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 3-6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3-6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
3一、选择题
1.(2012届北京西城区期末)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C.②④B.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是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地区文化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等方面。由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B
2.(2012届南通调研)教育部、国家语委一直主张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汉
字书写能力,并在全国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这是基于()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汉字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汉字书写能力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A.①②
C.①④B.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是国家一直主张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原因,故选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故③错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故④错误。
答案:A
3.古老文明和现代科技,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当今的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却将二者紧
密地联系起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使考古工作者能够穿越时空,发现消失千年的古老文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历经沧桑的古代遗址,重新焕发神采。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①实用性 ②整体性 ③区域性 ④民族性
A.①②
C.③④B.②③[来源:Z,xx,k.Com]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特点。题干强调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因此具
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①②应选。
答案:A
4.(2012届潍坊模拟)山东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乡”之称。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 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③
C.①②④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材料展现了山东文化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②④正确;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C[来源:学科网]
5.(河南省2012届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中华文化寓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之中
B.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寓于中华文化之中
C.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D.由中华文化演化出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
解析:本题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点为背景,考查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根据教材可知,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身文化的个性,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中华文化不仅包括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D项错误,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发展演化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6.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 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优秀作品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C.①②④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③说法错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不会消失,故选C。
答案:C
7.(2012届高三南京学情调查)《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
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段,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此次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怀。这表明()
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②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C.②④B.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力量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激起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情怀,说明①可选;《富春山居图》作为传世名画,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故③可选。②④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B
8.(2012届高三安徽师大附中模考)五河民歌的特色源于当地富有特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
境。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五河民歌旋律中既包含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的元素,又揉进南方吴侬软语的婉转。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
C.②③B.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包容性。材料反映的是,在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下,五河民歌融合多种文化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故①④符合题意。材料通过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但没有反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故②不选;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据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来源:Zxxk.Com]
营的一行18人结束了十天在中国福建的夏令营活动,于2011年7月23日回到多伦多。在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除了朱子文化和茶文化等人们熟知的中华文化外,提线木偶、影雕等传统文化也让营员们大开眼界。同时营员们还品尝了地道的小吃,体验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营员们都感悟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魅力所在,亲眼目睹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对自己在中国的“根”也有了深刻的认同。
材料二:中华文化与西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
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西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西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西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西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营员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魅力。[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解析:第(1)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魅力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考生需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意义;第(2)问,这一问直接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回答时只需适当联系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这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这其中也包括藏族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包括藏族文化在内,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篇:201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3
必修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考点要求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二、知识综合
(一)知识体系构建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主干知识提取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也表现在许多方面。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用心
爱心
专心
(2)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B、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5)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新篇章。
(三)易混易错点例题剖析
1、(2010年高考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③错误。不同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④当选。“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亦即它们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具有中华文化共性,①当选;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②当选。因此选C。【答案】 C
2、(2010年高考江苏卷)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②错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④片面。①③正确说明了爱国主义的意义和作用,符合题意,当选。因此答案为B。【答案】 B
(四)重点、热点研析
热点: 沟通互信交流 推动两岸良性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以“把握契机,开创新局”为主题的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5月6日在台北举行。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与台湾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出席了开幕式。蔡武在致辞中表示,延绵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连杆中国人最牢固的精神纽带,是海峡两岸人们共同的血脉。他说,虽然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壁垒和障碍,需要两岸同胞共同作出不懈努力,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共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蔡武在致辞中最后表示,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句1:
延绵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中国人最牢固的精神纽带,是海峡两岸人们共同的血脉。
涉及主要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精神 问题设计:
利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两岸关系今天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的原因
关键词句2:
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涉及主要知识点:
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问题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解析:首先应该抓住中华文化的特征,即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然后将甲同学的材料分成两大部分进行分析。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体现源远流长的特征,安徽馆的民间艺术展示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四、整合训练
训练1.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主要传播中华文化。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训练2.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
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当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五、模拟演练 1.“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心,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①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②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序》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高考资源网
9下列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是 ①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民族精神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新华网2011年2月12日电.目前山东正经历着60年一遇的气象干旱。据统计,旱情发生以来.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旱情,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中的 “脊梁”是指什么?(2)你觉得应该怎样继续挺直 “我们的脊梁”?
12在2010年“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一幅《富春山居图》的古画,这幅作于660年前的山水画,一半在台湾,一半在大陆:深深牵动了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思绪。,一幅传世古画引起海峡两岸民众对5000年中华文化的共鸣。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一幅画为什么会引起两岸民众的共鸣。13、2010年11月12日晚,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市海心沙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奥运会、亚运会历史上首次走出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开幕式以“水”为主题,全力打进水文化。整场开幕式文艺表演从“一滴水”开始,在充满童年记忆的广东民谣《落雨大》优美的歌声中,从一滴水到汪洋大海,从一叶扁舟到巨型帆船,从一汪清水到滔天巨浪。开幕式采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使得开幕式表演精彩纷呈。《大地之水》、《海洋之舟》、《白云之帆》、《花城之邀》四大部分或浪漫刺激、或气势磅礴、或如梦如幻,谱出了一曲和谐、友谊、欢乐的乐章,使人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水乡特色,领略深入骨髓的岭南文化。用“放鞭炮”这种中国人传统节日常见的形式点燃火炬,非常中国风。
以上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附:整合训练、模拟演练参考答案
1整合训练1答案.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内容上极为丰富;表现在地域上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表现在各民族的文化上异彩纷呈。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3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①文学艺术 ②汉字 ③史书典籍 ④科学技术 A.①②
C.①③
化的博大精深,因此选B。答案:B 2.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项。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绝对。答案:C 3.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解析:海口骑楼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①符合题意。海口骑楼“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的性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④说法错误。答案:A 4.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1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
一、渐趋融合
解析:A表述不合理,文化的差异性取决于经济、政治、地理等方面;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区域性;D表述错误,文化相互借鉴会渐趋融合,但不是日趋同一。故选B。答案:B 5.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归属感 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对待外来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证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答案:A 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解析:题干的主旨是把中文菜单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没有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不选A。此举促进中华文化传播,而没有促进西方文化传播,不选B。此举也没有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只是让外国人看懂中国菜单,不选D。此举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C符合题意。答案:C 7.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文化形成的二重奏:“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自成群。门前潮汐家家海,檐际榕棉寺寺云。”(注:估舶意为商船)这说明珠江文化()A.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他区域文化完全不同 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C.是珠江人在珠江地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性
解析:这首诗是对珠江文化形成的生动描述,珠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形成的,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理解。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答案:B 8.追溯历史,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这体现了()①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南文化的包容性 ②人口迁徙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③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 ④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特性完全相同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③
解析: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②③说法正确。①中“决定”说法错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④说法错误。答案:D 9.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A项不符合客观情况;C项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项错在“消除”上;故选B项。答案:B 10.一直有一些人担心,圣诞节的流行将为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推波助澜。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圣诞节在中国快速流行的这些年,很难说是它改造了年轻人,还是它被年轻人改造了。中国年轻人实际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圣诞节成了年轻人放松身心、营造浪漫的机会和理由。这启示人们()①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正在逐步消失,不必要杞人忧天 ②对于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我们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④文化创作要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①错误,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不会消失。中国年轻人实际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而不是强调对于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故排除②。③④正确切题。答案:B 11.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而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不同地域决定 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民族文化不属于本民族,只属于全世界 A.①② C.①④
环境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答案:A 1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B不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故选C。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大发明”原本是一个舶来词。约400年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马克思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产生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宣扬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假如有人告诉你,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你会怎么想?近日,我国有学者重新定义了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也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毕竟西方定义的四大发明不足以概况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例如没有看到丝绸、瓷器等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没有看到其至今仍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外对“四大发明”的两种不同定义有何区别?你同意哪一种定义,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试题主要考查对待中华文化的认识。涉及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的作用等。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西方的定义着眼于文化即四大发明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新定义则是着眼于四大发明的科技水平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案一:同意西方的定义。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的定义更能反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②维持和尊重西方对四大发明的定义,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科学技术的价值不仅要看其科技水平,更要看它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
答案二:同意中国学者的定义。①新四大发明更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更能反映源远
B.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强调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①②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③夸大了自然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新四大发明对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③新定义既看到文化的作用,更看到其科技创新性,更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的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二 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第(1)问属于体现类问题,知识范围很确切,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但要注意题目问的是如何体现,一定要有观点有材料。第(2)问属于认识类问题,谈谈对包容性的认识,课本上关于包容性知识点比较集中,一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包容性,二是包容性的内涵: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三是这种包容性对于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不息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2我们的民族精神3!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我国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A.①②
C.②④
②④正确,故选C项。答案:C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表现在()①先有中华民族精神,后有中华文化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解析: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同时产生,没有先后之分,①错误;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②③入选;④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答案:C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下列诗句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④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A.①③ C.②③ 答案:A 4.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B.②④ D.①④
解析:②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精神;④体现的是勤劳勇敢精神。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C.①④ 有直接关系。答案:C 5.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对联强调“只知有国”,体现了①;强调“益坚其志”等,体现了④;②③与材料没解析:本题考查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②体现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③说明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均舍去。①④体现了爱国主义,符合题意。答案:C 6.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开放多元,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差异化,国人的各种区隔对立也在增多。但爱国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都是爱国者,都是值得团结的力量;而悖逆国家和民族的人,总是要被唾弃和淘汰的。这体现了()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爱国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都是爱国者,都是值得团结的力量,体现了②③;①不符合材料信息;④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才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答案:B 7.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征伐的武勋,只是依照传统统一天下”,但是中华民族却有为了尊严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勇气。与过去不同的是,日渐强盛的中国,在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下,一定能够挫败任何挑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表明()①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改变、不失本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①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核心。题干强调在民族精神鼓舞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②③正确;中华民族精神不失本色正确,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会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①④错误。答案:C 8.“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家书不是物质力量而是精神力量,①排除;英雄家书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能够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②当选;同时凝聚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③符合题意;英雄家书根源于社会实践,④排除。答案:C 9.有专家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作为文化根基,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作为一种目标导向,它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前行;作为一种动力激励,它能够激发人民团结奋斗,投身发展大业,创造人间奇迹。这一观点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①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A.①② C.②④ 答案:B 10.当前,时代的变迁、实践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实现传统的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④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A.①③ C.①②
干不构成因果联系,应排除。答案:C 11.“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寄托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②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错误,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B.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因,①②切题,③④与题弘扬民族精神,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激励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物质力量 ④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③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 12.爱国永不过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根基。我们应关注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精神内涵,铭记历史、奋发图强,以爱国精神涵养自我。这是因为爱国主义()①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②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③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共同的价值信念 ④是广大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柱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④表述正确分析了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符合题意;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是爱国主义精神,故排除②;③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2月14日,“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分别是:吴锦泉、郎平、屠呦呦、王宽、阎肃、徐立平、莫振高、买买提江·吾买尔、官东。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普通百姓﹑体育教练﹑科学家、抗战老兵、艺术家„„他们用人性的至爱持续地感动着我们,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建设者。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了完美的超越。(1)请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心骨”作用。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⑥要主动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二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四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强大的、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在抗战中凝聚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她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鲜艳旗帜。直到今天,她也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进、前行、拼搏。
(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必须弘扬抗战精神的道理。(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实现民族复兴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解析:本题以抗战精神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设问的内容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依据,主要回答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措施。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抗战精神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③坚持改革开放,弘扬时代精神,推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不断创新与发展。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第五篇:政治总复习必修一
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都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 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 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物质技术基础;
④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⑤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怎样发展生产力?
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改革生产力,调整深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③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遵循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它适合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样遵循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9、公司如何成功经营?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吃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兼并或强强联合形成规模效益;⑤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
10、为什么重视就业?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②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劳动者取得报酬并获得生活来源;④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⑤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⑥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⑦就业信息不畅通。
劳动者如何实现就业?
①党和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②树立自主择业观;③树立竞争就业观;④树立职业平等观
⑤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积极的自主创业。
11、劳动者如何实现维权?
①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②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而不
能采用非法手段;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好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