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业务员把自己淘汰了
谁把这个业务员淘汰了?
在一个营销团队中,业务员可以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但是,对于销售经理来讲,有时候淘汰业务员还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辛辛苦苦培养了一定的时间,真的希望他能够成为一把好手,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失望而不得不淘汰时,那种失败感确实叫人不舒服。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业务员没有功劳是绝对谈不上苦劳的,销售任务压得这么重,业务员不出业绩完不成任务本来就是被淘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断地违规出牌,不断地制造麻烦,我给他几次机会之后,他还是依然故我,好象有点气人的样子。待我无奈地只好放弃他时,他就好象一个吊在悬崖上面的一个人,而我就是那个拉住他尽量想把他拉上来的人;但到那时候,我也没力气拉了,如果不放手的话,我也有可能被他拉下去。
每次举行的活动和叮嘱,让他去做最后的努力,他愣是没做下来。为什么?其结果是,他根本就没去!
窜货;戴罪立功!
请假,开会进行总结和提练等,这些每天必做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在严格遵守着公司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激烈的市场竞争容不得营销人员的任何马虎,努力去做都未必能做好,何况还抱着侥幸心理妄图不劳而获,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对于销售经理来讲,大多都希望有得力的干将能够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做市场,培养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同样对于业务人员来讲,也应该尽可能地支持销售经理的工作,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业务人员犯错误可以,但不可一而再,再而三,一次次地去挑战销售经理的忍耐极限。我认为,宁丢市场,不丢信誉,丢信誉的业务员势必要丢饭碗,这是非常残酷的,但这也是现实。
到底是谁把这个业务员淘汰了?是我,是市场,还是他自己,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他自己。你自己对自己都不负责任,自己都不拿自己当回事,别人是什么忙也帮不上的。
第二篇:每天自己淘汰自己
有一则寓言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羚羊和狮子。一天清晨,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我就会被消灭。而狮子也同时在想:要想得到我今天的美餐,我必须比跑得很快的羚羊更快,于是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天淘汰你自己”,这是我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也是我与同事交流时常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无限压缩。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欧美一些未来学家曾经预言:“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每周的工作时间将压缩到36小时,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我,休闲娱乐。”但历史的脚步迈入21世纪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无限延伸,甚至超过了72小时,而有不少人却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了,而那些每周工作时间在不断延伸的人们却是愈加发奋苦苦地“提升”自我。未来学家的美好预言被残酷的事实无情地应证了。假如你不淘汰自己,可能就会被别人淘汰。3年前在某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网络通讯设备销售经理的一位人才,3年来一直忙于日常事务,在“干杯”声中翻过了日历。今天,他的下属学历比他高,能力比他强,经验也在数年的商海中获得了积累,羽翼日渐丰满,销售业绩惊人,在公司最近的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迅速淘汰了他这位上司,留给他的是蹉跎时光的惋惜。
第三篇:伤心把泪水留给了自己诗歌
泪多能干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思绪开始飞扬,却敲打不出几个字,不知该写什么,想表达什么,莫名的忧伤,也很难表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这种心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黑夜不懂阳光的无奈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别人无从靠近,自己也走不出往事的阴影。
在空间里看了网友写的日志,看完有些伤感,不得不说,文字是最通人性的,它将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怀流露的淋漓尽致,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不喜欢对外人诉说,却将心事赋予于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别人不懂 也懂不了,就像演杂技的小丑,观众只知道杂技精彩,却不知扮演小丑的人,他的无奈,他把欢笑留给了别人,把无奈,把伤心把泪水留给了自己。
轻挽发髻,看到镜子里那素颜的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这饱经风霜的脸上,也流露的淋漓尽致。突然感觉曾经的自己是在消磨光阴,蹉跎了流年。回想曾经的自己,失去的,遗憾的还是遥不可及的,最终都随风儿去远方,渐行渐远,渐行渐远,直到模糊的忘了曾经有过。时间将往事退色,贵在珍惜。
我好想 我是一只小鸟,可以翱翔于无垠的天空,不受世人的约束,我好想 我是一片绿叶,可以拥抱大树的温暖,冰霜雪雨又何妨? 我好想我是一朵云,可以追随风儿四处飘泊,雨来了又如何? 我好想我是一颗种子,有泥土的呵护,风来了又怎奈我何? 太多的好想,可这些最终 逃脱不了,这是幻想的,可现实的生活不允许太多的幻想,只可以有的是的锅碗瓢盆的碰撞,相夫教子的责任,孝敬父母的义务还有忙碌的所谓的事业。最繁琐的却是最真实的,最美好的却是最遥不可及的,于是,我该坦然了,坦然的面对美好虚拟的网络,正确的投入真实的生活中来,尽管风雨交加,尽管一路坎坷,尽管不尽人意,尽管荆棘密布,只要怀有(转至:www.xiexiebang.com)一颗永不畏惧的心,一颗淡定从容的心,一颗真诚感恩的心。再多困难又算什么?
保尔·柯察金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我初中时学的,这段话始终忘不了,没有伟人的毅力,没有勇者的气魄,只希望自己能够怀一颗坦然释怀的心,来感受世间百态,只希望有一双明辉的眼睛来欣赏美丽,一个好的心态坐看风起云涌,明天女儿四周岁生日,时光如梭,四年了由一个婴儿长成了活泼乖巧的小女孩,感谢上天赐我最宝贵的女儿,让我体会到了做母亲的愉悦,也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宝贝,妈妈希望你快快的长大,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奏属于自己的美丽乐章,孩子。加油。生日快乐,天天快乐。
第四篇:把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问题了
把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有问题了!(张德芬)
不断变换的、耀眼的外在光环没有换来张德芬想要的满足和快乐感,她改变方向,向自己的内心探索要答案,经过7年的时间她渐入佳境,不仅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更成为了更好的妈妈。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父母,做好父母,请先修炼自己。
(正文)2008年初,以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畅销各大图书榜,并以畅销作家身份走进我们视线的张德芬,其实在此之前就有着令人羡慕的履历表:台湾名校毕业,曾经的台视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IBM亚太地区行销经理„„在努力探索外在世界并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之后,张德芬找不到快乐和满足的感觉,她开始向内探索,甚至很快辞去了高薪工作,专心研修心灵成长及治疗的方法。这一次身份的转变想来是张德芬最满意的,她找到了自己心底最最需要的东西——内在的平和与快乐。
尽管外在身份的不断变换,她的另一个角色却是从未改变的,那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外出演讲时,张德芬常常会遇见忧心忡忡的父母,“我孩子的问题很多怎么办?”“我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受我们过去的伤害,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面对这些问题,张德芬通常只有一个答案:把你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问题了!而这正是张德芬的经验之谈.自我修炼不仅实现了她个人的成长,情绪管理能力的加强,而且她与孩子的关系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曾经,她也爱发脾气,也期望孩子优异
张德芬从七八年前开始关注心灵的成长和修炼,而在那之前,她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哥哥6岁,妹妹5岁。她开玩笑似的说:“有时候真希望可以把他们两个重新养一次。”以张德芬今天的修炼成果,她当然不会将自己埋头于无谓的懊恼之中,“其实也没关系,孩子本身就是来陪父母做功课的,从任何时候开始,只要父母安心地、开开心心地学习就可以了。”不过,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张德芬相信自己一定会比过去做得更好。
“我怀孕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听听音乐,一点也没想到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影响胎儿将来的七情六欲。”张德芬说,那时候她心情不好时脾气照发,遇到事情很容易着急。而且以她的性格,总是希望孩子将来像自己一样,在学业或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随着长时间的自我修炼和改变,她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了许多,对孩子的期望也在这几年发生了变化。“我现在对孩子课业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他们到时候能进入一所大学,平时打打工,接触接触社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科目就行了。我不需要他们考上哈佛,光宗耀祖。最大的期望反而是他们拥有管理好自己情绪的能力。”张德芬说,自己曾经深受情绪之苦,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她不希望孩子们像她曾经那样。
学习告别内心的小孩,以真正的成年人的心态面对孩子
也许因为第二次当妈妈时张德芬有了更多的经验和平和心态,也许因为女儿的DNA中天生携带了更多积极和快乐的因素,女儿似乎一生下来就是大家的开心果,是情绪管理的好手,因此张德芬对她并没有太多担心。相反,哥哥却是一个有很大情绪问题的孩子,“他不仅情绪起伏大,而且负面情绪多,甚至有些胆怯和退缩。可能他从我这里遗传到的负面因素更多。”
张德芬说,儿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经常让她抓狂:“他总是因为很小的事情波动情绪,比如小狗吃了一大块巧克力,他会因为担心小狗急得在地上打滚,大哭。”当时的张德芬,并不懂得如何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只是觉得儿子完全没必要这样。她会很自然地否定儿子的行为和感受,越否定,儿子情绪越崩溃。“我当时还想:这孩子怎么这样?那时,完全没有给他空间,完全做不到接纳。”
在不接纳孩子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同时,张德芬也隐约感觉到有些奇怪:为什么儿子生气的时候,我自己也会跟着生气?我应该很爱儿子、包容儿子的,为什么和那样和小孩子计较呢?随着不断地修炼,不断地走进自己的内心,张德芬发现,每次孩子发脾气或者不听话的时候,都会让她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任由大人欺负、压制而毫无反抗能力的小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她的心底里便产生强烈的无力感。
发现了这种感觉之后,张德芬开始试着用觉察内心的方式,和自己内心里那份被触动的、被揭露的无力感待在一起。她让自己去感受,去接纳这种感觉。慢慢地,她感觉好多了,“我把自己的内在小孩安抚了之后,发现自己有能力去安抚儿子了。因为只要我内在的小孩不出来捣乱,我就可以用成人的身份和心态和儿子互动,而不是像两个孩子在吵架。”
让自己的心尽量安住在平静和包容中
几个礼拜之前的一天,已经晚上10点多了,张德芬看见儿子不但没睡觉,反而在大发脾气,而10点是她给儿子规定的睡觉时间。如果换了以前,她一定会想一堆讨厌的后果然后一股脑抛给儿子:这样发脾气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今天睡不好明天又要没精神!。但是,现在内心变得更宽更平和了之后,她不再那么容易在意了。她平静地走过去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哥哥在生妹妹的气,气她弄坏自己的东西。张德芬坐在儿子身边,没有一点怒气和烦躁,只是静静地听着他说妹妹的不是,偶尔附和着说:“哦,妹妹真是不应该,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
让儿子发泄了一会儿之后,张德芬用比较轻松和尊重的语气对他说:“那个被你一直骂的妹妹早已安然入睡,而你还在这里生气,你觉得值得吗?”
“我本来想睡觉的,但是刚才被气得睡不着,心里一直在想着妹妹的不好。”已经静下来的哥哥意识到问题不在妹妹,而在自己身上。
“对,这就叫强迫性思维,这很正常。”张德芬向他解释。
“正常吗,可我就是怎么都停止不下来啊。”儿子还是有些不放心。
“对,强迫性思维很正常,妈妈以前也这样。”张德芬再次给儿子确认。
“那你是怎么改掉这个毛病的?”儿子很好奇。
“我就是慢慢修炼啊,打坐、吃素、上课,后来就不那么强迫性地思考一件事情了。”
“我是不是不正常?我是不是有病?我为什么会这样?”儿子终于把心里的恐惧说了出来。
“你这样正常得不得了,你和妈妈一模一样的。所以妈妈能改,你也一定能改的。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张德芬终于在二三十分钟后,让儿子平静了下来。
她坦言,以前的她不会愿意“浪费”这种时间,只说一句“你现在给我闭嘴”就好了。但是现在,她相信只要父母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就有智慧处理问题,所以她会把无止境的时间开放给孩子。“这种时候最重要的是,妈妈的心情一定要在爱中,在平静和容许当中。”
张德芬并不避讳自己现在仍然会因为控制不住,而和孩子发生冲突,但是她会告诉自己没关系,还有很多机会可以重新来。“重要的是相比过去,我现在几乎不发脾气,不仅是我和儿子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且他已经拥有了更好的面对情绪的能力。我改变,然后他改变,就是这样。”
Q:你上一次和儿子发生冲突是在什么时候?
A:大概是去年秋天。我平时工作很忙,所以很珍惜晚上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特别是周末。可是那个周末儿子却因为白天玩得太累,不愿和我们一起出去吃饭。所以我们俩就拧在一起了。不过,几天前也恰好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我已经可以欣然接受,并尊重他的意愿了。
Q:孩子发现过你身上的变化吗?
A:当然。有一次我出门时对他们说:对不起,妈妈要去上课了。女儿就回应说,我喜欢你去上那个课,每次上完课回来你脾气都好好哦。老师是怎么做到的,怎么上上课就能让你脾气那么好呢?
Q:如果没有这几年的自我修炼,你的儿子将来可能是什么状况?
A:大概像我哥哥那样吧,很成功但却很不快乐。他到现在还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一上来就六亲不认,也因此在人生道路上跌过好几次重跤。
Q:有没有你父母曾经做过的、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决定一定不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的?
A:嗯。我爸爸常常把一双沉重的大手搭在我肩上,对我说,你快乐我才快乐,我一生的幸福就在你身上,你一定扬眉吐气。这让我感觉好重,好累。孩子不应该被当成父母的产业,因为父母自身不够出色,而想透过孩子把自己的梦想活出来。
Q:如果可以给父母一个提醒或建议的话,你会说什么?
A:孩子有问题,父母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修正自己。如果大家仔细想一想,会发现我们在指责任何人的时候,其实矛头是指向了自己。我们通常会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一点在和孩子的关系上,尤其明显。
第五篇:小学作文:我把自己种进地里了
我把自己种进地里了
星期天下午,妈妈带我去熙和广场。妈妈看着正在种树的叔叔阿姨,笑着对我说:“宝贝儿,我想把你也种进地里。到了秋天我收获好多天姿。一个给我捶背,一个给我洗脚,一个帮我洗碗,一个帮我洗衣服。用不完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我把她卖掉。”妈妈说完,笑得更很了。
看妈妈那得意的样子,我也说:“我想把妈妈种进地里,到了秋天收获许多妈妈。一个给我唱歌,一个和我做游戏,一个送我上学,一个给我做好多好多好吃的。用不完的妈妈我也不卖掉她,我用听话的妈妈,管着那些不听话的妈妈。”
妈妈听了我的话,给我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看着这些挖好小树坑,我跳进去说:“妈妈,快看,我把自己种进去了。”
妈妈更乐了,忙拿出相机给我拍了照。看照片的上我,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