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共5篇)

时间:2019-05-13 21:4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5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5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第一篇:4-5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日期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

1.设P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A.P>Q>RB.P>R>Q

C.Q>P>RD.Q>R>P

解析:即PR;

又,即R>Q;

故有P>R>Q.故应选B.答案:B

2.已知a>2,b>2,则a+b与ab的大小关系是()

A.a+b>abB.a+b

C.a+b≥abD.a+b≤ab

解析:解法一:∵a>2,b>2,∴a-1>1,b-1>1,∴(a-1)(b-1)>1,即ab-a-b>0,∴ab>a+b,故选B.解法二:a2,b2,0

1a111

2,0b2,01

a1

b1,即0ab

ab1,0abab,故选B.答案:B

3.若实数x,y适合不等式xy>1,x+y≥-2,则()

A.x>0,y>0B.x<0,y<0

C.x>0,y<0D.x<0,y>0内

解析:x,y异号时,显然与xy>1矛盾,所以可排除C、D.假设x<0,y<0,则x<1.y

∴x+y

又xy≠0,∴x>0,y>0.答案:A

4.若a,b∈(0,+∞),且

a≠b,M

()

A.M>NB.M

C.M≥ND.M≤N

解析:∵a,b∈(0,+∞),且a≠b,N ,则M与N的大小关系是 MN,故应选A.答案:A

5.已知a,b,c∈R,a+b+c=0,abc>0,T

A.T>0B.T<0

C.T=0D.无法判断T的正负

解析:∵a+b+c=0,∴(a+b+c)=a+b+c+2ab+2bc+2ac=0,即2ab+2bc+2ac=-(a+b+c)<0,∵abc>0,∴上述不等式两边同除以2abc, 2222222111,则()abc

111a2b2c

20,故选B.得Tabc2abc

答案:B

6.已知a,b,c,d都是正数,S

()

A.S<1B.S>1 abcd,则有abcabdcdacdb

C.S>2D.以上都不对

解析:S>

答案: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后的横线上.)

7.某品牌彩电厂家为了打开市场,促进销售,准备对其生产的某种型号的彩电降价销售,现有四种降价方案:

(1)先降价a%,再降价b%;

(2)先降价b%,再降价a%;

(3)先降价1(a+b+c+d)=1.abcdabab%,再降价 %;22

(4)一次性降价(a+b)%.其中a>0,b>0,a≠b,上述四种方案中,降价幅度最小的是________.解析:设降价前彩电的价格为1,降价后的彩电价格依次为x1、x2、x3、x4.则x1=(1-a%)(1-b%)=1-(a+b)%+a%·b%,x2=(1-b%)(1-a%)=x1,ababx31%1%22

211ab% ab%,

4x41ab%1ab%a%b%

a%b%x1x2,x3x1a%b%0,2

x3x1x2x4.答案:方案(3)

28.已知|a+b|<-c(a、b、c∈R),给出下列不等式:

①a<-b-c;②a>-b+c;③a

9.函数

y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函数的定义域为

[1,6].y212

≤[212]22]3515.y2≤15.由题意知y00y1即x

时等号成立.答案

10.已知x+2y+3z=

解析:

22

x22y23z2322≥3x 

(3x2yz)22228318,则3x+2y+z的最小值为________.17

当且仅当x=3y=9z,等号成立.∴(3x+2y+z)≤12,即

x=-yz时,171717

为最小值.答案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11、12题13分,13题14分,写出证明过程或推演步骤.)

a2b2c2

11.(2010·浙江自选模块卷)设正实数a,b,c,满足abc≥1,求a2bb2cc2a的最小值.a2b2c22[a2bb2cc2a]≥

abc,a2bb2cc2a解:因为 222abcabc所以≥1,a2bb2cc2a3

当a=b=c=1时,上述不等式取等号, a2b2c2

所以的最小值为1.a2bb2cc2a

12.(2010·江苏)设a,b是非负实数,求证:a+b+b).33

证明:a+b+b)=(a-a-b

2232

ab当a≥b时当ab时,a3b3

a2b2≥0,a3b3a2b2.评析: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是作差比较法.13.已知x,y,z是正实数,求证:

分析:注意到所证不等式的特点,可考虑构造向量,使用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证明.证明:∵x,y,z是正实数,令

aabab,222,b2

x2y2z2≤[(yz)(xz)(xy)],yzxzxy

当且仅当xyz时,等号成立,即xyz≤2

x2y2z2

()xyz,zyxzxy

x2y2z2xyz≥.yzxzxy22

评析:使用柯西不等式时,既要注意它的数学意义,又要注意它的外在形式.当一个式子与柯西不等式的左边或右边具有一致形式时,就可以考虑使用柯西不等式对这个式子进行缩小或放大.

第二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课题: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的(1)认知: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

ab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

2式.

(2)情感: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个基本不等式的掌握;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两个基本不等式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和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提供了一种

方法,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对以后的解题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分析:学生在上新课之前都预习了本节内容,对上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解。所以根据这一

情况多补充了一些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客观世界中,有些不等式关系是永远成立的。例如,在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又比非正方形的任意矩形的面积大。对这些不等关系的证明,常常会归结为一些基本不等式。今天,我们学习两个最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如果a、b∈R,那么有(a-b)2≥0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0,∴a2+b2≥2ab.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也就是基本不等式1,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a=b,因为a=ba+b=2ab 2

2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

2.探索

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

b2+c2≥2bc;

c2+a2≥2ca.

把以上三式叠加,得

a2+b2+c2≥ab+bc+ca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以此类推:如果ai∈R,i=1,2,„,n,那么有

22a12a2ana1a2a2a3ana

1④

(当且仅当a1=a2=„=an时取“=”号).

④式是②式的一种推广式,②式就是④式中n=2时的特殊情况.③和④式不必当作公式去记,但从它们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学到一种处理两项以上的和式问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迭代与叠加.

3.练习

222求证:a+b+c+3≥2(a+b+c)

4.基本不等式

2直接应用基本不等式1可以得到基本不等式2

如果a、b、∈R,那么abR,在公式②中用a替换a,用替换b,立即得+到

22a))2ab 即ab2ab ∴abab⑤

2(当且仅当a=b时取“=”号).

这就是课本中基本不等式2 我们把ab和ab分别叫做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25、公式小结

(1)我们从公式①出发,运用综合法,得到许多不等式公式,其中要求同学熟练掌握的是公式①、②、③、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展开 迭代、叠加①

配方

② ③ 降换

次元

(2)上述公式的证法不止综合法一种.比如公式②,在课本上是用比较法证明的.但是不论哪种推导系统,其理论基础都是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

(3)四个公式中,②、⑤是基础,最重要.它们还可以用几何法证明.

+222几何法:构造直角三角形ABC,使∠C=90°,BC=a,AC=b(a、b∈R),则a+b=c表

示以斜边c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而

2ab4ab4SABC 2

如上左图所示,显然有c421ab 2

∴a+b≥2ab 22

(当且仅当a=b时取“=”号,这时Rt△ABC等腰,如上右图).这个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时所用过的“勾股方圆图”,同学们在初中已经见过. 公式

示:

abab也可以用几何法证明,它的几何意义是半径大于等于半弦,如下图所2

(三)例题

1、已知x,y∈R,证明:+xy2,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yx2、已知a,b∈R,并且ab=4,求证:ab8,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223、已知x,y∈R,并且x+y=1,求证:xy≤+1 4

(其中一题作为练习)

(四)应用

下面我们来解决开始上课时所提到的:在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又比非正方形的任意矩形的面积大。

求证:在周长相等的矩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证明: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a,b(a,b为正数,且a≠b),同样周长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b,2

'可计算得矩形的面积S=ab,正方形的面积S(ab2),2

由基本不等式2,得abab0(因为a≠b等号不成立)。2

ab2)(ab)2,即S′>S.2又由不等式性质,得((五)作业

练习册P10/6

第三篇:基本不等式与不等式基本证明

课时九 基本不等式与不等式基本证明

第一部分:基本不等式变形技巧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求解最值、值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基本不等式时,关键在对已知条件的灵活变形,使问题出现积(或和)为定值,以便解决问题,现就常用技巧给以归纳。

技巧一:加减常数

1、求函数yx

点评:当各项符号不确定时,必须分类讨论,要保证代数式中的各项均为正。

技巧二:巧变常数

2、已知0x

点评:形如f(x)x(1ax)或f(x)x2(1ax2)等可有两种变形方法:一是巧乘常数;二是巧提常数,应用时要注意活用。

技巧

三、分离常数

3、已知x

5452121x1(x1)的值域。,求函数y=x(1-2x)的最大值。,则f(x)x3x32x4542有()32A、最大值B、最小值C、最大值D、最小值

32点评:通过加减常数,分离出一个常数是分式函数求值域常用的方法,这里一定要加减好“常数”,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技巧

四、活用常数

4、若x,yR且满足

点评:通过配凑“1”并进行“1”的代换,整理后得到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减少了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次数,有效地避免了等号不能同时取到的麻烦。

技巧

五、统一形式

例

5、已知a,b,cR,求(abc)(4x16y1,求x+y的最小值。1

ab1

c)的最小值。

点评:根据分母的特点,进行结构调整为统一的形式,这样便能快速求解。含有根号的问题也要注意形式的统一(如求函数yxx2(0x1)可变形为y第二部分: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技巧

。x(1x)等)

1.轮换对称型

例1 若a,b,c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求

证:abc

222

abbcac.点评:分段应用基本等式,然后整体相加(乘)得结论,是证明轮换对称不等式的常用技

巧。

2.利用“1”的代换型

111

已知a,b,cR,且 abc1,求证 9.abc例2

点评:做“1”的代换。

.3.逆向运用公式型

a,bR,ab1求证: a

b

2.例3已知

点评:依据求证式的结构,凑出常数因子,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为脱去左边的根号,a

12,b

11

转换成 1a,1b,然后逆向运222

用均值不等式: 若

a,bR则 ab

ab2

.4.挖掘隐含条件证明不等式

111

a,bR,ab1求证:11.ab9 例4 已知

a,bR,ab1

12

ab说明a,bR,ab1的背后隐含ab

4ab

2点评:由于

着一个不等式ab

.5.用均值不等式的变式形式证明不等式

ab例5已知a,b,cR,求证:

bc

ca

2abc.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对ab,bc,ca的处理,如果能找出

ab与ab间的关系,问题就可以

222222

解决,注意到

ab2ab2ab



ab2

2ab

ab 其中a,b,cR即可。解题时要注意a

b2ab的ab

变式应用。常用

ab2

(其中a,bR)来解决有关根式不等式的问题.

第四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重要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0,∴a2+b2≥2ab.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

2.探索

师: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 b2+c2≥2bc; c2+a2≥2ca.

把以上三式叠加,得

a2+b2+c2≥ab+bc+ca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以此类推:如果ai∈R,i=1,2,„,n,那么有

(当且仅当a1=a2=„=an时取“=”号).

④式是②式的一种推广式,②式就是④式中n=2时的特殊情况.③和④式不必当作公式去记,但从它们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学到一种处理两项以上的和式问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迭代与叠加.

3.再探索

师:考察两个以上实数的更高次幂的和,又能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呢?先考查两个实数的立方和.由于

a3+b3=(a+b)(a2-ab+b2),启示我们把②式变成

a2-ab+b2≥ab,两边同乘以a+b,为了得到同向不等式,这里要求a、b∈R+,得到

a3+b3≥a2b+ab2.

考查三个正实数的立方和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由③式的推导方法,再增加一个正实数c,对b、c,c、a迭代⑤式,得到

b3+c3≥b2c+bc2,c3+a3≥c2a+ca2.

三式叠加,并应用公式②,得

2(a3+b3+c3)≥a(b2+c2)+b(c2+a2)+c(a2+b2)

≥a·2bc+b·2ca+c·2ab=6abc.

∴a3+b3+c3≥3abc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师:这是课本中的不等式定理2,即三个正实数的立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3倍.同学们可能想到n个正实数的立方和会有什么结果,进一步还会想到4个正数的4次方的和会有什么结果,直至n个正数的n次方的和会有什么结果.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外去研究.

4.推论

师:直接应用公式②和⑥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不等式.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这就是课本中定理1的推论.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这就是课本中定理2的推论.

当ai∈R+(i=1,2,„,n)时,有下面的推广公式(在中学不讲它的证明)

(当且仅当a1=a2=„=an时取“=”号).

何平均数.⑨式表明: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是一个著名的平均数不等式定理.现在只要求同学掌握n=2、3时的两个公式,即⑦和⑧.

三、小结

(1)我们从公式①出发,运用综合法,得到许多不等式公式,其中要求同学熟练掌握的是公式②、⑥、⑦、⑧.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2)上述公式的证法不止综合法一种.比如公式②和⑥,在课本上是用比较法证明的.又如公式⑦也可以由①推出;用⑦还可以推出⑧;由⑦、⑧也可以推出②、⑥.但是不论哪种推导系统,其理论基础都是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

四个公式中,②、⑦是基础,最重要.它们还可以用几何法或三角法证明.

几何法:构造直角三角形ABC,使∠C=90°,BC=a,AC=b(a、b∈R),222则a+b=c表示以斜边c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而

+

如上左图所示,显然有

(当且仅当a=b时取“=”号,这时Rt△ABC等腰,如上右图).这个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时所用过的“勾股方圆图”,同学们在初中已经见过.

三角法:在Rt△ABC中,令∠C=90°,AB=c,BC=a,AC=b,则

2ab=2·c sin A· c sin B=2c2sinAcos A=c2·sin2A≤c2

=a2+b2(∵sin2A≤1)

(当且仅当sinA=1,A=45°,即 a=b时取“=”号).

2三、应用公式练习

1.判断正误:下列问题的解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不对请予以改正.

a、b∈R+.若tgα、ctgα∈R+.解法就对了.这时需令α是第一、三象限的角.]

改条件使a、b∈R+;②改变证法.a2+ab+b2≥2ab+ab=3ab.]

师:解题时,要根据题目的条件选用公式,特别注意公式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只有公式①、②对任何实数都成立,公式⑥、⑦、⑧都要求字母是正实数(事实上对非负实数也成立).

2.填空:

(1)当a________时,an+a-n≥________;

(3)当x________时,lg2x+1≥_________;

(5)tg2α+ctg2α≥________;

(6)sinxcosx≤________;

师:从上述解题中,我们可以看到:(1)对公式中的字母应作广义的理解,可以代表数,也可以代表式子.公式可以顺用,也可以逆用.总之要灵活运用公式.(2)上述题目中右边是常数的,说明左边的式子有最大或最小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应用重要不等式也可以求一些函数的最大(小)值.(3)重要不等式还可以用于数值估计.如

表明任何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不大于该数加1之半.

四、布置作业

略.

教案说明

1.知识容量问题

这一节课安排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有些是补充内容.这是我教重点中学程度比较好的班级时的一份教案.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效果也比较好.对于普通班级则应另当别论.补充内容(一般式,几何、三角证法等)可以不讲,例题和练习也须压缩.但讲完两个定理及其推论,实现教学的基本要求仍是可以做到的.还应看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非一成不变的.同是一节课,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获取更多的知识.知识容量增加了,并未增加学生的负担.从整个单元来看,由于压缩了讲课时间,相应的就增加了课堂练习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被动听讲,目标不清,不得要领,内容讲得再少,学生也是难以接受的.由此可见,知识容量的多少,既与学生的程度有关,与教学是否得法也很有关系.我们应当尽可能采用最优教法,扩大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容量,以求可能的最佳效果.

2.教学目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时,开始追求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举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据此,本节课确定如下的教学目的:一是在知识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四个公式;二是培养学生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当然,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节课所能“立竿见影”的.它比掌握知识来得慢,它是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结果.考虑到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大量的是公式和定理,如能在每一个公式、定理的教学中,都重视把传授知识与开拓思维、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天长日久,肯定会收到深远的效果.

3.教材组织与教法选用问题

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关键在于组织好教材,努力把传授知识与开拓思维、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教材中对定理1和定理2的安排,可能是为了与前面讲的比较法和配方法相呼应.但这容易使人感到这两个定理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又似乎在应用定理时才能用综合法.事实上,可以用比较法证明两个数的平方和或三个数的立方和的不等式,但当n>3,特别对n是奇数时,用比较法就困难了(因为这时难以配方与分解因式).因此不具有一般性.而对综合法,学生在初中证几何题时已多次用过了(只是课本上没有提到这个名称).现行课本中两个不等式定理及其推论,是著名的平均值不等式:

和它的等价形式当

n=2,3时的特殊情况(当n=2时,ai的取值有所变化).在中学不讲一般形式,只讲特殊情况是符合大纲要求的.由于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因此,这两个特例应是一般式的基础.同时,这两个特例之间应有紧密的联系,在推导方法上也应该与一般式的证明有共性.这就是本教案的设计思想,因而改变了现行课本的证法.

这里,我们用由定理1先推出一个辅助不等式

a3+b3≥a2b+ab2,然后经迭代、叠加,推出不等式

a3+b3+c3≥3abc,这种方法具有一般性.事实上,引入一个一般的辅助不等式

an+bn≥an-1b+abn-1(n>1),由迭代、叠加,再应用数学归纳法就可以证出公式

正因为上述证法具有一般性,即揭示了证法的本质(共性),就必然有利于递推与探索.又由(a-b)2≥0非常容易推出a2+b2≥2ab,所以它是“天然”的奠基式.于

2ab,因此,凡能用配方法证明的问题,必能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反之亦真.可见配方法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应在上一节比较法中就予以强调.

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教师一起探索问题时,这个探索本身就是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去获取知识的过程.

第五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教案

课题: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

斜桥中学肖剑

一、教材分析

不等式是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本节内容又是该章的重中之重,是《考试说明》中八个C级考点之一。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为我们证明不等关系提供了主要的方法及应用。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⑵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⑶能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关系。

2.情感目标: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思维品质,渗透不等式

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数学情操。

3.能力目标:⑴通过对基本不等式证明的理解,体会三种证明方法,能准确用三种证明中简

单的方法证明其它不等式问题。

⑵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以学生探索发现定理来得出重点,以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住,教师归纳总结,采用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显示下面不等式,由学生完成比较大小。

34294

423

322222、问题探究、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得出,两数和的一半大于两数积的算术平方根。从而得出数学表达式abab。从而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基本不等式的定理。这样由学生自主探索、2发现新知,可让他们体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在这里,如果学生漏掉a和b是正数,可对他们进行修正,并可扩充到a0,b0。同时讲明取“=”当且仅当的含义,接着可向学生讲

解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得出这个定理后,下面我可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该不等式的几何证明即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同时强调取等号时的位置,这样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完后,我便可提问,刚才我们是从图中直观地看出这个不等式是正确的,但我们数学是需要严谨的逻辑证明,同学们可用哪些方法去证明呢?这便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在此,可鼓励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一人不行两人,两人不行四人,大家一起探讨,这样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全都参与到课堂中去,使课堂达到高潮。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我也深入到学生中去,并做适当的点拨。

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用作差的方法证明该不等式,对此,我对他们进行鼓励、肯定,竖立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向他们讲明作差比较是我们高中阶段证明不等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最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书写过程,帮他们再次强化该方法的书写步骤。对于分析法,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想到思路,会说出大致的证明过程,但对该方法的理解还是很模糊的,在这里,我首先向他们介绍这就是分析法,是我们证明不等式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接着讲解该方法,即从结论出发,推到已知结论或恒等式或公理,最后由我在黑板上完成书写,帮他们学会规范的书写,即“要证,只要证”的形式

要证abab

2只要证2abab

只要证0ab2ab

只要证0ab 2

因为最后一个不等式成立,所以ab ab成立,当且仅当ab,即ab时取“” 2

对于综合法,在证明这道题时,如果学生没有先想到,就把本方法在最后的方法中讲,因为综合法在本题中不易想到从哪个式子开始证明,但有了比较法和分析法后,学生自然能想到从哪个式子开始证明,同时讲清综合法的特点,即由条件,推倒结论。

讲完三种证明方法后,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一下三种方法的特点及书写过程,加深他们的印象。

b2a2

最后,我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目的,让学生比较:与ab的大小(其中ab

a,bR),在这里,我认为比较两个变量的大小,可引导学生利用我们上课一开始比较具体数大小的方法,代几个具体的数去比较。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做填空题中比较大小是一种捷径。而本题的证明可利用我们今天课上所讲的三种方法,我打算让两位学生在黑板板演,以检验他们掌握情况与书写格式是否合理。如时间还有剩余,可由学生完成例一,帮他们巩固基本不等式定理。

例一1.设a,b为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成立:

ba12(2)a2 aba

162.已知函数yx,x(2,),求此函数的最小值。x2(1)

六、回顾反思:

本节课的最后,由学生思考今天所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可解决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基本不等式

一、定理

abab(a0,b0)

2二、证明方法

⑴作差法

⑵分析法

⑶综合法

三、探索 ab比较2a2b2的大小 2

如何证明

例一

下载4-5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4-5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模版]

    a+b§3.4 基本不等式ab≤a≥0,b≥0) 2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一、基础过关111.已知a>0,b>0+ab的最小值是________. ab2.若a,b∈R,且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________.112ba①a2+b2>......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1)作差比较法3322【例1】已知a,b都是正数,且ab,求证:ababab【1-1】 已知ab,求证:a3b3ab(ab)【1-2】已知ab,求证:a46a2b2b44ab(a2b2)(2)作商比较法a......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依据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依据·例题 例5-2-1 求证: (1)若x≠1,则x4+6x2+1>4x(x2+1); (2)若a≠1,b≠1,则a2+b2+ab+3>3(a+b); (3)若a<b≤0,则a3-b3<ab2-a2b. 解 (1)采用比差法: (x4+6x2+1)-4x(x2+1......

    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五篇)

    凤凰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杨喜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

    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法(5篇范文)

    2.2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教学目标:1、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原理和思维特点.2、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实质,熟练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

    第五讲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两种通法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主要有两种通法,即函数类不等式证明和常数类不等式证明。下面就有关的两种通法......

    第二讲 不等式的解题方法

    高 考 实 战 不等式 第二讲 不等式的解题方法 一、 拼凑法 例1:二、 分离法 三、 定义法 高 考 实 战 四、条件法 不等式 五、比较法 六、综合法 高 考 实 战 不等式 七、......

    牛方-不等式的证明方法.doc(大全五篇)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牛方 摘要:本文从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凸性、等高等数学的层面对不等式证明方法进行归纳并列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