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企业会计实习报告
实习报 告 书 专 用 纸
1引言
在这个不算炎热的夏季,伴随着期末考试周的来临,在学校的安排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银行模拟业务操作,使我更直接的接触了银行业务,对银行柜员的工作有了更广范的认识、更深刻直观的了解,培养了我们在银行基本业务方面的实际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我们今后踏出校门参加正式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实习目的本学期实习的目的是结合实际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业务,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全面熟悉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熟悉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储蓄业务系统环境,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交易代码,为储蓄业务和对公业务的具体操作奠定基础;将理论知识与银行实际业务有机结合。
3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由武玉清老师带领在文渊楼微机房进行模拟操作,主要内容概括为五点:
一、专业术语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认识这些术语,且知道它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凭证、钱箱号、柜员号、客户号、表内业务、表外业务等基本的专业术语。
二、熟悉银行业务流程:个人银行业务操作总流程、对公会计业务操作总流程。我们首先操作的是个人银行业务,这个业务要比对公会计业务操作简单,所以老师就让我们先从个人业务入手。
三、结合案例进行个人业务模拟:结合案例进行个人业务模拟:如凭证领用及出库、凭证入库及上缴、个人支票领用、出库、出售、核销、挂失及解挂等、重要空白凭证出库、入库、调配、作废及查询、开普通客户号、一卡通客户号、一本通客户号、普通存折及一卡通或一本通销户操作、一卡通换凭证、挂失及密码修改等。
四、结合案例进行对公业务模拟:结合案例进行对公业务模拟:如新开一个对公客户号、新开一个对公账号、现金存款、激活对公账号、出售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给对应的对公账号、新建贷款业务操作、贷款发放及部分还贷、全部还贷操作、贷款展期及不良贷款核销操作、辖内结算业务操作、同城业务操作、特约汇款业务操作等。
五、结合案例进行报表管理:各种报表的查询方法,业务变动的情况下报表如何变动。
实习报 告 书 专 用 纸
4实习体会
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们安排了这次的模拟实习的体验机会。虽然由于教室的征用紧张,这次的实习很紧凑的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我们顺利的如期完成了任务并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未曾学到的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了银行的业务操作的简易操作流程,让我们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了银行柜员是一份枯燥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很强的操作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耐心细心和严谨负责的敬业态度,这对经常粗心大意的我来说是极具有挑战性的。
这次实习的业务多集中于比较简单的前台会计业务,在操作过程中穿插着大量的专业术语,由于我自身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我花了不少时间在专业术语的查询理解上。专业课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真的很重要,知识的学习总有它的适用领域,扎实的基础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就犹如今后我们工作的左手右臂一样,缺一不可。实习让我们发现不足并及时弥补提高,对于大三的我们就犹如一次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前的工作试炼。并且,这次的实习加深了我对金融会计学这个专业的了解,也对今后的就业有了更清晰的定义。课堂上学习到的只是在真正运用到操作过程中才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甚远,我们只仅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习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缺点,在接下来最后一年的学习中自我完善。
本次的实习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仔细耐心是银行业务操作不可或缺的专业素质,也了解到了弥补自身不足的迫切和提高专业能力的必要。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专业知识方面,我都感觉到了自己的匮乏和力不从心,这将会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成为我最大的阻碍。仅仅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实习让我更能深切体会到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应将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珍惜和把握学校给我安排的每一次实际机会,认真对待,悉心学习,用实践巩固理论,以达到具备较强的处理基本业务的能力与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才是我们学习与实习的最终归宿。所以我决心吸取这次模拟操作实习的经验教训,为下学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认真耐心细心的学习掌握好老师交给我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深自身对专业学习的融会贯通能力,为今后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具备迎接工作挑战的实力。
第二篇:金融企业会计实习报告
实习报 告 书 专 用 纸引言
实习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在不断进步。金融企业会计作为会计的一部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从理论上系统讲述了银行的业务操作流程,但只是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为了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学校为我们开设了金融企业上机模拟实习,此实习不仅使我们得以更加了解银行的业务处理流程,更为我们拓宽了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会计工作做更好的铺垫。
1.1实习时间和内容:
本次金融企业会计实习的时间是本学期的六周到七周,十四周到十六周。实习的内容是储蓄业务和对公业务。
1.2实习目的:
综合复习与巩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从事金融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过程
这次上机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储蓄业务,一个是银行对公业务。
2.1 储蓄业务
一、活期储蓄存款;首先要输入存储代码和身份证号码、姓名、存款金额、存折印刷号,打印凭条和存折。
1、续存:首先续存代码、活期储种代码,接着输入存折账号和存折印刷号,输入密码和存款金额,查看姓名是否相符,最后打印凭条和存折。
2、支取:输入活期储种代码、存折账号和存折印刷号,输入密码,查看姓名是否相
符,输入取款金额,打印凭条和存折。
3、更换存折:输入更换存折代码和活期代码,输入旧存折账号和旧存折印刷号,输入密码、新存折印刷号,打印新存折。销户:输入销户代码、活期储种代码,输入存折账号,输入存折印刷号,输入密码,查看姓名是否相符,输入取款金额,打印凭条、存折、利息清单,储户在利息清单上签名。
4、密码修改:加办密码代码、活期代码,输入存折账号,输入密码。
二、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操作与储蓄存款类似。
三、一卡通存款账户开户、支取和销户;普通教育存款、一卡通教育存款的开户、存款、销户;一卡通换凭证、挂失、密码修改、换存折、解挂。表内、表外通用记账,信息维护,账户维护和交易;同时,我们还进行储蓄日常业务的代理业务:如代理合同的录入和批量录入,逐笔代收,批量托收。最后进行日终扎帐、凭证上交和重要空白凭证入库。
2.2 对公业务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钱箱管理,进行现金的出库,个人密码的修改等,然后再领用各式凭证,方可进行正式的操作。作为银行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客户开户,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然后,办理新开公司的相关业务,包括出售支票,现金存款,现金取款,账户转账以方便企业的业务往来,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企业的银行业务操作了,包括企业的定期、活期存款,企业贷款、企业签发各式汇票等业务。还需要开设个人存款账户,以进行个人的助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银行业务。下面就是现金通存通兑、转账通存通兑业务了、提出代付款签发特约汇款凭证等业务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凭证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在开始做时就已经把凭证出库了,要不然开出的发票、支票等就不能成功,而且在凭证挂失后,要过一个星期才能解挂。最后就是记账联行往来等业务了,在做时要记号凭证号,以免串号,还有最终的日终扎帐、凭证入库、现金入库、部门扎帐,也要在退出之前完成。
3实验体会
经过四周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金融企业会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它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的精细的,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经过实习,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我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金融企业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前没有学懂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把它们弄懂了,可以说这是对我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深化;实习中以前教我们财务会计的那个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同学来讲,同学讲后又亲自来给同学讲,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它可以锻炼同学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学的实习,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给同学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识。
实习中还存在的不足: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实习教材做题训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做一些题,但是没有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没有在实际环境下亲身实际操作过,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实际东西我们仍然不会做;并且这次的实践,我不仅更系统的学习了更多有关金融企业会计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让我为以后的工作有打下了一块奠基石。我不仅要不断学习做一个知识丰富的人,还要丰富我实际操作能力,并且更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品质。
第三篇:淮海工学院金融企业会计实习报告
实习报 告 书 专 用 纸引言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安排可以说是十分合理,前半学期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后半学期开设了实习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了我们对只是的掌握,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新的理解,也发现了新的问题,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我们专业很多渴望进银行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1.1实习内容:
实习的内容是储蓄业务和对公业务。
1.2实习目的:
综合复习与巩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从事金融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过程
这次上机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储蓄业务,一个是银行对公业务。
2.1 储蓄业务
一、活期储蓄存款;首先要输入存储代码和身份证号码、姓名、存款金额、存折印刷号,打印凭条和存折。
1、续存:首先续存代码、活期储种代码,接着输入存折账号和存折印刷号,输入密码和存款金额,查看姓名是否相符,最后打印凭条和存折。
2、支取:输入活期储种代码、存折账号和存折印刷号,输入密码,查看姓名是否相符,输入取款金额,打印凭条和存折。
3、更换存折:输入更换存折代码和活期代码,输入旧存折账号和旧存折印刷号,输入密码、新存折印刷号,打印新存折。销户:输入销户代码、活期储种代码,输入存折账号,输入存折印刷号,输入密码,查看姓名是否相符,输入取款金额,打印凭条、存折、利息清单,储户在利息清单上签名。
4、密码修改:加办密码代码、活期代码,输入存折账号,输入密码。
二、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操作与储蓄存款类似。
三、一卡通存款账户开户、支取和销户;普通教育存款、一卡通教育存款的开户、存款、销户;一卡通换凭证、挂失、密码修改、换存折、解挂。表内、表外通用记账,信息维护,账户维护和交易;同时,我们还进行储蓄日常业务的代理业务:如代理合同的录入和批量录入,逐笔代收,批量托收。最后进行日终扎帐、凭证上交和重要空白凭证入库。
2.2 对公业务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钱箱管理,进行现金的出库,个人密码的修改等,实习报 告 书 专 用 纸
然后再领用各式凭证,方可进行正式的操作。作为银行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客户开户,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然后,办理新开公司的相关业务,包括出售支票,现金存款,现金取款,账户转账以方便企业的业务往来,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企业的银行业务操作了,包括企业的定期、活期存款,企业贷款、企业签发各式汇票等业务。还需要开设个人存款账户,以进行个人的助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银行业务。下面就是现金通存通兑、转账通存通兑业务了、提出代付款签发特约汇款凭证等业务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凭证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在开始做时就已经把凭证出库了,要不然开出的发票、支票等就不能成功,而且在凭证挂失后,要过一个星期才能解挂。最后就是记账联行往来等业务了,在做时要记号凭证号,以免串号,还有最终的日终扎帐、凭证入库、现金入库、部门扎帐,也要在退出之前完成。
3实验体会
这次实习还是让我收获颇丰的。本来基础不牢固让我做实习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在自己的努力钻研以及在老师和同学的悉心帮助指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巩固了基础知识,使我对金融企业工作流程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加深了我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金融企业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前没有学懂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把它们弄懂了,可以说这是对我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深化。
实习中还存在的不足: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实习教材做题训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做一些题,但是没有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没有在实际环境下亲身实际操作过,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实际东西我们仍然不会做。
这次的实习让我认识到万事开头难,一开始面对陌生的操作系统,再加上卡顿的系统,让我几乎丧失在规定时期内完成实习的希望。但是,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思路开始变得清晰明朗,下面也就越做越顺了。这次实习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与同学们的合作,这也让我认识到日后的工作中与人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提高沟通能力与与人合作效率成为我心中又一个需要努力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金融企业会计
规范金融会计核算十分重要
金融会计属于特种行业会计,它核算的主体是金融性经济实体,包括金融性企业如商业银行和金融管理机构如中央银行,它核算的对象是金融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由于金融实体主要进行资金中介服务,其会计业务范围有其特殊性,如以货币资金业务为主,多种货币符号并存。在金融会计中,商业银行会计业务范围广、内容丰富。其核算方法与其他行业会计相比较更具有特色。具体表现在:第一,记账货币,除了使用本币之外,对于外币业务采用原币记账法;第二,记账方法,对于表内业务采用复式借贷记账法,对于表外业务采用单式收付记账法;第三,会计科目,表内业务有规范的会计科目,对表外业务的科目则具有灵活性;第四,会计确认,对一般业务采用权责机制,对特殊业务允许使用收付实现制;第五,账务组织,会计核算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个系统,会计凭证、账簿的设计和传递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金融行业会计存在同一业务范围而会计核算方法和披露不一致等问题,这不利于规范金融行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利于保护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为了帮助债权人和投资者充分及时地了解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规范金融会计核算十分重要。根据我国金融行业会计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金融会计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金融会计学科建设问题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同其他国家一样,对会计理论的探索一般以工业企业为标的,通过剖析工业企业的内容来构建会计理论框架和制定会计准则。由于金融行业业务内容的特殊性,一般企业会计准则难以涵盖金融会计的全部内容,如表外业务的风险和收益在工业企业会计中无须考虑,而在金融企业则非常普遍,因此对于金融会计的特殊问题应区别对待。美国对金融行业会计的处理体现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成立的“紧急事件任务工作组(EITF)”所发布的一系列会计公告中,EITF组织自1984年成立以来,共发布了230份会计公告,其中一年以上是针对金融机构工具和表外交易事项的。除了FASB之外,美国联邦银行监管机构包括联邦储备系统(HED)、货币管理局(OCC)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金融会计业务提出规范要求,这些要求称之为监管会计原则(RAP)。另外,还有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上市的金融机构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我国现行的金融会计框架建立在《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基础上,并于1993年7月1日推出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内容包括: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总则,基本业务会计核算规定,银行业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金融性公司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会计报告及编制等五个部分。从内容上看,《制度》对传统的金融会计核算实行重大改革,如用借贷记账法代替收付记账法。但从结构上留连于工商企业会计框架,如规定记账货币为本币,记账方法规定为借贷记账法,并未兼顾到金融企业的具体特点,因《制度》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制度》仅根据《准则》对旧的核算方法进行切换,忽视金融会计特殊问题的存在。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拓展和创新,其业务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工商企业,个别企业的经营好坏不会导致社会安全,但个别银行的风险倒影响社会的动荡。如衍生工具的出现,给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很大冲击,而这些工具的使用离不开金融企业。因此,研究和建立完善的金融会计体系,不仅有利于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而且有助于防范整个社会的金融风险。
二、关于银行会计核算方法问题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从80年代初期成立四大专业银行,使人民银行从经营兼管理的局面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对专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和监督。根据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各专业银行各司其职,分别接受各自行业行政部门领导,经营范围泾渭分明,如中国农业银行面对农业服务,而基本建设问题划归中国建设银行。由于
业务范围的不同,各专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第二次是80年代中期,交通银行正式成立,我国引入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各专业银行打破行业界限,业务可以相互交叉。同时成立了许多商业银行,如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第三次是90年代后,我国全面推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四大专业银行也走向商业化道路,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银行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作为反映和监督银行经营业务的会计核算,并没有跟上改革步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科目设置问题。由于范围不同,各专业银行会计核算中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各自形成体系,并突出各自的重点,如中国银行突出外汇业务,农业银行突出农村特色。将四大专业银行会计科目与新颁布的商业银行会计科目相比,同一种业务在不同系统使用不同的科目反映,如对于存放系统内行的款项,中国农业银行在“715”号“存放系统内款项”科目核算,而中国银行则在“902”号“全国联行往来”科目核算。在科目分类方法上,一级科目分类标准混乱。一般来讲,会计科目可以按资产负债表框架分类,将资产的流动性作为一级科目分类的标准,再按其他标准作明细分类。但我国银行会计科目在报表上出现交叉分类,如贷款资产科目按流动性作为一级科目划分标准,划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时又存在按行业划分如农业贷款、工商业贷款等,这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不一致,增加信息使用者了解报表的难度,不便于银行业之间的对比。目前,中央银行会同财政部正着手推出一套新的会计科目,以规范会计核算。
(二)关于计量基础问题。根据《准则》,历史成本原则是我国各行业会计的计量基础,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银行资产除了有大量的存款和放款之外,为了增强盈利性和安全性,大多银行将其资产证券化。按历史成本原则,银行购入的债券一律按支付成本记账,并按成本价在报表上揭示。但在持有期内,市场上债券价格不断变化,其债券的价值与入账价格不一定相等,这就影响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另外,表外业务大量开展,使与银行未来收益和损失相关的许多业务无法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确认,如担保业务在合同期内风险随时可能发生,会计报表无法揭示。80年代以来,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对金融工具会计问题进行广泛研究,普遍认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难以保持现行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于是提出用公允价值作为部分资产计量基础的想法,随后在FASB第107号文告中正式公布。同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第39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中也确定了公允市价的计量方法。我国金融行业同样存在由于计量属性的原因,有些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出入较大的情况,能否也考虑将公允市价入引会计核算?影响有多大?值得讨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以权利形成义务的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在金融会计里,有两个方面问题值得考虑:
第一,在商业银行的收入和费用确认方面,若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处理,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有很大的虚假性。由于不良贷款、大量应收利息挂账,若将之全部确认为当期会计收益,会导致商业银行账盈实亏。为了挤掉“水份”,财政部允许商业银行在确认收入的费用时,将逾期一年以上贷款停止收息,未收到的利息不进入当年利润总额,从做法上看,实际上采用了收付实现制,这说明权责发生制并非唯一的会计确认基础。第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虽然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和风险,由于数量和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无法确认入账,因此对这类问题如何确认,也值得讨论。
(四)关于会计信息揭示方面。根据《准则》和《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发布反映其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报告可以帮助使用者了解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若需要进一步了解银行潜在的风险,这些报告远远不足,如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在1997年的财务报告中并未露出蛛丝马迹,因为表外风险在表内无法揭示。鉴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情况,在报告方面须从表内扩充至表外,而且着重对表外业务的分析。从我国商业银行具体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考虑:
第一,财务信息不公开。银行仅对主管部门提供报告,债权人不知道所存款银行的风险,更不了解其风险何时释放。
第二,由于经营机制问题,许多经济实体无法提供标准的资产负债表,无法对其综合评价,因为分行和支行无资本金资料。能否实行改革?
第三,资产负债表的设置仍停留在计划管理模式上,而非真正按反映经营状况的样式排列,不利于财务分析,能否调整结构?
第四,表外信息没有披露,未来收益和风险不能事先知晓。能否增加表外信息?
第五,财务报告无法满足金融监管需要,除了提供反映其经营状况的财务报告表外,能否设置一套监管会计报表体系,如美国的“活期报告”。
三、会计监管问题
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目的是规范其业务操作,在经营上保持稳健,以防范和减少风险,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会计监督是进行金融监督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如商业银行成立稽核处进行自我监督;另一方面,中央银行成立监察处,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另外,还实行“双方”对账制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对银行业务进行监督的方法。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公正性,还应该引入民间监管机制———注册会计师审计,通过制定银行审计准则,培训银行会计审计人员,加强外部对银行的会计监督,使银行的会计业务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我国民间金融会计力量薄弱,这与日益扩大的金融业务极不相符,中央银行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培训民间的银行审计力量。
第五篇:金融企业会计
新时期的金融企业会计
新时期的金融企业会计
摘要: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的金融体系受到很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金融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重构金融体系是国际金融机构考虑的首要命题。本文着眼于企业现金管理的现状与理念,探讨了企业现金管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新形势下企业应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金管理创新思路,很有现实的必要性。一个制度的变迁方式,主要看这个社会的权力机构之间的博弈和协商,而我国金融制度变化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重要表现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本文主要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以我国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阐述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及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制度;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之为金融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金融创新是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讲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从银行经营角度出发,可以将金融创新活动分为以下几类。
(一)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衍生品创新是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对银行增加收入、赢得市场、扩大利润和积累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我国银行应加强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衍生产品等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研究和开发;要把银行信用和企业信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银行信用创造效益;加强银行同业之间和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后台信息技术体系,提高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能力,运用科技创新的一切成果支持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
(二)金融管理创新
金融管理创新包括5项具体内容:战略决策创新,即银行在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决策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制度安排创新。制度安排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机制,制度安排创新通过优化这种方式和机制提升整体管理
效率。机构设置创新,即运用组织机构调整的方式实现创新目标,目前主要体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另一个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人员准备创新,即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创新的方式培训现有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模式创新,即通过审视管理原则、丰富管理方法,实现银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三)金融服务创新
银行产品天然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银行单靠“有形产品”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被称为“无形产品”的金融服务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内银行的竞争实质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取胜、以服务论优”的阶段。在打造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质、区别于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的服务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方面要打牢提升服务的管理基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流程优化工作。商业银行内部工作环节设置要突出风险控制原则,外部服务环节设置要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一步简化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使银行服务达到“超出客户期望”的水准。另一方面要夯实服务的素质基础,立足于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系统化、针对性、立体式、多角度地加强员工服务培训,充分发挥好清算、科技、统计等后台部门的服务职能,实行全覆盖的银行全面服务管理,从深层次上解决一线服务水平差强人意的问题。
二、相关理论
舒尔茨对制度的经典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V.W.拉坦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舒尔茨和拉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们所广泛接受。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C.North)则认为,“一项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从而,“对于任何想要得到的制度性服务而言,总有许多制度安排能实现这种功能”。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安排的选择是否真正符合“费用–效益”的分析。即当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时,是否达到最优的均衡。金融机构的功能比形式更为重要──不在于制度设计是否符合什么体系或标准,而在于制度变迁实实在在的绩效。
三、我国金融制度的相关回顾
(一)中国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
以“统存统贷”为核心的信贷管理体制运转了近30年后,1979年2月中央推出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即所谓的“放权”改革。“差额包干”确定“各级银行在存差完成,借差计划不突破的条件下,多吸收存款就可以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983年,银行系统开始又实行“全额
利润留成制度”,把各项指标考核与利润留成挂钩。这一改革行动使国家储蓄动员的国家理性与下层金融组织扩大存款的组织理性共容,使各方利益主体的效用都得到增进,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二)银行企业化改革(1985-1993年)
1985年国家实行“拨改贷”制度后,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国有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也随之由“差额包干”过渡到“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1987年,人民银行再贷款实行“合理供应,确定期限,有借有还,周转使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信贷计划与信贷资金分开,将过去有了计划额度就有了资金的做法改为通过组织资金实现计划。各专业银行开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营性质逐渐向企业化实体靠拢。
(三)银行商业化改革(1994-1997年)
1994年,国家开始实行“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信贷资金管理新体制,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商业化改革新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举措包括:(1)设立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2)对国有专业银行全面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3)央行不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不再对财政透支;(4)按照1996年6月全国银行业经营管理会议上提出的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各专业银行开始注重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银行资金风险管理。
(四)1998年的中国信贷体制改革
1998年,中央政府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决定在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五)2003年制度变迁绩效
以恢复合作制为基调的96改革,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使农村信用社始终缺乏基于自发秩序的演进主义特征,基层经济主体参与不足甚至抵制,这种情况下,“制度失败”是必然的。因此,2003年启动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事实上是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背离合作制后开展商业化经营的认可。
如上所述,我国的金融改革一开始就选择了渐进的改革方式。基于这一制度演进模式的限定与约束,同时也为了减少改革与现存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利益结构之间的摩擦,我国金融改革路径选择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外延扩展上,如增设一些新的机构,引进一些新的工具,开辟一些新的市场等等。而对那些涉及面广,可能对现有制度框架和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问题,则尽可能采取回避和拖延态度,把改革的矛盾和困难后移。即使是已经推出的一些金融制度安排,也仅具有创新的“外壳”,内容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离市场化要求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