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时俱进不老翁
与时俱进不老翁
铁石中学家长学校优秀教师高龙贤事迹
不求闻达于盛世,甘育桃李春满园。他,七十年代的大专生,学养丰厚。面对一个个能让他飞黄腾达的从政机会,他拒绝了;甚至有学院聘请他去上课,他都拒绝了。也许你会问?这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为什么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想啊!想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像大鹏一样直上九霄,但是他更深知苗族彝族聚居的家乡更需要他,更需要知识。因此,他回到桑梓,就立下终生为民族利益谋福祉的教育事业。为贫瘠的土地播撒阳光雨露,为家乡后代布德泽。从教30余年,安贫乐道,不求闻达如陶渊明;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如孔仲尼。痴迷农村教学,所教学生10000余人,始终践行陶行知育人精神,矢志不移。
黄牛精神,与时俱进,不用扬鞭自奋踢。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凸显出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的教育问题。他作为学校关工委主要负责人,家长学校讲师团里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真是一位不老翁。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篇:古稀老翁闹元宵散文
古稀老翁“闹”元宵
民间不是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吗?这个“闹”字多喜庆啊!好嘞,七旬愚叟我也想来凑凑热闹,不揣浅陋,聊几句有关元宵节的事儿;“闹”得不周之处,敬请匡正。
天文的“元宵”。据天文学家介绍,月球绕地球转动一周为一个“朔望月”(农历),以一个月中月亮最圆的那天称为“望日”。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近则快,远则慢,所以每个月“望日”的时间就有所不同,从农历十四至十七皆有“望日”,然十五、十六者多也。今年(农历猴年)正月便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谓正月十五为“元宵”。
寄托美好愿望的“元宵节”。“在古人的心目中,月圆象征着吉祥,而“上元”是第一个“望日”,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明月之夜,所以人们于此时祈愿吉祥平安,幸福圆满,“元宵”便逐渐形成了一个节日。我以为,这应该是深植于民众之中的最基础性的动因。
始于西汉文帝时代的“元宵节”。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危及汉室。齐王刘襄、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诛吕平乱,迎立文帝(刘恒),恰逢正月十五,遂将是日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处处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成为“普天同庆”的元宵节。到汉武帝时,又将“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起于东汉明帝时期的“灯节”。“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据说东汉明帝因梦见金人,派遣使者去西域迎回佛像,于是在元宵“燃灯表佛”,亦令民间挂灯,从此便形成元宵燃灯、观灯的习俗。另一说法,元宵燃灯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上、中、下三元者分别为天、地、人三官,而天官喜乐,故上元要燃灯逢迎之。不管是啥说法吧,这习俗是一直流传下来了。唐玄宗时,将赏灯的时间从元宵一夜改为三夜,北宋延长为五夜,南宋添为六夜,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有连续张灯十夜的纪录。除了赏灯之外,后代又陆续创造出放烟火、舞龙灯、猜灯谜、吃元宵(汤圆、灯圆)等节庆形式。
全民性的“闹元宵”。除夕和元旦(大年初一)主要是家庭或家族团聚,而到了元宵节,男女老幼几乎倾城而动,就连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这夜也被“恩准”出来夜游观灯。人们喜气洋洋,人流摩肩接踵;或赏月观灯,或品味元宵美食,还有青年男女约寻意中人,煞是热闹,形成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民俗。
诗意的“上元夜”。元宵盛景令历代文人雅士诗兴大发,吟哦出许多优美的元宵诗词。从诗的鼎盛时期唐代,一直到最后一个清帝国,譬如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白居易的《正月十五夜月》、王安石的《上元戏呈贡文》、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唐寅的《元宵》、黄景仁的《酒后偕步灯市》……此类诗章枚不胜举。而最有名的是大家都会背诵的两首词,即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些名篇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情,是生民之情;景,乃众生之景。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说明,前文提及的那几个各朝皇帝,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与元宵节能扯上多少关系,“元宵文化”同其他所有文化一样,归根结底,都是世世代代老百姓创造、丰富、发展、流传至今的。
第三篇:与时俱进
论与时俱进
【摘 要】当今社会既是科技人才的社会,不断向前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知识创新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理解与时俱进,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潮流里逆流而上。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仅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精神,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理解的人生真理。
【关键字】创新 实践 发展
一、“与进俱进”的基本含义。
含义:在《易经》和《楚辞》中都有一些相关记载。《易经》上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就是“损失、得失”,“益”就是“收获”,“盈”就是“满”,“虚”就是亏,意思是说利益得失赢亏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而同时变化的。《楚辞》上讲:“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时推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贤人不停留对某一事物的固定理解,或者说是不跟在事物发展的后面去理解,而是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跟进的理解。从词义面上的理解,“与”就是跟随,“时”就是时代,“俱”就是全面,“进”就是前进,与时俱进就是正确识时,积极求进,也就是说随着时代发展而全面推进。用通俗的话来理解,与时俱进就是要根据变化了的实践不断地进行创新。
从深层意义上讲,“时”,是对客体的描述,指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进”是对主体的要求。“与时俱进”,就是我们党要在理论上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强调与时俱进,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思想路线;列宁提出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江泽民把“与时俱进”融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将其
提到“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度来认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因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二、“与时俱进”的在实践中的发展及体现
1、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
2、“与时俱进”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精神。伴随着每一代人的生活。
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2002年中央党校发表的“5.3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认识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党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了起来,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方针。因此,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有以这种态度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学出新成效,得到新收获。
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与时俱进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明确理论创新的目的和主旨是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最终是为了使我们的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当前要着重抓住“三个解放出来”,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要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实现“三个解放出来”,把握“三大规律”,我们就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与时俱进。
4、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方针,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5、“与时俱进”精神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更替,社会进步都是在与时代的进步中才得以从在的。我们在学校学习,社会生活会遇到很多对自己不利的事,但是我们能够吸取教训,与时俱进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就是根据时间,地点,事物的变化而不断进取,能够及时创新得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使问题更加简单方便。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时常很迷惑,他们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不会运用,而且学无所用。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需求不同。学生在选择自己专业时不能正确选择。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每一个职业要求是变化的。也就是与时俱进。时代不同,所需不同。因此只有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正确选择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
三、“与时俱进”的意义与作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实际,既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地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创造前人没有的理论,解决新问题,开创新事业。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与时俱进>论述》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2011年06
月21日
[2]《胡锦涛“三个代表”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4]《人民网 学习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邢贲思
[5]《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伟大成果 武国友;胡永强》
写作过程:在编写论文的过程中,在图书馆借阅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的相关书籍,并参考了书中有关与时俱进的文本内容。并且整理收集了重要信息。不仅遇到了一些事例稀少的困难,而且在编写中对大量信息的整理也十分的费力。在此基础上大量收集了考试吧上的网络信息作为参考。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完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
与
时
俱
进
系别:电力工程系
班级:发电1035 组员: 方晓强(12)白继禹(13)张志伟(29)时间:2011/11/18
第四篇: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中国与五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的状况,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需要作出理论的概括,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着理论的创新。本文从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的几个时代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以及讨论如才能与时俱进。
关键词: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社会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变化着的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为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不断增添新内容。
一、早在1872年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马克思、恩格斯时时在关注实践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理论的同时,还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自己创立的学说。
马克思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②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这一著作中的论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和形势的发展,他们一旦发现有的论断已经“过时”,就通过再版的机会及时修改和丰富原来的认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马克思、恩格斯为它的不同版本写了多篇序言,在序言中对《共产党宣言》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他们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
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了革命措施没特别意义。如果在今天,这一段有不同写法了。”“由于近25年有了巨大发展的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也发展起来了,所以这个纲领有些地方过时了。”以上这些足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在订正、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
二、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现和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一种既继承又发展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一点。”列宁认为,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俄国当时就是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取得成功。列宁的这一论断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这一理论指导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证明。列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体现。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是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的典范。他带领全党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同样强调要以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9年他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四、邓小平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针对“两个凡是”的观点,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并引发了一场“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胜利而告终,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提出要对我们以往的错误,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他还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既然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那么,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这就为我们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正是以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为基础,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找到了一种体制上的保证。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集中体现
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庄严历史责任。江泽民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成不变和干巴巴的教条,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脱离了群众活生生的实践,那就不会有说服力,也就会丧失生命力。”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江泽民同志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求全党“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江泽民同志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论断很深刻的。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六、以胡锦涛为代表提出的和谐社会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食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协万民”。此外还有很多古今对于和谐及和谐社会的描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挚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观。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都是与当前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七、怎样做到“与时俱进”
1、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证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把握和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胡锦涛同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用历史的与时俱进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要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出现曲折时经受住考验,并做到敢于与时俱进,善于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更好地在坚持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3、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继承,但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思维。
4、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就是要面对新的实践,揭示新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结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摆脱传统陈旧观念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不断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才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对于我们在当今世界剧烈变动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与时俱进
江苏省灌云县有一条宣传标语,叫做“思想不解放,灌云没希望”。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师,如果不解放思想,同样也是没有希望、没有发展前景的教师。与时俱进也是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它是新时期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师的时代使命。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否则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
不可否认,在眼下的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不少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囿于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以“经验”自居;不读书,不看报,不钻研;理念不更新,缺少责任心,没有危机感。这样下去,最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步伐所淘汰。那么,怎样做到与时俱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二、敬业思想要与时俱进。,新时代的敬业思想,更多的是指教师本人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本领,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否称职。要达到这种重新定位与勉励的境界,就应该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三感”精神: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只有教师自身感到所从事 1的事业不仅崇高而伟大,而且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时,重新定位的思想才会出现,随即也才会有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何为危机感?危机感就是认为自身随时都会有被时代发展步伐所抛弃的危险。紧迫感是在危机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紧跟时代,为创新教育而不懈努力,增添新本领的信心和决心。总之,敬业思想既是一种教师自身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与自我勉励”。
三、师表应与时俱进。教师师表形象,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内容。新时期,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除具有传统的积极的师表形象外,还要展示给学生一种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的师表形象。
四、业务素质要与时俱进。教师在继续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与时代同步,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模式,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路。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化目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
高,虚心好学,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培养良好的教育科研态度,这样可以使教师逐步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更能促使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完善。
五、合作人际关系要与时俱进。合作人际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指教师自我与同事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若干社会关系。在实行创新教育的今天,就应该把“处理好各种关系”升华为合作意识。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所追求的是合作的效益,要突出效益,就必须突出三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是目标一致的意思,强调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向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努力,共创辉煌;凝聚力是指一种合力,表现在教学中它既是一种互补,又是一种整合。通过长期的互补与整合,达到个体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战斗力强调的是个体之间能量释放的强度,也就是说,合作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合作方法,同时还要能够表现出合作的强度。三者合一,就是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最佳状态。合作意识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为平等尊重、协调沟通、互补共育。平等尊重指教师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尊重是教师自身与家长合作的基础。协调沟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应对孩子共同负责,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客观要求。在两者的协调与沟通中,教师自身应该起主导作用。互补共育是两者之间应共同承担的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