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上海的都市与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来源于西方,在西方大都市兴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传播到东方,中国最著名的大都市是上海,都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上海。它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激剧变革的中心,是一把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开端的钥匙。在《长恨歌》中,王琦瑶就是旧上海的一个缩影。繁华的都市培育了女人,而女人也沦陷于它的文化之中,成为它的一部分,并受它的命运所播弄。孤独的个体抗争命运是执著而坚韧的,但都市文化的男权本质又使得女人难逃红颜薄命的“劫数”。如果说1980年代风靡一时的《上海滩》被看作对旧上海魂魄的经典再现,那么1993年的《海上旧梦》则借用一种回溯性的视角,将旧上海具象化为一个浪漫的女性魅影加以赞美。而《周末情人》、《苏州河》和《紫蝴蝶》,分别选取1990年代和1930年代的上海为主要故事背景,一新一旧的双重镜像叠加对应了现实生活中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现代性演变的两个关键时段。然而当《海上传奇》的第一个镜头显示的是外滩交通银行门前的铜狮子,并且背景配上了狮子压抑的怒吼声时,我们知道,上海百年历史所经历的血雨风霜,带给贾樟柯的终究是不能平易。影片以个体的视角去讲述那些已经远去的传奇,从而使历史以一种逼人的质感再度呈现。香港的都市与文化:作为英国殖民版图上一个特殊的例子,香港出现了多样化但又非常矛盾的本土文化。①游离感。在无形中解构了五六十年代形成的鲜明的左右翼意识形态话语。②鲜明的城市肯定意识。消解了自五四以来肯定乡村、否定城市的意识形态。③无家国感。④身份认同问题。而香港的人物命运也被物化:①无根的人:后殖民境遇。②物化的人:经济高度发展后精神家园的失落。③目前香港的本土影视着力于建立一种都市回忆,一种淡淡的香港本土生活,一种平常的百姓人家。而香港都市文化电影的代言人,当属王家卫。人海茫茫,却无一知己。王家卫的影片渲泄着当代城市文化中:人的孤寂,情的难觅,爱的无助。《东邪西毒》中,一个女人正爱抚一个男人,情欲汹涌,手指饥渴,画面旖旎。梦一样的行为,美也是凄美。爱的饥渴,爱的孤独,爱的无奈与痛苦已达到极限,他们正互于梦幻。大城市里,人们每天擦肩而过的成百上千,可爱情的来临却那么的不可思议。《重庆森林》中的人们最接近的时候只有0.01公分,人的密度越来越大,人与人的身体距离越靠越近,心灵却越来越孤寂,爱情在瞬间爆发了,可瞬间又消失在茫茫人海,一个人就好象一滴水,滴在海里再也难觅了。弥漫着一种旧上海怀旧情调《花样年华》,表现了“那个时代”、表现了道德与情感的矛盾、表现了六十年代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微妙。最后我想谈谈关于那部最让人感动的影片《岁月神偷》。“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这部影片选取了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户位于深水埗的普通家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香港社会里所经历的坎坷。就像吴君如饰演的母亲常说的那样,“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香港人就是在这样的乐观精神中走过了几十年,“做人总要信。”只有信点儿什么,生活才可以继续下去。影片的最后也借着天空中出现的“double rainbow”来凭吊一个业已消逝的时代。然后,我们在浮躁的空气中再次呼吸到了久违的那种属于香港的感觉,至此一座城市也终于找回了它那被岁月偷走的味道。
第二篇:都市文化的作家参与
都市文化的作家参与
黄大荣
都市文化事实上已为商业文化主宰。商业文化以其烈焰红唇吞噬着人性的优点,令人的欲望之眼向金钱聚光;裹挟了或威胁着其他文化生存。庙堂文化的强势聒噪喋喋不休,面对商业文化的飞扬跋扈和民间文化的自顾不暇,已是底气不足。蜂拥入城的农民和原住民的急速边缘化,根基于宗法社会的民间文化迅速消解和耗散;单兵独勇的口沫横飞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分散性,绝难形成自己的文化合唱。被迫华丽转身的庙堂文化,与商业文化结成了或隐或显的神圣同盟,民间文化生存被挤压到更逼仄的岩洞。而丛林法则下的强者恒强不容商量。就连民间文化也经不起珠光宝气的消费诱惑,在夹缝中修葺着自己的方城,哪怕只是都市唾液垒砌的待拆迁的危楼。
都市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窘迫和纠结。都市文化“守夜人”的作家就在这文化三文治(Sandwich)中腹背受敌,即便是大睁双眼也一片晕眩无所适从。书生们作为整体的溃散势所必然,对文化的任何参与都自叹手无缚鸡之力。沉醉于都市的灯红酒绿;依附于庙堂以分封爵位或讨得残羹;混迹于破落民间甚至落草江湖,都似乎是不选之选。不过这些都不是建设性参与而是无奈的沦落。也有例外的参与。如张爱玲,如曹雪芹,如鲁迅。
张的目光迷醉于都市霓虹下的阴冷,那一袭爬满虱子的华袍和走了调的二胡以及停电电车上一双双空洞的眼神。《新文学大系》不过是她拿来夹藏旧情书的道具。她拒绝先觉们启示录般的清醒和庄肃,规避令她陌生和嫌烦的庙堂文化,宁愿去崩毁中的传奇里捡拾小人物人性的蜕变或挣扎,咀嚼个人的悲欢沉浮,于大无奈大悲哀中寻找小慰藉小快感。文化三文治,一层苦涩一层霉变,却还有一层巧克力的色香让她窃喜。她险峻仙灵的文字如吗啡注入孤岛人的失魂落魄,早成名便是对她的回馈。但她成功的代价之大,走到生命的终点也未曾弄个不明白。曹雪芹在世不幸,死后不朽。他的参与“都中”文化的成功多亏了身世荣衰的大落差。他见证了漫长历史的“末世”并为生在其中的不幸少女立传。儒道释对中国人灵魂的揉搓他感同身受,左冲右突却找不到出路因为他没有了可以借重的思想资源。他其实是想给出一个“情”字的答案的,但他陷入了这个字的悖论而无力自拔。
鲁迅是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真实是他照亮黑暗的灯盏。他有上海滩这一最佳视角和思想者的睿智以及“救救孩子”的大悲悯。他无情撕开了两千年作为庙堂文化体面面具的儒家嘴脸,深刻破译了“官、匪、民”流变这一历史密码。他把这犀利延伸到东西方世界的过去当下和将来。说他只有破而没有立显然是不公平的,“革命工头”“奴隶总管”在他笔下同样原形毕露而无从逃遁。
书生自有书生本色和守夜人的位置。获得和保持一份历史的清醒,对文化架构间的挪移和冲撞给予倾情注视和犀利剖析,将人文精神坚守到一兵一卒,一诗一文,对于严肃作家这个期许并不过分——文学不再具“应有之义”的日子还很遥远,那或许就是它走到头的日子。
2011.5.26
第三篇:当代都市文化与现代性问题初探
文章标题:当代都市文化与现代性问题初探
(纽约大学)托马斯·班德尔
翻译:何翔
对都市文化和政治的研究由来已久,有一个很长的谱系。从我自己受教育的经历来看,它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将都市的特殊性质作为一个政治领域进行研究,此后,在有关都市的写作里都有它穿越世纪的回声,并极大地影响着当代主要的都
市和政治评论者,包括刘易斯·曼弗德,汉娜·阿伦特和理查德·塞内特。这里,我并不打算把对都市研究的讨论延伸到那么远,而是集中在现代都市文化研究以及从事这一研究的方法上。对我而言,就是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二十世纪的现代都市研究。
在关于都市和都市文化的研究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创新性,我们的目的地始终是在前方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回望那些现代都市文化研究的先驱者是有益的,至少,对一个经受史学训练的人来说是这样,因为是这些先驱者把我们带入了今天的都市文化研究。我们仍然站在这些经典的都市研究者的肩上,那是巨人的肩膀。然而,回归他们的目的部分地是为了越过他们,得出我们自己的范式。因此,我先把本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一个简略的划分,所包括的类型有:
1,都市生活的心理学,我尤其认同乔治·西美尔。
2,都市的和在都市中的表现实践,这一点我与瓦特·本雅明和罗兰·巴尔特是同党,虽然他们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
3,都市文化的物质基础,包括经济、空间和形式的生产、社会关系等。大卫·哈维尤擅此道,可以参见他的近作《巴黎:现代性之都》。
4,文化生产的模式和都市文化产品的特殊形式,特别是当其关涉现代主义时,我认同雷蒙德·威廉斯。
5,大都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关系,有许多学者关注到这一问题,但只有简·雅各布在她的名著《城市和国家财富》中脱颖而出。
关于最后一点,我会在发言中介绍大都会和大都会主义。出现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大都市(grosstadt)和世界都市(weldtstadt)都常常被称为大都会。实际上,大都会和大都会主义的理念总是暗含在我对其它范畴的理论探讨中。因为在我们讨论的例子里,大都会和大都会主义都显示出了其重要性。
我希望对大都市一词的简要历史描述能为接下来的讨论明确一些概念。英文的大都会“metropoli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它的意思是“母城”,即有殖民者去建立新城邦的那个原来的城市或者“城邦”(polis)。古希腊的自然资源相当有限,难以支撑大都市。而殖民则有利于限制城市的无限扩大。理论上来说,新城市和“母城”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有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即,每一个希腊城邦都是自治的,这就是城邦的全部含义,也是今天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城邦(polis)生活的由来。同样,源于希腊语的英文“白痴”(idiot)一词即指那种不参与城邦公共生活的人。但实际上,在母城和它的殖民地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它们分享神祀,形成军事同盟。随着罗马帝国的出现,母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等级关系进一步明晰。罗马处在由其附庸城市构成的网络中心。随着罗马的衰落和基督教的上升,这种等级制度被削弱了。中世纪欧洲的省级城市成了主教们的席位,但除了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控制之外,它们仍然还有相当程度的城邦自治权。
此时,罗马仍然是中心。但是,当历史学家詹姆斯·布赖斯在1864年描述作为一个中世纪大都会的罗马的特点时,大都会和它的附属地之间的复杂关系就显露了出来。“对于一半的基督教国家来说,罗马是一个宗教的大都会,也是一个艺术的大都会。”对此我有五点要谈。
首先,它表明了,大都会在受制于某一特定政治权力的同时,它也可以超越这样的权力或者国家。这意味着,它能超越自己。这就带出了我的第二个论点。当绝对权力统治着帝国的时候,另一个历史事实是,在一定环境下,人们自己可以和大都市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由联系。第三,对人、事物、知识甚至金钱来说,大都市都是一个十字路口。它和其它地方密切相关,其本身是一个非匀质的环境。第四,只有在人类经验而非其它领域内,一个城市才可能被公认为一个大都市。纽约被称作世界的文化之都,但它应该还有更多特殊性。这一称谓在视觉艺术和音乐方面可以站住脚,但对戏剧而言则并非如此。最后,大都市的身份还是它自身历史的产物,它之所以存在,部分原因是文化的分层。它是一个历史的沉淀物,揭示了历史上重要事件的演变痕迹,有时是自然的,有时不是。因此,对于城市来说,历史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资本的形式。所有这些都加入了一个独特的大都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属于都市和在都市中的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表达的在场。
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心理学和哲学研究可以说始于西美尔1903年写于柏林的论文。他的论文《大都会和心灵生活》捕捉到了由现代都市带来的新颖性、奇异性以及新的自由和约束。当
第四篇:发展都市文化 提高城市品位
发展都市文化 提高城市品位
——对“品位都市”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区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将“打造都市文化特色区”作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的五大目标之一,并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包括品位都市在内的“两强两品”战略,这些都为我区文化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城市及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都市是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当代都市主要是一种金融、商业与消费中心,其中包括文化的生产与消费。都市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性、先进性、多元性、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本土性等特征。都市文化特色就是都市文化的个性,最能体现都市魅力,应该成为都市文化发展的方向。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的宏伟目标,现代化核心城区必然是宁波大都市建设的核心,承载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包括都市建筑、都市文化等核心内容。因此,“打造都市文化特色区”的目标符合现代化核心城区发展定位,也符合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城市品位代表城市的品质和档次,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综合反映,具体体现在城市形象、城市管理、城市功能、城市历史人文等多个方面。因此,“品位都市”建设应当将提升城市品位作为最重要目标,贯穿城市建设和发展各项工作。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城市品位的重要方面。因此,发展都市文化是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城市品位、建设“品位都市”的重要内容。发展都市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可以着重在 “五个文化”上下功夫:
一是提升精神文化,塑造城市灵魂。精神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体现在城市精神、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等多个方面。因此,品位都市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继承和发展新江东精神、深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等多种途径,塑造城市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可以将精神文化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以有形的文化产品之“体”,塑造城市精神之“魂”。
二是培育主题文化,展示城市形象。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精神的总和,它是一个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它决定城市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区围绕社区文化、节庆文化等主题,打造了社区文化艺术节、摄影节等一批文化活动品牌,但与周边先进城区相比,我区还没有形成能够体现城区形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题文化品牌。《实施意见》提出以“海商起点、创意未来”为主基调,实际上就是江东主题文化的主口号,这一提法较好的涵盖了江东 “千年古港口、百年老工业、创意新未来、都市主核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汇历史和现代于一体,集文化与商业于一身,融传统与创新于一物”的特点。
三是挖掘历史文化,丰富城市底蕴。文化是一种积淀,一种传承,对历史和传统进行深度挖掘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我区虽然拥有庆安会馆、七塔寺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与海曙等城区相比,我区历史文化资源显得较为稀缺,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相当有限,而且操作利用难度很大,效率低。我区发展历史文化也存在一些优势,如以和丰纱厂旧址为代表的丰富的近现代工业遗存,以庆安会馆为代表的独特的海商文化传
统。要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记忆,增强城市底蕴。
四是发展现代文化,增强城市功能。现代文化引领城市的未来发展,比如深圳,从过去的文化沙漠成为如今的“设计之都”靠得就是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我区发展现代文化具有坚实的基础:一是发达的现代产业经济和综合实力为发展现代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创业创新的理念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发展现代文化提供了思想动力;三是全社会重视、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为发展现代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群众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潜在的文化需求为发展现代文化拓展了巨大空间。我区发展现代文化需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以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突出公共文化建设、管理、使用等环节,切实提升文化惠民的幸福指数;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文化科技创新为导向,依托大平台,打造都市特色文化产业,切实提高都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是打造精品文化,形成城市品牌。一方面,都市必然是城市的精品、核心,要把城市作为精品来打造,把城市建筑、城市设施做成精品,建设一批城市地标,不断培育和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另一方面,文化发展需要打造文化的精品,主要包括文艺精品、名人名家、活动品牌等方面。要突出精品意识,通过创作文艺精品,引进名人名家,培育文化活动品牌等形式,打造都市文化精品品牌,丰富现代化核心城区的文化形象。
第五篇:《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繁荣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材料研读,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搜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生活和当代市民文化生活的相同点和差别,从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品读宋词、元曲,感受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瑰宝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部分图片和刘永《望海潮》中描写杭州的词句。)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的都市生活具体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讲授新课:
(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著名都市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
宋元时期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的城市有哪些?
2.北宋的大相国寺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大相国寺繁华的表现有哪些?
(出示图片:北宋的大相国寺)
(2)如果你是宋人,要去热闹的地方游玩,你会去哪儿?你能玩到哪些项目呢?能看到什么呢?
3、社会生活
(1)主要群体: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主要表现:瓦子、勾栏、杂剧、节日
(图片展示瓦子和勾栏的定义)
想象一下你在瓦子都可以进行哪些休闲娱乐活动?
(图片和诗词展示杂剧、节日)
二、宋词
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请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含义
一种新体诗歌,句子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2.词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已经出现,五代到两宋得到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
3.词的内容
开始多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学生阅读教材抢答问题)
4.代表人物、作品及风格
(用表格形式归纳相关知识点)
5.赏析三位词人的代表作
6.问题探究:
(1)为什么他们三人词的风格有所不同?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宋朝,词的内容呈现出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
三、元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元曲的组成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2.杂剧的含义
杂剧是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
3.概况及代表人物
(1)概况:元代杂剧作家有200人左右,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鞭挞黑暗的恶势力。
(2)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
(学生阅读教材抢答问题)
(简介《窦娥冤》)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
(1)性质: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2)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
(3)书名含义: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4)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