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楼乡“三建、四联、五帮”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高楼乡“三建 四联 五帮”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流动党员在数量、外出范围及时间等方面呈现上升趋势。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2008年开始,高楼乡采取“三建 四联 五帮”措施,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推进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建:一建党员教育管理网络。构建乡、村两级流动党员联建联管立体管理网络。村级为每一名外出流动党员建立信息管理卡,乡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流动党员流动分布网络图和组织管理网络图,将全乡流动党员资料分类输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二建流动党员流出档案,由村、乡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做到了“五个掌握”,即掌握党员外出时间、掌握从事职业、掌握家庭住址、掌握联系办法、掌握党费缴纳情况,确保外出党员“离”家不“离”党。三建教育培训机制,通过邮寄学习资料、电话联系、飞信等方式对流动党员开展送学活动。同时,利用流动党员节日返乡和“七一”召开党员大会的机会,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室和党员学习活动室等培训阵地,对流动
党员进行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召开专题讨论会、座谈会、交流会、分发学习资料等形式,使流动党员教育步入了经常化的管理轨道。
四联:一是专人联系。支部委员或其他党员结对联系流动党员,保持与外出流动党员经常性联系,了解他们外出后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等。二是证卡联系。乡党委向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证》和《去向联系卡》、《学习培训反馈卡》、《思想工作汇报卡》,要求他们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把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填入证卡,结束流动后上交原支部。三是定点联系。乡设立流动党员联系点,向社会公开党员服务地点、工作时间和咨询电话等,方便他们及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具体负责联系工作是党务副书记和组织干部。四是网络联系。设立流动党员联系电子信箱和“飞信群”,每周以短信的形式向流动党员发送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员教育、致富信息等方面的信息。五帮:一是帮助理顺组织关系。对流入外地的党员,通过与流动党员所在地联系,介绍其参加所在地组织生活,使其纳入党组织的视线之内。二是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对那些因下岗和生产生活困难流出的党员,乡党委帮助分析原因,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让其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三是帮助解除思想困惑。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口袋”
党员,组织派专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及时消除了思想上的障碍,拉近与党组织的距离,使其安心生产、创业、增收致富。四是帮助加强培训,促进素质提升。利用飞信,返乡期间现场座谈的方式对流动党员开展党章、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五是帮维权,送温暖。调整成立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法律援助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增强增强党员的维权意识,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二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沪皖联动、探索创新,东明社区(街道)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利用社区阳光驿站载体与安徽旌德县孙村乡“喜结联姻”,成为两地基础党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凝聚流动党员,构筑辐射营盘。2007年年底,安徽省旌德县党委、孙村乡党委领导班子一行千里迢迢来到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宣布:依托社区阳光驿站,实现两地共建,成立上海流动党支部。而岁末年初,社区阳光驿站与驻沪党支部联手开展的“敬老谱新曲”活动则拉开了两地联动、合作共建的帷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村党员纷纷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离土、离乡的农民兄弟中有许多曾经在当地入党的党员同志,又没有进行正常的组织接转关系,形成实际上的长时间离开党组织的现象。近年来,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外出来沪务工者达2200多人,其中有党员22人,他们中大多数几年甚至长达25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进城后他们挣了钱,可在政治上缺少正常的组织生活,但内心上还是向往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地党委了解这一情况后,酝酿在上海成立流动党支部的决定。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用创新思维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工作的作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尝试,是加强党组织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的新形式之一,构建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肯定。
东明社区党工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外来务工党员,在工作上、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给予关心我们为你们提供学习、活动的大舞台,让党员凝聚在党支部的周围。6月1日,设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旌德县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召开“家乡经济发展座谈会”,并举行“离乡离士不离党、募捐赈灾献爱心”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支部改选和交纳“特殊党费”。社区阳光驿站提供服务与支持,两地党组织一致认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们面对新情况,对党建新事物要倍加爱护。搞好两地共建流动党支部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党支部,增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就是让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再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孙村乡共有22名党员在上海打工,分布在上海的各个区县,真正居住或工作在东明社区的不多。是让这22名党员各自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各区县基层党支部报到,凭证参加组织生活,还是打破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东明路街道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进行了研讨。座谈中,有党员反映,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单位党组织后,往往没有下文,组织生活还是不知道在哪里过。还有党员反映,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居民区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因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既不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也不利于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如果由流出地党组织、孙村乡党委出面,成立驻沪流动党支部,凭借地缘关系、乡情观念、共同利益,就更能够凝聚党员,便于形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东明路街道及时向新区组织部汇报了这些想法,经组织处同意在东明路街道试点,以党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该支部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挂牌,对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是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发挥流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需要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居住特点,区别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流动党支部22名党员,从年龄上看,既有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大学生,也有五十来岁的曾在老家当过村支书的老党员;从职业上看,大部分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有搞设计的、有舞龙的、有做保姆的;从生活目标上看,二三十岁的以谋生为主,三四十岁的争取有新发展,四五十岁的趋向生活安定。支部成立前,很多党员到了上海,逐渐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老吴,过去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南汇打工,住在当地一个村党支部家里好几年,他说:“从来没有人问他,组织生活在哪里过!” 党员们内心迫切希望能够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根据党员的这些特点,党支部确定了职责定位和组织活动方式。党支部的职责,突出“巩固组织、凝聚党员、联系群众、提升素质、建设家园”20个字。巩固组织,突出一个“联”字,在党委层面实行“联建”,即流动党支部在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乡党委联建管理下开展工作;支部层面实行“联动”,即流动党支部与阳光驿站(两新总支)联动,日常事务寻求阳光驿站的支持。凝聚党员,突出一个“需”字,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不同发展阶段党员的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管理和服务,如3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谋生,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4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发展,就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5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交流,就与他们经常性沟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联系群众,突出一个“情”字,即在支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教育他们诚信做人、守法务工,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流动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务工人员之家。提升素质,突出一个“能”字,即依托党组织提供的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个人谋生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上海的社交技能培训和联系群众的服务技能培训,并整合党员中的能人资源,进行互帮互学。建设家园,突出一个“促”字,即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家乡的新家园的建设多做贡献;同时,党支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引项目、招资金、找渠道,促进家乡发展。
三是建立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两地党组织无缝对接。孙村乡党委作为流出地党组织负责支部班子配备、支部制度建设、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费的收缴等,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作为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指导党支部开展好“三会一课”、党员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提供支部活动场地、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支部党员提高素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等。同时,逐步探索把流动党支部纳入东明社区党组织的考核、评比和表彰。流动党支部负责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协助将条件适合的流动党员编入当地党组织。通过党委层面“联建”,实现了流出地与流入地有效衔接,使流动党员党支部既有“娘家”,也有“婆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流动党员党支部近期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等,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有效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第三篇:红山子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典型材料
红旗流动红心向党
——红山子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典型材料
近年来,红山子乡党委针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不断增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的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组织网络和服务网络,不断赋予党员教育管理新内容,引导广大流动党员自觉维护党员新形象,确保流动党员离乡离土不离党,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构建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格局。
一、基本情况
红山子乡位于克旗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306.5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53个村民组,2776户,8393人。全乡共有党支部11个,党员406人,其中,流动党员91名,占全乡党员总数的22.4%。
二、具体做法
(一)坚持组织先行,切实抓好‚四个一工程‛
‚一证‛证明党员身份。‚一证‛,即《流动党员活动证》。由于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不便,导致党员外出时怕麻烦,不办理相关手续一走了之,甚至长期脱离党组织。针对这一实际,印发了《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可凭‚证‛参与党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从业地变动的,要及时报告所属党支部,对未办理登记手续外出达6个月以上、或从
业地变动未及时报告失去联系达6个月以上的,按党纪进行处理。目前,全乡91名流动党员全部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一站‛管理流动党员。‚一站‛,即流动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绝大部分为集体外出、从业地相对集中。在从业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加强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联系,探索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2011年,红山子乡已在河北、呼和浩特市、锡林浩特市、赤峰市、经棚镇等地设立了5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全乡91名流动党员,70%以上纳入了流动党组织的管理。
‚一册‛记载党员活动。‚一册‛,即《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为防止单独外出、流动性强的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采取了‚散出散管‛的方式,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每人发放一本《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参与流入地党组织活动,并填写活动情况。同时,建立了《手册》年检制度,所属党支部以《手册》为载体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每年底查验一次《手册》记录,记录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奖惩党员的依据。
‚一库‛畅通信息渠道。‚一库‛,即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库。分别建立和完善了乡、村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库,及时搞好更新维护,建立了党员流动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各村实行流动党员月报制,乡里根据月报及时维护信息库,从源头上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向。
(二)坚持管理创新,着力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形式多样性、外出流动结群性、流动地点分散性、从业领域集中性等特征,积极探索延伸流出地党组织管理链条,着力推行‚三包二联一卡一群‛管理模式,构建了事有人管、责有人负、章有可循的管理体系,有效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三包‛,即‚先包、定包、联包‛。每个党支部,以党小组为基本单位,3名以内流动党员,党小组长‚先包‛;3名以上的每3名为一组,由党小组长指定本组有较高威信的党员‚定包‛;党支部书记对流动党员联系人和流动党员实行‚联包‛。通过‚三包‛举措,建立健全流动党员联系制度,确保联系沟通不断‚线‛。全乡91名流动党员,确定了31名党员包扶。
‚二联‛,即短信平台联系和电话联系(称之为‚红色电波‛)。以‚短信群发‛为平台,定期给流动党员传发党建信息和乡村时事;以电话联系为纽带,多唠嗑,多交心,让外出党员更多地了解家乡的变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加强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从而构建了完善的流动党员联系‚网‛。2011年,红山子‚乡务通‛短信平台共传发平台信息55条,电话联络流动党员65次。
‚一卡‛,即流动党员联系卡。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完善流动党员档案,全面登记并及时更新流动党员基本情
况、何时流入何地及所从事职业、联系人的主要情况和双方联系等内容,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完善,解决流动党员‚资料缺‛的问题,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一群‛,即红山子党建QQ群。成立‚流动党员之家‛,为流动党员之间、流动党员和党组织间搭建了快捷沟通的交流平台。
流动党员 ‚三包二联一卡一群‛的教育管理模式,深受广大流动党员的欢迎。乡水管站离岗职工李国义,在锡盟打工6、7年,乡党委千方百计通过他的亲属与他取得联系,在收到第一条短信的时候,他很吃惊,在和乡政府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后,了解到乡党委对流动党员实行‚三包二联一卡一群‛管理模式,对这种尊重党员、关心党员、服务党员、凝聚党员的离土不离乡模式感触很深。宋有和、辛桂珍夫妇,随女儿到包头市定居,每年通过邮寄、托人等方式缴纳党费,通过电话、短信联系,老两口几次在电话里感慨道:‚来包头这些年,只有交党费的时候感觉和组织有联系,现在能听到组织的声音,了解家乡的信息,说明组织还没忘了我们呀!‛常年在河北打工的董连军,乡党委和他取得联系后,经常在电话里和他谈心,今年他回家,专门找到乡党委,主动缴纳党费,并向党组织汇报了思想,他说:‚我在外地这么多年,可组织一直惦记着我,就寻思着怎么也得把党费给交上,和组织念叨念叨这些年的想法。‛就是这一句句问候、一条条信息,拨响了每一位流动党员的心弦,架起了一座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连心桥。
(三)优化活动载体,不断激发流动党员内生动力
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从事行业杂、开展活动难的实际,红山子乡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创新党员活动载体,有效激发流动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内在动力。
一是注重培训,使流动党员的‚脑‛活起来。坚持学习一体化,通过邮寄转交、组建流动党员QQ群、电子邮箱等方式将学习资料送到党员手中,保证他们及时学习,使流动党员在任何地方都能及时接受学习教育、参加组织生活、享受应有权利。坚持培训一体化,坚持流动党员和本地党员同学习、同培训,通过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利用春节流动党员返乡的时机,开展一系列学习培训活动。通过送一张光碟、看一次远程教育片、介绍一次工作、开一次谈心会等多种形式,对全乡50多名返乡流动党员进行了补课教育。坚持主题实践一体化,组织流动党员与本地党员一起参加‚争创‘三有一好’(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在实践中磨练党性、发挥作用,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二是注重服务,使流动党员的‚心‛静下来。主动加强联系纽带作用,组建支农、治安服务队,重点帮助缺少劳力的流动党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为外出务工人员看好家、守
好门、护好院,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再就业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及技术培训服务,切实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广泛开展‚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温暖送到每个特困党员心中。2011年,切实为红山子乡10多名困难流动党员解决了春耕生产、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七一‛等重大节假日时期,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流动党员联系人等对流动党员的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
三是注重引导,让流动党员的‚身‛动起来。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我为家乡添光彩‛、‚做一名家乡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等系列活动,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发挥他们与外地企业、商家关系熟的优势,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把流动党员从‚游兵散将‛建设为‚正规集团军‛。大力开展 ‚双向带动‛工程,鼓励部分事业有成的流动党员主动服务家乡、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引导优秀流动党员回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外出务工党员共为我乡提供致富和招商信息10余条,先后带动了200多人外出务工,有10多名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发展旅游、养殖和餐饮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红山子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社区严格按街党工委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底数,做到流动党员情况“底子清”。我社区根据流动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按照“街道社区区域化全覆盖”的要求,每月对辖区范围内的流党员进行登记,对一些商务楼宇、居民楼栋、产业链条等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努力把每名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和服务之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
二、注重教育,提高流动党员自身素质。
今年年初社区党支部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党员,在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清明”“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时节,采取集中补课、上门辅导、分组学习、结对互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他们学党章、学法律、听取他们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全面开展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工作,组织社区党员进行远程教育站点平台对党员进行“双育”教育,每周定期播放三次电教片;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社区服务QQ群,微博,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信息,及时向他们传递党的声音,通报党建动态,加强经常性教育,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反映实际困难及意见建议,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管理,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社区党支部在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统一的外出党员登记表,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同意后方能外出,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成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党员,以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社区,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健全基层村党总支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狠抓《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三是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对流动党员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关系接转、教育管理的实施和监督,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第五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定
一、学生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并按规定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一)受地域限制等条件限制,无法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正式党员至少每半年要向党支部递交一份书面思想、工作汇报,或通过其他形式与党组织保持联系,预备党员至少每季度要向党支部递交一份书面思想、工作汇报。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这,均被视为自行脱党,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提供流动期间个人在工作单位现实表现的证明材料,所在党支部要及时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其转正问题。
(三)自报实际收入,按照党费缴纳的规定标准向所在党支部交纳党费。一般应有党员个人按月缴纳,特殊情况可托人代交、邮寄,预交或补交,但预交或补交但预交或补交的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4)临时就业单位或通讯地址变动后,应及时向所在党支部报告。
二、在学院网站上设置学院党建天地,设“党员教育” 专栏、党总支邮箱,定期把党的组织生活内容及学习材料公布在“党员教育”专栏,流动党员应在每月底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思想汇报材料发到党总支邮箱(jgxydzb@163.com)
三、是严肃党的纪律,坚决处置不合格党员。若流动党员无特殊原因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及时递交转正申请、不发挥党员作用、无视党的组织纪律,党组织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者,所在党组织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