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毛的死亡之谜》有感

时间:2019-05-13 21: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三毛的死亡之谜》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三毛的死亡之谜》有感》。

第一篇:观《三毛的死亡之谜》有感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橄榄树》

当这段旋律和歌词传入我的耳畔,我顿时怀悟到这首曾被艺术部女高音①所唱颂过的歌曲的作者正是节目主持人所叙述的故事的主人公三毛,当我了解到作者三毛凄迷的情感和坎坷的经历,当我听到这首歌曲出自一位留学西班牙的绝世弦音②,当我知晓三毛也曾为故地写歌③,泛着空灵的旋律我努力辨别着词意,心灵深处的弦被沉痛地拨动,同学中有惊叹者,有不屑者,而我却心酸欲哭,因为我们,或许还不懂三毛。

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文艺青年的书柜里都有一本三毛的书,很多人说《滚滚红尘》最佳编剧奖的落败而给三毛带来的沉重打击是三毛自杀的直接理由,说这话的人着实是太不明一个作家的心了。每一位作家都有一个精神家园,他们或她们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这里面,而一个作家的精神家园都不会被周围人群所全然了解,所以作家成长途上要经历的落寞和愤然是非作家所不能体会到的。如果作家会过分在意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遭遇,那么她就不会心灰意冷屏息静气地走上写作的路途,用笔抒发自己的感慨。

而也许你会问我,那三毛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为什么会毅然决然地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呢?其实没有任何人会自取灭亡,所谓的灭亡都是人与人之间所相互给予的。因为并不是人人都具备三毛那样的艺术天赋,所以世人理解不了三毛的天才,看不到这种畅销背后的愁苦,看不到她本应遗世独立傲然万物之上的姿态,每一个畅销书作家的篇章,都是降低了自己的清高而为世人所苦心编撰的文字。世人在附和她的文字歌颂她的功绩时,作者的心却早已破碎不堪,零落如雨。

看三毛的语录,如果我不喜欢,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喜欢,千万富翁也嫁。

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

正如其母缪进兰所说,三毛是个极度特立独行的人,只有她才能做到如此的真实,所以她的文字直指人心,前所未有的受人欢迎。而正是敢这样真实的人,才能创作出如此美丽的文章,才会在生命的交响曲中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活了多长,而在于生命是否真实。

恰恰世人都戴着虚假的面具,没有人敢以真面目示人,人们都在虚假中寒暄客套,越成长越没了当初纯真的模样。

三毛的死,是自我生命的完满,已经敷衍过世人,离开这个不能理解自己的世界,是三毛对自己的承诺。

人们缅怀她面世的著作,却不知可见的远远少于我们不可见的,一个能够创作出如此文字的天才,她自己内心的独白和屈忍着没能迸发的力量,必然数十倍地高于我们所见到的浅薄。

在一个人人都寻求不到归属所以到处寻求归属的年代,三毛作为一名作家也同样摆脱不了世人皆浮躁而给自身带来的悲剧命运。她改变不了什么,更征服不了什么,只能学着去接受什么。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流浪是陈平一生的写照,三毛是陈平生存状态的抽象,在流浪中积聚起精神的繁华,把 她铺陈在荒无人烟的寂寥当中,狂风骤起,风雨交加,世人举火焚烧,哂笑嘲讽,多年漂泊而辛苦栽培的一片绿洲,只剩下残窠老木,人们欢笑着远去后突然想起她而惊张地回望,她

在烈火中依着残情,远远望去,只剩下几凸枯毛。或许陈平年少时早已悟透了自己的命运,才取“三毛”这个艺名来苦笑自嘲。

直率的性情驱使着灵魂深处的渴望,世人的凄苦化作执笔写意的愿望。诗意的生活让她痴迷于幻想,她确确实实生活在自我的小天地里,世人却也从她那索取来了无尽的美好遐想。

这样的生活——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当然还有,还有梦中的橄榄树,所以流浪,流浪,流浪到那遥远的地方„„

写作背景:考试和成绩总是成为同学们学习文化课和在学校生活下去的主要动力,一旦考试逝去,大家也便没有了学习课本的心情——尽管一直也没有。下午自习课前的语文成为了同学们持续发泄不满和青春期那股不可替代并与期俱来的生机萌动的课节。我在嘈杂的嬉笑声中把自己无奈地投进了数学练习册,拿起笔试图在上面写写画画些什么,可她却看着我发呆,发呆„„

第二篇:观中国之谜有感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使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之谜”。一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这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到2008年已提高到6.4%。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位居世界第三。

2008年,在克服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要举办,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然而,西方国家的赞美我们并不能完全匹配。影片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所以,就我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我想对影片中的几个问题做简单的分析:

一、资源问题

我国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要用这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所以只有充分并且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中国才能获得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这样几组数据: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我国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40%以上,而这些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效的73%;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20%;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我国建筑存在高能耗问题,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2-3倍。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造成了更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虽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但仍还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再改变,所付出的代价和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廉价商品的出口问题

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的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低,成本低廉的廉价商品,依靠大批量出口来获取贸易利润。这也表明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不仅劳动力成本低廉,而且还有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违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极低。这样的廉价商品出口不仅不利于建立中国商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不利于提高中国长远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严重污染环境,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三、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危险边缘。有报道显示,我国的基尼指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这就意味着1%的人口占有40%的社会财富。财富的过于集中,既是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也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抑制贫富差距势在必

行。

我认为,政府应充分利用税收的手段调节收入的分配,推进税收的改革,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政府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并且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提高其标准;建立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确保农民也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障。政府还要继续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成绩。一路走来,我们有成长,也有伤痕,我们看到了未来的生机勃勃,也看到我们必须面对的艰辛。我相信:只要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一定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得伟大决策。

目前经济四大热点物价高企不下房价扑朔迷离股市震荡下行 人民币汇率

一、影响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同步

通常,我们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成为城市化。一定的城市化水平需对应一定的基础配套设施,如道路、住房、学校等。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68%。

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大大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跟不上工业化水平,这意味着大量拥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原有人口的基础设施,城市全体居民在此层面上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城市问题。这种现象曾经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出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造成城市里贫民窟一间挨着一间。在利物浦,有3.8万人住在没有窗户的地下室;在曼彻斯特,每380人共用一个厕所。

2、二元户籍制度待遇不同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曾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种种现象。我国户籍制度将城镇居民与农民区分为两种经济身份的象征,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异性,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同。农村居民的子弟除考学等少数途径外,绝大部分都承袭父母的农村户籍。显然,待遇的不同影响着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扩张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表明了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集约的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是大势所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消耗较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改善,经济效益较低。固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离去也减少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二、诸因素对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

1、增加转移的心理费用

转移的心理费用曾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中被提及,指的是劳动力从熟悉的生存部门转移到资本主义部

门这一陌生环境所需额外得到的心理补偿费用。由于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现代部门意味着城市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原本规划中容量有限的基础设施需要接受更多人的分享。相对与原城市居民,经济实力的不均衡造成远道而来的农村人口遭遇劣势的生存环境,多人拥挤在临时搭建的瓦房中,没有生活配套设施,其居住环境甚至比不上农村老家。

在这种环境中,农村劳动力越发感到难以融入新的城市环境,其心理补偿所需的费用远远高于仅是背井离乡的心理费用。心理费用是衡量现代部门工资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费用越高,工资成本越高。城市化水平的落后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费用,导致企业花费更高的成本,影响了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进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2、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

户籍制度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动力的自由转移,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城乡户籍待遇不同而对进城务工有所排斥。尽管农民已进城务工,然而其农民身份没有变。在城市,农民工不能获得合法的市民资格与平等的市民待遇。部分地区名义上取消了农业、非农业两种户口,但实际上并没有在福利制度上发生实质性改变。这种状况使城镇化处于一种僵持状态,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成本。以户籍为分界的不公平的社会管理制度,导致我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既脱离农村社区组织又脱离家庭的群体,这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3、剩余劳动力无用武之地

费景汉—拉尼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将经济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农村剩余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会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工资保持不变;第二阶段,农村剩余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劳动力转移到现代部门会使农业总产量下降,农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工资开始上升(工业部门工资必须大于农业收入才能吸引剩余劳动力);第三阶段,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农业开始资本主义化,农业和工业中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边际生产力决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业部门相等时,经济进入“一元经济世界”。

第三个阶段是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因为这时的农业收入同工业收入相差无几,也就实现了我们理想中的城乡收入平等。然而,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移有一个先决条件:工业部门持续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直至转移完毕。理论上,企业规模的扩张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但是,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速度决定于企业扩张的方式,因为不同的扩张方式所需的新增劳动力数量不同。如果企业扩张采用技术密集型方式或资本密集型方式,就业就可能不会增加。这也就意味着不能把隐蔽性失业人口全部转移到工业中去。进而,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世界的转化受阻,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是必然的。按上述分析,这种转变对农村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更多的企业将以现代的技术密集型而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方式进行规模扩张,所需的新增劳动力也就大大减少。如此一来,通过企业扩大规模来增加就业的希望破灭。由于教育与素质所限,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很难接手新型的高技术操作,他们到了城市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大量剩余劳动力闲置使农产品的边际生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阻碍了农业部门收入水平的改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中国GDP增长速度的数值很大,但是对于城镇和农村的老百姓来说要比政府增长慢一拍。总体上看,12年里国家财政收入翻了5.7倍,如果把这5.7倍的增长换算成年增长速度的话,平均每年上升16%,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农村的纯收入在过去的 12年里面年均增长6.2%。同期,中国的GDP是按照每年平均10.4%的速度上升,这是去掉了通货膨胀的真实的GDP增长率。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国家的财政税收以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年均16%,去年国家财政的增长速度是31%。而城镇居民特别是农民,这两个群体的增长速度要慢很多。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答案。

四、国家为何喜欢在重工业“一投再投”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政府代替老百姓拥有资产、获取更多的国民收入,其他的结果还有哪些。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是在以前的苏联还是过去计划经济的中国、今天的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重工业、制造工业,而轻视第三产业、轻视轻工业。苏联当年也是这样,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是苏联最强的,第三产业发展很艰难。之所以这样子,跟政府代替老百姓拥有这些资源、控制财富的重新配置关系非常大。大家稍微想象一下,国家通过所有制掌握生产性的财富,最后的结果肯定会重视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而由老百姓掌握财富的支配权和消费权的时候,最后会转变成为对服务业,对消费者工业有更多的需求,而不会转变成对大工业项目的投资需求。原因是什么呢?一旦花别人的钱,不仅仅不心疼,还需要追求效果。作为官员,一般都会把这些财富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这些往往是基础设施和大的工业设施所具备的特征。过去6年我都会带耶鲁的学生到中国看中国的公司,最让他们感动就是宝钢的工厂,那么多的机械、滚烫发红的钢条,很了不起,那么大的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这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觉得中国的制造业很厉害、很宏伟。

官员如果把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医疗上面,百姓可以感受到,但是别人看不见,上一级领导看不见,如果这样做对于自己下一步的升官没有好处,官员就不会这么做。外地人来参观时,也不会说“你在这边做市长期间带来的变化真是大”,所以大家追求的目标都是看得见的 “形象工程”。但是,一个社会的增长总是靠不断的投资、再投资,而消费跟不上,也许几年可以,但是长期靠这个模式进行下去,到最后生产了这么多东西由谁来买?我们看到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的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四分之三的生产性财富都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只要这些财富升值,四分之三继续留在国家手里,同时又有这么多财政税收掌握在国家手里,必然的结果就是不断往工业一投再投、往这些基础设施一投再投。这样下去,一个国家还要靠出口市场,才能使那些投资多少有一些汇报,否则这个增长模式很难持续下去。长期靠投资怎么能维持下去?现在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

第三篇:观中国之谜有感

观“中国之谜”有感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使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之谜”。一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这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到2008年已提高到6.4%。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位居世界第三。

2008年,在克服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要举办,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然而,西方国家的赞美我们并不能完全匹配。影片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所以,就我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我想对影片中的几个问题做简单的分析:

一、资源问题

我国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

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要用这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所以只有充分并且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中国才能获得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这样几组数据: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我国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40%以上,而这些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效的73%;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20%;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我国建筑存在高能耗问题,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2-3倍。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造成了更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虽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但仍还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再改变,所付出的代价和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廉价商品的出口问题

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的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低,成本低廉的廉价商品,依靠大批量出口来获取贸易利润。这也表明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不仅劳动力成本低廉,而且还有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违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极低。

这样的廉价商品出口不仅不利于建立中国商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不利于提高中国长远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严重污染环境,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三、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危险边缘。有报道显示,我国的基尼指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这就意味着1%的人口占有40%的社会财富。财富的过于集中,既是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也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抑制贫富差距势在必行。

我认为,政府应充分利用税收的手段调节收入的分配,推进税收的改革,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政府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并且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提高其标准;建立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确保农民也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障。政府还要继续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成绩。一路走来,我们有成长,也有伤痕,我们看到了未来的生机勃勃,也看到我们必须面对的艰辛。我相信:只要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一定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篇:观《死亡实验》有感

观《死亡实验》有感

《死亡实验》这部电影是在通识课——<电影中的心理学>上观看,尽管这学期通识课上老师还放了许多电影,诸如《罗生门》、《阿甘正传》、《记忆碎片》、《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影片,但留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死亡实验》这部影片。我从这部影片看到的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性的变化。

这部影片是根据1971年的真人真事——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讲述的是一个德国实验室应召了20个不同行业的普通人模拟狱警和囚犯的生活,一周的时间可以获得4000马克,其中8个人扮演狱警,其他12个人扮演囚犯。狱警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包括不使用暴力)来管理囚犯,不服从命令者将受到惩罚。原本大家以为这只是一个有钱可拿的角色扮演游戏。然而随着实验的进行,矛盾的身影逐渐显露,争斗在双方之间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所有人都似乎完全迷失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没开始实验前,这20个人的相处是十分融洽的,大家一直嘻嘻哈哈的,甚至相互之间还开起了玩笑。实验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囚犯们一直有说有笑的,狱警也只是象征性的看管着这一群囚犯,总的来说,狱警和囚犯基本上相安无事。这也就是说,在实验开始之前又或者是实验第一天结束之前,参与实验的20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还依然是在那个法律和道德约束的社会下的人性,他们依然还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角色是什么,什么该做,什么又不该做。

然而,随着实验的进行,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扮演“狱警”的人似乎意识到了自己此刻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开始表现的严肃认真起来,他们希望囚犯能够服从狱警警所说的规定,而此时此刻的囚犯们却带有抵制情绪,并没有完全服从规定,似乎也没有将狱警们太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问题也就在这里出现了,狱警认为自己的管理需要囚犯们无条件的完全配合,而囚犯们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实验,没必要太当真,也就表现得随便(不服从规定),两者的矛盾也就从这儿展开,并由此开始了斗争。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自己得到认同,狱警们由最开始的口头警告,最终上升到暴力相向,甚至是一种虐待;而囚犯们也由最开始的抵制,反抗,变成了最后的乖顺。不得不说,实验的最后,狱警们已经完全迷失在“狱警”这一角色当中,忘记了自己所在的不过是一个模拟的监狱当中,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不过和这些囚犯一样,都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进行实验的第二天,扮演“狱警”的人的人性其实已经在悄悄的发生改变,在实验的最后,他们已经全然忘记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错,还执着的认为这只是瑞恩教授在考验他们面对意外情况时的应对能力,然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狱警们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借口而已,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象,电影里现实生活中,扮演“狱警”的人遵纪守法,都知道何是道德,何是法律,然而在监狱里,却对自己那不人道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为何会有这巨大的反差?再看另一方面,在这个模拟监狱中,参与实验的人都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实验,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也许这是监狱的负面效果,其他影视作品里,监狱里总会发生暴力事件)。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一些人性的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人所在的环境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

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有着狱警和囚犯的影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种关系在古代更是被诠释的淋漓尽致,不同集团的却有着相同利益的人群不正是电影里的狱警和囚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诠释人性方面的东西,狱警和囚犯互相加压,再加上外部的压力,在重大压力下各自的人性本能的展示,一次又一次,愈演愈烈,到最后争夺已经涉及到了生命的尊严和生存。也许他们早已经忘记这只是一个实验,或者开始戏谑的游戏,在远离现实,获取自己生活中从来没有的经历的时候,人本性中的一些原始控制的本能,或者在现实中尚未满足的东西逐一展现。毕竟,凌驾于他人生命和权利之上的感觉,会让人感受到自我的无限庞大,于是,那种欲望支使他们的行为逐渐远离道德。

不同的人观看这部电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也许有的人看到了憎恶、愤怒,也许有的人看到了强者欺负弱者,也许有的人还看到了变态、恶心。说实话,毫不例外,这些东西我也看到了,但更多的是人性,为什么实验前后,人的变化会有这么大?这就是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性会发生变化。想想现在的贪官污吏,你就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贪官污吏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就是,但他们选择扮演“官”这一角色之时,他们也只是逐渐被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同化了而已。这也让我坚定了我一直有着的感受:一个人,我们不能光看外表和平时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在不同的场景之下去判断一个人,要从一个人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去观察一个人,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这个人依然能够荣辱不惊,心平气和,那或许这人就值得深交。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就在想:如果自己也是电影中狱警中的一员,我会不会也会像他们一样,藐视人权,甚至践踏人权。如果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你来问我类似的问题,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不会”;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就知道,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能给你一个肯定答复,我并不能完全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没有一点变化。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性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潜意识下)发生变化,不管是自愿或是不愿。

第五篇:观《死亡诗社》有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

电影《死亡诗社》是教育类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故事以威尔顿预备学院为背景,在学院庄严凝重的新学年开学典礼仪式中拉开了序幕。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为校训的学校,该校的教育模式单调、固定,极大地束缚和扼杀了学生们的思想与个性。基丁老师的出现,才颠覆了校园的传统,引领学生踏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死亡诗社”是基丁老师在学生时代组建的,学生尼尔和他的同学们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勇气与激情,重组死亡诗社,为此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故事以学生尼尔的自杀和基丁老师被解聘而告终。《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独特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以及学生尼尔的自杀,引发很多人对当今教育的思考。

教育的意义在于知,在于道。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教会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更深层面的东西。《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激发着被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长期桎梏的学生,用他独特的爱的方式传递着教育,指引学生发掘内心的理想。他告诉学生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要“抓住今天,及时行乐。”基丁老师引导学生自愿投入到活动当中,在活动中不知不觉陶冶情操,改变原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同时获取知识,实现人生思想的重大转变,而基丁老师也变成学生跨越教条和现实的纽带。这一点,我们从电影中很多画面可以体会。在基丁老师的第一堂课,他没有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仔细观看陈列在大厅中已故校友的照片,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好好生活。还有一个让人心灵震撼的场面,基丁老师让学生们在院中三人排成一列走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三个人步调情不自禁一致起来,其他学生鼓掌的节奏也变得非常整齐。这在普通人看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然而基丁老师的一番教诲却让学生体会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他告诉学生,做人就要学会找到自己的步伐,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要刻意特立独行,但是每个人又有自己的权利特立独行。作为学生,他们应该走自己想走的路,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这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影片中基丁还告诉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他站到讲台桌上,向学生发问: “为什么我要站在这里。” 他给予学生这样的回答: 站到上面是想提醒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因为那样可以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教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自然。他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路,找到自己的路,自己的步伐。基丁通过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无不在要求学生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的世界,“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寻找自己的声音,要突破”,不要一味服从,一味地按照既定的规则来生活。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基丁的教学目的,即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要有这一思想。很多人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注重传授知识,注重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传授学知识的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知识是无限的,而普通人掌握知识却是有限的,只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会用有限的东西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来。人生活在世上,就要能自己去创造,打造自己的人生,否则,将被社会淘汰。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去适应这个复杂社会,不然就成了只会读书的书呆子,那样于学生于社会于国家都将是毫无用处的。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展现的激情感染着、感动着我们。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同时《死亡诗社》表现出对于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表达了有创造力的教师和创新性的教育策略、理念、方法在传统教育环境中面临的压力,更鼓舞了教育者对教育更深的反思。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之一就在于呼唤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新理念。

下载观《三毛的死亡之谜》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三毛的死亡之谜》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死亡诗社》有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在央视电视指南频道初次了解到《死亡诗社》时,便想着有一天能安静地坐在电脑前,静静地把这部电影品读,品读基廷老师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反传统教学理念......

    观《死亡诗社》有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曾在我的学生时代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一次通过学习,得到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深深地思考和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真......

    观《死亡诗社》有感

    师德体会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这是教育类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故事以威尔顿预备学院为背景,在学院庄严凝重的新学年开学典礼仪式中拉开了序幕。威尔顿预备学院是......

    观《三毛救孤记》有感

    观《三毛救孤记》有感 《三毛救孤记》讲述的是三毛儿的故事。 三毛是个流浪儿。他出生在旧社会,从小失去了父母。天天在街上流浪。三毛做了很多好事,其中一件事令我非常感动,......

    观死亡诗社有感(五篇范文)

    观死亡诗社有感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死亡诗社有感,仅......

    观《死亡诗社》有感1000字

    Neal’s dead!——《死亡诗社》观后感闲来无事将《死亡诗社》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看完,伴着夜深的安静,自己的内心越发的难以平静……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威尔顿(Welton)的学校里,此......

    观电影《死亡诗社》有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且备受尊重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

    再观死亡诗社有感(大全)

    再观《死亡诗社》有感 感谢这次学校组织的师德培训课程,让我有幸再次欣赏了一系列有关教师教育主题的经典电影。这次要求我们欣赏的电影数量很多,兼顾中西,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