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振兴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振兴
东北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第一代主导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全国商品粮基地和资源大省,东北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不景气,甚至出现相对衰退的迹象,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份额急剧减少,出现了所谓的“东北现象”。进入20世纪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成为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现从东北地区如何凭借优势成为重工业基地、东北目前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东北地区如何凭借优势成为重工业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的建立,使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了部门比较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坚实基础。而东北在这些工业基地当中,又起着奠基石的作用。东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成为国家优先开发区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东北地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同时东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地域组合优势较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的主体优势。
2、已有的工业基础
解放前东北地区铁路网相对密集,有一些零星的重工业基础,因而具有较好的重工业发展基础条件。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东北地区真正成为工业基地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建立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
由于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因此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成为建国初期优先发展的区域,并得到了国家重点建设投资的支持。“一五”时期,在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地区有54个项目。“一五”计划奠定了东北地区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基石地位,经过多年发展,东北地区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机械装备工业基地和汽车工业基地。
第二篇: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探析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探析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东北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资源投入、企业 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 规律 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垦荒,移民开发,超载放牧,超采地下水等因素,导致了土地沙化、河流枯竭和湿地减少,自然生态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 工业 “三废”及城市生活废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水库及空气污染,这些己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重建生态环境的任务己刻不容缓。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时期,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建立环境经济体系的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拉长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由初级原材料输出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提升产业竞争力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和对污染排放的经济代价,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其模式,为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支付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随着绿色GDP理论的建立与推广,依靠循环经济提高效益水平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主流模式。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才能使产品生产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突破“绿色壁垒”,扩大对外贸易;才能缓解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必须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对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环境承载能力弱、经济欠发达的东北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而紧迫。我们必须以 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应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4.1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争取工作,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在制定“十一五”计划和远景发展规划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优先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的项目,规划建设若干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圈。在 农村,应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推广发展一批种植、养殖、能源(沼能、秸秆气化等)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区。
对霍林郭勒在蒙东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地位的思考
霍林郭勒市政府市长 宫秉祥
霍林郭勒市经过建矿30年、建市20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蒙东乃至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能源工业城市。2006年,霍林郭勒市生产总值完成50亿元,人均6.9万元。财政收入完成6.87亿元,人均954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中国西部百强县第46位。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战略性的宏观调控政策,面对以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新一轮快速发展热潮的汹汹来势,面对以经济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霍林郭勒市确定了跨越崛起、打造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构想,冷静客观、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把握霍林郭勒市在蒙东和东北地区发展进程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基础。
一、蒙东和东北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战略关系
内蒙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市和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自治区计划单列市,东邻东北三省,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南临华北地区,是连接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全国通向俄、蒙的重要外贸通道和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总面积66.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56.2%,可采石油储量预测超过10亿吨,煤炭探明储量超过900亿吨,人均占有水资源3690万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1.6倍。
东北地区主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总面积80.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1亿,经济总量约占全国8.7%,东北地区历来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占工业份额80%以上,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40%,木材占50%,商品粮产量占三分之一,钢铁产量占八分之一,汽车产量占四分之一。
蒙东和东北三省地缘相接、水系相通、道路相连、文化相似、人缘相亲、资源互补、市
2场互通,无论是在地理、人文,还是经济、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体现出极强的互补性。可以说,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蒙东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蒙东的发展对东北三省也会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第一,蒙东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防线。蒙东位于东北经济区西北部,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到东北三省的直线距离都不远。呼伦贝尔草原与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是松源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可以说,蒙东的生态环境与东北生态安全息息相关。第二,蒙东是东北地区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基地。目前,东北地区资源禀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煤炭、石油等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在长期的开采中已逐渐萎缩,有些地区已近枯竭,以自然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许多城市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遇到了危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急需寻找对“东北经济带”具有直接辐射作用的战略资源接续基地。蒙东地区的资源结构与东北三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如煤炭蒙东储量达到810亿吨以上,是东北地区储量的约3倍。从蒙东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来看,无论是成矿条件、资源前景,还是技术经济条件、地理位置,都能保证其成为东北经济区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基地。第三,蒙东是东北重要的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蒙东地区西与蒙古国东方省、北与俄罗斯赤塔州相接壤,边境线2948公里,有10个国家级陆路口岸。蒙古国东部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有色金属为主的能源矿产资源;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丰富的木材、石油等能源原材料资源。东北地区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又有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体系,通过蒙东通道,东北地区在对外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上,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四,蒙东是东北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基地。蒙东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不论是以草原、森林景观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历史悠久的兴隆洼、红山、富河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和辽文化,浓郁的蒙古族民俗风情,纯天然无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都是蒙东所特有的。在各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单独开发受规模、资金、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形成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对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共同打造东北经济区的旅游品牌,有利于增强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使蒙东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霍林郭勒市在蒙东对接东北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霍林郭勒市作为蒙东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对所处的经济区的影响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119亿吨储量的煤炭资源和丰富的腐植酸资源,成为在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立足的重要砝码。2006年,霍市煤炭产销已突破2500万吨,占据东北地区煤炭总需求缺口(7000-8000万吨)的三分之一。二是产业优势。目前,我市以煤、电、冶、化为支柱的四大产业已具雏形,工业经济呈现出链条式、集群化、衍生状膨胀发展的大好态势,产业整体处于加快发展的成长期,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后劲。2006年已形成2500万吨煤炭、250万千瓦在建装机、20万吨铝、10万吨腐植酸盐生产能力,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占了GDP的半壁江山。三是企业优势。我市煤炭产业从挖煤卖煤的初级形态,到以煤发电炼铝较高形态的转变,既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同时更是霍煤集团“化蛹为蝶”式的突破发展,进行战略重组和资本扩张,成功与“中”字号企业合作,企业大幅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结果。这里,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目标的同时,也担负起了拉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大企业在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显示了强劲的优势和竞争力。四是先发优势。在蒙东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开发,霍林郭勒地区比较早,也是比较成功的。就建设周期、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的能源产业来讲,谁先人一步起步、发展,谁就会先人一步占领市场、获得主动。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中,时间成为十分关键的要素之一。霍市由煤炭产业发展而带来的相关产业体系的破题和发展;带来的交通、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带来的人流、物流、商流的集聚,都已在蒙东地区呈现出相对明显的优势。
霍林郭勒市要借助蒙东和东北振兴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发挥优势,找准在蒙东和东北地区总体发展中的定位,认清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总体上来看,霍市要融入蒙东和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和问题,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体制性障碍。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完善,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和深远影响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现行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经济布局,造成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区域分工不协调,区域协作不紧密,区域整体发展层次不高、效益低下、处处掣肘还很显著,突出表现在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统一市场形成及互补经济产业的开发等领域。二是缺乏有效的主体组织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主体组织机制,蒙东、东北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合作和利益分配制度,区域一体化发展还停留在由市场调节的企业层面上,从而出现了对资源的不合理争夺、环境的跨区域污染等现象。虽然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等相关组织机构,做了大量有效的规划协调工作,但目前还没有根本性动作和进展。如去年8月下旬在呼市召开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发展论坛”第二次年会,很多与会专家分析的数据中还不包括内蒙古,并且《振兴东北规划》也刚进入框架编制阶段,一些跨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协调工作还有待时日。三是跨区域的基础设施滞后。交通方面,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的主要公路干线有很多断头路,在省际交界处公路等级下降、年久失修问题也普遍存在,加之以行政区为界限的产业布局,更加剧了交通运输的紧张程度。水利方面,已有的设施落后,新建的区域性水利控制工程少,水利建设上下游矛盾突出。生态建设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整体效益。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的区域不整合,限制了区域物流体系的合理布局和形成,阻碍了区域统一市场的发展,影响了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霍林郭勒市在蒙东和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对策
蒙东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对霍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反之,霍市的发展也必将成为蒙东和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当前一切有利时机,发挥优势,快速切入,争得先机,赢得主动,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大霍市在蒙东和东北经济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蒙东和东北振兴发展的进程中乘势借力,跨越崛起。
(一)主动介入东北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发展先机。国家《振兴东北规划》已进入实质性编制阶段,《规划》中对蒙东与东北地区合作领域确定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如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统一电网建设,煤电基地建设、煤化工等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自治区也明确向《规划》编制组提出了将“霍白平”和呼伦贝尔作为重点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给予考虑的意见。去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及相关单位组成的东北能源规划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对我市能源产业发展也给予了积极关注。以上这些都表明霍林郭勒市能源产业地位在自治区、东北乃至国家都得到了肯定,但能否最后将有利于我市的煤电基地项目、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实在霍市,还需要锲而不舍地主动向上汇报争取。这需要我们积极地与相关规划部门、专家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络机制,力争在相关的规划设计中,更加突出我市的产业、企业和先发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在《规划》中将我市作为重点加以考虑和安排,使霍林郭勒市在蒙东与东北振兴对接前期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要进一步加强与蒙东地区经济战略合作。蒙东和东北地区在“十一五”及此后一段时间,必将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加强与其战略合作,一定会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合作共赢的机遇。
一是要做好与蒙东、东北合作工作的统筹谋划。我们不能满足或止步于当前这种自然推进的状态,全市上下各部门都要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作为,从规划、机制、产业项目、资源配置、感情联络等方面切实地推进相应对接工作。
二是要正确处理我们与蒙东其他能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类同问题。首先,充分利用发展上的“时间差”,用我市具有的相对完备的工业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加快自身主导产业发展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同类产业中的主动地位。其次,鼓励引导和支持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占有率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参与蒙东其他地区能源产业开发建设,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市属骨干企业。第三,充分利用和挖掘南澳能源公司在煤化工产业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号召地方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洁净煤、煤制汽、煤制甲醇产业,做蒙东其他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加工转化车间,使我市煤化工产业跳出霍市,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第四,要利用蒙东对外开放阵地的优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到蒙古国、俄罗斯进行资源开发,培育跨国发展企业。同时,还要注重与毗邻地区旅游商贸、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的交流合作,打区域牌,走共赢路。
三是要加强与东北三省的经贸合作。针对东北三省资源萎缩,资源企业对外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加大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通过建立友好地区、定向招商、组织招商推介会等形式,扩大我市与东北三省在行政层面、招商引资、企业合作、民间交流的等多方面、多层次交流融通,提升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大企业在东北煤炭市场的销售网络,稳步提高我市对东北煤炭市场的占有率。
(三)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更加注重资源的有序开发,更加注重资源综合利用,更加注重资源的加工转化,借助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建设,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传统能源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和推进产业升级,将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的资源优势,变为保障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巩固霍林郭勒市在区域经济中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推进资源有序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突出发展铝的加工产业、褐煤化工产业;加大煤焦化、煤气化及煤电一体化发展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加工效益;重点建设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热电联产机组,实现清洁生产,提高产出效能;积极开发新型能源,推进风力发电等新的重点项目上马运营,开发煤制合成油等煤基合成能源,提高能源产业整体水平,构筑煤、电、冶、化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四)加快现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打造新的经济发展优势。城市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经济发展要素的吸引有着重要作用,蒙东和东北经济区域的发展也必将紧紧围绕中心城市来展开。因此,进一步加快城市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我市在东北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保持较长优势的战略性工作。当前,要用国际化标准、用更高的战略眼光和更大的战略气魄来把握当前城市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城市功能分区的具体规划、交通和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布局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及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做实做强城投公司,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城市经营发展的路子。努力将霍林郭勒市打造成为一个功能相对完善、人居环境良好、地方特色浓郁、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城市对经济发展最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计划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考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3〕11号)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打好基础,扎实推进。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的重点是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力争起好步,开好局,确保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有一个良好开端。
一、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和宣传,引导老工业基地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主要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振兴的思想,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以新的思想观念指导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经济活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和完善东北地区产权交易市场。认真做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试点工作。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列入全国兼并、破产企业工作计划,适时稳妥地退出市场。加快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进度。
(三)稳妥推进集体企业改革。研究提出符合集体经济特点的改革配套政策,支持集体企业采取产权出售、公司制、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改革改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四)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和成长环境。督促落实已出台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样待遇。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积极参与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来。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六)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东北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战略地位。认真组织实施在黑龙江、吉林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的试点工作,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完善补贴政策和管理办法,确保东北为全国粮食增产多做贡献。要加强良种繁育等支农基础工作,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施 “沃土工程”,推进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性措施,提高黑土区耕地质量,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七)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以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在搞好企业改革的基础上加快调整改造和技术进步,发展新型产业集群。推动钢铁、汽车、石化和装备制造等重点优势行业的战略性重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八)在继续实施好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同时,将东北部分地区的部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范围。合理确定东北国有林区的木材采伐量,提出减产后相应的国家扶持政策和解决办法。研究提出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改革改制指导意见。
(九)要扭转东北地区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增加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
(十)在继续做好辽宁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试点。研究提出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帮助资源非枯竭型城市适度开发资源和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继续抓好采煤沉陷区治理,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十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要做好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抓好松花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要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加紧完善国道主干线,加强农村公路改造和建设,加快沿海港口疏港公路、铁路建设,以及口岸公路、桥梁、场站设施建设,改善松花江航道通航条件。加大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支持力度。根据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开发的需要,适时规划建设区域内和东北地区通往华北、边境口岸等其他地区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通道。
(十三)加快东北电网电源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加强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内蒙古东部电网的联网建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增长的需要。做好石油、煤炭等其他能源开发工作的研究规划工作。
(十四)继续抓好东北地区大江大河治理、农业灌区建设、黑土区水土保持,以及大伙房输水工程等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东北地区大型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条件具备后尽快开工建设,以逐步改善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水条件。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十五)研究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政策措施。继续扩大东北地区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扩大与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改制和调整改造。加快实施 “走出去”战略,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
(十六)彻底清理阻碍市场开放、影响生产流通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进行兼并和资产重组,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市场。围绕建立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五、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十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重点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以及军工、煤炭、冶金、森工等行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十八)在总结完善辽宁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吉林、黑龙江两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继续做好 “两个确保” 和城市 “低保” 工作,做好 “三条保障线”衔接,积极帮助城市低收入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十九)充分发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 “产学研”联合,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加快科技进步,努力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
(二十)调整优化高、中等专业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培养适应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二十一)在积极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留住人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以人兴企,助人创业。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七、抓紧出台各项相关政策措施
(二十二)发展改革委要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精神,研究提出简化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审批程序;研究制定鼓励企业使用先进适用的国产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
(二十三)财政部、税务总局要按照增值税改革的方向,研究提出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的实施方案;按照所得税改革的方向,研究提出减轻企业税负有关政策的实施办法;研究提出对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欠税予以豁免,以及对资源开采衰竭期矿山和低丰度油田开发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的实施办法。
(二十四)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要研究提出商业银行处置东北三省银行不良资产的指导意见,并确定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的基本原则;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三家政策性银行依照该原则制订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十五)国资委、财政部要研究提出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实施办法,以及妥善解决厂办 “大集体”和混岗集体工问题的政策措施,并选择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进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试点。
(二十六)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外专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人才。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二十七)东北三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组织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的领导,提出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和责任,狠抓贯彻和落实。要处理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实施各项政策措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坚持高起点,走新路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杜绝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妥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二十八)东北三省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抓紧编制本地区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规划的指导、论证和衔接,加强对东北地区重大项目的协调。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协调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石化、钢铁、船舶、军工、装备制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科技、教育和人才等重点规划。各有关方面要增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密切配合,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问题和建议。要认真研究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及实施方案,重大问题报国务院决定。
第四篇:东北地区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掌握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环境条件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3、学会对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进行分析的方法
学习重点:
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特征、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知识链接: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的范围
2、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东北地区的地貌格局
4、东北地区的经纬度、邻国、临海
5、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什么气候区,自南向北跨越的温度带,每个温度带的积温及其作物
分别是什么?
6、东北地区的植被以什么为主
7、东北地区的黑土和黑钙土主要分布的位置,黑土的特点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地资源丰富的表现
2、东北地区的耕地、宜农荒地、林地、草地、湿地的分布
3、东北地区荒地的开发形式、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
4、沼泽的生态功能
5、三江平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的原因
6、俄罗斯的亚洲部分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沿岸沼泽广布的原因
7、三江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第五篇:中国经济振兴之路与我国港口经济发展的趋势
中国经济振兴之路与我国港口经济发展的趋势
—上海组合港办公室主任王明志先生
港口发展与经济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是刚才国务院研究室的陈文玲司长将其进一步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她提到港口产业是综合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国家的经济振兴之路和港口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一,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与要素。我们经济腾飞的起点是从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了现在,上升到了世界集装箱第三位的大港。我们国家的经济振兴之路实际就是港口经济发展之路。随着深圳港口的发展,深圳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出现了重大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升格。国家的第一轮改革开放是从四个特区开始,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始。然后批准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四个经济特区开放形成了国务院新一轮沿海经济布局。西部西南经济区、珠三角、海西以及到长三角、渤海湾、天津、河北、山东经济半岛经济区全部是围绕这个战略开展的。我们国家的经济振兴之路实际就是港口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素,无论是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还是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全部都是以港口为基础,推动相关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通过沿海的改革开放带动了港口的大力发展,由于货物经济的增加,加强了沿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化要求提高,加强了专业化码头的建设。运输效率周转速度加快的要求,推进了世界船舶泊位的大型化。由于对货物便利和操作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出入境港口管理水平。形成了高层重视、增加投资、出台增侧、扩大自主权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客观需要和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积极加强研究设施建设,以及出台政策,推动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同时,作为国家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大力发展沿海港口,出台了一系列的吸引外资、凝聚社会资本、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配合国家战略,加强了通关设施的改造,提高了港口效率。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又进一步向内地延伸。国家的经济振兴之路带动了沿海港口的快速发展。
讲到中国港口的发展成就,我们很多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装卸效率也是世界第一,集装箱造箱量也是世界第一。在1996年,进入全世界前10位的大陆港口没有一个,只有上海港的发展规模最大,进入了世界的第17位。这充分说明中国港口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央的判断非常准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仍然大有可为,但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国内经济形势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经济发展来看,对港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看,中国港口的发展水平要继续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支撑、引领和推动作用。要重视国家外需和内需的有效结合,保证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要率先保持科学快速发展,注意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
从我们国家港口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从沿海港口来看,通过第一轮改革开放带动沿海港口发展,现在已经具备较好基础和良好设施,能力居于世界前列,吞吐量位于世界第一位,正在进入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从国内港口来看,还处于加快发展阶段,设施、能力、技术、管理、服务水平还有待于提升。要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国家港口航运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需要。国内沿海港口地位还需要继续提升,内河港口的发展需要大力加强。
从中国港口发展趋势来看。第一,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要进一步优化,是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内河运输要快速发展;第三,加快建设以港口为枢纽的现代物流系统。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也包括现在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强国内货物的交流,港口始终是货物交流的基地和结点,要在全国确立这样的概念,才能保持我们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更加合理。从政策调整方向来看。第一,进一步优化全国的港口发展布局,统筹利用优质资源;第二,继续加快沿海港口体系建设,促进沿海干支综合运输合理衔接;第三,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也正是国务院在2009年出台的19号文件中特别强调了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这也正是我刚才的判断,沿海港口已经到了转型发展时期,不但要保持传统装卸业务的优势,更要重视现代
航运服务的发展,才能提高我们国家港口对经济贡献的重要作用;第四,加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许多政策的突破还有待于在某些方面进行实验,这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总结的重要经验。在港口行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在许多重大政策方面进行突破。因为我们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第五,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推进全国内河航道港口建设;第六,加强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增强运输整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水运发展将上升到重要地位,特别是内河运输将体现出更大的经济技术优势,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当代经济发展趋势,从地理上看,有沿海经济、沿江经济向内陆经济转移。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给经济、外向型经济向综合型经济发展。从大部类来看,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从资源来看,由完全依赖国内资源向更多利用国际资源着眼。从货量来看,从世界各地转移过来的制造业将会保持相当长时间的优势,高技术的设计、创新、发展将加快发展。
从港口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由沿海的临港经济、城市经济向腹地经济发展。内河将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工业经济和物流园区。内陆地区将加强与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与沿江、沿海经济的联系,扩大货物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国外的经济交流。临港的经济发展情况应该是由传统服务、综合服务向高端服务延伸。内陆地区主要是依靠第一阶段,发展第二阶段。沿海地区主要是巩固第二阶段,发展第三阶段。
从临港经济发展方向来看,应该是沿海临港经济发展已经形成规模,特别是传统港口服务基本满足一定时期内临港工业、出口加工化工冶炼、火力发电的需要,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调整临港经济结构,侧重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节能、绿色项目以及现代航运服务项目。内陆沿江沿河经济对于传统港口服务和初级加工、石化、电力、大进大出项目仍然具有较高需要,将会成为“十二五”快速发展阶段。内陆无水港临港经济将会通过一定的集疏运方式加快发展,与沿江形成连接通道。
促进临港经济发展的几点想法。沿海地区应该侧重优化结构、调整重点、加快改造、完善体系,发展现代航运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附加值。沿江及沿河地
区,积极吸引投资,承接沿海项目转移,注意引进项目的环保指标,减少发展的盲目性,避免重复投资。对内陆无水港地区,加快项目的前期研究,借鉴沿海地区临海经济发展的前期经验,把发展传统港口和现代物流有效结合起来,争取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