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时间:2019-05-14 01: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篇: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一、命题基本思路

1.知识点:每章至少40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出6题;

2.各知识点相对独立,与其它知识点不发生交叉或覆盖;

3.各章所占比例大体相等。

二、复习方法

1.两个层次、点到为止

2.一题多思、相关知识

三、复习重点

1. 代表人物

2. 学派

3. 生理基础

4. 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

5. 基本概念

6. 分类、判断标准

7. 阶段、时期

8. 重要事件的时间

9. 基本原则

10. 定律、公式

11. 正确的描述、不正确的描述

12. 测验的结构、功能、对象、实施程序、记分和评分方法

---------------------------

 普通心理学

费希纳:对数定律

魏特海墨:格式塔

冯特:结构主义,内省

韦伯:差别阈限

华生:行为主义

 艾宾浩斯:记忆

马斯洛:需要理论

沙赫特:情绪认知理论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奥尔波特: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卡特尔,16PF

 艾森克: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地结合容格: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

 社会心理学

霍斯蔓:社会交换理论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布鲁默: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

 勒温:社会行为的公式、社会认知论、场论

弗洛伊德

谢里夫:社会规范理论

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

 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FIRO)

多伊奇: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式

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霍妮:文化因素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论

 凯利-归因理论(三维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

舒兹: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

 凯尔曼:态度形成阶段说法(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挫折—侵犯学说

安德森: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

 罗特 归因、控制点

塔尔德:模仿律

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 塔尔德的《模仿律》

--------

发展心理学

 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临床法(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列昂节夫: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华生:环境决定理论

 毕生发展的观点(荣格、古德奈夫、霍尔)

陈鹤琴

乔姆斯基:语言获得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习俗水平的道德以“好孩子”为定向)。

托马斯:儿童气质类型

吉布森:视觉悬崖

 鲍尔比:儿童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

艾里克森:同一性理论

时期、阶段

儿童最容易接受教育影响的时期

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不同学派对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解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

精神分析学派

 行为主义心理学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派

=============================================

 心理测验

--

3.定义

13. 重要概念

14. 生理基础

5.重要事件的时间

6.分类,判断标准

7.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

8.基本原则

9.任务、目标

10.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时期

11.咨询关系

12.初诊接待和诊断

13.咨询技能

14.“应该”,“不应该”;“正确的做法或表述”,不正确的做法或表述”

六、心理测验部分

1. 心理测验的定义

2. 测验标准化

3. 代表人物

高尔顿:科学心理测验的倡导者、相关

皮尔逊: 积差相关法

 比内: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的制定者

施太伦:最早提出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最早提出离差智商

罗夏:投射测验

4. 心理测验的基本特点

5. 心理测验的分类

6. 测验编制方法

7. 不同种心理测验的功能、适用范围与对象

8. 测验的组成(分量表、项目数、重要项目)、9. 测验的形式、记分方式、常模和标准分的范围

10. 心理测验的施测程序和基本要求

11. 中国心理测验、量表的特点

第二篇:心理咨询师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要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要点

(一)职业道德复习指导思想: 一.针对个人表现部分-----以法律为标准,以道德为界线;遇事——以大局为重;企业——以发展为重;个人——以事业为重;看人——以人品为重;为人——以他人为重.二.针对理论知识部分的选择-----1.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道德和法律的区别:①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不同;②依靠的力量不同;③作用的范围不同。

3.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机关执行。道德没有强制性,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典型示范等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来进行调控。

4.道德和法律的联系:①在作用上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在内容上道德和法律相互重叠;③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主要区别:①从社会性质上看,基本制度不同;②从所有制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③从分配制度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按资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为主体;④从生产目的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最终目的。7.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资源需要的无限性,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却是有限的。8.职业道德的特征:①范围上的有限性,任何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都是特定的、有限的;②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分工相对的稳定性决定了与其适应的职业道德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形式上的多样性。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激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③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利益导向的经济,要求人们义利并重,从而增强了人们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④市场经济是重视科技的经济,它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增强了人们学习创新的道德观念。

10.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①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容易诱发利己主义;②市场经济强调金钱价值容易诱发拜金主义;③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诱使人们淡薄精神价值。

11.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①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②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③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④职业道德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①企业环境;②企业规章制度;③企业价值观;④企业经营之道;⑤企业目标;⑥企业作风;⑦企业礼俗;⑧企业形象;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⑩职工职业道德。

13.企业文化的功能:自律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

1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①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③可以促进技术进步;④有利于企业摆脱困难,实现阶段性的发展目标;⑤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企业品牌。

15.职业道德与人的自身发展:①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②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③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16.现阶段从事职业劳动是:人们求生存的客观要求;人们获得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的根本途径;是人们基本的谋生手段。

17.在社会生活中职业活动是:人们相互联系最重要的桥梁;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8.职业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经营的职业活动,也是一种能力、纪律和品格的训练。职业劳动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人们的好品格。19.遵循文明礼貌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

20.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市场。

21.人才交流市场形成后:①企业闲臵人才和人才奇缺的矛盾得到缓解②人才资源的配臵使用趋向合理;③人才的作用得到发挥;④提高了人们学习文化、钻研技术的积极性⑤实行持证就业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⑥企业用人增加了选择余地和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招收、长期培养的损失。

22.“跳槽热”现象的出现有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23.“跳槽热”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有:解决了人才积压、学非所用、工作安排不合理、职工收入不如意等弊端。消极作用有:给一些企业带来损失;使一些职工不安心工作,最终失去工作。24.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

25.职业理想的三个层次:①初级层次,为了维持生存是人对职业的最初动机,这是职业理想的基本层次.②中级层次,主要目的是通过特定的职业施展个人的才智.③高级层次,工作的目的是承担社会义务,把自己的职业与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

26.职业理想形成的内在因素:人的年龄、环境的影响、受教育程度。

27.职业技能形成的条件:人的先天生理条件、人的职业活动实践、人接受的职业教育。

28.职业技能是发展自己、服务人民的基本条件;职业技能如何:关系到职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国家贡献的大小;决定着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29.自利追求与道德操守缺一不可:①若无自利追求经济活动将无法正常、有序、高效的开展;②仅有自利追求而无道德操守,将会搞乱社会经济秩序。③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对方的利益,自利追求难以实现。④自利追求与道德操守协调默契的基本点是交易双方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

30.诚实守信不但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则,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根本要求。心理咨询师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要点

(二)1.诚实守信要求从业人员:忠诚所属企业、维护企业信誉、保守企业秘密。2.不诚实劳动现象:①出工不出力;②以次充好,缺斤少两;③制造假冒伪劣产品。3.劳动合同是:①就业者的护身符,遵守合同可以维护从业人员的各项合法权益;②现代企业的护身符,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③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具有强制力,无论是企业还是从业人员,无故违约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和处罚。优质服务就是: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再提供针对性服务;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讲究提供优质服务的技巧;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正确对待顾客的投诉。遵循办事公道的道德规范必须:坚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光明磊落。4.办事公道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事双方公平合理、不偏不倚,按照一个标准办事。

5.每一个职业劳动者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善于协作,乐于合作。任何排斥集体、排斥他人,以期依靠个人的力量取胜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6.如何做到公私分明:①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增强集体意识;②富有奉献精神,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③从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④在劳动创造中满足和发展个人的需要。

7.公与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个人利益的获得要以集体的发展为条件;②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贡献;③集体利益体现着集体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也体现着每个集体成员真正的、根本的利益;④集体发展了,个人才能得到发展;⑤顾全大局是处理公与私关系的基本要求。

8.如何培养公平公正的品行:①坚决按原则办事;②不徇私情;③不怕各种权势;④不计较个人得失。

9.勤劳节俭有利于:增产增收,可持续发展。事业成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腐败。

10.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实行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质量和经济效益。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消费问题,因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环节之一,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12.消费与浪费的区别:合理消费能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从而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反对浪费是反对那些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浪费。

13.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然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14.自由和法纪是对立统一的:①正确的法纪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它既限制人们的盲目行为又保护人们的行为自由;②只有法纪没有自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③只有自由没有法纪,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个人的自由也得不到保证。

15.法律法规是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反映,是社会最低道德准则的表达,是对极不道德行为的预防和打击,是道德的坚强后盾。

16.法制意识包括:法制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权力与义务观念。1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①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②规定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是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④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国家一切立法活动的基础;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8.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它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力和自由,并用强制力来保证这些权力和自由的有效行使。

19.职业纪律是把一些直接关系到职业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的行为规范,上升到行政纪律的高度加以明确规定,并以行政惩罚的形式强制执行,以保证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符合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

20.职业纪律包括:劳动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21.遵循团结互助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做到:平等待人、尊重同事、顾全大局、互相学习、加强协作。

22.竞争的目的和原则: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竞争的基本原则是既竞争又协作,通过在各方面的竞争,形成相互促进、积极求胜、共同提高的机制,促进生产发展。23.开拓创新要有:创造意识、科学思维、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24.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轨,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活动。

25.所谓“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过程。修养是人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必不可少的手段。

26.所谓“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坚持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事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

27.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注意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8.弘扬爱国注意精神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29.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0.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1.坚持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利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3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

33.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34.职业道德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案例问答题答题思路

1.如何进行初诊接待:①做好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②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使用礼貌语言,态度平和诚恳,据实际运用。③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④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提供帮助。⑤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⑥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⑦说明求助者责任、权利与义务:三责任、四权利以及四义务。⑧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避免使用方言,使用专业术语时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2.摄入性谈话时,怎样选择切入点--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①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②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③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④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⑤会谈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3.摄入性会谈避免提问失误:①避免“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有强烈暗示性。②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因这类问题具封闭性,咨询师获取信息受限制。③避免多重问题。这类问题表现出咨询师缺乏训练,使求助者不知所措。④避免修饰性反问。这种反问后果对求助者毫无好处,使会谈陷入僵局。⑤避免责备性问题。此类问题对求助者产生很大威胁感,立即引起防卫。⑥避免解释性问题。咨询师表达自己看法,不利于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

4.与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的原则有: ①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②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③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④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⑤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⑥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⑦谈话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5.在使用摄入性谈话法与求助者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①态度必须保持中性,不可暗示诱导以免丢失客观信息。②提问中避免失误。③除提问和引导语之外,不能讲题外话。④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组织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⑤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⑥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以免引起误解。

6.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1)精神状态:①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敏感);②情绪、情感表现(经常委屈,哭泣,情绪较低,脾气暴躁,烦闷,心烦,感觉活着没意思);③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工作劲头不足等);④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

(2)身体状态:①有无躯体异常感觉(觉得很累,浑身不舒服,头晕,头痛,睡眠差)②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③ 既往病史

(3)社会功能状态:①工作动机与考勤状态;②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回避,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夫妻关系紧张)7.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①认知方面:如感觉过敏、思维迟缓等。②意志方面:如意向缺乏、强迫意向等。③情绪情感方面:如焦虑、抑郁、恐惧、情感低落、暴躁、绝望等。④躯体方面:头痛、睡眠差。⑤行为方面:如回避、强迫、退缩等。⑥社会功能方面:如(与不敢和人说话,与同事关系较差工作效率下降、学习、人际、家庭、夫妻关系、娱乐等)。

8.问题的原因:

(1)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①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②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③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④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2)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①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②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③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3)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学习寻找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认知因素):①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人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②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③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④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⑤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⑥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⑦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⑧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斌的认知——领悟)。9 如何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没有错误的认知

①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人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②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③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④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⑤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⑥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⑦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⑧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10.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⑴生物原因:

⑵社会原因: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②家教严格;③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缺陷。⑶心理原因:①错误的认知观念;明显的感知觉障碍。②存在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如…。③存在负性情绪,如低落、焦虑等。④追求完美。如性格内向。⑤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

11.对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是:①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②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助的愿望;③在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方面是否受到影响;④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⑤对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做区别。

以一般心理问题为例说明诊断过程:①根据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主客观统一、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②根据许又新神经症诊断标准:求助者的冲突是常性的,病程短 1分,本人痛苦程度未达严重1分,社会功能妨碍不严重1分,不能诊断为神经症。③对照症状学标准:虽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但从严重程度看反应不强烈,冲突为现实的,不良情绪控制在相当理智下,反应仅限于XXX范围,无泛化,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看时间短,处于最近一段时间,所以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④心理测验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对求助者需要做的鉴别诊断:①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三原则排除精神病性障碍.②与XXXX神经症相鉴别:XXXXX神经症在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痛苦不能解决,社会功能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明显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不相称,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而该求助者为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未泛化、回避,时间短,可排除神经症.③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泛化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刺激为现实的持续时间短,反应不严重,未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12.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①心理测验的结果。②既往病史、家族史、教养史等:性欲发展情况,躯体、精神检查是否正常,有无重大疾病和遗传疾病史。③案例有关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等方面缺乏的资料。④婚姻家庭状况及重大事件。⑤个人成长史、早年的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重大的变化及评价。⑥个性特征,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⑦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交往情况。⑧对未来的希望。

13.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1)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①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②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③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

(2)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15.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1)下诊断:①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强迫症(恐怖症……;②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

①首先使用三原则做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②诊断神经症:a.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b.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c.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4—5分为可疑病例,不小于6分为确诊神经症。

③症状符合**症诊断标准:a.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b.主导症状…… ④(如果已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做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系统分类诊断。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16.通常从哪些方面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

通常根据以下几点根据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①临床症状表现;②求助者的自知力;③社会功能受损程度;④求助者本人的痛苦;⑤问题持续时间;⑥问题是否泛化;⑦心理测量量表的评定。

17.如何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存在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即对心理不健康问题进行分类。(1)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2)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3)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18。依据本案例,您认为需要选择何种量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

(1)量表选择的原则: ①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量化问题严重程度。如判断求助者焦虑情绪的程度,可选用SAS等。②用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问卷和量表,探求引发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如探索求助者焦虑的人格因素,选择EPQ等。③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探究远期影响因素。如选用“生活事件量表”了解两年以内的重大事件等等。④为排除其他疾病而使用量表(2)测验的种类: ①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②可选择……量表 MMPI——病理性人格特征和严重程度;病前人格,用在人格障碍精神分裂、偏执、神经症以上;③EPQ、——了解人格特征及认知;神经症及以下用;④SCL—90——了解其在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严重程度;评定咨询效果;⑤社会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因素;⑥SAS—— 神经症 焦虑情绪及程度;评定效果;⑦SDS——神经症 抑郁情绪及程度。

19.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①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②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③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④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⑤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⑥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⑦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什么原则?

①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目标,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②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 ③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④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20.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询目标是:

①近期目标:(缓解情绪,减少不良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SAS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②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21.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①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②积极的: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是积极的。③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符合自身能力,咨询师也能提供条件,因此是可行的。

④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消除上。

⑤可接受:咨询目标是双方协商的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也可以解决,协商不成以求助者为主,所以是可接受的。

⑥可评估:可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如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化评定指标。

⑦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其有效结合。

22.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①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②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③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④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23.心理咨询师应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①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②根据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③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④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24.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

(1)对方案实施的简单说明: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方案)(2)说明咨询总体目标:

(3)方法选择与理由: ①针对求助者,采用的咨询方法是:。。②选用以上方法的理由是:。。

(4)矫治的操作原则: ①各阶段功能及目标: ②咨询的中断和转介:。。(5)具体操作步骤:

①心理帮助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内的各个具体阶段描述: a.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b.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②巩固提高阶段: c.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d.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6)咨询效果的评估:完成阶段性评估后,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测验法等方法和外部语言、行为、情绪等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26.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充分尊重求助者;②关切理解求助者;③采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④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

27.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咨询前的准备工作:如服装、表情;②礼貌接待、礼貌用语:③间接询问求助者需要那些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④结束后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⑤避免紧张情绪⑥语速适中吐字清晰、避免使用方言;⑦反复说明保密制度;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⑧不吸烟、不做多余、下意识动作。

28.什么是“引发求助者心理和行为临床表现的关键点”,其内涵是什么? ①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②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29.验证资料可靠性的方法有:①可以使用补充提问。②可以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的办法来验证。③可以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31.心理咨询方案的主要内容:①咨询目标(7个因素);② 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③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④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⑤ 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⑥ 咨询的费用;⑦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33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1)面质的定义: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言行不

一、理想与现实不

一、前后言语不

一、咨访意见不一),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2)在本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在于:①促进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②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③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④促进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⑤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3)使用面质技术应该注意的地方:要有事实根据、避免个人发泄、避免无情攻击、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可用尝试性面质。

34.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对象一般应具备的特征为: ①智力正常;②年龄适宜;③咨询内容合适;④人格基本健全;⑤动机合理;⑥行动自觉;⑦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⑧匹配性好。

35.在本案例中,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在咨询结束前评估;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①对照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②根据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③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④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⑤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36.请撰写本案例的咨询方案?

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内容:①咨询目标:应该符合(具体,可行,可接受,积极,属于心理学。可评估,多层次统一)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②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③咨询阶段:诊断阶段、咨询阶段、巩固阶段。④咨询的时间:一般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左右。⑤咨询的费用:每次50元。⑥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⑦效果评估及评价手段:……

37.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①心理活动强度;②心理活动耐受力;③周期节律性;④意识水平;⑤暗示性;⑥心理康复能力;⑦心理自控能力;⑧自信心;⑨社会交往;⑩环境适应能力。

39.如何提出心理评估报告:①临床资料的核实;②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③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④综合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原因分析。

40.如何了解求助者: ①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②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③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④深入探讨问题的深层原因。

41.结合本案例,你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并说明原理

(1)咨询方法:①引导求助者宣泄情绪。②引导求助者做自我探索,改变不合理认知。③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④环境的协调对辅导成功同样重要。(2)咨询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42各种流派咨询观点:

①精神分析: 指导求助者通过自由联想寻找问题根源,帮助求助者将潜意识意识化。

②行为主义:指导求助者进行各种行为训练,帮助求助者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③理性情绪:鼓励求助者检查狭隘非理性信念培养理性信念,指导其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消除求助者人生自我失败观,过有理性生活。

④完形学派:辨别言语与非言语表达之间的差异,习惯于指导求助者作角色扮演,帮助激励求助者承担责任。

⑤现实治疗:鼓励求助者决定其行为是否真实与负责,引导求助者学习负责任行为发展成功统整感。

⑥交互分析:鼓励求助者重估仍影响其生活的早年重要决定,希望帮助求助者成为自主性的人。

⑦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

44.(1)参与性技术: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与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及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2)影响性技术: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①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急于下结论;轻视求助者的问题;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比如询问过多、概述过多及不适当的情感反应(如你感到很伤心、你觉得很委曲等语句过多会煽起或扩大求助者的情绪,会觉得似乎真的是这样)等。

②面质中常见的矛盾有:求助者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及前后言语不一致和咨访意见不一致。使用面质技术应该注意的地方:要有事实根据、避免个人发泄、避免无情攻击、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可用尝试性面质。

③解释与释义:前者在咨询师的参考框架上,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助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后者则是从求助者的参考框架来说明求助者表达的实质性内容。

④解释与内容表达:前者侧重于对某一问题作理论上的分析,而后者则是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等。⑤情感表达与情感反应:前者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后者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叙述中的情感内容。

⑥内容表达与内容反应:前者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后者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的叙述。

⑦释义与情感反应举例:“你说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这是释义。而“你似乎对他非常气愤,是这样吗?”,是情感反应。若是“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你为此感到非常气愤,是这样吗?”则是综合了释义和情感反应两种技巧。⑧求助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咨询师可采取相应的“具体性”对策:问题模糊(比如我烦死了,我感到绝望等)、过分概括(求助者往往容易以偏概全)、概念不清。

45、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如何鉴定?(10分)

①发病时间不同(2分):急性应激障碍在创伤数分钟或数小时就可出现。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可延时数月至半年发生。

②症状表现程度不同(2分):急性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感知迟钝等。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感到痛苦,对创伤性尽力的选择性遗忘,一般不出现意识障碍。③预后不同(1分):急性应激障碍一般恢复良好,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时长时间不能恢复(1分)。

46.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2分)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1分)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1分)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2分)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2分)。47.咨询时怎样制定咨询目标?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根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通过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共同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并加以整合。

①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全部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听取求助者自述和他人介绍情况后,应进一步询问和观察,尽量全面地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尤其是要掌握求助者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内向还是外向等及其表现程度。应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求助者通常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因为这些因素有可能成为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根据需要,还应了解求助者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要了解事情发生的细节。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要确定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心理问题原因时,要避免先入之见。

②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比如,外表和行为;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思维内容;认知过程及功能;情绪;求助者对自己就诊的目的是否判断准确;对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他是否能观察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情感已经有了问题;等等,从而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③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要找出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从哪个问题人手。

④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有以下要素:具体的、可行的、积极的、双方可接受的、属于心理学性质的、可以评估的、多层次统一的。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⑤近期和远期目标的整合:心理咨询的大目标即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明确咨询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求助者的特殊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目标.在实施具体目标时,始终是以终极目标为指导思想的。

48.心理咨询师的效果主要通过以下机制起作用:①宣泄疏导感情而缓解情绪压力(生理心理机制):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从而,可以产生一个安全、可信任的咨询氛围,使求助者宣泄疏导感情而缓解情绪压力.②鼓励倾诉内心痛苦并针对性的指导(生理心理机制):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心理咨询师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具体的指导.③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④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并学会合理思维(认知主义):心理咨询时通过合理情绪等认知行为疗法,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凋节、行为改善.⑤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行为主义):心理咨询师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等行为疗法,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与焦虑.⑥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健康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师以来访者中心疗法,采用无条件关注、共感等理念,让求助者认识的内、外向世界,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信念,学习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心理咨询的疗效可视为咨询师、求助者与咨询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疗效。

49.转介:不适合的求助者:欠缺型,忌讳型,冲突型。

①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②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但说明理由时须尊重求助者,不可过于直率;③向该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④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原咨询师的信任而提供的隐秘;⑤原咨询师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不宜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50.归类解释与验证临床资料应考虑因素:①整理归纳首先考虑与处臵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②个体情况: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情况。③环境条件:求助者人际、工作、生活环境条件。④他人评价:对求助者一般印象、治疗情况评价。51.临床资料整理归纳模式

(1)一般资料:①该求助者婚姻家庭、生活居住状况(Now);②生活事件与原因;现状与过去比较;③该求助者对未来的愿望及相应依据(将来)。

(2)个人成长史:①该求助者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②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相关情况③该求助者以往解决相应问题的行为模式。

(3)目前状态:①该求助者个性特征相关特点。②该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作用。(4)心理测量:①求助者是否做过心理测量。②心理测量目的及测量结果。52.正确理解初步印象步骤

初步印象即初步诊断涉及三方面内容:①心理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②行为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③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形成大致判断。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按三步进行:①对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②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③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53.用案例说明心理评估过程及其结果

1.一般资料:①求助者的情况简介②咨访双方对话摘录③社会调查有关资料.④体验自述行为观察.⑤心理测量结果资料。2.对该案例的心理评估(八个方面)

①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恋爱婚姻家庭、心理成长发育、情绪情感反应、社交适应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因对母亲有一种想报复心理而感到痛苦。②自述与观察

③问题严重程度:联系具体症状表现给出哪个层级——轻中重。④相关资料

⑤验证资料可靠性。(经验证,上述资料可靠。分析如下:A.就事论事: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态度诚实。B.寻找相关: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与其母亲提供的相一致。C.迹象分析:会谈及收集到的资料得出没有迹象表明有其他引起心理冲突的原因从而否定资料可靠性。)⑥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幼时自尊心曾受到伤害,并形成了情结。⑦判断求助者心理障碍性质——按诊断流程形成大类小类诊断。

⑧心理障碍原因分析.A.问题一般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B.问题具体原因:躯体情况、人格因素、压力特点。

54.神经症诊断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神经症共同特征:☆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总称。神经症共同特点:①神经症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②神经症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③神经症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光有精神症状,没有躯体症状叫精神痛苦)④神经症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⑤神经症各亚型有其特征性临床相。⑥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⑦神经症患者社会功能相对良好。(相对于精神障碍而言)⑧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充分。☆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54.咨询阶段的划分:

①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②咨询阶段: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③巩固阶段:A.一次咨询的结束:做好此次咨询的小结和下次咨询的准备,包括布臵家庭作业,商定下次咨询的主题和时间等。B.整个咨询的结束: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做好追踪研究 55.如进行远期疗效评估,请说出其步骤和主要内容 ①社会接纳程度评估(求助者的社会适应程度)评估内容:行为表现和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包括跟人的来往,学习或工作方面的表现,跟家人的相处,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与能力。评估方法:家属或四周人的观察,咨询师本身的审查

②自我接纳程度评估:评估内容: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情况;性格方面的成熟情况.评估方法:求助者口头报告,量表评估

③随访调查(2分)评估内容:评价原来的诊断分析是否正确,帮助指导是否有效。评估方式:追踪卡,通讯,电话,面谈。1.行为疗法

治疗原理:①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来矫正求助者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②通过行为评价及行为学习程式,指导调动心理和行为能力,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新健康行为。

基本假设:既然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那么同样地可以通过学习方式消除不良行为和习得良好行为。

治疗原则:①对过剩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矫正以消退。②对不足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强化以增加。③对不适应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矫正以适应。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自我管理技术,模仿学习,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强化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沃皮)将其定义为: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

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

行为治疗的步骤:靶行为的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靶行为量化与标定;矫正目标的制定;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结束以及复发的处理。

2.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适应症:认知偏差、负性情绪、情感障碍。

操作步骤:明确治疗的靶目标(靶目标越具体越好,可以客观测量与分析)、监控靶行为(评定靶行为的基础水平。详细观察和记录该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特别注意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设计新的行为结果、(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实施强化(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设计一个渐进强化时间表,促使行为朝期望方向发展)。行为疗法基础理论: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和霍尔。这种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就称为行为治疗,最初是通过华生等人对儿童的动物恐怖脱敏发展进来的。根据这一原则而建立的第一个系统的行为治疗模式是50年代由沃尔甫提出的,称为交互抑制的系统脱敏法。第二种成分是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在治疗中的应用称为行为矫正,应用于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第三种成分称为认知行为治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思想的融合。

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被称为“赏罚法”的行为矫正方法,完全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求助者。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广泛应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矫治。

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①以奖励为手段建立某种行为,以惩罚为手段消除某行为②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

3.简述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和原理: 起源:沃尔普 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 原理是:交互抑制。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用放松取代焦虑。

系统脱敏法的过程是:①学习放松技巧(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②构建焦虑等级(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做到各等级之前差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效果取决于求助者本人)③实施系统脱敏(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继续放松)

注意事项:①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进行逐级脱敏训练。②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③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④有的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4.简述满灌疗法

⑴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0.5分),是暴露疗法之一(0.5分),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2分)。指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恐惧的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降低。

⑵满灌疗法的原理是:迅速地将求助者臵身于最恐惧的对象或情境中(2分),必然引起求助者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反应(2分),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咨询师不给予任何强化,任其自然(2分),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直到消除(2分),即所谓消退性抑制(4分)。冲击疗法总是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放在第一位。

(3)程序:(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体检):排除:①严重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癫痫。③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疾病⑤老人,儿童,孕妇及身体虚弱者⑥各种精神病性障碍(2)签定治疗协议。(3)治疗准备工作:刺激物、场地,应急药品。(4)实施冲击治疗:30分-60分钟 1日1次或隔日一次,2-4次

注意:通气过度综合症,晕厥或休克,求助者反复要求退出治疗,或家属提出取消治疗,经咨询师劝说无效时,治疗应立即停止。

5.厌恶疗法:指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使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来不适行为。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 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 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程序:①确定靶症状 单一。②选用厌恶刺激(强烈): 电, 药物,想象,其他(憋气,羞辱,光线,噪音,针刺)③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同步)注意:① 厌恶刺激应该足够的强度,但必须无害,安全,在严格控制条件下使用;②签订知情同意书;③靶症状要具体单一

6.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模仿法具体方式包括:生活示范;象征性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等。程序:①选择适合的治疗对象;②设计示范行为(示范情景尽可能真实,示范事件的顺序由易到难);③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注意:①学龄期市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段,更适合年轻的求助者。②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示范者与模仿者的共同之处越多,成绩越好。③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应该适时和恰当。

7.生物反馈法(主动参与过程)巴普洛夫 动物内脏条件反射,最早临床应用:夏皮诺

生物反馈疗法,就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身心疾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的生物反馈仪的分类: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反馈仪;皮温反馈仪;脑电生物反馈仪;其他如心率、血压等反馈仪。程序:①治疗前准备:a.设立专门治疗室b.咨询师熟悉掌握反馈仪的使用方法c.向求助者讲解原理,方法,特点和功效。求助者主动参与治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②诊室训练:进餐后30分钟开始训练;仰卧;安放电极(前额,前臂);测肌电水平的基线值;反馈训练。③家庭训练

注意:适应症:睡眠障碍;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经前期综合症,紧张性头痛,书写痉挛;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

禁忌症: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出现头晕,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症状的。

8.求助者中心疗法 实质: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程序:①确定咨询目标: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协调;更加信任自己;更适应;愿意使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②掌握主要咨询技术: 设身处地的理解(关注,言语与非言语交流,沉默);坦诚交流(并不固定角色,自发性,无防御性反应,一致性,自我的交流), 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③把握咨询过程7个阶段(佩特森):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对自己的经验是刻板固定的,采取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态度)(2分)。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流畅的谈论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能承担问题的责任。(2分)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3分)但还是没有情感的投入。能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很少承认自己当前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不能接纳。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2分)在表达过去的情感时很具体,很生动,对现在情感的表达还有些障碍。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2分)开始接受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且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内部的不协调与矛盾。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2分)第七阶段:求助者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2分)七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下一阶段的发展变化。整个心理咨询过程是求助者人格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灵活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并非相互割裂的,也并非区分十分严格的。

基本理论:①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人是可以信任的。②自我理论:A经验:指现象场,人的主观世界。B“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真实的个体,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C价值的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受内化的他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③心理失调的实质和治疗: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注意: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咨询治疗首要责任在于求助者;局限:初学者倾向于接受没有挑战性的求助者,只把精力放在反应和倾听上。

9.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M等。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双方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所有认知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其核心ABC理论是什么?基本步骤有哪些? 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是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适应症: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

治疗原理:(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2)核心是ABC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①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②B代表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③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强调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治疗的重点在于改变这些观念。

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必须,应该);2)“过分概括化”,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3)“糟糕至极”,即对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害怕,糟糕,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凡此种种,都易使人对挫折与精神困扰做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治疗目标: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①不完美目标: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具体目标)②完美目标: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的人生哲学。(终极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求助者达到以下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

治疗程序: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关系。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2)领悟阶段: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进一步的领悟对自己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a.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b.求助者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c.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源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产婆术的辩论技术)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常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c.停止想象,讲述变化过程。对求助者的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

③家庭作业:包括:RET自助表(ABCDE过程)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以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为主)。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自信训练,放松训练提高应付焦虑性情绪反应的能力,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提高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法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注意事项:假定人有一种生物的倾向性,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对有严重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不能达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着重认知取向,对年轻,智力高,文化高的人更有效,对拒绝作出努力,过分偏执,有领悟困难的人,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难以奏效;咨询师本身的信念与治疗效果有关。⑵贝克—雷米的认知疗法: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识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因此,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程序:①建立咨询关系(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双重角色)。②确定咨询目标:对错误认知过程和观念进行分析。③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使求助者注意被他忽略的经验,并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④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 演示 模仿。⑤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灾变驱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让求助者能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来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⑥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为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会如何获得这些体验的方法)。⑦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布臵家庭作业或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基本原理:贝克的认知疗法 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

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办事,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利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和缩小,个性化,贴标签,极端思维)5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识别自动化思维(提问,自我演示,模仿),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强调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渐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⑶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①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技术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景。②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③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景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④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⑤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具体应用,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改变环境情境。概念阶段;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4种行为干预: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自我指导训练);应用和完成阶段 怎样划分咨询阶段,并说出其主要内容(10分)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

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认知重组起关键作用,行为的改变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3个阶段:自我观察(重新概念化);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学习新的技能。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教案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理论模型)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五节

婚恋和家庭心理咨询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学科说明

1、为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提供最基本的相关知识;

2、是一门不太成熟的学科;

3、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获得的理论还十分有限;

4、咨询心理学的理论,大部分只是对临床现象所

作的观察和经验性的解释。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咨询心理学简史

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

1、高尔顿(1882)倡导测量、研究差异、提出相关。

2、卡特尔(1890)首发心理测量论文、常模比较。

3、韦特默(1896)儿童行为矫正诊所。

4、比内-西蒙(1904)编制第一个智力 量表。

5、帕森斯(1908)职业指导运动。

二、社会背景

1、四大源头 ﹡心理测量

﹡心理卫生:比尔斯(1907)

﹡职业指导运动:帕森斯(1908)、《职业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

2、重要标志

1953

APA规定培养标准及伦理纲领; 1955

正式颁发执业执照;

1956

指出咨询心理学的应有三方面的贡献:

①促进个体精神世界的发展

②促进个体与环境协调

③尊重差异,促进成员的发展

咨询师的目标:促进个体实现自我。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 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来 访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二、操作性定义

1、心理咨询的特征

﹡人际关系

﹡心理活动的过程

﹡特殊的服务行业

2、心理咨询的定义

①钱铭怡: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②本教材: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对心理咨询的描述(感悟性):

是“心与心的按摩”

是“生命的流露”

是“灵魂的对话”

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三、心理治疗

1、定义:

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各类 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咨询与治疗的异同

同:理论、对象、助人自助、良好关系;

异:咨询 — 非标准化

治疗 — 标准化

咨询 — 协商性

治疗 — 强制性

咨询 — 起源在美国

治疗 — 欧洲

咨询 — 硕士的专业训练

治疗 — 博士

第三单元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国家标准规定的职业能力有:

1、观察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表达能力

4、人际沟通能力

5、自我控制能力

一、专业知识

理论:6门理论课程

技能:3种技能

法律与职业道德:相关法律、伦理守则

二、思维方式

(一)唯物主义观点:

遵循自然规律依据事实工作。

(二)普遍联系观点:

1、心身一体的观点

2、心理、生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观点

3、整体性观点

(三)限制性观点

1、职责限制

2、时间限制

3、情感限制

4、咨询目标限制

(四)发展性观点

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三、咨询师的基本态度

中立性态度

1、能保持客观性

2、能使来访者增加信任感 3、使来访者感到被尊重

四、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

1、品格:具有利他、真实、朴素、踏实的人格魅力; 2、自我平衡能力: 3、善于容纳他人: 4、有强烈的责任心: 5、有自知之明。

第四单元

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一、简史 30年代:丁瓒,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

北京协和医院。50年代: 60年代:

80年代:翻译、引进。

新中国四个阶段:

1、启动阶段(1949--1965);

2、空白阶段(1966--1977);

3、准备阶段(1978--1986);

4、初步发展阶段(1987—现在)

二、现状

(一)职业化

1、社会化水平;

2、社会效益;

3、经济效益;

4、组织建设和信息沟通;

5、社会认可;

6、职业标准出台。

(二)需求和职业的差距

1、需求和学科的差距;

2、需求和从业人员的差距。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

专业化

职业化

市场化

本土化

未来有如下特点:

1、越来越本土化;

2、需求的广泛性和普及性是必然趋势;

3、职业化必将继续向前发展;

4、心理咨询职业与邻近学科逐渐区分开来。

要点:

1、心理咨询的定义

2、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基本态度、心理素质等)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

精神分析理论

概括为五个部分:

一、心理结构:

意识

— 心理结构的表层,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心理结构的中层,没有觉察,但可以唤醒

的意识中来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包括本能及原始冲

动和被压抑下去的记忆、动机、需要等,随时都企图得到满足。

二、人格结构

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心理动力

心理活动的驱动力是一种能量,来自生物本能。

早期

生本能:个体保存。

性本能:种族延续。

后期

生本能:

死本能:攻击、侵犯等

四、心理发展

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或区域的满足,构成 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1、口欲期

(0--1)

2、肛欲期

(1--3)

3、生殖器期(3--5)

4、潜伏期

(5--12)

5、生殖期

(12岁以后)

五、适应观点

人对环境的适应,会采取各种应对方式。

1、变相宣泄:性本能通过“隐性梦”来变相宣泄。

2、自我防御:指个体面临冲突或挫折时,在其心理

活动中具有自觉后不自觉地解脱焦虑,以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

焦虑分为三种(根源不同)

1、现实性焦虑

2、神经症性焦虑

3、道德性焦虑

防御机制:

压抑 投射 臵换 反向 合理化 升华 转移 等

防御机制使用得当:

解除焦虑,适应现实。防御机制使用不当:

虽然感觉不到痛苦,但却以症状形式 表达,形成障碍。

第二单元

行为主义理论

抛弃主观内省,将客观行为作为研

究对象。

一、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先驱)经典条件反射

华生:

(创始人)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 模式

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操作性条件反射

现行行为是先前行为的结果。(压杆—食物)

班杜拉:强调学习过程中,人自身的能动作用。

基本概念:

1、替代学习;

2、自我强化;

3、行为自控。

二、行为治疗

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 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

三、行为治疗的5个步骤

四、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系统脱敏法

模仿学习法

厌恶治疗法

强化法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

一、“认知”:

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

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

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

二、观点:

个体的认知活动,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

和行为,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困扰我们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三、认知疗法

改变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由

此解决心理问题。

﹡贝可 ﹡艾利斯

第四单元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和独特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有两大重要理论:

1、马斯洛(1908-1970美国):

以需要层次为基础的自我实现论。

2、罗杰斯(1902-1987美国):

以自我观念为基础的自我论

二、人本治疗法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

来的心理治疗法。所谓人本治疗法,是指以接受治疗的当事人为中心的一

种治疗方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是以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基础发展形

成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以来访者为中心,通过创

设和谐、自然、温暖的人际关系,协助来

访者认识自己,重建真实的自我观念,向

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发展。

第五单元

人性心理学

一、基本概念

(一)人性

即人的三种基本属性。

1、生物属性

2、精神属性

3、社会属性

(二)人性心理学

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

关系中,把握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三)心理动力

三种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全部

心理动力。

(四)个性心理

1、个性的形成2、个性的差异

(五)情绪与健康

三种人性基本需求能满足,则产生健康的正向

情绪,反之,则产生负向情绪。

二、对诊断、咨询、治疗的指导

诊断:全面收集三方面资料。

咨询:三属性失衡,使其恢复平衡。

治疗: 要点: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认知理论 人本理论 人性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一单元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

一、对象

1、发展性咨询对象

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 请求帮助的人。

2、健康咨询的对象

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遭到破坏,甚至达到“可 疑神经症”状态的人群。

3、康复性咨询的对象

曾经是精神病人,在临床治愈后,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康复社会功能,防止疾病复发的人群。

心理咨询对象的条件(马建青,1992):

1、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

2、内容合适;

3、人格基本健全;

4、动机合理;

5、有交流能力;

6、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

二、任务

﹡帮助正常人群化解各类心理问题; ﹡克服心理障碍;

﹡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 ﹡调整人际关系; ﹡深化自我认知,﹡强化适应能力;

……..促使个体成长的任务有五个方面:

(一)认识自己的内部和外部世界; 内部世界:

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按自己的意志来编排; 外部世界:

外界的客观现实世界,不随我们的意志而改变。

(二)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1913--)认为,不

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七点:

1、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个人必须受到他人的接纳、爱顾

和支持;

2、一个人若想有自我价值,他就必须是无所不能,而且在行

为表现上,必须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

3、社会上有些为非作歹的坏人,此等坏人必须受到严格的法

律制裁;

4、逃避责任与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两者比较,前者永远比后

者容易;

5、个人所希望的事情不能如愿以偿时,那将是可怕的伤害;

6、个人的一切不幸,不是环境所逼迫,就是别人所加害,个

人对不幸后果所带来的痛苦,实无能为力;

7、个人现在的一切痛苦,乃是由于过去的不幸所造成而现在 的一切痛苦,又会造成将来的不幸。

(三)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

1、面对现实:

遇到挫折和不幸,不逃避,回到现实,做当下的事。

2、应对现实:

用准确、合理的方法,对现实事件做出反应。

三种反应方式:

感性反应:对外部事件情绪化的应对;

理性反应:对外部事件用概念和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去应对;

悟性反应:对外部事件能以超脱的态度,站在更高的位臵上,用哲理把事物看穿。

(四)使来访者学会理解他人

﹡理解 — 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其水平随所揭露联系的性质和人的认识能力而异。

(五)增强自知之明

• 认识自我 • 接纳自我 • 发展自我 • 实现自我 • 与自己和谐相处

(六)协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形式分类和一般程序

一、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发展咨询 健康咨询 康复咨询

(二)按规模分类 个体咨询 团体咨询

(三)按时程分类 短程咨询(1-3周)中程咨询(1-3个月内)长期咨询(3个月以上)

(四)按形式分类 门诊咨询 电话咨询 互联网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

(一)资料收集 途径(方法)

内容(生理、心理、社会)

(二)资料的分析

(三)综合评估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制定方案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在不同年龄

阶段的心理特征背景下,解决相应的具

体的问题。

第一单元

幼儿 儿童 少年期心理咨询

一、婴儿期的心理咨询

﹡感知觉充分发展

﹡母语影响,(发音、语法)﹡建立密切的依恋关系; ﹡心理发展最大的威胁是

安全感没有满足。

二、幼儿期的心理咨

﹡心理活动充分发展,自主行为增加,语言与

词汇迅速增加与正确应用; ﹡游戏和口语是教育的核心;

﹡关注与自尊和自信相关的信息,成人的言语

和态度,对他们至关重要;

﹡情感表达不充分,心理障碍更多表现为行为

障碍,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

行为等等。

三、儿童期的心理咨询 ﹡思维迅速发展;

﹡学习和初级社会关系是教育的核心; ﹡促进和保护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错误的教育观念; ﹡教育背离基本宗旨; ﹡教育要尊重差异性; ﹡厌学情绪严重;

﹡特殊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四、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身心发展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矛盾; ﹡独立意识增强;

﹡第二反抗期的对象主要是父母; ﹡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关系; ﹡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 ﹡接纳和调整不良情绪; ﹡性科学的教育; ﹡正确面对早恋问题; ﹡网络成瘾(厌学者、孤独者)

﹡“不合群”,“孤僻”等只是暂时的外显行为; ﹡“目中无人,不服管”,多数由于成人管理无能所致。﹡反抗期的特质极易被看作缺点;

﹡最需要父母师长的尊重、温暖、理解和支持。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心理咨询

﹡重点高中 ﹡非重点高中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在:

适应新环境;

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人际关系

制定自我发展目标;

恋爱;

毕业、择业。﹡建立家庭

第三单元

中年人的心理咨询

﹡中年人有多重压力;

﹡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各种关系; ﹡家庭失败;

﹡对躯体、事业表现出不满; ﹡“职业枯竭”; ﹡“过劳死”

第四单元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生命衰退和毕生发展的不同观点; ﹡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距离; ﹡生活风貌个体差异极大; ﹡更年期综合症;(春蝶再生)﹡离、退休后的适应; ﹡再社会化;

﹡老年人精神独立是幸福是重要基础; ﹡空巢现象。﹡失落感,孤独感;

第五节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第一单元

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

一、爱情

1、定义:

是男女双方相互依存和性、情互相给予并彼此理解

和接纳的过程。

2、不同观点:

﹡爱情是非理性的事物;

﹡爱情就是纯精神之爱;

﹡爱情要满足人的三种属性的需要;

生物属性

性爱(性满足)三种属性

精神属性

情爱(心理满足)

社会属性

恋爱(依附满足)

二、爱情困惑与障碍的心理咨询

爱情是人类非理性体验,爱情自身不遵守理性的逻辑。

咨询中只能尊重来访者的主观

体验,使之认识自己的情感,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二单元

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爱与被爱是他们成年生

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

一、苦涩婚姻的缘由

婚姻:是被法律形式约束的两性关系。

是由浪漫爱情、道德规范以及法律责任、经济关系、家族社会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复杂联系。

二、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

1、结婚动机

(价值观)

2、恋爱时过度情绪化

(非理性选择)

3、角色适应

(多角色心理准备)

4、心理相容程度

(彼此的接纳)

夫妻心理冲突多由下列因素引发:

(p175)

(一)需求不满

1、自我价值、自尊心;

2、性的需要;

3、感情需要;

4、经济需求;

5、兴趣、爱好一致

(二)价值观不一致

(三)双方自我远离

(四)性差异

美满婚姻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双方必须要有完全平等的感情; ﹡必须不干涉双方的自由;

﹡必须保持双方身体上和精神上最完美的亲密友谊; ﹡对于价值必须要相近标准。

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我相信婚姻就是两人中间

最美好和最重要的关系。

(罗素

1872-1970 英国哲学家、文学家)

三、婚恋咨询的一般原则

1、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咨询,而不是仅从法律、道德角度进行咨询;

2、用爱情的定义去判断爱情的质量;

3、在来访者处于理性状态中进行咨询;

4、鉴别真假爱情;

5、爱情是追求性、情、依恋及道德满足的复合动机。

第三单元

家庭问题的心理咨询

一、家庭(心理学家的定义)

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是个体合情、合理、合法地满足三种基本需求的特殊社会功能组织。

二、家庭咨询主要原则

1、科学判断;

2、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

3、保持价值中立;

4、不替来访者作选择;

5、尊重来访者隐私权;

6、夫妻双方同时参加。

三、亲子关系心理咨询

(一)亲子关系的概念

1、自、然人的伦

血道

缘德

关关

系系;

(天定)

2(自定)

3、法定的养育、监护和赡养关系

(法定)

(二)亲子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

良好亲子关系的三个基本条件—

1、亲、子双方对亲子关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2、对人伦道德有端正的态度;

3、有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

家庭教养方式—

1、权威型:

2、放纵型:

3、民主型:

﹡孩子问题主要来自父母、家庭; ﹡亲子关系要平等、尊重; ﹡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调整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推荐研究者:

李银河

社会学家 吴阶平

性医学专家 潘绥铭

性学研究专家 张北川

同性恋研究专家 刘达临

中国性文化研究专家

第一单元

人类性科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性是人类繁衍的基础;

2、性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

3、人类的性科学由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医学

和性心理学构成;

4、人类的性由三种因素构成:

①性的生物因素:遗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②性的心理因素:性需求、动机、态度、认知、情绪和经验等。

③性的社会因素:家庭、宗教、人际、道德和法律等。

二、人类的性特征

(一)性的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与性有关。(克隆人、试管婴儿)

(二)功能多样性

1、生殖需要;

2、夫妻关系的纽带;

3、满足心理需要,维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4、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三)选择性和排他性

(四)责任性

(五)文化和社会的制约性

三、性道德与性态度

(一)性道德

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对性行为的规范。

1、具有控制功能和调节功能

2、性道德的多样性

①多样性

②一致性

③继承性

④双重性

3、现代性道德的特点

①严肃性

性行为应在婚姻内进行;

性行为应是双方爱情的表达; ②平等

性行为过程双方自愿;

性行为双方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③科学

医学原则

生理学原则

性心理学原则

(二)性态度

三因素构成

﹡性认知:对性规范和性知识的认识。

﹡性情感:对性行为的情绪体验,即对性生理反

应的主观感受。﹡性行为倾向:对性行为的期待和意向。

第二单元

性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

健康性心理的基础

一、合理的性动机

1、符合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2、建立在爱情之上;

3、遵守道德原则;

4、不背离具体的文化要求;

5、是自觉、文明和科学的动机。

﹡合理的性动机应是情、理、法三者的统一。

二、科学的性知识

包括如下内容:

﹡性生理知识 ﹡性心理知识 ﹡性道德知识 ﹡性行为操作知识 ﹡性行为的各种内在规律

三、健全的性生理

﹡人类的性行为有其自然的生理基础;

﹡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性行为都有较大影响;

﹡药物依赖、过量饮酒和抽烟对性行为有不良作用; ﹡无节律的生活会降低和谐性行为的质量; ﹡健全的性生理是和谐性行为的基础;

四、良好的心理状态

﹡人类性行为是其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部分; ﹡情绪状态和注意状态是维持性行为过程的重要条件;

﹡整个性行为过程都处在复杂的情绪情感的体验之中。

五、高尚的性道德

﹡性行为以夫妻忠诚、以爱情为基础; ﹡性行为必须双方自愿;

﹡性行为应遵循利他(她)的道德原则; ﹡遵循相互尊重和彼此满足的原则; ﹡双方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六、恰当的环境

﹡私密的空间; ﹡安静舒适的环境;

﹡色彩、温度、音乐、温度、气味等温馨元素。

第四篇: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第三章

第三章

婴儿期

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都拉)。该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2、前运算阶段。(2~6、7岁左右)。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左右)。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及以后)。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埃里克森”:1.婴儿前期。

2、婴儿后期。

3、幼儿期。

4、童年期。

5、青少年期。

6、成年早期。

7、成年中期。

8、成年后期。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实践的准备阶段。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定者——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

新生儿出生后就已经具备对环境中的一些刺激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是先天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这是最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其分为两大类“

一、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二、被认为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有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到外发展的近远原则,还有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婴儿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

1、模仿学习。

2、条件反射学习方式。(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婴儿的认知发展: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

婴儿的记忆 按内容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婴儿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经历三个水平:

1、无效尝试。

2、有效尝试。

3、无需尝试而直接成功。

婴儿的发音,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3岁末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3、4岁儿童的词汇量发展最快,幼儿期平均每天增加数个词。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分4个阶段。

婴儿依恋的3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游戏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1、机能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规则性游戏。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为3个阶段:

1、非社会性阶段。这主要是指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2、平行游戏。

3、社会性游戏。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5岁以前儿童难以运用记忆策略。幼儿后期能运用视觉“复述”策略。

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这被称为自我中心现象。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言语发展的集中表现,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发展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使儿童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关爱、严格要求、民主)

2、同伴关系因素。

幼儿认同的对象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

3~4岁是第一逆反期,因个体发展的需要会有所提前或延后。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着。

1、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2、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童年期

童年期的学习一般特点:

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3、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学龄儿童的记忆策略: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8岁左右儿童特殊的自我中心式表现是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专制。自我控制能力(罗滕伯格)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学会等待。

儿童按照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视的儿童。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青春发育期

生理发育加速

1、身体成长加速。(身高快速增长)

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

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第二性征的出现)

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1、心理生物性紊乱。

2、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 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少年期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少年期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排中律的成绩低于同一律和矛盾律。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其发展的特点: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情绪变化;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是以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两个概念来表征。第二逆反期:

(一)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3、观念上的束缚。

(二)反抗的主要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有迁移性。

(三)反抗的形式。

(四)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可挂现实。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二)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评性的发展。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是自我概念的发展。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即自我认同感。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柯尔伯格)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 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 功利取向。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 好孩子取向。阶段4 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 普通道德原则取向。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中年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这个时期个体将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型。

2、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1、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2、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3、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适应学说认为,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的改变。人际交往增多会减轻老年人的不安感,也可以从朋友的反馈中增加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作为一种适应手段,老年人必须杜绝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感知觉是老年期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

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一、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

二、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三、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1、老年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

2、老年人记忆障碍是编码储存盒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

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绪论

1、简述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2、简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客观现实才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

也就是说,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

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是什么?

人们认识到,很难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况出心理现象的本质,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把主意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结束了学派之争,却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二战之后,一些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发现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产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认为人又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即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简述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2、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是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大脑的主要结构。

大脑也叫端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大脑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纵裂的底上有个大的横行纤维束胼胝体,把大脑两个半球连接起来。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叫大脑灰质或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大脑的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叫大脑白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叫基底核。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4、简述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有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5、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左右手的分工形成之后,右利手的人如果左半球受损伤,言语功能便会发生障碍,而且难以在右半球再建立起言语的中枢。

6、简述布洛卡的发现。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发音器官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患者保留了听懂别人说话,以及写字和阅读的能力。这个发现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所以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被叫做布洛卡区。

7、简述Spery,R.W的割裂脑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即切断病人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把两个半球分裂开来。两个病人都是右利手,手术前都能用左手和右手写字和画画,但手术后,他们只保留了右手写字,左手画画的能力。因此这时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该结果进一步证明,对右利手的人来说,4、简述视觉的适应。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可见光。视觉适应中最典型的是暗适应。所谓暗适应是指由于长时间在暗环境下工作而使得视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一般要30~40分钟,光适应只要一两分钟就能完成。暗适应后不小心受了光刺激,暗适应就被破坏。光适应的过程就是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暗适应就是视紫红质重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8、巴浦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几个基本规律?(1)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的,有时条件反射也会受到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等。(2)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3)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诱导、相继性诱导。(4)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1、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

2、简述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即ΔI/I=K。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韦伯分数下降。

3、简述费希纳定律。

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不是刺激的物理量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也增加一个单位。费希纳认为可以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S=KlgR。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新合成的过程。

5、简述色觉异常及其成因。

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分辨不了颜色,这就是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途径:男孩的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只有当父母都是色盲时,女儿才会是色盲。所以男性色盲远远多于女性色盲。

6、简述人类听觉感受性的特点。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内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但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听觉感受性可以分为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7、简述生理零度的含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8、简述内脏感觉的主要内容。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当各种内在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9、简述痛觉的生物学意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即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所以,痛觉是最难于适应的。没有痛觉是很危险的。

10、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其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11、简述双眼视差的概念。

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12、简述似动现象的概念。

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13、简述错觉的种类。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有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

第四节

记忆

1、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2、简述遗忘进程的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遗忘进程具有如下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即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里遗忘的速度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一两天以后,保存量的变化就不大了。

3、简述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

(1)瞬时记忆特点: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容量很大,但保存时间很短;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特点:容量有限(5-9);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是无限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如果不是有意回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会被意识到;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4、简述想象及其与表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想象就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但却和表象有本质的差别。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1、简述思维及其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正常成人思维活动和相互间思想交流得以实现的工具。但它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依附于个体而不是整个社会。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人们在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采用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3、简述言语中枢及各言语中枢的功能。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层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工。言语活动包括说、听、写、读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在大脑皮层上也分别有参与这些语言活动形式的皮质部位,就是言语中枢。主要包括: A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主管说话机能,受到损伤后,会出现表达性失语症。B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主管听力机能,受到损伤后,出现接受性失语症。C视觉性言语中枢:主管阅读,受到损伤后,出现失读症。D书写性言语中枢:主管书写功能,受损后,出现失写症。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1、意识的定义是什么?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2、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于睡眠的四个阶段完成之后,这一阶段,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持续大约5~10分钟。下一次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比第一次长。

3、注意的特征是什么?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的区别是什么?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被动)

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主动)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1、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以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起主导作用,有些处于从属地位。动机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动机的效果。一般来讲,动机和效果之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2、简述定势的概念。

所谓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既可以由人的知识经验引起,也可以由刚刚发生的事情引起。

3、简述缺失性需要和生长需要的特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性需要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它们的满足与否直接关系的个体的生存,因此被称为缺失性需要。

生长需要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高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此被称为生长需要。生长需要时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出现的。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1、表情的性质是什么?

表情就是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就无法表达。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所以,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的要点?

情绪不是伴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适应环境的独特作用。

4、简述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有四个: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5、简述情绪状态的分类。

按情绪状态,即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心境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情。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6、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即分析行动目的和行动计划的确立;执行决定阶段,即采取行动实现目的。

7、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2)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产生的冲突。(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的目标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4)双重趋避式冲突: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利有弊,而产生的冲突。

8、简述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有深刻认识,能自觉支配自觉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坚韧性(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自制性(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

第九节

人格

1、简述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其特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人格的结构是什么?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3、简述能力及其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但不能简单地用知识技能当作标准来比较人们的能力高低。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4、个体能力发展差异的表现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类型的差异;发展早晚的差异。

5、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指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2)环境和教育因素: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学习,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能力发展的基石,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8、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异的。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将人格类型分内向和外向两种。荣格根据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还是外部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人格特点是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极端内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多为中间型的。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虽然过于简单,但比较切合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传广泛,影响较大。

7、简述性格及其结构。

A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B一般来说,可以从性格的组成部分来分解性格,这是性格的静态结构;还可以从性格结构的几个方面的联系上,从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来考察性格,这是性格的动态特征。C性格的静态特征包括:态度特征(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对自己行为自觉进行调节的特征)、情绪特征(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理智特征(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动态结构: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态度直接表现出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同时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特征,由此可以预见到其他的性格特征。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

9、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其中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数量不多。

奥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6、气质类型的学说主要有哪些?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的体型说,日本古川竹二的血型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的激素说。

10、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也会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另外,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其中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派生出来的。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卡特尔还提出,有些特质是关于人格的动力的,它们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目标去行动的动力特质,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多年研究后,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11、简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对人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也因此,他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精神质。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奥斯卡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艾萨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这个坐标涵盖了各种人格特质。每个维度上不同程度表现的结合,又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正好对应于坐标的四个象限。这四种类型正好和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G.F.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54年提出的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侧重社会学的 艾尔乌德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勒温的行为公式是什么?

勒温1936年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即行为时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也就是说,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简述美国学者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历史阶段的划分。

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年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即启蒙期,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是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经验描述阶段,即形成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证分析阶段,即确立期,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4、价值中立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价值中立原则要求研究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不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研究者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并从一定的假设出发的,其个人好恶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

5、简述问卷设计的原则。

问卷设计时必须注意的原则有: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6、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起源于行为主义。1963年班杜拉和沃尔斯特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论的不足: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社会学习论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2)社会交换论

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年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上。霍曼斯认为,从这些命题出发,可以解释作为交换过程的人类全部的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互动中收益与代价平衡时,互动就可以维持。

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入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3)符号互动论

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

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4)精神分析论

始于19世纪末,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有: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20世纪30年代,一些精神病专家在精神病成因的解释中,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主要有霍妮的“文化因素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1、简述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是什么?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体、参照群体。

3、什么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4、简述角色扮演过程的三个要素。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角色领悟:即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

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5、简述自我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心理自我的形成阶段大致虚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1、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知觉概念有何异同?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社会知觉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认知过程。

2、简述图式的概念及作用。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新的图式。

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即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

3、什么是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4、什么是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就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以偏概全,一俊掩百丑)

5、什么是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往往有消极性质)

6、简述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7、行为原因的主要分类是什么?

有三种主要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8、简述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自己掌控)。对另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外界掌控)。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1、简述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社会动机。

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随着难度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影响亲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起源于依恋。

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情境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情绪因素(畏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出生顺序(长子或长女的合群倾向更明显)。

4、简述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

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起成就动机的强弱。成就动机高,抱负水平就高。抱负水平还与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有关。

5、侵犯的构成是什么?

侵犯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6、简述挫折-侵犯理论。

最初在1939年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该学说的要点是:

(1)侵犯强度痛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1941年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7、简述嫉妒的概念。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其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

第五节

态度

1、态度的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C(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情感A(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性B(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三个成分。

态度的三种成分也被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2、简述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其次,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

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3、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受外因控制。

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等,主动趋同于对象。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4、简述态度转变模型的要点。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 ∣ ∣ ∣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 ∣ ∣ ∣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从给模型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首先是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第二是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时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是接受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 第四是情境因素: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态度转变的效果。

5、简述社会交换论对态度及其转换的解释。

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未必能意识得到。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1、简述沟通的概念及分类。

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

2、简述目光及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

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可以说,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当然,持续“盯人”,也会让对方感到压力甚至不快。

面部表情时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来自面部的信息,很容易为人们所察觉。但经过训练,人可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肌,因而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状态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不一致。面部表情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

一般情况下,目光与面部表情时一致的,均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些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3、简述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4、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5、简述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

(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等。

(3)对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和被动):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释放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

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6、人际吸引的层次有几种?都是什么?

人际吸引时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7、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局面。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

第七节

社会影响

1、简述从众的概念与功能。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的功能:从社会角度看,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从个体来看,从众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2、简述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简述塔尔德的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1890年出版《模仿律》,提出三个模仿律: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就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

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4、社会感染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1、简述爱情的概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具有以下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

2、简述爱情发展阶段的社会交换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互惠(交换收益)、承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制度化(制定契约)。

3、简述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夫妻关系式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4、影响夫妻心理冲突的因素是什么?

(1)需求不满

包括: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受损。一方或双方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在休闲爱好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

(2)价值观念不一致(3)远离的“自我”

表现为: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

(4)夫妻的性差异

5、简述家庭的结构。

家庭的结构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

家庭的结构模式有四种: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夫妻和两对或以上已婚子女)、其他家庭(丁克家庭)。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2、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4个方面: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

发展的基本原理。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4、横断研究的定义是什么?

横断研究是在短的时间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人力和时间。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5、纵向研究的定义是什么?

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相同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生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在于:样本少,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6、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什么?

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做出的能动作用。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

7、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皮亚杰认为他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8、守恒的含义是什么?

守恒的含义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9、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的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的品质)

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的品质)、童年期(7~12岁)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的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

10、简述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内容。

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相比,明显地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11、简述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12、柯尔伯格理论中环境和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柯尔伯格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

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道德判断中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阶段。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认识超越了法律,具有了更高的道德原则。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2、成熟和训练的关系是什么?

成熟时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简述视崖的含义。视崖就是深度知觉。

4、简述直觉行动思维的含义。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5、简述社会学习说的内容。

社会学习说是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中的一类。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6、简述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内容。

乔姆斯基是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物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为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言语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7、简述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婴儿气质类型说。

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外三种: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其他是混合型。

8、简述鲍尔比(J.Bowlby)等的婴儿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

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9、自我意识的含义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10、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是什么?

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是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1、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2、简述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3、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是什么?

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4、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5、简述哈特普(W.Hartup)对攻击行为的分类。

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以攻击为手段,达到伤害以为的目的)和敌意型攻击(目的就是打击伤害他人)。

6、简述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

大约发生在幼儿三四岁时。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1、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是什么?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2、组织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是把要记忆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归类和系列化。

3、简述元记忆的含义。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4、简述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直观形象水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7~8岁

形象抽象水平(概括的特征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8~10岁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概括的属性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接近科学概括)

5、小学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的表现是什么?

儿童掌握类别体系化这一逻辑推理规则的表示是,可以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掌握序列化的儿童能按物体的相对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

6、简述蒙达•哈特尔(1982)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

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7、简述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简述青春期的年龄范围。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

2、简述生长发育的第二加速期。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就是第二发展加速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3、青春期思维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青春期思维的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表现在:具有了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同时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这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4、简述第二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大致发生在初中时期,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延续阶段。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反抗的表现形式有: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其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成人感和办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心理方面,是因为发展的不协调,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而引起反抗。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是什么?

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呈上升趋势。

2、简述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

帕瑞认为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不再不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由于出发点不同而都可能是正确的。

3、简述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的含义。

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

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二者都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4、简述安托露丝(Toni Antonucci,1994)“人生护航舰”(convoy of relationships)的含义。

“人生护航舰”指的是青年人建立的亲密感,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一个保护层,按亲密程度依次是:夫妻、家人、朋友。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1、更年期的含义是什么?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一般在50岁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之分,女性年龄早于男性。

2、中年期人格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人格变得较为成熟。

具体表现在: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3、中年人人际关系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与领导和同事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父母需要赡养和照顾,与父母经常沟通情感;由于子女独立自主,父母不由地产生失落感、寂寞感等;与朋友交情越来越深。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1、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发展较早的,减退也早;

(3)心理发展总是由发展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三者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要素。

2、老年期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是什么? 感知觉是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

3、简述库伯勒-罗丝(E.Kǖbler-Ross)对死亡过程的阶段划分。

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是目前对死亡描述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但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人格方面可能有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有互相转换的可能。这一可能,也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下列缘由造成的: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由于“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控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若压抑力不足,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了一个“潜能”的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其区分

1、简述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统计标准、内省标准及其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的四类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

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是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内省经验标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

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认为此人有心里障碍。

2、心理学区分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是什么?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1、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感觉减退:由于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长带有恐怖性质。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等。

(3)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事客观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分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简述思维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1)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症状有: 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非常简单。但回答时语速

并不减慢,是和思维迟缓鉴别的要点之一。

另外还有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等。

(2)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临床常见类型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知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摆脱,但摆脱不了。常伴有强迫动作。多见于强迫症。

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坚持这种观念而不能自拔。

3、简述记忆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记忆增强:病理性的,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有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错够: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断的经历。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4、自知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证之一。

5、简述情感程度障碍的临床特点。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包括四种:

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因而经历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同时,自我评价甚高。有的情感高涨患者易激惹,情绪容易波动。

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因为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而变得喜欢安静独处。愉快感缺失,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要差,自我评价过低。可有自罪妄想,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焦虑: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杀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

恐怖:遇到特点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脱离特定的环境或事物时,紧张恐惧的心情随即消失。多见于恐怖症。

6、脑器质性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脑器质性损坏的情感障碍主要有四种:

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

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强制性哭笑: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高兴的原因,因此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7、意志障碍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意志障碍的类型包括:

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是“虎头蛇尾”,结果是一事无成。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所谓的证据或到处控告等。

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严重时患者甚至连自卫、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时,也可见于痴呆患者。

意志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一种是抑郁状

态患者,因为情绪低落而至意志消沉,患者能意识到自身的变化,自知力可能部分存在。一种是意志减退,即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8、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强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

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2、如何界定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确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协调。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精神运动性抑制的类型包括:

木僵: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唾液顺着口角外流。可分为紧张性、抑郁性、心因性、器质性木僵。

违拗:对于别人要求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作主动性违拗。如果只是对别人的要求不做出任何行为反应,称作被动性违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蜡样屈曲: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此外,还有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等。

9、强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强迫动作时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例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地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为此感到非常痛苦。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1、简述精神分裂症与常见亚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常见类型有:

青春型:以连续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

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

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3、躁狂、抑郁与双向障碍的特点是什么?

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有,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

缓。发作形式有: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简述神经症及其主要类型。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恐怖症、焦虑症、强迫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5、简述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分类与表现。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一场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

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障碍: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

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6、简述人格障碍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

2、衡量心理健康的三类标准时什么?

许又新1988年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去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

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7、简述性心理障碍及其分类。

既往称为性变态,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

包括三种类型:性身份障碍(异性症)、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8、简述心理生理障碍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超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1、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是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3、心理咨询与精神病诊治的工作区别是什么?

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是否有精神障碍,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前者是为了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后者是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1、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与特征是什么?

健康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至今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甚至只能说还刚刚处在婴儿阶段。它是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产物,站在心理学立场,可以说它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可以将其解释为“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一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大致也是围绕着上述四个方面展开的。但,迄今为止,健康心理学扔不具备完整的概念体系,没有一般性定义,只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因此,它的研究工作和涉及的领域,主要在实际工作方面。到现在为止的工作领域大致有3个方面: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简述许又新关于“神经症”分类的观点。

许又新1993认为,对精神障碍的评价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即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分类进行评价,这就是用处和效度。

2、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一型——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其诊断条件为: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3、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二型——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会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其诊断条件为: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4、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三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他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单没有严重的人格缺陷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1、压力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2、简述压力源的种类及其特征。

压力源按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

生物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精神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另一类是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等。

3、简述评估压力源的社会再适应量表。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是霍尔姆斯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经实践检验,该量表有一定实用价值。“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较容易罹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以及小感冒”。量表中的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关”。另外,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的累加,效应就更明显,由于遭遇者的整体免疫功能降低,极易患病。

任何量表都有其局限性,在使用该量表时,也应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应当严格按操作程序实施,控制好条件。单纯地使用量表做出诊断,有相当的危险性。必须密切联系临床症状的性质,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指标,综合地来评估和给出确定诊断。

4、简述灾难综合症。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PTSD(创伤后压力失调),这类情况被Lifton(1968)和Erikson(1976)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

(1)惊吓期

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

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3)康复

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5、简述塞利的压力适应阶段及特征。

1956年,内分泌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此阶段,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

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该阶段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是: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

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

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已无法继续抵抗压力。

进入第三阶段后,如果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那一个能量资源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这是,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可能的。

6、压力的中介系统及其功能是什么?

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减,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可以产生某些改变。

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消减功能,使事件的相对强度降低。

7、简述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有两种:

(1)具体支持当事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增加对应压力事件的物质条件。

(2)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使当事人在困难时期不感到孤独无助,从而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稳定情绪。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作用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

第五章

心理测量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测量的元素。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包括三个主要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测量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是参照点和单位。

2、心理测验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3、简述心理测验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心理测验是心理咨询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手段。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性质,过程的正确认识,熟练掌握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还有赖于对求助者心理特性、行为问题性质的正确评估和诊断,以便于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和行为矫正训练。因此,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运用较多的有3类心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量表。

4、简述世界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是1904年,作为法国教育部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公立学校总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方法)委员之一的比内,极力主张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和发现智力落后的儿童。经比内和助手西蒙的精心研究,1905年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介绍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尽管粗糙,但却是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第二节

测验的常模

1、常模选择的步骤是什么?

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主要步骤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对测验的使用者来说,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适。因为标准化测验通常提供许多原始分数与各种常模团体的比较转换表,被试的分数必须与合适的常模比较。而且有时能够适合的常模团体不止一个。

2、取样的定义是什么?

取样就是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3、简述常模的定义及类型。

常模就是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

常模的主要类型有: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等。

4、简述智力年龄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智力年龄是在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个分数就叫做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是年龄量表上度量智力的单位。

计算方法就是将儿童在测验上得到的分数与各年龄组的一般儿童比较得出年龄分数。即先算出基础年龄(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把在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加在基础年龄上,得出智龄。

5、简述离差智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到的标准分数,为使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位100,标准差定位15。所以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指标。IQ10015z'=100+15(X-X)SD100

公式中,X表示被试的量表分数,X表示被试所在年龄水平的平均量表分数,SD表示这一年龄水平被试的量表分数的标准差。

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原始分数与IQ值的对应关系计算出来作为常模表,使用时可以在常模表上按其年龄直接查出智商。

6、简述剖面图表示法。

剖面图是将测验的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面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

第三节

测验的信度

1、简述信度的理论定义及操作定义。

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数的方差)的比率。即:rS2TxxS2

X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1)样本特征

受到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和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

(2)测验长度

一般来讲,测验越长,测验的测题取样或内容取样就越有代表性;同时,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但增加测验长度的效果应遵循报酬递减率原则,测验过长有时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

(3)测验难度

难度对信度的影响,只存在于某些测验中,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对于人格测验、兴趣测验等不存在难度问题。

(4)时间间隔

只对重测信度和不同时测量时的复本信度(重测复本信度)有影响,对其余的信度来

说不存在时间间隔问题。

第四节

测验的效度

1、简述效度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

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组测量中,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方差(或称有效方差)与总方差的,即:r2xyS2比率VS2 X2、简述效标效度评估方法的种类。

效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对其进行评估时,比较常用的有3种方法:

相关法

是评估效标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求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间的相关,这一相关系数称效度系数。

区分法

是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区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法。

命中率法

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

3、简述测验本身因素对效度的影响。

测验取材的代表性、测验长度、试题类型、难度、区分度以及编排方式等都会影响效度。要保证测验具有较高效度,要做好以下几点:测验材料必须对整个内容具有代表性;测题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误差的题型(如是非题);测题难度要适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测题长度要恰当,即要有一定的测题量;测题的排列按先易后难的顺序。

第五节

项目分析

1、简述项目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测验的项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包括考虑内容效度,题目编写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对题目难度和区分度等进行分析。

2、项目区分度的定义是什么?

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是评价项目质量和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测验效度的重要因素。

第六节

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1、命题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测验命题时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则:

内容方面:要求题目的内容符合测验的目的,避免贪多而乱出题目;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符合测验

计划的内容,比例适当;题目间内容相互独立,互不牵连,切忌一个题目的答案影响对另一个题目的回答。

文字方面:使用准确的当代语言,避免使用生僻的字句或词汇;语句要简明扼要,既排除与答案无关的因素,又不要遗漏答题所依据的必要条件;最好一句话说明一个概念,不要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2、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所规定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1)通过关心人的动机、情绪的调节,进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

(2)通过发展人们必要的能力、动机,帮助个体与环境协调;

意义必须明确,不得暧昧或含糊,尽量少使用双重否定句。

理解方面:题目应有确切的答案,除创造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外不应具有引起争议的可能;题目的内容不要超出受测团体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题目的格式要不被人误解。

社会敏感性方面:应尽量避开社会敏感性问题。

2、简述选择题的结构。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题干就是呈现一个问题的情境,一般由直接问句或不完全的陈述句构成。选项就是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常常是包含一个正确答案,若干错误答案。

第七节

心理测验的使用

1、选择测验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选择测验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所选测验必须符合测量的目的;所选测验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简述测验分数的影响因素。

由于被试本身的变化给测验分数带来的影响而造成的误差是最难控制的,这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应试技巧和练习效应

对测验的程序和机能熟悉程度不同,所得分数便不能直接比较。

动机与焦虑因素

参加测验的动机不同,会影响回答问题的态度、注意力、持久性以及反应速度等,从而影响测验成绩。

反应定势

亦称反应风格,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能力相同的被试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韦特默对临床心理学的贡献。

韦特默在1896年就进行了儿童行为问题的健康咨询,19世纪末时提出了“临床心理学”概念,并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07年创办了专业刊物。由于他当时肩负着废止童工的社会职责,所以提出了就业之前必须经过心理测量的建议。这无疑为后来咨询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开辟了阵地。

(3)正确地利用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所有成员的发展,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3、简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2001年8月国家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给出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4、简述威尔森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威尔森1949将心理咨询解释为: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这里的A就是咨询师,B就是求助者。

5、简述咨询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与态度。

正确的观点与态度是心理心理咨询的关键。(1)唯物主义观点

(2)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整体性观点。

(3)限制性观点:包括咨询师的职责限制,时间上的限制,感情限制,咨询目标限制。

(4)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心理问题有无个人史问题;咨询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到求助者。

(5)中立性态度

6、咨询中保持中立性态度的意义是什么?

在心理咨询的全部过程中,咨询师对咨询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其问题有正确的了解,并有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中立性态度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可以增强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1、简述精神分析学说的五个主要观点的内容。

(1)关于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由于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无法直接得到满足,通常被压抑

在无意识领域之中,但仍极其活跃并随时企图得到满足。

前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其功能是从事警戒任务,由一些现实经验构成。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面向外部世界,由外在世界种种文化内容构成。弗洛伊德强调深层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此理论又被称为“深层心理学”。(2)关于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2、简述精神分析的结构观点对人格结构的划分。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现实原则”活动,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基于个体保存的本能,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三部分。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现实原则”活动,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基于个体保存的本能,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自我会按“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是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超我一旦形成,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即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有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3)关于心理动力

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即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4)关于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性欲,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5)关于适应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形式不同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变相宣泄,是应对性本能的一种方式。自我防御是对安全问题的应对。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

自我会按“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是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超我一旦形成,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即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有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2、简述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的主要内容。

认识-领悟疗法,实际上是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某种停滞,并认识到这类心理发育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这些滞留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何等不相容、不合理,最后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的。

4、简述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5、简述行为治疗技术的特点。

行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精心分析、评估的对象不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而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做靶行为。在治疗前,先要对靶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然后,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其中,方案的每一步都有进行评价,并且评价指标力求一致,这样便于重复。

6、简述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不同之处。

行为主义心理学注重的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

认知心理学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重要的。

7、简述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实质上是求

职者和咨询师之间,以存在-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为准绳,围绕着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自由地”讨论。通过这种讨论,使求职者接受人本主义哲学理念。创立这种咨询手段的人坚信,只要相信了这种人生哲学,就能解脱自身的一切苦闷,无限的“潜能”便可迸发出来,推动求助者直逼“自我实现”的顶巅,5、简述咨询方案的制定应包括的内容。

求助者的概况(人口学资料、主诉、亲属介绍、临床观察等);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协议;确定使用的咨询、治疗方法;确定咨询的步骤和阶段;确定阶段性咨询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确定最终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确定预后;确定咨询意获得“自我高峰体验”。

8、简述人性心理学关于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则。

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性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按这种理解,人性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就不能停止在症状学的水平上。应当全面收集与三种基本属性相关的资料,经过对比、综合,最后在症状的背后,从人性的内涵中找到造成症状的主、次原因。所以,人性心理学咨询、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人性中的各类失衡状态,使它们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的状态。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1、简述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2、简述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启发、鼓励和支持求助者建构合理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公开和直截了当的形式,如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含蓄的、间接的或暗示性的方式,如使用类比、列举他人成功的事例等等。

3、简述心理咨询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发展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咨询 按咨询规模:个体咨询、团体咨询

按咨询时程:短程咨询、中程咨询、长程咨询 按咨询形式:门诊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

4、简述心理咨询中鉴别诊断的主要内容。

鉴别诊断,主要是为了防止误诊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症状定性——按症状的表现确定其性质。

症状区分——将已经定性的症状和在现象上与其相近、性质相类似的其他症状做细致的区分,并做出明确判断。

确定鉴别诊断的关键症状和特征。

按现行的症状诊断标准,进行鉴别诊断。

外和失败的对策及措施;确定本方案允许意外修改的可能范围。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1、3岁以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2、简述少年期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人,特别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对其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他们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除学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入学以后成人的错误对待,特别是教师的错误对待。

3、简述造青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适应不良和超负荷的压力是造成青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4、简述中年人心理问题的特点。

在社会、家庭和自我的需求的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是中年人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5、简述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交往减少而产生的孤独感。

第五节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1、简述婚恋问题咨询的一般原则。

(1)必须遵守与婚恋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但是,与求助者的会谈内容,应当是法学、伦理学之外的心理知识。

(2)在心理咨询中,对恋爱问题,必须依据爱情的定义去判断爱情的质量,而后才能进行疏导。

(3)如果求助者处在非理性的恋爱生活中,应当用理性来警示他们,不要在“爱”的大漩涡中沉入海底。

(4)恋爱是利人利己的事情,是否利人同时利己,是鉴别真假爱情的试金石。

(5)人类两性间的爱情行为,其背后是“复合动机”。同时追求性、情、道德满足的“复合动机”是正确的。

2、简述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则。

(1)面对夫妻关系造成的家庭问题,判断“家庭破裂”或“死亡婚姻”,必须小心!

(2)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

(3)咨询师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揣摩求助者的看法,必须以求助者的看法为核心展开讨论。

(4)只向求助者摆出几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替求助者进行选择。

(5)必须为求助者绝对保密。

(6)无论属于婚姻中的哪类问题,必须尽量坚持夫妻双方同时参加咨询,特别对性生活有关的问题更要如此。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1、简述人类性科学的五个内容。

人类性科学是五门科学的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分别是: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医学和性心理学。

2、人类“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人类性的特征:性的普遍性、功能多样性、选择性和排他性、责任性、文化-社会制约性。

3、简述人类性道德的主要特点:多样性、一致性、继承性、双重性。现代性道德特点:严肃性,平等,科学。

4、简述性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性道德、性法律、性心理、性生理、性医学五位一体的结合。

5、简述性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如先天、遗传缺陷或后天疾病等;心理因素,如对性的错误认识或不良性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如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风俗习惯的制约等。

6、简述主要的性心理问题。

性角色问题、性动机的偏离、性对象的偏离、性能力问题等。

下载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心理咨询师复习材料12★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2.礼貌接待方式:使用礼貌语言,态度平和诚恳,据实际运用。3.提问时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电子书 +二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

    心理咨询师考试简答题整理

    一、保密原则的内容: 1、 需要保密的内容有:(1)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 (2)心理咨询过程中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 2、保密例外情况:(1)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 (2)司法......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得体会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得体会 2010年6月份的这次心理咨询师考试,我的感觉不是很难。 先说一下选择题:选择题我抽到的那些题目在老师给的备考资料中(二级)都能找到,因为事先复习时......

    心理咨询师谈心要点[合集五篇]

    心理咨询师谈心给我们的启示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进行疏导谈话时,非常注重“尊重、真诚、倾听、共情”四个方面,细细体会,发现这四个方面在思想骨干转化“后进战士”,开展谈心......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要点总结(共5篇)

    1.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不仅涉及咨询内容,同样也涉及心里诊断,在心里诊断中,咨询人员收集到的所有有关求助者的资料,包括个人生活,思想状况,个人成长过......

    心理咨询师考试-个人成长分析

    美丽人生 从心开始 【摘要】本文从个人的成长历程、人生体验、价值观、个人性格、人格品质等方面对自我的成长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从职业动机、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职业期待等......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经验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经验 你关注的人,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你没有选错我哦. 我是13年5月份考的二级咨询师,考的很艰辛,还好比较顺利一次通过了,我本科学的是心理学专业,在我上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