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想当年风流年少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易文化孕育了中医,并与之相伴相通。儒家的中庸思想丰富了中医治疗和药方制剂原理。道家是中医养生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佛家的慈悲平等的观点对医德的构建起到补充作用。中医在古代文学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与传奇中医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中医 古代文化 哲学 养生 诗词
【正文】
中医是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学。纵观其的发展的漫漫历程,就像一位风流的少年郎,一举手一投足,莫不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香。所以,想学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常识有所了解。
易文化与中医
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
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儒释道与中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地
吸收其他学术的理念和精髓。而其中,儒释道三家对中医的影响尤为深远。
2.1儒家与中医
儒家的“中庸”,与中医的“阴阳平衡”
不偏不倚谓之中庸。儒家深知过犹不及,所以凡事讲求一个度,合适最好。而这种调停平衡的“中和” 观点,恰好是中医所需要的。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合,无论哪一种过于激烈,都会伤身。
阳盛”或“阴盛”相当于“过”,“阴虚”或 “阳虚”相当于“不及 ”,“过”与“不及”都将产生疾病,要阴阳平衡,无过也无不及,才是最佳的身体状态。同样的表征,同样的疾病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儒家主张出世入仕,在朝野之中,过刚易折,过柔又被人欺辱。一个人出色的士人,应当是左右逢源,温和风雅地达成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同时,又能明哲保身。就像药分三品,上品中药应当药效平和,徐徐图之。
2.2道家与中医
道家的“道法自然”与中医的“天人合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要保持生产活动地顺利进行,和自身生命的健康长久,就必须仿效自然。
而中医中养生的观点也同样要求人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就指出了人的情志与气候之间的相应关系。
道家认为人是天地精气化生而成。庄子则进一步深化为,神的旺盛决定形的长久。而中医理论中亦有精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等。精、气、神是构成生命的三大要素,被中医称作人体的三宝。
古代道家中的炼丹术,虽然在炼丹成仙上是完全的失败,但却在化学和医学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在炼丹家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区别出了药石,以及它们去腐或安神等作用。因此许多著名炼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时是大医药家。
2.3佛教与中医
佛家的“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与中医道德的“大医精诚”
佛教经印度传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佛教医学。佛教名医耆婆的“天下物类,皆是灵药 ”的思想,对孙思邈、李时珍等医药学家产生重要影响,大大开拓了中医药学的领域,使得药物种数不断增加。
佛语云:众生皆苦。佛渡众生,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个体生命自我治疗和自我超脱。而佛教 “慈悲”、“平等”的博爱观点,为历代医家所习得,转变成“行善积德”“大医精诚”等,这种内在追求的暗合,使得中医在佛教思想的熏染下,一步步建立起了,属于中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孙思邈《大医精诚》
3.中医与古代文学
中医在受其他华夏文明的浇灌的同时,也以自己独特的气韵与筋骨,在古老帝国的后花园里,开除了一朵清丽的文学之花。
其中不乏发人省醒的养生古训如: 欧阳修的“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华佗的 “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动也。”
也有男女之间互通心意的药名情诗,以药名入诗,灵动又深情。“珍珠张开,独活惆怅,半夏空对郁金香。知母心,莫待乌头白,欲知断弦未得。” “云母帘闭,沉香扑鼻,防风凉透薄荷裙。熟地情,佳期从容计,思公欢愉可期。“
还有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雅致非常。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涵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日雨露一茴香;牧童去取国公酒,醉到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待到雪消阳起时,门外户悬白头翁。
【小结】
作为世界三大文明古国,华夏文明从一幅河图开始缓缓流动。从巫术中脱离,中医自诞生之日起,就创造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神话。并不是没有其他的古代医术,可他们都臣服于浩大的历史车轮,跌进岁月的尘埃里,被封印在某某文明的角落。而至今能够真正得上医药文化的,我以为,只能也只有中医了。若是用一个拟人化的手法,应当可以说是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取三分儒家的温良,三分道家的洒脱,三分佛家的慈爱,再加一份易经的气韵天成,传统中医文化自内由外散发出人性的光芒。从以身试药遍尝百草到制麻沸散开膛手术的创新与锐气,从望闻问切到五脏辨证的专业与求实,从祛寒娇耳到虎口取骨的仁爱与亲和,古代名医是他们千古未变的共同身份。名利双收也好,青衫落拓也罢,这些名医们始终不放弃学医的初心为人医者,性命悠关。这,是一种至真至善的信仰。
半夏当归,远志含情。中药以其独特的内涵,表现出含蓄而深邃的文学寄托,在古代的中国文学里流光溢彩。让我不禁幻想,若是生在古代,幸而为医,或是静守一间药堂,终日药香盈鼻,笑对王公,造福四方百姓。或是造访天下山水,采药著书,偶遇佳人,以药传情,何等风流啊!
最后,我希望能在看见中医传统文化能够继续在原有的根基的上开枝散叶,不仅摇曳在古中国瑰丽的梦境里,也在现代文明的清风中,姹紫嫣红开遍。
【参考文献】
《易文化与中医学》中山大学吴柏林教授“周易的管理智慧”PPT资料 《儒释道与中医药》上海交通大学PPT资料
《中医与哲学》齐齐哈尔医院 张春江 论文
《漫谈中医养生文化》2011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文档 百度百科
2014/6/12
第二篇:中医药传统文化讲稿
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曲黎敏教授谢的一本书,叫《中医与传统文化》,那么这本书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读的。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作者的相关信息,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顾问。她既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主张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上才有意义,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对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灵有着充分认知和反省的时候,才有可能拥有对中华之道的觉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那么她的主要著作:《中医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
那么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呢,主要是关于曲黎敏教授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解读,他有一个观点即是: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反之,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原始生命观、人文之光、道教和医学、中国佛学与医学、《黄帝内经》天道观、医道观和另眼看中国等8个部分予以阐述,分析了医学观念的发生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的融合与分别,剖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指出了医道是中国文化集中的体现,而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那么刚才也说了,这本书一共有八章,这个第一章,讲的就是中医的起源问题。作者从巫文化和史文化入手,展示了一系列中医起源的学说,从而归纳了中医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包括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中医学产生的人文背景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医文化的特征(包括强烈的历史意识、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有机的自然主义、超越语言四个方面)。不仅说了中医的起源,还总结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深化,告诉我们中医学是多元化的产物,并从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大统一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揭示了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包括中医学是人的学说、道的学说两个方面)。这个第二章呢,主要讲的是原始生命观,作者从远古时代的神话文化入手,分析了龟甲蓍草的意义及远古时代仪式的意义,总结了原始思维的特征(包括集体表象、神秘互渗律、原逻辑的思维三个方面),引出了远古时代的图腾文化,作者将它分为混沌初期、人首蛇身、从蛇文化到龙文化三个时期来进行表述,也从蛇文化到龙文化过渡到中国文化的倾向问题,这也就牵涉道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说道表达方式,中国自然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汉字,从而作者就汉字文化与医学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说道中国的古代文化,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说道中国的儒释道精神,所以接下来的三四五章,作者就主要阐述了儒释道思想与医学的渊源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第三章,第三章主要讲的是儒家思想与中医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开门见山的直接讲了儒家与医学的渊源,从最初对儒的解释道儒家精神对医学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有好有不好的。紧接着就讲述了道家与医学的关系,这里要解释一下,这章主要家的是儒家,所以要明白道家与道教的区别,这里先按下不提。作者从道家思想渊源道老庄思想讲了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当然,第四章就是紧接着上一章的道家,阐述了道教和传统医学的关系问题。从道教的开创开始告诉我们道教的来源、道教流派,以道教的形成发展当背景,讲述了道教的生命观,从而引出道教与中医之间的渊源问题。
从第四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道教与佛学的不解之缘,座位一个接受外来思想而又参酌了传统思想的东西,作者先说明了这个文化接受佛学的立场,也就是佛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从而向我们说明了佛教生命观及佛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大家都知道,儒释道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自然,作者也在这一章的结果给我们理了理这儒释道三家的辩证关系,对儒释道三家就本身和对传统医学之间的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比较。
讲完了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自然该过度到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上,所以,第六章主要就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天道观,作者从《内经》与古代天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中医基本概念与天文学之间的关联,这一章,注重于说明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论述,同时也阐述了《内经》中的天地结构论和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地结构的各种学说作了辩证分析,从而引出《内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观念。最后就天人合一观念展开了详尽的解说。
接下来,这个第七章,主要讲的是医道,作者从传统文化与医学精神的本质的一致性展开了论述,从而说明了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包括独特的内向认知、重视意象的知觉、形式上的齐合性三个方面),从我们独特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中医对人体、疾病的基本认识,正是因为我们的基本认识与西方医学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近代西医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似乎陷入了困境,作者就这个问题,从中医近代的发展、内在外在等各种因素分析了中医陷入困境的原因,也简单对比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性与联系。
说了中西医之间的碰撞,淡然我们就要明白我们的发展路线,在第八章当中,作者列举了利玛窦、莱布尼兹等人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做出的贡献,进一步说明了中西医发展的背景差异,同时也告诉我们中西医之间融合的必要性。
讲完了大概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就将我认为的这本书的主要看点象大家简单展示一下。
首先是中医的起源发展,也就是我们的第一章,关于中医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大致有:
1、本能说
2、劳动说
3、大脑结构进化说
4、巫术说
5、圣人说等,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医学是经过漫长的错综复杂演化过程,才逐渐形成自身完整的医术体系。那么为什么中医会产生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再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弱智的问题,如今看完,竟是自己无知了。这本书上提到了三个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人文背景,当然有这样的背景,自然是会成就中医文化的特征,包括强烈的历史意识、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有机的自然主义、超越语言。
其次就是儒释道对医学的影响,先看一下儒家。
1、儒家精神对医学的良性影响 道德教育和伦理政治使儒生大量介入医学事业。理性精神使医家弃巫祝用医药。大统一的社会制度重视对医籍的统一整理、保护。
2、儒家思想对医学的不良影响 尊经崇古造成了医学的停滞不前。
伦理及实用的作风也妨碍了中医学的发展,使中医理论实用化、经验化。儒医重理义不重实修的风格淡化了我国医学内向认知体系,从而形成医学义理的蔚然大观,而内向认知体系则彻底地并入道教。
在来看一下道教的,在这首先要了解一下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思想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而道教则是汉魏以后把“道”人格化为神,并将老子神化的一种宗教。道家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之一,而道教是中国民间传统思潮的主流。
区分了道家与道教,我们先看一下,道教于医学的意义在于,它吸纳了道家思想的悟道、证道理念,和方技神仙家的实证、实修,从而超越了普通医学的范围。
研究中医理论绝不能绕过道教,从医家上讲,道医对医学的贡献显然大大的超过了儒医,尤其是宋以前的道医,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道医多讲究实修,重视实践,他们讲气脉、经络、方药等往往见解独到,出人意表。其经络理论多从气功导引来,重“奇经八脉”。又因其避之于山野,针药不俱之时,便以按摩导引为其首选,可以真正做到“手到病除”。在重视保健养生的今天,道医的一些方法值得钩陈光大。我们重点看一下一下这几个方面,1、《太平经》与中医学 ①《内经》重平衡,《太平经》重交感
阴阳观是《太平经》的自然观,虽然也讲阳尊阴卑,但它重视阴阳的交感和合,这一点使它超越了汉代经学及《内经》。②五行学说“尚火抑金”
《太平经》主张天地由四时五行构成,天理以气为语言,表现为四时;大地则以五行为象。
③神仙系统的创立 ④守五脏神法
⑤“反向而行”的修炼原则
2、葛洪的医学 ①葛洪的仙药
a、金石矿物类药
b、五芝(灵芝、石芝、草芝、肉芝、木芝)
c、具有滋补作用的草本药 ②葛洪论辟谷
单独辟谷不可以长生。③葛洪论胎息
胎息,是因人处在胎息状态下,像胎儿在母腹中那样,能不以口鼻呼吸而得名。④葛洪论房中
3、《黄庭经》与中医学 ①三田与九宫
三田,即上丹田(脑),中丹田(心),下丹田(关元)。
三田学说是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理论,被认为是精、气、神、能量转化的重要场所,称之为“田”,与医家的“穴”有
很大的不同,“穴”是点,而“田”是面,“田”可耕种,并可养育生苗成熟。
九宫,是道教对头部的人为划分,包括: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泥丸宫)、流珠宫、天庭宫、极真宫、丹玄宫、太皇宫。
②脏腑有主神说
《黄庭经》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共有二十四真(神)。诸神的名号根据该脏器的形态功能取意,或根据对这些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而相应撰造,对中医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佛学对医学的影响,学佛者当学五明,即声明、因明、工巧明、内明、医方明。医方明包括医论、医术、方药、卫生保健、咒禁等,它们都对中国医学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
实际上儒释道三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互动、互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医互补的文化,正是儒释道医四者的文化合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儒、释、道、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
关于儒释道三家的相互比较,作者从人文观、生死观、性论三方面做了分析,大家可以简单看一下。
至于《黄帝内经》天道观这一块,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句话,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的现代医学,目前还难以全面的评价并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文化。所以,我们有足够自信的资本。
即是说道了这里,就简单说说中西医之间的问题。
先来看看,社会上对中医危机的认识。现代关于中医存废而形成的流派主要有:
①剥离派:将那些巫术、哲学等非科学成分丢弃。②改造派: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医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③补天派:立身于中医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不足的地方给予修补。④重认派:重新认识医学的目的,重构医学的价值系统。⑤重构派: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⑥中西医结合派⑦现代化派
中医: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的相互关联的学说,它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谐为宗旨,强调生命的动态的统一与和谐,即形气相感,形神合一。a、它是治人的医学,以病人为本; b、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 c、治疗方法强调身心互动;
d、在其分支道教医学中,讲究充分调动人的念力; e、重视人文关怀。
西医:是关于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的学说。它人为的分裂了精神和肉体,它的治疗观时切除病灶,改变病理,取代和干扰人的生命活动,是讲究定性、定量、定位的学问。西医治疗学存在的四个难题: a、病人不是主体,医生是主体;
b、以确认疾病为前提,误诊率越来越高; c、大量使用抗生素;
d、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古老的中医与年轻的西医都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如何实现医学的跨文化沟通,如何在21世纪,是中医大有所为,是伟大的中医医道复兴、昌盛,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谢谢大家,我要讲的大抵就是这些了。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
—关于大力发展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作为新医改重要配套文件颁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对促进医改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区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中医药工作的政策法规,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我区基层医疗保健中的作用,我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加大中医药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设立我区中医药发展基金。中医药发展基金用于: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奖励为我区中医药工作做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和其他人士。
二、挖掘区内中医药从业人员潜力,扩大中医药一线人员规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配置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科室和中医药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工作者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鼓励退休
中医药名家到基层工作。
三、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在社区卫生和新农合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效地降低了群众的医药费用,节省了国家的医疗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服务效应,切实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普及。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本质是拉近中医药文化与民众的距离,让中医药文化走向民众,对于高端人群用“治未病”理念说服之,对于一般人群以“简便验廉” 吸引之。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利用新闻媒体以及举办的大型宣传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建议区电视台开设专门栏目,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尊重保护中医药、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按照有关规定,加速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纳入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基本要求和培训计划。借鉴曹县的培训经验,人社局、卫生局、药监局协作,利用政府的专项资金,聘请业内专家免费培训中药从业人员600余人。菏泽野生中草药资源较为丰富,通过野外实习使广大学员认识和采集了大量的地产药材,将书本与原植物有机地集合起来。学员中大多数取得了高级中药调剂员的职业资格证书,且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建议我区制订实施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并覆盖至基层。
六、注重寓教于赛。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发展活动,在全区掀起了一股爱中医药、学中医药、总结挖掘中医药的热潮,增强中医药人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农工党牡丹区支部
牡丹区中心医院
郜文起
TEL:***
第四篇:中医药工作计划
2011年中医药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促进我院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发挥中医药优势,满足农村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保护和增进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市、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现结合我院实际,就2011年中医药工作安排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责任人的目标,同时积极征得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好创建的阶段性工作。各成员要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创建的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力争在2012年全面完成创建工作。
二、具体工作任务
(一)学习标准、落实责任
2011年,乡卫生院要认真学习市县等医院成功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的经验,认真学习,积极落实创建工作。乡政府将进行目标分解,把创建中医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并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发到各村卫生室。我院要在加强学习的同时进行目标再分解,责任到科室,分解到人,按照《标准》逐项落实2011年的工作任务,为达标验收打下坚实的 1
基础。
(二)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
今年,我院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本地中医药资源,注重乡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加强发挥现有中医药资源的作用。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注重建设和开展中医药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置标准工作范围中有明确的中医药工作指标。
(三)加强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乡卫生院要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完善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提高医疗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防病治疗能力。在内涵建设中要着重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挥中医优势,同时,抓好中药房、中医科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必备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设备,抓好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突出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乡开展农村中医工作的中心和基地。乡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在乡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指导下,要对照《标准》,合理调整配备中医药人员,加强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乡卫生院要切实做好村卫生室创建中医工作的督促指导。
2(四)积极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2012年,乡卫生院要继续发挥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的作用,组织全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学习。乡卫生院要在继续抓好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中医药人员以及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外出进修与院内培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尽快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中医药技术队伍。乡卫生院要做好对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化、正规化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诊疗技术水平。
(五)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今年,乡卫生院将继续鼓励我乡中医药人员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阅读中医药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中医药学术活动,极大地提高我院中医药人员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六)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今年,我院将组织、督促、支持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切实加强以乡卫生院中医骨伤科为重点的专科专病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适宜中医药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对成本低、疗效高,简便易行,适合农村使用的适宜技术进行筛选、发布和推广,充分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手段以及简便廉价的优势和作用。同时,组织开展面向群众的中医药知
3识科普宣传活动。
(七)加强中医执法工作
2011年,我院要结合行业特点,继续加强《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四川省中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以促进医务人员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完善各种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严格控制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对中医机构按《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四川省中医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医及时进行查处,确保中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依法办医。
2011年,我院要扎实做好阶段工作,切实抓好中医药工作,确保本中医工作任务的如期完成。
2011年2月21日
第五篇:中医药工作计划
中医药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促进我乡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发挥中医药优势,满足农村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保护和增进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3]35号)文件精神,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市、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现结合我乡实际,就2006年中医药工作安排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在2005年成立石元乡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责任人的目标。同时积极征得乡人大的大力支持,做好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阶段性工作。创中办公室成员要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力争在2007年全面完成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工作。
二、具体工作任务
(一)学习标准、落实责任
2006年,乡卫生院要认真学习陴市等医院成功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经验,认真学习《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标准》和《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细则》,积极落实创建工作。乡政府将根据《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标准》进行目标分解,把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并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发到乡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乡卫生院要在加强学习的同时进行目标再分解,责任到科室,分解到人,按照《标准》逐项落实2006年的工作任务,为达标验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
今年,我乡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本地中医药资源,注重乡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加强发挥现有中医药资源的作用。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注重建设和开展中医药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置标准工作范围中有明确的中医药工作指标。
(三)加强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乡卫生院要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完善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提高医疗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防病治疗能力。在内涵建设中要着重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挥中医优势,同时,抓好中药房、中医科和村卫生站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必备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设备,抓好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突出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乡开展农村中医工作的中心和基地。乡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在乡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指导下,要对照《标准》,合理调整配备中医药人员,加强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乡卫生院要切实做好村卫生站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的督促指导。
(四)积极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2006年,乡卫生院要继续发挥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的作用,组织全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学习。乡卫生院要在继续抓好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中医药人员以及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外出进修与院内培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尽快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中医药技术队伍。乡卫生院要做好对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化、正规化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诊疗技术水平。
(五)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今年,乡卫生院将继续以市卫生局的《双流中医药》为阵地,鼓励我乡中医药人员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撰写中医药学术论文并积极发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中医药学术活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学术活动,极大地提高我市中医药人员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六)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今年,乡政府将组织、督促、支持全乡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切实加强以乡卫生院中医骨伤科为重点的专科专病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适宜中医药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对成本低、疗效高,简便易行,适合农村使用的适宜技术进行筛选、发布和推广,充分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手段以及简便廉价的优势和作用。同时,组织开展面向群众的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七)加强中医执法工作
2006年,我乡要结合行业特点,继续加强《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四川省中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以促进医务人员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完善各种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严格控制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对中医机构按《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四川省中医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医及时进行查处,确保中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依法办医。
2006年,我乡要扎实做好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阶段工作。乡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严格按照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标准和乡政府制定的创建实施方案,切实抓好中医药工作,确保创建工作阶段任务的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