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届大学生就业:学生之本 教师之责 学校之命
应届大学生就业:学生之本 教师之责 学校之命
来源:
——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 姜小军李滟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50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脱颖而出,赫然在列。这是该学院继近几年荣获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南省品牌示范校、河南省专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校等众多荣誉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就业工作折射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反映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做强校建设的一个有力支点,确立了就业是“学生之本、教师之责、学校之命”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路。近五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6%,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在最终进入调查的全国2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毕业生对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满意度综合排名第三,对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排名第一。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其职业所具备的多种能力。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着力点,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成长环境,为莘莘学子的成长、成才创造了条件。
狠抓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学院把内涵建设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夯实基础,注重内涵,提高质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提升层次”的工作方针,连续三年开展了质量提升主题活动,大力实施示范建设工程、质量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推动了学院发展。近年来,学院投资2亿多元,圆满完成了省级示范院校各项建设任务,成为河南省品牌示范院校。建有国家精品教材1门,河南省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25项。建设了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校内实训室162个。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面向市场设置专业,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高校传统的“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逆向排列,以就业引导招生,以就业引导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形成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的“四对接”办学模式。每年
定期进行就业市场与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认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收集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信息。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区域支柱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先后开设了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经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护理等40多个急需专业,合理的专业设置和有针对性的技能教学,增强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满足了社会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学院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用人单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探索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了多元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认识实习、项目实训、专项实习、毕业综合训练、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成了60多个理实一体化教室,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近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50多项,在省级各类大赛中获奖200多项。
突出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出口决定入口,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就业当做学校的生命工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生深受社会青睐,有些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就被抢订一空,尤其是与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500强企业济源钢铁公司合作的机电类、冶金化工类专业,基本实现了入学即就业。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拓展就业平台。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积极探索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推动就业工作。一是引企入校,共建校中厂。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苏州凯斯美公司等合作,在校内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院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二是进企办学,共建厂中校。在济源钢铁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建立生产性教学基地,将教学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先后与济源市旅游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与富士康集团、河南豫光集团、河南龙成集团、济源钢铁公司等150多家企业签署协议,组建订单班和定向培养班,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富士康科技集团第四届校企合作大会上,学院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授予“优质合作学校”称号,这是学院继2011年后第二次获此荣誉。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每年通过校企合作就业的人数达到150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服务企业,推动就业的同时,2012年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抢抓机遇,牵线搭桥,强力助推富士康集团产业项目落户济源,一期投资60亿元,当年建厂,当年达产,完成产值43亿元,吸纳就业2.8万人,学院400多名毕业生到富士康济源工业
园区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带动了全面就业,为济源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学院受到济源市政府的通令嘉奖。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强化就业服务。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探索形成了开放式、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模式。一是将《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大学三年。二是设置就业指导教研室,组建了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三是积极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与指导、就业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创业咨询、项目孵化等多层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举办和参加各级职业规划大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实现充分就业。一是济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近年来,先后投入6亿多元支持学院建设了图书馆大楼、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和职教园区。在学院建立济源市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设立创业基金。每年在学院举办济源市就业招聘会,为学院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学院确立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地位,做到思想、体制、队伍、经费、设施、制度“六到位”。三是多措并举促进就业。采取点对点就业岗位开发、心贴心就业信息服务、一对一就业困难帮扶等措施,丰富服务内涵﹔根据学生就业意愿,到全国各地联系对口就业单位,强力开发就业市场﹔与省内六所职业院校结成了校际就业联盟,共享就业资源信息﹔针对个别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充分就业﹔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就业手机短信平台等途径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毕业生数比例超过了2︰1,充足的就业岗位信息和心贴心的真诚服务,赢得了毕业生的高度评价。
突出创业能力培养,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近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以“创业教育—技能训练—项目孵化”为主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打造创业教育“三课堂”,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创业课列入必修课范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保证每一名在校生都能接受一定学时的创业知识教育。发挥第二课堂辅助作用,定期举办“SYB、KAB”创业培训班,聘请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发挥第三课堂补充作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通过举办专家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创业典型报告会、周末创业大讲堂等活动,以及组织创业沙盘模拟训练、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论坛、创业项目模拟实践等活动,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创业咨询服务工作。
搭建技能训练“三平台”,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一是预约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校通过预约开放校内100余个实训室及研究所,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满足了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二是加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先后与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宁波亚太计算机图文中心、济源市丽园实业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协议,每年选送300多名学生到
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三是成立了济源市砺志创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搭建项目训练平台。参与创业培训的学员经过考试筛选后进入实践环节,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进行创业项目实训指导。
探索创业孵化“三模式”,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学院筹资300多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审批的学生创业项目可以入园孵化,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服务等。探索形成了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企业资助的创业项目、学生与教师、社会有关人士合作项目等三种创业孵化模式。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比例达到100%﹔参与创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达10%以上﹔实际开展创业项目的学生比例达到5%,通过创业拉动毕业生就业达2000多人,涌现出了130多名成功创业典型。
2012年以来,河南省委书记、时任省长郭庚茂,省委副书记邓凯,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副省长徐济超、赵建才、王铁、王艳玲等领导先后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对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和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郭庚茂书记在视察学院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既是民生,又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一定要抓紧抓好。你们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很好。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就是这样的。把职业教育工作做好了,就是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最大贡献。”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以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抓手,创新思路,统筹规划,注重效益,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来源: 河南日报)
第二篇:大学生之就业协议篇
大学生之就业协议篇
就业协议书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统一制订的。根据国家规定,在达成就业意向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必须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通常,就业协议都是每个地方有一个统一的版本,由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签署后生效。
该协议一共有四联,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以及档案存放地各一联,俗称四联单。协议书一经签署,协议各方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毕业生要保证自己能正常毕业,按时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要按照合法的程序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接受毕业生,妥善安置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学校要按照规定程序转移学生档案等。
一、签订就业协议注意点
就业协议的一个首要特点就是约束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学生正式毕业后签订劳动合同,即签订就业协议后,学生一旦毕业,用人单位就要无条件的接受其来报到上班。所以,用人单位在和应届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之前,应仔细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切不可操之过急。
1、就业协议签了以后是不是就不用签劳动合同了 很多用人单位有这样的疑问,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上所述,首先,就业协议只是一个民事协议,并不代
表双方具有劳动关系。其次,就业协议中通常都会载明诸如签订协议多少时间后应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多久后应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的条款。这一条款说明签订就业协议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用人单位与之后成为劳动者的学生订立劳动合同。所以就业协议是无法代替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必须知道,就业协议并不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必经环节,只签劳动合同不签就业协议的大有人在。如果这是一个必经环节,那么那些在毕业之前找不到工作的学生该找谁去签就业协议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跳过这一环节,待学生毕业后直接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当然,人才可遇不可求,爱才之心人人有,遇到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用人单位要是想把他留下来,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先和其签订就业协议并约定违约金,通过就业协议约束该学生和自己签订劳动合同。若学生同意签就业协议的,到时候除非支付违约金,否则是一定和用人单位签劳动合同的。
2、条款约定明确一致
用人单位应注意的是工资福利待遇、离职方式(学生提出离职应提前通知的规定和与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条件)、违约金的数额等,应该在补充条款中约定明确。这样,一方面,用人单位方面操作方便更具灵活性;
另一方面,条款细化了,争议也少了。一旦双方发生争议,也有条款可依,更有助于争议的解决。
同时保持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约定待遇的一致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前后不一致容易产生争议。特别是对于劳动合同中没有提及,又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到底应该依据哪一个,只能等待法官的自由裁决。我们用人单位应该尽早避免这类条款的出现,千万不要为了留下学生而夸下海口。
3、违约金
实际操作中就业协议的违约金一般以不超过应届生的月工资为宜,以上海为例,上海从去年开始对违约金放开了限制,只是“建议不超过乙方月工资收入”。违约金的增加将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就业协议的履约率。违约金提高了,学生随意违约的成本就大了。
4、注意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变化
①在其毕业之前,身份是学生,一旦毕业即成为劳动者。在其毕业之前,用人单位不用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给予其待遇,比如社会保险、加班工资、最低工资等。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要求其离开公司(除双方约定违约金的除外),用人单位只要结算学生的工资即可,无经济补偿金一说。但是学生一毕业,用人单位就应该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加班的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月
薪也不能少于最低工资标准。
②学生毕业后,其身份将转变成合格的劳动者。届时,用人单位与其即使签有就业协议,仍须在一个月之内和该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否则就存在双倍工资的风险。
③已经毕业的学生要求用人单位签就业协议的,用人单位应该直接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因为此时就业协议已经没有意义了。
二、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区别
1、就业协议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个主体之间的协议。劳动合同中只有两个主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2、就业协议是民事协议,受民法调整。双方之间有约定从约定,若产生争议的,由人民法院受理。劳动合同受《劳动合同法》调整,产生争议时,劳动争议仲裁是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
3、约定违约金的方式不同。就业协议中违约金一般为一个月工资;而劳动合同中,只有在用人单位出专资提供技术培训以及双方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两种情况下才能约定违约金。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之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 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有2.6%。近日,一份刚刚出炉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该调查是由广东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手进行的,调查对象是从2004年年底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9场招聘会现场随机抽取的2659名大学生,该调查报告是迄今为止广东最权威、最全面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告文本。
创业:想的多做的少
仔细分析数据,记者发现,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可行”的只有28.2%,而认为“非常可行”的仅为5.8%。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为2.6%,表明大学生选择创业较为审慎。
虽然有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精明,很实际。”有教育专家认为,每当他们作出重要选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间进行“风险评估”,不会光凭一腔热情,盲目行动。“富于冒险精神,但更注重脚踏实地的表现,让人感觉在越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的心态也渐渐地成熟起来了。”
62.6%大学生认为:创业最缺乏资金
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62.6%,首选实践经验的占25%,选择政策支持和网络关系的占11.6%。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这表明,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还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基本功十分缺乏,政府对毕业生的创业行为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体系还未建立,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还不到位。”广东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位研究人员认为,地方工商、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迟迟未能出台,因此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认同创业,但创业行为审慎。
同时,数据也显示,打算自主创业的非应届生比例达到13.3%,约是应届生2.6%比例的5倍多,差异巨大。报告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经济基础、人际网络关系等因素,才使得应届生选择自己创业的比例远远低于非应届生。
分析报告建议,在高校应该开展自主创业方面系统的教育、训练,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素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饭碗”。
不管就业还是创业职业规划才是关键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80.9%。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有专家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侧重于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同时,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低年级做起,使大学生可以在大学求学期间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决。依我看,除了政府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并不能就可以说消灭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业岗位的增多,并不一定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应提高。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于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应当说,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令人高兴的。但是,大学生自己也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将突破420万,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20年几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这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
第四篇:电力系统就业最好之学校排名
电力系统就业最好之学校排名
1、清华大学(实力最强的电气工程高校,出去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独当一面,可惜留在国内发展的太少。全国)
2、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黄埔军校。五大发电集团和华北电力系统及华东电网部分)
3、武汉大学(五大发电集团和华中电网部门及广东电网部门)
4、西安交通大学(资格最老的电工学科高校。核电集团、五大发电集团西北、华北电网及南方电网部分)
5、东北电力大学(资格最老的电力系统高校。东北电网、五大发电集团)
6、长沙理工大学(50-90年代培养了大批电力系统财经干部,大部分省网公司总会计师出自该校,堪称电力系统财经专业的黄埔军校。湖南和南方电网部分、五大发电集团)
7、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小清华。华中电网、广东电网部分)
8、重庆大学(发展最快的电气工程高校,在高压、电工方面独具特色。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及广东电网部分、五大发电集团、长江电力)
9、东南大学(培养了数省电力公司一把手和总工。华东电网)
10、浙江大学(主要培养华东电网电力系统精英,培养院士、长江学者数人。华东电网)
11、上海交通大学(近几年进上海电力公司的比例较大,就给了这样一个排名。华东电网)
12、天津大学(传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强校。华北电网)
13、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电网部分、粤电集团)
14、山东大学(刘振亚等.华北电网和华东电网部分、五大发电集团)
15、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电网)
16、河海大学(部分华东电网和水利系统电网)
17、湖南大学(湖南电网和广东电网部分)
18、四川大学(四川电网)
19、广西大学(广西电网)
20、上海电力学院(山西电网和华东电网部分、五大发电集团)
21、三峡大学(甘肃,安徽,云南电网-市局、广东电网部分)
2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电网)
23、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铁道系统)
第五篇: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清白做人守党员之本
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 清白做人守党员之本
——廉政建设心得体会
加强廉政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反腐倡廉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员先进性的一条重要标准。
近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廉政建设摆在治党治国和发展改革的突出位置,四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了第五次集体学习,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清白做人守党员之本。
一、筑牢“防腐”堤,确保思想“纯”
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任何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退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对,坚忍不拔,才能在各种利诱面前,坚如磐石,拒腐蚀,永不沾。
二、严防“小过”危,确保行为“清”
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要想挡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就必须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开始,防微杜渐,谨小慎微,绝不迈出危险的第一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都有那么一点职权,无论是知情权、建议权,还是决策权、监督权,权力一旦渗入私心杂念,就会偏袒不公,就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常怀律己之心,严以律己,将警钟敲给自己,长鸣不绝于耳,才能有如履薄冰般的谨慎、如临深渊般的警醒,才能真正做到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三、警惕“放纵”险,确保生活“净”
故古人总结说:“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警惕贪欲之害,就要节制私欲,切不可放纵。仔细想一想,人的一生,吃的、穿的、用的需要非常有限。大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无非一餐。正如有一位领导讲的:“无私无欲,喜气洋洋;追名逐利,终日惶惶”。所以,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常思贪欲之害,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本职工作之中,不为虚名所累,不为非己之物所动,自觉做到以清养廉,以俭养德,洁身自好。自觉消除金钱至上的影响,始终把牺牲奉献作为共产党人追求的人生价值;自觉消除享乐主义的影响,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自觉消除庸俗关系学的影响,始终珍惜真诚的同志情,培育健康的生活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四、念好“感恩”经,确保工作“进”
作一名党员干部,在现实生活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人情往来的情况,我们应该拒绝非己之物,因为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服务于人民,决不能用于攫取非己之物。在社会的舞台上,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而这种默默奉献的品德正是我们党员干部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因而我们党员干部不可能像社会名人、名星一样呼风唤雨,特别是我们党员干部在生活待遇上、在职务升迁中等诸多方面都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尽如意的事,如何辩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确立一种感恩的心态,感恩党的培育,自觉服务服从于大局,自觉体谅党和政府的难处,不做有损于党的形象的事,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心态,辩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始终与党保持一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怀。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坚持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以此回报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