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医大师-颜德馨-观后感[精选]
中医当自强
——观看名医大家之颜德馨有感
颜德馨,国医大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颜老在六十年行医生涯中,上下求索,勇探未知,不断创新,善于总结经验,勤于著书立说,提出“衡法”治则的理论。虽然颜老已功成名就,但其仍然为中医的发展奔波。颜老行医生涯中,对中医的思考和发展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如何学中医
中医教育须植根中华文化。在颜老看来,中医主体来源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一个靓丽的瑰宝。其父常说:“知医必先明道,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学习中医的前提。” 他认为,中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皆著书立言,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且多折射出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光辉,彰显了中医形象辨证思维。颜老说,中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它们都藏于中医数千年的经典论著里,因此学好经典著作,无疑是学习中医的关键。然而一名好的中医从来也不是保守的,也是可以学习西医或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医不是不要学西医,而是应该强调怎么学。”颜老认为,在“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完全可以再增加一诊, 即借助CT等现代化设备以诊断疾病。但在加一诊的时候,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2.中西医如何结合面对中医已然“不中不西”的尴尬问题。颜老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一门精英医学,而不是普及医学。”做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一定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的扎实功底,才可能将两者很好地加以汇通。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中西医并重,而不是中医的内涵在结合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严重曲解,更不应该是中医在结合中被忽略、在结合中被矮化。
3.中医当自强
谈起中医的困境, 面对中医体系已经出现的严重西化、内涵弱化、自信不再的危险局面,颜老说:“中医的问题出在中医自己身上,能救中医的也只有我们自己。”“中医当自强!” 为了抢救中医,他发誓要竭尽所能地付出,并说:“这听起来有点悲壮和凄凉吧!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的困难,说:“中医有点积重难返了,现在谈改变太困难了。但是总是要有人去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促成了国家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中医大师传承班”的开班,建起了国内医院中唯一的一座“中医楼”, 设立了“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还要成立“颜德馨中医医院”,他希望那里能够成为姓“中”的医学领地,能够成为专属于传统中医的实习基地。
另外颜老把毕生精力奉献于医学的精神也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在SARS肆虐流行期间,刚刚完成全髋置换手术的84岁高龄老者仍奔走在“抗典防非”第一线,担任华东地区中医药“防非”科研协作组首席专家,并参加制定了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方案,创制了“扶正祛邪方”,还提出由于地域、患者体质的不同,“非典”治疗要辨证论治的观点。从颜老的身上,我感到了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神圣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要利用自己的所学,尽力发挥中医的特色来帮助病人解除病苦。要时刻紧记颜老的教诲,为中医的发展尽一份力。在此仅以颜老的三句话来结束此文:
“现在一定要努力起来,救救中医。除了外人帮忙外,更需要中医界自己站起来。”
“我还在给人看病,看重病。每看好一个病人,就是守住中医一方阵地啊!”“中医应该相信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相信自己对抗疾病的能力,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在医学领域找到生机的。”
中医当自强!
第二篇: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架上书万卷,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乐道不染尘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了,就给我准备后事吧。”
**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年
3月,**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张灿?w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整理研究,**深切体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w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研究文献离不开古汉语知识,**深厚的古文修养来自于他平时的大量阅读。他的儿子张增敏说,父亲爱书如命,经常买书,而且坚持每天读书。家里藏书5000余种,有上万册,其中医书3000多种。记者看到,**家中的客厅被改成了书房,四壁都是堆满书的书架,卧室床头枕边也都是书。
**爱书,他上街不是去书店,就是逛旧书摊。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上市集,卖染料商贩董某摊上的一集书函吸引了他,经检视知其系中国学会辑印《周秦诸子校注十种》,遂欲高价购买,摊主本欲用来包颜料,见**如此识货,将书相赠,让**喜出望外。该书对张灿?w后来进行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在文字通借的辨认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总结**的一生,从六年小学、半部《论语》到大学终身教授,最终被评为“国医大师”,归结到一点,就是基于他的苦学意志、敬业精神,这就是他的经验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具有多种爱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给我准备后事吧!”这是**时常给家人说的一句话。
吟诵诗古韵,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载,沧桑岁月新
“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给自己书房起名“琴石书屋”,不难看出他兴趣爱好之广。
他少年时逢乱世,虽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的教育,但他善于钻研,自学能力极强,写诗填词、抚琴弄笙、书法篆刻、吟唱赏石……凡此种种,皆自学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了他多种兴趣与爱好,一方面对文献研究帮助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更加丰富,尽管清贫,但精神愉悦。同时,这些兴趣爱好让他在工作压力、病伤困扰下,更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调节生活,保养形神,以享天年。
**从少年习读《千家诗》到青年研读《白香词谱》,从中渐悟诗词韵律,开始写诗填词,以抒情怀。他的作品题材不限,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有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情。他常与中医界的前辈们诗词往来,作品受到同行好评,并被多家“诗集”采用。曾出版《医余吟草》诗词集。因其诗词格律工整,立意高远,**还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不仅会吟诗作词,**还会吹拉弹唱。青年时期,他在本村剧团就已学会笙、管、笛、箫、唢呐、二胡等民乐,还在友人指点下学会了西乐小提琴,晚年又习古琴。他的家中时常飘出悠扬的乐声。此外,他还写歌来歌颂岐黄大业,如“杏林习业歌”、“医圣赞”、“杏林颂歌”、“杏林春”、“医学经典赞”等,以示其对祖国医学之热爱。而**对国粹京剧也十分热爱,常常与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门面。**曾无论备课、临诊或办公,尽用毛笔,暇时或操管临仿,或依案读帖。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苍劲有力,浑然大气。学习书法之余他研究篆刻,从中学到很多对于文献研
第三篇:德馨物业员工承诺书
德馨物业员工承诺书
作为德馨物业的一名员工,我承诺:
1、坚决服从企业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
2、服从组织安排,能吃苦耐劳。
3、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提高个人工作能力。
4、对同事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5、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干非工作以外的事情。
6、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坚决不干。
7、如有违规,愿意接受公司的制度惩罚。
承诺人:
年月日
第四篇:校园足球德馨课程
德馨课程中的足球活动
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在校园中深入开展足球运动在当今的学校体育工作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大工作。足球运动一直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往往代表着这个国家足球运动的水平。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水平较低,并在近些年中出现了假球、赌球、黑球等严重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为了提高我国足球运动的水平,净化国内足球环境、培养足球后备储蓄人才。
一、我校校园足球背景与现状
祥福小学作为青白江区首批挂牌的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2008年9月学校组建第一支足球队,9年来,共获得各个级别足球比赛的冠亚季军近20多个。在今年成都市综合性运动会上代表青白江区获得二等奖,在成都市小学生运动会上荣获一等奖。不长的时间,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式的发展,完全源于校长带领着全校所有人的全力以赴。
二、我校“魅力足球 特色发展”校园足球文化研究概述 我校校园足球队伍建设:教练员队伍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足球发展的基础。我校有一千多名学生,却只有两名正式体育教师,最近几年学校在教练员的培养上花了大力气:我们通过参加各种级别的教练员培训获得了国家认可的不同级别级教练员称号。一至六年级每2个年级一个教练负责带队训练。我校校园足球队伍建设:球员队伍 球员队伍的稳定是足球发展的保障。我校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两支球员队伍。一是校队。1—6年级建制完善,阵容强大,后背力量十分充足。二是班级队,全校三十个个教学班,每个班都有由十名学生组成的班级足球队。我校校园足球队伍建设:指导员队伍
祥福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路上,还有一支特殊的指导员队伍。这支队伍是由所有班主任组成,负责班级球队参赛和观赛。因为她们,我校足球项目的参与率达到了100%。为了不断提高指导员水平,足球教练定期对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三:我校校园足球比赛
每学期的班级足球联赛都贯穿大半个学期。每学期从第二周开始至第十五周结束,每周开展一致两次,赛事为五人制,每次同时举行三场比赛(冠亚军决赛为七人制,每次一场)。一年下来,我们能欣赏到近百场比赛。全员参与,每班有班级队和足球宝贝,每次比赛各班正副班主任到场组织学生观看比赛。比赛有校长亲自主持,充满激情的解说激发了全场上队员的斗志和场下观众的兴趣。学生担任球赛裁判上场执法,培养了学生更高、更广的能力。
四、我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措施
怎样保证特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使特色工作常态化,我校致力于足球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近年来,我们并不断完善了《祥福小学“特色班级”评选细则》、《优
秀班主任评选方法》、《星级球员评选细则》、《最佳阵容、球员、守门员评选方法》、《班级对抗赛规程》、我们还在《星级球员评选细则》中注入品德修养、文化学习的要求,消除了家长对特长学习会影响文化学习的顾虑。制度的建设让足球这一特色工作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确保其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五、我们在后面的校园足球活动的几点思考:
1、不断完善场地及训练设施,保证学生足球活动和校队日常训练。以普及为目的,保证所有在校学生每周有一节足球专门课程或不少于一小时的足球活动时间,让学生充分接触到足球运动,培养足球兴趣。
2、我校每学期按时举办校内各级别足球联赛,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加,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以建立校园足球文化、足球传统为目的。
3、加强以学校代表队的形式为平台,发现具有足球天赋的孩子。在日常足球活动与训练过程中,必须制定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的计划和内容。学校足球代表队的教练必须要有一定经验,能读懂青少年心理,更好地把足球运动的实质传授给更多喜爱踢球的学生。
4、学校足球代表队应当建立校长、班主任、教练员、家长联合监管机制并制度化,协调好文化课和日常足球活动及训练,保障学生既能愉悦的学习,又能快乐的踢球。
5、普及足球知识,建立校园足球文化,积极准备在校内开展初级足球裁判员培训班,并发动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淡化比赛成绩,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从根本上杜绝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拔苗助长等不良行为。
第五篇:德馨如兰
德馨如兰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诗人李白曾这样描述国兰,中国兰的根为白芷,白芷象征人民百姓,蕙兰根系人民,蕙芷自古以来便冠以了民政的传统美德。而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兰花似乎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植物。在连城,兰、根雕和奇石构成了连城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连城,这些寄托了文人雅士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兰花无处不在,天井,阳台,房间,高洁典雅,淡泊素净的兰花融入了连城人的生活中。
“兰花”“民政”“素净”“连城”这些看着毫无关联的词在连城人的心中勾出了一个全新的词:“项南”。对于连城来说,“项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根植于连城历史的重要人物,是连城的骄傲。
项南是连城朋口镇文地村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项南忠诚的投入党的事业中,为我国的农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项南很少回到家乡,可是他一直心系家乡的建设,特别是晚年为连城的兰花产业倾尽了心力。1993年,项南回到家乡,在朋口一兰圃视察时,对当地领导说这些兰花很好,我们福建的兰花名贵品种很多,当地政府要很好地扶持花农发展种植兰花。表达自己的心愿,他还为朋口故乡兰花的发展题写了三幅字:“朋口建兰集团公司”、“福建兰花基地”和“华南兰花基地”。如今,连城县朋口镇兰花种植规模、品种、产量等位居福建省首位,尤其在兰花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全国第四家“中国兰花名镇”称号,并且设在朋口镇的“连城兰花博览园”项目被确立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朋口是福建最大的兰花基地、全国最大的素心兰基地。我们不得不说这些荣誉都源起与项南。
兰花与项南的联系不仅仅是因为项南为连城的兰花产业做出巨大贡献,更是因为项南身上体现的兰花品格。
孔子说:“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而项南一生就如同兰花般坚毅,从未因环境的优劣而改变自己的意志,从未因外界的评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无论在敌对斗争中,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他都矢志不移,坚信党的领导,顾全大局。时刻记得自己的理念,时刻记挂着人民的生活。即使是退居二线时,他依然积极投身与扶贫济困,职业教育,和老区建设事业中。
项南虽然身居高位,却依然以身作则,宽容大度,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始终保持者人民公仆的本色,处处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80年代初,项南调回福建工作,连城是他最后一个巡视的地方。他对连城干部说,我是福建省委书记,不是连城县书记,你们有事情,有问题要按正常渠道反映。项南正是用这种如兰花般高雅,素朴的品格感染着连城人民,他的精神也如兰花的幽香弥漫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虽不浓烈,却香远愈清。“深心太素绝声闻,悔托灵根压众芳。万古贞风怀屈子,一江白月吊湘君。香愈澹处偏成蜜,色到真时亦化云。园榭秋光都占尽,故应冰雪有奇天。”此诗写出了素心兰的最高境界:素心兰,虽有着梦一般的清淡、仙一般的俊逸、诗一般的灵馨,然却生性静默、平和,托身幽谷丛林;由此想到人生在世也应如此,岁月有时,荣辱有止,唯有高洁的精神节操却是经久不衰。正如项南所带给我们的影响,虽然项南已经离开我们很久,可是他的精神会一直陪伴着我们,照耀在这片红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