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院创省中医名院建设规划
根据省政府《省卫生强省建设和“十一五”卫生发展纲要》、省卫生厅《省中医药攀登工程实施方案》《省中医“名院”项目建设实施办法》提出的名院建设战略,为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我院中医药事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中的需求,特制
定我院创省中医“名院”五年工作规划。
一、医院发展现状
几十年来,我院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中医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充实和提高,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全院职工在院领导班子带领下,发扬“团结、务实、创新”精神,围绕医院“现代化、人性化、科技化”发展目标,实施“人才立院、科技强院、专科兴院”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将医院发展成一所集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现占地面积6550m2,建筑面积13188m2,现有在编职工**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人,开设有20个中西医临床科室、15个专科、专病门诊以及放射、心电、B超、检验、病理等7个医技科室,住院床位**张,收治有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五官科等病人,06年业务收入达**万,居全省同行业前列,并相继荣获“市文明单位”、“省文明单位”和“省文明中医院”等荣誉,但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中医经费投入不足、医院基础设施薄弱、医疗用房紧缺、卫生人才短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还未充分体现等需要我们在下一个阶段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五年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方针,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在五年规划期间,完善等级医院建设,巩固创建成果,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上标准,创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省中医“名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二)具体工作指标
1、中医特色指标
①逐年引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建设期末占临床医师比例﹥70%;
②中医临床科室数﹥60%;
③广泛应用中药饮片和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门诊病人中医药处方量占门诊总处方量比例﹥65%,住院病人中接受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病人占住院病人总数比例﹥60%;
④每周出门诊的中级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0人次;
⑤具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专科、专病≥15个,5年内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1—2个,县级重点专科3个;
⑥每年开展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及研究的病种6—8个,5年内达到30个以上;
⑦鼓励、支持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规范开展临床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研究工作,5年内研制中药制剂2—3个。
2、人员建设指标
①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齐全的人才技术队伍,每年引进、招聘各类医务人员,逐步使中高级卫技人员占卫技人员的比例﹥40%,其中硕士以上人员占卫技人员的比例达15%;
②培养省级中医药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医药中青年临床名中医3名以上;
③担任市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的专家人数≥10名,担任市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的专家人数≥2名;
④开展各类中医药临床技术培训等学习班、培训班每年2—3期;
⑤接受乡镇卫生院等单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进修每年10—15名。
⑥积极申报成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3、科技建设指标
①5年内争取省级科研立项1个,市级科研立项2个,县级科研立项10个,并争取出科研成果5项以上;
②引进和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每年5—6项。
4、硬件建设指标
5年内规划开设床位总数400张(一期),合理设置外科、内科、骨伤科、妇科、针推科等病区,购买各类医疗仪器设备以满足需求。
5、两个效益指标
①年门诊量≥4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80%,平均住院床日﹤13天
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病人综合满意率在95%以上,无职工因职务行为受刑事处分。
三、主要任务
1、卫技队伍建设
实施“名院”战略,人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充分把握目前机遇,大力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队伍,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石,也是中医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要把基础条件建设与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中医人才培养
建设工作:①开展院科两级的院内学术交流业务讲座活动;②举办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现代医学科技知识班,中西医团结互学,普及中医药“三基”知识,提高中医药人员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能力;③选派专科专病人员到省、市三级以上中医院相应的专科专病深造学习;④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撰写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开展科研项目,引进推广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技创新精神;⑤实施“名医工程”建设,每3年培养1—2名名医,至2011年县级以上名医达到6名以上,形成“名医——名科——名院”的良性循环效应;⑥做好院内名、老中医的临床、学术师承工作,为他们配备学术继承人,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需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布局。
2、医疗学科建设
①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把精力聚集到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上来,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搞好重点专科的科室设置、病房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临床诊疗规范建设。重点专科专病人员重点配备,设备重点投入、条件重点改善、分配重点倾斜,真正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治、治有专方。我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科已成为省重点专科,骨伤科亦申报市中医重点专科,目前正接受各项考核。五年内计划在发展原有20多个临床科室的同时,增设具有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的风湿病专科、气管炎专科、脾胃病专科、月经病专科、乳腺病专科、中医美容专科、针灸减肥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等,切实解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同时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肝胆疾病、糖尿病、颈腰椎病、妇女病、老年性疾病等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科研和实践中有较大突破,使各临床一线科室设置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此外,加强急诊科建设,配置适用于危重病抢救、监护的现代化设施,运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技术,具备急危重症的抢救,使中医急诊达到同级同类医院先进水平。力争通过5年努力,营造出一批优势特色明显、具有社会影响力、科室建设规范、专业技术精湛的重点专科专病科室,带动全院整体又好又快发展。
②加强科普科技建设。建立健康教育科,继续开展中医医疗保健科普宣传,除加强对住院病人、门诊病人的健康咨询、保健指导外,利用报刊、电台、网站等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形成;定期对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进行指导,每年开展各类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推广、中医药临床技术培训等学习班、培训班。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医”发展战略,不断探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提高专科专病防病治病能力;选择几种能体现医院诊治水平的病种,开展科研活动,努力达到省市先进水平,5年内计划争取出县科技成果3—5项,市科技成果2—3项,并争创省级科技成果1-2项。
③加强医疗协作体建设。与省中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建立全面的对口协作关系。借助省中先进的医疗技术,加快医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时继续与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省肿瘤医院、市一院、六院保持良好的医疗协作,提高对危重病和疑难病的诊治率。
3、基础设施建设
①我院目前占地面积小,布局不合理,无扩增空间,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迁建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迁建已被政府列入十一五区域卫生规划中,县政府计划划拨土地100-120亩,争取到2012年前建成楼宇智能、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新医院。新医院计划投资2亿元,拟建住院楼16层,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设计一期床位400张,其中骨伤科100张、内科(包括心血管、消化、肾病专科)100张、外科100张、眼耳鼻喉科15张、儿科15张、针推科20张、妇科(产科)50张,远期总目标为600张的住院大楼。病房设计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内设医用电梯、净化手术室、重症ICU监护室等现代化设施,以及以二人房为主,一人房、三人房、家庭式套房为辅的病房,门诊楼建成楼高9层(其中一层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按楼宇智能化、流程人性化、功能合理化的要求为病人提供舒适、快捷、高效的门诊医疗服务。同时建成急诊楼2000平方米、康复楼2000平方米、传染病房(肝病)2000平方米、行政楼(包括学术教学楼)3000平方米、后勤楼及附属楼3000平方米等,此外建成病人康复休闲中心及职工活动中心等,满足不同层次病人需求。
②在新区新院建成并投入运行后,现医院将作为分院,以门诊诊疗为主,辅以急诊观察治疗,向群众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承担老城区的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任务。形成城区南北相呼应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网络,辐射全县,以方便群众就医,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③建立120急救分站,承担区域内医疗救护任务,推动我县医疗急救工作的开展。
④根据医院发展需要,每年从业务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加上卫生局设备拨款,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仪器设备上,其中在原大型设备螺旋CT1台、电子胃镜1台、彩色B超3台、800mAX光机1台、血液透析机1台、腹腔镜1台、数字化计算机成像系统(CR)的基础上新增核磁共振1台、直接X线数字成像系统(DR)1台、彩超2台、血液透析机2台、电子胃镜1台等。
4、内涵建设
①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成本核算,规范医院服务和收费行为,努力降低医疗费用,通过控制人均处方额、限制大处方、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等办法减轻低收入人群的医疗费用负担,努力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创建节约型和谐医院。②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医院各项医疗服务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职责,形成科学、规范的服务、管理体系,尤其是认真执行落实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各项核心制度,重点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③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在贯彻执行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行院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岗位职责、风险系数、医德医风等要素对职工进行全面考核,拉开分配差距,同时逐步缩小编内、外职工待遇差别,以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④加大宣传力度。对当前国家中医药政策、法律、法规要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我院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塑造白衣天使形象;对我院名科、名医、名方、名药及其名医、名科建设情况进行宣传,以提高群众声誉;对中医药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中的作用进行宣传,鼓励群众使用中医药、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治疗疾病。
第二篇:靖安县中医院“创中医先进县”资料目录
靖安县中医院“创中医先进县”资料目录
一、病床规划
二、中医药人员花名册
三、专业设备
四、科室设置
五、急诊能力
六、医疗质量
七、病历处方质量管理
八、运行绩效
(含平均住院日、人均医疗费用、门(急)诊量)
九、继续教育管理
十、新技术引进
十一、中医护理管理
十二、医院改革
十三、医德医风建设
十四、中医基层指导
第三篇: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竹溪县中医院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根据《十堰市第四周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不断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我院市级重点专科建设,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项目意义
通过市重点专科项目实施,加强医院重点支柱科室的建设,改善专科基础设施,提高专科人员的专业理论和诊疗水平,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水平较高,能带动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专科,成为全市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实施“三名”(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二、第四周期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2015年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妇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50万元,共需资金25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
2016年计划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骨伤科、消渴病、风湿病、放射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3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2017年计划申报中医脑病科、中医康复科、急诊医学科、影像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4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2018年计划申报中医肝胆病专科、神志病专科、肛肠科、麻醉科、儿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3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脑病专科、中医康复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2019年计划申报皮肤病专科、产科、普通外科、呼吸内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24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骨伤病专科、中医肝胆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三、专科建设发展目标
l、加强科室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科室病床需要(专科≥30,专病≥10),使科室病床数、基础设施在全市中医医院同类科室中处于领先地位。
2、加大专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为专科发展配备必须设备。
3、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选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继承人,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专科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内业务讲座(>1次/月),积极选派专科优秀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不断加强专科专病的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使专科的病床使用率>90%,中医治疗率门诊>85%,病房>70%,专科门诊量>全院1/10,县域外患者比例>25%,出院患者≥20%。
5、积极探索本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在3—4个相关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注重治疗措施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展1—2项客观化诊断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法(≥1项/年),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合作交流,合作及交流项目≥l项/年。
6、健全学术网络,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推广相关技术。每年承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积极申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7、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科室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8、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强化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制定本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协定处方。
9、认真落实核心制度,不断提高以中医内容为主的医疗查房、教学查房、行政查房、护理查房质量,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10、加快院内中医制剂的研制和申报工作,力争科室自制中药制剂品种专科>3种,专病>2种,为新药的研制开发奠定基础。
11、加强科室实验室、研究室建设,为科室临床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提高专科科研能力,加强临床科研,科研课题省级>l项/3 年,市地级>2项/3年;科研成果省级≥1项,市地级≥2项/年。全科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年。
12、力争本专科中医药理论的研究上有新进展,对本专业有代表性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和经验方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究,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研究。
13、提高重点专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室图书信息室,科内配备微机,并开通外网,掌握最新专科发展动态,加快知识更新。
14、加强科室医德医风建设,“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杜绝收受红包、回扣现象。规范医疗行为,努力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减少平均住院日。
15、努力提高科室诊治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专科建设保障措施
1、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省重点中医专科申报和建设小组。协调与各级领导的关系,争取给予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协调院内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科室实际困难和问题。
2、科室认真学习《十堰市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标准与检查细则》,逐项落实,制定创建市重点中医专科的时间步骤。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专科建设情况,总结经验。
3、保证科室经费投入,优先安排科室人员进修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学科带头人可参加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等,不限地点,费用实行实报实销。学科需要添置及更新高、精、尖诊断治疗设备,医院在考察论证的基础给予重点倾斜政策,全力支持。
4、邀请市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在学科如兼职或指导工作。
5、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6、对开展临床科研,申报院内制剂,编写临床专著,撰写临床学术论文,医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成为重点中医专科后,针对重点专科完成的论文、著作、科研等,医院解决相关的费用。
7、对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给予重点推荐、宣传,对在重点专科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给予奖励。
五、实施步骤
(一)2015年
目标:重点专科设施(房屋、设备、床位)基本到位,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按计划进行,专科技术成熟,专科效益初步显现。中医心病专科、中医针灸科、妇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按照计划完成当年建设任务。
具体措施:
1、确定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和建设项目,与专科建设学科签订目标责任书。
2、医院制定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充实专科技术力量,落实专科建设经费。
3、医院科室明确专科定位及发展方向,对目标、周期目标、建设进度进行细化,制定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并按照计划加快建设目标的实施。
4、对专科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评估体系,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分析发展现状,查找与周期目标存在差距,指导制定整改措施。
5、年底完成专科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
(二)2016年
目标:中医脾胃病专科、骨伤科、消渴病、风湿病、放射科专科达到周期目标。中医心病科、针灸科专科接近周期目标,在我县区内的影响初步确立。同时积极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具体措施:
1、制定专科建设计划,按照计划积极开展工作,建设经费落实,设备全部到位。
2、学科带头人地位确立,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基本完成,人才梯队基本建立,技术实力接近目标技术水平。
3、周期技术攻关任务完成80%以上,相关技术成果加快转化、引进技术项目消化吸收,并根据国内、省内发展态势积极跟进,专科特色显现,科研能力显著提高,项目建设显现成效。
4、加大专科建设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县区内相关专科患者外诊率明显下降,周边地区就医病人明显增加,专科效益显。
5、完成专科督导、检查和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三)2017年
总体目标实现,专科品牌形成,专科带动战略显现,社会效益明显。目标:2017年计划申报中医脑病科、中医康复科、急诊医学科、影像科专科达到周期目标。中医心病科、针灸科专科接近周期目标,在我县区内的影响初步确立。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具体措施:
l、制定计划,对于达到或接近周期目标的重点专科,对照专科建设目标充实提高;其他重点专科按照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查找薄弱环节,保证按时达标。
2、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力争进入省级重点专科评审。
3、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来我院教学、查房、指导手术,提高我院专科技术水平,扩大医院知名度。
4、专科人才管理到位,人才梯队建设完成。
5、专科技术成熟,工作流程规范,进一巩固提高医疗技术和能力建设。
6、大力宣传专科建设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扩大重点专科在省内、市内的影响力,服务半径进一步延伸。
7、年底,医院周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六、项目管理
医院成立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 长:朱海政 副组长:郑传华 雷兆明 孙 波 黄盛香 梁宏文 成 员:严文军 李代勇 马秀华
黎 宇
敖 杰
王兴文 胡志全 雷 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办公室主任由郑传华同志兼任。
领导小组职责是加强对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具体负责本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制订实施建设规划,组织督导、检查及考核评估。
竹溪县中医院
二〇一五年八月十七日
第四篇:xx县中医院创农村中医先进县工作汇报
XXX中医院创农村中医先进县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XXX中医医院全体职工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们将虚心接受你们的检查指导,希望多提宝贵意见。现将我院开展创农村中医先进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XXX中医院始建于XXX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院,是全县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合作医疗、交通事故定点医院,全县优抚对象及离退休老干部公费医疗定点医院,XXX120急救、产科急救中心。2007年被省卫生厅评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医院”;2008年被XXX市卫生局评为“纠风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XXX市工会评为“三星级劳动关系和谐单位”,2009年顺利通过二周期等级评审。
医院占地91亩(包括待建的新区医院),建筑面积8800多平方米。设置床位120张,医院现有职工2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9人,医药人员131人,中医药人员95人,占全院医药人员72.5%,中医人员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8人。
医院设有急诊科、内儿科、外一科、外二科、外三(骨伤科)、妇产科、肛肠科、康复理疗科等8个一级中医临床科室、7个病区、16个专病专科门诊。我院的妇产科、内科、外科、针灸康复科、骨伤科、肛肠科、胃病科已在我县领域有明显的优势。设有放射、检验、超声、内窥镜、心 1
电、病理、经颅多普勒、红外线乳腺扫描、阴道镜等13个医技科室。配有骨密度测试仪、中药气蒸仪、针灸仪等一大批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设立院办公室、中医指导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器械科、医院感染科、预防保健科、医保办、信息科等13个行政业务管理科室。
二、创农村中医先进县工作开展情况
1、全面深入开展“创农村中医先进县”活动:结合医院二周期等级医院的创建及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我院把深入开展创农村中医先进县工作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广泛动员,全面实施,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和提高基础医疗(护理)质量为重点,努力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下发了《XXX中医院创建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并制定了《XXX中医院创建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任务分解表及检查实施细则》。设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管理小组,认真部署、严格要求、狠抓落实,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进一步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重点加强核心制度的具体落实。为充分发挥医院中医特色制定下发了《XXX中医院提高中医治疗率的几点要求》及《XXX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不断探索建立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全面总结开展“中医院管理年活动”及等级医院创建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按照《XXX中医院中医发展纲要(2007-2012年)》的要求。突出了以进一步提高中医特色的医疗、护理质量为重点,完善临床科室、医技检查科室和药剂科的质量控制方案,制定了《XXX中医院医
疗质量考核评分细则》。严格按照此标准,每周进行督导检查,并在院周会上通报,责令存在问题的科室进行定期整改。
2、科室设置逐步规范,人员配备日趋合理:增加法制观念,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准入管理,把好“四关”,把好医疗机构名称、诊疗科目、医师护士上岗准入关;把好专科建设的准入关;把好大型设备准入关;把好中医冶法等临床应用准入关。通过公开招聘、院内培训及在职教育等方式逐步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目前我院中医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70.7%,中药专业人员占药学专业人员的80%。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医自身特点,调整了中医执业医师执业范围,既加强了管理,也便于中医医师依法开展执业活动。及时清理规范了临床诊疗科室的命名、使科室命名更中医特色。由医务科组织编印出版《进贤县中医院中医疹疗常规》,对规范我院的临床中医诊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坚持依法执业,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我院严格按照上级核准科目和范围执业,在岗人员均有执业资格,符合率为100%。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学习,通过请院外、院内专家举办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学术讲座等形式,营造学术氛围,培养职工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良好风尚,做到依法行医。
3、医疗安全、生产安全保障有力。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我院通过周会、业务工作会、科早会、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反复强调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临床医师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全面、正确地书写病历及各种记录。
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制定了《医疗事故请示报告制度》、《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和《XXX中医院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我院今年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对于一些小的医疗纠纷,均通过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定性、县卫生局公证的基础上与患者达成经济补偿协议,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事后对相关科室进行重点整改,对相关科室和责任人按照《XXX中医院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给予一定比例的经济处罚。此外在生产安全方面,本着联防联治的方针,医院和各科室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尤其对消毒供应室、放射科、药库、易燃易爆物品保管仓库、配电房等重点部位实行重点监控,由保卫科定期进行检查。不断完善及加强护理工作,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护理病历书写合格率为别为96%、92%。未发生护理医疗事故。
4、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不断推进: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的立院之本,也是中医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首位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是我院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专科专病评价细则》和《XXX省中医专科专病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方案,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改进中医特色病证诊疗规范,保证中医药在临床实践各个环节最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专科带动,进一步强化了我院的特色优势。坚持不懈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三年来我院共派出33名本科人才进修学习骨伤专科、胃病专科、肛肠科及康复理疗专科,举办院内中医、中药知识培训4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传道、授业、解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
多策并举,群策群力,全面提高了我院中医中药队伍的素质。加大对中医专科专病的投入力度,2008-2010年共计投入120余万元分别对骨伤专科、胃病专科、康复理疗专科及肛肠科进行了更新改造。
5、抓好“四房”建设,严把药品质量;
依据农村中医先进县建设标准,结合我院基础设施实际,积极筹集资金40万元,改建了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煎药房、中药炮制房,增加了“四房”建设面积,达到设置规范、布局合理;增添了储药设备,更新了药品标签,做到规范、有序。购置了炮制设施,添置了炮制辅料,药品炮制率达到100%;使中药房的设置更具合理,服务更为人性化。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成本,从而使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
医院坚持在正规中药材公司购药,对购进药品实行药剂科主任、库房保管、会计三人验收入库,有专业药学人员检验质量。该炮制的药品集中炮制,做到饮片加工规范,药品品种基本齐全,基本能保证临床使用,确保了用药安全有效。中药饮片达到314种,中成药品种达到86种。
6、中医药文化建设彰显风采: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制度了《XXX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优势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及医院自身特色,使人民群众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能够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医院文化的创新和建
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目前已完成了《XXX中医院制度汇编》的编印,院训、院徽及院旨已成了医院的象征,院歌的征集活动也正紧锣密鼓进行,“治未病”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及国医堂建设2011年内将按中国传统特色设计装修。“大医精诚”文化墙、《XXX中医院情介绍》纪录片、医院中医文化长廊及《XXX中医院宣传册》正逐步实施。
通过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先进县工作的开展,医院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经营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与创建前相比,门急诊量年均按10%增加。出院病年均按约30%增加。床位使用率86.6%。业务总收入年均按20%增加。医院为社会提供了30.4%的门急诊服务量和36.86%的住院服务量。门诊、出院病人平均费用稳中有降,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社会群众对我院服务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我院在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先进县工作三年以来,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了我县中医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更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的发掘工作,并加以提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中医院 中医养生馆建设可行性报告
中医健康养生馆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aaa医院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总述„„„„„„„„„„„„„„„„„3
第二章
项目编制的依据„„„„„„„„„„„„„„9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史分析
„„„„„„„„„„10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中国健康养生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11 项目拟建方案
„„„„„„„„„„„„„„13 项目拟建设内容与拟建规模„„„„„„„„„17 环境影响评价„„„„„„„„„„„„„„„18 建设项目节能方案„„„„„„„„„„„„„2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24 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25 项目进度安排„„„„„„„„„„„„„„„26 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28 结论与建议„„„„„„„„„„„„„„„„29 2
第一章
项目总述
1.1 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aa中医健康养生馆
(二)项目承办单位:aa中医院
(三)项目拟建地址:aa医院内
(四)项目总投资规模:100万元
(五)项目建设期限:1年
(六)项目建设性质:改扩建
1.2 项目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业内专家将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结合起来研究时发现:传统的国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医学思想,并且论证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生态医学体系。在中国的文化根基——国学之上衍生出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的治病机理不同,中医按照“时间、空间和人”把大环境以及个体的整体进行辨证论治和预防;中医重调养,轻治疗,将“保持平衡、天人合一”做为核心内涵和自然观以达到形神统一的整体观。正是这种中西医学的跨文化沟通正在催生“生态养生学”由理论向实践的转折,生态养生将成为健康生活的主流方式。
aa县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率先崛起形势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消费指数逐年攀升,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和认识水平都在提升。另外,aa县的旅游资源相当充足。但县域的社会福利服务基础设施短缺,身体弱势群体活动场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中医保健养生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民营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等等问题,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等理念为中医保健养生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良机,使中医保健养生休闲业的发展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中医保健养生发展到现阶段,基本上以“理疗、食疗、药疗”为核心,结合旅游、休闲,包含沐浴、膳食、调理、睡眠、健身、娱乐、静心、生态农业、中医药保健文化等内容,初步形成了综合立体的中医保健养生旅游休闲体系。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使文化创新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再次凸显,中国优秀中医养生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代中国中医养生文化的创新更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
为挖掘中华医学宝库,发扬光大中医养生传统文化,满足群体物质、文化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连城益民中医院拟投资建设中医健康养生馆项目。
中医健康养生馆以人文和谐的理念为主题,融科普、旅游、娱乐、养生、休闲等要素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aa中医健康养生新的亮点,提高中医文化的地位,使之成为人文交流平台。养生馆项目正是综合考虑连城县的地理优势和环境特点因时借势确立,并且有机结合项目业主资金优质,实现多元化发展和扩大营运规模,以传承推广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已任,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生命质量贡献力量。
本项目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大力弘扬国学养生理念,三位一体打造国学文化传播平台。
2、一体化经营多功能发展,休闲养生、商务交流及文化传播互动统一。
3、搭建新概念平台、促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是社会服务业项目。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中医健康养生馆是推动我县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
2、本项目是加快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aa县国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全面提高连城县在全省的经济地位和知名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民营社会公益性服务业经济相对薄弱,特别是独具特色地中医保健养生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当前在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是很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把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加快把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 的轨道,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3、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重点目标之一。围绕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残疾人、亚健康人、患病医治后需要疗养人等身体弱势群体的要求,需要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和社会化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业。以要求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养生环境群体为重点,加强中医保健养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需要。
4、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是面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的集“理疗、食疗、药疗”教育与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中医保健养生服务中心能够广泛、优质、方便、经济地解决城乡居民、游客和投资商人“理疗、食疗、药疗”问题,因此,可以断言它是我县发展预防、保健服务和中医疗养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
5、中医健康养生馆,是一个民生项目,将做好对接民政、医疗卫生,它将是我县民政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必将为我县民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aa县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广泛的社会支持条件
中华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 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保健养生已成为服务产业链中的新兴产业,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不断改善,科学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全国各地的“中医养生堂”、“中医养生会所”、“中医养生城”、“中医养生中心”等,正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和支持才陆续兴起的。
可见本项目的建设必定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的大力支持。项目是非常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2、政策优势和产业政策条件
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的讲话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为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提出新希望。
3、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aa县位于武夷山南麓,地处闽西北部,土地面积2579平方公里,东邻三明的永安市,南与龙岩市新罗区、上杭县接壤,西靠长汀县,北倚三明市的清流、宁化县,辖17个乡镇24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3万人。
aa县拥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国道205线和319线穿境而过,在aa交汇重叠,省道204线穿越县城区,龙长高速、永武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县域公路网络完善;赣龙铁路在朋口设立县级冠豸山火车站,其扩能改造复线工程已建成通车,建龙铁路已开工建设;aa机场位于县城郊,已开通连城至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桂林等航线,基本形成了集高速 公路、高等级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快速便捷立体交通网络。
3、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时期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aa县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平稳发展,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137.7亿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0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1元,增长11%。
第二章
项目编制的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
2.2《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2.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 2.5《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4〕38号)
2.6《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史分析
3.1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 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3.2 中医养生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努力寻求更好的保健方法,故此在世界范围内天然医学、身心医学及社会医学等相继兴起,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养生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方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如养神、动形、食养、药饵、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随着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藏进一步挖掘,它将为我国及全人类的保健事业进一步作出贡献。
第四章 中国健康养生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4.1 发展现状
健康养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了健康 养生保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态势。而且市场规模扩大的空间依然很大。各地健康养生保健业的发展对繁荣地方经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发30多年来,我国中医衍生的健康养生保健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上世纪80年代,健康养生保健行业主要以足疗保健的形式,到9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食用保健方法,但规模普遍较小,服务比较单一,2000年之后,国外天然养生保健项目开始登陆我国,如韩国汗蒸、印度油疗、日本岩盘等现代休闲养生和保健服务理念开始融入现代健康养生保健业。
4.2 发展特征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业的经营业态、服务功能、营业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三大转变:一是经营业态由过去单一的大众浴室向浴场、桑拿、保健中心、休闲会馆、健康养生城(堂、中心)等多种业态转变。目前,健康养生保健企业主要有综合汗蒸、足浴、温泉、SPA会所等。足浴、汗蒸是健康养生保健企业最主要的经营形态。二是服务功能由过去单一模式向休闲、保健、娱乐、餐饮多功能转变。许多健康养生保健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美容保健集于一体,成为多功能服务场所,并带动了化妆品、纺织品、啤酒及饮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所有制形式由过去单一私有制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资经营等多种形式转变。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国外健康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如韩国汗蒸、日式岩盘浴、泰式按摩、印度SPA等也已进入我国,使我国健康 养生保健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
4.3 我国健康养生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今后健康管理与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将成为永恒主题。科研学术与相关产业、产品结合将更加紧密,以科研学术引领健康管理和健康养生相关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需求及产品应用实践牵引和推动学科发展及科研学术进步,已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我国健康养生保健产业总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研究预测,由于居民消费结构中,保健消费的增长快于其他消费的增长速度,对保健业市场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二是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将促进健康养生保健产业的发展。三是传统健康养生理论为基础的保健产品市场份额将会明显增长。四是保健用品和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业将快速发展。
第五章 项目拟建方案
5.1 设计理念
(一)风格独特,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项目选址位置应以交通便捷,人流畅通,起居方便,富有生活田园般淳朴气息。考虑到本项目是健康养生场所,需为疗养人提供一个集生活、保健、中医疗养、身心沟通、健身休闲、文化传播的民生服务机构。因此,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在风格上,将使其体现出一种新颖独特的建筑风格,使进入接受社会服务人员深切体会到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性。同时还将赋予项目区性格和感情,用富有诗意的居住元素的生活情境,将充分使建筑的颜色与 生活的感光相结合,构筑一幅“小桥流水、温暖家庭”式的生活方式。
(二)要充分溶入当今社会的三大主流因素,建筑思想、区域文化、社会和谐这三大风格的高度统一性。项目设计要灌入发展方向、区域文化、和谐统一。通过精致典雅的建筑风格,使来接受服务的人们感受到是一种浪漫而温馨的家园,品尝到现代生活的精致和科学。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来此处不再是城市的宣闹,而是一种宁静、和谐、快乐的生活方式。
(三)充分体现本项目的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项目设计,处处都要以接受健康养生为社会服务对象的群体为核心,强调社会群体的参与性,注重他们的感受,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健身养生群体为社会服务宗旨。
(四)本项目的设计原则之一是适用、经济、安全、美观 5.2 项目设计概要
(一)中医养生馆环境和文化建设
1、结合我院的建设布局,计划改造门诊综合楼三楼约600平米作为中医养生馆建设用房,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装修装饰,诊区内诊桌、诊凳、器械柜、屏风、按摩床、治疗椅等体现中式风格,装修体现中医元素、突出中药元素,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2、充分利用医院走廊、候诊区、诊室、理疗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通过张贴展板,宣传中医药知识,并使用中医病名和术语,从中医药基本知识、中医体质辩识、适宜技术、养生保健方法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
5.3 建设工程设计要求
(一)基本要求 本工程属于二级耐久年限(50年)、二级耐火等级,抗震烈度7度。
(二)结构方案设计说明
1、设计规范依据
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223-9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2、结构设计原则
本工程采用设计基准50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抗震设防
项目区属地震基本强烈度VI度区,抗震设计采用VI度抗震设防。
4、地基基础
本工程基础设计参照当地其它工程地质勘探报告,采用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
(三)公用设施工程设计
1、消防
本工程为一般框架结构建筑,按消防要求配置消防水管和干粉灭火器材,在建筑物适当位置予供水管路设地面消防栓,适配位置设消防报警警 铃,公共走道、门厅等场所设事故照明及疏散应急照明(其中,走道、疏散出口设自带蓄电池的疏散指示标志灯)。
2、照明及电力设计
①电力:本项目供电由连城县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供应,利用原有供电线路按需要进行合理衔接和改造,已满足项目建设和使用需求。
②照明:由正常照明、应急照明组成。照度标准按国家标准GB133《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中值选取。主要光源为节能型荧光灯。在公用建筑疏散楼梯口,设安全出口标志等;在通道及转弯处,设疏散标志等。
3、供排水系统
①供水
项目用水为生产生活用水,水源为连城县自来水公司供水,用水量约50吨/天,采用生活和消防合一的给水系统,给水管道采用PPR管材,热熔链接,于土建工程时一并铺设。
②排水
实行雨污水分流制,屋面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排至室外排水系统后进入区外排水体系。
废水主要来源于中医疗用水,满足《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的要求后,再排入院内现有的污水处理点。废水处理后经检验合格后排入污水排放管网。
第六章 项目拟建设内容与拟建规模
6.1 项目拟建内容
中医健康养生堂建设项目构成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和附属设施。
中医健康养生堂建设项目配套设施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 服务的原则,尽量利用城镇公共设施或集中建设、统一供应共享。
(一)中医养生服务中心功能区域设置及服务项目
1、中医体质辨识评估室 :面积约40平方米,依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脏腑功能、血气状态评估等。
2、中医养生咨询与指导室:面积约40平方米,根据服务对象的中医体质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为服务对象量身打造一整套个性化的调养方案,开具健康处方、养生功法示范指导、中药调养咨询指导,包括膳食食疗、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养生功法、保健技术等。
3、中医养生治疗区 :面积约500平方米,根据服务对象的中医调养方案,用简、便、廉、验的诊疗方法,设定治疗措施,开展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贴敷、埋线、药浴、熏洗(蒸)、刮痧、砭石、音疗,及热疗、电疗、膏方、养生调养茶饮等中医技术。
(二)、添置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像仪、脉象仪、经络检测设备、检查床、诊疗台椅、针灸治疗床、电针机、神灯、艾盒、砭石、中药熏蒸仪、药浴盆等中医药治疗设备。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7.1 编制依据
7.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7.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7.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7.1.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7.1.6 HJ/T2.1-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7.1.7 HJ/T2.4-199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7.2 环境影响保护标准
1、大气环境
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以保证项目范围及其周边邻近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
2、水环境
水域环境保护目标为:确保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中心项目工程不对项目区周围环境水质产生不良影响,会降低其使用功能。
3、声环境
声环境着重控制项目范围内的功能板块用地以及项目边界处的区域环境噪声强度。保护目标主要为功能板块和周围区域声环境质量。
7.3 环境影响预测
1、地表水环境影响
项目施工期不会产生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所以项目施工期间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
2、大气环境影响
项目施工期车辆运输和机械施工排放的废气和粉尘对施工区域环境空气将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性质是短期的和可逆的,且影响范围有限,只要加强管理,采用一定的防治抑尘措施,施工期工程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完全可以控制到最小程度,为施工区域环境空气所承受。
项目运营期间汽车尾气和停车场尾气的产生量很小,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3、声环境影响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机械,项目区距居民点大于400米后产生声响不大。施工期噪声对施工作业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产生的影响较大,施工期合理调整施工时间,文明施工,采用简易隔声屏障等措施减轻对邻近居民的影响,对现场施工人员按GB12348-90《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营运期在项目区内部和进出项目区的主干道旁种植绿化隔离带、设警示牌、禁止机动车鸣笛等措施,降低营运期间的交通噪声污染。
4、固体废物
根据对项目施工内容的分析,工程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少量的生活垃圾,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
生活和医疗垃圾应安排专职人员及时分类搜集,生活垃圾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医疗垃圾由龙岩绿洲公司分类收集处理。
5、生态环境影响
该项目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尽可能避免不利的生态影响,要保持与环境的和谐感,切实做到利用地形、配合地形、地尽其用。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
7.4 项目建设及营运期间环境治理方案
1、项目建设期的治理
⑴对于施工期间的噪声治理,一般不允许夜间施工,同时施工设备应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对夜间一定要施工的工序,应对施工机械采取降噪措施,对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
⑵对于施工中产生的尘土,采取定期清扫,定期洒水等方法解决,防止扬尘。⑶施工现场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生活废弃物,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不乱丢废弃物,保证施工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
⑷安排好废弃物的处理计划,运输计划,按规定路线运输,并不定期检查执行计划情况。
2、项目建成后治理
⑴污水治理
拟建项目建成后,设计雨水和生活污水两套管道系统,分别采用汇集后直接排入两个不同的管网。
⑵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的治理对于本项目建成后的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采用集中收集、运输。由专用的垃圾清运车收集和运送垃圾,以保持区内的环境整洁。
⑶医疗垃圾治理
拟建项目建成运营后产生的医疗垃圾按国家标准要求,由龙岩绿洲公司收集进行焚烧。废水主要来源中医疗用水,满足《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的要求后,再排入院内现有的污水处理点。废水处理后经检验合格后排入污水排放管网。
7.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中医健康养生馆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本县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该项目的兴建将进一步优化连城县服务业结构,对促进旅游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间会产生少量的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在全面落实本评价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小,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不会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保护和改善。在全面 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情况下,本报告认为,该项目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是可行性的。
第八章 建设项目的节能方案
8.1 必要性
能源和水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特别对于我国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各行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使得能源和水资源的用量非常大,加之我国本身就存在缺乏能源和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目前,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已是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任务,现在我国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消耗指标很高,使得节约能源和水资源不仅极为重要,而且潜力很大。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性发展能源政策的强有力保证。因此,本项目建设采用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以达到最小的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8.2 节能、节水原则
(一)合理选择和利用资源。根据国家有关能源政策和法规,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地选择能源种类;在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能源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分级利用,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量。
(二)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选用设备方面,要严格选用,优先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产品,严禁选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设备。
8.3 建筑节能
(一)在建筑设计上,要尽量设计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原则,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又可以给保健康复人群带来清静自然的活动空间,从而营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二)采用合理的建筑体型及窗墙类型,各房间尽可能的合理布局,外围护结构材料热功能应能满足节能要求。推广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和高效保温节能窗,以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在建筑设计中,适当降低层高,以节约空气调节的耗用能量。
(三)项目建设中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高效隔热材料、节能型门窗等。
(四)围护结构的热传部位应采取保温措施,以保证其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温度,以减少热传递过程中的损失。
8.4 技术节能
1、采用节能型的机器、泵和电动机等通用设备,选型要合理,设备上力求接近额定值,使运行情况经常保持在高效区,对压缩机、风机、泵类和变压器等用电设备的耗能和台数要选择合理布置,力求匹配。对负荷常变的设备要完善调节手段,使台机与负荷相适应,防止轻载或过载,以节约能源。
2、对空调系统优先采用节能型采暧空调设备,合理确保供热(冷)指标。加强管道保温,改善系统的热力平衡,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采用双管采暖系统,并安装温控阀和热量表。
3、积极利用自然源(如太阳能等)及可再生能源,重视回收废热余热,充分利用自然光,合理采用人工照明,优先选用高效、长寿的节能光源和灯具(如采用高压的钠灯、金属卤素灯),并采用组合控制开关,分区分功能控制,按需自动切换开关和调节亮度,以获得节能的最佳效果。
4、本项目给水系统通过合理的分工,最大限度的降低使用能耗,给水、消防系统的水泵应采用高效节能泵,并采用变频调速给水设备。8.5 节水措施
(一)应采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消耗,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二)供水管网、卫生洁具等配件要符合标准,提高耐用度,防止漏水,以达到应有的节水功效。
(三)可采用感应式出水阀技术措施,即节水又卫生。
第九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9.1 实施单位
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馆由aa医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依靠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坚持自主管理,以人为本、以质量为中心、以责任为纽带,鼓励不断创新。
9.2 组织机构
管理机构由aa医院视经营需要自主设置,并依据中心经营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9.3 人力资源配置
拟建项目建成后,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本项目建成后,劳动定员计划20人。其中:中医健康养生、保健护理人员14人,后勤保障人员3名、管理人员3名。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均需具备所担负职责的专业知识,专业优先、择优录取。
9.4 人员培训
项目建成后为提高本项目的全方位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全体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所有员工均应接受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后方能上岗。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健康养生护理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并注重对现代化服务手段的运用,鼓励并组织参加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建立可行的考核体系,完善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以保证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
第十章 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一)估算依据
1、龙岩市aa县有关建筑造价信息资料;
2、类似项目相关投资估算指标;
3、项目建设相关数据。
(二)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包括:建安工程,设施设备和用具,供排水、电力电信、公共设施等辅助工程。
经测算,项目总投资为1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60万元,设施设备和用具费用30万元,不可预见费10万元。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1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60万元,设施设备和用具费用30万元,不可预见费10万元。资金筹措方案为:除争取相关扶持经费外,其余资金业主自筹。
第十一章 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计划为1年。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项目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实施(施工)阶段和项目竣工验收试运营阶段。
11.1 项目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阶段拟定为1个月。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⑴项目前期调研、项目谋划、项目决策;
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⑶项目初步设计评审;
⑷施工图设计; ⑸初步落实项目用地; ⑹三通一平。
11.2 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工程实施阶段,该阶段拟定为9个月。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⑴土建工程施工;
⑵设备采购;
⑶设备安装调试:
⑷职工招聘;
⑸职工上岗前培训;
⑹试运营。
11.3 项目竣工验收试运营阶段。
项目竣工验收试运营阶段,该阶段拟定为2个月。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⑴组织预验收;
⑵整改、完善预验收发现的问题;
⑶申请并组织工程竣工验收;
⑷试运营;
⑸项目后评价。第十二章
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12.1 经济效益分析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需要接受健康养生、保健、护理、休闲娱乐人口的逐年增加,如有政府相关政策扶持可以保障顺利经营并有微利。
12.2 社会效益评价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变传统的以单纯家庭、医院理疗转为社会化服务,促进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为解决社会健康养生保健服务的群体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载体,而且还为调整优化aa县的服务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项目建成后,仅有少量的生活污水产生,经处理后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影响,属环保型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aa医院为本项目承办单位,实行股份制经营管理体制,既是项目的投资建设单位,又是项目的经营管理主体。本着务实,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将不断发展自我、壮大自我,以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经济大潮。项目建成后,将提供中医健康养生,保健护理、休闲娱乐、疗养健身为一体的服务机构。
经初步估算,项目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00万元,项目建成后,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年实现经营收入300万元,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与较好的项目收益。
建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做好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发挥效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使项目尽早能组织实施,从而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aa医院
二〇一七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