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化教育站点播放计划
2011年堤角社区电化教育站点播放计划
2011年我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点,培训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素质,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围绕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提供积极有效服务
1、进一步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总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找准结合点,引进制作主题鲜明、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教学课件,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提供教材支持,同时以远程教育教学辅助网站为依托,开设活动专栏,反映活动内容,宣传活动典型,介绍活动经验,增强活动效果。
2、积极主动地为庆祝建国六十一周年提供服务。结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前夕利用远程教育开展一次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宣扬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庆祝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二、围绕巩固现代远程教育活动成果、提高站点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1、强化终端站点运行维护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托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做好依托站点和新建站点运行维护,强化与上级电教部门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认真开展站点设备运行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
2、提高终端站点综合利用率。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对远程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确保远程教育站点每月组织集中收看培训活动,特别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好学用活动,提高终端站点使用。
三、围绕贴近党员干部群众需求、增强远程教育生命力,进一步开发整合教学资源。
加大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依据上级电教部门的要求,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明确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落实教学资源建设,努力满足社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
四、围绕发挥远程教育功用、落实“以用为本”方针,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用工作
1、强化学用工作管理。结合学用工作实践,按照“工作有目标、全年有计划、播前有预告、播后有讨论、成果有应用、资料有记载、工作有创新”要求。
2、深化学用活动。围绕即将在社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良好机遇,结合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充分发挥远教功能,根据本社区生产生活特点,针对在职党员干部、退休党员干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流动人员及老年群众等不同培训对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活动, 提高站点使用率、群众参学率、节目点击率,堤角社区党总支
2011年1月2日
第二篇:2010党员电化教育播放员责任
党员电化教育播放员工作职责
一、电化教育播放员在电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播放员必须热爱本职,努力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根据播放计划,认真组织播放和收看,提高党员收看率。播放过程要抓好播放前通知、播放中维持秩序、播放后组织讨论三个环节。注重实际,讲求播放收看的教育效果。
三、做好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点好名,填写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手册》。
四、管好电教设备。要定期维护、保养。做到“五防”:即防盗、防震、防潮、防火、防尘。“三不准”:即不准转借、出租,不准用于营业,不准播放不健康的片子。
政办党支部 二零一零年三月
第三篇:月度播放计划
2017年1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通过开展党员教育,结合本地实际,使广大农村党员掌握“十八大”以来各项党内重要会议精神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知识,以及学习先进典型人物的主要事迹,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以身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一名“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二、学习内容
2017年1月6日:
1、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
2、法制宣传教育
2017年1月20日:
1、法制宣传教育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
2017年2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按照中央、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化,同时为了迎接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要求广大农村党员重温党章党规、学习两会知识、温习以往两会视频等,加强广大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二、学习内容
2017年2月3日:
1、《农村民政》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7年2月15日:
1、《青年之友》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3、精准扶贫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
2017年3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为迎接全国两会顺利召开和三月雷锋学习月、三八妇女节等,安排两会解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学习雷锋精神主题视频和课件、全国妇联优秀栏目展播等,促进广大农村党员学习与时俱进,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能够做到结合实际、结合当下主题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二、学习内容
2017年3月3日:
1、“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中国警察》
2017年3月17日:
1、《社会与文化》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
2017年4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根据市、县的工作部署和安排,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化的动员部署,结合党员活动日开展相关活动,组织党员集中观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学习先进党组织的经验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精神等,要求广大农村党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做到“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的合格党员。
二、学习内容
2017年4月7日:
1、法制宣传教育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7年4月20日:
1、法制宣传教育
2、地方特色教材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
2017年5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项整治任务,抓好党建促扶贫、党建扶贫双推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组织广大农村党员集中学习精准扶贫专栏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专栏,让广大农村党员明白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内容
2017年5月5日:
1、《社会与文化》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7年5月19日:
1、法制宣传教育
2、《中国警察》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
2017年6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围绕“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广大农村党员能够做到“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结合党员活动日和远教固定学习日,集中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和精神,对标达标,争取做一名政治合格的党员,在镇村各项中心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学习内容
2017年6月2日:
1、《社会与文化》
2、法制宣传教育
2017年6月20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
2017年7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项整治任务,抓好党建促扶贫、党建扶贫双推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组织广大农村党员集中学习精准扶贫专栏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专栏,让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和意义和相关政策,尤其要组织党员帮扶贫困户,确保贫困户相关政策应享尽享,发挥党员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内容
2017年7月5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 2017年7月21日:科技与应用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
2017年8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重作”专题、脱贫攻坚、全域环境整治、计划生育工作等镇村中心工作,做好“党建+”,以党建促中心工作,发挥远教站点作用,加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对当前镇村中心工作的认识,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在镇村中心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习内容
2017年8月5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7年8月23日:
1、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
2017年9月西塔村远程教育播放计划
一、基本目标 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重作”专题、脱贫攻坚、全域环境整治、计划生育工作等镇村中心工作,做好“党建+”,以党建促中心工作,当前我镇各项中心工作面临着省市县的检查,急需发挥党员在其中的作用,通过远程教育向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宣传政策,调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镇村中心工作中来。
二、学习内容
2017年9月5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7年9月20日:
1、法制宣传教育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三、学习管理
1、发布节目预告。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电视等方式,定期进行节目收看。
2、多形式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计划和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辅导。
3、加强学习组织。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基层接收站点每月集中收看不少于2次。
4、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学习收看情况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报告。定期对基层接收站点收看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
第四篇:光盘播放室计划
定南县鹅公中学光盘播放室使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为我校走向信息化教育提供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同时,教师使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也需提高,我校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不具备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或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整合,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着眼于造就一支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学科研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够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为此,特制定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二、情况分析:
1、设备设施情况:我校现有光盘播放室一间,主要用于光盘播放与教学。
2、开展教育教学的环境:
由于我校领导和教师经常关注农远工程的应用情况,积极使用这套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具有极高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能认真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具体措施
1、配合学校教导处搞好校本教研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接收资源,按计划选取优质教育教学 VCD 片集中组织学习。按计划组织播放教学光盘,收看教学实录,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2、以服务于教育教学为原则,加强农远工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把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纳入评先评优的决定性条件,杜绝故意毁坏设备的现象。
3、在教育教学与教师备课过程中,如发现设备运行不正常要及时向负责人报告,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4、教研组教研活动应使用农远工程设备按组进行,并按校本培训的要求进行听课、评课。其他需要使用设备的情况,如观看名师上课、听专家讲座,学生学习辅导等,可自由安排。
5、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设备设置以及利用工程设备从事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如打电脑游戏。
6、完善好各类文件档案资料。对开展的各种活动要有记录,定期把远程教育开展活动情况上报。认真吸收在活动过程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远程教育工作,使我校远程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本学年内综合组将发挥“农远”工程的优越性,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第五篇: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7-9 阅读:876
电化教育的定义伴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上个世纪30年代,延伸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电影和播音技术代表了当时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视听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直观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传播理论主导着那个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因此,我国电化教育初始时期,“电化教育”指利用电影、播音等先进的电气化技术的教育。电化教育几乎就是视听教育的同义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而且增强了人类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传播的能力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时代的信息传播,不仅使信息传得远,传得广、传得快,而且使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也在产生和发展着。从上个世纪中开始发展起来的认知(Cognitive)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m)学习理论,触发了教育界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讨论。传统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播领域中,受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探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主观能动的感受、处理和理解成为研究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方向。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催化了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电化教育本质的认识,因此对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
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由电化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的。电化教育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代教育与传播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及内容起指导作用。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电化教育(或者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其研究与实践的两个转变:第一个是从以视听技术和材料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的视听教学阶段,向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的转变;第二个是从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到以各种学习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下面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对这一点进行说明。美国AEC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旗下的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教部于1923年应当时美国中小学使用幻灯和电影等新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而创建(http://)。这是美国对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官方定义。视听传播概念及其定义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确定了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的地位。第二,明确了在教育技术中,技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
结果的理念。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着眼点是运用技术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本身。这证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的重心就开始从直观教学媒体转向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视听教学阶段向多媒体系统教学设计阶段迈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于1977年编写出版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书。该书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为分析人类学习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进行的,包括人员、程序、观念、设备和组织等内容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http://)。AECT’77定义实际上不是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述,而是长达169页的一部书。书中对教育技术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中包括解释“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之间的区别、“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差别。概括而言,AECT’77定义有三大特点:其一,明确教育技术的着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视听材料。其二,界定教育技术的范围包括人类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教学。其三,理清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AECT’77定义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定义,并且开始试图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区分开来,但由于这个定义繁缛冗长,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94年AECT再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个定义超越了以学习过程为研究重点的传统,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也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开始了从教学过程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但是AECT’94定义仍然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教学”过程。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定义。
显然,AECT’94定义所规定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正如南国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7页)。AECT’94定义所表述的教学技术,很容易与普通意义的教学设计相混淆。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当代教育和传播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下,AECT又启动了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2004年AECT在’94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了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4]AECT’04定义反映了现代技术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体现了教育技术从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的转变。首先,AECT’04定义再次澄清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区别,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以教为主体的、目标明确的控制学习过程,以及以学为主体的、无规定目标的自由化学习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对’04定义的解释中强调了“教育”与“教学”两个关键词的区别。“教学”指由学习者之外的人或者机构规定或者指导的一系列活动,是目的明确的、受控制的学习过程;“教育”指包括有外来指导和没有外来指导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过程,也可以是无预定目的的、自发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技术的含义比教学技术更为广泛。当进行一个教学活动时,也可以说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但是,进行教育活动时,则不一定是教学活动。第二,AECT’04定义确定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技术的过程,也包括技术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都采用复数形式,即指“各种”过程和各种资源。所谓过程,包括教师教的各种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各种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指出,’04定义的教育技术将重点从教师教的过程转移到学生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更重视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所谓资源,包括人、设备、技术、材料等对学习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高新信息技术资源,也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资源,既因此,教育技术既不是只关注视听材料设计与应用的直观教学,也不是只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而是涉及人、机和资讯等因素的各种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的信息化的教育。第三,AECT’04定义论及其研究对象时,在“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前面用“技术的”(technological)一词进行修饰,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特定研究范围,将教育技术与教育过程中一般的决策活动,或者一般的教学设计区分开来。首先,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是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说,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用红笔还是蓝笔进行板书,可以算是一个创造、使用或者管理的过程,但这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这个过程不涉及科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其次,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资源是技术的资源。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技术性软件和硬件的创造、使用和管理。例如,学校开办业余补习班,是一个创造、使用和管理资源的过程,但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其所涉及的资源不是技术性的资源。此外,AECT’04定义引进了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作为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强调教育技术中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是教育技术成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领域的要求和标志。建立与维护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是使教育技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保障。
中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的发展过程与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的发展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化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电影、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手段为特征的影音教育运动中产生。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电化教育”一词是193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先生提出来的,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教育。194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在《电化教育》一书中给出了电化教育的定义:“电化教育,为运用电气之动力,实施各种教育,能以最短之时间,支配最广之空间,以最少之物质,发挥最大之力量。其内容大致为电影与播音两者。”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在于运用视听媒体提高教育效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教育界学者常用的与电化教育相提并论的名词——电影播音教育、影音教育、影声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形声教育等也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开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的渠道。80年代初宣伟伯(Wilbur Schrame)访问中国,亲自将西方的教育传播理论传入中国。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对美国教育技术特别关注,并且自然而然地以美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镜子,引为借鉴。例如,美式术语“教育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后,风行一时,甚至有人提议以“教育技术”取代“电化教育”。美国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化过程。8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电视的普及,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卫星电视教学网络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电化教育的新课题,使中国电化教育步入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为着眼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1988年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罗列了当时关于电化教育的三个不同的表述:
1.“教育形式”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2.“信息传递”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3.“过程控制”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能储存、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1988年版,第443~444页)
这三个表述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重点从早期的视听媒体的应用,发展到对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信息传递、储存和控制)的组织和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开始了从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历程。
南国农教授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将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1页)。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四个要素:第一,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第二,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柱,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现代教育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灵魂,信息技术是电化教育的利剑。失去这两个支柱,或者两者缺一,电化教育就失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优势,而且,电化教育就只能停留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技术的层次,而不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第三,电化教育的内容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这是信息化时代电化教育的两条腿。优化教育过程是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教育资源是实现优化教育过程的手段和过程。忽略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教育过程就不能实现。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定义中的教育过程是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人员、信息、媒体和环境等因素。因此,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技术整合。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这是信息化教育与视听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电化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较,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包括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要素。这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专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对于求实际、讲效益的专业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借鉴。AECT2004年提出的定义相对其1994年的定义增加了两个形容词语:第一个是在“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前面的“适当的”(appropriate)一词, 第二个是在实践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规范的”(ethical)短语。这两个形容词语反映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观。“适当的技术” 观(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个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理念。这个理念与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适当的技术观”追求使用技术的实效,反对盲目滥用技术。美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引进这个概念,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理论和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滥用技术的沉痛教训。杜绝这种现象的自由泛滥是中国电化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电化教育理论不但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要研究不恰当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电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应该成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成为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所存在的差异是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变阶段一般比美国教育技术的转变阶段延迟数年。
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电化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其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通过采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调整研究与实践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使电化教育既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受益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信息化教育是目前电化教育的最高阶段,但不是电化教育的最终阶段。只要社会的发展没有停止,只要科技的进步还在进行,电化教育的发展就不会中断。电化教育的动态性是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