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21:4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第一篇: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凤凰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季人杰

教学目标: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3.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不等式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口述:有一个珠宝商人,很多人到他那里买的东西回家一称发现分量都有问题,于是向工商局投诉,工商局派人去调查,商人承认他用的天平左右的杆长有问题,向人们提出一个调解方案,放左边称变重对人们不公平,放右边称变轻商人要亏本,那么用两次称重的平均值作为物品的实际重量,如果你是购买者,你接受他的方案吗?

问题1 你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珠宝放左边称砝码显示重量为a,放右边称砝码显示重量为b,假设天平的左杠杆长为l1,右杠杆长l2,那么这个珠宝的实际重量是多少?(会算吗?用什么原理来算?你认为珠宝商的方案合理吗,那也就是

问题2 abab 哪个大?)2abab 哪个大?(你估计一下哪个大?)(如果回答取值代,2那么可以追问取一正一负行吗?如果回答作差,可以追问你估计一下哪个大?)

二、学生活动

aba0,b0)呢?

2请2个同学上黑板(巡视,有不同的解法让他上黑板写一下). 问题

3如何证明

证法一(比较法)

:ab1

122

=20,222

ab时,取“=”.

证法二:要证

ab,2

只要证

a,b

只要证

0ab,只要证

02)

因为最后一个不等式成立,所以

时,取“=”.

证法三:对于正数a,b,有),0ab成立,即ab2

ab0,ab

 ab 2

先让学生谈一谈证的对不对,他这个证明方法有什么特点?

点评:回顾我们上面的证明过程,我们来看一下各种证法的特点:

证法一是比较法,比较法常用的就是作差将差值与零去比较;

证法二是分析法,分析法的特点是盯住我们要的目标,寻找结论成立的条件; 证法三是综合法,它们都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看来珠宝商还是多赚钱的,只有a=b时才是一个守法的商人啊.)

三、建构数学

定理:如果a,b是实数且(a0,b0),那么

取“=”).

问题:对于这个定理你怎么认识它?(结构有什么特点啊?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什么叫当且仅当啊?)(上式中ab称为a,b

a,b的几何平均数,两个正2abab(当且仅当ab时

2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有的时候我们也把这个定理写成.要用这个定理首先两个数必须都是非负数. ab2ab)

当ab时,取“=”,并且只有当ab时,取“=”,我们把这种等号成立的情况称之为当且仅当.

四、数学运用

例1 设a,b是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成立:

ba1(1)2(2)a2 aba

(3)a2b22ab

(先让学生点评,对不对,关注格式与条件,他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的?还有什么别的思路?)

点评:我们证明不等式通常有比较法,分析法,现在有了这个定理,也可以应用它来证明

什么时候取等号?

师:我们现在已经对这个不等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你能不能从图形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它呢?

有线段AB长为a,线段BC长为b,你能找到

讲完了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再解释一下)

a

b

2B

1,(x0),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x例2(1)已知函数yx点评:什么是最小值,最小值就是大于等于一个数,你说大于等于2,那也大于等于1嘛,我能说最小值就是1吗?

(2)已知函数yx

(3)已知函数y2x

1,(x0),求此函数的最大值; x1,(x1),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x

1五、回顾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对基本不等式有哪些认识?

第二篇:4.1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4 不等式的证明

4.1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1.设t=a+2b,s=a+b2+1,则下列t与s的大小关系中正确的是()

A.t>sB.t≥s

C.t

2解析:选D.∵s-t=(a+b+1)-(a+2b)=(b-1)2≥0,∴s≥t.12.已知P=Q=a2-a+1,那么P、Q的大小关系是()a+a+

1A.P>QB.P

C.P≥QD.P≤Q

Q解析:选D.=(a2-a+1)·(a2+a+1)=(a2+1)2-a2=a4+2a2+1-a2=a4+a2+1≥1.P

13a-2>0,又∵Q=a2-a+1=2

411P=>0,a+a+123a+1+4

∴P≤Q.113.已知a>b>-1,则()a+1b+1

1111A.B.

1111C.D.≤a+1b+1a+1b+1

b-a11解析:选B.∵a>b>-1,∴a+1>0,b+1>0,a-b>0,则=<0,a+1b+1a+1b+1

11∴a+1b+1

an4.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其中a,b均为正数,那么an与an+1的大小关系是bn+1

()

A.an>an+1B.an

C.an=an+1D.与n的取值有关

an+1an解析:选B.an+1-an=- bn+1+1bn+1

a=,bn+b+1bn+1

∵a>0,b>0,n>0,n∈N+,∴an+1-an>0,an+1>an.5.设x2,y73,z=6-2,则x,y,z的大小关系是()

A.x>y>zB.z>x>y

C.y>z>xD.x>z>y

44解析:选D.y73,z6-2=,7+36

2∵7+3>6+2>0,∴z>y.3+2-43-24又x-z=2->0,6+6+262

∴x>z,∴x>z>y.6.在等比数列{an}和等差数列{bn}中,a1=b1>0,a3=b3>0,a1≠a3,则a5与b5的大小关系是()

A.a5b

5C.a5=b5D.不确定

解析:选B.∵{an}为等比数列设公比为q,∴a3=a1q2,又∵a1≠a3,∴q2≠1.{bn}为等差数列,设公差为d,∴b3=b1+2d.又∵a1=b1>0且a3=b3,∴b3=a1+2d,∴2d=a1q2-a1,∴a5=a1q4;b5=a1+4d=2a1q2-a1,∴a5-b5=a1(q4-2q2+1)=a1(q2-1)2>0.故a5>b5.bb+m7.设a,b,m均为正数,且,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aa+m

b+mbma-b解析:>0,a+maaa+m

又a,b,m为正数.

∴a(a+m)>0,m>0,因此a-b>0,a>b.答案:a>b

3A8.若f(x)A=4loga(x-1),B=4+[loga(x-1)]2,若a>1,则________1.Bxx-3

3x>3,又a>1,所以A>0,B>0.xx-3

又因为B-A=[loga(x-1)-2]2≥0,A所以B≥A≤1.B

答案:≤

9.设n∈N,n>1,则logn(n+1)与logn+1(n+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logn+1n+2解析:=logn+1(n+2)·logn+1n lognn+1

logn+1n+2+logn+1n2≤2

logn+1n2+2n2=2

logn+1n+122<2=1.答案:logn(n+1)>logn+1(n+2)

10.已知a、b都是正数,x、y∈R,且a+b=1.求证:ax2+by2≥(ax+by)2.证明:ax2+by2-(ax+by)2

=ax2+by2-a2x2-2abxy-b2y2

=(ax2-a2x2)+(by2-b2y2)-2abxy

=ax2(1-a)+by2(1-b)-2abxy

=abx2+aby2-2abxy=ab(x-y)2.∵a>0,b>0,x,y∈R,∴ab>0,(x-y)2≥0,∴ax2+by2≥(ax+by)2成立.

a+b+c11.若a,b,c∈(0,+∞),证明:aabbcc≥(abc.3解析:因为f(x)=

证明:++=abc3aabbcc2a-b-c32b-c-a2c-a-bb3c3

aa-bbb-caa-c=()3()3(3bcc

由于a,b,c在题中的地位相当(全对称性),a-ba不妨设a≥b≥c>0,∴1,0,b3

aa-baa-cbb-c从而()31,同理3≥1,(3≥1.bcc

相乘即可得证.

aa-bbb-caa-c∴()3()3(31,bcc

abca+b+cabcabc即1,∴abc≥(abc)3.abc3

12.已知a>0,b>0,m>0,n>0,求证:amn+bmn>ambn+anbm.++证明:amn+bmn-(ambn+anbm)

++=(amn-ambn)-(anbm-bmn)

=am(an-bn)-bm(an-bn)

=(am-bm)(an-bn).

当a>b时,am>bm,an>bn,∴(am-bm)(an-bn)>0;

当a0;

当a=b时,am=bm,an=bn,∴(am-bm)(an-bn)=0.综上,(am-bm)(an-bn)≥0,++即amn+bmn≥ambn+anbm.++

第三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10141510244 数学与应用数学 钟林

课题:人教A版必修5第3章4节,基本不等式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探究实例,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提炼、完善基本不等式,并从代数角度给出不等式的证明,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提高逻辑推理论证能力。3.结合课本的探究图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4.借助例1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通过例2及其变式引导学生

ab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ab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

2值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abab的证明过程。

2难点: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基本不等式。

【教学设计】

(一)问题导入

欣赏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会徽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发现它是什么图形构成的吗?请根据会徽探索一些常见相等或不等关系。

探究一:在这张“弦图”中能找出一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 在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为,a,b。

22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

于是,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S12ab。正方形的面积S2a2b2。由图可知S2S1,即a2b22ab。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 a2b22ab

所以a2b22ab。

探究二:如下图所示的梯形中,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梯形ABGH相似于梯 形GHDC。

梯形ABCD的上底是a,下底是b。让同学们自主研究GH和EF的大小关系。

ab因为EF是中位线,所以EF,2由相似,可以得出GHab,同样因为相似,有

AGABa,GDGHb又因为ab,所以AGGD,即AGAE,ab。2显然,当AB逐渐趋近CD的时候,GH也逐渐向EF靠近,当AB=CD的时候,即ABCD是矩形的时候,GH与EF重合。

ab即,当且仅当ab时,ab。

2ab所以,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所以GHEF,即ab

(二)概念深入

根据上述两个几何背景,初步形成不等式结论:

若a,bR,则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请同学们运用代数法证明: 作法一(作差法): 若a,bR,则aba2b22ab(ab)20ab2ab22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且发现这里且a和b可以是全体实数、单项式、多项式。

作法二(分析法):

要证明abab,2只需证明ab2ab,即证ab-2ab0,即为a-b20,该式显然成立,所以,当ab时取等号。

于是有这样的结论:

称ab为a,b的几何平均数;称基本不等式abab为a,b的算术平均数,2ab又可叙述为: 2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作法三(几何法):

如图,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作 垂直于AB的弦DE,连接AD,BD。从而有CDab,ODab。2ab。2ab当且仅当C点与圆心O点重合时,即a=b时,ab

2故再次证明:

aba0,b0,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ab也说明了ab的几何意义:半径不小于半弦。

2由于直角三角形COD中,直角边CD<斜边OD,即ab

(三)例题讲解

例1.(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米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通过例1的讲解,总结归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特征,实现积与和的转化)

对于x,yR,(1)若xyp(定值),则当且仅当xy时,xy有最小值2p;

s2(2)若xys(定值),则当且仅当xy时,xy有最大值。

4(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推导,不但可使他们加深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1例2.求yx(x0)的值域。

x1变式1.若x2,求x的最小值.

x21在运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展示yx(x0)的函数

x图象,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ab并通过例2及其变式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ab的三个限制

2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四)归纳小结&课后作业 基本不等式:

若a,bR,则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1)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数形结合思想);(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作业:A组第4题,B组第1题,第2题

若a,bR,则ab

第四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

一、教学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

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基本不等式;④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基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较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基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较法是比较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规范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基础.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巩固深化.学习基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体现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 和 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体现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巩固化归思想及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基本不等式,以及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想,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

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

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

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 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

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

师 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进一步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

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整堂课要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量、找出数量关系进行求解这个中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2.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3.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4.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证明以及它的几何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2.本节学习是学生对不等式认知的一次飞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深入地探究不等式的证明,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变式练习的设计可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并为以后实际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两个定理的证明要注重严密性,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知识结构解读

1.教材对基本不等式 的推导给出了三种证法,即作差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同时引导同学们探讨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2.基本不等式主要应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证明不等式.应用基本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其成立的条件.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过程蕴涵了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

二、重点、难点解读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掌握“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积有最大值,积为定值时和有最小值”的结论. 难点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或证明不等式.

三、知识点精析

1.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详见课本)

基本不等式可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几何平均数小于或等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注意:不等式 成立的条件是 . 2.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证明

已知在 中,如右图所示,为斜边 上的高,为 的外接圆的圆心,的延长线交 于点 .,证明: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初步理解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不同角度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形成积极探索的学习风气.

二、教学重点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对基本不等式 的探究

三、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教A版教材必修5

中学数学周刊2005年第10期 百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学生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如图1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引出做铺垫

(二)新知探究: 图1

将风车抽象成图2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 的边长为.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2ab,正方形面积为.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小于正方形ABCD的 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图2

即 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此时,a、b代表正方形的边长,显然是正数,如果我们推广到一般情况,对于任意的实数.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 等号成立条件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2.讲授新课

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所以,即

4.1)从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认识基本不等式

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分别代替a、b,可得,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2)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1)

只要证 a+b(2)

要证(2),只要证 a+b-0(3)

要证(3),只要证(-)(4)

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4)中的等号成立。

3)理解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意义

探究:课本第110页的《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圆、初步认识了不等式,同时,在本章前面两节学习了比较大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这些给本节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本不等式是后面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工业生产等有比较广的实际应用。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通过解读新课标和分析教材,认为:

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均值不等式有比较广的应用,需重点掌握,而掌握均值不等式,关键是对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准确理解,因此,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是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我将采用①用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引导启发法来突出均值不等式的推导;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来突出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将采用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等等来突破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推导基本不等式:。

(2)理解 的几何意义。

(3)能3分钟内写出基本不等式,并说明其成立的条件,准确率为95%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

(1)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体会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研究精神。

(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探究”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3.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4.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证明以及它的几何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2.本节学习是学生对不等式认知的一次飞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深入地探究不等式的证明,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变式练习的设计可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并为以后实际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两个定理的证明要注重严密性,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难点:理解基本不等式 等号成立条件及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的数学内涵

【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先让学生观察常见的图形,通过面积的直观比较抽象出基本不等式。从生活中实际问题还原出数学本质,可积极调动地学生的学习热情。定理的证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通过类比得到答案

2.教学用具:直角板、圆规、投影仪(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提问: 与 哪个大?

2.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二、研探新知

重要不等式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我们有,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证明:

所以

第五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3.4.1基本不等式

开江中学 魏江兰

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剖析归纳证明→ 几何解释→ 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呈现。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abab的证明过程及应用。2难点:

1、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简称一正、二定、三相等);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a2b22ab。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二、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问] 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a2b22ab(ab)20,即a2b22ab.(当ab时取等号)

特别地,当a>0,b>0时,在不等式a2b22ab中,以a、b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设计依据: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答案: abab(a,b0)。2你能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吗? 证明:(分析法):由于a,bR,于是要证明 ab2ab,只要证明 ab2即证

2ab,ab2ab0,即(ab)20,所以abab,(当ab时取等号)

【归纳总结】

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ab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ab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ab称2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为a,b的几何平均数。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abab(a,b0)2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不等式abab(a,b0)2几何直观。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CD⊥AB,AC=a,CB=b,CD

Dab

abab2abOCAB几何解释实质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4.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我们可以用两个重要不等式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例1(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2)一段长为36米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通过例1的讲解,总结归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特征,实现积与和的转化)对于(1)若(2)若,(定值),则当且仅当(定值),则当且仅当

时,时,有最小值有最大值

; .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推导,不但可使他们加深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1例 2:当x0时,求yx的最小值?x1变式1:当x0时,yx有最值吗?

x1变式2:当x1时,yx有最值吗?

x通过例2及其变式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练一练(自主练习):课本练习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若若,则,则

(当且仅当(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时,等号成立)

(1)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数形结合思想);(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正二定三相等). 6.布置作业,课后延拓

(1)基本作业:课本P100习题组1、2、3题

(2)拓展作业:请同学们课外到阅览室或网上查找基本不等式的其他几何解释,整理并相互交流.

下载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课题: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一、教学目的(1)认知: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b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

    基本不等式与不等式基本证明

    课时九 基本不等式与不等式基本证明第一部分:基本不等式变形技巧的应用基本不等式在求解最值、值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基本不等式时,关键在对已知条件的灵活变形,使问题......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重要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

    《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不等观念,处理不等关系与处理等量问题是同样重要的......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与等量关系一样,不等量关系也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基本数量关系. 在本章......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5篇模版)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3.4.1基本不等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教案

    课题: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斜桥中学肖剑一、教材分析不等式是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本节内容又是该章的重中之重,是《考试说明》中八个C级考点之一。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