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工业布局关键词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工业布局关键词: 关键词:资源状况 工业体系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摘要: 摘要:东营市是一个工业强市,她在国内石油开采与炼油,以及与之相配的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东营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开采业、化工与造纸 业、装备加工业、电力与燃气及供水行业、以及建筑业。2008 年第二产业年工 业总产值达到 1426 亿元,从业人数为 21.7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58.74%,亦 即占总产业职工 58.74%的二产产业工人创造了东营市 76.79%的 GDP,人均 GDP 显著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产业是东营的经济命脉,是东营 将持续发展的经济脊梁。在东营市的第二产业中采掘业是紧密依赖于资源的产业,是立足于本地资源 的产业,而装备制造业除了供应本地采掘业以外,其市场可以遍布全国与世界。在制造业中与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相关的制造产业已经成为东营市近年来的重 点发展领域,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东营的资源状况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于 1983 年 10 月成立为山东省直辖市。全市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其行 政区面积 8053平方公里,辖区人口 184 万。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和济南军区黄 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坐落在东营市。东营是在黄河三角洲昔日荒凉的盐碱地上平地拔起的一座新兴城市。1961 年 4 月 16 日,石油勘探工人在东营村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揭开了地下油田的神 秘面纱,并以这个小村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石油产业与 装备重镇。
(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 东营市有广袤的土地资源,总面积 1208 万亩,其中尚未开发的荒碱地达 525 万亩,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场,其中天然 草场 56 万亩;有 1992 年建成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 15.3 万公 顷,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珍稀、濒危鸟类迁徙停留的“国际机场”,被 联合国列为世界 13 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 350 公里,滩涂面积 12 万公顷,分别占山东省的 1/7 和 1/2,负 15 米以上浅海面积 4800平方公里,是山东发展浅海养殖潜力最大的地区;有储量巨大的地下矿产 资源,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38 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 230 亿立方米,浅层卤水 储量 74 亿立方米,地下盐矿储量为 5900 亿立方米;有潜在能量巨大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等。
(二)地理区位优越,气候条件良好。地理区位优越,气候条件良好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具有依河傍海的区位优势。纵观世 界著名的大江大河三角洲,其成功开发无不有力地带动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乃 至人类文明的形成。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荷兰莱茵河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形成了新奥尔良和鹿特丹两个著名的港口城市,有力促进了流域经济乃至欧、美 现代文明的发展。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相继开放开发了珠江三角洲、长 江三角洲,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处北纬 38°上下,气候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 足,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从具体区位来讲,这一地区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环抱的地理中心,北靠京津唐经济区,东连山东半岛开放城市,东北与大连隔海 相望,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也 是联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国家先后把黄河三角洲列入农业综合 开发区和把东营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山东省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两大跨世 纪工程之一。
(三)石油工业先行启动,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石油工业先行启动,基础设施超前发展 东营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所在地。自上世纪 60 年代初勘探 开发至今,已形成年产原油 3000 万吨的生产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油田和地方经 济的发展,东营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保持了超前发展的态势,经济发展环境不 断优化。
(四)东营石油生产与装备生产基地 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市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 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已形成了大型成套钻采设备、钻杆、抽油机、抽油 杆、抽油泵等为重点,涵盖油田生产各领域的产品体系。钻机、抽油机等主导产 品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出口美国、俄罗斯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钻机、抽油机、抽油杆、重油开发专用管产能国内第一,潜油泵国内第二,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目前,全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已发展到 150 多家,全市规模以上石油装备制造企业 99 家,总资产 196.6 亿元,总产值占全国石油 装备制造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东营市的工业体系构成分析 东营市的工业体系构成分析 工业体系下图给出了 2008 年东营产业结构,从中不难看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 3.1:76.8:20.1,而第二产业在东营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揭示了 东营市是一个工业强市,她在国内石油开采与炼油,以及与之相配的装备制造业 的地位举足轻重。2008年东营产业结构 年东营产业结构 3.09% 20.1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6.79% 东营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开采业、化工与造纸业、装备加工业、电力与 燃气及供水行业、以及建筑业。2008 年第二产业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1426 亿元,从业人数为 21.7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58.74%,亦即占总产业职工 58.74%的 二产产业工人创造了东营市 76.79%的 GDP,人均 GDP 显著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产业是东营的经济命脉,是东营将持续发展的经济脊梁。下图给出了 2008 年第二产业构成,其中采掘业的产值占二产的 56.6%,制 造业占 36.8%; 采掘业从业人数占二产的 58.4%,制造业占 33.5%。二产中 33.5% 的制造业产业职工创造了二产总产值的 36.8%,高于二产平均水平。在东营市的 二产中采掘业是紧密依赖于资源的产业,是立足于本地资源的产业,而装备制造 业除了供应本地采掘业以外,其市场可以遍布全国与世界。在制造业中与石油开 采与石油化工相关的制造产业已经成为东营市近年来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未来 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构成 年第二产业产值构成 4.41% 2.18% 采掘业 36.79% 56.62% 制造业 电力、燃气,水 建筑业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实力显著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总量规模不断膨胀,工业主导地位明显。2008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 854,是 1978 年的 3.14 倍,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676.48 亿元,是 1978 年的 110 倍;实现主营业 是 实现利润总额 741.03 亿元,1978 是 务收入 4017.62 亿元,1978 年的 193.81 倍; 年的 64.27 倍;实现利税总额 1228.68 亿元,是 1978 年的 97.98 倍。工业主导地 位明显,2008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 73.4%。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原油开采、石 油加工、纺织、轮胎等行业发展较快,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主要产品产量的迅速 增加。截至 2008 年年底,天然原油 2774.02 万吨,是 1978 年的 1.43 倍;原油加 工量 990.58 万吨,是 1978 年的 1165.39 倍;汽油 122.5 万吨,是 2006 年的 1.31 倍;柴油 288.15 万吨,是 2006 年的 1.51 倍;,纱 58.03 万吨,是 2006 年的 2.97 倍;布 3.85 万吨,是 2006 年的 1.67 倍;轮胎外胎 3418.96 万条,是 2006 年的 1.86 倍。在主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工业重要监测指标的发电量迅速增长,2008 年全市发电量达到 88.55 亿千瓦时,与 2006 年相比增长 1.6%。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建立了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营市由 1978 年较为单一的石油开采、加工工业体系 逐渐发展成以石油及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橡胶轮胎等为主导,涉及建材、医药、汽车、电力等行业在内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 30 个行 业大类、102 个中类、173 个小类,分别占全部工业行业分类的 76.9%、53.4%、33.0%。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轻重工业比例进一步协调。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 1978 年的 4:96 调整到 2008 年的 16.9:83.1。2008 年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240.16 亿元,是 1978 年的 2636 倍,2006 年的 1.46 倍; 是 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436.32 亿元,是 947 倍,是 2006 年的 1.30 倍。全市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轻工 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骨干行业发展加快。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地方特色 的石油加工、化学制造、电气机械制造、纺织、橡胶等行业依托地域优势快速发 展起来。2008 年石油加工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20.35 亿元,是 2006 年的 1.70 倍;化学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13.03 亿元,是 2006 年的 3.34 倍;电 器机械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61.47 亿元,是 2006 年的 2.65 倍。纺织业依 靠资源优势继续发展,2008 年纺织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90.43 亿元,是 2006 年的 4.76 倍。橡胶制造业异军突起,2008 年橡胶制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54.2 亿元,是 2006 年的 3.83 倍。高新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2008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达到 812.26 亿元,位居全省第 8 位,2006 年的 1.8 倍,是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19.24%,比年初提高 0.51 个百分点。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专项化学用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发展 较快,2008 年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51.36 亿元,实现主 营业务收入 244.72 亿元,分别是 2006 年的2.33 倍和 2.3 倍,分别占全市规模以 上工业总量的 6.2%和 6.1%; 专项化学用品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29.95 亿 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24.49 亿元,分别是 2006 年的3.61 倍和 3.62 倍,分别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5.6%和 5.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 总产值 266.74 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57.11 亿元,分别是 2006 年的3.56 倍 和 3.53 倍,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6.5%和 6.4%;电子信息、医药制造 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 素。
(三)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小型企业活力激增,大中型工业企业发 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方 面,随着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小型企业数 量激增,截至 2008 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共有 761 户,是 2006 年的 2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 89.1%,2006 年提高 6.1 个百分 比 点;从业人员达到 6.75 万人,是 2006 年的 2.03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 业人员的 23.3%,比 2006 年提高 4.9 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收入达到 972.66 亿元,是 2006 年的 5.52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24.1%,比 2006 年提高 13 个百分 点。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得到茁壮成 长。2008 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达到 16 家,中型工业企业 77 家,分别比 2006 年增加 5 家和 10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 1316.46 亿元,是 2006 年 的 1.61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78.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044.97 亿元,是 2006 年的 2.16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 75.8%,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
(四)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私营企业逐渐成为全 市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08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 业达到 583 户,是 2006 年的 1.72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 68.3%; 吸纳就业人员 6.98 万人,是 2006 年的 1.79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就业人员 的 24.1%。在全市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 28 家,与 2006 年 相比增加 10 家。2008 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968.51 亿元,是 2006 年的 3.36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24.1%,2006 年提高 6 个百分点。比 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力量。2008 年,全市 854 家规模 以上工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占 154 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 1 家;其他有 限责任公司 153 家,比 2006 年增加 21 家。2008 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014.26 亿元,与 2006 年相比增长 32.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49.3%;资产总 计 1432.52 亿元,是 2006 年的 1.35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58.1%;实 现主营业务收入 2004.21 亿元,是 2006 年的 1.4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49.9%;全部从业人员 17.45 万人,是 2006 年的 1.4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 量的 60.2%。多种经济类型企业全面发展。2008 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它类型工业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 2.3 亿、1503.97 亿、102.33 亿和 9.82 亿元,分别是 2006 年的 1.69 倍、1.49 倍、2.66 倍和 0.7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96.5%。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 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 济持续快速增
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工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仍然较低。2008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为 19.24%,在全省 17 地市的排名中仅名列 13 位。目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油田占据相当大比例,受油田影响,全市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全市高新技术产业 占比只有 19.24%,也说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二)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2008 年石油加工、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306.37 亿元,是 2006 年的 2.55 倍,占全 市工业总量的 18.3%,比 2006 年提高 4.7 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427.83 亿元,是 2006 年的 3.29 倍,占全市工业总量的 35.5%,比 2006 年提高 8.2 个百 分点;实现利润 91.29 亿元,是 2006 年的 3.66 倍,占全市工业总量的 12.3%,比 2006 年提高 6.8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 139.96 亿元,是 2006 年的 3.44 倍,占 全市工业总量的 11.4%,2006 年提高
4.6 个百分点。比 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增 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有增强趋势,不利于全市循环工业经济体系的建设。
(三)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我市 工业产品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横向比较来看,产品结构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中低档产品、传统产品、中间产品多,而技术含量高、附 加值高、终端产品少。上档次的品牌产品则更少。以纺织服装业为例,纺织服装 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产品出口的主要力 量。2008 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74 家,其中纺织业企业 72 家,占总量的 97.3%,生产产品主要集中在纱、布等上游产品,服装产品较少。截至 2008 年年底,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利润 27.03 亿元,其中纺织业利润达 到 25.27 亿元。服装企业只有 33 万元,所占比重不足 1%。总结: 总结: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放的大河三角洲,国家先后将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作为“黄三角”的中心 城市,东营一直将高效生态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同时,东营地处山东半岛 和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域黄河经济带的交会点、京津 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接合部。在发展半岛蓝色经济的宏图中,这个年轻 的城市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在东营港与广利港之间 1200 多平方公里的 临海区域上,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正在崛 起。“黄”与“蓝”两张牌同时出,东营的高效生态经济风生水起。参考文献: 《东营日报》 《中国经营报》 百度贴吧 中国经济网 新闻网 人民网 大众网 新华网 中国旅游 工业经济课程论文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第二篇:滨海新区工业布局规划(2010-2020年)项目
滨海新区工业布局规划(2010-2020年)文本
滨海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南开大学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总则...........................................................................1 发展思路、方向及目标.........................................2 总体布局...................................................................4 产业布局...................................................................7 组团布局.................................................................24 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引............................................25 布局调整重点........................................................29 支撑体系.................................................................30 保障措施.................................................................3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一)落实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要求,加快建设高端产业的聚集区和科技创新的领航区,形成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充分发挥区域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结合滨海新区自身特点,分解落实《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08-2020年)》。
(三)深化和落实滨海新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五)统筹各功能区产业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公共资源,走出一条具有滨海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第二条 规划的基本依据
(一)《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
(二)《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9)
(三)《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四)《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五)《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08-2020年)》
(六)《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七)《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八)《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九)《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送审稿)第三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滨海新区行政区全部用地,以及东丽区和津南区的部分区域、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开发区逸仙科学工业园等滨海新区行政区范围外的产业规划区域。
第四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
第二章
发展思路、方向及目标
第五条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国家和天津市对滨海新区发
展的战略定位和要求。
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演化规律,以产业链为纽带,完善产业体系,加快滨海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加快从制造业高地向技术创新集成地转化,率先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
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及要素市场建设的合作,依托产业发展走廊,延伸产业链条和服务网络,促进建立辐射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增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按照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的原则,以产业布局规划为引导,促进功能区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合理、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六条 发展方向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
做强做优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向高端提升;做大做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改造提升石油和化工、现代冶金、轻工纺织产业,存量调结构,增量上水平,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逐步形成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和低碳化、集约化为特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为核心、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深度配套,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
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
第七条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0%左右;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4%以上。
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自主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第三章
总体布局
第八条 布局原则
(一)坚持产业集群化、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二)坚持土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协同发展。
(四)坚持远近结合、统筹发展。
(五)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第九条 布局策略
(一)核心强化:按“双城双港”空间发展战略,滨海新区核心区向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化都市方向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的宜居城区。
(二)区域协同:促进各功能区协同、协调发展,形成工业与服务业相融合,产业特色鲜明、高度关联的工业组团。
(三)功能提升:由“滨海制造”向“滨海创造”转化,强化研发转化和科技、教育、信息服务等功能。
第十条 总体布局
按照以轴带为产业布局脉络,以组团为产业整合载体,形成以“中服务、西高新、北生态、南重化”为特征的“一核心、两轴带、三组团”的工业总体空间布局。
“一核心”:提升滨海新区核心城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使核心城区成为辐射各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带”:重点构建两大产业轴带,即沿京津塘走廊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和沿海岸线形成的临海产业发展带。
“三组团”:通过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三大工业组团:西部打造战略性新兴工业组团,实现创新、高端发展;北部打造生态工业组团,实现集约、绿色发展;南部打造重装、化工、轻纺及现代制造业工业组团,实现规模、循环发展。
第十一条 发展载体
依托功能区和工业园区,围绕航空航天、石油和化工、装备制造(含汽车、现代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节能环保八大主导产业,规划建设八大具有国际国内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形成16个产业集聚区和12个产业集群。到2020年,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40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工业用地产出率提高到100亿元/平方公里。
八大产业基地主要包括:
1.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主要包括空港经济区、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滨海科技园)组成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
2.石油和化工产业基地:主要包括南港工业区石油和化工产业集聚区;大港石油和化工产业集群。
3.装备制造(含汽车、现代冶金)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临港经济区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汽车产业集聚区和南港工业区现代冶金产业集聚区;南港工业区以石化设备为特色的重装产业集群、开发区、空港经济区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4.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主要包括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空港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和滨海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5.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滨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
集聚区和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空港经济区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及制造集群。
6.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滨海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轻纺经济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新能源产业集群、临港经济区新能源产业集群(风电、核电装备)、中新天津生态城新能源应用示范产业集群和开发区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群。
7.轻工纺织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临港经济区粮油产业集聚区、轻纺经济区轻工纺织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中心渔港水产品加工集群。
8.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区现代产业区、茶淀工业区等联动组成的北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第四章
产业布局
第十二条 产业布局原则
以“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为指导,统筹功能区和工业园区建设;遵循产业内在规律,实施集群战略,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刚性和柔性相结合,优化工业布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
第十三条 航空航天产业(1)发展目标
建设世界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10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4%左右,地均产出达到75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28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7%左右,地均产出达到93亿元/平方公里。
(2)发展重点
航空领域:大飞机产业,围绕空客A320总装项目,大力引进A320系列飞机的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机载设备等配套厂商和二次配套承包商,积极跟进承接空客后续机型,利用产业的聚集优势吸引其他零部件生产商、机载设备、机场空管设备等生产商,形成空客系列机体、部件、发动机的系列维修能力和货机改装能力,成为亚洲第一的总装制造和维修基地;以中航直升机总部与研发基地建设为契机,推进航空产业总部经济建设,发展我国自主研发民用直升机组装,形成轻、中、大和重型直升机系列化发展的新产品谱系,呈现出“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基本态势;努力发展无人机特种飞行器项目,建设具备“彩虹”系列无人机批量生产能力,成为集研发、测试、批量生产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无人机产业基地;做强做大航空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复合材料研发、民机设计与适航认证以及整机航线租赁业务,有步骤地发展航空维修产业,形成一条从发动机维修、零部件维修、机体维修到提供远程技术支持服务的产业链。
航天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积极引入配套厂商和二次配套承包商,基本形成冷拔管、先进复合材料、电控设备、大型模具、特种车辆、振动检测设备等产业群;大力发展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的设计制造;着力发展卫星广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惯导设备、红外与激光导航、加固计算机、太空育种等航天技术及卫星应用产业。
(3)空间布局
借助国家政策支持,依托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和大推力运载火箭项目,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依托空港经济区、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滨海科技园)建设,空港经济区发展以大型民机、直升机生产为核心的航空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滨海科技园)发展航天产业。
第十四条 石油和化工产业(1)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世界级石油和化工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45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19%左右,地均产出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20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29%左右,地均产出达到135亿元/平方公里。
(2)发展重点
以规模化、集约化、低碳化、一体化为方向,构建高水平“油头化身轻纺尾”的产业体系,构筑原油加工——基础化工原料——化学中间体——精细化工、海洋化工与石油化工新材料产品产业链。重点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和储备力度,力争达到年石油开采4000万吨、储备能力达到2000万吨,年原油炼制能力达到3500万吨;扩大上游原料加工规模,积极推进中俄东方1300万吨炼油、中卡韩1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达到3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建成百万吨级PTA、百万吨级PVC、百万吨级聚乙烯、百万吨级聚丙烯等一批超百万的石化上游产品。努力构建“四大产业”,一是加大高档石化产品开发力度,延伸开发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大石化产业链;二是完善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能量综合利用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乙烯、丙烯、C1、异氰酸酯及有机硅产业等30条产品链;三是建立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产业体系;四是围绕龙头产品加速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下游产品延伸,形成高端石化产品集群。
(3)空间布局
按照世界级大型化工区规划建设理念,以中石化、中石油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依托,以大港现有石化产业区为基础,结合南港工业区的石油化工区建设,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产业集群,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
南港工业区石油和化工集聚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是未来石化产业基地的核心区,也是南港工业区的主要产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石油储备、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新区新增石化项目全部向南港工业区聚集。
大港石油和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发石油化工下游产品,发展高档精细化工、橡塑制品,逐步调整搬迁现有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
其他功能区禁止发展上述化工产业。
第十五条 装备制造产业(含汽车、现代冶金)(1)发展目标
全力打造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化装备部件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北方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国家级高档金属制品基地。
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85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37%左右,其中装备制造达到35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60亿元/平方公里;汽车产业达到25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90亿元/平方公里;现代冶金达到25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80亿元/平方公里。
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30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31%左右,其中装备制造达到55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80亿元/平方公里;汽车产业达到45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110亿元/平方公里;
现代冶金产值规模达到30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
(2)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大型石油和石化装备、轨道交通设备、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造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风电成套、水电成套、核电成套、超高压输变电成套、港口机械十大成套装备,围绕大型、重型、精密装备需求,大力发展带动力大、技术含量高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关键基础零部件,重点培育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风电设备变频控制系统、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
汽车产业:依托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中高档整车生产企业,加快发展商用车、专用车、特种车和中高档大客车,进一步拓宽整车的生产领域和规模;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以“电池、电机、电控”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开发水平,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对汽车电子、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箱、子午线轮胎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底盘、车身、标准件等通用性零部件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整体的附加价值,开拓出口零部件和维修用零部件市场;积极发展汽车展示销售、维修养护、汽车金融、汽车物流、汽车贸易、汽车游乐等领域。
现代冶金: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以无缝钢管、高档板材和高档金属制品为代表的深加工、附加值高和市场短缺的产品。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节能减排和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和工艺的更新升级,无缝钢管产品技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重点高档金属制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空间布局
装备制造:依托中船重工造修船、中海油海工装备、太重大型重型设备、铁道部和北车集团大功率机车综合维修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3个专业化产业集群,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
临港经济区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交通运输设备、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成套设备、重型数控机床、锅炉和动力设备、核电风电设备、大型工程机械、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和以动力、传动、控制和基础制造装备为代表的关键设备,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装备配套产品,建设成为国内最具区域竞争力的重装设备产业基地。
3个专业化产业集群分别为南港工业区以石化设备为特色的重装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油钻采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总成式、整机型的大型专用成套设备,建设世界一流的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开发区、空港经济区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减速机、变速器、发动机、自动化控制系统、液压件及控制系统、基础部
件等关键部件,精密测试仪器、发电及输配电设备、电梯、机床等轻型装备。
新引进装备制造项目原则上向上述集聚区和集群集中,其他区域限制发展。
汽车产业:依托现有基础,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
开发区汽车产业集聚区,其中东区重点发展中高级轿车及新能源汽车,西区重点发展轿车、客车、卡车等车辆。
现代冶金:优化现有冶金产业布局,逐步向南港工业区调整聚集,建设南港工业区现代冶金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其它区域限制冶金产业发展。第十六条 电子信息产业(1)发展目标
建设国家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通信设备产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40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17 %左右,地均产出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55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13%左右,地均产出达到140亿元/平方公里。
(2)发展重点
巩固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三大优势领域,壮大
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集成电路、嵌入式电子、软件四大潜力领域,培育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光电子、OLED显示器件等六大战略性新兴领域。重点扶持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物联网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终端及核心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扶持3G互联网和内容服务产业发展;加快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建设,以系统应用为重点,打造覆盖分布式存储、云平台管理软件、中间件、云终端、云安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数码影音设备等高端电子产品配套所需的片式和新型元件;重点发展新型消费电子产品,推动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相关设备研发和应用升级,积极发展IPTV网络电视及多媒体移动终端等3C技术产品;重点发展整机产品、国内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集成电路和通用芯片产品;重点发展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产品,着力培育工业及行业应用软件、内容服务、动漫游戏、信息安全等潜力领域。
(3)空间布局
集成优势、突出特色,规划建设3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产业集群,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
3个产业集聚区为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包括开发区东区、西区和微电子工业区,以移动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生产和研发、软件及信息服务、高性能服务器及网络设
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壮大现有基础,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综合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空港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通信、物联网、光电、航空电子和软件及信息服务;滨海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性能服务器研发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等。
1个产业集群为中新天津生态城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第十七条 生物医药产业(1)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8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3%左右,地均产出达到120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6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4%左右,地均产出达到130亿元/平方公里。
(2)发展重点
以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新型化学制药和现代中药产业为重点,巩固化学制药优势,加大传统医药高新技术改造力度,形成 “创新—孵化—中试—生产”生物医药产业链。生物制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检测基因生物芯片、生物酶制剂、各类疫苗和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新型化学制药,重点加快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发展,巩固“三素一酸”(激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的优势,建设治疗心脑血管、糖尿病及肿瘤等大病种药物生产基地,提高制剂水平,加快新药研制速度。现代中药,重
点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标准化建设步伐,依托生产制造和研发优势,着力开发中药新药和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加快透皮吸收、靶向或定位释药等新型制剂的开发,开展现代中药检验检测技术和标准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中兽药研发,保持中药现代化全国领先地位。发展壮大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药研发,推进中药领域的产学研联合。大力发展高端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诊断试剂、检测仪器、介入治疗、微创外科器械等医疗设备及器械的研发和制造。
(3)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2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产业集群,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
依托国家的支持,以部市共建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为核心,规划建设滨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其中华苑科技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滨海科技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及产业化;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其中东区重点为产业研发,西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及制造。
1个产业集群为空港经济区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及制造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原则上向上述集聚区和集群集中,禁止发展高污染项目。
第十八条 新能源新材料(1)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风电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光伏产业基地和绿色电池之都;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22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10%左右,其中新能源产值规模达到18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80亿元/平方公里;新材料产值规模达到4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
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34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8%左右,其中新能源产值规模达到28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新材料产值规模达到6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70亿元/平方公里。
(2)发展重点
风电领域:重点发展2.5兆瓦以上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和3.5兆瓦以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叶片、控制系统、发电机、变流器装置、齿轮箱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积极研究探索大型并网电机组短时储能技术;推进检测、认证、技术交易、产品设计和风力发电场建设、运营、维护等专业化服务;搭建海上风机试验场,为国内外风电整机和零部件企业提供设备运转检测和试验平台;鼓励企业开发海外风电市场。
绿色二次电池领域:重点发展超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及液流电池及关键
电池材料;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应用的移动高功率动力电池电源以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备用电源灯应用的固定大容量储能电池;支持发展原材料及零部件,绿色二次电池,产品应用及技术服务等产业链环节。
太阳能光伏领域:重点发展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支持发展薄膜电池、聚光电池、BIPV系统集成;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应用,支持低压并网屋顶电站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工程咨询及设计、安装及维护、光伏系统集成设备产业化;吸引、培养太阳能光伏电池配套设备生产商,积极引进逆变器生产商。
LED领域:重点发展新型衬底材料、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功率型芯片、白光LED封装产品、LED照明产品及系统。
新材料:依托滨海新区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特种功能材料技术和材料共性技术,发展特种塑料、特种高分子材料等绿色化工新材料;硅基材料、发光二极管材料、光电子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锂电池中的正负极材料、非晶硅薄膜、砷化镓等新能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轻质且高强高韧、耐老化、耐腐蚀的航空航天专用材料;仿生材料、活性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以及组织和器官修复与替代等生物医药材料;以及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纺织新材料等。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3)空间布局
新能源: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大企业大项目的落户,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3个产业集群,规划用地面积28平方公里。
1个产业集聚区为滨海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3个产业集群分别为开发区新能源产业集群、临港经济区新能源产业集群(风电、核电装备)、中新天津生态城新能源应用示范产业集群。
新材料: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产业集群,规划用地面积8平方公里。
轻纺经济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和纺织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
1个产业集群为开发区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群。第十九条
轻工纺织产业
(1)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产业基地,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轻纺经济园区。
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21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9%左右,其中食品粮油产值规模达到15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纺织产业产值规模达到4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
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30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7%左右,其中食品粮油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70亿元/平方公里;纺织产业产值规模达到7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70亿元/平方公里。
(2)发展重点
粮油加工领域:扩大油脂加工原料种类,在大豆油加工的基础上,鼓励发展棕榈油、橄榄油产品,适度发展菜籽油等其他小品种油;延伸粮油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形成精炼、小包装油、特种油脂和油脂化工等整个油脂加工及废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模式。
食品饮料领域:继续引进传统食品饮料行业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食品生物工程、葡萄酒酿造,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生物食品产业基地。
纺织领域:重点发展产业用布(含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高性能树脂复合材料;以“品牌化”促进服装业发展,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发展特色产品,提升设计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包装领域:重点发展商业印刷、环保型纸餐具、纸制文具、各种功能瓦楞纸箱等产品;着力发展陶瓷、生物纤维、化学纤维、复合材料等新型包装材料;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包装印刷机械的研发、制造和产业化。
日用化学领域:重点发展工程涂料、日用洗化、生物制剂、植物、生物活性提取物、天然植物添加剂等新原料。
塑料领域:依托新区快速发展的石油海洋化工原料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用塑料、塑料包装、医用塑料、氟塑料,积极进入工程塑料、塑木复合,废旧塑料回收改性等领域。
(3)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3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产业集群,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
临港经济区粮油产业集聚区打造粮油加工全产业链;轻纺经济区轻工纺织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轻工产品等;开发区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加工。
1个产业集群分别为中心渔港水产品加工集群。第二十条
节能环保产业
(1)发展目标
建成世界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重要的环保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到3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1%左右,地均产出达到30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1%左右,地均产出达到40亿元/平方公里。
(2)发展重点
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深入推进石化、电水盐联产、现代冶金、汽车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节能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智能电网中的输配电智能自动化控制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在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监测设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
(3)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规划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区现代产业区、茶淀工业区等联动组成北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系统集成、研发及示范应用,开发区现代产业区、茶淀工业区等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相关产业。
第五章
组团布局
第二十一条 核心区产业布局
包括开发区东区、中心商务区、东疆港区(含保税港区)、天津港保税区、塘沽海洋高新区。
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低污染、低耗能、低耗水、地均产出高的都市型工业;电子信息、汽车、轻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和进出口加工制造业。
第二十二条 西部战略性新兴工业组团
包括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滨海科技园)、开发区西区。重点发展航空制造及其关联产业、航天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轻型装备制造,着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提升,形成产业规模。
第二十三条 北部生态工业组团
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区现代产业区、茶淀工业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北疆电厂循环经济产业区等。
重点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机械制造、游艇制造和维修以及软件等相关都市型工业,发展热电联产、海水淡化等循环经济产业。
第二十四条 南部重装、化工、轻纺及现代制造业拓展工业组团
包括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轻纺经济区、大港石化产业园区、南港新兴产业区(中华民营经济园)等。
重点发展重型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石油和化工、轻工纺织、新材料、粮油加工、海洋科技、节能环保以及基于开发区现有制造业优势的产业拓展等。
第六章
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引
第二十五条 开发区产业发展指引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轻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产业、食品加工。
规划建设开发区汽车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4个产业集聚区;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3个产业集群。
第二十六条 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指引
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轻型装备制造。规划建设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2个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及制造集群、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个产业集群。
第二十七条 滨海高新区产业发展指引
重点发展航天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3个产业集聚区。
第二十八条 临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指引
充分发挥临港优势,重点发展重型装备制造和粮油加工产业。现有石化产业不再新引进项目,就现有项目重点进行产业链优化及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并促进石化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
规划建设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粮油产业集聚区2个产业集聚区和新能源产业集群(风电、核电装备)。
远期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开发要与轻纺经济区统筹联动,利用港口岸线优势承接临港工业特点的轻工纺织项目,为轻纺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供支撑。
第二十九条 南港工业区产业发展指引
重点发展石油和化工、现代冶金、重型装备制造;鼓励发展与石化、现代冶金配套的节能环保产业。
规划建设石油和化工产业集聚区、现代冶金产业集聚区2个产业集聚区和重装产业集群。
第三十条
南港新兴产业区(中华民营经济园)
作为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拓展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
规划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第三十一条 轻纺经济区产业发展指引
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石化合成材料为原料基础,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轻工建材、新材料以及相应的商贸物流。
规划建设轻工纺织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2个产业集聚区。
第三十二条 中新天津生态城产业发展指引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软件及信息服务、新能源产业;适度发展组装型高科技制造业。
与开发区现代产业区、茶淀工业区等联动组成北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新能源应用示范产业集群2个产业集群。
第三十三条 开发区现代产业区产业发展指引
与开发区总体产业规划和新区北部生态旅游定位相协调,在重点产业选择上与中新天津生态城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重点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的高端机械制造和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十四条 中心渔港产业发展指引
重点发展水产品冷链加工,适度发展游艇加工组装与维修产业。
规划建设水产品加工集群。
第三十五条 滨海旅游区产业发展指引
重点发展旅游用品产业、游艇加工、组装、检测与维修产业。第三十六条 天津港保税区产业发展指引
重点发展海洋运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现有现代冶金、粮油产业保持现有产业规模,不再扩大。
第三十七条 天津东疆港区(含保税港区)产业发展指引 适度发展低能耗、环保型、轻结构为特点的出口加工业。第三十八条 塘沽、汉沽、大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指引 街镇工业园区要整合资源、集成优势、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与新区主导产业联动,发展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园区功能和发展水平。
(1)塘沽工业园区包括塘沽海洋高新区、胡家园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
(2)汉沽工业园区包括茶淀工业区、滨海物流加工区、营城工业区、大田镇工业区、杨家泊镇工业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农产品、水产品深加工及都市型工业。
(3)大港工业园区包括大港石化产业园区、中塘工业区、太平工业区、古林工业园区、大港经济开发区、小王庄镇工业园区等,重点发展精细化工、金属制品、汽车配件及新型建材等。
第三十九条 无瑕街、葛沽镇产业发展指引
该区域的现代冶金产业向高端提升,适时向南港工业区聚集。
第七章
布局调整重点
第四十条
近远期建设与调整重点
以“十大战役”为平台,推进增量集中调整提升,存量整合优化。
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功能区,促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向西部组团集中;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绿色现代工业产业向北部宜居旅游片区集中;重型装备制造业向临港经济区和南港工业区集中,石油和化工产业向南港工业区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向核心城区集中。
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产业发展,核心城区严格控制占地大、附加值低、能耗高的工业产业项目发展;临港经济区限制发展石油和化工产业;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限制发展冶金业;开发区现代产业区禁止发展污染性产业。
适时调整、搬迁重点化工、冶金企业,核心城区、大港城区及北部组团的天化、大沽化等化工企业适时向南港工业区聚集;塘沽海洋高新区现有能耗高、水耗大的工业产业,适时调整升级;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适时整合迁往南港工业区;海河下游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适时迁往临港经济区和南港工业区。
第八章
支撑体系
第四十一条 土地支撑
到2020年,工业用地面积规划为400平方公里,新增工业用地将主要来源于临港经济区和南港工业区围海造地及功能开发区、示范园区的新规划用地和拓展用地,工业用地产出率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
完善土地供应和管理机制,合理确定用地指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严格建设用地控制标准,鼓励兴建多层厂房,综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加大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四十二条 交通支撑
依托主要工业区、商品集散地,充分发挥新区海、陆、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势,重点发展高速公路、快速路、普通公路、铁路和海港、空港等综合物流交通网络,服务各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承担仓储、集散中转、生产配送等职能,增强对新区产业带动、聚集和辐射作用,支撑新区工业快速发展。紧邻铁路运输通道,至少依托一个专业化的物流园区,形成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提升产业的区位优势,强化产业关联,增强对区域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
港口:结合“双港区”建设,规划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物流园区、南港工业区物流园区为主的海港物流集聚区,作为联通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
节点,建成北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南港10万吨级航道、临港10万吨级航道,建设集装箱码头和各类大型专业化码头,改造和新建泊位100个以上,以满足临港产业和其他产业对海港物流的需求。
航空:加快发展空港物流集聚区,实施滨海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提升机场吞吐能力,完善货运和服务设施,增强产业依托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支撑航空航天等临空产业聚集发展。
铁路:加快建设津秦专线、京津城际延长线,与津沪、津保、津秦等高速铁路组成辐射华北、华东、东北等区域的铁路网络,提高新区产业服务辐射范围;加快完善京山、津蓟、黄万、津霸、津蒲等普通铁路联通周边腹地,对工业能源材料运输及与销售市场的联通提供支撑,扩大产业辐射腹地的范围。
公路:加快建设和改造京津唐、唐津高速、津石等工程,形成连接衔接海、空两港,服务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聚集需要的交通骨架,支撑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交通需求。加快规划建设海滨大道、京港、塘承和南港高速等工程,形成和衔接南部港区、北部港区和环渤海高速公路,服务石油化工、现代冶金、机械装备制造、环保等产业发展聚集需要的路网骨架,支撑临海产业发展带交通需求。
第四十三条 能源支撑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强化节
能管理,新区工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随着新区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步伐的加快,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将会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区将会加速建设与滨海新区工业发展相匹配的能源供应系统,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到“十二五”末,新区工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8.5%左右;2020年工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30%左右。
电力:挖掘电厂潜力,采取“以大代小”等途径,实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建设北疆电厂二期、北塘热电厂、南疆热电厂、大港电厂二站、华能燃气热电厂、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建中心渔港、沙井子二期和海上等风力发电场和电网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建成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带动其他区域智能电网工程建设。逐步调整和规范高压走廊,建成与新区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坚强电网,满足工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燃气:增加燃气供应能力,建设内陆向新区的输气管道,引进鄂尔多斯市等煤质天然气气源。完善新区燃气管网布局,建成覆盖全区、环状供气、统一调度的燃气输配系统,建设天津港30亿立方米LNG接收站和大港10亿立方米地下储气库,提高能源储备和应急能力,保障生产用气。
供热:发展热电联产,建设南疆热电一期、北塘热电一期等
热电厂,扩大华能IGCC规模,新建一批热力管网,为新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热源。
管道:发挥港口和产业关联优势,结合原油储备、天然气输送、第二套大炼油和130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发展管道运输,形成较为发达的管道运输系统,降低运输成本。
第四十四条 水资源支撑
供水方面:建设南水北调市内配套新区段工程,改造北塘水库为水源水库。新建南部地区水厂,扩建汉沽水厂,逐步整合其他水厂,完善输配水管网布局。大力实施海水直用和海水淡化,扩大新泉、北疆等海水淡化规模,新建南港海水淡化厂,到“十二五”末,新区日产淡化水达到70万立方米左右。加快中水回用,加大水处理应用技术推广,建设中心渔港、北塘、轻纺经济区等再生水厂,提高水重复利用率,通过雨水综合利用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水供应。
排水方面:重点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区、临港经济区、空港经济区等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的收水排水市政管网,配套建设相应再生水厂,实现排水系统对建成区的全覆盖。
第四十五条 环境承载力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现状燃煤锅炉改造并网,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设施,增大燃烧清洁燃料比例,开发利用新能源,外引电力、燃气等清洁能
源。重点推进冶金、石化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建设大气、地表水环境自动检测站点,特别要加强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监测,严格控制工业废气超标排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六条 发挥项目支撑带动作用
一是完善重大项目服务协调机制。按照“三个一批”(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要求,推进专业化招商,进一步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按照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前期项目和招商项目等类别,实行精细化分类推进机制,推进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实施。
二是形成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的工作机制。对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聚的项目要优先支持,在项目申报、环境评估、土地供应、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第四十七条 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
一是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积极探索各功能区共享共赢的政策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新区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及固体废物处理、交通运输、信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的集约和高效利用,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34
切实达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提高新区整体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
二是加强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根据我市和新区工业总体布局,积极争取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功能区。促进滨海新区各功能区之间产业优化布局和产业集聚;加强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其他区县之间的项目协调,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促进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协同发展。
第四十八条 提高工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强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对国家重大产业化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地方配套。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联合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三是制定和实施新区知识产权战略。建立重大经济活动和项目的知识产权审查制度,以国内首家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为依托,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第四十九条 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支持配套产业发展。以大企业大集团的品牌优势、资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为依托,吸引民营资本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上下游配套企业,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环境。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示范区,引导和支持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营销策划、融资担保、商务代办、法律服务、信息中心等研发和服务机构聚集发展。
三是建立配套服务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技术产业联盟,提升科技对企业、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创造支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教育环境。做强做精传统和特色专业,加快发展新兴专业,建设服务于新区产业发展的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教育联盟建设,完善汽车、电子、机电等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创建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云计算等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形成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为一体的教企合作示范基地。
五是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加大支持力度,做好整体规划,综合平衡新区区域、行业间信息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骨干传输网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产业
信息化项目示范推广,统一全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积极推进物联网示范工程和企业信息化项目。
第五十条
强化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产业规划引导,编制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精确制导的产业政策。用活用足相关扶持政策,对工业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工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完善重点产业项目信息库,定期发布工业投资导向目录,实施动态管理,为产业招商和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争取新区战略新兴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重点,建立上下联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扶持机制,合力共建有聚合性的新兴技术研发平台。
二是制定用地效能评估办法,出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针对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建立企业效益评估和淘汰预警机制,支持各功能区盘活闲置用地,激活低效用地,用活存量用地,逐步淘汰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效益低下、不符合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用地效能的提高。
三是制定实施品牌培育政策,研究制定工业中长期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和培育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对品牌企业培育和名牌创建工作的财税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品牌产品的保护力度,形成工业自主品牌的有效推进和保护机制。加快制定企业创品牌奖励政策,加大品牌产品推销宣传力度,规
范和完善名牌产品的认定和评价标准,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四是制定完善节能减排政策,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新建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符合环保准入条件,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能耗、低污染的项目,重点予以支持和加快环评审批进度。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落实减排措施,切实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在线监测(控)网络系统,探索建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互动发展的新机制,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采用先进高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建立工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第三篇:5南京市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行动计划
附件五:
南京市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行动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主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经市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推进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提出以下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聚焦“四个第一”为核心,以2014年青奥会举办为契机,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进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区域(以下简称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加快主城区域工业生产企业“退城入园”,进一步减少污染,促进企业提档升级,扩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扩张性增长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优化主城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城乡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二、调整原则
(一)科学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引领主城区域工业企业搬迁工作,重点做到企业搬迁与主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提升城市品质相结合;有序引导主城区域工业企业向国家级开发区和郊县重点园区搬迁,做到“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
(二)提档升级。积极鼓励主城区域工业生产企业通过搬迁实现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产品档次、经济效益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整体推进。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支持、整体推进的原则,调动企业、部门、园区各方积极性,建立企业、两级政府和部门联动机制,制定主城区域工业生产企业搬迁计划,指导企业制定搬迁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筹协调搬迁企业新址建设工作,鼓励企业通过搬迁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实现做大做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人流、物流、信息流优势,制定原址开发计划,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新创业社区。
(四)统一政策。根据搬迁整体计划,按时间节点完成搬迁工作,统一和明确时间要求;按地块所在区域制定统一的收储补偿标准,统一土地收储政策;建立早搬早奖、快搬快奖的奖励机制,制定鼓励搬迁企业在南京新建项目的贴息政策,统一奖罚措施。
(五)分工负责。主城区域工业企业搬迁除上汽所属的南汽和东华、金城集团、中电熊猫、晨光集团、宏光空降、际华3521等大型企业集团由市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推进外,其他企业按属地由所在区政府负责实施。
三、目标和方向
(一)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实施工业生产企业“退城入园”,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市主城区域具备搬迁条件的工业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搬迁任务。
(二)时间安排。2012年,全面启动我市主城区域内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制定搬迁企业计划和实施方案,推进企业搬迁工作;2013年,搬迁企业启动主城区域外新址建设;2014年底前,主城区域企业原址厂区停产;2015年,全面完成主城区域工业布局优化调整工作。
(三)工作路径。在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范围内,对于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的工业生产企业必须实施搬迁,由政府依法实施征收后按规定补偿安置;对符合城市规划可进行经营性用途开发建设的工业用地,通过市场化手段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收储;对于少数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的工业生产企业,在生产装置搬迁后,经市领导小组同意后可通过“退二进三”形式对原址进行适当改造,用于发展除房地产开发以外的第三产业和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社区等;少数符合城市规划和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没有污染的重点企业以及创业创新企业,经市领导小组批准后可暂不搬迁。
(四)调整方向。主城区域工业企业搬迁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全市工业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向郊县重点产业园区集聚,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工业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向是:
1、化工产业:化工类企业向南京化工园区集中,园区外原则上不再新上化工项目;
2、电子信息产业:光电显示类企业向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通信类企业向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信息家电类企业向溧水经济开发区集聚;
3、汽车产业:引导汽车及其零部件等相关企业向江宁、浦口、溧水三大基地集聚,重点向浦口桥林基地集聚;
4、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类企业向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
5、轻工纺织产业:轻工纺织类企业重点向六合区程桥纺织工业园集聚;
6、机械装备产业:机械装备类企业重点向高淳经济开发区集聚;
7、食品产业:食品类企业重点向六合、溧水、高淳经济开发区集聚。
四、完善配套政策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进企业搬迁
1、统筹安排市主城区域工业企业搬迁奖励资金。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市政府每年根据搬迁实施计划和资金实际需求,在市工业发展资金中新增部分资金,统筹安排用于主城区域工业企业搬迁奖励,实行早搬早奖、快搬多奖、逐年递减的奖励办法。对搬迁企业在南京主城区域外重点园区内的新建项目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或设备补助,支持搬迁企业的发展。
2、规范搬迁企业原址土地收储。搬迁企业原址土地划拨用地或工业出让用地,均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按征收规定收储,市政府已明确由各区、园区、板块、平台独立运作范围内的,由各区、园区、板块、平台按相关规定自行运作。土地收储价格由市国土主管部门按所在地块的土地级次和土地性质分档确定,严格按照标准推进收储工作。市土地储备中心按照市领导小组批准的搬迁实施方案,根据房屋征收与补偿的相关规定,经市国土、审计、财政等部门共同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后,合理确定地上建筑、设备等补偿费用。其中国有土地上被征收房屋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按房屋征收评估办法评估。企业人员安置费用由国资委、人社局核定。补偿方案报市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市土地储备中心与企业签订土地收储协议。特殊情况由市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3、集中部分搬迁企业土地变现收益作为搬迁基金。已收储的土地根据土地出让计划和市场需求情况,对符合城市规划可进行开发建设的地块,按规定进入土地市场公开出让后,集中一定比例的市级土地出让净收益,设立全市工业企业搬迁基金,统筹安排用于平衡市区工业企业搬迁补偿资金。(1)对搬迁企业补偿款与经批准的企业搬迁方案确定的搬迁成本有较大差异的,经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可给予搬迁企业适当的补助,补助费用在搬迁基金中列支。(2)对搬迁企业腾出后的土地用于非经营性用途的,收储费用由相关项目单位承担,支付给搬迁企业。项目单位无力承担的,经市领导小组同意后,可从全市工业企业搬迁基金中列支。(3)搬迁基金要计划使用,确保总体收支平衡。
4、优先落实搬迁企业土地指标。市国土部门应根据市领导小组批准的工业布局调整计划和企业搬迁计划,按照依法集约用地要求,优先安排落实企业搬迁开工建设必须的用地指标。项目用地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化率等各项指标需满足《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2010版)》的相关规定。搬迁企业在主城区域外工业园区搬迁复建的项目符合要求的,可以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办理供地手续。属于关停的企业不再供地,搬迁企业落户江南九区范围内总投资低于7000万元,在浦口、六合两区范围内总投资低于6000万元,在溧水、高淳两县范围内总投资低于4000万元的搬迁项目,不再单独供地,一律安排进入园区标准厂房。
5、搬迁企业在原址所占用的排污等环境指标经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原指标可随企业搬迁转移至新址区域。对搬迁后排污总量减少的企业,市环保部门可给予一定奖励。搬迁企业上一年缴纳的排污费可作为搬迁后污染治理补助资金,专项用于“三废”治理设施建设。
6、对搬迁企业新建厂房及配套设施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规费,建设规模在原规模内的规费给予全免,超出部分市权范围内予以减免。
7、加强落实国家针对企业搬迁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只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免征营业税。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因城市规划、国家建设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土地使用权,免征土地增值税。凡符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用与补偿规定,企业被征收的土地,如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其所得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部分,免征契税。按规定办理搬迁企业税务变更手续。
(二)制定限制政策,严格工业准入
1、严格控制主城区域工业项目的审批。在工业布局调整区域内,不再新增工业用地,不再新审批设立不符合都市产业发展要求的工业企业。对列入搬迁计划的工业企业,企业现址扩大生产规模的技术改造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
2、加大调整区域内环保整治力度。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主城区域范围内环境治理标准和企业污染治理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核减主城区域企业的排污总量指标。
3、逐步提高主城区域范围内工业企业的排污收费标准,增收的排污费全部用于城区环境治理;对主城区域内暂时不搬迁的工业企业现有污染治理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污总量指标的限期治理,在限期治理期间,按照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限产限排,限期治理不合格的一律停产,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4、调整范围内的搬迁企业,应按照全市统一计划进度实施搬迁,对未按计划搬迁或逾期不搬迁的企业不享受搬迁奖励政策。
(三)妥善安置职工,确保平稳推进
1、列入搬迁计划的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的,其职工原则上不予分流,企业不得借搬迁之名进行人员分流。对企业关停或确需裁员分流职工的,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2、搬迁企业与在册在岗职工协商,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应依法及时做好劳动合同的变更工作,并提供相关工作便利,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经与在册在岗职工协商,对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一致的,应按《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双方另有合法约定的从其约定;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原国有企业转制职工,企业与职工可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协议办理离岗退养。
3、企业仍按照搬迁前的模式保留原社会保险费缴纳办法和经办渠道,确保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平稳接续。企业对于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应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以及失业保险待遇享受。
4、搬迁企业是处理职工劳动及社保关系等问题的主体,要积极筹措并承担处理过程中的所需费用。由政府通过相对应的收购补偿实施平台向搬迁企业支付的收购补偿款,应优先用于支付处理职工劳动及社保关系等问题的费用;对企业自行筹措并用于支付处理职工劳动及社保关系的费用,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可列入企业搬迁成本。
5、在企业实施搬迁工作中,有关部门适时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用工单位等,积极提供就业岗位信息,适时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实施就业援助工作,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帮助因企业搬迁而失业的职工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布局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市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工作,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研究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等。各主城区域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工业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区内工业生产企业搬迁工作。
(二)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抽调人员,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办公室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报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后执行。市经信委会同发改委、规划局、环保局、财政局、人社局等负责组织对搬迁企业搬迁实施方案的论证,负责对搬迁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备案(核准)或转报;市环保局负责对主城区域污染企业的认定;市规划局负责指导搬迁企业合理选择新址,以及出具原址土地上市公开出让的外部条件和规划要点;市国土局负责组织搬迁企业原址土地的收储和上市公开出让,以及办理搬迁项目的新址用地手续等;市人社局负责牵头指导搬迁企业做好职工安置等相关事宜;其他相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积极支持企业搬迁按期有序实施。各主城区域人民政府负责确定搬迁企业名单,具体落实企业搬迁工作。
(三)积极做好搬迁协调服务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主城区域工业企业搬迁的总体工作计划,结合各区、各企业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实施企业搬迁,确保“十二五”期间完成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同时,围绕服务企业的中心目标,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强化部门间的联动配合,组织相关部门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开通“绿色通道”,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项目审批。对搬迁企业要逐一建立台帐,实施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规划、环保等搬迁难点问题,促进企业加快搬迁进度。
(四)加大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督查力度。对重点搬迁企业建立由市领导分工挂帅的项目推进责任制,各部门应严格按照市领导小组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各负其责,按序时进度加快推进。同时,为加强对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工作责任,提高行政效率,成立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督查组,日常工作由市监察局负责。
各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可参照本行动计划执行。
第四篇:市委书记在全市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X X X 同志
在全市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市政府在春节过后就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要的同志们:
考虑是,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和工业布局优化不但关系到全市工业和产业布局,也关系到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和区域布局,是市委市政府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市绿色都市建设大会部署,全面总结去年优化整治工作形成的经验,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确保在2014年青奥会前完成“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和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任务,为南京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空间。刚才,三个区县做了表态发言,讲的都很好,沈健同志还通报了优化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建业市长作了全面的工作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
南京是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也是重化工业集中的城市。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和污染企业的搬迁整治。2001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就明确提出了城市发展的“一疏散、三集中”战略,其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是一项重要任务。其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发展目标,以及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加快构筑产业优化发展新格局的工作要求。最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契机,先后启动实施了包括燕子矶—迈皋桥地区污染企业搬迁整治、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等一系列工程。特别是去年7月份以来,我们又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专门成立了全市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制定实施相应的行动计划。通过这半年多的努力,优化整治工作初见成效、反响很好。关闭了燕子矶地区66家小化工企业,首批整治的173家“三高两低”企业中,130家实施了关闭,14家实现了转型,11家完成了搬迁,14家整治达标,完成率达到97.7%。通过集中整治,不仅优化了城市环境,去年优良天气达到317天,比前年增加15天,其中,优秀天气62天,比前年增加21天;而且增强了发展后劲,去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3%,但是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却下降了3.7%,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好的;同时锻炼了干部队伍,全市上下形成了一套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保证政令畅通的组织协调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责任追究机制,锻炼了一批思想作风过硬,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诚挚的慰问,同时也向大家拜个晚年。
优化整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充分说明,只要我们下决 心、下苦心,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只要领导抓,抓领导,动真碰硬,真抓实干,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去年“首战告捷”的形势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既定的目标任务相比,今后几年的优化整治工作十分艰巨,任务十分繁重,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突出的政治任务和发展大计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要求,突出重点难点
全市工业布局优化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核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筹推进,严格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全面加快主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步伐,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层次,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为“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腾出空间、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年的优化整治工作目标是全面完成第二批 162 家“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全面启动主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制定出台搬迁企业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 2014 年完成“三高两低”企业整治搬迁,2015 年完成主城工业布局优化调整。
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统一规划。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引领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重点做到企业搬迁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企业整治与提升城市品质相结 合,有序引导主城区工业企业向国家级开发区和郊县重点园区搬迁,形成“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良好格局。二是统一政策。要严格按照整体行动计划,统一时间节点,统一补偿标准,统一收储政策,统一奖罚措施,确保全市一个标准、一个口径。三是统筹推进。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支持、整体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业、部门、区县、园区各方积极性,加快建立企业、两级政府和部门的联动机制,统筹做好搬迁整治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新址规划建设、原址开发改造等一系列工作,整体提升企业品质、产业品质和城市品质。
工作推进中,要突出“严、好、快”的“三字方针”:
一是在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工作中要突出一个“严”字。“三高两低”企业数量众多,布局分散,情况复杂,整治工作必须严格标准、严格执法、严格验收、严格监管,以铁的手腕督促推进,严防关了又开、死灰复燃。在“严”字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五个一批”,即:坚决关闭一批,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落后、污染严重、能耗较大的生产线和企业坚决关闭;限期治理一批,要在3月底前对电镀、化工、印染、冶金、铸造、水泥等重污染行业进行彻底摸排,超标排污的企业要停产治理,年内无法达标的一律关停;严格监控一批,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在线监测,实现市、企联网;引导转产一批,对部分达标无望的企业,引导其转变投资方向,积极盘活资产,尽量减少损失;培育示范一批,选取一批整改有力、措施到位、效果明显的企业典型,总结经验予以推广。
二是在推进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中要突出一个“好”字。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涉及中央和省属企业多,涉及干部职工多,涉及各类矛盾和利益多,这项工作一定要坚持好字当头,统筹推进。要选择好突破口,128家纳入计划的搬迁企业总占地1.2万亩,其中南汽集团、东华公司、金城集团、中电熊猫、宏光空降、际华3521等几家大型企业就占地7756亩,占全部总量的65%。因此,做好此项工作,关键要在这些大企业的搬迁上取得突破。要制定好政策,在产业政策上,鼓励企业通过搬迁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在土地政策上,按照企业所在区域制定统一的收储补偿标准;在搬迁政策上,建立早搬迁早奖励、快搬迁快奖励的奖励机制和鼓励企业在宁新建项目的贴息政策。要安置好职工,对搬迁企业或困难企业的职工安置,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用工单位等,多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适时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实施就业援助工作,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切实做好困难企业的职工转岗培训和分流安置工作,以及失业职工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维护搬迁工作中的稳定。
三是在落实行动计划上要突出一个“快”字。目前,主城区工业布局调整行动计划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行动计划已经制定,128家涉及工业布局调整的搬迁企业和162家今年整治的“三高两低”企业名单也已排出,青奥会前完成整治工作和2015年完成工业布局优化的目标也已明确,下一步关键是执行、是落实。能否高效率、快节奏、按时间节 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是检验我们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狠下决心、狠抓落实,既要做到认识上“早”,更要做到行动上“快”,咬定目标、紧扣时点、确保进度,又好又快地推进工业企业搬迁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是集政府行为、市场行为、法律行为、社会稳定于一体的复杂综合体,全市上下一定要做好打硬仗、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不断提高领导力、执行力,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要强化组织领导。市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统筹协调指导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区内工业生产企业搬迁工作。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市形成区县、镇街分级管理,各部门相互协调、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确保各项工作部署到位、检查到位、考核到位、执行到位。
要完善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始终坚持行政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社会各种资源向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方向集聚。各区县要统筹用好工业企业搬迁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奖励资金,根据自身财力水平,合理安排配套资金,科学制定扶持、补偿和 奖励政策,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自愿搬迁、自动关闭和自觉整治。同时,对搬迁企业或关闭企业的土地处置、税收优惠,相关部门要联动配合,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尽快落实政策,促进企业加快搬迁进度。
要加强督查考核。通过科学的、多维的、客观的评价体系,综合评定优化整治工作的绩效,严格兑现奖惩,充分保护、调动和激发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工作落实的实效性和重点问题的解决率,建立完善企业搬迁和布局调整督查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明查暗访和督查督办活动,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力落实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整治不及时的,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
要做好舆论宣传。前一阶段的优化整治工作中,新闻单位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宣传了正面典型,另一方面曝光了一批整治不力的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取得了积极的工作成效。下一步工作中,要继续发扬新闻单位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曝光和批评违法行为,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做好环境保护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为优化整治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同志们,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和主城工业布局调整,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征程中,全市上下一定要齐心协力、齐抓共建,坚持不懈地推进这项工作,为把南京建设成为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市长在全市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XXX同志
在全市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加速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搬迁整治和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优化的再动员会、再部署会。刚才,沈健同志对优化工业布局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几个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做了很好的发言,等会儿杨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能够贯彻落实好。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十二五”规划和去年市十三次党代会上,我们做了三项战略性决策:一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在“四区两县”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向郊县发展,作为我市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绕城公路以内工业,除少数个别不能搬迁的以外其它工业企业全部要“退城进园”;三是对“三高两低”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去年杨书记来南京以后不断加大力度,173家“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燕子矶地区66家化工企业从2009年开始整治以来到去年已基本完成关停任务。这次我们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工业布局调整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就是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三大战略决策。这里,我就有关工作强调三点。
一、全市上下要从全局的高度和南京城市长远发展的高
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推动这项工作。这三大决策的实施有很多好处,既能优化主城区域的布局,又能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郊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既能进一步完成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任务,又能够推动我市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既能提升城市的产业水平和城乡建设水平,又能进一步改善老百姓的人居环境,应该说这是“一举多赢”的重大决策。
经过这一两年的努力,我们工业布局调整的格局和路数更清楚了。工业布局调整往哪里调?到哪里去?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次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调整的方向。从空间布局来说,化工企业要向南京化工园区集中,但有污染的企业或者小化工要以关为主,产业链企业、深加工企业可以搬到化工园区;汽车产业主要向江宁、浦口和溧水集中,包括汽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生产。我们在浦口桥林地区规划了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今后南车浦镇车辆厂搬迁也要向桥林集中,集中建设汽车和机车产业园区;通信企业往江宁搬,智能电网也是往江宁集中;家电类企业往溧水集中;机械装备类企业往高淳集中;轻工纺织类企业往六合集中;生物医药主要是往高新区集中。今天各区县、各部门以及有关企业的负责人都来了,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布局调整已经做了多次谋划,也明确了空间布局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强力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搬迁整治和主城工业布局调整。
二、要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和时序进度。总的要求,在2015年前完成主城区域工业生产企业“退城进园”工作,完成“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还有个时间节点就是在2014年8月份青奥会举办前对列入名单的“三高两低”企业必须全部关停并转,这项工作要提前进行,即使到时没有搬迁,也必须要关停。哪些企业先搬?哪些企业晚搬?我们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一是涉及主城建设、青奥板块建设和各大功能板块建设的,需要搬迁的要先搬;二是涉及产业布局调整的要先搬。特别是化工企业,现在我们已经搬迁了燕子矶地区的66家化工企业,接下来重点是整治尧化门地区和梅山地区,尧化门地区现在还有100多家小化工企业,必须限期搬迁、关停并转;三是对民生有直接影响的要早搬,老百姓反映强烈、影响百姓生活的必须先搬;四是对环境有污染的必须先搬。这次下达的33家企业是第一批,接下来我们还要按程序要求分批下达搬迁企业名单。这次企业搬迁不仅仅是地址上的迁移,要通过搬迁实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近,我和熊猫、晨光等企业集团负责人交流时就提出,现在各个区县园区都有熊猫,但一只“熊猫”也没有养大,如果当初熊猫集团好好规划,在南京哪个开发区建设一个熊猫产业园,现在面积可以达到 4—5平方公里,企业单个园区绝对可以达到全国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现在熊猫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液晶谷规划时往开发区集中集聚;晨光也是这样,现在有些乡镇工业园区也有晨光的厂,这就是缺少规划造成的,想想如果当初集中规划、集聚发展,现在也会做得很大;有些军工企业也是这样。当初搬迁时东
搬一块、西搬一块,造成管理成本大、生活功能不配套、职工有意见、经济效益上不来,这也与我们布局调整缺乏超前规划有很大关系。所以这次工业布局调整就是要超前考虑、统一谋划。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次布局调整市里统筹安排,包括土地指标的分配也要统筹考虑,城区原址土地原则上要统一收储。
三、要进一步为工业布局调整和“三高两低”企业搬迁整治提供服务。一是政策服务。现在已经制定了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的原则性意见,各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具体操作细则,先搬先得利,晚搬不得利还要受罚,政策要有期限,加上一个宽限期,但要服从全市统一的时间节点安排。要统一政策尺度,一把尺子量到底。过去有些政策与现在不一样,主要是土地收益问题,过去有些企业认为土地收益统统归企业,现在市里明确一条政策,土地性质按划拨、出让两种情况确定基准价给予补偿,地上附着物一律依法评估确定补偿,职工安置问题统一研究操作,不搞几种政策对人。土地以后的开发收益与这次搬迁不挂钩,因为政府拿下这些土地后,一部分要支付搬迁成本,还有一部分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有的企业拿出100亩土地,可能50亩地要用于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有的企业20亩地可能就是建一个小游园,所以要统筹安排。同时还要集中一部分土地收益,用于补助一些土地比较少、搬迁成本比较大的企业,适当做些调剂。余下的资金要专门建立政府基金,用于解决工业系统长期遗留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历
史包袱等,政府不会从工业布局调整中挪用资金,不会拿这些钱去建楼堂馆所,这一点我要和大家明确。希望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二是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一方面是对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一定要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通过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以及老百姓的监督抓紧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另一方面对退出主城区域的企业要做好职工工作,包括职工安置,落实好相关政策,各企业、各主管单位、各区县政府要迅速展开调查研究,做好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把需要解决的资产问题、债务债权问题、职工安置问题、养老保险等问题一并考虑解决。三是迁入地的区县政府要给予支持。迁入地的区县政府要提供配套环境和土地供应,保证搬迁的企业愉快地搬出去,关停的也要关得圆满。四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强力推进。有关部门对企业搬迁要实行特事特办,要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坐阵办公,集中精力,统一处理规划审批、项目审批、土地供应等问题,做好有关政策解释工作。“三高两低”企业搬迁整治和主城工业布局调整,工作难度大,时间紧,涉及面广,需要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各企业、各主管部门和各区县政府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真抓真干真关,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工业布局调整和“三高两低”企业搬迁整治能够圆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