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原因
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原因:
社会保障覆盖面呈现城乡差异大,地区差异较大
我国包括残疾人士的社会保障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造成的原因:
1,社保制度问题:a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一是缺少对不同保障层次的目标设定。哪些方面是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应该由个人保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导致应该被保障部分的权利没有被保障,不该由社会保障的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来保障。二是缺少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经济社会出现什么问题,就赶紧出台相关政策,难免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临时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制度设计越来越复杂,执行成本越来越高,而政策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不满。
b,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5.5%增长到2005年的11.2%,年均增长29.8%。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人都普遍感觉到缴纳社会保障金的负担越来越重。个人的基本养老金缴费比例由开始的3%逐年增加至8%.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老百姓并不十分清楚;企业与个人缴费有多少回报率,也没有明确的预期。
c,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d,统筹层次过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各地保障制度不统一,就使得社会保障在区际之间的转移阻碍重重,不但省际之间很难转移,就是省内地区之间都难以转移
2,a,缺乏整体规划,体系残缺不全。大多数现行法律都是应急立法产物。不同法规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甚至冲突
B,行政法规过多,立法层次较低。社保立法层次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而现实的几乎都是国务院和部委的行政法规,人大立法缺失
C,立法发展失衡,覆盖范围狭窄,立法尤其重视城镇和企业问题,而对农村和从民工等问题涉及不够多
D,实施机制弱化,法律强制力弱,社保基金管理缺乏强大的法律机制。致使经常基金被挪用
存在问题的危害:1.不利于社会稳定。多种退休待遇的差别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攀比,进而导致社会摩擦和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2.不利于社会公正。农民工异地打工不能转续社保关系所导致的“便携性损失”也是社会不公正的典型表现。部门不同而人为造成的养老金差距被认为是社会不公正的表现。3.不利于社会流动。在社会大转型时代,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内在要求,全国大市场的形成有赖于社保制度的配套和支持。4.不利于提高社保资金运用效率。制度不统一降低基金运用效率,不利于制定统一的投资策略。5.不利于控制财政风险。6.不利于社保制度长期建设。当统账结合制度流于形式时,很容易形成一种“制度依赖”,进而演化为参保人和参保企业主的“心理依赖”,最终形成一种依赖文化。7.不利于拉动内需。8.不利于扩大覆盖面10.不利于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同工不同待遇,这种“身份歧视”、“制度歧视”、“待遇歧视”不仅为制度运行带来较大的交易成本和困难,而且不利于社会融合。
解决中国社保问题的措施:首要。完善制度:1,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尽力减小城乡差异。2,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低起点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3,分清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明确各自责任3,必须在政府指导下统筹资金来源和使用。
根本,立法
(一)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发展,并确定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权限。在全国范围内使社会保障法制走向统一的基本保障。
(三)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障立法价值理念
(四)选择合适的立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使社会保障法制走向统一的基本保障。
(五)完善社会保障法的监管机制;明确划分各执法部门的职责范围,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从严执法,
第二篇: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力单独承担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因此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3年两会前夕,在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两会“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的结果中显示,“社会保障”以18%、142501张选票位居于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从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到今年为止,已经连续四年被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公众对两会议题中最为关注的内容。社会保障分项调查显示,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7%的网民对上调的幅度非常不满意;98%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是否支持弹性退休年龄的调查中,83%网民表示支持,15%不支持;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中,50%网民认为骗保者多,制度执行不完善,19%认为国家对低保的投入少;在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调查中,52%认为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21%认为我国社会救助面不宽,标准偏低,11%认为社会救助渠道单一。
社会保障思想为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保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也明确了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根本目的。毛泽东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的社会保障思想随着他对革命战争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的深入不断深化改善, 并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深入发展而发展。该思想不仅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社会保障问题切实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是人民的切身利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保障保正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真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的工作力度,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从试点开始,逐步向面上推进;1996年底,民政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近几年农民种地不但免租免税还给一定的补贴,所以政府对农民的惠民政策是有目共睹的。199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部署全面开展城市低保工作;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城市低保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规保障;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针对城市低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社会保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十分重要。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央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框架。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想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生物质利益的多样化和不同的利益要求,作为执政党,要始终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社会保障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把握十分重要。
第三篇:当代社会问题之残疾人问题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在当今社会,因为先天后天的许多原因,我国存在着许多残疾人。那么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要如何做到机会均等,主要由五个(1)立法上要平等(2)就业机会平(3)平等的享有环境(4)教育和培训机会平等(5)平等的履行义务。但是这些实行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根据调查,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堪忧。在中国,大多数残疾人是呆在家的,没有收入,如果是老人残疾的,叹一叹气就过去了,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无比痛苦的事。
第一 就业歧视相当严重。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秀梅研究发现,近3年全省残疾人就业中,显性歧视的比例有所下降,隐性歧视明显增多。记者通过对南京、南通、泰州等地相关企业和残疾人的调查,大致归结出隐性就业歧视的七种表现。1残疾人劳动合同内容模糊。2社会保障“偷工减料”。3同工不同酬。4意向用工合同不兑现。5上演“苦肉计”。以本单位没有无障碍设施,万一残疾人在厂里出意外“不得了”为由,婉拒招聘和录用残疾人。6以“不懂心理学”作为挡箭牌。有家企业老板拒绝中专、大专残疾学生就业的理由是,残疾人心理比较脆弱,容易诱发心理问题。7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李方平律师认为,对残疾人就业的隐性或显性歧视,实质上都是一种排斥行为,对于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弱势的残疾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既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建设,更不利于公平社会的构建。
第二,生活质量底下,没有保障,大多数残疾老人是无儿无女的,大都是贫困家庭。
第三,他们的生活很寂寞,很无聊,缺少了生活的乐趣。
第四,他们都很担心生老病死时没人在身边照顾。
第五,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时,他们没有能力去寻求合法的途径,以至于,无能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第六,有志向想要自己做生意的残疾人,却没有可做为成本的基金,人们也畏怯把钱借给残疾人,以至于有抱负去无用武之地。
第七,残疾人很多存在心理问题,他们的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I)孤独感(2)自卑感(3)敏感、自尊心强(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5)富有同情心
总之,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社会和国家更应该关心他们,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针对这些情况我有一些 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权益保障政策,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落实低保和特困残疾人优惠政策。如在对已经纳入政府低保救助的残疾人,对生活不能自理或一户多残的特困残疾人在低保的基础上,还能享受了由市或县(区)残联给予的每月的额外补助。
三、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积极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要坚持政策扶持和权益保障相协调,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如、为促进残疾人自谋职业,要建立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健全就业服务与援助措施,为用人单位与残疾人提供了双向互动择业平台。把均得到了相关的税费减免。这样,残疾人就能很好的发挥自己,为自己谋出路。
四、维护残疾人康复医疗权益,实施残疾人“人人享受康复服务”的目标。设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和康复站,实施为低保残疾人免费、其他残疾人减费的康复服务政策,实施特困残疾人零起点医疗救助,免收了残疾人就医挂号、诊疗、注射等费用,贫困残疾人享受所有优惠待遇,残疾人合作医疗参将保率大大提高。
五、注重残疾人教育培训。对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残疾学生及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面实行免费,低保边缘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适当减免或补助;对残疾人或贫困残疾人(含低保)子女中的大中专学生给予每人每年2500元补助;对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学历证书的残疾学生给予奖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残联应该组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六切实加强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障。通过法律咨询、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保障残疾人权益方面的法律知识,促进了残疾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加强,提高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维权工作的关注度。为使残疾人维权有一条便捷通道,各级残联应该聘请法律顾问积极协调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法律服务。
七、贫困残疾人的调查摸底和分类统计,开展贫困残疾人的调查摸底和分类统计,全面、准确地掌握贫困残疾人状况,是残疾人扶贫攻坚的首要环节。因此,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成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与扶贫办、统计及民政等部门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开展培训。使调查人员掌握贫困残疾人的标准、入户调查及统计汇总等方法。
八、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宣传教育。以完善保障体系为基础,优先提高残疾人的救助水平。以查漏补缺为手段, 认真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以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强化残疾人保障工作的督查。
九、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我们应该适时的监督有关部门的工作,针对残疾人保障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工作落实困难多等问题,必须从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强化残工委的统一领导。二是实施残疾人工作目标考核。在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细化到各成员单位,每年组织考核检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对部门总体考核之中。三是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整改。可针对社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和行业开展专项治理整改活动,并由残工委成员单位组成专项督查组进行督查,确保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四是增强残联的维权监督效能。要加强各级残联自身建设,提高残联的社会地位,适当增加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数量,确立残联对残疾人政策法规落实的监督权,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参政议政平台。要加强残联维权部的建设,继续发挥残疾人维权法律顾问、维权示范岗的作用,积极为残疾人实施法律援助,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而言之,残疾人的状况我们可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应该注重我们的道德水平,更要增加我们爱心的份量,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已经不言而喻了,我们在也不能让他们在社会中缺少我们大家的关怀,在承受外在的痛苦,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人献出一点爱,残疾人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之婚姻家庭问题
关于家庭的几点事实 第一节 婚姻家庭概述(引言)
社会历史背景中的家庭
一、婚姻家庭概念
婚姻家庭之内涵
二、中国当前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特点
1.关于离婚 2.关于家庭暴力 3.关于独身 4.关于婚外恋
第二节 离婚问题
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分析
三、离婚的影响
四、离婚的对策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如何分割
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应首先确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分清家庭共同财产、夫妻共同财
产及个人财产界限。
离婚时如何确定子女的抚养费
离婚中的亲子鉴定
第三节 家庭暴力问题
百分之八十的夫妻想着离婚,百分之七十的夫妻吵闹离婚,百分之六十的夫妻办着离婚,百分之五十的夫妻真的离婚,百分之四十的夫妻离婚了还想复婚,百分之三十的夫妻为了孩子放弃离婚,百分之九九十九的夫妻在婚姻的边缘不离婚凑合中。。
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婚姻不牢靠,我从所见所闻,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现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上层基础取决于经济基础,于是,对各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以前有所提高,婚姻也是一样:有些夫妻在经济困难时,能抱成一团,而在较为富裕时,容易出感情上的问题。比较突出的现象是:生活提高,一些人就要求过的有品位,这很可能导致生活、感情不合拍。
2.现在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人在社会中难于把握自己的定位,容易迷失自己:女性受到别人追求,很可能认为自己这是有魅力,所以就有红杏出墙的事情;而男人容易在女性面前呈英雄,而有所谓“成就感”,容易在妻子之外找一个情人,以显得“是个男人”。
3.当代社会节奏较快,生活、工作压力过大,而有些问题夫妻之间是不能、也无法沟通的,这就很容易想找一个人倾诉,现实社会中,找个异性知己;如果条件不允许,就伪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掩藏起来,上网,搞网恋。而在这当中,很可能就是给自己的婚姻堡垒买下一颗定时炸弹,一旦有什么突发事件,这颗炸弹就会摧毁自己亲自铸就的爱之巢。
4.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互相碰撞,而新的主流意识尚未形成。比如男女恋爱当中性行为,现在争论很多,但主流意识尚未形成一样。而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样,处理各种问题,无论男女怎样办,都会让人理解并支持。所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这也是以前不可想象的,从这一点,这是社会的进步。
5.不可否认,现在的传媒及娱乐圈,对婚姻的不稳定,起到了“造势”的作用:比如,像典型的“王菲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最著名的是这一句歌词“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心换此生”,而家庭,不但讲爱,更讲责任,可我们打开报纸、新闻,铺天盖地都是花边新闻、桃色事件,这样的名人,所谓的社会精英,给了我们太多的负面思考。
6.当代婚姻,本身就承载了太多不应该考虑的因素,这风险性很大,如遇到某一重大因素发生恶变时,婚姻的解体也就在所难免了。比如,中国古代对婚姻要求很严,讲究“门当户对”,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而如今,对这一条完全否定了,应该说是进步,但真正弄懂的人不多。有所谓“权力婚姻”、“金钱婚姻”、“美貌婚姻”等,这种悲剧,现在还不断地上演。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但要在这当中,走完自己亮丽的婚姻历程,确实是个不好解决的难题。所谓恩恩怨怨到白头,是不少信男痴女的理想。我们如何去做,是对自己的拷问,也是对社会的思考。
对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说法我虽然不大同意,但我也不会强烈否定。就像一个渔夫在海边钓鱼,在鱼未上钩之前,他会不停的喂饵,但是当他钓上了这条大鱼,那么他还会继续为它饵吗?也许这个比喻是有些偏颇了,但终究是这个道理。我想婚姻大概就是这一段爱情的已长大的象征形式,在长大之前我们细心照料是必然的也是种责任,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知道这爱情在何时才算个长大。其实是我们忽略了,我们忽略了太多。爱情是不会死的,它有时只是被人完全忘记了而已。
而我们真能忘记爱情吗?不,那是不可能的。忘记只是好听的一种说法,我们只是不愿提及曾经的爱恋,因为每个人都有着雷同的爱情,两个人,甜甜蜜蜜,恩恩爱爱。可对于爱情所带来的伤痛,那种痕迹则是没有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而且这创伤亦因人的感情而更加的令我们难忘。爱情的确不会死,有时只是一种结束,对某个人的结束。但彻底的结束又是不存在的,即使你承认不再爱或已经恨时,往往也有丝丝爱缕在这个人身上。上帝对我们每个人是公平的,它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感情含量是相同的,只是我们在后天的环境里不断改变着或被催化着。有些人的感情只是暂时埋没了,而非无情冷血。一粒珍珠被一座沙土所掩埋,但谁又能说这珍珠已经不存在了呢。
然后的婚姻的存在是对过去的创伤的一种疗治,甚至可以是一场爱情的沉淀。但前提是正确的婚姻。可悲的是有很多人走错了路选错了婚姻。最后经受不住那种由不幸带来的打击和折磨,于是牢骚满腹各种哀怨不绝与耳。并且多年前的爱情与婚姻又是不自由的,慢慢的也就都说自己已经绝望了。可真正的绝望又是不存在的,只是厌倦深了而已。让一个人身在不合适的婚姻中并非只有抽身离开的选择。也许你可以在婚后等待爱情开花结果,正如你摘一个果子,也许你不会因为它为成熟而扔掉它,你会等,等它成熟后的甜蜜。但是如果你对这场爱情已放下或已有转移的力量了,那就离开吧。人非只爱一次,亦并非经历一次爱情便少了点感情。经历了一次婚姻只是使我们更加苍老了一点。
......(省略)
说到爱情与婚姻的悲哀,我认为张爱玲是这方面的专家了。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她这一生是不是就为了这种问题的探讨与解剖而存在的。当然它亦有自己的爱情一婚姻,即使亦是不幸的。她的伟大是记下了另一种情况,即并非拥有真正的爱情与婚姻的那一群人的生活。他们认定的是利益,相信的也是利益,因此便把自己的感情与责任视为工具。可能是他们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出现的问题,亦可能他们真的很怀疑,并因这怀疑而茫然,又终因人性而蠢蠢欲动了。爱情与婚姻在他们眼中是腐朽的,只是自己欲望的外露而已,最终这爱情这婚姻失去了贞洁的面目,慢慢的他们的心被腐蚀,成了非心,即后的爱情与婚姻也就可有可无了。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它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就有一定的婚姻和家庭。人类社会每一次变革,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给婚姻家庭提出新的要求,灌注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强化新的功能,更换新的观念;另一方面,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分系统,也是能动的、积极的,时刻对社会各系统给予强大的反作用。幸福的婚姻家庭也不仅造福人类自己本身,还会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的风气,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也会为社会带来无尽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既然家庭与社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社会要创造提供必要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以保证婚姻家庭价值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婚姻家庭法学也应深入研究婚姻家庭的价值规定性,揭示现实社会中其应该价值与实际功能发挥的差距及其根源,为婚姻家庭法有效诱导和确认婚姻家庭的正向价值,调整婚姻家庭的结构、形式,创造社会环境,保证婚姻家庭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珍惜和组建幸福的家庭,以实现个人和他人幸福,实现社会最大效应。
现在,让我们探讨一下怎样的基本家庭模式才符合健康积极并能带给人幸福满足感的家庭模式。
按社会学划分,家庭结构可分为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未婚子女组成),主干家庭(由父母,已结婚子女及其未婚子女组成),联合家庭(两对已婚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三种。不管在何种家庭结构中,都包含了老年人问题,夫妻问题即婚姻问题和青少年问题这三个最基本问题。一,老年人问题。
根据上海老年人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大约10%的老年人承认自己有紧张感,26%的老年人感到沮丧。在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六十五岁以上的人有八千八百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96%,这意味着老年人问题今后会更加严重突出。在每一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义务赡养自己的父母,解决父母的老年生活问题。尊敬父母,赡养老人,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家庭道德的重要内容。古人也把“孝”视为家庭伦理道德的首位。认为“孝悌为本”。“孝”即为善待父母,“悌”即为尊敬兄长。这种绵延几千早的孝悌观,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仍为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女赡养爹娘,同父母抚育子女一样,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自然也就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事业尚不成熟,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即使将来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作子女的也不能忘了养育老人的义务。
那么,怎样才能使老人在家庭中感觉温暖,产生幸福感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全面理解赡养老人的内容:孝敬老人不仅要进行经济供养,保证老人有充足的生活来源,过上富足幸福的晚年生活,而且还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特别是要重视精神慰藉。老人们在晚年最需要的是儿女的亲切问候和晚辈的尊敬陪伴,特别是在病中,亲人慰藉更为重要。应该摒弃旧俗中不好的一面,要清楚孝敬老人重要的是生前的关怀照顾,而不是死后的厚葬和场面,那毫无实际意义,要提倡厚养薄葬,丧事新办的风气。然后要全面形成赡养老人的风气和全面落实赡养老人的法规。孝敬老人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世俗风气。要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孝敬老人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风气。家庭之间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孝敬老人的讲和睦、讲新风的活动,弘扬传统美德;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文艺节目开展宣传活动,造成一种深厚的舆论氛围。二,夫妻问题。
家庭首先由夫妻两个人组成。夫妻关系即婚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最长久的一种,也是客观的社会关系。处理好夫妻的关系有利于解决老年人问题和子女成长问题,从而也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而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离婚率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离婚率上升也不能单纯地说是好事或坏事,应该具体分析。除了婚姻道德观念的变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外,最主要的是现代人对婚姻品质的期望值远远高于上一辈,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离婚就是必然的选择。在这里,离婚也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只要婚姻还有一线希望,就应该尽力挽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婚问题也会有逐步完善的解决途径。
婚姻关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双方在经过不太短的时间考验以后,才能考虑到组织家庭。一个家庭要长久地生活在双方的人际关系之中,不但要抚养自己的儿女,还要奉养双方的父母,而且还要亲切和睦地处在双方的亲、友、师、生等等之间。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更亲密的、灵肉合一的爱情的开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的结晶。
作者认为,夫妻间应该互助互爱,互相尊敬,保持忠贞而精诚的爱情。在坎坷的路上,能够扶掖而行,互慰互勉,相濡以沫;在平坦的路上,能够携手同行,一起分享快乐,享受宁静柔畅的生活;对家庭共同承担责任,尊敬双方父母,善于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努力为家庭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什么人为的“划清界限”,什么离异出走,不会有家破人亡,也不会有那种因偏激、怪僻、不平、愤怒而破坏社会秩序的儿女。三,青少年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教育子女,培养后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把教育好子女作为家庭美德的重要方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采取有效的家教方式,认真搞好子女教育,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
每个青少年对于自己成长的家庭,都有不同的回忆。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童年时从家庭所受到的影响,会延续到日后所经营的新家庭、塑造出的下一代,所以,在孩子青少年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调查显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的问题已越来越严峻。许多学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作了许多颇有深度的探讨,但无论是从学校的教育不当,还是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来看,虽然都与青少年犯罪有一定的关系,但追根溯源,不良的家庭因素,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不良个性的形成也是家庭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问题家庭对青少年个性影响更大。那么,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父母的认知水平,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善于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尊重孩子,重视他们的想法并帮助他们辨别是非,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被爱,被尊重,被接受。家长还要培养他们自主,自主,自强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教育子女是父母一辈子非常艰巨而又喜悦的任务;能够使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也是父母们的责任和光荣。看过《成长的烦恼》的人们都应该知道,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可以带给人们至高无上的快乐。将中西方家庭比较,西方家庭温情似乎要多一些。在一个民主自由充满爱的家庭里面,夫妻之间生活和谐,孩子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西文化虽然有很大差异,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家长们去学习与模仿。我们大多数都会成为父母,也都会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我们努力工作为家庭做贡献,但是如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能够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那我们也就是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生的道路上,不但有“家难”而且有“国忧”,也还有世界大战以及星球大战。但是由健康美满的恋爱和婚姻组成的千千万万的幸福家庭,就能勇敢无畏地面对所有这一切!
第五篇:中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张翼 程永宏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城镇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农村社会保障的诸多不均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以集体经济为依托,主要包括五保供养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1978年后,由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瓦解,原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已不复存在。但是,农民作为我国人口最为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容忽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恢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起,各地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试点,之后逐渐在全国推开。这一时期,五保供养制度也经发展得以完善。2007年我国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1992年开始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却陷入困境。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国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大幅上升。
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误区
20世纪90年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一种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作法是土地换社保,即农民以耕地、林地等换取社会保障,后来在其他地区逐步推广,但实际上这一作法存在很多问题。农民交出土地所换取的社会保障权利主要是养
老和医疗方面的保障,保障项目少,且待遇水平低于城镇职工。同时,一些地方在推行“土地换社保”中,由于趸交保费数额偏高,农民把土地补偿款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交付保费,其近期生活直接面临很大困难①,尤其是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失地农民面临的生活压力更为突出,因而土地换社保的实际保障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在土地补偿过程中的不规范、不透明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以非市场化的低价收购农民的土地,再以高价卖出土地从中牟利,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滥用。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即农村与城镇的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和农村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比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农村在近几年才建立起包括新农保、新农合与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仍然缺失,已有的保障项目待遇水平低、保障作用有限,而且新农保和新农合都是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缺乏强制性。
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社会保障也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进程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一些地区正在探索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固然与地区的经济基础有关,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导致的。例如,新农保在建立之初就允许各地在中央确立的缴费档次、基础养老金标准之上,根
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尽管这是适应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的措施,但客观上导致了新农保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新农合自2003年重建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发展速度快,但由于建立时间短,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覆盖面比较小。另外,在农村,除了已经建立的新农保、新农合、社会救助制度,其他诸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村社会福利等项目至今仍是空白。
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实施的新农保与新农合,都体现了政府责任,但是财政投入仍然很低。就新农保而言,全年660元的基础养老金保障农民生活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是有条件的。对于这些由于子女不参保而导致生活缺乏保障的老年人,政府也应承担起支付其基础养老金的责任。在农村社会救助中,资金有限的问题也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加以解决。此外,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养老资源条件差,这些都限制了农村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因此除提高政府的筹资比重和社保待遇标准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农村诊所、卫生院、养老院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农民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次,改农村社会保障的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农民本身收入不高,再加之短视心理,许多年轻人或身体健康的人群倾向于不参加社会保险,这减少了社会保障的基金积累,缩小了社会保障分散风险的范围。另外,农村的低收入人群无力参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使这部分最需要保障的人群丧失了社会保障权利。因此,需要尽快改变自愿参保的规定,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与此同时,对由于低收入而无力参保的人群进行补贴,资助其参保,确保人人享受有保障的生活。
第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长效增长的筹资机制。目前新农保与新农合的筹资机制都包括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部分。其中集体补助部分,在已有政策中并未明确规定,加之许多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集体补助很难落实。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又包括地方政府的补贴和中央政府的补贴。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
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经办管理水平。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设施短缺、经办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卫生资源的投入,保证管理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乡镇养老院等机构的建设上吸引民间资本和慈善组织捐款。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水平方面需要培养社会保障专业管理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服务,对自愿到农村服务的社会保障管理经办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支持。
最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要针对城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层次,统筹规划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现阶段不要求城乡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一致,而是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村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尽量缩小与城镇的差距,进行制度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提高统筹层次。
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时在农业方面做出了很多承诺,包括市场开放、国内的农业政策、出口和动植物的卫生检疫②,其中许多承诺对于国内的农业发展形成挑战。
在市场准入方面,入世后我国已失去所有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国内市场仅剩关税这个唯一的保护措施③。但在关税削减上,我国承诺加入WTO后10年内我国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削减22.1%,虽然高于发达的WTO成员国,但却低于大部分发展中的成员国,这同样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贸易保护④。在国内支持方面,中国在加入WTO协定中已经明确承诺,中国农业补贴仅仅能够利用特定基期农业产值8.5%的微量允许⑤。我国也已承诺不再使用农产品出口补贴。中国目前的补贴政策还没有突破WTO规则范围,仍然符合微量允许标准,但与欧美国家的农业支持水平相比已是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方式,间接地突破这种限制,以保证农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外向型发展战略目前面临严重困境,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共识。而扩大内需,必然要重视农村这个中国最大的潜在市场。目前农民收入严重偏低,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政府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博导)
注释
①张春雨:“基于公民权利理念的农民社会保障及‘土地换社保’问题分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第95页。
②程国强:“执行WTO承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http://.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 doc_id=126565。
③扈立家,张立富,刘强:“WTO农业保护框架及我国的政策选择”,《农业经济》,2000年第4期,第19页。
④程国强:“WTO《农业协定》简介”,http://.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 doc_id=126830。
⑤“经济观察:中国将在WTO框架下大幅增加农业补贴”,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02/content_10752205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