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服务三农 推进合同帮农
围绕服务三农 推进合同帮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农户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及林权转移的需求增大,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和林权转移开始在我县农村地区出现。同时,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步伐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如何科学把握和稳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以及林权转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保持各方利益和社会稳定发展已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它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是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循化县工商局立足工作职能,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合同帮农”工作,有力的推动了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工作。
加强政策宣传,在引导农户签约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调研。循化县工商局把引导规范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工作作为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农村、农户和涉农企业展开调研,认真了解了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以及林权转移合同签订方式、流转收益分配等情况,准确掌握了农户对土地流转和林权转移的认识,为顺利推广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奠定了基础。二是深入宣传。针对我县农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恋土情结较重、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的情况,循化县工商局充分利用“一会两站”、红盾护农等各种渠道和场合,宣传国家法律
政策和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增收致富的典型事例,增强了农户对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的信心,增强了农户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的意识。三是强力推广合同示范文本。循化县工商局采用多种方式深入农户和涉农企业,指导使用示范文本,倡导在生产、农产品交易和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中签订书面合同,有效解决了签订合同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减少了在签订合同中口头协议多,书面合同少;低报酬流转多,高报酬流转少的情况,切实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
加强合同监管,在保障农户权益上下功夫。
一是严格实施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格式合同备案制。循化县工商局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格式合同实行严格备案,重点加强对合同中涉及流转土地用途及农户合法权益条款的审查,防止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和有违背农户意愿或损害农村集体和农户利益。同时,建立健全了流转合同的立卷、归档、调阅等管理制度,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及时记载因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引起的合同变更、解除和重新订立等情况,使土地高效率、低成本、有秩序流转。二是加强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合同监管。结合日常网格化监管开展合同检查,坚持对企业合同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合法性进行检查,防止无照经营或无履约能力的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立快速简便的农村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合同纠纷调解制度,形成局、所、站三级联动调解机构。
加强常态建设,在保障稳步推进上下工夫。
一是全程跟踪,形成常态化。准确认识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工作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工商职能特点,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着眼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全程跟踪监管,将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合同监管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形成常态化,为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工作的扎实稳步进行。二是加大力度,严格监督。针对利用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合同搞欺诈的现象,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合同的监督管理,防止重大坑农、损农、害农恶性事件发生,及时查处利用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合同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定金或保证金等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合同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我县土地流转及林权转移工作扎实稳步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白庄所 韩斌
第二篇:合同帮农
合同帮农,订单助农
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是工商部门利用合同监管手段支持“三农”的具体措施,发展“订单农业”是当前促进农产品流通、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以维护农业订单、加强订单合同管理为突破口,将发展订单农业作为确保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措施来抓,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张溪工商所在开展合同帮农工作中强化服务职能,在合同监管工作中找准切入点,切实帮助企业、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大力推进“订单农业”重点企业合同帮扶服务指导工作,继续对张溪烟叶收购站进行重点帮扶。在合同监管中,对该企业的《烟叶种植收购合同》和《烤烟种植合同》进行备案审查,并对其中的部分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在对订单农业实施合同帮扶中,张溪工商所工作人员向张溪烟叶收购站和烟叶种植户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安徽省合同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主动介入,积极开展农业订单格式条款合同签订的指导服务,完善各种订单合同的经营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帮扶。
截止目前,当地共签订烟叶订单合同1458份,订单面积达12750亩,订单总数量3878吨,订单合同履约率达到100%。开展合同帮农,发展“订单农业”,是一条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之路,这既是工商部门的职责,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举措,今后,张溪工商所将进一步发挥职能,以着力解决制约农民增收、阻碍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在实践中谋求新的思路。不断增强工作能力,以优质、高效、热情的服务,把合同帮农、订单助农工作做细做好。
1、笔试由省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笔试主要测试报考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满分为100分。
第三篇:服务三农[范文模版]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就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学者们、各领导们争相讨论的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因此,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应此要求做了此次调查。
贫困,它就像一根针,深深刺痛着中国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民,是这个弱势群体的主体。农村生活的一切所见所闻,让我的心情很是沉重。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确实地关注一下弱势群体,关注一下这些贫困农民。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与可怜,而是具体的行动。占着中国70%人口的农民若不富裕起来,国家的富裕从何谈起
关注国家,关注“三农”。
农业在我国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任务,也是“十一五”期间宏观调控要继续加强的重点。从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们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统筹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产需缺口仍然较大,粮食库存继续减少,品种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减少,农民继续增收困难。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第一:大学生要抓住“三农”问题所提供给你们的人生机遇。毛泽东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困扰着国家,其主要原因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那个环境待遇不是太理想但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农村,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
第二: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
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构造和谐社会,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正确处理协调机制。给予农民相关扶持,如:提供教学的各种设施,明言规定必须要做到九年义务教育。医疗设施和健全农村医疗队伍。从根本解决关系到农民生活的问题。⒉给予农民更多的就业条件,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化,让农民更充分的实现民主自治。严格保护农民的耕地,严厉打击为了自身利益所要农民耕地的行为。
⒊让城市也农村接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如大学生下乡行政等。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缩小城乡差距。产少农民负担,如减税,国家提供农业设备,科学发展农业的指导和扶持。⒋科学发展观重点在领导,关键在各级干部能带头示范,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多与农民交流,给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中的咨询和帮助。
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第一:大学生要抓住“三农”问题所提供给你们的人生机遇。毛泽东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困扰着国家,其主要原因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那个环境待遇不是太理想但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农村,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
第二: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
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构造和谐社会,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正确处理协调机制。给予农民相关扶持,如:提供教学的各种设施,明言规定必须要做到九年义务教育。医疗设施和健全农村医疗队伍。从根本解决关系到农民生活的问题。⒉给予农民更多的就业条件,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化,让农民更充分的实现民主自治。严格保护农民的耕地,严厉打击为了自身利益所要农民耕地的行为。
⒊让城市也农村接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如大学生下乡行政等。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缩小城乡差距。产少农民负担,如减税,国家提供农业设备,科学发展农业的指导和扶持。⒋科学发展观重点在领导,关键在各级干部能带头示范,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多与农民交流,给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中的咨询和帮助。
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就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学者们、各领导们争相讨论的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因此,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应此要求做了此次调查。
贫困,它就像一根针,深深刺痛着中国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民,是这个弱势群体的主体。农村生活的一切所见所闻,让我的心情很是沉重。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确实地关注一下弱势群体,关注一下这些贫困农民。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与可怜,而是具体的行动。占着中国70%人口的农民若不富裕起来,国家的富裕从何谈起 关注国家,关注“三农”。农业在我国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任务,也是“十一五”期间宏观调控要继续加强的重点。从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们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统筹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产需缺口仍然较大,粮食库存继续减少,品种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减少,农民继续增收困难。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第四篇:服务三农 从我做起(写写帮整理)
一年一度的暑期社会实践匆匆的来了,又在充分的预备中尘埃落定!这次我参加的是由学院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固然是平时也经常下乡,但下乡到农户参加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还是第一次。因此,刚到实践地——雅安市姚桥镇时,还感到有点茫然,手足无措。但在走访农户及和给乡政府相干工作职员交谈以后,初步了解了该乡的相干情况,得知农户的急需,晓得他们的疾苦。然后,我才渐渐明白,我们能够为当地的农民做甚么和应当做些甚么。然而与经验丰富的农民相比,我们还是涉事未深的无名小卒,我们唯一为“三农”服务的满腔热忱。
顶着夏日的烈阳,我们爬山涉水,沿着乡间的羊肠小道,我们几近走遍了雅安市姚桥镇的每一个村组,每每走到一户农家,我们都会和他们亲切的交谈,了解农村的现实情况,针对性的解决他们在养殖过成中所碰到的技术上的困难,真真的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给他们带往国家现阶段给农民的优惠政策,给他们送往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的市场信息。让他们从传统的发展观念中转变过来,从传统的耕作为主,转变到依托养殖业为主。
经过几天这样的走访,本来就“娇弱”的我们有些吃不消了,我们一个个疲惫不堪,脸和脖子都晒黑了,有得乃至还脱皮了,但我们大家却没有人叫苦、叫累。反而将农民的想法和见解纳进到我们每晚的讨论中。我们都深切的体会和感觉到:处在改革开放的农民,他们都急切的盼看着能够通过自己的正当劳动走上致富之路,并且也在努力将自己的想法付出于实践当中,一直不懈的寻觅着,一路的磕磕碰碰,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可还是没找到合适自己的致富之路。没有正确的科学的引导,光是一味的盲目的埋头苦干,恼了心、费了神,却终究还是未找到前途。为此,我强烈的意想到:我是农民的女儿,又是一位学农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尽我的所能,将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用来帮助这些农民朋友们。
本以为学富五车的我们可以借此大显生手,可每每碰到实际题目时,我们却掏空头也搜索不到答案。经常堕入为难当中,也总是在这时候,我才真真的意想到自己所到的知识是那末的有限,可以说可能仅仅是我专业的一点皮毛吧!不过,还好了,我还有机会向老师请教,也还有时间了弥补。可以马上打电话问相干老师或回来翻书查资料,也能够上网找,荣幸的是每次都还能找到答案。同时也就在这样的进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可能永久也学不到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却使我毕生受用。
虽然我碰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见过的题目,也有很多当场不能解决的题目,经常也感觉很无助,很为难,但是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切的题目都以不在是题目,一切的不知道也都会变成知道,正可谓的人多气力大,人多好做事。我们队每一个人都是强悍而又忍让的人,一起的七天,我想难免会有些磨擦、偶然也应当有些争执的,可我们大家似乎很有默契是的,即便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都会相互的体谅和比较,终究得到一致的答案。我们很少闹口角,但是其实不表示我们是不爱争执的团队,是个死气沉沉的团队,每当开起玩笑时,我们便开始了一场唇枪舌战,此时谁都不会轻易认输的。也仅在此时我们才觉得轻松。
短暂的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就这样的结束了,然而活动的每一个场面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固然是又苦有累的七天,但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经历,我又结识了几位新的朋友,开阔了眼界,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增长了很多才华。
每次的社会实践,我都有着新的感慨:人的一生中,学校其实不是真正永久的学校,而真实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情势,是使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建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华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建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在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七天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们毕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间隔,也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开辟了视野,增长了才华,进一步明确了我们作为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剧烈的竞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希看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摆正心态,正确定位,奋发学习,努力进步本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第五篇:三农(写写帮推荐)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 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第二篇
一、“三农”问题的本质 “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是产业的问题、农村是聚落的问题、农民是“人”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问题。而农民问题,其实质就是人口问题。
二、人口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源。站在人口学的研究视角,马克思曾在1853年所写的《强迫移民》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迁移“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的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以此来审视我国的“三农”问题,我们会发现,农民人口问题的核心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压迫生产力”和“生产力压迫人口”的并存现象。“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它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人口过剩,劳动力也过剩,解决起来规模大; 再加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解决起来就更加困难和复杂。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综述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之路在哪里?把社会学家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是体制和政策问题。解决的措施有破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户籍制度、取消农民身份的不平等、彻底进行县乡机构改革及国家财政政策对农村的倾斜等。樊纲教授综合了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让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是解决人口 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严格执行“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城镇化速度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方针对解 决我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1.稳定低生育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说到底,就是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口总量的减少。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城市。如此下去,农村人口将继续增加,将会减慢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速度,也不利于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是绝不能放松的。但中国的人口减少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所以 中国的“三农”问题在此之前只能是暂时缓解,而不会得到根本解决。2.人口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已经成为整个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只有减少耕地上的农民数量。这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我们还应注意人口城市化的核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到城镇工商业,它必须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相适应。
(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人口结构问题重要环节 在人口老龄化、农村趋向城市化的今天,处于社会保障网之外的农民,迫切需要一个社会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其老有所养。土地是农民不能流动的生产要素,是保障之本。没有适宜的社会保障制度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农民不可能从根本上离开土地,城市化就是空谈。中国老年人口有近60%分布在农村。我国政府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手探 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土地保障和家庭赡养功能。结语: 总的来说,上文提到的几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将人口控制、农村社会保障与建设全 面小康社会有机统一起来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措施。从在人口学的视角,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严格贯彻这项综合措施能够加速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加速农村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由此加速促进城乡平等的进程等等。在中国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一定要纳入总体发展的框架中,特别是要与制度创新、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发展联系起来。合理的制度设置将使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处在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参考文献:中国人口信息网 周天勇:中国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其出路
第三篇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因此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目前还存在着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两极分化明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其一: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其二:减负问题,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的负担大大的减轻了,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 第一,要持久深入的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无论我们转移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给予农村部门多少补贴,都不能代替农村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找出农村经济具有先天分散性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条件不一样的这一现实,将一切政策效力的原点立足于人的保障和发展上。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农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长期坚持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政策性支持。第二,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