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地理小论文
地理与旅游学院
海南地理期末论文
试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相关措施与成果
学生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
系部:旅游管理管理系 学号:200711302140 提交时间:2010年 11 月 2 日
试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相关措施与成果
作者:
指导老师:
(地理与旅游学院07 级 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本科班)
摘要: 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海南省委、省政府从2000年提出创建文明生态村,本文主要研究海南从2006至今关于建设生态省所施行的办法、政策,所举行的活动,所颁布的法规条例等,并且对海南省建设生态省以来的各类措施所产生的成果的论述。
关键词:生态海南环保成果
1.引言
生态省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是为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矛盾而提出来的政策,是扭转“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整体恶化”趋势的战略思路。
1983年,于光远提出“把青海省建设为生态省”。1997年底至1998年初,九三学社颜家安、颜敏撰文提出建设海南生态省,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1999年初,海南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并得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批准。至今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广西、四川、辽宁、天津、山西14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
生态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独创。发轫于海南特区的生态省运动,起源于改革开放对地方自主权的扩大,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起源于对民主政治的弘扬以及自下而上的草根参与,这是生态省运动的根本意义。
2.海南建设生态省所采取的措施
从2000年起海南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村至今政府以及各界非政府民间组织都相应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响应政府的号召,一下为收集而来的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政策和政府部门日常所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条例等等。
2002年1月,全省第一次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文昌市召开。与会代表现场参观了文昌市迈号镇龙林村、头苑镇龙榜村、宝芳乡南村村、文教镇培龙村、东阁镇福田村、文城镇三多村等6个生态文明村示范点。以此为标志,文明生态村创建进入全面铺开阶段。省领导白克明、罗保铭出席会议并讲话。5月,海南省有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环境保护“十五”重点工程项目规划,计划总投资10.27亿元。
2003年2月,国务院批准海南省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文昌市东部,保护区面积4400公顷,其保护对象是热带常绿雨矮林生态系统及其野生保护动物、地貌景观(即海蚀地貌)珊瑚礁及其海底栖生物。9月2日,为全面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若干意见》,推出一系列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10月,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制定出台《生态环境监控管理办法》,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督管理所采取的监测、监察、查处、报告、通报等措施作了明确规定。该办法规定,破坏生态事件、事故实行“零报告”制度,每月一次。
2004年6月16日,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举行。省长卫留成在会上强调,要创新机制发展大林业,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会议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54.5%提高并稳定在60%。7月7日,省长卫留成签署第180号省政府令,公布《海南省沿海防护林保护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8月3日,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召开(6日结束)。会议通过了《海南经济特区水条例》。8月11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第12号公告,公布修订后的《海南经济特区水条例》,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8月16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第16号公告,公布修改后的《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发布第17号公告,公布修改后的《海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8月20日,发布第21号公告,公布修改后的《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11月7日,为解决大田坡鹿食物严重短缺、种群密度严重超标的危机,中国科学院及省内专家组成考察组赴昌江、东方、乐东开展野外实地调查。这标志着海南大田坡鹿迁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12月,有2批坡鹿被分别野放至昌江县保梅岭和东方市猴猕岭。
2005年5月27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修编)的决定》9月6日,海口市召开文明生态村建设交流暨农村帮扶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并制定了《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意见》、《2005—2009年海口市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方案。
2006年1月,海南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省各地加大了创建力度,在资金投入上,政府成为主体。全省今年计划投入文明生态村创建资金35289.95万元,其中政府投入(含涉农资金)22272.2万元,占资金总投入的63.11%。
2007年6月,海南立法保护松涛水库生态环境。7月,海南省政府批准建立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与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保护23.2平方公里的“海底草原”,这是我国首个草类型特别保护区。7月,以“筑我绿色长城,护我宝岛家园”为主题,由海南省政府主办的海南省海防林建设植树活动在该省沿海七市县同时进行,并举行“党员干部林”、“八一林”等六个海防林工程揭牌仪式。海南省共一万余人参加了植树活动。8月1日,海南省唯一一个由国家环保总局监管、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直接管理、以保护生态为重点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2008年 5月11日,由省生态文化研究会发起的以“保护绿色宝岛、爱我美好家园、向‘白色污染’宣战”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海口明珠广场举行。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过往的市民们纷纷参与填写“环保宣传活动调查问卷”,并免费领到了一个环保购物袋。据统计,活动当天约向市民发放了4万个环保购物袋。7月30日,省政府发布《海南省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9年3月28日,中华慈善总会、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慈国际交流中心、省慈善总会、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和三亚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慈爱蓝天”环保工程在三亚市举行启动仪式,23名单位代表签署了《环境保护宣言》。5月27日,《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5月27日,《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11月27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海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修订。修订后的《海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12月3日,我省首批命名了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三亚市田独镇、文昌市文教镇、万宁市龙滚镇、临高县南宝镇等5个乡镇为“2009年度海南省文明生态集镇”称号。
3.海南建设生态省以来的成效
“十五”以来,海南省率先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省,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5年来该省工业化学耗氧量、粉尘排放量分别比“九五”期间减少64%、62%;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4%,提高2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54.9%,提高3.8个百分点;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比例达到8.1%,提高3.4个百分点;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治理和采空矿区生态复垦面积约100平方公里。2004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排序中位居第一。
二是生态产业快速发展。该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绿色
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优势产业,发展汽车制造、制药等低污染的清洁型产业,按照排污总量控制、区域控制和浓度控制的要求在西部工业开发区集中发展天然气化工、浆纸业等集约型资源加工业,有力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该省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5%、11.8%、8.1%,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GDP从1998年的438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790亿元,2003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2004达到1172美元。
三是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省建设了4133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的18.3%,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文明素质等为主要内容,沼气推广和文明生态村创建使农村的环境卫生、村民的精神面貌等有了明显改观;海口市和三亚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海口市还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海口市和三亚市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四是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乱捕滥食野生动物、破坏珊瑚礁和红树林、毁林开荒、毁林养殖、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大为减少,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形成了保护环境、关爱野生动物、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五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生态省建设内容。该省在总结“十五”以来
生态省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组织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修编,并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新的《纲要》把生态省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结合,扩展和充实生态省建设的内涵,使生态省建设真正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和具体途径。
4.生态省建设的出路与意义
国际旅游岛基本含义就是追求更大程度的开放,用旅游产业的开放来带动我们相关服务业的开放,然后由此带动海南岛的开放。国际旅游岛目标是国际化,这表现在,相关旅游产业的国际化、相关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国际化、发展理念国际化。海南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很多理念包括很多习惯从国际化发展理念来说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以先进理念为核心,形成一个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软环境。这其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海南省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做到了把握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否则,过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自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加强对旅游场馆设施建设以及来琼旅游的游客数量、类别、分布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对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实施审批监督管理;对旅游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建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监督管理现代化。
海南是我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区域,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
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充分考虑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因素,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全省范围内,将现有的自然旅游产品升级或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从而奠定生态旅游产品的基础。
致谢: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想起了我们敬爱的院长——也是我们的授课老师毕华老师,他平时给我们上课总是风趣幽默,循循善诱,让我们把知识消化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海南省]http://
[3] 论建设海南生态省的意义http:///News_View.asp?NewsId=282
第二篇:海南地理
附海南地理
海南省陆地面积由海南岛及西、南、中沙群岛等岛屿组成,海南岛占了99%的陆地面积,并划分为海口市、三亚市、五指山市(原通什市)等18个市县。海南岛的中部地区集中了海南省的主要山脉,由六百多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和部分低山组成,而这些山脉被万泉河一昌化江自中间分了东西两半,东部已开发为旅游区的有海南岛的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吊罗山(海拔1250米),七仙岭(也叫七指岭,海拔1107米)等,西部则有黎母山(海拔1441米)、尖峰岭(1412米)等。这些山峰阻挡了从太平洋吹来的水汽,因而山中常常积聚雾,形成山区温凉湿润的气候,无论你在什么季节到山区旅游,这里给你的感觉始终是清凉的。高耸的山体还削弱了暴虐的台风及偶然袭岛的寒流,这使海南岛西部的多个市县成了无台风、无寒流的地区。
中部的水资源和天然林资源都非常丰富,海南三大河流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都发源于此。林中有许多珍稀树种,对保持海南西部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海南省拥有长达1617.8公里的海岸线,沿岸滩涂面积广阔,海南省所辖的18个市县中有13个均属临海市县,这些市县环岛分布,临海的地方许多已经开发成海滨旅游区,如三亚的亚龙湾、大东海,海口的带状公园,琼海的博鳖,万宁的石梅湾等。更多的则开辟为码头、渔港、盐田等,由于海南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之间航运的必经之地,本岛的海洋捕捞业也依靠这些港口得到发展,也正是因为渔业的蓬勃,才使游客有机会品尝到经济鲜美、品种丰富的海鲜,海南的港口可说是海南经济腾飞的跳板之一。
海南岛丰富的温泉资源是不可忽略的,岛上已发现34处大大小小的温泉群,分布在岛的东南部及西北部,已开发的有七仙岭、蓝洋及兴隆等8处。海南岛上的温泉大多都依山傍海地融合在大自 然之间,其中以七仙岭温泉最为天然。
海南岛上天然湖泊较少,但河流众多,人们利用这些河流建起水库电站,开发水利及水电事业,不仅具有防洪供电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形成了海南岛另类的岛湖风光,较出色的有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南丽湖、云月湖等。
海南省属热带季风气候,是全国冬季温度最高的省份,严格来说海南省并没有冬季,只有零散的冬日。最冷的时候是1月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7℃以上,3~11月平均气温超过20'C,海南岛南部沿海地区及西、南,中沙群岛气温则还要更高一些。海南省每年的最高气温大多出现在4~5月春夏之交的时候,往往让人不能察觉暑热的来临。7月份是海南省的盛夏,然而由于周围有海洋的调节,也并不会使人觉得闷热难熬,再加上盛夏时节常有雷雨临岛,阵雨过后的凉爽会让人觉得特别的舒适。盛夏时节的海南中部山区最高温度也只有大约27℃,许多森林公园便成了天然的避暑山庄。因为海南岛四面环海,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另外,海南省还是世界上同一纬度中雨量最多的地区,风雨相夹之下,使台风成为海南的“常客”。海南省的雨季在每年的5~10月,台风也发生在这期间,其中7~10月是台风最活跃的时候。台风来临时的那种天昏地暗的景观是长期生活在内陆的人所少见的。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位于祖国领土的最南端,形成于约100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晚期,由于地壳断块作用琼州海峡下沉,海南成为脱离大陆的岛屿。1988年建省后,全省陆地面积仅有35351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35%,是全国最小的省份,然而却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包括海南岛及其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等岛屿,所辖海洋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海南省辖9市、10县(自治县)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其中省会城市海口市和三亚市、琼山市、儋州市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邻,东濒香港、台湾省,东南是菲律宾,南部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相接,是我国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交往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南地处亚热带,属季风热带气候,年均气温23.8摄氏度,凉爽的椰风吹散了盛夏的炎热,明媚的阳光温暖了冬季的大海,没有真正的酷暑和寒冬。是冬泳和避寒的胜地。岛上四季长青,空气清新,被誉为“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岛。”
一、海南的铁路
1、海南第一条铁路是由日本侵略者修建。为维护帝国机器的运转,日本侵略者在宝岛大肆掠夺我珍贵的矿产资源,以东方八所、昌江叉河、昌江石碌为基地,以极快的速度修建了石八窄轨铁路,而日军在修建好石八铁路后,竟在八所潭屠杀了上万名病弱劳工。
此后,日本人在宝岛上加速了修建铁路的步伐,其目标是在海南岛西南部,将昌江石碌、东方八所、三亚田独等地用铁路连接起来。1943年全长240.9公里的海南西部铁路(昌江石碌至三亚)全线贯通。
2、宝岛铁路的建设早在晚清时已有设想,从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到孙中山、周恩来总理。但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
3、粤海铁路。2004年12月5日,客运开通,铁路通道最终跨越了琼州海峡。
4、海南西环铁路。2007年4月18日,改造的西环线,从海口到三亚红塘全线开通。海南西环铁路与粤海铁路轮渡相连,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成一体。它的通车运营,使海南人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可乘坐火车一路观光旅游、领略沿途风情。同时,沿途9个车站开办货运营业,为海南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化肥、瓜菜、水果、粮食等物资提供了安全、快速、便捷的运输通道。
5、海南东环铁路工程自2007年9月开工至2010年,已建成通车。东环铁路全程约三百公里,列车运行速度约每小时二百五十公里,从海口到三亚仅需八十分钟,沿途穿越海南岛东部多个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它是继建成西环铁路、粤海铁路之后,海南省第三条铁路大动脉、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东环铁路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城际快速客运铁路。与公路、航空、港口共同构筑海南省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热点背景
2010年1月4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若干意见共二十八条,明确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并对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热带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各方面建设提出意见,最后提出政策保障措施。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六大战略定位,即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海洋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在发展目标方面,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百分之八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
三、热点透析
(一)国家政策支持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为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此次中央政府赋予海南省多项优惠政策措施,包括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开放政策等。
1.免签证方面:此次在21国基础上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五国,对俄罗斯、韩国、德国三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二人以上(含二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
2.免税政策:意见称,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可行性,另行上报国务院。
3.可能将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将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并将加强产权式度假酒店的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的规范管理。稳步发展满足避寒、疗养等不同需求的度假居住型房地产。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条件成熟时,在海南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4.将放宽城市落户条件: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发展条件,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建制设置,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的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扶持重点小城镇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海南特色旅游城镇。加大对革命老区、中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加快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海南农垦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
(二)开发背景
1、地理区位优势
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边陲,四面环海,背靠祖国大陆,与广东省雷州半岛间仅隔我国两大内海之一的琼州海峡,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2、热带资源优势
地理位置20°N以南的热带海洋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气候区,占全国热带42.5%。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可一年三熟,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热带作物非常丰富,是全国主要的热带地区。热带农业资源繁多。海南可提供的热带农产品很多,热带水果,有香蕉、龙眼、荔枝、波萝蜜;热带经济作物,有橡胶、剑麻、可可、咖啡、蔗糖和反季节瓜菜。当北方处在严寒的冬季时,海南正是生产瓜菜的最好时机,源源不断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热带花卉和热带海、淡水养殖也非常可观。
3、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省不仅是一个岛屿省,也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管辖南海中的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洋国土的三分之二。巨大的海洋水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主要有: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空间资源等。4.旅游资源
海南旅游资源丰富,极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海岸带景观在海南岛长达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自海口至三亚东岸线就有60多处可辟为海滨浴场。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在东海岸线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热带海涂森林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已在琼山市东寨港和文昌市清澜港等地建立了4个红树林保护区。
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颇负盛名的有山顶部成锯齿状、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哥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海南的山岳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热带原始森林,有乐东县尖峰岭、昌江县霸王岭、陵水县吊罗山和琼中县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
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利于观赏,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市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屯昌县养鹿场等,旅游者可以去保护区观赏。
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洄于深山密林之中,间中大石迭置,瀑布众多,尤其五指山市太平山瀑布和琼中县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岛上还有不少水库,特别是松涛、南扶、长茅、石碌等水库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胜似湖泊。
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是位于琼山市的石山,石山有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着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石山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有不少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其中著名的有三亚的落笔洞、保亭的千龙洞、昌江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大多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兴隆温泉、南平温泉、蓝洋温泉、半岭矿泉等,适于发展融观光、疗养、科研等为一体的旅游。
古迹名胜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主要有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海南岛的李德裕等5位历史名臣而修建的五公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琼遗址——东坡书院以及为纪念苏氏而修建的苏公祠,为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所修建的琼台书院,丘浚(明代名臣)之墓,海瑞(明朝大清官)之墓,受汉武帝派遣率兵入海南的伏波将军为拯救兵马而下令开凿的汉马伏波井,以及崖州古城、韦氏祠堂、文昌阁等。革命纪念地有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嘉积镇红色娘子军纪念塑像、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等。还有宋庆龄故居及陈列馆等。
民族风情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
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海南岛上种植大量的热带作物,极大地丰富了自然景观。游人上岛既可欣赏热带田园风光,增长见识,又可品尝热带水果,一饱口福。
三、考点预测
1.开发海南岛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
2.海南岛区位条件的变化、丰富的资源条件对海南岛开发的意义。
3.考查学生海洋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海南岛的产业合理布局、发展特色经济及海洋环境的保护,实现海南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演练
1.海南岛地理区位明显的优势是()A.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B.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长江三角洲 C.位于东太平洋环形带上
D.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大西洋和印度洋 2.海南岛的丘陵和台地环带应合理布局的产业是()A.粮食加工业 B.甘蔗制糖业 C.热带农业 D.农畜产品加工业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开发海岛和海域资源,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意义重大。据此回答第3 题。
3.关于海南岛的开发,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丘陵带是海南岛面积最大的地带,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B.海陆交界的海岸带,地形平坦、土壤较好,可以建成蔗糖、粮食、牧业和城郊等不同类型的农业基地
C.建设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是海南岛的开发建设方向
D.海南岛及其周围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强,加上开发较晚,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并不重要博鳌原为濒临南海的小城镇,它完整地保存了热带水域的原始生态
2001年2月被定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读图,完成4-5题。
4.博鳌所在省区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
①海洋国土最辽阔 ②经济特区最多 ③纬度最低
④面积最小 ⑤少数民族最多 ⑥未通铁路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 D.③⑤⑥
5.近年来,博鳌沿海地区扩大红树林面积,主要原因是()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港 B.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C.保持生物多样性 D.增加用材林
6.从中部山地到沿海,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可以划分成4个呈环带状分布的生态区,即海岛中部的山地生态区、山地边缘的内陆丘陵和台地区、以台地和平原为主的海岸生态区和海洋生态区。(见下图)将下面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项目填入相应的生态区内。A.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 B.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C.营造和更新改造沿海防护林 D.发展可持续捕捞业
E.保护沿岸红树林 F.封山育林,建设热带天然林工程 G.规范管理滨海采矿和养殖活动
(2)简述海岛中部山地保护和恢复热带森林植被的重要性 7.读海南岛地理位置图,完成:
(1)在图中填注下列地理名称:
①香港 ②台湾 ③珠江三角洲 ④东南亚(并填注东南亚各国家名称)(2)用以上四个地理名称填充:海南岛近傍,遥望,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
(3)以上足以说明,海南岛()区位具有特殊优势。
,外 A.绝对位置 &海陆位置 C.经济位置 D.交通位置 8.读海南岛珍稀生物资源图,完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海南岛水系特点:。(2)从河流流向可知该岛地形地势特点是。(3)这种地形地势特点又是如何影响岛上的土地和生物资源的?(4)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东部沿海一带。这是因为。(5)简析莺歌海盐场晒盐的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B 6.(1)山地:F丘陵和台地:B 海岸:E、G 海洋:A、D、G
(2)①有利于环境保护;②有利于海南岛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③有利于旅游业发展;(④有利于发展山区特色工业
7.(1)略(2)香港 台湾 珠江三角洲 东南亚(3)C 8.(1)水系发育,河流众多,流向由岛屿中央辐散四周海域(2)地势“中高周低”,多山地、丘陵、台地、平原(3)土地垂直分异明显,利用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4)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平原面积广
(5)处在季风背风地带,晴天多,蒸发旺盛;沙质海岸,地势平坦,利于晒盐。“?; 11030 ]’;o0k]
第三篇:地理小论文
治理大气污染 推进生态文明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满足我国人口的粮食需求后,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也给我过带来了不小的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讲述大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他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源;环境治理。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气体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微小的污染物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在近几年的农业新闻中,在农田中焚烧秸秆的报道屡见不鲜,秸秆焚烧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焚烧秸秆也可能会引发火灾。一旦引发森林大火,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这些污染的罪魁回首就是田地里的秸秆,人们可能会发问,为什么不用粉碎机等具有科技含量的方法去处理秸秆呢?面对中国辽阔的大地,每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各有不同。有些耕地在山地,土壤的耕作层很薄,大型机械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再者,山地耕地崎岖且分散,大型机械无法到达。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需要秸秆的帮助。综合多种原因,焚烧秸秆也成了处理它的最简单方式。
焚烧秸秆的危害众所周知。那么,科学的处理秸秆就非常的必要了。为了保护和改善大气,为大家创造一个清新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对大气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一、培育食用菌。
将秸秆粉碎后,与其他配料科学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银耳等食用菌,能有效地解决近几年食用菌生产迅猛发展与棉籽壳供应不足的矛盾。育菌后的基料经处理后,仍可作为家畜饲料或作肥料还田。
二、制取沼气。
稻草秸秆等属于有机物质,是制取沼气的好材料。我国的北方、南方都能利用,尤其是南方地区,气温高,利用沼气的季节长。制取沼气可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此方法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秸秆产生的沼气进行做饭和照明,沼渣喂猪,猪粪和沼液作为肥料还田。
三、用作工业原料。
农作物秸秆可用作造纸的原料,还可以用作压制纤维木材,能弥补木材资源的不足,减少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四、用于生物质发电。
将秸秆直接焚烧和将秸秆同垃圾等混合焚烧发电,还可以汽化发电。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与生物质再生时吸收的CO2达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对缓解和最终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将具有重要贡献。
我们同顶一片蓝天,我们同踏一片土地,我们都是有责任感的中国新生力量。保护大气,推进生态文明是我们的职责。我希望,将来的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共享美丽中国。
第四篇:地理小论文
交通运输条件的评价
-----以铁路为例
中国服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占有突出优势,是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的大动脉、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故此发展铁路运输非常重要和必要,发展快速铁路交通是必然趋势。发展铁路运输的条件要从以下几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点评:题目有点大,内容宽泛,现有水平不易做到精深,但对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识到位。)
一、自然条件很重要
1,地形条件平原地形 对交通线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但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如京沪铁路的华北平原部分,受限制较少,而京沪高铁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耕地,保护东部宝贵的土地资源,避免干扰,有利于安全运行。
山地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线路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或修成“之”字型弯道或开凿隧道。山地首选公路,如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二十四道拐”公路被称为奇路。铁路造价更高,难度更大,如川藏铁路、成渝高铁、宜万铁路等。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条件对铁路建设的不利影响有如下方面:地跨我国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青藏高原地势高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冻土;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向分布,山高水深;四川盆地周围山环水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崎岖,地壳运动强烈,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影响铁路选线,工程难度较大。
2,水文条件 交通运输线路应尽可能避开沼泽湿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缩短桥涵总长度,减少投资降低施工难度。路线的基本走向一般是以控制点来体现的,过某河、越某岭、穿某林、避某点则属于路线局部控制点的选择。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因为所有的局部构成了全局。有的路线方案也可能因局部的严重病害(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不能绕避或受其它干扰影响而放弃。因此,我们应当立足路线全局,解决好局部问题,使基本走向与局部方案达到统一。
3,地质条件 地壳活跃地区,地震、断层、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等使交通建设难度加大,安全性差,故应尽量避开,开凿隧道要避开断层从背斜部位穿过。
4,气候条件 湿润地区要注意排水,干旱地区要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要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南方雨水较多,铁路多避开洪水易发区,注意排水。西北地区铁路注意防风固沙,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保护包兰铁路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青藏铁路部分路段用以桥代路解决冻土问题,青藏铁路遇到的问题是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多冻土,多高山、河谷,地形条件复杂。泛亚铁路(昆明—曼谷)遇到的施工难题是人口密集需搬迁大量居民,高温多雨地质复杂不易施工,地势起伏较大施工困难,路程较远成本较高。(点评:对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的分析比较概念化,大处着眼有初步的地理素养,对我国的区域地理特征较好地掌握。)二,开发自然资源是条件 开发资源的需要需具备重要的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开发。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和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修建有多条铁路线路,象大秦铁路、神黄线、焦--兖--日线等运煤专线。我国西南地区资源丰富,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修建多条铁路。俄罗斯为开发东部亚洲部分丰富的资源并运往西部而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加强东西部联系,促进物资交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因历史上殖民统治的单一经济,为运输资源的需求而修建了从沿海伸向内陆的铁路。
(点评:能认识到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并举出中外典例加以论证,逻辑思维清楚,体现出知识的综合运用。)三,社会经济发展是目的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修建铁路,铁路的修建促进了沿线及区域的经济发展。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的修建带来的重要影响:合理布局青藏地区的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及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青藏地区与祖国其他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南昆铁路的修建,在经济上有利于资源开发与物资输出,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脱贫致富的速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战略上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泛亚铁路(昆明—曼谷)的修建将促进我国云南省的边疆贸易发展,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点评:能够从社会、经济、战略的角度论证交通运输的作用与意义,有较高的认识,但材料与语言的组织需在调整与精炼。)四,科学技术是支撑
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地区或时代,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科技条件是重要的保证。青藏铁路的以桥代路是使用先进技术解决冻土问题的方法之一,京沪高铁也有以桥代路。采用先进技术解决铁路运能不足,加速铁路现代化建设,机车使用大功率牵引动力和新型车辆,提高列车重量,加快行车速度。在信号方面大力发展自动化、半自动化系统。高速铁路的发展志在必得。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成熟,发展迅速,已经开始进军国外市场,在国际上将要赢得一片蓝天。上海的磁浮列车更是现代技术的创举。
(点评:能突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核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表达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但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些空洞化,受学生水平所限。)
五,生态环境须保护
铁路建设会对当地原生地貌、植被产生创伤,地表遭到破坏,所以修路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青藏铁路的目标是“建成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尽量避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无法避让的专门布设野生动物的通道和迁徙过往的旱桥,保证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在沿线采用多项措施保护环境,在能源方面采用环保型能源,如电能、太阳能、风能等;沿线的垃圾进行分选、分类,综合处理。力争做到道路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点评:能从环境、交通、人类协调发展的角度阐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较中肯。)
通过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对修建铁路的利与弊、难与易、得与失的综合分析与定位,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确定是否修建及怎样选择线路的走向,提出决策与对策以及实施方案。
(点评:承接开头,回到评价目的,论证逻辑严谨。)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体现出交通运输的货运高速化和客运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高速化、专业化提高运输能力,节省运输时间,对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上海的磁浮列车让世界为中国的磁浮列车工程震动,磁浮列车速度将改写人类地面出行的新的速度。
(点评:最后突出我国高铁和磁浮列车发展成就,体现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五篇:地理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
阙贞贞
指导老师:王梅兰
上周,我们一行人来到黄坑村,共同参观了古建筑群。鳞次栉比,屋瓦相连的数十栋清代古建筑一栋连一栋,一间挨一间,连绵展开,仿佛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村子坐落于新余、高安、上高三市交界处,西与蒙河相邻,北面紧邻狮琴山,东面紧挨着流霞崇山峻岭。正是凭借着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独特地理优势,村子迅速被建立并壮大起来。由于三面环山,村子像一个布袋子,易守难攻,有效抵御了外敌入侵,使之免于许多战乱,保障了村子的安全。如果说山是黄坑村的忠实卫士,那么蒙河,无疑是黄坑村的生命线。由于三面环山,极大阻碍了人们的出行。若走陆路,你必须翻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而蒙河,则为人们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交通,人们在这里建立了码头,通过蒙河连接外面的世界,于是,这里形成了繁荣的码头市场,人来人往,船支来回穿梭,村内商铺生意兴隆。这里曾是远远联名的棉集散地,其棉花布匹生意曾一度垄断江南。
西、南面广褒的良田也促成了村子的繁荣。古人曾说:“金宝庐舒、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可见农田对百姓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历代帝王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小农经济封建体制下,一切生产活动都建立在农田上。家业是立国之本。拥有良田,为黄坑村带来了丰富的粮食,为其他生产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繁荣起来。
温暖的气候是村子繁荣的温床。黄坑村位于我国南部,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热量充足,夏季高温多雨,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因为全年热量充足,此地农作物十分丰富,为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并蕴育出一个繁荣的村落。
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黄坑村旱涝灾害频繁。为此,黄坑村的村民的房屋构造堪称绝妙。古屋内部为木质结构,四周砌起高高的砖墙,外面刮风听不到。每个天井都连接着排水系统,有些排水沟还分上下双层结构,至今依然功能齐全。古屋之间靠小巷连接,出门不用受风吹日晒,小巷的地板由青石板铺成,最远一直延伸到河边,甚至连结了附近的村庄,有“下雨天穿布鞋走路都不会湿鞋”之称。建筑一栋紧挨一栋,纵横相交,左右相连,人字形双坡屋顶由青瓦覆盖,波浪般向远方绵延这极有利于排水,很好地适应了气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黄坑村逐渐走在了时代后头。
三座大山极其高大的挡在他们面前,使他们和外面的联系逐渐减少。随着汽车、飞机、火车等其他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该地区水运地位逐渐下降。黄坑村的经济等各项活动开始衰退,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停滞不前,甚至于每况日下。至此,一个繁荣的村落由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没落。
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如火如茶地进行着,黄坑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希望。村子里许多年轻人走出了这个村子,到外面的世界进行找拼、奋斗。功成名就后就回到家乡,盖起了洋房。政府也将马路铺到了村子里。村民的生活水平又得到很大的提高。可这些古建筑,逐渐被遗忘在人们的脑海深入。如今,许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甚至有些房屋早已坍塌。
老房子里藏满了时间给我们准备的珍馐。木门上的劣迹斑斑,却能深深吸引着人,小路上的青苔点点,沁透人的心脾,那些被时光剥落的锈迹朵朵,如青墨般晕开在心底。一番洞天,一串闪着金光的故事,一扇门,还有青石板砌成的老故事,一座房子就是是一宅故事,一个梦„„
希望政府部门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黄坑村,好好守护这世代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