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流中国-观后感
看《激流中国——富人与穷人》有感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努力的忍着流泪的冲动,也许是我真的没有眼泪可流了,关于纪录片中的人间悲剧我已经听到了太多太多,看到了太多太多,甚至是比镜头中描绘的更悲惨者。那是中国“造富”运动酿造的悲剧,但我们能指责这种“造富”运动有什么错误吗?至少在出发点上它远比由它引起的结果要好得多,甚至是这种结果已经背离了它的出发点;至少它为打破原来那种完全极权的体制状态开辟了一途径,使我们整个的国家和民族摆脱了那种精神与物质极端匮乏的状态;至少它恢复了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延续的伦理价值观念——对财富和创造的尊重。那难道中国的这种“造富”运动就真没有错误吗?那这社会繁荣背后的人间悲剧,我们又作何解释?那好似天堂地狱的差距我们又作何解释?
在纯自然状态下,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讲“人们尽可以在力量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这种自然的不平等还不曾导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压迫,还不曾导致智与力相似的两人出现仅只有一人可以生存下去的情况。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们人结合组成了社会,摆脱了自然的蒙昧状态,这是人类进化史的最重大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开端,但可悲可叹的人间悲剧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曾经整个世界都面临着这样的人间悲剧,在那个时代的人类文明造成的悲剧远甚于人类在自然状态的痛苦,在文明的时代进行的反文明的活动,所引起的人类在意识和
心灵上的落差是人所不能承受的最巨大的痛苦。所幸人类文明的历史没有退回到那种自然的状态,而是选择了进化,有些地域上的人民已经摆脱了那种落后,用超越经济理性的社会理性创造出了合乎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展现出了人类文明的真正的光辉。然而在这个星球上还有更为广袤的地域上的更为广大的人类还处于那种落后的文明状态,显然中国就是这更为广袤的地域上的一隅,而中国人民就是这更为广大的不幸的人类中的一员。
落后的社会文明的悲哀就在于它在标榜平等的同时,在客观的却是发展了一种更大的不平等。任何一个社会,一旦在实际上它的发展背离了它的初衷或目标,便会使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处于痛苦当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进行“造富”运动的本质和最终目标。而且从一些国家发展的现实来看,它并不是共产主义的“乌托邦”,但是我们现在虽有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崇高的社会发展的愿望,却没能摆脱中国一切时代发展的最终结果——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剧。而朝代更跌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贫富差距使得社会变得不再具有弹性的时候,通过群众暴力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在封建社会表现为过分的土地兼并,在现代社会则表现为资本权力借助于官僚权力的膨胀。
这种现实与目标的背离最根本的是由于体制的错误造成的,贫富适当的拉大与回归是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是贫富差距持续的拉大以至于超出了可以容忍的程度便不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必然经历的,而且恰恰是因此断送了文明。我们在错误的体制下提出了一个正确的目标,便无异于给犯罪者一个正义与文明的旗帜,并在此旗帜下肆意施虐。
这种体制的错误便是它不能提供、创造和维护平等,而是促进了不平等的成长。这种不平等不仅是起点的不平等,而且更多的是指体制本身所内含的机会的不平等和由于起点不平等所引起的机会的不平等,并由这些不平等导致社会的全面的更大的不平等。
在这所有的不平等之中,最恶劣的不平等便是教育的不平等。正如中共在其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这个国家却让这个社会的多数人民输在了平等的起点上。即使我们承认那种家庭因素所导致的个人起点的不同的合理性,但是教育的不公正却是我们不能容忍的。
我可以忍受李晓华名车豪宅的奢华,可以忍受杜文海劳力劳心的辛苦,但是我不能忍受张建平的儿子小欣宇扭曲的右臂,不能忍受红石砬村在校寄宿的孩子们每天只有泡菜的两餐和抱团取暖的宿舍,不能忍受杜建娟面对缴费通知的困窘,不能忍受两岁的孩童离开母亲时的哭泣。他们还只是孩子,但是他们却不得不承受这人世间最为悲痛的事情——身体的摧残、尊严的践踏和亲人的别离。
基于此,请不要再说所谓穷者是自己不努力、不争气,人固
当有向上的意志品质,但是“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机会要靠自己把握”并不是施之于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行的真理,那些体制所内涵的成功机制并不是对任何人都可行的。在建国的头三十年,林昭已经用她的鲜血向我们表明了,在那个时代我们连想一想争取自己幸福的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在后三十年,我们虽然拥有了想的权利,但是现实向我们表明了我们也仅只有想的权利。如果你能把小欣宇和建娟当做和我们同样的小朋友和青年看待,很难想象出他们的心灵不会受到伤害,没有丝毫的失落和自卑感,也很难想象出一颗受过伤的心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家庭的落寞已经在影响了一个孩子的心,但我们的教育非但不能抹平那些孩子心灵深处的伤痛,而且还在为日后更大的不公平做着贡献。如果教育是自私的,我将不再做任何的评述,因为它完全合乎一个不公正社会的基本手段。但是事实上,我们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在几乎所有的公开场合都在高呼教育的公共性,而且这种公共性奠定了一个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只是我们这个社会在公共的层面发展了一种极为不公正的教育,教育也就不可能实现它的促进社会更为公正的责任,甚至是在改变个人命运方面也越来越显得无能为力,如果这样下去,我很难想象知识会像现在这样被尊重下去。
听着红石砬村孩子们的“我的理想”,我想到了自己小的时候,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的理想,那也是我们许多的人曾有过的科学梦和发明梦,但是现在一点儿这样的想法都没有了。我们的社会梦
想从小学到大学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变化,我们的个人理想从孩童到成人也成功实现了有大到小的变化,最后竟回归到了家庭和个人生存的境地,甚至“钱”就是我们最后的梦。最可悲者红石砬村第一个读“我的理想”的小男孩在他还这样幼稚的时候就将钱当做了他生命奋斗的全部。这些孩子他们过早的体验了生活的负担,他们背负的压力太重太重,不是他们稚嫩的心灵所能承担得起的。他们很容易忘却自己,而只知有家庭,如此一个公共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独立的公民精神便很难建立。
又想起建娟说的“我感觉念书还是唯一的出路,只能念书……只有念书才能改变我的命运……找一个好的工作多挣点钱……挣钱来报答我的爸爸,还有我的哥哥……他们挣钱供我读书,感觉挺(内疚)”,贫富差距可以扭曲人的心态,不仅是富人的,还有穷人的。富人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和财富可以不择手段,穷人为了历经贫困,即使有幸富裕也随即变成财富的守护者,而那种因为有过贫困体验,而为改变更多的人走向不贫困努力奋斗着便是稀有,但如果没有人为社会奋斗,那种公正与公平便是每个人嘴边永不停息的抱怨和永恒的梦。无论怎样,我还是希望建娟能实现她所说的。
只是成功的机会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平等的,即使两个人拥有同样锐利的眼观和同样的做事情的智慧和毅力。贫富的差距在加剧机会的不平等,而且由于此种的不平等导致贫富的鸿沟更加的严重。在这个权力与资本结合的时代,由于在信息获取能力和人
力资源上的巨大差异,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行政调配资源的优先权,使得商业资本越来越依赖于权力。权力出卖公共意志,普遍的大众为少数人所玩弄。
我相信这个世界本是均衡的,发展中虽会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但是最终还是要恢复到一种均衡的状态。我还相信这个世界是在发展中守恒的,在一定时期内这个世界的创造如果使某一部分人财富过分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另一部分人财富的减少。虽然恩格斯曾经说过:“赤裸裸的贪婪是文明发源直到今天的精神动力;财富、财富,仍然是财富;个人的财富,而非社会的财富是其唯一和最终的目标。”但是文明能发展到今天这种状态业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想象,那种赤裸裸的剥削与贪婪是对现代人类明目张胆的挑衅与嘲弄,是到了将人性和对人的尊重放到发展的第一目的上的时候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持久永续的和谐。“是穷人的美德,保障了我们的富有。我们的富有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他人的贫困基础上的。”我们要尊重财富,因为那是创造,但也要尊重贫穷,因为那是人格。
11级机电四班范 娇
学号:110504352012年5月10日
第二篇:激流文学社工作总结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激流文学社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2011年,对于激流来说,绝对不是平凡的一年,因为迄今为止激流已经走过了十年春秋,在这一年里,从2010年新生入学前的纳新工作准备,到纳新工作的进行,到选拔新理事,这些,让我们这些老干事,重新认识激流;也让我们的新成员,开始融入这个家庭!纳新时的辛苦,我们仍然历历在目,但回想起来,我们却甘之如饴!然而,这个让人激动,并值得纪念的年岁,我们激流人,结结实实的在坎坷中成长了许多。
现将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度激流文学社的工作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纳新以及选拔理事方面
2010年9月的纳新工作,激流在遵循社团规章前提下,以及湖畔08、09干部干事的深入新生群宣传激流,我们新纳入了114名文学爱好者成为我们的新会员。并在这一批文学新生军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出了25名优秀的干事,组成新一届的理事机构。
二、在文学社组织制度建设
1、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继承了以往优良的制度建设,并在大家集思广益下,秉着“以会员为主”理念,增设了“会员分管制度”,——即每个理事负责联系沟通几名会员,成为一个会员小组,定期交流,经过实践的证明,整个湖畔的气氛更加融洽,会员与理事的关系较往届有了更加密切的进步,真正做到“以文会友,与友论文”!
2、同时我们还形成了“干部问责制度”,即会员,理事定期反映上级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此我们理事机构的办事效率,以及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改观!
这些新制度,10年才开始尝试,虽然取的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在进一步的优化之中。相信经过改良,会使湖畔文学社更加健全!
3、在理事机构的凝聚力建设方面,我们全体理事积极参加拓展运动;还组织了多次交流活动,出游,以及适当的娱乐活动,在此中,不仅提高了凝聚力,还提高了战斗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理事机构的精神面貌!
4、按时参加社团部组织的各种会议,按时签到,以及定期开展例会。及时上交活动总结,财务总结,以及做好保护公共财产的工作,根据社团部规章行事。
三、在举办活动方面
1、我们依照前一年制订好的计划,本着我们提高会员写作能力与口才的理念,针对会员的学习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富有文学韵味的特色活动——公文讲座,辩论技巧讲座与教授,激流内部辩论赛,出游采风,写作比赛,创作心得交流,定期定时举行征文活动,切合学校工作热点,并提高会员的写作动手能力等等,都力图展现我们的激流人文学风采。并且进一步提高肇庆学院的文学氛围,从而真正的秉承了“文学为人学”的信念,这也得到了广大会员的认可。
2.、围绕“纪念十年”为主题,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创作交流,创作大赛。大大提高的湖畔文学社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一定的影响力。
3、在活动的举办上,我们不仅注重吸取经验,在办好以往活动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创办了一个新的品牌活动——甘肃高校文学创作大赛,并得到文学院的支持。累计共有超过500位的同学报名参加,获奖作品经文学院老师评析,获得嘉奖。
4、积极配合社团部的工作,在2011年五月份的文化艺术巡礼活动上,我们积极参与,响应校团委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号召。
四、在建立校内外的合作关系方面
1与兰州市文联,兰州市作家协会,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学研讨会”,“文学创作交流会”以及“甘肃高校文学创作大赛 ”,是会员得以与成熟的作家得到交流。
2、与省各高校文学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举办了“第二届甘肃高校文学创作大赛”。
由文学院老师知道激流文学社主办的期刊《激流》在各位编辑的努力工作下文章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并且受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肯定。为了让期刊更加富有思考,我们再封面和内容上积极创新,力求给每一位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激流文学社的成绩,不仅于此,我们正在谦虚又胆大的提高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将我们湖人所爱的湖畔,提高到另一个更高的台阶上!激流人的工作激情高昂,这也体现在我们的工作状态上,理事成员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在做好本分工作之余,也在其他力所能及的方面出谋划策。更是积极参与其他社团举办的活动,吸取经验,取长补短!并认真做好社团部所不知的工作,即使上报!
下一年里,我们会就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总结工作上的不足,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以争取将文学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激流文学社
2011年7月15日
第三篇:激流人生美文
一群年轻人常常结伴在一泓深潭边钓鱼。令他们奇怪的是,有一个渔夫总是在深潭上游的河段里捕鱼,那是一个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翻卷着。
年轻人都觉得这个渔夫很可笑,在浪大又这么湍急的河段里,怎么会捕到鱼呢?
一天,有个好奇心强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他放下钓竿去问渔夫:“鱼能在这么湍急的地方停留吗?”渔夫摇了摇头。年轻人又问:“那你怎么能捕到鱼呢?”渔夫笑笑,什么也不说,只是提起他的鱼篓往岸边一倒,顿时倒出一团银光。那一尾尾鱼,不仅肥,而且很大,一条条在地上翻跳着。年轻人一看就傻了,这么肥这么大的鱼,他们在深潭里从来就没有钓到过。他们钓上的多是些很小的鲫鱼和鲦鱼,而渔夫竟在河水这么湍急的地方钓到这么大的鱼,这让他很吃惊。
渔夫笑笑说:“潭里风平浪静,所以那些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小鱼就自由自在地游荡在潭里,潭水里那点微薄的氧气就足够它们呼吸了。而这些大鱼就不行了,它们需要水里有更多的氧气,没办法,它们只有拼命游到有浪花的地方,浪越大,水里的氧气就越多,大鱼也越多。”
渔夫又得意地说:“许多人都以为风大浪大的地方是不适合鱼类生存的,所以他们捕鱼就选择风平浪静的深潭,但他们恰恰想错了,一条没风没浪的小河是不会有大鱼的,而大风大浪恰恰是鱼长大长肥的条件。大风大浪看似让鱼儿们历经苦难,但这些苦难却是鱼儿们的天然供氧器啊!”
大风大浪是鱼儿们的“供氧器”,而那些人生坎坷和困苦是不是我们人生的“供氧器”呢?我们总是在为自己营造和寻觅人生的风平浪静,我们总是在为自己寻求生活里的和风细雨,我们是不是那静潭里的一尾小鱼呢?
第四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文革中的中国与改革开放的必然
对现在大多数人来说文革只处在他们的想象中,他们对文革所有的想象都来自文字和老人们的对话。然而很少人知道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他向我们展示了文革中中国的一些真实情况,让我们让世界了解了当时的中国。也许我们不能否认影片中确实有一些丑化中国的部分,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那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没有一丝虚假。
整部影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拍摄于北京,展示了一个小学的学生们、城市的老区、使用针灸技术的剖腹产手上还有一个棉纺厂及其工人等。第二部分参观了林县的红旗渠,还有河南的集体农庄,以及古城苏州和南京。最后一部分拍摄的是上海的码头和工厂。
影片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安静,缓慢的中国,充满着一种和谐的感觉。早晨打太极的人们,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神奇的针灸,华丽的杂技。但我们不敢说哪些是真实的,那些是安排的结果。而且在当时的时代人们在大街上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不是太干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我仍能从中看到那纯朴的民风,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
但影片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中国贫困的一面,所有的镜头看起来都是灰蒙蒙的,人们的衣着都是一致的,还有破旧的衣服。好像整个中国都是同一可色彩。就连现在发达的苏州,也是一副现在无法想象画面。看了当时的画面,我真的不敢想象现在这万紫千红的时代。大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巨大,可见现在的贫富差距并不是现代的产物,早在那个一切讲究共产的年代就已经存在了。城市中繁华的市场与乡村贫困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影片中最完整的一个段落就算是那个剖腹产的过程了,从针灸麻醉(如何将长长的银针插到产妇滚圆的肚皮)开始,一直到拽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小生命,一切都是那么的详尽,就如教科书一般向人们展示了这个神奇的过程。就算在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个令人新奇的过程,我很难相信这是文革中拍摄的镜头。若不是命令我敢说没人愿意让别人看到这样一个隐私德过程,即便是现在的社会也不会有几个人愿意。这也反映了文革时期上级对人民的一定程度的控制吧,人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见,个人崇拜的高涨。女工下班之后讨论的是毛泽东语录,孩子们唱的全部是革命歌曲,人们的流行装是黄军装,一切都是那么压抑。
整部纪录片给我的感觉就是中国被压抑的氛围所笼罩,虽然这才能算到是文革的中期,但却已经可以感到那种想要冲出的欲望。看看那个不掌龙头骑车的人,难道那不是一种冲破的体现吗?看看那镜头前一双双好奇渴望的眼睛,难道那不是一种压抑之下向往未来的眼睛吗?虽然人们在刻意躲着镜头,但可以看出他们其实都向往着镜头,向往着新奇的世界。好像当时中国所有的一切都与党与军人有关。从穿着、歌曲到最后那另世界人们感到神奇的杂技,一切都贴着文革的标签。这种情况必然不会长久的,其后的改革开放必然会到来的。压抑之后来的必然是爆发。
不管当时人们如何批判这部纪录片是如何丑化中国的,但它所记录的一切都是事实,贫穷、压抑,这一切都是事实,文化大革命确实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对人权产生了一定的侵犯。人们向往着更加自由的发展,不再接受做作的安排,迎来改革。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向人们展示了文革时期真实的中国,然我们体验了巨变之前的社会,改革开放是中国正确也是必然的选择。
第五篇:激流三部曲资料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
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
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
一。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第一部写于1931年,以《激流》为
题,从当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断断续续地在上海《时报》上
连载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单行本时,作为《激流》之一改题《家》。《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在《文季月刊》上连载了十章,后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单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
年5月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
初结稿,7月即出书。
他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
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
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
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
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
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青年运动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
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
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
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
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
些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再加上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就构成了一幅幅真实感
人的生活画面。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
巴金在谈到写作《激流三部曲》的意图时说道:“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
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
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
死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