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时间:2019-05-14 01: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第一篇: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在外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或者说是居住在流入地而没有本地户口的人口。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家庭化过程,即由原来的单身外出变为“举家迁徙”,于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难以像城里孩子那样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有些孩子甚至被迫辍学„„

关键字: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问题; 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03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所面临的问题

1.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伴的歧视和排斥。由于流

动人口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在以城市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下,他们的子女被看做是不同于当地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游离于城市孩子群体之外。城市居民子女认为自己身份地位高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同伴交往中,城市居民子女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的“符号资本”,即认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行为方式、衣着、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优于流动人口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因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而被城市居民子女排斥。在这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他们所受教育质量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学质量。

2.学校条件有限,孩子就学难

面对着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城市,学校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每年在新学期开学的那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因报不上名而耽误入学,不仅如此但由于学校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学校存在资金缺乏、校舍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到位、师资力量单薄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教育。

3.地方政府支持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的户籍不稳定,流动子女很难享受到和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虽然有很多流入地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来解决流动子女就学问题,但其实施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政府对于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仍然处于软弱的处理能力之内。

二、造成这些教育问题的原因

1.政府没能加大对地方教育的投资

就一般意义而言,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对义务教育进行投资的责任,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政府是承担得比较好的。但是对于我国多数地区的农村,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远远没有城市那么到位,因此,农民个人的义务教育投资负担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现象。然而,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公立学校上学,不仅没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投资,反而要负担远远高于成本的教育投资(学杂费、赞助费和借读费)。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明显错位,本来应当政府占主体地位的义务教育投资,却变成了个人教育投资在义务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理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关系,流入地政府应当担负起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投资应负的责任。

2.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根据有关教育法规,我国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打工者的子女,如果在户口所在地失学,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但是,在父母打工地区失学,却无人过问。并且,这些地区的公立中小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收费高于本地户口学生,应该说,这是明显的歧视外来人口的政策,从法律意义来讲,这个政策是没有根据的,它反映了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矛盾。实际上,这说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变化了的形势,没有根据现有情况和法律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政策。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3.办学成本与收益

虽然许多打工者子弟学校的校长都说办学主要是为了不让孩子失学,但是,办学的利润也是他们办学的动力之一。那么贫民学校的收益来源在哪里呢?这里涉及的就是教育成本与价格的概念。多年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者都不承认教育是可以有利润的,承认教育有成本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什么是教育成本呢?似乎所有的教育开支就是教育成本,降低教育开支就是降低成本,而且教育成本是没有标准的,可以是无限大。在这样的思路下,教育成本不断增长,就是不可能下降。于是就加重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压力。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这涉及到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产生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力量协调解决。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上,困难是多方面的,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解

1.从体制上进行革新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城乡不合理体制必须加以改革。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的身份、就业、生活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也是受此影响的结果。只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才能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扫清制度障碍。

2.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各地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要认识到进城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承担他们的子女的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应该享有宪法赋予的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从整个社会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子女进城上学,并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3.公立学校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必须切实做好接收工作,积极利用教育资源。禁止在入学手续和赞助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设置障碍。主管部门要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可以考虑“经费跟着学生走”的原则。同时,其他社会力量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完成学业。

4.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跟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5.提高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维权意识

虽然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健全了法律体系,如果人们缺乏相应的法律观念,它也只能作为一纸空文,不能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加强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一切社会主体特别是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一切社会主体都应按照法律规范所设定的要求办学,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教育权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任何阻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的行为都是与我国法律制度相悖的,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流动人口应了解我国目前颁布的相关法律政策,维护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正当权益。

综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是城市健康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篇: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的现状考察、原因分析和对策出路

班级:信管11-02班

姓名:王翔云

学号:201144070226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的现状考察、原因分析和对策出路

班级:信管11-02班姓名:王翔云学号:201144070226

[摘要]

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2.11亿流动人口,其中未成年人占33.6﹪,其中,大约有14﹪的未成年。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10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义务教育权利不平等

[正文]

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2.11亿流动人口,其中未成年人占33.6﹪,其中,大约有14﹪的未成年。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10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他们经常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困境。人们担忧,这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群孩子,生活在城市边缘,但也许将成为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公。他们的命运、心态与受教育程度,理应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理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教育权利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

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在《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中指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

事实上,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方式,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但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交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或“赞助费”等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子女须交纳的教育费包括三部分:学杂费、赞助费和借读费。而且有时交钱也未必有学上。因此,公立中小学规定的高额借读费和赞助费成为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拦路虎”。

由于公立学校的高额借读费以及其有限的吸纳能力,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只得进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就读。这种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有正规的也有非正规的,但是从整体上说,符合国家办学要求的占少数。而且其中大多数校舍简陋,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办学规模偏小,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没有任何的监督和规范机制,教师质量、学校所开设课程及教学质量应达到的标准都由学校自己决定。另外,还有很多流动人口子女辍学在家,无法进入学校享有他们本应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以广州市为例,作为全国最前列的流动人口集中地,人口发展与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形成十分尖锐的矛盾。据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170万,其中流动人口子女就超过52万,有些区域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已超过本地户籍儿童,并且流动人口子女还将以平均每年10%的幅度迅速增长。在广州市天河区,每6个外地生只有1人能读公办学校.。

2.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入学仅是就学的开端,入学只是通向就学的门户。教育结果的平等比教育机会的平等更为重要,只有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入学环节给流动人口子女以真正平等,才能使他们得以享受真正的、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公平。即使交得起高额的借读费能够在公立中小学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往往被视作特殊学生,与当地人口子女不能实现同等待遇。有一些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教师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教学和管理上往往采取忽视的态度。同时,在平时参与活动、参与竞争上,流动人口子女评优被认为是资源的浪费。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吕绍青、张守礼在《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中就曾指出,北京有些公立学校对借读生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教师的教学考评中,借读生学好学坏都与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利益不相关,因此教师不拿借读生当自己的学生看,对其学习放任不管。由于借读生户籍不在本地,参加诸如学科竞赛之类的活动都顶替当地学生的姓名,得了奖也归当地学生。这就是说,借读生与当地学生待遇不同,教育权利不平等。

另外,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伴的歧视和排斥。由于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在以城市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下,在同伴交往中,城市居民子女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的“符号资本”,即认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行为方式、衣着、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优于流动人口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因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而被城市居民子女排斥。在这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他们所受教育质量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学质量。

2003年《东方早报》就曾报道过一则案例:某学生从1996年就随父母到上海求学,由于不堪同学歧视和欺负在2003年5月投河自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是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履行一定的义务,学校和教师不应对学生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即使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呢?

1.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

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特殊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社会的“断裂”,事实上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群体。

2.“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就学从而会增加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负担费用,对当地的教育经费造成压力。

此外,我国教育经费是由政府根据当地户籍学生数划拨到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费用本来是由流出地政府拨付,但现在他们要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这对于学校来说是毫无效益可言的。所以说,“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否定了学生对接受义务教育的自由选择权,严重阻碍了流动人口子女享有流入地义务教育的权利。

3.《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一些规定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

1998年公安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部门规章,《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主要由流入地政府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责任,但是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由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就使得一些公立中小学举办“外地班”、“民工子女班”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有法可依”。《暂行办法》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这一规定越来越不适应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一方面流入地政府不能很好地贯彻其精神要义。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以收取借读费为名达到赢利的目的。

4.流动人口对义务教育权的法律意识不强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

流动人口对义务教育权利认识不足,因此其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受到侵害也很少想到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护。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困难这个问题,有什么对策呢?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法规上支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的实现

尽管1998年3月由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但是由于上述规定没有上升到教育基本法的层面,流入地多以经费困难等为由而未予执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义务教育法基础上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作出规定,加以规范。通过立法,进一步强调解决这一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在如何对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方式、资金的筹措和物质的保障,教育责任的界定和划分以及不遵守法规应受何种处分处罚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明确具体的规定。目前北京市已正式出台《对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提供了政策保障。

2.改革户籍制度,打破现行的以户籍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

原则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

农村人口的流动已经突破了以往的财政安排模式。流动人口进入流入地是作为劳动者和建设者,他们向所居住的城市政府缴纳了税收,为居住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他们作为纳税人有理由要求流入地政府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机会。因此,在义务教育领域,应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范围,在教育财政拨款上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取消

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上学要交纳借读费和赞助费的规定,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和流入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

3.实施“教育券”制度,解决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教育经费矛盾,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券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里德曼1955年首次提出的,教育券又称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是指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内,按规定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应得到的,国家对其享受最基本受教育权利提供的最基本待遇,代币券所占经费应含在国家所拨经费之中,也可称其为“人头费”。教育券制度能将保证教育投入与适应人口流动性特点结合起来,随着人口流动对教育经费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打破义务教育“各地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解决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教育经费矛盾。因为教育券发放给适龄儿童可随人走动,流动人口子女凭券就学,他们就学的学校则可凭券到政府领取等值的教育经费。这种制度改变了传统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模式,教育资源由过去的从政府到学校再到学生转变为从政府到学生再到学校,这样使流动人口子女成为教育的自主消费者,保障了他们的义务教育平等权。我国浙江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卡制度”。

总之,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是现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各地政府必须加强重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就学机会。

[参考文献]

《教育发展研究》 2007 第6期

《中国学术周刊》 第三期

《人口学刊》 2008 第4期

《当代青年研究》 2006 第11期

《前沿》 2009 第10期

《羊城晚报(8月30日)》

第三篇: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城市中农民工的数量也不短的增加。在城市的整体人群中,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已经逐渐发展称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现阶段,我过正处于教育体制改革阶段,二元结构不完善,导致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生存过程中,教育问题成为关键。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会遇到较多的困境。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收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他们会面临失学困境、转学困境。国家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家庭教育观落后、农民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都是产生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介绍,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同时指出,国家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基础、完善的教育体制是提高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关键,是营造社会良好教育氛围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倡社会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公民平等待遇,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问题,教育困境,教育问题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neither process,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increased nor short.In the overall population of the city,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has evolved called a large group.At this stage, I had a positive stag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the dual structure is imperfect, result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behind.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 to survive the process, educational issues become critical.Problems in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will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ies.Private schools and city income public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proofreading have some limitations, so they will face the dilemma of school, transfer dilemma.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ckward peasant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behind the unfair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 suffered,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se difficulties.This article focused on how to solve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migrant children are introduce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ional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o improve the enrollment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key is to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of a good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prote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give every citizen equal treatment to promote social education;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educational problem analysis

导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也逐渐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同时,为了提高公民的福利,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对我姑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农民工发展现代化城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也逐渐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社会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需要正确的处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城市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中,而其子女也受到了一定的漠视和歧视,受到一定的不公平待遇。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发生偏激思想,放纵自己,产生消极和报复社会的思想,做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因此,需要正确的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解决。还有这样,才有确保全体国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和正义。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失学严重和不能及时入学问题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节上应该实行“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反正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但在教育方面政府财政经费较少,一般仅能够维持当地儿童的入学教育,公办学校一般难以支撑外来人员入学所需费用。这样就导致了收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国家的教育法。1所以,正因为政府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较多的公办学校,一般不招收农民工子女。从了另外一个角度来敬爱那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较低,公办学校为了升学率和教育质量,也会拒绝收取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自身也不愿进入这类学校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基础上显示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目前,大约有2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而这其中仅有20%的初中入学率,85%的小学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出于辍学阶段,失去义务教育的机会。同样作为我国的公民,本应受到同等待遇,但是农民工的子女在教育学习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起跑线2。

12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这种农民工子女大料失学、辍学的现象,出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国际人权法,同时也浪费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1、较高的上学费用

作为城市生活的中下层,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一般仅够支撑生活费用,很难承担孩子的教育成本。尽管国家对各个城市的公办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但是收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对学校的各种“赞助费”、“借读费”等费用进行取消,但是农民工子女却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各地政府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期间需上缴1000-3000元的高额费用,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更严重的生活负担3。

2、严格限制户籍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人员流动量越来越大,造成教育成本负担加大。现阶段,依据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正在实施,但是没有户籍的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乡接合处或郊区等地域,这些区域的教育质量较差,如果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话,需要大量的赞助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情况造成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来,我国对教育政策逐渐完善,将政府管理和公办小学作为主要的教育模式,确保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受到教育法的保障。但是,长时间传统思想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读书的一些潜规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被迫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

1、不达标的教学建筑

在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学校大多都是一些不达标的违规建筑。厂房和租用的民房通常作为农民工子女的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不规范性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同时,这类教学场所通常不会经过国家建设部门的允许,属于违章建筑。这类违章建筑的建设,不仅不能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还不能颁发办学许可证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法规,以及相关的办学细则,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校图书质量和数量、学校活动面积、教学设备和设施等的限制,为教育更添加了困难。这些不达标的教学教主,最终都是被迫整顿或者关 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关停。

2、较低的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的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工子女使用的教材与公办学校的教材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各种标准的不同。同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对一些民办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大多是年轻教师虽然接受的观念比较新颖,教育知识能力较强,但是他们仅将民办学校作为跳板,向更稳定的公办学校发展,这种不稳定的师资队伍,也对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限制4。频繁的更换老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不适,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造成教学条件的下降。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教育层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缺乏对每个人实行同等教育机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中。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行业带来较大的弊端,需要进行进一步整改和完善。

1、解决现行户籍制度限制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多,户籍制度功能已经逐渐不能限制人口的大量流动。目前,农民已经可以自由进入城市生活,但是户籍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和身份仍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钳制作用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困境的发生。被打工父母大大城市生活的适龄儿童,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受教育机会大大降低,造成教育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因此需要及时的解决这类问题。

2、现行《义务教育法》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各个区域的教育已经没明确规定了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适应人口大量的流动。户籍作为享受义务教育最关键的保障,但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户籍地和居住地分离的特点,造成政府管理的不便性;另外,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大量外来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大大的增加了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增加所在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教育经费。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就需要对政府的管理政策进行改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子女教育上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责任性5。

3、执行不利的方针政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教育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国家逐渐制定各项措施进行改善。但是,在方针政策出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导致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教育,造成反正政策办法和接受的不统一性,各学校接受的政策比较混乱。同时,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会挪用财政部在教育上的拨款,限制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校因素

作为收入成本较低的农民工家庭,受到学校借读费、赞助费等高额费用的影响,降低了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的机会。尽管国家对各种乱收费现象严厉禁止,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变相的收取费用。由于城市公办学校的入学人员有限,如果没有额外费用支付的话,会很难使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尽管国家规定,对各种阶层各个区域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但是在收费标准和项目上,农民工家庭的压力仍然较大。学校的书费、服装费、郊游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为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更在另一个层面上显示了教育的局限性6。另外,还有较多的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差等原因,拒收学生入学;学籍管理不便和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也逐渐成为拒绝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主要原因。这些行为,严重歧视了农民工子女,长期下去会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实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1、有限的教学容纳量

尽管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但是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紧缺。各个城市内的公办学校一般都是根据周围居住人口的数量进行班级容纳量的设计,很少有学校对流动人口进行容量的预留。这就导致部分地区辐射不到,造成大量学生没有学校上,这一现象就造成大量的民办学校的出现。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大量人口的流动,为武汉城市的公办学校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入学压力,较多学生 5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选择民办学校进行学习7。

2、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较少

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环境下,较多的儿童已经逐渐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渐的加大,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当地政府。这种可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资金支撑。虽然在部分地区的辖区管理过程中,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学校,但是流动儿童也在逐渐的增加,财政部门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工子弟的入学率,需要对民办学校进行改善,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民办学校的师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公办学校的就学压力。但是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和正常的教育义务的机会。

(三)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子女性格和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的智力、个性、学习能力和自我观念等都在一定基础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多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家长的鼓励、肯定,对孩子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则会限制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在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家庭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和群体特征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8,这就导致在子女在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上的不同。

1、落后的教育方法

针对农民工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而言,主要存在两种特点:多训斥,少表扬。由于农民工的自身教育水平不高,通常以责罚的形式教育子女,很少对孩子取得的成果进行表扬;重言教,少身教。对自己的子女提一些规定和要求,但是自身却不拘小节,很难使孩子从自身学到榜样。

2、缺乏沟通交流的家长与子女

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为子女辅导功课的时间;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无法提供具体的知识指导;缺乏购买课外读物的经济能力;经济和时间的限制,还限制了外出游玩的机会。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工子 78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女与城市人子女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

1、逐渐落实户籍制度改革

子女教育是构成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对解决农民工问题非常重要,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去除城乡差别。要想打破已经存在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障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必不可少。近些年,全国各地虽然已经致力于突破这层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差别仅靠一纸法令是不可能消除的。在城市实行开放的户籍制度,无底线接纳大量农民进城,这只是对这个问题流于表面的理解,这种解决措施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如城市贫民增多,城市阶层分化更加严重。因此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采取步步推进的方法,逐渐修正,如撤销暂住证制度,并修改有关政策条例,规定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在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后就能取得城市户籍。或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创建专门的登记卡,出现人口流动后可将登记卡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并使其成为入学凭证。逐步推进,最终淘汰存在弊端的体制,进一步实现国民待遇。9

2、取消二元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获得身份地位及个人能力的认可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财富”,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期,“二元制劳动市场”作为制约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的主要原因,将会给农民工制造很大的就业障碍及限制,导致本来就缺少致富能力的农民工经济更加困难。要想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将现存的就业制度废除,创建一体化的城乡就业市场,废除一切对农民工入城具有歧视性的政策条例,并为城乡创建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之间同工异薪、同工异时及同工异权,在经济上不能得到同等福利等问题,进而也给农民工子女打下教育经济基础。10

(二)扩展法律保障范围

首先要从立法上添加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内容,即就是修订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指出义务教育的主导责任在于政府,从立法角度诠释全 910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体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统一化、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同时,也要说明义务教育法并不局限于公立义务教育,对私立教育也有效力。根据2003年9月所实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第2条的规定,民办教育是指社会组织或私人投资开办面向全社会的招生的学校或具有教育性质的组织等,显然在该法中民工子弟学校也将被划分到以义务教育为主的私立办学范围中,进而将义务教育这个责任推还给社会,其实质是将其推到制度之外,导致义务和权利之间形成不对称,不符合当前的义务教育观念。其次,应制定专用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确保该项财政能够实现专款专用,若有人违规动用这笔教育费用时应给与一定惩罚,制定角度体系,确保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11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进城后应该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农民工长期奋斗在城市中最为艰苦、危险、劳累的工作前线,是城市人不能缺少的伙伴,城市人和农民工的关系应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城市人不应该对农民工产生鄙视心理,更不能将这种鄙视与歧视的心理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农民工子女会在上学与生活中和同学及其他市民进行互动沟通,在此期间他们会形成对自身的看法、评价及三观,若在互动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一直处在被鄙视的态度下,那么他们的人生历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他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应重视保护孩子们弱小的心灵不受伤害,为他们创造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样都属于国家人才储备,是全民族提升文化素养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此关键时期决不能让其遭受不公平的教育环境。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是他们能够在包容、理解、尊重及爱护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具体特征,有关部门应相互协作,通过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提升教育质量。

首先,做好政策宣传,使农民工们都能对定点学校有所了解,将子女送到定点学校就读。可向公安部门请求支持,根据暂住证上的信息,联系农民工传达信息,进而使更多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其次,根据农民工的生活特点,为孩子办理具有流动性的学籍制度,方便其随时入学。若孩子基础过差,应有专门的教师为 11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其免费补课。接着,学校应根据情况适量减免农民工子女学费。最后,为了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形成多方帮助的局面第四。一方面,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大学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入校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加强教育引导

家长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人应正确把握孩子的成长特征,并赋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了解孩子正是需要做的第一步,了解孩子的过程有以下几点:

1、摆正和孩子交流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父母的言行将会给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农民工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随口就说粗话、脏话。并随时注意保持整洁的形象,避免在学校给孩子丢“面子”,这样做能够减少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也能为家长自身树立形象。其次,家长应学会转变观念,对孩子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能随意打骂。因为长期处在被打骂的生长环境中,孩子极易养成攻击与破坏的习惯,这种对社会逆反的人格可能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之路。此外,家长也要注意节俭生活。尽量避免吵架、赌博等现象出现,要保持较强的“自我约束力”。

2、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

刚入城的农民工子女由于不熟悉环境,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学习方面,城市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管理也比较严格,孩子的学习节奏加快,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时间一长,孩子会出现消极应对的心理。此时,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找出他们的问题,然后细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拾信心。12最关键的家长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制定过高的要求,以免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家长就应给与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到更好。

3、帮助孩子早日适应环境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会产生归属感问题,他们担心是否可以被城市所接纳。同样,刚进城的孩子们也有同样的困惑。刚入城孩子们会在语言上、学习基础上、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生活习惯上及服装上都呈现弱势,进而产生不安感。13此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只要肯努力学习就必然能改变这种现状。同时,要给孩子灌输新的生活观念,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结论

农民工入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必然会出现子女教育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还没创立起符合社会人口流动状况的教育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重视与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的成长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问题是直接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对城市化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全局化指导下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公平性,因此政府应积极作为,为农民工子女塑造一个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2]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10年1月

[5]陈信勇.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01)39-41 [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7]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8] 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9]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10]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11] 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第四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城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增加,以家庭模式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因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开端,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还因为家长对孩子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及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随迁子女数量有3600万,他们当中,2.94%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尚不能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探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组织人员,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家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辖区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6个社区周边的17个门面房、3个工地380名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源于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辖区内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老师或校长3名,流动人口学生家长90人;南京湖南路街道6个社区周边255名平均年龄38岁、平均来宁打工时间10年的17个门面房业主,3个工地工人。

1.2 资料来源(1)调研人员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记录;(2)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见附录);(3)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政策法规;(4)查阅相关文献。

1.3 方法(1)随机抽样:在辖区学校中随机选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最为繁华、人口最为密集的社区周边随机选取了多个门面房业主和工地工人,以此作为样本进行调查。(2)个别访谈:采访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学生家长,深入学校、社区专访和体验生活。(3)问卷调查:按照附录中的问卷对6社区周边255名门面房业主及工地工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子女所处或停留的教育阶段、子女各学习阶段在哪种类型的学校就读、对子女上学的关注程度、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等方面。(4)统计分析:将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输入电脑进行汇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计算平均值、各项所占比例。

2、结果

2.1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程度 如表1,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55位农民工家庭中,子女在读小学或仅有小学文化的占31%;在读初中或仅初中毕业的占23.6%;在读高中(包括中专和职高)或高中毕业的占25.5%,而全国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①达到74%;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9.1%,而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3%。剩下的是留守儿童以及同父母一样外出打工的。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程度(表一)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职高)

高中以上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3160

23.6

525.5

9.1

2.2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状况(1)小学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在政府开设或民办私立的流动人口子女小学就读的占70.9%,在普通的公办小学就读的占20%,未入学的占9.1%。(2)初中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于公办初中的占20%,就读民办初中的占30.9%,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占40%,小学毕业但未接受初中教育的占9.1%。(3)高中阶段就读公办高中的占总人数的45.5%,就读民办高中的占36.4%,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仅为18.1%。(4)高中毕业考取并就读公办大学的占9.3%,其中有30%的家庭无法负担子女大学学费。见表二。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状况(表二)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公办

116

45.5

9.3

民办

181

70.9

30.9

36.4专职

240

18.1

未入学

9.1

9.1

2.3 流动人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 据问卷分析显示,流动人口家庭平均每月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总收入的21.97%,在我们的调查中,86%的家庭是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上学,14%的家长抱着“有条件就上,没条件不上”的态度,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38%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83%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可以看到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是明确的,能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也有一些家长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够清晰,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或者采取有了问题才开始教育的态度。

3、讨论

3.1 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 在南京接受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大多学前教育是缺失的,这种缺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学生的在校生活上。在学习方面,没有受过正规学前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与城里同龄孩子相比,在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课堂习惯、普通话这些能力上处于劣势;在校的生活方面则体现在一些流动人口子女的仪容仪表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譬如:脸和手长时间不干净、手指甲长时间不修剪等。

那么,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这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有直接关系。从总体上来讲,被调查的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有些问题还很让人担忧,甚至深思。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流动儿童家长虽然很重视家庭教育,但在具体实施教育行为时,由于工作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财力。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6%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4%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有73%的家长意识到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打麻将、赌钱、喝酒、抽烟等,21%的家长没有意识到,6%的家长认为无所谓。从调查的结果上来看,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第三,从家庭教育效果来看,普遍认为教育不成功或效果一般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孩子的有关事情;没有时间,因为工作太忙太累;经济条件差和其他原因。

3.2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学校问题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小学和初中。目前,南京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是有门槛的,小学需就读于户口所在学范区,且入学审查是十分严格。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首先,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其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市公办小学、初中就读,应在我市暂住地实际居住满一年,并由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提供以下材料:(1)家庭户口簿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2)由公安部门出具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宁居住满一年的暂住证或居住证;(3)监护人相对稳定工作证明(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及个人社会保险缴费满一年凭证、工商部门颁发的满一年的有效营业执照等);(4)随迁子女的独生子女证;(5)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籍材料(小学一年级新生无需提供)。到我市民办学校就读,按照民办学校招生办法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报名入学和交费。再次,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据进行摸底,对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招生入学工作。严禁任何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费用。随迁子女与本市户口学生同样享受免杂费、免课本费、免借读费、免作业本费的政策。

3.3 流动人口子女素质教育问题 撇开学校的教育模式不谈,家长的教育模式同样举足轻重。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特长、公民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需要家长与老师互相沟通,共同培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同龄学生相比,还存在一些自卑、厌学、焦虑、畏惧等不健康的心理。有10%的流动人口子女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城市里的孩子,有13%的流动人口子女认为城市里的孩子瞧不起自己,有10%的流动人口子女不愿意与城市孩子相处,有11%的孩子很讨厌或无所谓去学校上学。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有14%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不了解自己,有31%的孩子认为父母还了解自己一些。

3.4 流动人口子女接受社会各方援助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已经注意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和个人经常受到来自各方的援助。然而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正确的援助会让流动人口子女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长见识,利于成长发展;不正确的援助则会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负担,变成形式化援助。因此,社会和个人援助办学要形成长效机制,良性循环。

4、建议

4.1 学前教育方面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大小两个方面解决。(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环境。首先,应从家庭内部环境做起。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应从优化社区环境做起。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通过妇女儿童之家等社区机构,组织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改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养方式,在彼此的交流中促成家长理性的增长。再次,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进行科学指导。由于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通过培训,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指导,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尤其重要。(2)强化社会职能,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整体水平。纳入城市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模式,依靠政府力量开设幼儿园、学前班,为已随流动人口来宁准备入学、未受过学前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开展社区服务,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提供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老师的作用,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城市居民儿童教育统筹安排,实行“三同”,可以利用开学前的假期,将流动人口子女集中在一起,开5~10次课,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譬如:个位以内的数字加减、自己的名字、课堂礼仪、个人卫生习惯、仪容仪表等。

4.2 就读学校方面(1)转民办为公办,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普通公办学校“一体化”。这将是一个长期工程,政府可出资接收这些私立学校,将其转变为公私合营或者公办学校,或者由政府出面干涉这些学校的运营,譬如:政府可以派出教学督察进驻这些私立学校,监督其教学状况和收费标准。对于“一体化”的问题,希望更多的市民能被说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弟置于同一集体,而不是一味的排斥。(2)降低入学门槛。户籍问题、“五项材料”等硬规矩让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望洋兴叹。农民工不仅收入不高,且已负担了城乡双重费用,子女昂贵的教育费用和复杂的入学手续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流动人口子女应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绝不能因为这些人为的门槛而被剥夺。(3)学校的助学政策面向农民工子弟。据南京2009年8月24日各大报纸对于小学、初中、高中收费标准的报道显示,各学校的“助学金”政策只针对拥有南京户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认为这一政策也可以适用于同样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弟,或者可以按适当的比例减少一些也可以。

4.3 素质教育方面 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要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机制以及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充分合作、充分衔接的优良体系。(1)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教育意识。流动人口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学校、老师的依赖性太强,认为教育的事情应由校方全权负责,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区老师开设“家长课堂”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一是让他们意识到子女的教育与自己息息相关,二是让他们注意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助他们将子女培育成学习、品德、特长、素质、心理全面发展的好学生。(2)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定期免费开放。流动人口子女到了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便成了无人看管的“野孩子”,这些场所的定期免费开放可以让农民工子弟在家长或援助人员的带领下,或是在结伴的情况下,有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好去处,同时可以促进他们与家长、与同伴之间的感情。至于免费开放的时间,可定于期中考试结束后的周末、寒暑假的开头和结尾几天。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必须动员个人、家庭、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力量统筹解决,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一道规范国家的基础教育,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促进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其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mmunity wide concer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Key word】:Migrant children;educ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正文】:

众所周知,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苏州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外来人口流动形态上的突出特点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较大。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流动儿童少年能否较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市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我们必须站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从长计议,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依法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所衍生的子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正面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移,根据苏州市流管办2013年流动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籍人口653.84万,流动人口653.85万,达到1:1的状态,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1年以上,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的已占66%。接近六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且以在公办学校就读为主,因此,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面临着教育、生活习俗、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

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 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流动儿童,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因为现行各种不合理制度的限制,无法公平的享有这一权利和义务,这不仅有悖于宪法的相关精神,而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相矛盾的。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调查,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学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且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儿童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0%和10%。

流动人口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到了入学年龄或正在读书,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否使他们按时入学,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能否拥有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享受与居住地儿童同质量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流动人口学生心理相对消极

流动人口离开了农村社会,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部分人到处流动,居住不稳定,他们与农村相分离,又与城市相脱离,由此带来流动人口与政府社会的组织关系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流动少年儿童存在着以下特点:他们大多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文明素质较差,再加上一些体制性的歧视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大多有自卑感,比较敏感,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沉默寡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育教学,这加大了学习难度,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对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现象,“当被问及子女是否被老师或同学歧视时,约 73% 的调查对象回答经常或偶尔被歧视”。这是流动少年儿童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在与家长的座谈中,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再使用惩罚、打骂、严厉批评的粗暴方式,但是由于多数家长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教方法,不能按照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也不能依照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单凭简单的说理、口头表扬、暗示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发挥不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单纯重视学习成绩或轻视子女教育。调查中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智力开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培养,而对于体育、美育的培养则认为根本不需要。还有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写个信、记个帐就行;更有甚者只顾眼前利益,或把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或让孩子帮自己忙生意,迫使孩子失学。第三,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疏导和挫折教育。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很多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盲目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或是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养成和经受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在面对矛盾和挫折时,变得焦虑和恐惧,一旦脱离家庭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三)学校在管理和教学上存在的困难

第一,学籍管理上的困难。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的。很多流动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籍管理;有很多学生因证件手续不全,就没有学籍;有的学校通过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效果不好;有的学校通过教师督促的方法解决,但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二,教育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学是常有的事,这些外地来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又都参差不齐,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住学生的“脉”,但没过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变化,老师又要重新调整教学进度。第三,对教师的评估、激励上的困难。流动人口子女有相大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很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教师给予补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往往依然与城市的孩子有差距。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却和其他的教师一样,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普遍较低,易产生抱怨情绪。第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没有太大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子女一旦进入学龄期入学后,就把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交给了学校,希望学校承担起其子女的全部教育职责。因此,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经常落空,农民工在校子女缺乏家庭教育或无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大了压力,而且给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应对和帮助那些没有或缺少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第五,对本地学生的冲击。流动人口子女的涌入,班级学生数量的增加,加之流动儿童各方面情况差异较大,特别是其本人养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造成日常行为、校纪班规、知识、认识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易对本地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引起本地学生家长的不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仍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期存在,我们仍需要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切实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保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探索与实践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富民强市”的基础工程。(1)提高认识,高度关注流动人口子女依法就学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研究采取多种措施,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权利。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本地教育专题发展规划之中,对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预测,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与校网布局调整相结合,整体考虑并综合编制教育发展规划。

(2)广开渠道,确保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在教育权利上的真正平等,要求各学校做到“四个一视同仁”:在升学录取条件上一视同仁,在入队、入团、评优、奖励上一视同仁,在参加各种活动上一视同仁,在接受困难救助上一视同仁。根据学生家长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就学。

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解决。

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是建议政府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另外,“政府拨一点”也包括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因为这些流出人口虽然人在苏州,但他们的户口却在流出地,他们在流出地缴纳的各项税费中包含了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既然他们的子女不在原地就读,理应把他们的教育经费转出来。

“社会助一点”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学校让一点”,就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个人出一点”。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可采取不尽义务的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3)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下,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针对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特点,市财政应划拨专款,用于解决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也需要在市、区县两级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教育经费补贴等措施建立起经费的合理运行和分担机制。

(4)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苏州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许多社会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有需求才会存在,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审查这些学校校长有无资质,教师合不合标准,收费是否合理,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等等。各级政府允许办学的,要提供合适的场所,因为不是什幺地方、什幺人都适宜办学校,要 把管理好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工作列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

对于已经存在的“民工子弟学校”,应当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新申办的也要达到必要的办学条件,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办学成绩显着的,要给予表扬和扶持。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完成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5)打破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制度

“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来看,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现有制度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要,防碍人们获利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制度规则来取代旧制度;而制度创新能否发生,能否带来制度变迁,又取决于制度创新能否使制度的主体获益。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将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只有从户籍这个根本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呼吁社会办学,鼓励社会援助

政府一方面要将较多承担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给予补助,另一方面更应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更多更优的民工子弟学校。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企业或个人以民间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多方吸纳资金,进行社会化办学。

(7)降低办学标准,多渠道提供就学资源

通过多渠道,为流动儿童提供充足的就学资源。比较利益下流动人口的流动将会始终存在,于是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将一直持续。这种情况下,规划建校很难,校舍建少了,不能满足需要;建多了,将来学生大量回到老家,又会造成校舍闲置。贵阳市政府可以在扩大公立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同时,根据流动儿童的流动特点,在 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建立灵活、可拆迁的简易移动校舍, 以便解决简易学校过多学生流走导致的学校闲置问题,当然,这些学校或公办、或低租金通过招标交给个人承办。政府除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扶持外,在流动儿童学校审批环节上,在安全、卫生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教育供求状况,提高办学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流动儿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匮乏等问题,从而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让适龄流动儿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8)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不可忽视

良好的学习品质会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进取状态,使学生的智力系统处于最佳的发挥水平,并不断激发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素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心理成熟和人生优化发展的过程。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 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搭建一个与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9)用理解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方式等,会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多关心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感到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方面的差异,但老师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我”。教师要呵护他们敏感的自尊心,与他们坦城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努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被岐视感与对立感等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使他们与本地学生一起茁壮成长。

(10)在培养自信中形成和发展健全人格

第一,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第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老师应根据流动人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自信心。第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开展自我竞争。

总之,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这不仅是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且对于社会稳定进步,对于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下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我从小是没有哥哥弟弟的,家里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每当听别人谈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时,内心又是羡慕,又是妒忌。高一的时候,我意外地有了一个弟弟,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这个......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 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2(最终定稿)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摘要】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所得的数据来看,尽管政府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令,......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及治理思路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的实践观察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向......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现状: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最终五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他们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一边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边却被“飘摇不定”的生活方式而深深困......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之所以成其为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中国“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承载了......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