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应该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2、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种种迹象表明,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大学生就业意愿不发生改变,只是指望劳动力市场的改变来实现就业将是不现实的。鼓励大学生去人才稀缺的地区和非国有制企业就业,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3、发展终身的教育培训制度和职业教育。
第五篇: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所以在高考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有能力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建议以兴趣为主,再适当综合地域、生活花销等考虑,放心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重点大学强有力的助学后盾一定能保障你在四年里安心地学习。如果没有确定的兴趣目标,不妨采用“先择地、后择校、再择专业”的原则。
如果成绩一般,上不了重点线,可以选择那些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度相对平稳的艰苦专业,以及一些比较生僻的冷门专业,如农业、林业、畜牧、地质、矿业、石油、师范类等专业。比如农林类专业,其涵盖的专业很广泛,大的有农学、林学、园艺、植物生产类、植物保护这些宽口径专业,小的有茶学、蚕学这类窄口径专业,还有像草业科学这样的新兴交叉学科。农林类专业不仅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另外,在农林类院校中贫困学生比例大,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奖、助学体系,获得补助、勤工俭学的机会也比一般学校要多。
二、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冷热不均,有些专业象国际经贸、计算机、法学在五六年前都是热门专业。如今这些专业就业难,一是因为前些年学校扩招,多半都为热门专业在扩招,增加了这方面人才的供给。另外就是这些行业逐渐稳定成熟,当时需求的大量人才,现在都已经成为骨干,行业的需求量,尤其是对初学者的需求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
四、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选择职业必须考虑自身所处阶段。一般说来,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必须从最基层岗位做起,考虑重点是怎样使自己尽快得到锻炼,提升能力,而不是考虑待遇。对于一个希望在职场发展成为中高层管理的人来说,能到生产和销售第一线锻炼价值最大,在办公室则会适得其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笔者认为刚大学毕业就创业并非最佳选择,最好工作2-3年,积累一定经验和人脉后创业为佳。
(一)职业选择必须考虑自身性格特点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很多职业对性格没有特殊要求,但有些职业或岗位某种性格的人更合适,发展潜力更大。比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专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与物打交道的职业。
(二)选择职业最好考虑个人爱好
只有喜欢才能热爱,只有内心的热爱才能保持持久的激情,才能真正做好。一般说来,选择职业与个人爱好结合是最好的,最起码不要从事自己讨厌的工作。假如仅仅因为需要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定是难以做好的。正如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个本人不喜欢的专业,多数未来不会从事这项工作。
(三)选择职业必须考虑学历层次
一般说来,在企业工作对学历要求不是很严格,进入企业后的发展主要靠能力和业绩说话。而进入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政府机关就要考虑自己的学历层次了,假如学历不够,即使进入了这些部门,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
(四)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一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契合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假如个人与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必然很难融入企业,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两者契合度越高,在企业发展潜力就越大。
五、大学生就业选择容易出现的误区
选择既专业对口,又有自己满意的薪水,又是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不能说这是天方夜谭,但能实现这个愿望的,也是寥寥无几。
(一)就业误区
能够实现职业理想,不在于你做了什么,更多的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更多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二)择业误区
当我们在选择与职业理想最相关最接近的岗位工作时,许多大学生却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作择业的关键因素。其实,只有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三)专业误区
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有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是盲目和无奈。所以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先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你日后要从事的。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那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求职简历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
业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四)经历误区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不是大学生的能力,在职业发展问题上,经历并不代表能力。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而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做相对专注的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专一发展;要么是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所以,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的能力。
我国是个传统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在求职过程中有时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建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要主动融入社会,多与外界交流沟通,提高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要积极竞聘学生干部,争取参与公共管理,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人脉基础。其次,对于那些不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创业优惠措施的学生来说,必须纠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做法,平常要多关注国家和地方的时事、政策,特别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只有学好政策措施,掌握相关资讯,及早做出谋划,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