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 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应用及研究】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临床应用及研究】
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现代运用 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 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
【特征】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二陈汤
【组成】半夏 8.0g,茯苓 5.0g,生姜 2.5g,陈皮 8.0g,炙甘草 2.5g
【功用】燥湿化痰、止呕健胃。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脾胃不和等。
【特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梅尼尔氏综合症。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8g 黄芩9g 桅子9g 泽泻10g 木通4g 当归8g 生地8g 柴胡8g 生甘草5g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特征】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病人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者是妇女带下黄臭等,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15g 大枣10g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 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
【临床应用及研究】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苓桂朮甘汤
【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10g 灸甘草6g
【功用】健脾利水,温化痰饮。
【主治】中焦阳虚,水饮内停的痰饮病
【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丹皮9g 阿胶9g(烊化)麦冬9g 党参9g 甘草6g 半夏9g 生姜3片。【功用】温经祛瘀,养血调经
【主治】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
【特征】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月经延期日暮发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 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夹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碍者。
4.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去芦9g 白术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6g,陈皮9g 半夏12g
【功用】健脾止呕.【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g 人参8g 炙甘草9g 白术15g 当归6g 陈皮6g 升麻6g 柴胡6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
【特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术、功能性低热。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十全大补汤
【组成】人参10g 白术15g 云苓12g 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2g 炙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5枚 黄芪15g 肉桂9g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归脾汤
【组成】白术15g 茯神12g 龙眼肉12g 黄芪12g 酸枣仁12g 人参9g 木香8g 炙甘草5g 远志肉8g 当归10g 生姜5片 大枣2枚
【功用】补血益气,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血气两虚,脾不统血。
【特征】心脾血气两虚证,证见心悸,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乏食少。病人面色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诸如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经期超前,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象细者。
四物汤
【组成】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0g 川芎8g
【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
【特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
【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知母6g 黄柏6g
【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18g 桂枝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饴糖30g.【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
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生脉饮
【组成】西洋参或高丽参10g(另炖)、麦冬15g、五味子10g、山萸肉20 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
【功用】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主治】肺气虚馁,气阴不足
【特征】肺气大虚,气促上喘,汗出而息不续,命在须臾 温胆汤
【组成】半夏l0g 橘红15g 茯苓8g 炙甘草5g 竹茹10g 枳实10g 生姜10g 大枣2枚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
【特征】虚烦不眠,胸闷口苦,或眩晕,或呕吐,呃逆,或癫痫,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8g 知母6g 茯苓6g 川芎3g 炙甘草3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用于肝血不足,阳气偏亢
【特征】虚烦失眠,眠则多梦易醒、头胀头痛、心悸盗汗,脉弦细而数者。
炙甘草汤
【组成】 酸枣仁二升,炒15~30g 茯苓6g 知母6~9g 川芎6g 甘草3g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虚劳肺痿。【特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甚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逍遥散
【组成】当归6g 柴胡10g 白芍10g 白术12g 茯苓20g 甘草10g 生姜6g 薄荷6g
【功用】舒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特征】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临床应用及研究】
辨证要点 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3g 甘草6g 通草3g 大枣15g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 寒入经络
【特征】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苔淡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腰,股,腿,足疼痛.【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若用治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起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补阳还五汤
【组成】生黄芪60g 当归尾8g 赤芍8g 广地龙8g 红花5g 桃仁8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生黄芪用量最重,但开始可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 6g 黄芪12g 蜜炙12g 白术 12g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特征】汗出恶风,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 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使用注意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8.0g 生 姜7.5 g 厚朴4.5g 紫苏叶3.0g 茯 苓6.0g
【功用】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七情气结、痰涎结聚、虚寒上气、胸满气急、心腹绞痛。
【特征】不安神经症、发作性心悸亢进、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喀痰不出、吞咽不下。【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星期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节,宣肺利咽。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气滞痰阻证。
4.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第二篇: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
注意:
1、是以7版为模板,5版补充。
2、黑色字体的是7版和5版相同的。
3、蓝色字体表明与7版不同之处,是5版的说法。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第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杏苏散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补肾摄钠——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5版: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附:表寒里饮,寒象甚者——小青龙汤病
哮证剧烈者——紫金丹
若病久,阴盛阳虚,发虚哦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晰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苏子降气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附: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麦门冬汤
哮证发作以痰气壅实为主,寒热不显,喘咳胸闷,作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拽据,咳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三子养亲汤,另服皂荚丸,必要时控涎丹
缓解期
3)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附: 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生脉散+沙参、玉竹、黄芪 4)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5)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第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麻黄汤
附:寒饮伏肺,复感客寒而发者/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都泡沫——小青龙汤
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表寒肺/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附: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 7)肾虚不纳/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附:如兼标实,痰涎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上实下虚——苏子降气丸
阳虚饮停,上凌心肺,喘咳心悸,或氺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真武汤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第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或如金解毒散
附: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合犀黄丸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附:若形实证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
桔梗白散
4)恢复期-清养补肺/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第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可另服琼玉膏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第七、肺胀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合三子养亲汤 附: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饮,喘咳,痰多粘白沫——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汤合石膏汤
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涤痰汤+丹参、地龙、红花、赤芍、水蛭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附:病情稳定——皱肺丸
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第八、肺痿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第二章、心系病证
第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附: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实——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附: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生脉散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或朱砂安神丸
附: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相火妄动——知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附: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人参、附子加黑锡丹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附:肾阳虚不能治水,水气凌心—心悸喘咳不得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第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附:气血血瘀者——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
附:气滞血瘀——失笑散
气郁化热——丹栀逍遥散 便秘重者——加当归芦荟丸
3)痰浊闭阻/壅塞-通阳泄浊、豁痰宣痹/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瓜萎薤白半 夏汤
附:痰浊郁而化热——黄连温胆汤加郁金
4)寒凝心脉/阴寒凝滞-辛温散寒、宣通心阳/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瓜蒌薤白白酒汤
附:阴寒极盛,胸痹重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体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芳香温通止痛——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左归 饮
附: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苔——酸枣仁汤,无效用黄连阿胶汤
心肾阴虚——左归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附;阳气虚衰——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四逆加人参汤
5版、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附:血瘀轻症——丹参饮
2)痰浊壅塞-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阴寒极盛,胸痹重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体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芳香温通止痛——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附:脉结代——合炙甘草汤
6)阳气虚衰——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附:阳虚水泛,水气凌心——真武汤
第三、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附: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半夏株米汤
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产后不寐、老年人不寐)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附:心阴不足——天王补心丹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5版:不寐
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黄连、山栀
痰食阻滞,胃中不和——半夏株米汤 痰热重而大便不通——礞石滚痰丸
虚证: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4)心脾两虚-补益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附:血虚阳浮,虚烦不寐——酸枣仁汤
病后虚烦不眠,老年人——归脾汤 病后血虚肝热不寐——琥珀多寐丸 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交泰丸
第四、癫狂
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开窍——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顺气导痰汤
附:痰伏较甚——控涎丹 体实者——先三圣散取吐
痰迷心窍——先苏合香丸,后四七汤 痰郁化热扰神——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 神昏志乱——至宝丹
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附:癫证悲伤欲哭——甘麦大枣汤 狂证
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附:痰火壅盛,苔腻——礞石滚谈丸、再用安宫牛黄丸
阳明腑实——小承气汤/加减承气
神志较轻,痰热未尽,心烦不寐——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 2)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血府逐瘀汤
附:瘀血内结——大黄蜇虫丸
3)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二阴煎
附:睡不安稳——加孔圣枕中丹
第五、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附:痰火壅实,大便秘结——竹沥达痰丸
3)瘀阴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5版无)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版无)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附:肾虚为主——可用河车大造丸
痫证日久不愈。神志恍惚,抑郁——甘麦大枣汤
第六、痴呆
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
附:肾阴不足,水不治火——知柏地黄丸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
附: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
附:肝郁化火,灼伤肝血心液—心烦躁动,言语颠倒,歌笑不休——转呆汤加味
风痰瘀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附:气血血瘀——补阳还五汤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第七、厥证
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顺气、开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五磨饮子
附:平时服用逍遥丸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味回阳饮
附:平时服香砂六君子丸。可加用甘麦大枣汤
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活血、顺气—羚角钩藤汤、通瘀煎、清开灵注射液/通瘀煎 2)虚证-补气养血——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营汤 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附:痰湿化热便秘——礞石滚痰丸
食厥—和中消导——盐汤探吐,再以神术散合保和丸
附:腹胀大便不通——小承气汤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附: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2)饮食伤胃/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附:胃胀而便闭——合用小承气汤或枳实导滞丸
胃痛剧而据按,便秘——痰食化热成燥——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附:嗳气频者——沉香降气散
四肝胃郁热——化肝煎或丹栀逍遥丸可加左金丸 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致吐血——泻心汤
4)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虚证:调营敛肝饮
附: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出现呕血便血——黄土汤
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归脾汤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益阴养胃——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附:胃脘灼痛,嘈杂吞酸——加左金丸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附:胃脘冷痛,里寒甚重——加理中丸
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附子理中丸
痛止,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寒热错杂,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痢——甘草泻心汤
附:痞满
实痞
1)食滞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
附:食积化热——枳实导滞丸
脾虚便溏——枳实消痞丸
2)痰湿中阻/痰饮内停-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
附:痰湿盛胀满甚——合用半夏厚朴汤
郁久化热口苦舌黄——黄连温胆汤
3)湿热中阻-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附:嘈杂不舒——合用左金丸
寒热错杂——半夏厚朴汤
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
附:气郁明显胀满较甚——五磨饮子 虚痞
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附:四肢不温,阳虚明显——合用理中丸
苔腻湿浊内蕴——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6)胃阴不足-益阴养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加香橼
第二、呕吐 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附:如感受秽浊之气,忽然呕吐——先服玉枢丹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附: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合用小承气汤
胃中积热上冲,口臭可渴。苔黄脉数——竹茹汤
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附:痰郁化热,壅阻于胃,眩晕、心烦、呕吐——温胆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附:呕吐酸水——加左金丸
虚证
5)脾胃虚寒-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理中丸
附:呕吐日久,肝肾具虚,冲气丄逆——来复丹 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5版无)7)胃阴不足-滋阴养胃、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第三、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附:津伤便秘——配增液承气加白蜜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五汁安中饮
附:肠中燥结,大便不通——配大黄甘草汤(中病即止)
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3)瘀血内阻-滋阴养血、破结行瘀——通幽汤
附:服药即吐,先含化玉枢丹,再服药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温脾:补气运脾汤 / 补肾:右归丸
第四、呃逆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温中祛寒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胃泄热、降逆止呃/清降泄热止呃——竹叶石膏汤加柿蒂、竹茹
附:腑气不通,痞满便秘——合用小承气汤
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凉膈散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附:气逆痰阻,昏眩恶心——旋复代赭汤+陈皮、茯苓/二陈汤
气滞日久成瘀,久呃不止——血府逐瘀汤
虚证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丸+吴茱萸、丁香
附:呃逆心下痞硬——合旋复代赭汤
中气大亏,呃声低弱难续,食少便溏——补中益气汤
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
附: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合用橘皮竹茹汤
第五.腹痛
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温中散寒——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附:肾阳不足,寒邪内侵-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通脉四逆汤
少腹聚集冷痛——下焦受寒——暖肝煎
腹中冷痛,身体疼痛,内外皆寒——乌头桂枝汤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附子粳米汤
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附:腹痛剧列,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大柴胡汤
3)饮食停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附:食滞不重,腹痛较轻——保和丸
4)肝气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附:腹痛肠鸣,气滞腹泻——痛泻要方
少腹痛,阴囊寒疝——天台乌药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 附:下焦蓄血,大便色黑——桃核承气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和理缓急——小建中汤
附: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大建中汤
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
大肠虚寒,积冷便秘——温脾汤
中气大虚,少气懒言——补中益气汤
第六、泄泻
暴泻
1)寒湿(风寒)内盛-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附:湿邪偏重(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胃苓汤
2)湿热(暑湿)伤中-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附:湿邪偏重——合平胃散
夏暑之间,发热头痛,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附:食滞较重化热——枳实导滞丸
久泻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附: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附子理中丸
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脱肛者——补中益气汤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附:泻下滑脱不禁,虚劳怒则——真人养脏汤
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粘冻,寒热错杂——乌梅丸
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合桃花汤
第七、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减/芍药汤+银花
附:食积化热、下痢不爽,腹痛剧按——加枳实导滞丸
兼见表证——荆防败毒散
表证未解,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 表证已解,痢尤未止——香连丸
夹食滞,湿偏重——木香槟榔丸 热偏重——枳实导滞丸 痢下重,赤多白少——白头翁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附:神昏谵语,甚则痉厥,热毒深入营血——犀角地黄汤、紫雪丹 暴痢至脱——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注射液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温化寒湿——不换金正气散/胃苓汤
附:暑天感寒湿而痢者——藿香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敛固涩——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附:痢久脾虚气陷,少气脱肛——补中益气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附: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温脾汤
久痢顽固不愈,寒热错杂——乌梅丸
噤口痢——下痢不能食,或呕不能食——泄热和胃、苦辛通降——开噤散
虚证——健脾和胃——六君子汤
第八、霍乱
寒霍乱
1)轻症——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汤药未备前,先服纯阳正气丸,或服辟瘟丹,或来复丹。1)重症——温补脾肾、回阳救逆——附子理中丸
厥证时反佐——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 热霍乱——清热化湿、辟秽泄浊——燃照汤或蚕矢汤
附:热身厥深,真热假寒——竹叶石膏汤 干霍乱——辟秽解浊、利气宣壅——玉枢丹
第九、便秘 实秘
1)热秘-泄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附:郁怒伤肝,易怒目赤——加更衣丸
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青麟丸 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大承气汤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湿脾汤合半硫丸/济川煎加肉桂 虚秘:
4)气虚(脾肺)-益气润肠——黄芪汤
附:排便困难,腹部坠胀——合用补中益气汤
气息低微,懒言少动——合用生脉散 肢倦腰酸——合用大补元煎
5)血虚(血液亏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附:阴血已复,便仍干燥——五仁丸
6)阴虚秘(阴津不足)-滋阴通便——增液汤(5版无)
附: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益胃汤
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六味地黄丸
阴亏燥结,热盛津伤——增液承气汤 7)阳虚秘(阳虚寒凝)-温阳通便——济川煎(5版无)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一、胁痛
1)肝郁气滞/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附:胁肋剧痛,呕吐蛔虫——先用乌梅丸安蛔,再驱虫
3)肝络失养/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阻络/瘀血停着-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旋复花汤
附:胁肋下有癥块,正气为衰——合鳖甲煎丸
瘀血较重——复元活血汤
第二、黄疸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清热利湿、佐以泄下——茵陈蒿汤
附:砂石阻滞胆道,身目黄,右胁痛,牵引肩背,或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大柴胡汤 虫体阻滞胆道,突然黄疸,胁痛时作时止,痛而有钻顶感——乌梅丸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附:初起见表证(邪郁肌表,寒热头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热留未退——栀子柏皮汤
阳明热盛,灼伤津液,大便不通——大黄硝石汤 3)胆府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附:神昏谵语——配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阴黄:
5)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附: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癥瘕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黝黑/气血两虚、浊邪郁阻脉络(胁下癥块胀痛,固定不移,肤色晦暗)——加服硝石矾石散
木郁脾虚,肝脾两病(脘腹作痛,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倦怠,大便时秘时溏)——逍遥散
胁下癥块,多因黄疸日久,气滞血瘀,湿浊残留,结于胁下,见胸胁刺痛据按——鳖甲煎丸,配逍遥散 脾虚胃弱明显——配香砂六君子丸
6)脾虚血亏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5版无)
黄疸消退后的护理
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第三、积聚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附:寒湿中阻(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象弦缓)——木香顺气散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附: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平胃散+山楂、六曲
反复发作,脾气损伤——长常服香砂六君子汤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金铃子 散和失笑散
附: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大成气汤
兼见外感风寒表证(寒热身痛,舌苔白腻,脉浮弦大)——五积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附: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并服鳖甲煎丸 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积聚配合外治——阿魏膏或水红花膏
第四、鼓胀
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附:食少腹胀甚,小便短少,脾虚湿阻为主——胃苓汤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饮——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附:腹部胀急甚,大便干结——舟车丸(攻下逐水)4)瘀结水留/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附:胁下癥瘕明显——合鳖甲煎丸
病久体虚,气血不足——八珍汤或人参养营汤 体质好,攻逐水饮——舟车丸、十枣汤
5)阳虚水盛/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苓汤(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
济生肾气丸
6)阴虚水停/肝肾阴虚-滋阴柔肝、养阴利水/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
合膈下逐瘀汤
变证:
1)大出血—骤然大量呕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犀角地黄汤+止血药(参三
七、仙鹤草、地榆炭)
附:大出血后气随血脱—独参汤+山萸肉
2)昏迷—痰热内扰,四肢抽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龙胆泻肝汤 醒脑静
痰浊壅盛,蒙蔽心窍—苏和香丸合菖蒲郁金汤
昏迷加重,气阴耗伤,正气衰败—生脉散、参附龙牡汤
第五、瘿病
1)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清泄肝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蕾丸/合燥药散 4)心肝阴虚—滋养阴精、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附:肝阴亏虚,肝经不和而见胁痛隐隐——一贯煎
第六、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或白虎加人参汤
附:热盛津气两伤(热多寒少,无骨节酸痛)——白虎加人参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4)瘴疟: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
附:神昏谵语——紫雪丹或至宝丹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附:瘴毒湿浊蒙蔽心包——苏合香丸
呕吐较重——玉枢丹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疟母(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左胁下形成痞块—鳖甲煎丸 气血亏虚——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第五章、脑部病证
第一、头痛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附:寒邪侵于厥阴经脉——吴茱萸汤
寒邪侵于少阴经脉——麻黄附子细辛汤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附: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黄连上清丸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附:夏季暑湿内侵——黄连香薷饮
内伤头痛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元煎
附:病情好转——常服杞菊地黄丸
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知柏地黄丸 肾阳不足——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 兼外感寒邪——麻黄附子细辛汤
6)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第二、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平肝熄风、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附:大便秘结——加当归龙荟汤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兼见腰膝酸软,遗精乏力,脉弦细数)
——眩晕甚者——大定风珠 ——平时——杞菊地黄丸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附: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合用补中益气汤
3)肾精不足:
阴虚:滋养肝肾、益精填髓/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附:痰阻气机,郁而化火——黄连温胆汤
第三、中风
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1)闭证
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附:戴阳证——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
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5版: 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附: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
2)肝肾阴虚、风阳丄扰——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1)闭证
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先灌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角汤 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 2)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后遗症
1)半身不遂——气滞血瘀、络脉空虚—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肝阳上亢,脉络郁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肾虚精亏——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肝阳上亢、痰邪阻窍——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 3)口眼歪斜—祛风祛痰通络——牵正散
第六章、肾系病证
第一、水肿
阳水:
1)风水相搏/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越婢加术汤
附:汗出恶风,卫阳已虚——防己黄芪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附: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合用己椒苈黄丸
肿甚,兼见气粗喘满,依息不得卧,脉弦有力——五苓散或五皮散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猪苓汤
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附: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益气健脾、行气化湿——参苓白术散
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附: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右归丸
肾阴虚为主——左归丸
3)瘀水互结-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附:脾肾亏虚——合用寄生肾气丸
第二、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附:伴有寒热口苦,呕恶——合用小柴胡汤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附:日久,虚实夹杂,气血亏虚——二神散合八珍汤
阴液耗伤者——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3)气淋:
实证-利气疏导——沉香散
附: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4)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小蓟饮子合导赤散
附:虚证——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脾虚气不摄血——归脾汤
5)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附:虚证——久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脾肾两虚,气不固涩—补虚固涩——膏淋汤
附: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合补中益气汤(偏于脾虚)
合七味都气丸(偏于肾阴虚)合金匮肾气丸(偏于肾阳虚)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附:脾虚气陷,少腹坠胀——合补中益气汤
肾阴亏虚——合知柏地黄丸
肾阳虚衰——合右归丸
第三、癃闭
1)膀胱湿热-请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
附:兼心烦,口舌生疮——合导赤散
湿热久恋下焦,肾阴伤——滋肾通关丸
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小便及少,或无尿,甚神昏谵语—黄连温胆汤
2)肺热壅盛-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附:兼尿赤,小腹胀满——合八正散
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附:肝郁气滞严重——合用六磨汤
4)浊瘀阻塞/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脾气不升/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附:气虚及阴,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伤——参苓白术散
脾虚及肾——合寄生肾气丸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行水/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附:形神萎靡,腰脊酸痛,精血亏虚,病及督脉,多见老人——香茸丸
(关格)肾阳衰惫,命火式微,三焦气无权,浊阴内蕴,小便少,甚无尿,呕吐,烦躁,神昏——千金温胆汤合吴茱萸汤
附:关格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附:水气凌心——加用己椒苈黄汤
尿少,小便不通—合用滋肾通关丸
2)肝肾阴亏、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
附:大便秘结——加用生大黄
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温阳固脱、豁痰开窍——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附:昏迷不醒——醒脑静
躁狂惊厥——紫雪丹
心阳欲脱——参附龙牡汤
第四、阳痿
1)命门火衰—温肾壮阳——赞育丸/赞育丸或五子衍宗丸
附:火衰不甚——左归丸 2)心脾亏虚—补益心脾——归脾汤
3)肝郁不舒—疏肝解郁——逍遥散(5版无)4)惊恐伤肾—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大补元煎 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丸
附:湿盛困阻脾肾阳气——用右归丸合平胃散
湿热久恋,灼伤肾阴,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第五、遗精
1)君相火旺—清心泄肝——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附:心肾不交,火灼心阴——天王补心丹
久遗伤肾,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梦遗日久,烦躁失眠,心神不宁心悸易惊—安神定志丸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
附:湿热下注肝经——龙胆泻肝汤
胸胁满闷,口苦或淡,渴不欲饮,头晕肢困——苍白二陈汤 3)劳伤心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
附:中气下陷明显——补中益气汤
心脾血虚—改用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肾固精——金锁固经丸
附:肾中阴阳两虚—右归丸
5版遗精
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清心安神、滋阴清热
——心火独亢——黄连清心饮
——心肾不交,火灼心阴—天王补心丹 ——相火妄动,水不济火——三才封髓丹
——久遗伤肾,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 可用猪肚丸佐以健脾
附:脾不升清,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苍白二陈汤 湿热留驻肝脉不泄——封髓丹 甚者——龙胆泻肝汤 3)劳伤心脾、气不摄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
附:中气下陷明显——补中益气汤 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补益肾精、固涩止遗
——肾阴不足——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 ——精伤较甚,腰膝酸软——左归丸 ——阴损及阳——右归丸
——肾虚不藏,精关不固——合用金锁固经丸、水陆二仙丹 ——心肾不交所致——斑龙丸。桑螵蛸散
第六、耳聋耳鸣
1)肝胆火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
2)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附:痰多胸闷大便不畅——礞石滚痰丸 3)风热丄扰—疏风清热——银翘散
4)肾精亏虚—滋肾降火、收摄精气——耳聋左慈丸
附:肾亏由外风所乘,下虚上实,经气闭塞,头痛口干——合用本事地黄汤
肾阳不足——贞元饮送服黑锡丹
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热内郁——滋水清肝饮 5)清气不升—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
附:脾湿素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见头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郁证 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附:五郁为病,常先起于肝郁,故可常服越鞠丸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痰气郁结/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附:痰热者—温胆汤
虚证
4)心神失养/忧郁伤神-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附:喘促气逆——合五磨饮子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阴虚火旺-滋养心肾/滋阴清热。镇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滋水
清肝饮 附:心肾不交,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可合交泰丸
第二、血证
1、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附:咳血量多,纯血鲜红——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附:可合用石灰散
4、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附:气损及阳脾胃虚寒——柏叶汤合理中丸
出血过多,气随血脱——独参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附: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5版无)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1)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附: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犀角地黄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附:肾阴亏虚,火热不甚—六味地黄丸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第三、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附: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合用麻杏石甘汤
2)饮停胸胁-泻肺去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合泻白散
3、溢饮
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附:表寒之象已不著——大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宣肺化饮——小青龙汤
附:体虚表证不显,即无寒热、身痛等表证,见动则喘甚,易汗—肺气虚——苓甘五味姜辛汤
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葶苈大枣泻肺汤
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黝黑,苔黄而腻,沉紧,或经吐下而不愈——
木防己汤
痰饮郁久化为痰热,伤及阴津——麦门冬汤
2)脾肾阳虚-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附: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饮邪上逆,虚中夹实——五苓散
第四、消渴
1、上消
肺热津伤——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消渴方 附: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乏力——肺热津亏,气阴两伤——玉泉丸或二冬汤
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2、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或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加黄连、栀子
附:大便秘结不行——增液承气汤
2)气阴两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可合用生脉散(5版无)
3、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附: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伤阳浮——生脉散
神昏,肢厥,脉微细——参附龙牡汤
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并发症:
白内障、雀盲、耳聋——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或羊肝丸 疮毒痈疽——五味消毒饮
病久气营两虚,脉络瘀结,蕴毒成脓——黄芪六一汤合犀黄丸
第五、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 / 玉屏风散
附:半身或局部出汗——合甘麦大枣汤
2)心血不足-养血补心——归脾汤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附:阴虚为主,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麦味地黄丸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附: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四妙丸
第六、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 2)血虚发热-一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肝)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桅逍遥散
附:伤阴者——滋水清肝饮
6)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第七、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附: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补中益气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附:阴虚胁痛——一贯煎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右归丸 附:收涩固精——合用金锁固金丸
五更泄泻——合用四神丸
第八章、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痹证 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附: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桂枝芍药知母汤
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乌头汤或乌附麻辛桂姜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附: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显——蠲痹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 合宣痹汤
附: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热痹化火伤津——犀角散
痹证日久,关节肿大,僵直畸形——桃红饮
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炙甘草汤
各种痹证迁延日久,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独活寄生汤
5)痰瘀痹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5版无)6)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5版无)
附:阳虚——合用阳和汤(5版无)
阴虚——合用河车大造丸(5版无)
第二、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附: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葛根汤
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栝楼桂枝汤 湿邪偏重,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赤——三仁汤
2)肝经热盛-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附:神昏痉厥——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3)阳明热盛-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附:热邪伤津,无腑实证——白虎加人参汤 4)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附:神昏谵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5)痰浊阻滞-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附:久病,阴血不足,血虚气滞,瘀血阻络——补阳还五汤
7)刚痉-葛根汤
8)柔痉-瓜蒌桂枝汤 5版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附: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葛根汤
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栝楼桂枝汤 湿邪偏重,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赤——三仁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阴、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附:热邪伤津,无腑实证——白虎加人参汤
热传营血,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
神昏痉厥——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邪热羁久,灼伤真阴——大定风珠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第三、痿证
1)肺热津伤,津失濡润-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附:身热已退,兼见食欲减退,口干咽干甚——益胃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附:肥人痰多,脾虚湿盛——六君子汤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附:阴阳两虚——鹿角胶丸或加味四斤丸
阳虚——右归丸
肾阴虚热甚——六味地黄丸
5)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5版无)
附: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圣愈汤送服大黄蜇虫丸
第四、颤证
1)风阳内动——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 2)痰火风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
4)髓海不足——填精补髓、育阴熄风——归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5)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
第五、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
附: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肩背,或关节游痛——肾着汤合独活寄生汤 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无力——独活寄生汤+附子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附:相火偏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热——杜仲丸 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附:无明显阴阳偏盛——青娥丸
房劳过度肾虚腰痛——河车大造丸或补髓丹
第三篇:传统中医实习心得
传统中医实习心得
传统中医,很多人很奇怪,这是什么科室,一般医院似乎好像都没这个科室的。是的,好像只有在我们医院才有。虽然省人是中医院,但其实基本上已经西化了吧。为了保留,或者说是特色,或者说是应付检查,设立了这么个科室,治疗疾病时,保留中医传统特色,辨证论治。确实,在这里感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浓郁的中医氛围,也只有在这里有这种氛围吧。这里的病人在治疗上首选是中药治疗,不得不承认,主任开得方是在是好,很多西医无法诊断的疾病,在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不得不否认,传统病房给我感觉,像是个养老院,很多老人常年累月住在这里不肯走,有些是绝症患者,在这里等待那个day。。
这三周,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实在是太闲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状态比起来。我跟的这个带教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这几周都没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这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在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N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了看书,充实了下理论基础。其实我们一直在抱怨说考试太多,培训太多,还让不让我们好好实习?其实仔细想一下,这样也很好,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上临床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临床技能方面的培训,突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实习,是多么幸运,不能再这么一次次的应付,应该认真对待!
这个科室实习结束,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后面的安排是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充实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病例讨论,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把,对于那个讨论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头雾水,太久没看西内了,什么心梗、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诊断鉴别诊断,评级等,居然一窍不通,真的真的觉得好难过,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认真的血,不喜欢那种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觉。
好吧,接下来,收下心,认真实习。
第四篇: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子宫脱垂秘方(方4首).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子宫脱垂秘方(方4首)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子宫脱垂秘方(方4首)(2011-05-31 07:27:13)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临床-男女科
治子宫脱垂秘方 30.1 提挺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炙黄芪50克,升麻9克,柴胡、枳壳、桔梗各6克,牡蛎15克,生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功用】益气升提、收敛固脱。【方解】阴挺之病,属中气下陷者居多。本方是从家传验方之治疗脱肛的提肛饮(炙黄芪、升麻、柴胡、炙甘草)加味而成。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阳,炙用重在走里,补中有升,一举两得;辅以升麻、柴胡、桔梗,助黄芪以增强升提之功,且柴胡疏肝解郁以顺气;枳壳下气宽中,共使下陷之气得顺;牡蛎收敛固脱;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升提、收敛固脱之功。【主治】子宫脱垂(阴挺)或脏器下垂、脱肛等。【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30克(加红参10克更妙);胃下垂,加党参、白术各15~30克;如兼阴痒和宫颈糜烂,则加用外治方,(具体方药详阅《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一书。【疗效】治疗子宫脱垂357例,结果痊愈325例,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9.16%,其中痊愈率为91.04%。【附记】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不仅治疗阴挺效果好,而且用治胃下垂、脱肛,效果亦佳。30.2 升麻牡蛎散 【来源】孙淑莲,《浙江中医杂志》(8)1987年 【组成】升麻6克,牡蛎12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1剂,分2~3次空腹服下,或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不能间断,至愈为度。【功用】升举阳气、收敛固涩。【方解】本病多因气虚下陷,或肾虚不固所致,方用升麻升举阳气;牡蛎收敛固涩。故用之多效。如坚持服用3个疗程(疗程按病情而定,Ⅰ度为1个月、Ⅱ度为2个月、Ⅲ为3个月),痊愈率尤佳。【主治】子宫脱垂。【疗效】治疗723例,痊愈529例(占73.1%),好转156例(占21.6%),无效38例。【附记】在应用本方期间,服药不能间断,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少数病例服药1周以上,自觉下腹部有轻微痛感,不必停药,不要减量。又据〔《四川中医》(11)1986年〕李治方报道:用升麻4克(研末),纳入一枚鸡蛋内(蛋顶端钻一小孔),以白纸蘸水将孔盖严,孔口朝上入于蒸笼内蒸熟,去壳内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停服2日再继服。治疗120例子宫脱垂患者,经3个疗程治疗,痊愈104例,显效12例,无效4例。30.3 补益提宫汤 【来源】董智良,《千家妙方·下》 【组成】黄芪、党参各15克,生甘草6克,苍白术、粉萆薢、椿树皮、陈皮、柴胡各9克,全当归12克,升麻15克,红枣5枚。【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中益气、健脾化湿。【主治】重度子宫脱垂。【加减】同时配用外用药粉(鸡内金4.5克,赤石脂9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共研极细末,置瓶中密封,备用),取适量外敷宫体、后将宫体纳入阴道。【疗效】临床屡用,内外并治,效果颇佳。【附记】如轻度子宫脱垂,单用外用药粉洗敷数次,即获痊愈。30.4 益气升提汤 【来源】岑观海,《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高丽参9克,黄芪30克,肉苁蓉18克,川续断、菟丝子、柏子仁各15克,白术、当归各10克,枳壳6克,升麻4.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益气固脱、润肠通便。【方解】方中以高丽参、黄芪、白术、升麻益气健脾、升阳固脱;肉苁蓉、菟丝子、川续断可温肾以固冲任;当归、柏子仁配肉苁蓉润肠通便,以防便秘;枳壳一味,苦泄下行,理气宽中,与方中它药相配,以使升降相宜,补而不壅。可见本方之特点,在于升中有降,益气固脱,润肠通便。【主治】子宫脱垂(阴挺)。【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一般用药15剂左右即愈。复以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善后调理,以巩固疗效。
第五篇: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精)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2011-05-29 07:44:25)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临床-儿科 治小儿高热秘方 2.1 慈幼清解汤 【来源】王静安,《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白薇30克,桑叶10克,赤芍3~6克,柴胡6~10克,黄连1.5~6克,荆芥9克,山楂、神曲各10~15克,槟榔6~9克,天花粉9~15克,大青叶15~30克。【用法】上药用凉水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煎煮,将药煮沸后10分钟取汁,视病儿大小给药,患儿饮药后,放至床上,盖被,待病儿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汗。日服3~4次。【功用】清热解表、透邪导滞。【方解】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最易感受病邪,邪气最易嚣张,邪正交争急剧,则易于出现高热,由多年临床经验,深感治疗小儿高热,须以“大将”方才可去敌邪,否则杯水车薪,药轻病重,不能取效。故切不可因其年小而不敢用药。方中石膏其性凉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祛实热之圣药,故有“温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其功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行血中之滞,使邪不凝于血分为方中主药,石膏得青蒿,白薇,桑叶之助,对高热迫血妄行者用之甚佳。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泄热,与黄连配用解毒清心热,以杜绝邪犯心包之势。柴胡,荆芥发散郁热,透营转气,引邪外出,给外邪以出路,实为本方之妙。花粉养阴清热,顾其津液耗损;配伍山楂、神曲、槟榔消食导滞,保中土、且制约他药伐中之弊,使邪去正安。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透邪导滞之功,使体微汗出,大便通,鸱张之热毒自去矣。【主治】小儿高热。【加减】高热引动肝风者,选加羚羊角、犀角、钩藤、虫壳;热入营血,选加丹皮、玄参、生地,麦冬;鼻衄,选加荷叶、白茅根、焦栀;因湿热所致,选加黄芩、滑石;对小儿年龄不足周岁者,去石膏,视病情缓急配用紫雪丹。【疗效】临床屡用,奏效甚捷,疗效显著。2.2 三解汤 【来源】邹习荣,《四川中医》(3)1985 【组成】羌活、石膏、柴胡、薄荷(后入)、黄芩、酒大黄、青蒿、金银花、大青叶、神曲、甘草(剂量视病情酌定)。【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功用】清热解毒,和解少阳,通府导滞。【方解】小儿腠理疏薄,卫外力弱,易罹外邪。外感温热是导致小儿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温热外感,传变迅速,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感邪后易兼挟食滞,蕴热生痰,内外合邪,而致表里同病。大凡客邪,贵在早逐。小儿高热,即使初起病在表卫,亦应早投重剂,力挫其势,同时兼清其里,先安未受邪之地,故方用羌活,柴胡,薄荷疏散卫表之邪;黄芩、石膏苦寒真折气分之热,大黄釜底抽薪,导热下行,荡涤阳阴积热,合神曲消食除热,以收清下之功;柴胡,青蒿,黄芩和解半表半里之热,再加金银花、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之品,使卫气同解,少阳因和,邪祛正安,故用之效捷。【主治】小儿外感高热。【加减】咳嗽者,加桑叶,前胡;呕吐者,加陈皮,竹茹;皮肤见瘀点者,加犀角或羚羊角,丹皮,赤芍;嗳腐吞酸者,加焦山楂,麦芽;小便短赤者,加竹叶,木通;大便稀溏者,酌减大黄用量。【疗效】治疗100例,全部治愈。其中1~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78例,2~3天内者17例,3天以上者5例。2.3 小儿退热灵 【来源】陈红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僵蚕、蝉蜕、薄荷、荆芥、桔梗各12克,黄芩、连翘、神曲、玄参、竹叶、山栀各20克,甘草6克,蔗糖适量。【用法】上药制成糖浆100毫升,1岁以内每服5~10毫升;1~2岁,10~15毫升;2~5岁,15~20毫升;6岁以上服20~25毫升,日服3次。高热患儿服药体温未降者,以2小时服药1次,体温降后,仍依前法服用。【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消食和中。【方解】本方取僵蚤,蝉蜕散风清热,解毒止痉;荆芥,薄荷,解表清热,黄芩,山栀,竹叶,连翘清热解毒,透热外出;玄参养阴清热;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神曲消食和胃。综观全方,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功能。因服药量少,价廉效宏,且无副作用,故适用于儿科临床运用。【主治】小儿上感发热。【加减】治疗110例,服药后6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者24例(521.8%),12小时内28例(25.5%),1天内34例(占30.9),2天内13例(占11.8%),3天内4例(占3.6%)4天内2例(占1.8%),有效率为95.5%,24小时退热者78.2%,无效5例(54.55)。2.4 小儿退热方 【来源】王烈,《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芩50克,柴胡40克,黄连30克,寒水石,白屈菜各250克,菊花6克,牛黄5克,重楼,射干,板蓝根,蝉蜕、紫荆皮,天竹黄各4克,珍珠,冰片各2克,麝香1克。【用法】上药共研极细粉,制成片剂,或装入胶囊、备用。每次服0.8~1.5克,温开水兑服,日服4次。【功用】清热解毒,利咽安神。【方解】方中黄芩、柴胡、黄连,寒水石为主药,此四味药善走肺胃,以清表里之热;菊花、牛黄、重楼、射干、板蓝根为佐,解毒抗炎,余兼利咽安神,止咳,化痰,镇静之功。众药合用,效广力专,奏效颇佳。对病毒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清热效果。【主治】小儿发热。可用于小儿四时感冒,温毒壮热,表里挟杂,咽喉红肿,以及其他病毒感染性病症。【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如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依此法治疗小儿发热500例,有效率达89.8%,平均退热时间为1.5天。【附记】验之临床,确有卓著。2.5 退热灵 【来源】李晏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犀角3克(可由较大剂量水牛角代替),黄连,栀子,滑石各6克。【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来,过细罗,贮瓶备用。每日服3次。6个月以下,每次服0.3克;6个月至1岁、每次服0.3~0.5克;1~3岁,每次服0.5~0.9克;3~6岁,每次服0.6~1.2克,6~12岁每次服1.5克。【功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解】方中犀角(或水牛角)咸寒,入心,肝,胃经,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实验研究,本品静脉注射可使因大肠杆菌所致发热的家兔体温恢复正常;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经,泻火除烦,清热凉血解毒;滑石味甘淡性寒,入胃,膀胱经,清解暑热。四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风寒化火所致高热。【加减】临床屡用,效果显著。【附记】验之临床,奏效颇捷。因小儿脾常不足,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中病即止,尔后用健脾消食之品调理之,以促进机体的防御机能,提高抗病能力。2.6 蒿柴薇丹汤 【来源】滕宣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青蒿、银柴胡,白薇,丹皮各1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功用】清热凉营,护营防灼。【方解】小儿有“脏腑嫩,藩篱疏,易于转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特点,所以感受外邪,从阳化热者为多,热易伤阴,易致耗阴劫液。故方用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银柴胡入少阳,厥阴,搜邪退热。白薇,丹皮清营凉血。四药相伍,既清气营之热,又益阴凉血而不腻邪,突出了清热凉营,护营防灼之力。从而避免了热邪伤阴耗液之弊。用于临床,对于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不但退热快,而且对兼有咳嗽、咽喉肿痛者,可使症状减轻或消除。【主治】小儿急性高热性疾病。【加减】临证根据症状随时加味。兼咳嗽者,加苏子、桑白皮、黄芩、杏仁;兼咽喉肿痛者,加野菊花,大青叶。【疗效】临床屡用,退热快,疗效显著。【附记】验之临床,奏效颇捷。治疗多例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