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东港区招考教师考核工作安排1
东港区2011年公开招聘教师
考核工作安排
根据《东港区2011年公开招聘小学、幼儿园教师简章》要求,拟对进入体检考核范围的人员进行考核,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本人须提交材料
1.本人人事档案、准考证、就业报到证、身份证、户口本、中专以上学历毕业证、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等原件。
2.《东港区2011年公开招聘小学、幼儿园教师考核登记表》(现场领取,现场如实填写。表中需粘贴与准考证同版一寸免冠照片一张)。
二、提交材料时间、地点
提交材料时间:普通学科、英语学科8月13日上午8:30。
音、体、美、幼师专业学科8月13日下午3:00。
提交材料地点:东港区教育局四楼会议室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1.区教育局、编办、监察局、人社局工作人员对进入体检考核范围的人员,将进行资格复审并核查本人人事档案。对提供假证件、假材料、弄虚作假取得体检考核资格的人员,一经查实,取消体检考核资格。因取消体检考核资格、弃权或其它原因不参加体检考核造成空缺的,按总成绩分学科依次递补。
2.毕业生档案未转到区教育局的,请抓紧时间到区教育局政工科领取调档函,办理转档手续。
3.体检时间另行通知。
东港区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一日
第二篇:教师招考1
2012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精粹知识一
一、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有库姆斯、伊里奇。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是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是射技教育;御是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是学字书写的书写教育;数是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臵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近代(16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3、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②‚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③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④‚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⑤‚学不躐等‛即主张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分三步: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收同样的教育。著作《政治学》。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中学。还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学习者
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的人在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关系:上述三要素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 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二战后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2、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四、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点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外铄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学说:中国的荀子,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有称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又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的标志: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对个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④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功能(作用):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特点:
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②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③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标。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观点: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等。
7、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②适应于超越问题;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人本位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③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帮学生解除学习困惑,启发他们智慧。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五种品质:
①热爱、同情、尊重学生;②知识广博、肯教人;③耐心温和、容易接近;④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教学方法好。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五种品质:
①经常骂人、讨厌学生;②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学生看死;③上课拖时间、下课不理学生;④偏爱、不公正;⑤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4、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①课程开发的技能;②对课程整合的能力;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④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那么,教师也就应该具备时代要求,具备新课程所倡导、所希望的标准和素养,应实现几个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也就有了新的内涵。
①教师应该是服务者。
新课程强调‚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服务。
②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③教师应该是学习者。
与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必须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做终身学习的楷模。
④教师应该是研究者。
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走研究型的道路。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研究。其次,教学行为的科学化需要教师的研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从课堂中研究,从课程里研究,从方法上研究;在研究中充实,在研究中调节,在研究中提升。
⑤教师应该是合作者
现在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领导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
⑥教师应该是理想的追求者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
(三)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的本质特点:
①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③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②学生教学的中心;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④学生是为成熟的、发展中的人;⑤学生是能动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四)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③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3、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7、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8、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七、课程
(一)课程内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研究,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依据不同标准,对课程的分类不同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3、从课程功能角度: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至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课改纲要》规定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
(四)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和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五)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八、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三)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重点突出;⑥组织严密;⑦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布臵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臵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
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和提高质量。
(六)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
1、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
主要优缺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④缺点是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七)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1、教材分析
要求:①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得准确。②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恰当。③重点、难点明确。
2、教材处理
要求 :①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合理。②学生状况分析得准确,采取对策恰当。
3、教学方法
要求:①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恰当。②教学方法灵活、实用。
4、教学手段
要求 :①教学手段新颖。②实验、教具、电化等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5、教学程序
要求 :①新课导入自然、新颖。②新课讲解透彻。③演示实验正确、科学。④反馈练习恰当。
⑤归纳总结简要、明确。⑥板书设计精当。
6、教学基本功
要求 :①语言清晰、准确、逻辑性强。②板书字迹工整、准确、美观。
附: 说课各项评价指标的涵义
1、教材分析
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涵义是: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臵,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
⑵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涵义是:确立教学目标,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尊重课程标准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目标要切合实际,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目标的依据要具体阐述。
⑶重点难点及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涵义是:重点难点确定准确。确定重点要联系教学目标,确定难点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阐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意义。
2、教材处理
⑷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涵义是: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哪些不利因素,重点应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对策。
⑸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涵义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协调发展以及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体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特别是对材料的安排,内容结构上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
3、教学方法
⑹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涵义是:阐明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依据,要达到什么目的。
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涵义是: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内容、学生实际,要灵活、实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立足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
⑻学法指导。涵义是:通过教学,将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4、教学手段
⑼教学手段新颖。涵义是: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提倡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⑽实验教具、电化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演义是恰当的应用这些手段,明确这些手段的作用及见解。
5、教学程序
⑾新课导入。涵义是: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能积极思维,配合教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⑿新课讲解。涵义是:阐明教师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讲的内容按怎样的程序进行处理,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师的任务重在‚导‛字上,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切实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做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
⒀反馈练习。涵义是:练习可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阐述练习题的来源,练习题的功能,练习题的操作,练习题的变化。练习要有目的,有成效,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当。所选练习题要体现出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针对性。
⒁归纳总结。涵义是:本节结束后,要总结哪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如何总结,如何将本节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⒂板书设计。涵义是:如果是在上课时,你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板书设计布局要合理,能反映一堂课的梗概和黑板上所出现的主要内容。
6、教学基本功
⒃语言。涵义是:语言要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要适中。
⒄板书。涵义是:这里的板书是指教师在说课时所写的板书,板书要醒目,字迹要工整、美观、大方,设计要合理。
⒅教态。涵义是: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
⒆教案。涵义是:这里的教案是指说课的教案,说课的教案要体现说课的原则,集说课内容,上课内容于一体,项目要全,重点要突出,说理要简明扼要,设计合理。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必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单方传授知识的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情,创设师生互动的平台,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3、开发与生成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使教学充满活力。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提出来的,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来的,这三种教学观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彼此间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①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②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③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④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⑤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⑥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九、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教育评价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鉴定功能、③监督功能、④调节功能、⑤诊断功能、⑥激励功能。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1、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⑴诊断性评价(前测):在教学活动进行前,为使教学计划能够指导和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状态及时反馈给师生所进行的评价。
目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⑵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教学的进程所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
目的:及时反馈、及时补救,是一种‚前瞻式‛的动态评价。
⑶总结性评价(学习后评价):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回顾式‛评价。
目的:对学习者的活动结果做出判断,对学习提供反馈,证明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但难以对学习活动的进程施加影响。
2、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⑴绝对评价(客观标准评价、目标参照评价、达到度评价)以事先确定的目标为基准,其评价标准是评价对象所在群体之外的客观指标,通过检验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而对对象做出评估。
优点:标准比较客观。缺点:很难做到客观、准确
⑵相对评价(相对参照评价):是通过比较评价对象之间的平均状况,而对对象作出评价。
优点:适用面广,不受集体整体水平的限制。
缺点:判断依据会随着集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结果不一定能表示评价对象的实际水平。个人的努力状况及进步的程度未受重视。
⑶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或自身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而作的判断。
优点:避免过分的心理压力,适合个性教育。
缺点:容易自我满足,缺乏客观、科学的标准,容易造成评价失误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从评价的职能上看,注重形成性评价。
2、从评价的主体上看,注重评价的民主性,突出自我评价的作用。
3、从评价的内容上看,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强调基本知识、操作技能、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评价。
4、从评价的方法上看,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突出定性评价的作用。
5、从评价的过程上看,注重评价的可适性。强调尊重、正视对象之间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评价类型。
6、从评价的结论上看,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和伦理性。评价结论的提出要全面、慎重,竭力从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十、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1、概念: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我国的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3、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2、我国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①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②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四)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五)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1、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运用说服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榜样法
运用榜样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的要求:
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的要求: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六)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七)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
1、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内容
①班级组织建设;②班级制度管理;③班级教学管理;④班级活动管理。
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八)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1、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十一、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1、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以,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自习课也不属于课外活动之列。
2、课外活动的特点
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使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②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是以参加者的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来确定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不受班级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限制。它的形式十分活泼,讲究实效。
③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开展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1、课外活动的意义:
①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②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③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④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2、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三)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科技活动;②学科活动;③文学艺术活动;④体育活动;⑤社会活动;⑥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2、课外活动的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③个人活动。
(四)课外活动的组织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形式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011年4月20号福建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其建立的时间为(A)
A、1879年
B、1798年
C、1789年
D、1779年
2.按照巴浦洛夫的观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B)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探究反射
D、定向反射
3.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
A、脑
B、实践活动
C、心脏
D、客观现实
4.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D)
A、注意的广度已有较好的发展
B、注意的稳定性已有较好的发展
C、注意的转移已有较好的发展
D、注意的分配已有较好的发展
5.与成人相比,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A)
A、不如成人
B、接近成人
C、已达成人
D、超过成人
6.考试中因没有复习而答不出、想不起来问题,这种遗忘叫(B)
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一般性遗忘
D、特殊性遗忘
7.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根据诗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出现一幅祖国冬日长城内外的壮丽景象。这种想象叫(A)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8.数学家高斯十岁时,对于‚1+2+3+4+…+99+100=?‛这道题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数列两端二数之和总是101,从而提出101×100÷2=5050的答案,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数学家高斯主要运用了(D)
A、再造性思维
B、模仿性思维
C、形象性思维
D、创造性思维
9.‚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C)
A、思维的间接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思维的敏捷性
10.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的笑、偷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A)
A、丰富性发展
B、深刻性发展
C、可控性发展
D、稳定性发展
1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C)
A、坚韧性水平较低
B、果断性水平较低
C、自觉性水平较低
D、坚持性水平较低
12.学校恐怖症,多见于男学生中,表现出对上学的惧怕,拒绝上学,它不同于一般的逃学行为,其年龄大多在(D)
A、5~6岁左右
B、6~7岁左右
C、7~10岁左右
D、7~12岁左右
1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D)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的激发
D、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14.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B)
A、潜意识
B、自我意识
C、无意识
D、集体无意识
15.智力的核心是(D)
A、想象力
B、记忆力
C、观察力
D、思维能力
16.外表上表现为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力和毅力。这种人的气质类型是(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7.为了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A)
A、社会测量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调查法
18.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C)
A、环境因素
B、遗传因素
C、教育因素
D、自我努力
1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为(D)
A、生理需要
B、爱与归宿的教育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0.自我意识的主要心理成分是(C)
A、自我体验
B、自我 认识
C、自我监控
D、自我调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_发展规律__________的科学。
2.大脑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 顶叶与____躯体感觉_______有关。
3.人在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______ 无关运动的停止
_________;呼吸运动的变化。
4.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____意志努力______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
5.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_理解性________、恒常性等特征。
6.视敏度即___视力____,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10岁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7.记忆过程包括____识记________、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
8.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_____先快后慢 _ __ 的趋势,这一规律说明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9.从个体发展水平来看,思维可以分为动作思维、___形象思维______和抽象思维。
10.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它要求_重新组织___ 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1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____体验__ _____。
12.表情指伴随着情感而产生的肢体表情、___言语表情_______ 和面部表情。
13.过度焦虑的儿童可以分为素质性焦虑儿童和____境遇性________焦虑儿童。
14.意志行动可划分为_____采取决定________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5.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________生活制度_____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
16.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从他律到_自律_______;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17.班级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___凝聚力________。
18.个性作为心理现象,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__个别_____性的特征。
19.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_____正态_____分布。
20.儿童心理发展分以下几个年龄阶段:从出生至1个月为__新生儿______期;从1个月至1岁为婴儿期;从1岁至3岁为幼儿早期;从3岁至6岁为幼儿期;从6岁至11或12岁为童年期;从11或12岁至14或15岁为少年期。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列举四种提高小学生识记效果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识记;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力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2.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由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3.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情感,一般应该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4.简述意志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5.何谓小团体?对班级中小团体应如何进行引导? 班级是一种正式群体,其中还包含若干由小学儿童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简称小团体。
首先,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核心人物的态度以及人员的变迁。同时,还要了解班级的大部分成员对这些小团体的评价;
其次,教师要做好小团体核心人物的工作,这是把握小团体的关键。
第三,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班级的目标与小团体的目标在根本利益上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于班集体的活动。
第四,教师要冷静地分析班集体中的舆论。学生对某个小团体或某同学的态度和评论,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五,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地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向他们说明道理,加强法治教育。
四、论述题(共10分)
实践证明,学生注意力的涣散是一节课失败的真正原因。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这说明了上课时学生注意听讲的重要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将如何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①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②激发学习动机;
③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福建省:2010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解析
一、单选题(60分)
1、首先把“教”“育”两个单字合作为一个词见于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说文解字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公”“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反映了教育与_____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人口
答案:B
4、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的学者是_____ A、霍尔 B、洛克 C、高尔顿 D、华庄
答案:A
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_____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答案:A 解析:《学记》里讲,“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能成”,说明从古人开始就已认识到了学习的最佳期问题,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些。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说: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故此题答案为A。
6、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与动物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性是通过人的_____表现出来的。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活动
答案:D
7、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是_____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D、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答案:D 8、1903,清政府颁布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是_____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9、欧美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主要有三种类型,前西德等学制属于_____ A、单轨制 B、中间型学制 C、双轨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C
10、对义务教育中“义务”的理解,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
B、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
C、家长有让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
D、学校有免费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义务
答案:D
11、以下不属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策略的是
A 接受进修培训班 B日常教学反思C 阅读和反思性写作D 交流合作
答案:A 解析:接受进修培训班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外在的形式进行提高学习。不属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
12、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A班级活动 B 文学艺术活动 C 群众性活动 D 社会公益活动
答案:C
13、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____ 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 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满足学校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A 一级课程 B 二级课程 C 三级课程 D 国家课程
答案:C 15 柯尔伯格吧儿童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好孩子走向阶段属于____。
A 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 后习俗水平D 他律水平
答案:B 解析:在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至20岁)的第一个阶段为好孩子定向阶段(或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别人的赞许。如“偷”不对,“互助”是对的。故正确答案为B。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A 场独立型 B 沉思型 C 场依存型 D 冲动型
答案:D 解析: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的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所以说,冲动型往往强调的是速度而不是精度。故正确答案为D 18老是抱怨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们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____理论解释。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给予惩罚 D 消迟
答案:A 解析: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故正确答案为A。学习正方形中已经掌握的轴对称图形 后学习时 告诉图也是轴对称学生立即发现图具有轴对称特征这种学习方式是? A 上位学习B 相关类属 C 派生类属 D 并列类属
答案:C 21 心理学家戴维斯在试验中组学习射箭甲组严格指导乙组自行尝试甲组射中率65%乙组45% 表明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因素很重要
A 指导 B 发展 C 练习D 反馈
答案:D 22 小李在练习国标中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这种反馈属于
A 非建议反馈 B 内在反馈 c 延缓的反馈 D 外在的反馈
答案:D 1961凯尔曼提出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理解三个阶段依次是
A 服从 同化 内化 B 服从 从众 同化 C 服从内化 同化 D服从 同化 从众
答案:A 25 德国邓克尔发现 人看到的某物品具有一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功能 进而影响问题解决这一现象成为
A 定势 B 功能固着 C 问题表现 D 知识结构
答案:B 26 与形势训练说迁移理论联系最为紧密的是
A 逆向迁移 B 负迁移 C 特殊迁移 D 一般迁移
答案:D 27 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的内容的人格测试时分数与上次不同他所担心的哪一个概念反应的内容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D 难度
答案:A 28 老师用课程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决定是需改善教学
A 诊断性 B 描述性C 形成性D 总结 性
答案:C 31.完全能力人是指年满____周岁,以自己劳动力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
A12 B14 C15 D16 答案:D 32.学校劝退初三学生小陈,侵犯了小陈的____权利。
A受教育B发展C生存 D知情
答案:A 34.李某以为张某贪污学费,将张某打伤,造成张某轻微伤,医药费开支1685元,李某侵害张某的____权利
A名誉权,荣誉权
B生命健康权,荣誉权
C生命健康权,名誉权
D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
答案:C 35张某依法向____,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正确的。
A学校提出赔偿B教育行政部门申诉C法院提出诉讼D以上皆可
答案:C 36教师羞辱学生,导致学生自杀,老师应该承担____ A承担全部责任 B承担大部分责任 C承担过错责任 D不承担责任
答案:C 38.明知校舍有危险而不采取相应措施,直接责任人应追究____责任
A民事 B刑事 C一般 D行政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3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截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正确答案为B。
39对于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教育在校生,学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开除学籍 B批评开除学籍 C批评 D退学
答案:C 42.若干相邻学科经过筛选,充实,合而为一称为____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
答案:B 解析: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的观点。综合课程可以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比较清楚的了解了,比如生物学就是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融合在一起的学科。故正确答案为B。
43.课程标准是____的基本结构性文件
A国家 B地方 C校本 D学科
答案:D 解析:课程标准也即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故正确答案为D。
48.第斯多惠说:“坏老师奉送真理,好老师教导真理。”体现教学____原则。
A巩固 B启发 C循序 D系统
答案:D
二、简答(3题,各4分,12分)
1、简述作为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参考答案:
(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3)把专业理论与交流讨论结合起来。
(4)把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结合起来。
2、简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1)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2)爱国主义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论述(每题8分,2道16分)
1、结合实际论述教育中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放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却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
(2)专制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
(3)民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着目标进行学习。
大量事实表明,在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而在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下,师生关系对立。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跟上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的人身基本权利,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应该说,建立民主型的 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落实深化改革,与时具进的体现。
2、联系实际论述怎样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激发学习动机一般采取下列有效的方式和措施:
(一)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学生讲明所学内容的用处。
2、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
3、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设臵合适的目标
当目标是自己设定的时候,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可以:
1、与学生讨论过去的目标实现的情况,然后再为下阶段设定新的目标
2、帮助学生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又现实的目标。
(三)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如何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1、通过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设定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2、让学习不好的学生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教师可以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四)归因训练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
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
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五)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教师应该:
1、教师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
2、外部奖赏在此是指物质上的奖励,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态度,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地激励作用。
(六)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表扬
“反馈”在此指的是给学生提供关于其成绩的信息。教师应该:
1、运用反馈,注意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
2、必须提出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
3、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
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
四、案例分析(12分)以下是一位实习教师的教学日记,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小黎是初二的女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她的个性很特殊,她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点紧张。开学初曾与一男生打架,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反映强烈,存在明显抵触情绪。有次自习,她戴耳机听音乐,被班干部值日提醒并记下名字,她当众撕掉记录本,并辱骂班干部。同学们基本上对她敬而远之,避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表面上她与同学相安无事,实际上特别渴望别人对她的认同和欣赏。可是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真诚的与人交流,时时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班级里,她没有真正要好的朋友。在学习上,她几乎丧失了兴趣,老师上课时,她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样子,有时候连课本都不愿意打开;甚至有时候自顾自地写东西。做小动作等等的方式逃避现实,但她读的大多是离奇鬼怪的故事书。她在日记中写到:“课根本就听不进去,整天在混日子,学校像座监狱把人关在里面,而我需要自由……” 小黎的表现跟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我在实习期间尝试努力去改变她,但收效甚微。面对小黎,我感到力不从心……
问题
1、如果你是小黎的班主任,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转化她?(3分)问题
2、根据小黎的特点,对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2分)问题
3、请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黎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3分)问题
4、以小黎等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例,你怎样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
问题1:
1、对其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2、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从正面加以引导
3、讲究一定的方法,善于抓住时机进行转化指导
在采取以上措施时,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
问题2: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灵活因材施教的原则
问题3:
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黎的心里特点具有以下的特征:
1、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再身边,所以,使得她缺少普通孩子所拥有的家庭的温暖。心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都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时要更多的给予她关心和爱护,从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对其进行帮助和安慰。
2、小黎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往,造成了她经常与周围的同学产生摩擦,同学与他的对峙行为,更加造成了她与周围同学及教师的逆反情绪,加重了她的性格孤僻。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不但要更多的关心她,用自己的宽容心和爱心去感化他,同时还要发动班级的同学去帮助她,理解他并且感化她。
3、小黎虽然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断的产生冲突,但是她的自尊心是相当强烈的,同时她也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另外,小黎目前是初二的学生,这时的儿童处于青春期,她会具有青春期孩子的冲动、对抗、自尊心强及自我独立等一些性格特点。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青春期孩子的特质,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同时要适时的处理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得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获得正常的发展。
问题4: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所为主导作用,是指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指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要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时期的最佳时期。
另外,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学校教育。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受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教师的专业水平、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等。
2011年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一、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0分)
⒈根据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联系教学实际填空(每空1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应当是对话的中心。
(3)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5)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6)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素养。
二、基础知识与积累(22分)
⒉填空题(5分,每小题1分)
(1)‚任‛和‚种‛用于姓氏时,读音分别为Rén 和Chóng。
(2)‚佞‛字和‚衙‛字的意符分别是女和行
(3)谜语‚无角牛登上没峰山(猜一字)‛和‚跳远评分(猜一成语)‛ 最合适的谜底分别是击和从长计议。
(4)中国文学流派‚三曹‛指的是汉魏间诗人曹操与曹丕和曹植的合称。
(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分编为三大部分。其中,风这个部分是各个地域的乐曲,也是《诗经》的精华;颂这个部分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神灵时的乐歌。
⒊辨析题(2分)
副词‚还‛作状语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下面句中的‚还‛字,请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替换。(替换的词写在各句后的括号里)
①除了他们,还有谁支持你的意见?(另外)
②他这个人当个一般干部还可以。(勉强)
③你走路还走不稳呢,就想跑?(尚且)
④这么棘手的问题,他还真解决好了。(居然/竟然)
⒋默写题(10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6分)
(1)把成语补充完整
陈词滥调 以儆效尤 虚无缥缈
再接再厉
按部就班 颠扑不破 床架屋叠 枕戈待旦
(2)把名言名句补充完整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⒌判断题(5分,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①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
②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
(√)
③‚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
④‚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一般为四句,七言一般为八句。(×)
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三、阅读能力考查(18分)
阅读下列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往往要经历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
引起学术争论。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李四光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动。‛歌德也说:‚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反对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是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他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他还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就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容得下百川之流,听得进反对意见。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B)(1分)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C.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D.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⒎文中有四句名人名言。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可以做道理论据的两项是(A、C)(2分)
A.正如李四光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动。‛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歌德也说:‚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反对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D.普鲁斯特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⒏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引证法、例证法
。(2分)
⒐能否删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2分)
答:不能删;这样写可以使论证更全面
⒑第一段中加点词语‚要经历艰苦曲折的过程‛指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答:研究角度的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会引起学术的争论
⒒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
(1分)“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歌德也说„„思想获得丰产”
第三篇:公务员招考工作安排
按照北京市各级机关2012年下半年公务员招考工作安排,为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格复审及注意事项
资格复审工作将于12月17日(9:00-17:00)进行。
(一)招考职位条件资格复审
《北京市各级机关2012年招考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成绩通知书》中提示已进入面试范围的考生,须持报名表、《北京市各级机关2012年招考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成绩通知书》(通过北京市人事考试网打印)、身份证原件、户口本原件(如果考生为集体户口,还需持户口本首页复印件)、以及所报考职位资格条件要求的相关等级、资格、资质证书原件,按照事先公布的计划录用人数与面试人选的比例进行招考职位条件资格复审,资格复审地点由招录机关电话通知。
(二)注意事项
1、由于资格复审未通过而产生面试人选空缺的职位,由招录机关按照该职位通过合格分数线人员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通知考生依次递补。
2、请考生保持报名时提供的联系电话畅通。
3、请考生登录招录机关网站查询资格复审的时间及地点,及时参加资格复审。考生可主动与招录机关联系。
4、资格复审当天本人不能到场的,可由他人代理进行现场资格复审,代理人须另携带本人身份证件。
二、确定首批面试人选
根据考生现场资格复审情况和事先公布的计划录用人数与面试人选的比例,按照通过公共科目笔试合格分数线并且资格复审合格人员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首批参加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的人选名单。该名单拟于12月21日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www.xiexiebang.com)和北京市人事考试网公布(www.xiexiebang.com)。
三、职位调剂
(一)公布调剂职位和调剂人员名单
未达到事先公布的面试比例人数的职位,采用调剂的办法补充人选。调剂职位和符合调剂条件人员名单将于12月21日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和北京市人事考试网统一公布。
未进入首批参加面试人选名单,且公共科目笔试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调剂。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调剂职位的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于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9:00-17:00)进行。各市级招录机关、区县公务员主管部门将于12月21日前在本单位网站发布调剂公告,载明调剂报名地点、报名时间以及报名携带材料等内容。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持《北京市各级机关2012年招考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成绩通知书》、身份证原件、户口本原件(如果考生为集体户口,还需持户口本首页复印件),根据公告要求进行现场调剂报名,每名考生限报一个调剂职位。
调剂报名结束后,各市级招录机关、区县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通过资格审查考生的公共科目笔试成绩,按照职位空缺名额,由高到低确定调剂人选名单。调剂人选名单将于12月30日上午10:00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和北京市人事考试网进行公布。
四、面试及注意事项
面试将于2012年1月9日至1月15日进行,面试工作由各市级招录机关、区县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如个别职位通过调剂后,仍未达到规定面试比例的人数,可组织符合规定进入该职位面试的考生进行面试,面试成绩不低于当天本考官组面试的所有考生平均分时,应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考察和体检人选;如均低于当天本考官组面试的所有考生平均分,则该职位取消录用。
第四篇:公务员招考工作安排
按照北京市各级机关2012年下半年公务员招考工作安排,为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资格复审及注意事项
资格复审工作将于12月17日(9:00-17:00)进行。
(一)招考职位条件资格复审
(二)注意事项
1、由于资格复审未通过而产生面试人选空缺的职位,由招录机关按照该职位通过合格分数线人员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通知考生依次递补。
2、请考生保持报名时提供的联系电话畅通。
3、请考生登录招录机关网站查询资格复审的时间及地点,及时参加资格复审。考生可主动与招录机关联系。
4、资格复审当天本人不能到场的,可由他人代理进行现场资格复审,代理人须另携带本人身份证件。
二、确定首批面试人选
三、职位调剂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一)公布调剂职位和调剂人员名单
未进入首批参加面试人选名单,且公共科目笔试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调剂。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调剂报名结束后,各市级招录机关、区县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通过资格审查考生的公共科目笔试成绩,按照职位空缺名额,由高到低确定调剂人选名单。调剂人选名单将于12月30日上午10:00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和北京市人事考试网进行公布。
四、面试及注意事项
面试将于2012年1月9日至1月15日进行,面试工作由各市级招录机关、区县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如个别职位通过调剂后,仍未达到规定面试比例的人数,可组织符合规定进入该职位面试的考生进行面试,面试成绩不低于当天本考官组面试的所有考生平均分时,应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考察和体检人选;如均低于当天本考官组面试的所有考生平均分,则该职位取消录用。
第五篇:考核工作安排
中学教师考核工作安排
为激发广大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组文件精神,我校xx年教师考核工作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高度重视、规范操作、认真做好考核工作,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现就xx年xx中学教师考核工作做以如下安排:
一、考核领导小组
组 长:xx 组 员: xxx
二、考核时间:元月四日至五日,四日晚7点述职投票 三:考核内容与等次
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四、考核办法与要求
按照10%的比例2011我校有6个优秀教师名额,考核工作将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师民主推荐,二是评委填表打分,三是查阅教师的一年来的工作资料。三部分依次各占30%、30%、40%分值比例。
考评总名次=教师民主推荐排名序数×30%+评委打分排名序数×30%+工作实绩排名序数×40% 对于以下情况者,予以一票否决:
1、旷课超过一周
2、出勤不到60%
3、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者
4、有重大师德问题者
对于对于以下情况者,将不予以考虑优秀:
1、经常迟到早走者
2、不按要求完成作业批改、教案、听课、教研活动、班级管理等常规教育教学工作者
3、教学质量差且教学不认真态度不端正者
4、出勤率不到90%者
5、工作任务轻且不愿意增加工作量者
五、考核程序
1个人述职。被考核人对自己一年来在德勤、能、绩四方面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交一份个人述职报告。
2、民主推荐无记名投票,每人推荐6名,多者无效(现场唱票)。
3、评审小组赋分。填写《教师考核赋分表》、《教师思想政治考评赋分表》。
4、评审小组查阅教师的一年来的工作资料,核对工作实绩。
5、考核领导小组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
4、确定等次。
5、反馈考核意见,公告结果,上报前六名。教师考核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学校将加强领导,严格程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使考核工作成为激励广大教职工与时俱进、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重要举措。
xx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