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的国宝》片段教学
2、我国的国宝——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教材内容简介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单元;第三单元 课时;第三课时片段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及探索古遗迹
(二)片段说明
(三)本课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课文;《我国的国宝》截取的这个教学环节,通 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简介以及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处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本课例是里水镇品德与社会示范公开课。教材分析: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国的国宝,作为祖国文化有形的、综合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它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根一般的关系。教材主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发现和感受,体会中国古文明的辉煌及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引导学生透过历史遗迹探究背后的故事,引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树立保护古遗迹的意识。教学方法:五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11岁,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 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但对中国古遗迹价值的认识及保护古遗迹的意识还不够,需要教师进一步地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一步步前进。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欣赏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资料,生动的图片激活了学生情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生质疑时,引导学生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走近图片,走近秦始皇兵马俑,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目标:
1、对我国的古代遗产有一些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知道古遗迹的价值。
3、引导学生透过历史遗迹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重点:对我国的古代遗产有一些了解,透过历史遗迹探究其背后的故事。教学难点: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前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资料。
2、制作课件、录像。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到过哪个地方旅游?(个别生回答)
2、师:正是这些闻名中外的景点,让我们着迷。同学们,在祖国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留下的遗迹,这些遗迹全都是我国的国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板书课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其中有许多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师: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呢?(课件出示问题)
4、个别生答后教师出示评选条件(1)历史悠久(2)历史艺术、科学角度具有突出价值(3)还要经过世界文化遗产组织评审会的批准
5、师:可见,要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非常难的。虽然很难,但是老师却可以自豪地告诉同学们,我们中国很多省份的古遗迹都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导学过程:活动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知多少。(1)师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哪个省份有什么世界文化遗产呢?(学生说出p68页的某一 些省份的世界文化遗产?)(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遗迹在地图的什么位置?——教师相机在地图点出学生说的世界文化遗产。(3)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可真不少!据统计,截止2006年,我国一共有23处世界文化遗产,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4)(出示23个省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视频)(5)师导入: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谈观后感受:分别从数量多,影响大、珍贵、价值高、自豪)(6)小组交流会:同学们的感受可真多。老师知道大家课前也搜集了不少资料,在四人小组一起交流,好吗?(7)指名学生介绍。(8)师问:听了刚才这个同学对长城的介绍,你们还知道长城的其他资料吗?板书:长城 预设:学生1:我知道长城跨越了这些省市自治区:„„学生2:长城要建在高高的山上是因为„„学生3:长城城墙的顶部呈凹凸形是因为„„(9)师问:长城的砖块是怎样运上去的?——主要靠人力搬上崇山峻岭(10)师导入:是啊,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分
布在各个省份,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我国一部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世界文化遗产。(课件:布
达拉宫、故宫、丽江古城、西湖、颐和园、长城)活动
(二)、穿越历史,探索古遗迹。
(1)师导入:走进历史,2000年前的土地就在脚下。穿越历史,2000年前的兵马俑就在眼
前。现在,请同学跟着老师回到2000多年前的历史长河中,置身其中,你又有什么新的体
会。板书:秦兵马俑(2)(出示秦兵马俑的视频。)(3)师导入:看了视频,你有什么
体会(感受)?生:(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兵马俑栩栩如生、当时人们的技艺了不
起。)(4)师:为什么秦始皇用那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5)师导入:作为一个中国
人,看到中国有如此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怎能不为此而自豪呢?板书:自豪你们了解
它们背后的故事吗?(请同学看p71 72内容,了解世界文化遗产背后故事)(6)师导入:
谁来说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7)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请
同学们阅读72页的内容,找出秦始皇的功劳。过渡:除了气势磅薄的秦兵马俑和长城,在重庆市大足县有一个石窟艺术的圣殿——大足石刻。【课件出示图片】板书:大足石
刻
1、师:同学们请看:石刻图上的人在干什么?(学生交流与分享)2师小结:【你真
了不起,读懂了1300多年前人物的内心。】/ 【是呀,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孝德的典范,我们
要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 【是呀,农家妇女是多么勤劳、淳朴!】同学们,大足石
刻是以古代人们的生活情景为雕刻内容的,一共有5万多尊石像,下面请同学欣赏其它图片。
(出示课件)
3、生谈感受:你看了有什么感受?(预设生说——栩栩如生、雕刻技术高
超)
4、师总结:对,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优秀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拓展升华,谈感受:(1)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长城、秦兵马俑、大足石刻这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板书:„ „】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生:
我知道长城背后的故事。我知道北京有故宫······(2)师:是啊,我们祖国有如此瑰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十分骄 傲自豪,就让我们在《我是中国人》
这首歌中尽情表达心中的激情吧!附板书设计: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秦兵马俑自豪大足石刻„ „
第二篇:《我国的国宝》拟境片段教学设计
《我国的国宝》拟境片段教学设计
大桥中心小学
雷良庆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读、辨的方法,说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知道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2、会介绍长城、秦兵马俑等古遗迹,知道古遗迹的价值,通过辩论赛表达生活中要保护古遗迹和文物。学习重点:
能说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知道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学习难点:
通过感受古遗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要保护古遗迹和文物。
学法指导:
在自学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对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课上经过交流、辩论等形式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引发对祖国历史和古遗迹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设计理念及实施:
1、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儿童的原则。导入时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使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
2、努力超越教材,活化教材,积极创设情境。体现“多一点活动,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开放,少一点呆板”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7秒钟)同学们,人们把长期创造形成的,并有一定历史性的积淀物,用文化两个字代替,称之为民族文化。咱们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是独具魅力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二课去了解中华大地那些祖先留下来的古遗迹,通过探寻古遗迹,感受领略中国的古老与文明。
(板书:
2、我国的国宝
探索古遗迹)
二、探索古遗迹(12分钟左右)
导入: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对课文有所了解,请同学们分成长城组、和大足石刻组三组先来带领大家谈一谈预习中的收获。(请各组小组内谈收获,再请组长汇报。)教师表扬:老师听了你们的收获还真多,让我们来分享你们每组的收获。
1、探索第一站——长城
师:长城组的组长,请你来汇报。(长城组的组长组长汇报。)(1)、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2)通过读课本70、71页和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我会解决课本70页的问题。(3)我会讲一讲孟姜女的故事,或者有关长城的其他故事。
教师:听了你的介绍,老师和其他组的组员都长见识了,真棒。长城组的组员还有补充的吗?
2、探索第二站——秦兵马俑
师:秦兵马俑在我们语文书中已经领略其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请听秦兵马俑组的汇报。
(1)我搜集了一些有关秦始皇及兵马俑的图片和资料,想与大家分享。从这些资料中,我知道秦始皇为什么用那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2)师:你们的组真会收集资料,让我们的收获丰富了。关于秦兵马俑的制作原因未见历史记载,所以有多种说法。两千多年来对秦始皇的评价一直有两种:有的人认为他功劳很大,有的人认为他的过失更多。你赞成哪种说法?小组讨论讨论。哪组说说你们的看法?(生答:„„)。(3)师:你们的回答真让人满意。
3、探索之旅第三站:重庆大足石刻
导入:老师非常喜爱大足石刻,听了前面两组精彩的汇报,老师也想加入你们行列当中去,大足石刻组可以让老师加入吗?(生:可以)(师出示大屏幕图片:大足石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
师:请看几张大足石刻的图片(出示大屏幕图片)
师:刚才的图片中哪一张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谁愿意说一说你的感受?(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的说的非常好,真有想象力,这大足石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遗产。
三、小结:(1分钟)
师:古遗迹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见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具有极高的价值,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又应该以实际行动爱护古遗迹!(出示课件: 保护古遗迹标语)学生齐读。
四、作业(拓展延伸):(8秒钟)师:同学们,这几处古遗迹只不过是悠悠历史长河中的一滴,茫茫沧海中的一粟。在祖国大地上,像这样的古遗迹还有很多很多。课下请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古遗迹继续探索吧。(上网、书中查一查,收集一下资料)。老师有个小建议:先探索我们古田的临水宫吧。
板书设计:
我国的国宝
探索古遗迹
万里长城
绵延万里 中华民族的象征
秦兵马俑
人类工程的奇迹
大足石刻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保护古遗迹,从我做起!
第三篇:《我国的国宝》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我国的国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地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国文化的丰富与精深,知道古遗迹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对古遗迹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保护古遗迹的责任意识。
二、活动重点:
对我国的古代遗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三、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历史遗迹探索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活动准备:
课件,中国版图,学生准备自己游览名胜时拍摄的照片。
五、活动时间:两课时。
六、活动过程: 活动一:导入,明确概念。
1.游戏导入:同学们,你们会看地图吗?(会)今天上课,我们先来比赛好吗?请各个小组拿起桌上的地图,我们来个找景点的比赛,看看哪一小组找得又快又多。
2.生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师:我们的祖国广阔的土地上有不少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那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把字稍微写大一点,看谁写得最漂亮。
3.汇报揭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
①请生把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贴在黑板上,(表扬: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
②简介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师:为什么这几位同学去过的地方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想知道原因吗?因为这些同学去过的地方都被称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只有在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名胜,通过申报,经过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批准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呢?老师整理好了一些资料,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忙展示一下,谁愿意?生随意贴,师引导生念:长城、故宫……
④揭题读题: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产,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也被称为我国的国宝(贴题),有这么多的国宝我们心里……(生答高兴、自豪……),让我们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一块儿走近国宝,领略它们独特的魅力。
活动二:走进国宝
1.找到各个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
(1)这么多的文化遗产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市呢?老师准备好了写有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名称的地图,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到相应的位置。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借助书看看,看看哪组找得又快又准。
(2)借助展台,交流检查。请最快的一组代表上台边指边介绍:长城、故宫、天坛在我国的北京……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么多的国宝,你去过哪些,熟悉哪些?
(1)先在小组里交流,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是文化遗产的照片等资料,推荐一名讲得最好的给大家介绍。
(2)请小组推荐的学生介绍。(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3.播放影像,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师随机点击课件:
(1)长城
a关于长城,其他同学还有想介绍的吗?(多请几位学生发言)b听了这些介绍,你的心中有一种冲动吗?想看一看吗?让我们一起走近长城吧。
C播放长城影像。
d把对长城的了解写在答题卡上,比一比,哪一组了解到的最多。请写得最多的一组说说,其他组可补充。
师小结: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难怪有一句话说“不到长城——(生答)非好汉。”
(2)秦兵马俑影像(老师带大家一起感受那神秘的地下军队——兵马俑)
(3)重庆本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金佛山、武隆。让我们一起领略那奇丽的风光吧!
4.补充欣赏我国其他的世界文化遗产。师随图做一句话简介。(后边附)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了解到的,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同学们想不想看?让我们再次走近国宝,领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风貌。
5.生谈感受:看了这些,同学们心中一定感慨万千吧,那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呢?
活动三:话说国宝
1.分小组说说国宝背后的故事:每一个国宝都是一位历史老师,它在向人们展示自己风采的同时也默默地叙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些国宝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长城就有(生:孟姜女哭长城),下面我们开个故事会“话说国宝”(点击课件展示),然后把小组里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大家。
2.故事大王上台演讲。
3.引导学生再谈感受:听了同学们讲的xx故事,你对国宝又有了怎样的了解?……它们不光在建筑上有独到之处,他还像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了中华文化。
活动四:知识擂台
1.明确规则: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独具魅力的国宝,我们了解了它的地理位置,感受了它的风采,领悟了它的文化内涵,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我们来个知识擂台赛好吗?(点课件)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听清楚题目后可举手抢答,答对的奖给这个小组一个笑脸。在比赛开始前,请同学们把书P68——P73看一遍,做好准备。准备好了吗?
2.进行知识擂台赛:知识擂台赛现在开始,请听题(1)长城跨越哪些省(市)、自治区?(2)长城为什么要建在高高的山上?
(3)长城城墙的顶部为什么是凹凸形的,而不像别的城墙顶部那样是平的?
(4)为什么秦始皇用那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5)请说出庐山两个著名景点名称。(每个环节答对奖个笑脸)
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灿烂辉煌,探究了它们丰富的内涵,这些国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今天的面貌和命运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有关资料,做个社会调查,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哭泣的国宝”。
第四篇:我国的国宝教学设计
我国的国宝教学设计
话题
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话题
2、探索古遗迹
东西湖实验小学 陈莉 教学目标:
1、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2、尝试多渠道地搜集有关古遗迹的资料,透过历史遗迹探究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通过探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3、通过探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难点:
2、尝试多渠道地搜集有关古遗迹的资料,透过历史遗迹探究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搜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图片,选出属于自己家乡的名胜。
2、指导学生访问家长,自己祖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3、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学校就是我们的家。你们一定很了解它,下面我就考考你们,说起实验小学,你会想到什么?
(十二月节、校风:爱、校训:学会从善,学做真人。)
2、那提起武汉,你会想到什么?(汉正街、黄鹤楼等)
3、遵循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我们来一场头脑风暴,看国名说特征,看谁说的多。
(课件:一些国家的图片旁边写上国名,最后一张是中国)
4、为什么看到这些国家,你会想到这些?(特色,与众不同的地方,标志性的东西)
教师小结:(课件:中国的世遗图片,慢慢推出)人们把长期创造形成的,并有一定历史性的积淀物,用文化两个字代替,称之为民族文化。咱们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是独具魅力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二课(板书:
2、我国的国宝,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古遗迹)去了解中华大地那些祖先留下来的古遗迹,通过探寻古遗迹,感受领略中国的古老与文明。
二、看地图,说古迹
1、(课件: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现在我想请你们来当小导游,把你们去过的地方、或是向往的地方、或是自己的祖籍、或是学习了解过的有代表性的地方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开放式的活动:指名上台点开自己所说的省市名称,简单介绍一下当地世遗的情况,教师相机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都是我国的国宝,它们像明珠一样洒落在中华大地上。它们不仅是中国人们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同财富,所以有被称之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我国共有37处,在全世界排名第三。
(课件:出示地图37处世遗图)
三、探索古遗迹
1、这两天有一个外国旅行团要来中国考察,他们想请一些熟悉中国文化的导游,现在咱们就选择(XX)班来举行竞选,看(XX)班能否有实力、能力带领外国朋友去探索中国灿烂的文化。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
2、中国有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外国朋友也有一句话:不到长城,枉到中国。长城是最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我们熟知的。首先,我们就带领外国朋友去领略一下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吧!
3、现在我要将你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抽签答题,检验一下你对长城的了解情况!
(教师准备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并谈谈自己的感受。题目包括:
1、长城穿越哪些省市?(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长城穿越九个省市自治区。不怕苦的精神,动用了全国二十分之一的劳力,有一百多万。
师:长城东西南北纵横交错蜿蜒盘旋在中华大地上,东西相距6000多公里,难怪被称为万里长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为什么要修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师:从春秋战国起相继有二十多个诸侯国修筑长城,但当时的长城是一段一段的,后来是秦始皇把它们连起来。
3、长城为什么要修建在高山上?(为了占据更有利的地形防守,筑城也得和用兵一样需要“因地形而用险制塞”利用自然地形。为了凑齐土、石和木材、瓦件等,需要的土、石量很大,一般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岭的地方,就在山上取材,用砖石砌筑。在平原黄土地带就取土,用土夯筑。在沙漠就采用芦苇或红柳枝条层层铺砂的办法修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
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是聪明。同学们,每块砖石都有30斤重,每次修长城所用的砖石,如果把它建筑成厚一米,高五米的城墙,可以绕地球一圈多。难怪有句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外国的朋友也说:不登长城枉到中国。
4、长城的砖石如何运上高山?(课件:长城图)
(根据记载,当时搬运材料上山的办法大约有三种:一是人力搬运,用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有的还采用人排成队,依次传递的方法。二时简单的机械运动,如小车推,滚木,撬棍或山上安装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去,在深沟峡谷运送材料还采用”飞筐走索”的办法,把砖石装在筐里从两岸拉固定的绳索上滑溜过去。三是利用动物运输,传说古人曾用善于爬山的毛驴,山羊等,毛驴驮砖,山羊角系砖,以代替人力运输。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
师:我们的祖先有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秦始皇在修筑长城是动用劳工一百多万,靠的都是他们的肩膀,难怪说它是血泪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我国的国宝。
5、长城为什么是凹凸不平的?(长城城墙有垛口的一侧是外面,表示来敌的方向。通过垛口,可以射击和放箭,同时口也是“盾牌”。另外垛口上还挖出了小洞,作为枪眼。城墙的另一面是己方,所以不必有垛口。高度的科学文化
师:长城只是一面单独的城墙吗?(它是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组成绵延万里的长城并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每隔几百米建城台,供屯兵和储存粮食使用(画城台)相距几千米并在山岭上最高处建烽台,遇上敌情焚狼烟迅速把敌情传递出去(画烽火台)在险要地带设关隘,如:山海关、嘉峪关等(画关台)这样城关相连,烽台相望,组成了一道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把各部件连起来)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
(多么了不起的中国人呀!多么了不起的中华文化呀!)
6、有关长城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修建长城的人力来源?
1、军队
2、征调民夫
3、犯人。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在修建长城,一直到累死,你体会到什么?当时的统治非常残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
师:难怪有人曾说过:君独不见长城下,私人骸骨相撑住。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泪,才凝结成这前看不见头,后看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7、长城的文化意义?对古人来说,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自然更多地象征军事、象征国防、象征国家的安全和巩固。近代,中国人更是以长城做为中国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今天,长城精神和意识,正在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去筑成中国“新的长城”,再创中华辉煌。
4、让我们带着庄严,激情唱一唱,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感受民族的精神吧!(课件:国歌)
5、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不少关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长城的知识。此时你们有些什么想法我们交流一下。
(作为一民中国人感到自豪,为中国拥有这么多的珍贵遗产感到骄傲!)
四、小结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今天我们(XX)班的学生非常好的完成了导游的竞选,相信你们一定有能力带领远方来的朋友游览中国大地上的其他世界文化遗址。下节课,我们继续带领他们去探寻秦兵马俑、大足石刻等。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
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敦煌飞天来自印度。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①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②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进入高昌地区,菩萨圣众性别大多不明,佛陀身后的天龙八部也多为同一形象,没有男女长幼之分,裸体形象已不存在。敦煌早期洞窟多半如此。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不文明不道德,故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故唐初高僧道宣说,造菩萨象:“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③画家赵公佑形容菩萨像“妍柔姣好,奇衣宝眼,一如妇人”④,感叹失掉了造菩萨像的目的。敦煌画师与中原一样,为了“取悦于众目”,菩萨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四)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
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如贞观十六年的220窟,题名“翟家窟”,从道公翟思远到九世孙五代翟奉达“检家谱”⑤共连续了280多年,翟奉达又画了他一家三代之像,十几代人一脉相承,岂非家庙?
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从曹氏家族内亲张议潮、索勋、外戚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公主等,还有节度使衙门大小官员及曹氏姻亲、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儿女、子婿等,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五)大乘经变的王国
大乘教在中国普遍流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因而如《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大乘主要经典都有经变。这里的经变是指一部经绘一幅画,本生故事,则一个故事一幅画,也可叫经变,但一幅大型经变却包含许多故事。这种经变,在佛教国家隋唐以前的佛教遗址中尚未发现过,中亚也没有,这是中国画师以佛经为依据独创的。据现存的画迹来看,北魏晚期在麦积山石窟里已出现巨型中国式西方净土变和维摩变。从敦煌说,一般晚于中原,始于隋,盛于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维摩变》、《报恩经变》、《密严经变》„„等二十几种,计1102幅,如加上本生故事,约有1350幅,堪称当今世界大乘经变之王国。特别是吐蕃时期以后,集各宗各派经变系于一窟,同时并存,各展风彩。这些经变是抽象佛经的具像化,在具像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中国式楼台亭阁、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和色调幽远的自然景色,在经变的艺术境界中,还蕴含着多层次的意境:宗教境界、政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等,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
(六)敦煌壁画是一座音乐舞蹈宝库
敦煌壁画中反映的舞与乐是联在一起的整体,舞是乐之形,乐是舞之声,它融合了各民族和各国舞乐的因素,它的多元性是很明显的。主要可分为三类:中原汉民族的舞乐,如清商乐、燕乐等;西域兄弟民族的舞乐,如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外国舞乐,如天竺乐及中亚波斯等国的舞乐。在河西走廊主要流行以龟兹乐与中原舞乐结合的《西凉乐》,其中包括敦煌乐。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艺术在敦煌的发展,天竺乐在西域和敦煌舞乐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中的舞乐,分为两大类:即仙乐与俗乐。所谓仙乐即以佛国世界天人形象出现的舞乐,如早期洞窟里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唐代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里的大型舞乐场面,如220窟的胡旋舞、胡腾舞,217窟的柘技舞等。俗舞是现实生活中的乐舞,如张议潮出行图中的营伎;宋国夫人图中的清商伎和百戏;嫁娶图中的六公舞等。仙乐中天人、菩萨的手式和姿态,都蕴含着印度舞蹈的流风余韵。但这一切都纳入唐代吸收融合、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中,形成了中国舞乐的庞大体系和优秀传统。
(七)敦煌石窟艺术与信仰思想
敦煌石窟艺术直接接受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内容、技法和风格,主要颂扬佛陀生平事迹和前生善行,宣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因而萨王子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月光王施头千遍、须堵提割肉奉亲等悲剧性题材大为流行,宣扬舍己为众生的牺牲精神,最后才能成佛。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政治经济大发展,大乘经变一时蔚然兴起,《弥勒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法华经变》等一反早期悲惨气氛,而呈现出楼台亭阁、金碧辉煌、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当世死后即能成佛、念佛七日即可往生净土的思想代潜了漫长的累世修行才能成佛的旧观念,善男信女对佛的信仰思想发生了变化。大体有三种:
一、超度亡灵。希望先亡父母、三世父母、七世父母神游净土永离三途;
二、为活着的人祝愿。如“现在居誊位太安吉”、“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降”、“府主大王曹公保安”等。
三、愿成佛者多笼统祝愿。“愿亡者神生净土”、“法界众生,同登正觉”、“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特别是对现存者的祝愿。法华经普门品,观音经变及千手千眼观音变中,大量表现了口念观音名号,立刻解脱现实苦难的画面,而不是死后成佛。因而极乐世界图往往是人们作为对佛陀的供养,以求得解脱现实苦难的目的,进入极乐世界,成佛的希望是有的,但三等九级的等级制是很严格的,得之不易。
千年佛教信仰思想的变化,是受到儒家入世思想和现实思想影响的,是儒、佛思想结合的产物。
(八)中印壁画技法上的交流
敦煌壁画表现技法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敦煌汉晋墓画便是基础;一是西域传来的表现技法。壁画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造型、线描、构图、赋彩、传神等表现技法,各具民族特色,这里不多谈,主要谈谈完全不同的两种立体感表现法。
从西域传来的天竺凹凸法,即以明暗晕染表现主体感。这种方法从阿旃陀传到敦煌,已经有许多变化,但以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鼻翼和面部四周,使明暗分明,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表现高明部分。年久色变,肌肉变为灰黑,而白鼻梁,小字脸更为突出,这种晕染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
中国传统的色晕法,方法简单,与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两颊及上眼睑渲染一团红色,既表现红润色泽,又有一定的立体感。这种方法起自战国,西汉已很成熟。五世纪末进入敦煌壁画,与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至六世纪末的隋代,才融合中西为一体,以色晕为主,又有明暗渲染,至七世纪初的唐代才形成崭新的中国立体感表现法。
(九)释道儒三家思想大融合
敦煌艺术的开始时期,主要表现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北魏晚期,壁画中出现了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方士、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羽人、乌获等道家神仙的形象,出现了云气天花流动旋转,出现了动的境界,还出现了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菩萨以及身着大袍、脚登高头履的士大夫形象,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
隋唐以后,出现了许多伪经,实际上是中国人自撰的佛经,《报父母恩重经》是根据《孝经》杜撰的。唐代洞窟里有此经变,中部为佛陀与圣众,四周描写十月怀胎、分娩成长、长大成人、忤逆、不孝等情节。这不是宣传佛教,而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在许多净土变的深层境界中,多蕴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政治境界。南北朝时一位学者说得好:“释迦生中国,立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立教如释迦。”一语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规律。
(十)中西石窟艺术交流的交汇点
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高昌自晋以来一直是汉人政权,汉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来的裸体艺术受到儒家思想的抵制,裸体人物、菩萨的性别特征被冲淡了,佛陀和圣众多变成了无性天人。绘画形式与中原汉画有更多关系,因而真正中西艺术交流的第一站是在这里。
传入敦煌后,一开始就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北魏时期,人物形象汉化,连环画形式发展,虽然在风格上仍然保持着印度、波斯成分,但由于中原佛教艺术,特别是南朝艺术的西传,从题材内容、人物造型、线描、赋彩、立体晕染到意境创造,都出现了明显的中原风格,把敦煌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推向高潮。同时形成了西域风格、中原风格交汇敦煌、同时并存的新局面。太和以后,中原风格的画幅还随着宋云、惠生传入西域,反馈于中亚和印度。事实证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