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的历史
济南的历史
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汉初,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县平陵城)。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进入隋唐,社会趋于稳定。隋文帝开皇三年,改济南郡为齐州,治所仍在历城。宋开国后,济南沿称齐州。徽宗政和六年,升州为府,齐州遂为济南府。社会的长时期相对稳定,使济南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北宋末年,金兵在济南建立了金地方政权,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1161年,爆发了耿京、辛弃疾领导的农民起义。济南“二安”相继蜚声文坛: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词人辛弃疾,被称为“豪放派”诗人。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从此,济南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清代,济南仍为山东省治。明清两代,济南经济发展较快,清康熙以后,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又强修胶济路,从胶澳直达济南。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在此前后,济南进而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立足点之一。然而,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始终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山东地区义和团运动的首领朱红灯曾在长清一带活动,在“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口号鼓动下,济南城乡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9年设立济南市。
民国以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各界罢工、罢市、罢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7月,王尽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次年5月,中共济南独立组正式成立,王尽美任组长,有9名党员。到1927年5月,济南已建立津浦大厂、一中、一师等20个中共支部,党员发展到50人。中共济南党组织成立后,不但领导了济南工人运动,而且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和其他形式的革命斗争。1928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五三”惨案,中共济南党组织立即号召民众起来,誓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济南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了南部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1948年9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济南解放。济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机关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地位。
第二篇:2013济南历史中考
2013济南历史学业考试试题
选择题
1.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它经受了2000多年的历史风雨,至今仍造福人
民。它是()
A.都江堰B.隋朝大运河C.赵州桥D.元朝的运河
2.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窟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中主佛服饰已明显具有汉族服饰的特
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张赛出使两城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3.“繁荣与开放”是唐朝的社会特征。以下史实能够说明唐朝“开放”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日本③玄奘西游天竺④郑和下两洋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4.右图是王明同学学习某一历史专题的课堂笔记。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专题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B.对外交往与冲突
C.闭关锁国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5.下列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有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内容B.都损害了中国的权益
C.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都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6.《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始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
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所说的“这场运动”是()
A.戌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7.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下列史实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的是
()
A.黄埔军校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故争
8.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
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有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这里的“失
误”是()
A.一五计划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9.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研究“19世妃中叶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欧洲扩展到亚洲B.都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C.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10.右图是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国际格局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两极格局
11.“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
A.农奴制的废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12.“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俱’本身”。为应对“恐惧”,罗斯福总统采取的中心措施是()
A.调整工业B.整顿银行C.兴办公共工程D.缩减农业生产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世界正义力量团结在一起”,建立起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其标志是()
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14.某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目前该“经济共同体”已发展为()
A.欧共体B.欧洲联盟C.亚太经合组织D.世贸组织
15.历史知识竞赛题目:判断与“‘冷战’的兴起、北约与华约的对杭、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多极化趋势”相关的历史主题是()
A.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C.中东局势的动荡D.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
16.Iphone是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时尚智能手机,该手机却是由中国工厂的流水线将来自美国的无线网络接入模块、韩国的微芯片、台湾的触摸屏模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100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些能说明当今世界的()
A.贸易自由化B.经济全球化C.区域集团化D.政治多极化
17.某校举办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的图片展。以下是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部分图片,其 中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BCD
18.“济南刘家功夫针铺”(见右图)是中国最早的商标。它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9.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的目的是()
A.扶植新的代理人B.向奉系军阀施压
C.阻止南京国民政府北伐D.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日斗争
20.解放济南的主力部队是()
A.东北野战军B.华东野战军C.华北野战军D.中原解放军
非选择题
一、(18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有人称赞秦始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41.依据材料一,请你谈谈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6分)
材料二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
——《汉书贾山传》
4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汉代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6分)
4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6分)
二、(16分)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梦” 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自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孙中山邓小平探索时代 19世纪—90年代 辛亥革命期间 1919—1949年 1978年以后 中国梦 “自强、求富”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4.上面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中国梦”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表,请你在表格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内容。(8分)
45.依据上述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代表人物(阶级),简述他(们)为追寻“中国梦”,进行了哪些重大历史活动。(8分)
三、(16分)14至18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康乾盛世)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摘编自《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局变·序言>》
46.材料一中“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18世纪后期,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的大革命以及英国的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档的历史潮流„„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中国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 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摘编自《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局变·序言>》
47.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而概括归纳“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的大革命以及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4分)
48.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由此拉开了大幕”的标志性事件。(4分)
第三篇:2014年中考济南历史复习题
《济南历史》复习题
1.“济南”这一名称正式出现是在A.春秋战国B.秦朝C.西汉D.明朝
2.北宋时期,对济南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王安石B.苏轼C.曾巩D.苏洵
3.“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是中国最早的商标,它出现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4.百家争鸣中,提出“浑天说”的济南科学家是
A.墨子B.邹衍C.孟子D.庄子
5.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A.黑陶B.彩陶C.红陶D.紫陶
6.“济南二安”分别指的是
A.辛弃疾李清照B.辛弃疾苏轼
C.李清照李开先D.苏轼张养浩
7.下列哪部历史著作不是由张起岩主编的A.《宋史》B.《辽史》C.《金史》D.《明史》
8.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的目的是
A.扶植新的代理人B.阻止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C.向奉系军阀施压D.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日斗争
9.同盟会山东支部的负责人是
A.徐镜心B.刘冠三C.孙宝琦D.王永福
10.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始人是 ①王尽美 ②邓恩铭 ③刘谦初 ④马保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1925年~1928年间,担任山东督军的是
A.张作霖B.张宗昌C.韩复榘D.吴佩孚
12.抗战时期,被誉为“长清的延安”的是
A.五峰山B.莲台山C.大烽山D.小鱼山
13.解放济南的主力部队是
A.东北野战军B华北野战军.C.华东野战军D.中原解放军
14.为解放阁亲笔题词的是
A.毛泽东B.粟裕C.陈毅D.许世友 15.1958年全国最早的人民公社出现在济南的A.北园B.历城C.章丘D.长清
第四篇:历史学科二轮复习济南研讨会汇报材料
历史学科二轮复习 济南研讨会汇报材料
二零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济南研讨会材料
一、高考命题趋势
(一)四不变
1.考查内容: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变,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首先是主干基础知识)。
2.呈现方式:“三新”(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不变。课程改革已经实现了“一标多本”,高考命题不可能依据某一个版本,而“三新试题”则成功地回避了版本之间的差异,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史论结合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
3.考查方式:能力立意、阶段特征的考查不变。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所学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4.切入角度:高考历史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变。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而且联系的手法越来越巧妙,技巧越来越高明,“影射”或“硬挂”越来越少。命题者实际上已遵循“一切历史试题都是当代史试题”的规则。
(二)四变
1.由单纯的考查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转变。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2.由单纯的考查历史知识向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转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正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能力。
3.由单纯的考查单一历史思维向开放多元思维转变;由一维评价向多维评价转变。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4.命题设计所依据的史学范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与所依据的课标若即若离、与所依托的教材渐行渐远。阶级斗争史学范式主导命题的局面不复存在,新的史学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等)被运用到试题设计中去。
(三)启示
1.把握高考命题的“不变”,作为高考复习的基础。2.分析高考命题的“变”,找准高考复习的方向。
二、高三历史复习方略
(一)正确把握考纲(说明)、课标与教材三者之间所关系 1.考纲(说明)——教育部(省市)制定;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2.课程标准——国家管理和评价历史课程的基础;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评估和学业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科书 ——课标的具体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托;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资源。
(认识:
一、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二、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
三、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有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二)准确把握考纲(说明)、课标对备考的指导作用。1.考什么——具体的考点(“说明”之“考试范围”)。2.怎么考——命题的角度(“课标”之“内容标准”)。3.考查的深度与广度(“说明”之“题型示例”)。
(三)认真分析、研究高考真题对备考的指导作用。
高考真题传递着命题方向,对高三教学、备考的参考价值极大。认真研究真题,分析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从考查点、考查方式、易错陷阱、题目探源、反思总结等方面,对真题进行360°全方位研究,使高三备考的方向更加明确,效率更高。
(四)切实加强新史观的教学
黄牧航说:“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有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把原来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着重加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的复习研究。
1.以文明史观统领全局。文明史观亦称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主要内容有:从横向看,包括经济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政治文明(从人治、专制到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从迷信、愚昧到科学、解放);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新石器、青铜、铁器)、工业文明时代(手工工场、蒸汽、电气和信息)。从范围上看,可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文明史角度备考:①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②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③突破一个难点:政治文明史。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辐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④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从友好交往、战争冲突两个基本角度分析中西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关系。⑤文明史学范式与其他史学范式的关系: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工业文明自欧美向全球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全球化的过程。
2.现代化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从1500年开始,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生态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法制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衣食住行现代化。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备考:①现代化的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②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③现代化评价: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环境问题等。
3.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从全球化史观角度备考: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最终形成;②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发展;③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④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等落后地区的冲击与这些国家的变化;⑤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举措等。
(五)恰当规划好复习的轮次
1.目标:微观掌握主干、重点知识、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宏观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历史特征;培养学生基本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答案行文的规范。2.做法
(1)第一轮次,各自为战(已结束)。
(2)第二轮次,融为一体:三个模块之间互相融合,按阶段形成通史体系;中外历史之间互相融合,先“对照”(外显)再“联系”(内在);精选几个专题,提升学生能力。(按所谓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找几个代表性的能串知识、开思路的专题。不一定面面俱到,要能引起学生思考,讲深练透。)
(3)第三轮次:限时、限量,有针对性的“模拟”;掌握方法(格式规范:形式上“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提示化。内容上要点化——分总结合、史论结合。答是所问:学会审题、会读材料、会迁移知识。史论结合:问题或材料提出的是论,则一般要求回答具体的史实;问题或材料提供的是具体的史实或内容,则一般要求归纳总结成结论。使用准确的历史性语言。);回归说明。
三、下阶段的复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充分识记和理解,注重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加强材料题解答训练,强化材料型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加强材料解析题和材料问答题的解答训练。选修部分的试题以情景材料为主,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加强复习。
3.加强对各模块专题知识的有序梳理,重视对历史现象发展线索和演变过程的相关知识整理和掌握。4.关注时政热点、关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关注古为今用的价值体现、关注本土文化,寻找突破口、切入点,体现时代要求。
5.关注史学新观点,以新的史学观、全球观、发展观等引领下阶段的复习备考。
6.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与运用。
研讨会学习体会
1.主讲教师二轮复习思路清晰,准备充分,尤其对近几年山东高考的研究细致入微,下了很大功夫。材料组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展现了一位名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令人敬佩、难忘。
2.本次研讨会实用性强,指导意义重大,不虚此行。主讲教师所讲方方面面针对性强,都是我们今后复习中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落实。
今后的教学措施
1.依据市编学案,指导学生依据考纲掌握知识点前提下形成知识的专题化、系统化、网络化,构建通史知识体系。
2.抓住历史主干知识,精选、精编、精练、精讲练习试题,突破重难点,加强对学生学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
3.深入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三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认真研究学情,多方搜集高考信息,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重视提升能力教学,重点突出材料教学、新史观教学,加大这些方面的讲授、训练力度。
5.做好拔尖补差工作,对优秀生给予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更细致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差生要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提高兴趣,加强督查,力求更大进步。
6.适当关注热点及山东历史的教学。
7.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共享智慧结晶。
高三历史组
第五篇:济南论文网
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的价值解读
戎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支撑,研究中国文化必须首先着眼于儒家文化的探究。在全球化浪潮愈加高涨的今天,解读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的价值,进行全球视野中的文化思考,儒家文化价值主要有三方面,即伦理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修身价值,同时承载着中国文化巨大包容力和整合力。关键词:儒家文化;价值;全球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时发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他们把儒家文化提升到全人类生存的高度,从一个侧面见证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魅力。在全球化互相融合互相碰撞的今天,本文拟通过解读中国儒家文化价值体系,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创新文化现代价值。
一、伦理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实质是一种伦理文化。儒家的入世情怀,使得儒者们积极探讨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伦理规则,包括君臣等级、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它强调三纲五常,儒家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孔子的“忠”、“恕”、“孝”、“悌”、“信”、“义”、“礼”、“让”的伦理观念都贯穿于“仁”字。当我国领导人意识到“全球村”的发展态势不可阻挡,坚持改 革开放,除了引进了其他国家的一些技术资金,西方不少生活方式也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伦理价值。
[1]“社会每处于道德危机时对传统价值的呼声越高。”当下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有利于抵御全球化带来的不良文化侵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儒家文化的伦理价值不仅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的。儒家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伦理思想,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人类要想在新的世纪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就应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寻求文明的共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提倡“有容乃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才能达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促进人类文明新的繁荣产生。“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和合人文精神,能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新事物的发展。新加坡的发展就吸取了儒家文化的价值。提倡种族与种族、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和谐,使占人口77%的华族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2]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历史短暂,缺少文化积淀却能够快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够吸取各种文化,几乎每一种文化都能在美国找到立足之地。而且好莱坞电影能够反映或表现全人类的伦理思想。众所周知,美国好莱坞作为电影王国在世界所向披靡,而好莱坞的电影人大都不是美国人。在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时期,“喜剧之王”卓别林是英国人,还有“瑞典女神”嘉宝等,正如一些电影评论家说美国电影霸业是外国人打来的。真正厘清“和而不同”和全盘接受,以文化自觉意识建立“和而不同”地文化共存机制无疑有益于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
二、教育价值
毋庸讳言,西方教育创新如火如荼,而我国教育事业相对还处于落后的态势。当西方国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时,我们更要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博取众长,以文化自觉性,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使之真正达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以思想家、教育家的角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三十九章》),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如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平民出身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还有“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等。孔子的学生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教育史上甚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育方法上,提出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不仅教以文化知识即“文”,强调实践能力即“行”,还培养高尚品德即“忠”和讲信用即“信”。儒家的教育体系不仅强调学习知识,也看重如何修身养性。这对我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有一定启迪意义,即不仅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更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学习方法上,提出“不耻下问”,谦虚好学、博取众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说自己深得儒家文化熏陶,这不能不说是个启示。儒家教育思想在现代的价值一直应备受关注,上述的教育思想无疑可以应用到我国教育改革中来。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走向改革之路,文化教育也置身其中,但最重要的是在保持本民族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借鉴他国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方面,美国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美国大学深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有很多可以拿来作为己用,在孔子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直推崇“个性教学法”鼓励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例如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某一问题的同时,忽然有学生打断老师的话对其某一点提出质疑已成为哈佛司空见惯的事。教师喜欢这种个性而激进的讨论方式,而在中国此种现象很可能具有不尊敬师长的嫌疑。
三、社会价值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21世纪里,如何总结全球性治理因素,使本土和全球之间作良性运动,是摆在每一个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西方社会倡导乐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对集体的弘扬,如中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抟土造人。儒家文化的群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在亚洲一些国家被应用到国家建设当中,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总结新加坡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经验时说:“促使新加坡成功的其中一股动力是:大多数的人民,把社会利益和重要性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社会比个人更重要,家庭是最重要的单位,把所有的家庭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社会。”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集体主义”得到凸显。儒家的“仁”推及到政治上为孟子思想核心“仁政”,例如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解决为首要选择,是“仁政”思想的投射。“仁”推及到处理国与国关系上表现为和平思想。孟子提出“仁政”的同时反对不义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英国哲学家罗素称中国是一个不愿打仗的民族。中国的爱好和平,有利于维护世界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从而促进全球化进程。把儒家所提倡的“仁”推广到全球,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地区之间的冲突,维持全球稳定。“虽然从发生学上来看,儒家与农业经济、官僚制度、家族社会有密切关联,深深扎根于传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但既不能把儒学 2
简单还原为家族主义、官僚主义、反商主义,而且也不能认为社会根柢被摧毁,儒家思想就因此丧失了它作为人文关怀和伦理宗教的意义,这些关切和意义与现代世界仍然相关。”[3]“仁”推及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指出“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斤斧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大力实施环境保护政策,足以见证“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及先哲们深邃的智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儒家对“中庸”的诠释不谋而合,中庸的主旨在于做事为人都要适中,不可偏激,山东大学的丁冠之教授指出,儒学致力于寻求“中庸”实则是为了保持平衡。儒家尤其汉儒认为人与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万物都有其运作的规律。“这对今天人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人过分地从自然索取而不顾其内在和谐,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人的生存环境恶化等,都有警诫作用。”[4]
四、修身价值
当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意识到追求精神性的享受,自觉地从儒家思想中寻找修身的要义是明智的。《论语》中提出“恭宽信敏惠”饱含了很多值得思考和实践的东西。在物欲膨胀的今天,拜金主义、金钱崇拜使很多人迷失了自我,从低层边缘的小人物到国家干部省长副省长的大人物,无独有偶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探究儒家的修身价值即使做不成“伟岸的儒者”,对于个人修养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素质修养,而这门课程的设置离不开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宣讲。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的核心精神在历史上已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两极化的发展,现在到了中国文化第三次复兴的时候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思维,我们需要把它付诸行动。”而这种付诸行动更需要在作为传承文明的关键场所高等学校实施,把儒家中有意义的营养灌注到当代大学教育中来。至于修身的具体做法,儒家原典中也有论述,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等。
儒家文化产生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百家争鸣”阶段,自汉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处于独尊地位,经受了种种文化、时代的挑战和考验,并不断得到发展,这证明了儒家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儒家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了别的文化成果,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需要我们潜心探究,为全球文化的和谐建构提供借鉴。[参考文献]
[1]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新明.儒家文化的价值透视[J].西安:华夏文化,2001,(3).
[3]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4]张学智.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作者简介:
戎飞,山东临沂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为07级外国文学研究生。电话:*** 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