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星火图文
“第一次浪潮,即农业革命,经历了__________年才结束。“,”B“,”几万年“,”几千年“,”几百年“ ”第二次浪潮,即工业文明,只有______年的寿命。“,”B“,500,300,200
”第三次浪潮很可能在______年内结束。“,”A“,”几十年“,”几千年“,”几百年“
”下列什么事件不会使悲观主义者感到今天的社会无法迈入未来?“,”C“,”伊朗爆发战争“,”石油价格直线上涨“,”新款手机上市“
”下列什么事物不是在第一次浪潮时期出现的?“,”A“,”电脑“,”村庄“,”耕地“
”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在时间上是否有交叉?“,”A“,”有“,”没有“,”不确定“
”所谓的原始民族,生活在小部落里,下列那种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C“,”采食“,”渔猎“,”种地“ ”日本于__________年废除了封建制度。“,”B“,1868,1876,1889
”下列哪种不是第二次浪潮时期取得能源的方式?“,”C“,”煤“,”石油“,”车转动水“
”第二次浪潮的科技需要大量的资本,但是投资者不原意把所有的金钱投入到有风险的行业,为鼓励他们投资,出现了___________观念。“,”A“,”有限责任“,”无限责任“,”连带责任“
”下列哪个不是第二次浪潮社会典型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C“,”核心家庭“,”大公司“,”教堂“
”下列哪种不是古代的通讯方式?“,”C“,”呼叫杆“,”信差“,”邮局“
”生产和_________分裂的现象成为所有工业社会和第二次浪潮社会的特征,并且影响到人的心理和对人格的假设,所有的行为都被视为一连串的交易。“,”B“,”市场“,”消费“,”利润“
”第二次浪潮原则中最为人熟悉的是_____________“,”A“,”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
”第二次浪潮所到之处,新的权力出现、传播、消失,掌握权力的人是___________“,”C“,”国王“,”将军“,”整合者“
”_____一直是生活的中心,因此地理区划深植于我们的选举制度之中。“,”B“,”资本“,”土地“,”能源“
”________后来把机器的道理引用到经济上,认为经济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在很多方面与机器很相似”。“,”C“,”牛顿“,”梅特里“,”亚当斯密“
”全球代议制度中不包括的标准是:“,”C“,”个人有选举权“,”党派集聚选票“,”侯选人赢得选举后再选举代表“ ”自_______世纪以来,欧洲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建立庞大的殖民地王国。“,”C“,14,15,16
”创造统一的世界市场这种热忱以________为代表,他认为除了工厂外,也应该应用在国家方面。“,”A“,”李嘉图“,”张伯伦“,”费里“
”从1750年到1914年,世界贸易额估计增加了不止________倍,由7亿美元增加到将近400亿美元。“,”A“,50,100,200
”价格往往因对买者有利而压低,我们称之为“________法则”。“,”A“,”第一价格“,”第二价格“,”第三价格“ ”1492年,哥伦布首先踏上了新世界,当时欧洲人只控制全世界9%的地方,1801年他们控制了______。“,”A“,”1月3日“,”2月3日“,”3月4日“
”20世界初在拉丁美洲,美国的_______使得联合水果公司等企业可以以低价取得糖、香蕉、咖啡、铜等货品,然而和欧洲相比,美国只是大帝国主义行列中的年轻伙伴。“,”B“,”美元外交“,”金元外交“,”联合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C“,”中国“,”英国“,”美国“
”1944年在美国领导下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有__________个国家同意设立两个关健性的整合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B“,43,44,45
”1948年美国拥有世界黄金蕴藏量的___________“,”B“,”65%“,”72%“,”90%“
”GATT是指___________“,”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由________在19世纪中期提出的。“,”A“,”达尔文“,”牛顿“,”柏拉图“ ”虽然马克思严厉的批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但是他也同意_____是最进步的社会形态,所有的其他的社会都会逐渐进化。“,”B“,”农业制度“,”工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结合自然与进化的工业现实观的第三个信仰是____“,”C“,”与自然对抗“,”进化的重要性“,”进步的原则“ ”在第二次浪潮文明中,有三个关健的观念,下列哪个不是其中的观念?“,”A“,”生物的原则“,”进化的重要性“,”进步的原则“
”由于部落和村庄之间彼此没有交易行为,而且工作上不需要运用时间单位,因此各个地区各个季节的心理时间都不相同。如,中世纪的北欧,白天被分割成相等的单位“小时”,但是由于日出和日落之间的差距每天都不一样,12月的一个要时比3用的一个小时_____“,”C“,”相等“,”长“,”短“
”历史学家赫尔曾说:“大多数人一生最长的旅行距离平均是15英里,这个推论大致不差。”这是指的__________时期的文明。“,”A“,”农业“,”工业“,”第三次浪潮“
”17世纪中期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伽森狄是___国人。“,”B“,”英“,”法“,”俄“
”笛卡儿是一位_____,他曾发表过《方法论》“,”A“,”数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
”万有引力的提出者是_______“,”A“,”牛顿“,”笛卡儿“,”伽森狄“
”激进派哲学家霍尔巴赫声称:“宇宙是所有存在物的大集合,其中只有事物和活动;我们认为整体只不过是无休无止、不间断的因果持续而已。”他是_____国人。“,”B“,”英“,”法“,”俄“
”形成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所有力量当中,最值得注意的莫过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裂,以及我们现在所谓的__交换网络的成长,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A“,”市场“,”国内“,”国际“
”英国作家维泽曾说:“悠游田园的英国农人只是一幅夸张的图画。”这说明了________“,”B“,”农业文明值得推崇“,”工业文明值得推崇“,”农业文明比工业文明更有优越性“
”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工业文明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C“,”生物环境不能再忍受工业的伤害“,”我们不能再无限制的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有些疾病不能控制“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_________年。“,”B“,1975,1960,1985
”第二次浪潮的能源基础在于______的特性。“,”B“,”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替代“
”下列哪种不是工业时代的国家所使用的能源的特色?“,”C“,”存货高度密集“,”所采用的科技非常昂贵“,”物质不会用尽“
”今日世界的能源还可以用_____年“,”C“,50,100,”不确定“
”下列哪种不是第二次浪潮时代的典型工业?“,”C“,”钢铁“,”汽车“,”电子业“
”下列哪种是第二次浪潮时代的典型工业?“,”B“,”太空工业“,”纺织“,”电脑业“
”下列哪种工业可能成为第三次浪潮时代的主流,也会再度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改变。“,”C“,”铁路“,”橡胶“,”深海探险“
”在__国,由第二次浪潮进入第三次浪潮的科技开始的最早。“,”A“,”美“,”英“,”德“
”_______工业会成为明日经济社会的第四大工业,它的影响力可能远超过一切工业。“,”C“,”电脑业“,”太空“,”生物“
”下列哪种不是反科技人士思潮的主流?“,”B“,”我们若不控制科技,它就要控制我们“,”成熟的科技一定要复杂,多花钱“,”担心地球上科学和科技不平衡的问题“
”_______是第三次浪潮的代言人。“,”A“,”反科技人士“,”传教士“,”政府“
”近30年来,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媒体当然首推______“,”A“,”电视“,”报纸“,”杂志“
”下列哪一个不是美国的企业?“,”C“,”IBM“,”通用电器“,”西门子“
”下列哪一个企业属于瑞典?“,”B“,”IBM“,”爱立信“,”西门子“
”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是_______“,”A“,”按用户的要求生产“,”大量生产“,”少量生产“
”下列哪种不是第三次浪潮时期办公室革命结果中相互冲突的现象?“,”C“,”人们的信息需求普遍无法满足“,”纸上作业成本增加“,”电脑各功能成本大幅度上涨“
”未来大多数人们最可能的工作地点是_______“,”B“,”办公室“,”家里“,”工厂“
”未来社会中人们在家中工作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_____“,”C“,”个人压力会减轻“,”人际关系较为持久“,”不能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
”未来社会中人们在家中工作产生的环境影响不包括_____“,”C“,”能源需求减少“,”能源趋于分散“,”环境污染会增加“
”未来社会中人们在家中工作产生的经济影响不包括_____“,”C“,”邮政业会衰退“,”电脑业日益繁荣“,”造纸业更发达“
”_________是工业时代典型的企业组织。“,”A“,”大公司“,”小公司“,”有限公司“
”工业文明的危机不包括____“,”C“,”通货膨胀“,”失业“,”科技发展“
”卡特曾是_____国的总统。“,”A“,”美“,”英“,”德“
”社会多样化的趋势以_国最为明显,但是其他地区进展也很迅速。“,”A“,”美“,”英“,”德“
《”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艾文说:“大众对于企业界的愤怒有增无减。“他的意思是_________“,”C“,”员工待遇不如以前“,”很多产品品质不如以前“,”大多数人都信任产品保证书“
”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二次浪潮在_____国已经到达成熟期。“,”A“,”美“,”英“,”德“
”不论用什么方法计算,我们对地球资源的需求都是________“,”A“,”增加“,”减少“,”不确定“ ”下列哪项不是企业转向多目标的原因?“,”C“,”社会力量“,”信息地位“,”自由选择“
”第二次浪潮想法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C“,”牛顿“,”阿莫科“,”享利福特“
”荷兰代尔夫特管理研究所所长布福德设计了一套评鉴企业行为的多重标准,他列出的企业界绩效的标准有_种,但是他强调,这些指标只占未来企业界所使用标准的一小部分。“,”C“,26,28,32
”20世纪70年代企业界传播最快的观念是_______“,”A“,”弹性时间“,”以人为本“,”质量第一“
”弹性时间运动是在___年由一位德国女经济学家凯墨若倡导的,她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使更多身为人母者进入工作市场。“,”B“,1964,1965,1966
”下列哪项不是第二次浪潮时间观念的突破?“,”B“,”弹性时间“,”朝九晚五“,”夜间工作“
”典型的第二次浪潮企业和政府机构,其组织形态不外乎_____的原则。“,”A“,”一个人,一个老板“,”一个人,多个老板“,”多个人,多个老板“
”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原则有_______“,”B“,”标准化、同步化、专门化、分散化“,”标准化、同步化、专门化、集中化“,”标准化、异步化、专门化、分散化“
”唯有在消费功能和生产功能分离的情况下,____才有作用。“,”C“,”国家“,”政府“,”市场“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变以往对抗的地位,这种发展观是_____“,”A“,”科学发展观“,”唯经济观“,”唯社会观“
”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他的同事解开了DNA的结构,他是___国人。“,”A“,”英“,”法“,”德“ ”披头士出现于_____年代。“,”A“,50,60,70
”嬉皮出现于____年代。“,”B“,50,60,70
”第三次浪潮的因果论部分起于系统理论中一个重要观念,即_____“,”C“,”储存“,”传递“,”反馈“
”不论是内部的变化或是外来的力量,还是两者并发,旧均衡状态的崩溃往往会产生_______“,”C“,”紊乱“,”破灭“,”全新的结构“
”就全球权力体系而言,跨国企业的崛起削弱了____的角色,此时正是离心压力即将导致内部分裂之际。“,”A“,”国家“,”政府“,”联盟“
”新的全球经济被_______所控制。其中包括许多银行和金融企业。“,”A“,”大型跨国企业“,”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20世纪____年代末期,工业主义的危机爆发了。“,”B“,50,60,70
”1978年的甘地运动发生在________“,”B“,”中国“,”印度“,”日本“
”_____仍是目前标准化的主力。“,”C“,”企业“,”社会“,”国家“
”第三次浪潮文明一定会取代第二次浪潮文明。“,”C“,”是“,”不是“,”不确定“
”下列哪项不是第三次浪潮的浪潮带来的改变?“,”C“,”社会更趋多样化“,”变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更厉害“ ”在第三次浪潮时代,建立共同意识的关键步骤之一是选择性的以______代替交通。“,”A“,”通讯“,”约会“,”讲座“
”第三次浪潮的目标是______“,”C“,”创造某种理想的超人“,”创造某种英雄人物“,”促成社会普遍性格的大幅度的转变“
”所有高度科技化国家共同的人口老化现象,意味着大众更注意______“,”A“,”老年人的需要“,”小孩的需要“,”年轻人的需要“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是___国人。“,”B“,”英“,”美“,”法“
”下列哪种不是阿尔文?托夫勒的著作?“,”C“,”《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专业主义》“ ”《第三次浪潮》出版于________年。“,”B“,1970,1980,1990
”第三次浪潮文明能不能容纳第二次浪潮的政治结构?“,”B“,”能“,”不能“,”不确定“
”沙特阿拉伯王室控制世界油存量的_______“,”B“,”10%“,”25%“,”35%“
”第三次浪潮的组织与第二次浪潮的组织相比,它的优越性是____“,”C“,”机构速度太慢“,”组织太划一“,”能应付政治和社会的多样化“
”美国的开国之父是______“,”A“,”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美国宪法”拟订于_____年。“,”B“,1687,1787,1987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的研究领域是___“,”C“,”美学“,”哲学“,”未来学"
第二篇:《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然而托夫勒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前段时间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别担心,痛苦和困难只是暂时的,它们只是生命对我们善意的提醒:该改善自己生命的质量了。两种说法,异曲同工,都表达的是对待外界冲突(困境、挑战)的积极看法。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我看了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
掉的。这也分别对应我们面对挑战的两种态度。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欢迎挑战;还欠缺的时候,别硬撑着,能闪就闪吧。
研究还指出,这个新的结构,其内部关系更紧密和复杂,对外则需要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来维持。近来有种慎独的体会,似乎也正反应了这个规律。慎微的体会,是否表明系统的不稳定性,仍处在变革的范围内?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读这本书,感觉很晦涩,很难读懂。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颇多,这本书使得我认识到了社会变迁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一个文明被另一个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我们每个人要获得成功一样,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文明更替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只有那些能够洞察未来,并且能够迅速行动的人利用。同时,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只是在这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去想,去看,去关注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变化。
这就像现在低碳经济的到来,可能会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时代的终结,而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将会越来越重要,当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农业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转变一样,这些变化将会慢慢的被人们所熟知。
托夫勒告诉了我们预言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当我们认为托夫勒的言论很神奇的时候,其实是从侧面说明我们自己的浅陋,如果我们能认真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事,那我们就不会惊讶为什么他能发出那样的评论,托夫勒通过对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的观察,推断出了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的技能,有前瞻性、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观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以适应瞬间万变的世界,提高我们的生存力,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就不能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那我们就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也就会处于劣势,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害处。
第三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简评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未来社会;托夫勒;简评
论文摘要:关于社会的未来结构与面貌,众多理论都有所涉及,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对《第三次浪潮》进行简评的基础上,将托夫勒关于未来社会的猜想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以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等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对于未来的猜测,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只敢停留于个人臆想的阶段;很少有人能够上升到学术和理论层次的;毕竟未来终究是一个迷,弄得不好也许便会被人鄙之以“空想家”;而能够像托夫勒这样大胆进行系统梳理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类未来社会比较系统的理论描述,除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比较具代表性的就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其他的著作虽然对于未来社会亦有所提及,但总体来说,一般都只能算是“浮光掠影”。能够对未来社会做整体全面的描述——即不仅能对未来的文化、生态、经济做某方面的形容描述,而是对于宏观的社会控制、社会秩序、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都能进行清晰梳理的——上述的三位学者尤其具有代表性。
在这三位学者中,马克思和鲍德里亚都有一定绝对的“切入点”。马克思显然是在阶级斗争的思想基础上,主要争对生产领域提出“消灭剥削,工人掌权的理想共产主义”。他主要解决生产问题,而将消费视为由生产决定的相对面——在一定意义上,消费保证劳动力的可持续,从而为生产服务。而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几乎“反其道而行之”。他用批判的笔调,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主导的符号世界。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生产决定一切上层建筑。而在鲍德里亚笔下,消费社会的生产目的在于消费,消费提供了社会控制、社会秩序、决定社会分层;不是生产,而是消费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和鲍德里亚从生产或消费出发,确实都为我们成功勾画了一幅未来社会的图景;但是他们以生产和消费其中一点为核心,未免忽视了另外一点,从而使整个思想体系略微显得有点极端。
相比之下,《第三次浪潮》则显得全面许多,托夫勒是仅仅就未来探讨未来,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批判目的。他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上,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第三次浪潮进行对比。他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是一个以非群体化为特征,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相互影响的社会。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法则是标准化、专业化、集权化、同步化、好大狂等。工业文明对应的是传播领域的群体化,政治领域的集权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以及思想领域的直线型时空观、两性分离等。而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成为“产销者”,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能源领域向可再生的生物能源转变,传播领域出现了非群体化倾向,政治领域跨国公司将取代民族国家成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家庭将成为电子式的家庭……此外,教育、社会观念、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次浪潮首先打破了工业文明的“标准化”法则,这对工业社会显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了统一的标准,社会不可避免要走向分化。人们对各式各样标准的选择,决定了传播领域的非群体化、政治领域民族政府的失效、各样的社会组织和社团不断兴起。
如此看来,未来社会是一个“分化”的社会。它既不同于鲍德里亚所说被消费所整合,也不同于马克思所说被一种理想的革命信念所指导。托夫勒关于社会各领域分化的猜想,其实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社会分工的加剧,生产协作程度与分工程度也将提高。而既然生产决定一切上层建筑,显然社会其他领域的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升。但二者最大的问题在于,托夫勒并没有提出“相互联系”之类的辩证法哲学,所以他可以在认为未来社会是“分化的”同时,提出生产和消费将合一的看法。这似乎就与马克思矛盾了。马克思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生产分化的界限,可在托夫勒笔下,生产在工业社会分工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倒退和消费合为一体,人们重新“自给自足”。托夫勒给出的理由是:在打破工业社会“专业化”的法则后,鉴于价格昂贵并超过相同时间下的工资收入,对于一些工作人们将以自己动手取代寻找专家。这一点似乎有些令人费解。因为价格问题,可能只是美国通货膨胀的国情决定的,很难说有什么“社会必然性”。虽然托夫勒重新解构了“进步”的含义,但依然很难想象那样一个自给自足的高度现代化社会。而如果这个假设有待商榷的话,则托夫勒关于未来社会的很多其他描述也需要重新探讨。按托夫勒给出的解释,那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外订内制”取代”“制外销”,但显然那也不是绝对的生产与消费合一。消费者所扮演的“要求者”的角色,离“设计者”和“生产者明显爱你”还有一定的距离。
最后,在托夫勒看来,未来社会的人在打破第二次浪潮的法则之后,将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性格。然而这种性格尚没有足够的社会整合机制。按托夫勒所说,社会各个领域将出现“非群体化”。提及这一点,殊不知在极度分化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又将面临怎样的整合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鲍德里亚所描述的“消费和物欲控制下的个体”,或许能给人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M].上海: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杨中华.关于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新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宋金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2).[4]吴翘闾.简评第三次浪潮[J].当代财经,1984,(04).
第四篇:浪潮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1967年4月,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他大胆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模仿纳粹党徒,在班里发起了一个微型的极权运动,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大家逐渐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极权狂热中,琼斯的班级简直成了一个微型的纳粹“飞地”,直到最后琼斯给学生们播放记录纳粹暴行的图片,惊愕的学生们才戛然而止。)此片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编剧:Dennis Gansel/Peter Thorwarth/Todd Strasser导演:Dennis Gansel主演:Jürgen Vogel/Jennifer Ulrich/Max Riemelt/Jennifer Ulrich/Christiane Paul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情节简介: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二、关于企业文化的组建联想
一个中小企业的建立,都是由最早的几个创始人组成,以某个经营理念为主要前提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以某个大股东的价值观为核心文化,形成企业文化的萌芽,早期的集权主义,决策“一言堂”是普遍的现象,如同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权威式的管理,通过问候手势、统一服装、标志等塑造凝聚班级,形成“浪潮”文化,通过“领导魅力--追随者--灌输理念--追随者传播理念--”发展下线“"的形式将企业文化传播、拓展,使得团队成员迅速强大(一般企业发展的前提是营运盈利,后面再讨论与传销的区别)。
企业发展,人员流动是正常的,正如电影里面某些同学一开始排斥,后来回归,或者一开始融入”浪潮“文化,成为核心,后来选择退出等行为,一个群体下的成员,文化统一性越高,凝聚力越强,正如电影所展示的种种群体活动。
如果你细心地观看电影,你会发现,其实文格尔在里面只是作为一个团队建立者,”浪潮“文化的标杆形象,但是他并没有参与”浪潮“文化建设过程的种种活动,更没有作引导,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浪潮“完全失控的原因,他自己所要建立的”浪潮“和”浪潮“成员所建立的团队文化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在整个”浪潮“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他所提供的是”服饰、标语、标志“这些外在的形态,”浪潮“文化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形成,也没有很好的灌输”浪潮“理念,导致”浪潮“成员都不知道自己追随的是什么,传播的是什么,只是觉得团结、有安全感,各取所需,那些”下线“成员只知道酷,其他得不得而知。由此,我联系到为什么有些企业员工不知道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原因不外乎是:
1、管理层不知道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2、对中层文化理念灌输不够;
3、中层未能很好传承企业文化;
4、管理层只参与形态建设,未能深入”文化“建设,有形无神;
5、管理层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是2个频道,南辕北辙;
6、管理层未参与指导发展中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距离甚远。以上原因都会导致公司凝聚力低、员工难管理、员工形成群文化、文化有形无神等现象。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怎么做呢?其实个人并没有相关的经验,不过不难看出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点:寻找核心理念、管理层(老板)参与”神“建、文化传承工作。说得貌似简单,做起来非常难,最近也在头痛这个问题,扯远了,下一个话题。
三、文化建设与传销的区别
其实传销也是一种理念的灌输,但是是利用人短时间成为富翁,投机取巧的心理,无实际产品销售,以聚人敛财为目的。而文化建设则是让在企业工作的员工灌输以某种核心理念,以企业与员工的发展为前提,相互作用,以实际工作为基础,作为公司工作、相处的思想准则,增加企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两者的思路一样,但是平台、出发点、过程不同,不可等同看待。
四、关于群体效应的联想
这个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范畴,我记得阿什做过一个关于遵从效应的研究,据报告说,有30%左右的被试明知道群体的选择是错的,但是还是选择改变个人的态度和选择,减少群体对其的施压,从而得到群体的接受。这就不难解释”美兵对囚犯施虐“等类似的事件了。
话说最近有个新词”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直接领证结婚的人们,裸婚族却备受社会各界的施压,房子代表有”家",婚礼、婚戒等代表着面子、明媒正娶等等,即使很多不想铺张浪费、一切从简的80后也不得不延续着这样浪费、透支未来的做法,毕竟结婚是2个家庭的结合,而并简单2个人结合,还要考虑双方父母接受、社会接受、人际圈接受,否则鸭梨太大了„
发现自己思维太奔逸了,一部电影居然想得这么多题外话,就此收笔吧,欢迎拍砖。
12月1日,阅读了党员文摘的一篇浪潮电影的评论:纳粹速成,只需五日,浪潮观后感
。我非常好奇怎样通过五天的时间成就一个纳粹团体?
影片中奈那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深刻了解独裁主义,开始了体验游戏,五天内他们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要求绝对服从,遵守纪律。游戏期间学生们尊称奈那为文尔格先生,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印发标志,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这个团体被命名为“浪潮”,甚至拥有了一个标志性的问候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越来越投入其中,以团体为核心活动,享受团体成员高人一等的心态,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排斥异己,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好文◆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所有成员都狂热的投入到了这场运动,形势越发不可控制。最后,奈那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学生们兴奋欢呼,甚至叫嚣着严惩叛徒。冷静下来后,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
影片给我震撼最深的有两个场面,一是这个团体仅用五天的时间就席卷全校,甚至向全城蔓延;二是这个团体在水球比赛时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对此,我有几点感想:
1、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2、集团归属感、社会需要感、自身成就感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国家控制非法集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12月1日,阅读了党员文摘的一篇浪潮电影的评论:纳粹速成,只需五日,浪潮观后感
。我非常好奇怎样通过五天的时间成就一个纳粹团体?
影片中奈那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深刻了解独裁主义,开始了体验游戏,五天内他们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要求绝对服从,遵守纪律。游戏期间学生们尊称奈那为文尔格先生,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印发标志,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这个团体被命名为“浪潮”,甚至拥有了一个标志性的问候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越来越投入其中,以团体为核心活动,享受团体成员高人一等的心态,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排斥异己,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好文◆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所有成员都狂热的投入到了这场运动,形势越发不可控制。最后,奈那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学生们兴奋欢呼,甚至叫嚣着严惩叛徒。冷静下来后,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
影片给我震撼最深的有两个场面,一是这个团体仅用五天的时间就席卷全校,甚至向全城蔓延;二是这个团体在水球比赛时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对此,我有几点感想:
1、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2、集团归属感、社会需要感、自身成就感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国家控制非法集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第五篇:电子书催生阅读革命 互联网将迎来第三次浪潮
电子书催生阅读革命 互联网将迎来第三次浪潮
苹果ipad高调问世。
延续之前亚马逊Kingdle掀起的潮涌,电子阅读的全盛时代,似乎无限迫近。
毫无疑问,从人类历史长河看去,ipad、Kingdle的诞生,成就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变革——这是蔡伦发明造纸术2000年以来、毕发明活字印刷术1000年以来、约翰·古腾堡用现代活字印刷术批量印刷圣经500年以来的一个伟大变革。这一变革将改革人类数千年来文明承载、传播的方式,也将持久、深远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谷歌、索尼等国际巨头早已涉足电子阅读,中国的电子书厂商也在探索中喊出了“十年内取代纸质书”的豪言,硬件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甚至是移动运营商,都争先恐后地挤进这个行业。
同时,电子书的诞生和扩展也将给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重构或变革,尤其是传统的出版社、实体书店和配送系统。
硝烟弥漫中,这片充满荷尔蒙的土地正等待着征服者的到来。
电子书催生阅读革命
有人坚信阅读习惯没那么容易改变,他们说传统纸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不过,想一想人们从用笔写作转向电脑写作时的情形吧,谁又敢肯定阅读不会步写作后尘、发生同样快速的变化呢?当然前提是:电子书要做到足够好
苹果新推出的平板电脑iPad成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宠儿”。《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CNBC等纷纷重头报道,唯恐落于人后。
iPad不仅叫好,目前看起来还叫座。根据苹果公司公布的数字,4月3日iPad开售第一天就卖出了30多万部。
为了预热这款新产品,苹果花了大力气。2月1日格莱美颁奖典礼上,美国喜剧演员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上台颁奖,假装翻遍口袋找不到获奖名单,忽地从西装中掏出一部iPad,从上面调出获奖名单,不无得意地宣布“歌曲”大奖。
在接下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苹果CEO乔布斯携iPad亮相,不失时机地再出一次风头。
平板电脑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iPad不一样。这是一款被认为“将对上网本、电子书阅读器市场都造成巨大冲击”的新产品。
不过,iPad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电子书而非上网本。《今日美国》预言:“大多数人用iPad,只是为了来消费、观看内容,而不是创建内容。”
当然,iPad不仅仅是一个电子书,它还能提供彩屏和游戏。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在近日的声明中也声称:“在入手这款产品后不久,平均每个用户下载了超过3个应用程序和近1部电子书。”
无论是iPad,还是亚马逊此前发布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都让人们对电子书刮目相看。
它们正在改变美国的传统传媒出版行业,还有无数读者的阅读方式。这正是美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着眼点所在。
错以为真书
“我现在也还买书,但只买带有彩图、印刷精美、不买不足以平民愤的那种。一般文字类的实体书,我基本不会买了——我更愿意去看电子版。”
虽然亚马逊推出的Kindle还没有正式在中国销售,但王佩却用自己的办法搞到了一个,最初使用的感觉让他惊喜。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此后一年时间里,自己的读书方式被这个中文意思为“点燃”的电子阅读器改变了。
Kindle 2的外形跟一本32开的书大小差不多,重量只有200多克,拿在手里既有书的重量感,又不至于太沉。王佩还特地买了原装皮套,两翼展开后,更像一本书,便于捧读。
“我经常会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拿的就是一本真实的书,还会下意识地去翻页。我把Kindle放到枕边,也带入厕所,发现完全可以与传统书相媲美。”
他的这一感觉与许多Kindle使用者一样。这其中的关键,在于Kindle采用了一种被称作“电子墨水”(E-ink)的技术。
以往可以看电子书的数码产品,包括PDA、手机、PSP、iPhone等等,使用的都是液晶屏,带有背光。看久了,视觉疲劳。用亚马逊老总贝佐斯的话说就是,“感觉有人拿着手电筒在你眼前晃来晃去”。
但电子墨水完全不同,这是一种真正革命性的显示方式。
它没有背光,却能显示出白底黑字的效果。因为它依靠屏幕上的粒子排列,来反射自然光,落入人眼里就是文字和图案。这在原理上与传统印刷品一样,当然也就不会伤害人的眼睛,它甚至在阳光直射下也能阅读。
“对于长期看电脑屏幕的人来说,如果你不想晚年抱一把二胡成为“瞎子阿炳”的话,E-ink是你的不二之选。”王佩这样向朋友推荐。
下一代电子书
“你会在地铁里或者海滩上抱着大厚本的《剑桥中国史》读吗?更何况,《剑桥中国史》你即便能买到,它在12年前的定价就已经近千元,有多少人会买?但在网上你却可以轻松找到PDF电子版。”
自从入手Kindle,王佩每天晚上都会阅读一段后再入睡,电子书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人人都会像他这样,爱上这种掌上阅读器吗?
经营咖啡豆贸易的上海人朱怡对这个问题说了“不”。
朱怡是一名狂热的数码爱好者,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基本上他不太可能购买这种功能单一的电子阅读器,在他心目中,一款理想的电子书阅读器应该是Kindle、iPad和手机的“三位一体”。它的屏幕是彩色的,但视觉效果跟印刷品一样,看久了也不伤眼;它可以插上数码相机的存储卡,浏览刚刚拍摄的照片;它还可以随时用来打电话,无线上网。
王佩在使用Kindle一年之后,对于未来的电子书也有了一些更新的想法。
“我喜欢随手乱翻书,双手一掀就是随意的一页。但这种感觉在现在的电子书上还找不到,你只能从目录第一页看起。”王佩说,他理想中的电子书,最好可以随时打开其中一页,然后用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无缝地翻页。翻到哪一页感兴趣,定住这一页,开始阅读。
当然,这些设想并非不可实现。技术进步之快,迅速将一些概念变为现实。不久后出现的电子书,可能比人们现在想象到的还要出色。
台湾元太是全球生产“电子墨水”显示屏的巨头,其老总曾对媒体透露,在2010年底之前,元太在技术研发上将有令市场惊艳的产品推出——柔性、彩色及具有触控功能的电子显示屏。据说这种柔性电子书可弯曲成U字形,却不会对显示文字产生任何影响。
一个这样的产品浮现在人们脑海中:可卷曲的电子纸更便携,也不会那么容易碎裂。度假时,你可以把这样一本电子书卷起来,塞进随身携带的小包。到了度假海滩,再拿出来阅读,不用担心被周围飞来飞去的飞碟或者排球撞碎屏幕。
《时代》杂志如此描绘拥有电子书的未来一天:
一对夫妻周末早晨起床,妻子坐在沙发上点了一下电子书,最新的报纸立刻出现;想看重要新闻,再点一下字体立刻放大。累了,摆在桌上,它还会自动读报。而坐在一旁的丈夫读着小说,戴上耳机,小说里描写的悠扬乐曲立刻传进耳朵。
接着,丈夫看到文章里描述到的国家或地区,点一下,地图与历史简介立刻透过网络跃然纸上。
午饭后,丈夫出门经过书店,看见架上几本艺术类书籍,用电子书对着书背条形码“刷”
几下,一分钟不到,全部内容就下载到电子书里。
最后,两人决定坐火车到郊外散心,车厢内丈夫顺手拿笔在电子书上处理公事;快到目的地时,电子书还会贴心传来附近好吃好玩的旅游信息。
什么被改变?
电子阅读对教育、出版、传媒等行业未来的影响,实在是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师不必把时间浪费在黑板上写讲义抄题目,而是直接将作业的电子文档,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书上。学生完成作业后,直接以电子邮件发送给教师。
学生们从此可以拎着时髦、超薄的电子书阅读器去上学,不必再理会沉重的书包。他们可以花30%或者更低的价格,购买教材电子版一学期的使用权,到期后拷贝会自动删除。在电子书中,可以嵌入视频,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互动功能和自我测验。
一些专家预言,很可能在接下来的10年内,美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甚至包括很多中小学生——都会通过某种电子设备阅读教材,而不是使用纸质书籍。那将会对师生产生深远影响,更不用说给市值99亿美元的教材出版业带去冲击了.美国一名专家预计,用不了多久,“一些勇于创新的大学”就会要求大学新生配备苹果的iPad,并督促教授们用iPad来备课。“变革是无法回避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电子书甚至被称作传统媒体的救星。人们可以订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然后无线接收到自己的kindle上。也许以后许许多多的报纸都得靠电子书活着。
Kindle最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是一种阅读器,更在于它背靠着的亚马逊无线网络服务。在线下载30万种书籍,这在中国目前没有一家可以做到。
Kindle还有一个盈利模式,是对网上本来免费的东西(比如新闻和博客)提供方便的下载,以E-ink悦目的显示为诱饵,让大家付费购买。
继学校、书房之后,下一个被改变的将是办公室。
开会时,所有人都拿着电子书到会议室,秘书在电脑上按下enter键传输,同事们的电子书立刻出现报告文件。总经理说到哪儿,你眼前的电子书自动翻页。会议结束后,你在上面写下追踪事项,一按就传回总经理的E-mail;寄出前,窗口还跳出来问你:“要不要印出来?”
无缝阅读
“看过带电子墨水的电子书,非常有质感,比电脑屏幕舒服多了,等价格降下来,肯定要流行大爆发,人手一本。到时地铁里都不抱着手机看了,全抱着板砖。”一名网友以调侃的方式预言。
互联网兴起后,人们的阅读变得快速、大量和肤浅,而电子书设备有可能让人们重新回到纸质书时代的专注、深入和遐思。当然,这不会是一种简单的回归。
你可以随时进入不同分类的在线读书会,在那里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们可以在线交流自己对每一本书的读后感,或者建立起兴趣小组。“如此说来,岂不都能开网上读书会了?立毙豆瓣!”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叹。
《财经》杂志原主编王烁近日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Kindle书读记》,记录掌上电子书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他没有使用Kindle阅读器,而是把Kindle书下载到自己的iphone上阅读。所谓Kindle书,是通过特定软件从亚马逊网站上购买的电子书。一般9.9美元一本,比美国的纸质书要便宜一半。
去年7月,王烁从亚马逊上购买了第一本Kindle书,到现在他在8个多月时间里买了20本书,并且读完了其中19本。同时,还可以读上百个Google Reader订阅项。而这些都是在工作之外完成的。
“如果不是Kindle书帮忙,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缝阅读,我读不了这么些书。”王烁写道,“读书是一种奢侈。感谢 Kindle书,让我消受得起这种奢侈。”
毫无疑问,如果书迷们真正爱上了这种新的阅读,那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商业价值。
据美国iSuppli市场调查公司的预测,2010年中国电子书出货量将达到360万个,比2009年的210万大增70.7%;到2014年,中国市场的电子书出货量将达到前所未有的176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