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社会高速前进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人重要性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现代人仔细推敲。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传统文化的作用等方面剖析,真正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精髓,和学习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精华更多的体现在了中国人的性格及对待事物坚韧不屈的精神上,也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1.2 知行合一观
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1.3 重视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1.4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于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1.5 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的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对当代中国人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 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我们爱国主义情感更可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也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对于以新一代的青年为代表的人群中,有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民
族英雄的可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2.2 意志品质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现代人需要反思和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
2.3 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当前社会每年的跳槽现象频现,人们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培养团队写作已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的“和谐统一”,发挥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意味的盲从,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吸取优点摒弃错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永远画写着浓重的一笔。
3.1 没有科学观念
中国漫长的历史有着较为发达的常识和哲学,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和体系。任何一种比较成熟的科学概念体系往往是从一些最为精练的初始概念或者假设出发,然后以严密的逻辑手段或试验手段推演归纳出一系列的定理、定律、公理、方程,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为人类认识、理解、描述、预测客观世界提供逻辑根据。这种科学体系的典型代表就是欧式几何和牛顿力学。但可惜的是翻遍中国历史,没有产生过任何一个类似的科学体系。按道理中国在数学领域最有希望建立这样的体系,但数学著作往往注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应用。比如勾股定理,实际是举出了它的一个“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并没有把他用抽象的语言或者数学公式表达出来。中国工匠精于测量制造,但中国始终没有形成几何学。可以说这一缺陷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致命的,当西方人应用科学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时候,中国只是创造了更多的诗词歌赋、训诂考据,也没有产生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如果说有,中国人当首选张衡,可惜他死后墓碑上写的是官职,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做官的,可能他连墓碑都没有。
3.2 家庭伦理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人生下来就是不自由的。在一个注重家庭伦理道德的社会里面,社会组织是独裁的、等级制的。在这样的社会中父亲的权威天然高于儿子,君主天然高于臣子,丈夫天然高于妻子。一个人生下来,已经在道德上被赋予了某种角色。这种伦理制度虽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有序,但从根本上也扼杀了个人的自由与个性。个人不能怀疑权威,怀疑就要受到谴责。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发明创造往往被集体的名义所抹杀。
3.3 没有把自然世界作为研究思考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思想家那里,天地自然和人是一体的,是天人合一,物我相齐的。人和客观自然世界本来是统一的整体,没有必要单独拿出来具体研究,实际上就是取消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比如“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还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这样的问题在希腊哲学家那里是个问题,但在中国哲学家这里就不是个问题。中国的古圣先贤们进行思考的最终目的往往还是落实在人本身,落实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去。无论哪一派思想,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讲到政治和道德,具体的自然规律反倒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实际上中国也没有哪一派思想是单纯以自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因此从以上几点我们也能得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一味的盲从,必须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指挥的接近,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注重和谐、中庸之道和兼容之学。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是对这部丰富世界遗产的捍卫,也是运用中国人几千年的聪明才智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适、说儒:胡适精品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 楼字烈:中国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国学网,2004—07-10
[3]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4] 刘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
[6] 李锦全 《人文精神的传承与重建》广东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不冒进,不颓废,不紧张,不松懈,得到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时不郁郁寡欢,得失之间淡定从容。.〜〜学习传统文化 幸福中国企业。
第三篇:论幼儿传统文化学习
论幼儿传统文化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已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中国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变得冷漠起来,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为此,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策略和尝试,旨在让幼儿从小了解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做有根的人。
传统文化互动性探究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智慧、哲理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现在,“汉语热”已在全世界欣然掀起,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传统文化却变得冷漠起来:我们的幼儿爱吃的是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玩的是洋玩具芭比娃娃、机器猫、奥特曼;他们喜欢过洋节日,他们都知道“圣诞节”,情人节,但却很少知道“端午节”、“清明节”,幼儿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
怎样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去呢?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身心发 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唤醒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灿烂文化的热爱,最终让幼儿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民间游戏
我们的童年没有“机器猫”、“布娃娃”,但我们的童年却很快乐,至今都回味无穷。因为它有泥巴巴、石子、橡皮筋和许多同伴。这些东西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游戏简单易学。
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兴趣趋向、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幼儿把什么都当成玩,当然,学习也成了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养成品质。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幼儿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自身的活动进行学习,因此,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
传统文化许多是通过玩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民间玩具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把玩具和材料一体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学具,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例如节令玩具,民间指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所用的花灯;春节所用的鞭炮、烟花;端午节所用的香包、布老虎;中秋节所用的兔儿节;清明时节所用的风筝等。通过这些节令玩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节日的风俗、意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还有许多妇孺皆知的玩具像七巧板等等,不仅让幼儿了解这些玩具也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我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活动中。如语言游戏,我和幼儿玩童谣诵读、绕口令、问答游戏等;体育游戏时,我和幼儿玩跳房子、贴烧饼、丢手帕、吹泡泡、抓布子、打纸炮、滚铁环等,使幼儿既体会到传统游戏的快乐,又丰富了运动技巧,有效的发挥了身体运动的潜能。如跳皮筋的童谣《马兰花》,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幼儿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幼儿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 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例如“吟之有韵,诵之有味”的古诗词,它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幼儿诵读的兴趣。我们每天在用餐前、离园前组织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大大激发诵读兴趣,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古诗词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让幼儿更加亲近并热爱母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
《三字经》,它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幼儿们讲解《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三字经》的兴趣。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目的。我们还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来播放,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幼儿营造一个书香的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形成优雅的人格。
《弟子规》这本书它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它是古人教育幼儿生活规范的经典,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经典。《弟子规》句式整齐,朗朗上口,道理简单易懂,便于幼儿接受,如幼儿犯错或有坏习惯时,它当中的一句就是很好的教育,“事虽小,勿擅为……”幼儿听了,很不好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它为规范教育幼儿。以前,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每当这时我就和幼儿一起背诵《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让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常常丢掉的东西又悄悄地回来了,丢失东西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现在幼儿挑食的现象相当普遍,经过多次的谈话,效果不大,有一天,又发现这种情况时,我给他们朗诵了古诗《锄禾》,并解释了它的意义,描绘了农民伯伯劳动时的辛苦,幼儿一下子好像理解了它的意义,赶紧把丢在桌上的米粒都捡了起来。以后,吃饭前我们都朗诵一下这首诗。
饭前、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我们给幼儿讲一些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典故、美德故事:《卧冰求鲤》、《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葫芦娃》、《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让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幼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的民间工艺构思巧妙、工艺精巧,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民间艺人的慧心巧手,另世人惊叹。为了让幼儿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了解、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并把这些技艺传承和创新,让中国文化在幼儿心中打下烙印。我们创设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拓印”、“蜡染”、“编中国结”、“书法”、“陶吧”、“国画”等活动区域,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们在传统工艺的学习中,感知民族文化的独具匠心,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每年的春天,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和幼儿一起制作风筝,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风筝的特色,讨论怎样才能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幼儿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他们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总结了放风筝的方法。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幼儿还有家长一起去郊外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体验过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让好动的幼儿安静下来,让安静地幼儿动起来,幼儿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学习自己尝试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它相关的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过节风俗。现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每逢节日,我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为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根据不同的节日,我们都布置相应的环境。我们充分利用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并根据节日的到来而更换,还有民间艺术长廊,如:剪纸一条街,包括剪纸的含义、工具、方法、作品、代表人物、作品的寓意等;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的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传统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些“无声的教材”,它能从感官上带给幼儿刺激,从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它通过幼儿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使幼儿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我们和幼儿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制作节日玩具。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爸爸来幼儿园搓汤圆、一起闹花灯、猜灯谜;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重现一些传统习俗。大家在一起过节,浓浓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幼儿。幼儿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民俗风情。
三、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注意的问题
(一)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有许多年的历史,但它毕竟是历史的积淀,有些内容带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时代烙印,它中的一些封建思想、宿命论,还有一些不相宜的物语,都跟我们现在的发展不相符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不加选择的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过分的让幼儿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会扼杀幼儿的创新潜能,影响幼儿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感知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因此,我们不能用看幼儿背多少古诗、学多少成语、掌握多少礼仪、知道多少历史人物作为评价幼儿的标准。我们重在引导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做有根的人,从而热爱祖国。
——摘自乖乖网
第四篇: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论文
题目:
浅析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软件工程
姓名:梁磊
学号:3112370077
浅析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
有重大影响。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须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和传统的 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来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在文化模式
选择上,妥善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继承、吸收与创新的关系,积极
参与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大力发展体现中国文化先进性和时代精
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外来文化 本土文化 发展 创新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增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那么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特别是对我们这些80,90后的影响具体又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种悄无声息的变化?
1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当然在这里我们先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左右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不会是凤姐,兽兽,伪娘,**门所传给我们的被中国共产党定义为三俗的东西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青花瓷》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当然我很感谢我大学时的舍友,带我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前面说到,佛教是印度传入的,但是在后来的几百年发展中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特色,产生了自己的朝拜方式,这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了。这种方式对现在的中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就我个人通过对周围人的调查和我个人的想法,现在的新一代大学生亦或甚至博士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连康熙,乾隆,雍正三人哪朝代都一知半解。把电视上的类似于《宫》等题材过于艺术化的电视剧视为了解历史,文化的途径,并引以自豪(大学生亦此,何况其他?真是民族的悲哀!)。而对外来的文化却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生活方式有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跟不上脚步,大家的选择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也有些无奈之处。
1.1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有利于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所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3、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4、有利于根除残存的封建宗法关系 1.2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外来文化冲击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包括对文学、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三个主要方面。最严重也是最危险的是我们的新一代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于空白。1.2.1、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我个人的观点有三个方面的变革:一是留学生运动及其相应的翻译小说的兴起;二是由翻译小说引发的白话文的突破;三是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历史中,现实主义少得可怜,我印象中就看了一部《红楼梦》算是有瓜葛的)在中国的长盛不衰。
1.2.2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列强的入侵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但畸形的发展,虽然畸形,但好歹发展了,从洋务运动到民国初年的民营资本,再到现在的中外合资,外国的技术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说,现在的社会经济腾飞90%是因为外国的文化影响所致。
那为何中国的社会没有自己进行经济生产的变革呢?美国的琼斯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一旦上了轨道,就会持续自我再生产。除非是被某些没有道理的干预使之越出轨道,否则经济成长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对于当时的中国,他认为政府是一种负面力量,既未为经济的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构架,又阻碍了原有的积极发展。他代表了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国家太过软弱,以致不能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则又认为国家十分强大,足以对进步起否决作用。而中国的学者则比较统一一个观点: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具备资本到技术变革的条件。
1.2.3外来文化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其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思想和物质上的两个主要方面。
思想的解禁令中国人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不少,现在的教师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不再像以前我们那样的“填鸭式”思维了,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国60年代流行的叛逆潮流现在在中国可谓是如日中天,你告戒学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结果他回答:“可惜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一半”足把你气死。
学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现在的教学不仅同以前的私塾大为不同,没了体罚,而且学生有许多都不在家里吃饭(午餐),而节省时间做别的事情。当然快餐店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出现的,它的出现压缩了人们花在进食方面的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并不是有些人现象中的特别青睐肯德基或麦当劳,中餐店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中国人还是更喜欢中国菜,但是这种快餐的经营形式仍是由国外传入的。这说明还是外来文化比较适应现代生活的脚步。2 重塑中国传统文化 2.1 探寻文化融合
那么是不是我们在外来文化面前只能向其让步,完全丢弃现有传统文化,对所谓的先进文化采用“拿来主义”?答案必然是“不”!近代日本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成功的例子。
其实这个弹丸小国-------日本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国的。在明治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汉字,除了语言,这个大和民族几乎和中华民族一模一样。十九世纪的世界列强同样冲击着日本的传统,在“明治维新”之后,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经有实力和强大的沙俄叫板了。在文化的改革方面,日本在受外来文化冲击“阵痛”的同时,却不断将自己的文化溶入其中,比如在文字方面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发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阅读和书写的麻烦,历史上称为日本字的拼音化。日本的绘画传统原来也是中国式的山水画,只讲境意不求精准,而随着不断地创新,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写实风格。不得不提的是现代漫画的起源也在日本,它突破了四格漫画的框架,试着用“电影”的模式来解读漫画,较出名的有鸟山明、北条司、井上雄彦、车田正美等等,我们80后这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就是看这些漫画长大的,那些算是漫画的精品了,日本的漫画自成一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引导国际的潮流趋势。你看,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所以说自创的东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种产物。中国也有自己的漫画风格,只可惜数量太少,没有发扬光大。
再说说日本的服装,老的和服不说了,说说现在流行的日本学生校服,特别是女生穿裙子、打领结、加长衬袜子的风格,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将其从各国的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装风格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同样面临消亡的危机,但是它们比较好地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从而派生出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并且将其向外界推行。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太够。看着满大街的“哈日”、“哈韩”的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觉得有些惭愧?说实在的本人从内心深处并抵制日本,但是仍然觉得它们的有些做法的却值得借鉴。
2.2 如何重塑中国文化
下面谈一谈我们这些社会的接班人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我谨代表个人发表意见。)
我个人很喜欢读一些史书之类的东西,“以史为鉴”是我的座右铭之一。那么怎么才能很好的做到“鉴”,而不是将史书权当故事书看。我认为史书上所讲的东西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只要进行“换汤不换药”式的变通,留下本质核心的东西,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同理,在这个物欲横流,主流价值观严重缺失,诚信危机遍布的现代中国。面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我觉得更应当重塑老庄思想,寻找中国文化的根。而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可见一斑。了解中国文化,道教便是一把钥匙。照搬肯定是不行的,明显违背了“马克思的观点”。国外的文化之所以在中国风行,主要原因有三:
一、现代中国自民国开始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而目前所谓的中国文化不过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用来附庸风雅和赚钱的幌子。名家大都在人民大众之中,绝非所谓之专家。
二、外国利用其本土文化优势不断发展,创新,改革。在保留其文化本元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需要,满足人民大众诉求,从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三、改革开放之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忽略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只是修个塑像,建个博物馆那么简单。
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革。只有变革,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发大众的兴趣,从而引导新的潮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统一。立足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统一也许以前的京剧,纂刻印章,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桃花扇,剑术等世界文化非物质遗产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但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动态向前发展的。虽“形”没了,但“神”犹在。这也就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原因。它能博众家之所长,印度佛教成功被中国化就是很好的例子。面对多元化的各国文化,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要有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抵挡各种低劣文化的同化。总而言之,采用道家之理论,修身养性,磨练自己的意志,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等为美。才能从根本上有益于国家文化安全,重塑中国文化大国。
【参考文献】:
[1]李冠杰,成丽芳.在全球化大潮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J].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102-103,l13.
[2]顾兆禄.对当代民族主体性与本土性的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39—42.
[3]余启才.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J].湖北社会科学,2002,(4):83. [4]揭 晓.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J].求实,2005,(1):203—205. [5]杨艳.试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开放性[J].理论与当代,2004,(9):42—44. [6]苏厂元.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现代设计理念[J].艺术教育,2006,(7):l1.
第五篇: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