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公告

时间:2019-05-14 01:2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公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公告》。

第一篇:《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公告

正兴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

关于落实《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公告

各用工单位、房屋中介机构、房屋出租人:

为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根据《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70号,现将《规定》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登记责任)

用人单位录用流动人口的,应当督促其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证。用工时间拟满一月以上的,应当由用人单位在录用后七天内向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申办居住证。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在流动人口离开后七日内报告受理机构。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度与单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签订《用人单位治安责任书》,并接受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督促检查。

第十二条(房屋出租人登记责任)

公民私有或者单位所有的房屋出租给流动人口使用的,房屋出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及其委托代理人应当在流动人口承租后二十四小时内登记其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以及居住登记等基本情况,并在七日内向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报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对未办理居住证的,房屋出租人应当督促流动人口在承租后七日内向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办理居住证。

流动人口与房屋出租人解除或者终止房屋租赁合同的,房屋出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及其委托代理人应当在流动人口离开后七日内报告受理机构。

出租房屋的承租人变更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

房屋出租人每年度应当与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签订《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并接受公安、房管等部门督促检查。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对未按照登记报告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房屋出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及其委托代理人未按照规定登记报告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县级公安机关根据情节轻重对责任人处以警告或者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对变更登记违规的处罚)

违法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出租房屋的承租人变更未向受理机构申报登记的,由公安派出所对房屋出租人处以警告。

正兴镇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

二○一一年一月

第二篇:成都市居住证管理暂行规定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

第170号

《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已经2010年6月10日市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葛红林

二○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申领、发放、使用等相关管理与服务活动。

第三条(术语含义)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以及本市户籍人员中的下列人员:

(一)常住户口不在本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含成都高新区,以下简称五城区)而到五城区居住的人员;

(二)常住户口在本市五城区而到本市非五城区居住的人员;

(三)常住户口在本市非五城区跨越区(市)县居住的人员。

第四条(功能作用)

本规定所称居住证是指流动人口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通用的居住证明。流动人口按照规定享受本市有关待遇或者服务,有关单位和人员不得拒绝。

第五条(主管部门)

公安机关是居住登记及居住证管理的主管部门。公安派出所负责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申请受理、发放及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部门职责)

街道(乡镇)、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受公安机关委托,开展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居住证的申领和发放等具体工作,并受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日常工作。

劳动保障、人事、房管、人口计生、财政、工商、卫生、教育、民政、税务、建设、司法行政、食品药品监管、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相关服务管理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应当协助开展相关服务管理工作。

第二章 居住登记与居住证管理

第七条(居住登记)

流动人口到达居住地拟居住七日以上的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七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向公安派出所或街道(乡镇)、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以下统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

居住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险号码、本人相片、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详址、暂住事由、服务处所、职业、婚姻状况、婚育证明及携带未成年人员情况等内容。流动人口变更居住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七日内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申报居住变更登记。

第八条(居住证种类及有效期限)

居住证分为《成都市居住证》和《成都市临时居住证》。《成都市居住证》的有效期为五年,《成都市临时居住证》的有效期为一年,到期办理延期后可继续使用。

居住证由成都市公安局统一制作。

第九条(办理临时居住证规定)

流动人口到达居住地拟居住一月以上的应当到受理机构办理《成都市临时居住证》。

第十条(办理居住证条件)

拟居住时间在一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流动人口,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审核后,可以发给《成都市居住证》:

(一)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且在居住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六个月以上的人员;

(二)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得营业执照的人员;

(三)已购买房屋或者已在房管部门办理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且在居住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六个月以上的人员;

(四)符合成都市落户条件,但本人尚未办理户口迁移的人员;

(五)《成都市居住证》持证人的未成年子女。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登记责任)

用人单位录用流动人口的,应当督促其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证。用工时间拟满一月以上的,应当由用人单位在录用后七日内向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申办居住证。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在流动人口离开后七日内报告受理机构。

用人单位应当每与单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签订《用人单位治安责任书》,并接受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督促检查。

第十二条(房屋出租人登记责任)

公民私有或者单位所有的房屋出租给流动人口使用的,房屋出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及其委托代理人应当在流动人口承租后二十四小时内登记其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以及居住登记等基本情况,并在七日内向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报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对未办理居住证的,房屋出租人应当督促流动人口在承租后七日内向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办理居住证。

流动人口与房屋出租人解除或者终止房屋租赁合同的,房屋出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及其委托代理人应当在流动人口离开后七日内报告受理机构。

出租房屋的承租人变更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

房屋出租人每应当与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签订《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并接受公安、房管等部门督促检查。

第十三条(不需办理居住登记的情形)

流动人口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旅馆业住宿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可以不再办理居住登记。

第十四条(不需办理居住证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人需要申领外,可以不办理《成都市临时居住证》:

(一)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出差的;

(二)在本市全日制教育机构学习、培训的;

(三)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

第十五条(提供材料)

办理居住登记的,应当提供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居住处所证明(含房屋所有权证、购房合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凭证、房屋租赁合同、单位出具的集体宿舍证明等),育龄妇女还应当提供《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成都市临时居住证》的,除提供前款规定的证明外,还应当提供本人近期相片。

办理《成都市居住证》的,除提供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证明外,还应当提供第十条规定的相应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信息确认)

《成都市居住证》持有人应当自证件签发之日起每满十二个月持证到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对居住登记信息进行确认,以确保持证人应当享受的各种社会服务。未进行信息确认的,其证件的使用功能中止。第十七条(证件延期)

居住证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持证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三十日内持有关证明材料向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办理延期手续。未办理延期手续的,其证件的使用功能中止。

第十八条(居住期限的计算)

对居住证使用功能中止或者按照过去规定办理了暂住证、居住证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使用功能中止的居住证,持证人自中止之日起三十日内办理信息确认或者延期手续的,其使用功能恢复,在居住地的居住期限连续计算。

(二)持证人自居住证使用功能中止之日起三十日内未办理信息确认的,其在居住地的居住期限自确认之日起分别计算。

(三)持证人自居住证使用功能中止之日起三十日内未办理延期手续的,其居住证作废,其在居住地的居住期限自重新申领居住证之日起开始计算。

(四)依照《成都市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规定》、《成都市居住证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办理暂住证或者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其居住期限连续计算。有效期未满的,其原有证件继续有效,有效期满后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五条规定换领居住证。

第十九条(证件补领、换领)

居住证遗失、损坏、过期的,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居住地详址所属受理机构申请补领、换领、重新申领。居住证持证人申报居住变更登记的,受理机构应当为其变更,其居住证无需换领。

第二十条(办理时限)

流动人口申领、补领、换领居住证的,受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发放居住证。

第二十一条(证件工本费)

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首次领证、到期换证和办理居住证延期手续的,实行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因遗失、损坏而补领、重新申领居住证的,应当缴纳工本费。居住证工本费的收费标准按照物价部门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使用规定)

行政机关和街道(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可以要求居住证持证人出示居住证,持证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三条(禁止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骗取、冒领、转借、转让居住证。

禁止伪造、变造居住证或者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

除公安机关依法执行职务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押居住证。

第二十四条(保密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居住信息采集、管理、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信息应当依法予以保密,不得擅自披露,不得进行买卖,不得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的用途。

第三章 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二十五条(《成都市临时居住证》持证人享受待遇)

《成都市临时居住证》持证人可以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参加本市组织的有关劳动技能比赛和先进评比,并享受相应待遇;

(二)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符合法定条件者可在现居住地办理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登记;

(三)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

(四)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五)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按照规定享受优惠;

(六)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七)依法参加居住地社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八)按照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二十六条(《成都市居住证》持证人享受待遇)

《成都市居住证》持证人除可以享受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权益外,还可以享受如下待遇:

(一)按照规定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二)参加科技发明、创新成果申报,按照规定申请科技人才计划资助、科技项目资助或者专利补助基金;

(三)按照本市相关规定申请转为常住户口。

第二十七条(接受教育)

《成都市居住证》持证人在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一年,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成都市居住证》持证人现居住地学校分布和学校招生计划情况,按照相对

就近、统筹协调的原则安排入学。

《成都市临时居住证》持证人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根据当年入学政策办理相关入学手续,由各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入学。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对未按照规定登记报告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房屋出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及其委托代理人未按照规定登记报告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县级公安机关根据情节轻重对责任人处以警告或者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九条(对变更登记违规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出租房屋的承租人变更未向受理机构申报登记的,由公安派出所对房屋出租人处以警告。

第三十条(对骗取、冒领等违规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骗取、冒领、转借、转让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收缴居住证,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有非法所得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可并处非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伪造、变造居住证或者买卖、使用伪造、变造居住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非法扣押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一条(适用其他法律、法规规定)

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成都市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处罚。

第三十二条(责任追究)

受理机构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按照本规定履行职责、违反规定收取费用以及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居住地含义)

本规定所称居住地是指流动人口居住所在地的区(市)县。

第三十四条(港、澳、台居民的登记)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按照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解释机关)

本规定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05年1月1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成都市居住证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篇:昆明市居住证管理规定

昆明市居住证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根据《昆明市流动人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的申领、制作、发放、使用以及相关服务和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国家级开发(度假)园区、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昆明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应当负责辖区内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和协调机制。公安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居住证的制作、发放、服务、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教育、卫生、地税、住建、民政、工业信息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并可根据工作需要,向居民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会派驻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应当配备专(兼)职协管员,协助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并受公安、人口计生、地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建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开展居住证的受理和发放、计划生育管理、房屋出租有关税费的代征、劳动就业登记、租赁房屋管理等日常性工作。

第五条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协助、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工作。第六条居住证工本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二章居住证的申领和发放

第七条已满16 周岁未满60 周岁,拟在本市居住30 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居住地3 个工作日内向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申领居住证。到本市就学、就医、疗养、探亲、旅游的流动人口可以不申领居住证。第八条居住证一人一证,分为《昆明市临时居住证》和《昆明市居住证》,由市公安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作。《昆明市临时居住证》有效期为1 年。《昆明市居住证》有效期为3 年,自公安行政管理部门签发之日起生效,在依法办理签注手续后,可连续使用。

第九条初次申领居住证的人员,应当提供下列材料,领取《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一)居民身份证或者户籍证明;

(二)近期半寸免冠照片两张;

(三)居住处所证明材料。

至49 周岁的育龄妇女应当交验《婚育证明》;携带未满16 周岁子女的,应当出示子女户籍证明或者户口簿等相关证件,携带未满7 周岁儿童的,还应当出示预防接种证明材料。

第十条流动人口具备下列条件,仍拟在本市居住的,可以自《昆明市临时居住证》有效期限届满前30 日内,申领《昆明市居住证》:

(一)在本市有固定住所;

(二)在本市有稳定工作。流动人口不具备前款申领条件的,应当重新办理《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第十一条申领《昆明市居住证》除提供本规定第九条的材料以外,还应当交验以下证明材料:

(一)《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证明材料或者申领人所投资的经济组织的营业执照。

第十二条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应当对申领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从受理之日起7 个工作日内发放居住证;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领人。

第十三条《昆明市居住证》实行查验制度。

《昆明市居住证》持有人应当自签发之日起每满1 年的前30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办理签注。逾期不办理签注的,《昆明市居住证》持有人不能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有效期满仍未签注的,按照本规定第九条重新申领《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第十四条居住证持有人居住地址、工作单位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 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居住证损毁或者遗失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在办理挂失手续后,到现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申请换领或者补领。

第十六条流动人口申领、补领、换领和签注居住证的,不收取费用。第三章居住证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七条《昆明市临时居住证》持有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本市享有以下公共服务:

(一)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服务;

(二)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昆明市居住证》持有人除享有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公共服务外,在本市还享有以下公共服务:

(一)办理公共交通乘车优待手续;

(二)办理一孩生育手续;

(三)享受各类投资创业优惠政策;

(四)经市政府确定的可以享有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十九条房屋出租人拟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所30 日以上的,应当与承租人签订租用安全协议,并督促其按照本规定申领居住证。房屋出租人应当在房屋出租后3 个工作日内持房屋权属有效证件、个人身份证件、承租人身份证明材料,到房屋所在地住建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并按照规定与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签订房屋租赁治安管理责任书。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口的,应当自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3 个工作日内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为其申请办理居住证,被招用人员也可以自行申领居住证。

第二十一条除公安行政管理部门外,用人单位、房屋出租人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扣押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可以在依法出示执法证件后查验居住证。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伪造、变造、骗领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第四章信息采集与保护

第二十三条市工业信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人口计生、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建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完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管理、应用、维护、交换和共享制度。

第二十四条房屋出租人应当在流动人口入住后及时登记其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等基本情况,并在3 个工作日内将租住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应当在流动人口离开后5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

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口的,应当于招用之日起3 个工作日内,将招用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用人单位与流动人口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于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5 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第二十六条物业服务单位应当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采集服务区域内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口居住情况信息,并将相关信息报送所在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从事房屋租赁的中介机构应当每月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的信息报送所在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

第二十七条公安派出所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地采集居住证申领人的信息。

第二十八条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应当包括姓名、性别、本人照片、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现住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工作单位等信息。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各自职责采集流动人口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九条居住证持有人发现本人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的,可以提供证明材料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申请更正。

第三十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信息采集、管理、使用过程中对所获悉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擅自披露和买卖。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和第二十条规定,申领人和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申领居住证的,由公安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补办;逾期不补办的,对个人处以50 元以上200 元以下罚款,对用人单位处以500 元以上1000 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擅自扣押流动人口居住证的,由公安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返还,并按照扣留的居住证数量每证处以200 元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买卖、伪造、变造、骗领居住证的,由公安行政管理部门对单位处以3000 元以上5000 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 元以上1000 元以下罚款;使用伪造、变造居住证的,由公安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以100 元以上200 元以下罚款。第三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五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实施前已依法申领的流动人口IC 卡居住证,持卡人在有效期限内可以继续使用,但应当进行签注,也可以直接换领《昆明市居住证》。流动人口IC 卡有效期限届满后,持有人未签注的,应当依照本规定重新申领《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第三十七条本规定自2011 年5 月1 日起施行,2003 年2月15 日市人民政府颁布施行的《昆明市流动人口IC 卡暂住证管理暂行规定》(昆明市人民政府令第40 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成都市校车管理规定

都市教育局

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都市

成教〔2009〕164号

关于印发《成都市教育系统校车安全管理规定

(试行)》的通知

各区(市)县交通局、公安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教育局、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各市属高校,市直属学校、市管民办学校:

— 1 — 成成成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件现将《成都市教育系统校车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成都市教育系统校车安全管理规定(试行)

成都市教育局 成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成都市公安局 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六日

主题词:教育

校车

管理

规定

通知

抄送:省教育厅,市政府办公厅。

成都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9年12月8日印发 校对:杨中华

(共印100份)

成都市教育系统校车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校车及其驾驶人的管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学生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校车是指专门用于运送不少于5名幼儿园(班)、小学、中学(包括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等教育机构(以下简称学校)的学生、幼儿(以下统称学生)的喷涂统一图案或设置统一标识的客车或乘用车。其它公共交通客运车辆,在正常营运中有学生搭乘车的不视同为校车。

第三条

区(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学校使用、管理好校车,切实加强对学校使用校车的监督、指导,落实校车的安全管理职责,切实保障学生上、放学的交通便利和安全,并将学校的校车安全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安全管理工作年终考

— 3 — 核的内容。

第四条 校车实行备案制度。需上道路行驶运送学生的校车,应由学校向属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获得《备案证明》,方可从事校车运营。

第五条 学校是校车安全管理的主责单位,校长(一把手)应作为校车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校车安全管理的监管部门。

第六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校车及其驾驶人、随车照管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校车维护、保养、安全检查和卫生防疫工作,对校车驾驶人、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校车安全管理信息通报制度,定期研究校车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对校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定期予以通报;对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及时予以通报、警示。

第八条 在本市境内运送市内学校学生所使用的校车,适用本规定。

第二章

校车备案

第九条 校车按乘坐对象分为:

(一)幼儿校车:运送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的校车;

(二)小学校车:运送小学生的校车。

(三)其他校车。按车辆属性分为:

(一)专用校车:使用目的上专用于运送学生的校车;

(二)非专用校车:使用目的上不是专用于运送学生的校车。第十条 新购置的校车应先向属地区(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第十一条 申请备案的校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审核确定是否属于学校自备或学校长期(或临时)租用等情况,并对学校使用、管理校车情况实施监督。学校不得租用超过注册登记日期5年(含5年)以上的客车作为校车使用。校车申请备案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校车备案申请(应载明车主名称、车辆牌号、行驶路线、停靠站点、乘坐学生数、校车驾驶人和随车照管人员情况);

(二)机动车行驶证、登记证书及复印件;

(三)校车驾驶人驾驶证;

(四)校车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及车上人员责任保险和承运人责任保险凭证;

(五)有关的校车安全责任书、协议副本;

(六)机动车检验合格证明,属学校长期(或临时)租用的校车还需提交租赁合同。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校车备案:

(一)车辆或驾驶人不属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

(二)机动车已达到(或在租赁合同有效期内达到)国家规定的报废标准的或机动车超过年检有效期的,不得作为校车予以备案。

(三)经安全技术检验,车辆不符合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的;

(四)学校租用的校车为个人机动车、拼装车或者其他禁止载人、不允许上路行驶的车辆的;

(五)校车驾驶人不具备以下条件的:模范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其相关的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优质服务意识;持有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未发生承担主要责任(含)以上交通死亡事故;3年内未发生一般交通事故负同等以上责任;任一记分周期内无累计记分满12分记录;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不允许备案的校车,已通过审批的事项不再有效,在进行调整后,可重新申请备案。

— 6 —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校车所有人应申请办理变更备案手续:

(一)增加、变更校车驾驶人的;

(二)变更校车行驶路线或停车地点的;

(三)变更服务学校的。

申请时应由学校出具书面说明,属本条第(一)、(二)项变更事项的,由教育行政主部部门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应当即时办理变更备案手续。

第十四条 校车应当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标识。非专用校车应当设置统一的校车标识。校车运送学生时应当携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备案证明》备查。

第十五条 通过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核同意,校车所有人应向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领喷涂统一的校车图案和标志。

第十六条 学校组织师生外出集体活动等需临时租用车辆的,应当参照本规定由学校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临时备案手续。

第十七条 校车改变使用用途不承担运送学生工作的,应当申请取消校车备案,取消车身校车标识图案。

第十八条 《备案证明》应当载明车辆登记编号、机动车类

— 7 — 型、核载人数、车属单位及联系电话、服务学校及联系电话、校车行驶路线、停靠站点、校车驾驶人姓名及照片和《备案证明》有效期限、变更事项等内容。《备案证明》的有效期与校车交通安全责任书的有效期限一致。

第十九条 《备案证明》损坏、遗失或记载内容缺失、辨认不清时应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补发或者换发。申请时应由学校出具书面说明,情况属实的有关部门应予办理。《备案证明》不得涂改、伪造、变造、转让或挪用。

第三章 校车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区(市)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校车和校车驾驶人驾照进行年审,并建立通报制度。区(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学校使用、管理校车的情况以及落实校车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把好校车安全关。校车发生交通事故等意外,应追究学校领导的相关责任,并由学校承担转运学生的相关费用。

第二十一条

区(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保障校车安全运行。

— 8 —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建立校车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等情况。

第二十三条 校车所有人应当执行校车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校车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确保校车和驾驶人符合运营要求。

第二十四条 校车驾驶人应当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备案证明》应随车携带并放置在车内明显位置,并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学校及随车照管人员的查验、检查、监督。

第二十五条 校车必须保持良好的安全技术状况。校车所有人应按车辆使用规程定期保养车辆,使车辆符合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安全要求,在车辆规定部位喷涂或者粘贴统一规定的校车专用标识、标志,校车的门窗玻璃、座椅坐垫及安全设备必须配备齐全,每个座位均应设置安全带,并配备有效的消防器材,保持车辆整洁。

第二十六条 校车应当严格按机动车行驶证上核定的人数载人,严禁超载。

第二十七条 校车运载学生前,学校应当指派专人查验车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制止,不得放行:

(一)运载学生的数量超过核载人数的;

(二)驾驶人与《备案证明》载明的驾驶人不符的;

(三)驾驶人饮酒的;

(四)妨碍安全驾驶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区(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校车随车照管人员、校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常识培训,随车照管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监督做好校车行车安全工作。

第二十九条 区(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学校规划学生集中上下学时的乘车地点,并做好标志。学校要指派专人维护学生乘车秩序,确保学生安全上下车。

第三十条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安监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校车及其驾驶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校车所有人或者驾驶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校车备案的,有关主管部门应撤销备案登记并收回(或注销)《备案证明》,车辆所有人或驾驶人在3年内不允许从事校车运营。

— 10 — 第三十二条 车辆未经备案而当作校车运载学生的,属学校行为且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区(市)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举办的学校负责人以及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民办学校或者合作举办的学校的举办人、安全责任人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2年内不得从事学校管理事务。

第三十三条 学校未将使用校车情况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或者未按规定查验校车的,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属政府举办的学校,应给予其负责人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学校或照管人员未按规定对校车履行安全管理和保护职责,造成重、特大伤亡事故的,照管人员应予辞退,政府举办的学校的负责人以及其他责任人员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撤职、开除公职处分;民办学校或者合作举办的学校的举办人、安全责任人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学校、幼儿园管理事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校车驾驶人未随车携带《备案证明》或者《备案证明》已过期失效或者记载的内容与驾驶人不符的,各区(市)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学校有关责任人及随车照管人员给予教育、处分,情节严重的应撤换有关人员。

第三十六条 校车所有人私自改装车辆的,教育行政主管部

— 11 — 门要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整改,还原车辆,整改期间应暂扣校车专用标识牌,停止运送学生;因私自改装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七条 校车驾驶人一年内发生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故、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或者记满12分的,学校应更换驾驶员。

第三十八条 对工作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报市级主管部备案、批准。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成都市地名管理规定

成都市地名管理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方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要,根据____《地名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注销、使用、标志设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地名管理应当尊重当地历史和现状,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保持地名相对稳定,坚持人文性、前瞻性、整体性、大众性和专有性的原则。

第四条

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

(一)山、河、湖、湿地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区(市)县、乡(镇)等行政区域名称和区(市)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以及村、社区、区片等名称;

(三)公路、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站点等名称;

(四)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五)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名称;

(六)门(楼)牌号;

(七)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货运枢纽站、码头、水库以及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五条

民政部门是地名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名的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负责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维护管理工作。

发改、财政、国土、建设、规划、房管、城管、交通、水务、林业园林、文化、工商、档案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开展有关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市)县地名管理和地名标志设置所需经费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与注销

第七条

市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土、建设、规划、交通、水务、林业园林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市地名总体规划。地名总体规划应当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组织实施。

地名总体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本市中心城区的地名分区规划方案,应当依据地名总体规划由市民政部门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编制。其他区域的地名分区规划方案由所在区(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命名规划方案,应当依据地名总体规划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单位在编制轨道交通规划方案时同步编制。

第八条

地名命名应当符合地名总体规划的要求,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特征,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禁止使用有损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以及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字词,不得使用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字词;

(二)禁止以国外地名、国内外企业名、产品名和商标名为道路、桥梁、隧道、轨道站点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

(三)禁止有偿命名地名;

(四)本市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得重名,并避免同音;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或者其他区域行政区划范围内城市道路、建筑物名称、村和社区的名称,不得重名,并避免同音;

(五)地名应当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反映地名的专有属性,通名反映地名的类别属性,不得单独使用专名词组或者通名词组作地名;

(六)地名通名应当真实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建筑物通名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绿地率等;

(七)派生地名应当与主地名相协调;名称中含有本市行政区域、区片名称或者道路名称的实体,应当在该行政区域、区片范围内或者该道路沿线;

(八)地名命名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不得使用外文、繁体字、异体字、自造字和标点符号,并避免使用多音字、生僻字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字。

第九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征求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的意见。对城市快速路、主干道路和大型桥梁、广场等重要实体以及涉及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命名、更名事项应当组织论证。

第十条

地名命名,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行政区域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区(市)县范围内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出相关地名命名的建议,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和申报,经区(市)县民政部门审核并组织论证后,报区(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涉及两个以上区(市)县的,由相关区(市)县民政部门提出意见,区(市)县人民政府联合上报,经市民政部门审核并组织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本市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包括跨区(市)县道路〕、桥梁和隧道的命名,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在下达建设任务前,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民政部门提出命名申请,按照规定程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投资主体建设的项目由项目投资人向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命名申请,按照规定程序报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区域的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的命名,跨区(市)县的由市民政部门按照地名规划统一协调后,分别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其他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分别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四)公园、大型广场、湖泊、河道等的命名,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向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提出命名申请,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五)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命名由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单位按照站点命名规划方案向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市民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六)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在开工建设前应当依法办理建筑物名称备案手续。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当告知项目业主到民政部门办理建筑物名称备案手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时,应当查验项目业主取得的建筑物名称备案文件。本市中心城区内的建筑物名称报市民政部门备案,其他区域内的建筑物名称报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备案;

(七)乡村公路的命名由所在地的区(市)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向同级民政部门提出命名申请,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货运枢纽站、码头以及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命名规定执行。

地名更名和注销应当严格遵循与地名命名相同的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应当根据管理权限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程序予以更名:

(一)在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或者其他区域行政区划范围内同类地名重名的;

(二)因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变更区(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等名称的;

(三)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依法更名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可以根据管理权限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程序予以更名:

(一)在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或者其他区域行政区划范围内同类地名同音,或者地名使用多音字、生僻字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字;

(二)派生地名与主地名不一致的;

(三)因规划调整需要变更道路名称的;

(四)在项目建设施工前或者施工中因开发建设主体发生变更,需要变更建筑物名称的;

(五)因自然变化和城市建设等原因导致地域上的地理实体被改造、被拆除或者消失,造成原标准地名与改变后情况不符的;

(六)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依法更名的其他情形。

本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规定的情形下,需要更名的,应当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十三条

因地名更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要更换相关证照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免收费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应当根据管理权限注销原地名:

(一)因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建设或者自然变化而消失的地名;

(二)原有地名已经更名的。

第三章

地名的使用

第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标准地名是指符合地名管理相关规定,并经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或者专业部门依法批准的地名。

本条例实施前经市和区(市)县民政部门认定,仍在使用的地名,视为标准地名。

标准地名自批准后五个工作日内,由民政部门或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专业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

下列事项涉及地名时,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地图、电话簿、企业名录等公开出版物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网站;

(二)公共交通站点、道路交通指示牌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各类公文、证照及其他法律文书;

(四)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发布的信息;

(五)媒体广告和户外广告;

(六)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类规划,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建设项目立项;

(七)应当使用标准地名的其他情形。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宣传、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

第十七条

地名的书写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

第十八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放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和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应当使用经民政部门备案的建筑物名称。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发布的房地产广告中涉及新建建筑物的,应当查验广告主的备案文件,并发布与备案名称一致的广告。

备案的建筑物名称标志应当在建筑物交付使用前设置。

第四章

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

第十九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应当在标准地名公布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地名标志应当设置在适当、明显且不被遮蔽的位置,并保持地名标志内容准确、清晰和标志牌完好。

地名标志不得承载广告。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负责组织编制地名标志设置规划。

第二十一条

需要移动或者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征得公安机关等地名标志设置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

禁止涂改、污损、遮蔽、覆盖和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等损坏地名标志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名标识标牌设置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地名标志设置单位限期改正:

(一)标准地名公布后,未在规定时间内设置相关地名标志的;

(二)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地名、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者书写、拼写不规范的;

(三)地名已经更名,地名标志未相应更新的;

(四)地名标志锈蚀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或者残缺不全的;

(五)地名标志设置位置不当的;

(六)利用地名标志承载户外广告的;

(七)应当改正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地名档案管理与公共服务

第二十四条

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地名档案,加强对地名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建立地名数据库,并及时维护更新地名数据库信息。

第二十六条

民政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并向社会无偿提供地名信息查询服务。

第二十七条

民政部门应当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互通与地名有关的基础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基础建设。

第六章

历史地名保护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历史地名是指___年___月___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地名保护工作的领导,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历史地名保护和研究,并在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和支持。

第二十九条

历史地名保护应当坚持合理使用、注重传承的原则。

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在用地名的更名,应当严格控制。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不再使用的地名应当按照地域就近原则优先恢复启用。未被恢复启用的,应当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

第三十条

历史地名保护应当纳入地名规划,并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三十一条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内涵地名的发掘保护工作,提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经专家评审后,由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二条

对依法拆除或者迁移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地名所指称的实体,有关部门应当事先会同民政部门制定地名保护方案。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公开宣传、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的,由民政部门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公开使用未经备案名称或者使用与备案不一致名称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撤销其名称,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房地产广告经营者、发布者未履行查验义务,发布与备案名称不一致的建筑物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停止发布,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损坏地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八章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___年___月___日成都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___年___月___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的《成都市地名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下载《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公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公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住证办理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Q/ Q/R-G-RS-23-2009居住证办理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编制: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校对:审核:2009-00 -00 发布2009-00 -00 实施 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 发 布 Q/R-G-RS-23......

    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53号 《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已经2008年10月16日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市......

    成都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合集]

    【发布单位】821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12-10 【生效日期】1999-12-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成都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

    成都市罚没财产管理规定(★)

    成都市罚没财产管理规定 2008年6月20日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8年9月25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

    成都市居住证管理暂行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14号)

    【发布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发布文号】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14号 【发布日期】2005-01-11 【生效日期】2005-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

    成都市建筑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

    成都市建筑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和加强建筑工程规划批后管理,确保建筑工程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

    成都市公路两侧路政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821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10-14 【生效日期】1999-10-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成都市公路两侧路政管理规......

    《成都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成都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提高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