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兴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分析报告
永兴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分析报告
作者:李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11-
1近年来,永兴县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全县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化,流转形式多样化,多种组织参与的特点。为全面了解永兴县的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笔者于近期,对永兴县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现状与特点
永兴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79.4平方公里,总人口66.7万人,辖8镇17乡。共有22个居委会,342个行政村,全县共有农村土地承包户133833户,承包耕地面积42.07万亩,累计到2011年上半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83.38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永兴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化政府职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各镇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政府的行政推动和引导下进行,由政府出面协调,将土地集中流转出,实行规模经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开展,对全县所有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重新换发工作,对土地承包合同进行了重签、补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承包合同入户率达95%,并建立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数据库。2009年,我县制定下发了《永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出台了13项奖励和扶持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为推动我县农村土地有序、快速流转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2010年,成立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目前已有湘阴渡镇、碧塘乡、鲤鱼塘镇等乡镇成立了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二)是以项目带动为主导,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土地流转,就是要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动,将零星的土地从农民手中集中连片,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各种合作的模式,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湘阴渡镇、柏林等镇都是先确定要发展的项目,然后根据项目的需要进行土地流转。永兴县中南三泰农业合作社在湘阴渡镇投资3000余万元租赁3000亩水田建立了高标准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如今,湘阴渡镇共流转土地1.6万亩,兴办投资过亿元的农业产业项目2个、过1000万元的5个,创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目前,永兴县通过土地流转后,极大的促进了各类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产品基地,永兴冰糖橙基地,优质烤烟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油茶基地等对永兴县农业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以委托流转为主要形式,综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各镇集中流转的土地,大多采用委托流转的方式进行,即农户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农户将其承包地委托村民
委员会进行转包或者出租。现在,由乡镇府、村组集体组织引导和相关部分指导统一组织流转的方式已逐步代替农民自发流转的方式。
(四)是以有偿流转为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获得流转收入,还可以腾出手来从事其他工作,有的通过土地入股还能获得一定的分红收入,或通过就近在流转的生产基地务工赚取工资收入。
二、当前永兴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制约的主要因素
(一)、土地流转意识不到位。一是农民意识不到位。近年来,种地不仅不用交钱,国家又出台了种粮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把土地看得非常重要,怕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或以后要地难,种田保粮“的心理仍然存在。现在,中国的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始终把土地作为自己的最后保障,宁可撂茺弃耕,也不愿意将土地转出去。二是干部意识不到位。个别地方的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工作认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致使这项工作难以扎实推进。
(二)、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土地经营权的交易,交易行为既市场行为,市场经济必须有必要的机制做保障。虽然永兴县近几年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文件,相关部门也加大宣传力度,但财政、税收、信贷、国土等相关方面的扶持政策尚未完全配套出台。而且,部分土地承包大户怕政策不稳,或担心市场前景不佳,也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三)、流转存在盲目性。其一,部分乡镇的土地流转是农户间自发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手续或程序不完善、不规范,这就给农村稳定留下很大隐患。其二,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为提高近期收益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其三、一些地方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土地流转任务,盲目地进行土地流转,许多地方由于缺乏效益明显、可持续性强的特色农业产业,致使土地流出后土地闲置。
(四)、资金问题。流转出的土地实行规模种植,必须加大对这部分土地上的路、桥、渠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所需建设配套资金较大,各镇财政又较紧张,难以正常进行,影响整体进程。其次,农业规模经营一般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回笼周期长,加之缺乏配套风险防范机制作保障机制,因此,大多数流转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表现很谨慎,不敢轻易投入。
(五)、农民的土地流转效益较低。虽然政策倡导土地要有偿流转,但是土地流转的价格极低。目前,我县各乡镇的土地流转价格不一,最高大约为280元-300元/亩,较低的100元左右,部分偏远乡镇的流转价格更低,流转农户难以获得较高的土地收益,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和物价因素,粮食价格逐年提高,国家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户收益不断提高,土地流转的收益下降,也导致部分农户思想波动,宁选择粗放经营而不流转。二是目前没有完整的价格评估机制,加之流转渠道不畅,部分农民价格意识淡薄,将土地低价或是无偿转让给别人耕种。
三、推动永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一)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农民对土地流转有新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行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解决农户土地流转中的思想顾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城郊地区、交通干线沿线和边远地区不同的情况,在每个乡镇着重点抓好1—2个村的土地流转工作,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与土地流转进行“捆绑”,形成“累加效应”。
(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的职能责任,赋予工作权力,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做到“有人管事”,“有钱理事”;成立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咨询、登记、变更等服务;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采用统一格式的文书档案资料,严格执行土地流转程序,加强流转过程管理;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观念,支持镇村干部依法管理集体土地,增强农民群众依法流转承包地经营权的法律意识,查处违法流转行为。
(三)、加大社会化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水利、道路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为经营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条件。
(四)积极创造良好条件,优化土地流转环境。一是全县要制订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突出发展本地特色产业。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企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此推动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质和社会保障功能,突出其生产发展和增收致富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四是要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以防范产业发展不利因素,减少农业受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为经营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陈亮法学(2)学号 0707023
5借此寒假期间,本人通过村委会的支持,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做了浅陋的调查。要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实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基地。但在土地使用权被分割,规模狭小,并归属于各个农户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农户或龙头企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要求都会遇到其他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如何解决规模经营与分散的家庭土地使用制度的矛盾,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有序流转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化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现实思考,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采取“农村普占”的分散、均田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公平问题,但是却未能同时兼顾到效率原则。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在长期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的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运行情况
20年来,中国农地政策基本稳定,主要有三点:坚持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民承包权;放开土地使用权。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本身的缺陷,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中强调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国农村集体分为三级:乡镇、村、组。但是土地到底属于那一级集体所有没有说清楚,造成土地承包中经济纠纷和财问题。二是政策明确规定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说明什么人有权承包土地,即什么人算是集体组织的成员。所有农民都认为包括新婚嫁娶的每个本村人都天然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导致土地与人口矛盾家加剧。三是规定农民承包土地要承担义务,其中向乡村社会缴纳公共开支,但没有明确提出这部分费用属于地租还是管理费用,这一费用的标准是多少,给农民造成过重的负担。四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速度的提高,被占用农地越来越多,但现行的城市土地不嫩进入二级市场,只有在政府征用土地后转报给土地开发商,这样一来,造成土地增值部分与农民无关,从土地上获利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开发商。
其次,在土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人地关系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更多地强调提高土地生产率,政策应长期不变,而政策规定“要长期稳定,随人地关系的变化大稳定小调整”,这种不稳定的法律语言是人们的理解不同,做法就产生分歧。第二,上级部门下达给基层政府的各种社会、经济任务,给土地政策带来很多问题。既要求办好农村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有没有财政拨款,同时严格控制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干部,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好利用手中的权力调整土地,高价转让以达到任务标准。第三,乡村基层干部把握政策有偏差。原因有三,一是为了满足权利的要求,在一些地方村委会每换一届就调整一次土地,造成了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其关键在于30年承包政策只是政策而不是法律,不会有人因违反政策受到刑事处罚;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通过土地调整为自己、亲朋牟私利;三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生存条件及调动农民对土地的透入积极性,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有流动的必要性,这是土地政策的最基本考虑,但没有完成实现。
(二)实行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1、较好解决了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化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实现了农村土地使用的创
新。土地经营规模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据有关资料介绍,自1965年以来的30年中,世界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由54.2%下降到9.1%。中国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规模农业比小规模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现代化程度都将提高一倍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改革成果看,家庭经营制度表现的绩效是很难估量的,它应当是今后相当时间内我国农村制度创新的基础。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农产品短缺经济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形势出现后,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使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半生出小农经济意识,经济规模偏小,劳动成本过高,影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影响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一系类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形式,搞好土地流转既能广大农民利益,又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循环体系之中,加快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进程。无论是“反祖倒包”模式,还是公司租赁农户土地实行的规模经营,都是由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对土地种植作出统一规化,对农田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对技术统一指导,对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实施统一收购或直接加工销售。全部的农业生产过程都是在龙头企业的规划和控制下,为企业下一个生产环节的需要而进行的。
3、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以本人所在的家乡马桥镇徐周村为例目前行成以葡萄种植为主附带其他经济作物产业化农业,此为村里还引进养鹿技术,形成包含小规模养鹿的综合农业体系,目前徐周村的葡萄在靖江是家喻户晓,已成为靖江农业发展的典型,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国家倡导的共同富裕的推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法规建设。土地流转工作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需要有一系列政策法规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出现问题和矛盾可依法解决,但目前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缺乏,应此应尽快制定《土地承包法》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属。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审批程序、主管部门和土地用途、地价及级差、流转期限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是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客体,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则,构建适应使用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土地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力的合理配置。
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为农民脱离土地创造条件。
四是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改革农村户籍管理的作法,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改变农民“恋土”关念。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盖章:
第三篇:安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调查分析
安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调查分析近年来,农村承包地的抛荒、闲置和流转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土地的第二轮承包所导致的。本文以同时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安徽省芜湖县)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安徽省为案例,可以为研究其它地区农村的类似问题提供一个观察窗口。据笔者在安徽省的调查,至2002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超过280万亩(不包括“四荒”地的招标、拍卖流转),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5%以上[1]。流转的主要形式有这样5种:
第一,代耕。这是指暂时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自行协商临时把承包地交由别人(大多是亲友)代耕代种,原承包合同关系不变,时间、条件一般由双方口头约定(在许多地方,转包者都要求代耕方负担税费)。这种形式因为简单明了、手续简便,成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据统计,安徽省以此种方式流转的土地约120万亩,占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2%。[2]
第二,换耕。指单个或部份承包户主动或在村委会指导下与本村其它承包户自愿调整地块,使承包地连片集中的行为。据初步调查,安徽全省约20万亩,其中,六安市4.2万亩,巢湖市1.4万亩。个别地方换耕的面积甚至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0%至30%。
互换本身是一种流转形式,又对其它形式的流转起推动作用,且有利于土地的连片集中和规模经营。最近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也肯定这种土地流转方式。[4]
第三,转包、转让。早在1996年底,安徽省政府农村经济办公室就制定了“安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方法(试行)”,承认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4种形式。
其中转包、转让这两种流转形式操作比较规范,以此种方式流转土地的主体一方是农户或村委会,农户和集体的权利能得到尊重和保障。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安徽省的有关规定,以转包、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应签订书面合同,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土地的转包、转让签约率不高,以后引起纠纷可能比较难处理。
第四,出租、反租倒包。出租是指农民或集体组织将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让与他人的行为。反租倒包是指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先从农户或集体组织那里租赁土地,然后转租并从中谋利的行为。这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在实践中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以此种方式流转的土地,大多数是在乡镇政府的推动或直接干预下进行的,有不少地方成立了以乡镇长为主任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直接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有的还以各种名义参与租赁费的分配或获得“倒包”中的差价。
第五,公司+农户。指大的涉农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在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的支持下,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租赁大量连片土地从事农业开发,出租土地的农民可以在企业上班。这实际上也是第三种流转方式中的一个特例,农民在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还可实现不离乡就业。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的地方。
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进行,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基层组织越俎代庖,操纵控制土地流转活动,有的地方甚至动用警力,威逼农民就范。在一些地方,土地纠纷已取代农民负担问题成为农村社会群体抗争事件的主要原因。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逼民流转。按现行法规,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发包方是村民委员会,一些基层干部就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运用行政权力硬性强迫农民参加土地流转。例如,2003年6月,苏州市光福镇黄渠村村民正准备栽秧,村委会突然通告大家不要干了,因为稻田已被镇里租给了“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每亩地年租金为560元(含代交农业税60元),租期为25年。在村民的反对下,租金有所提高,但村民仍不答应。镇政府为了达到目的,2003年12月初派人到村小学,声称如果家长不在租地合同上签字,将不许其小孩到校上学。过了几天,镇村两级又出动100多人、6辆警车,带着电棍、手铐等,强行把煤渣填在稻田里。为此,村民不断到省市集体上访。[6]
其次是基层政府及官员与民争利。许多村民反映,我们并不反对土地流转,只是土地流转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但不管土地拿去干什幺,补偿费给多少,干部和政府都不和我们商量,而且补偿金的一大半都到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手里,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在笔者调查过的某市,1999年以前乡村两级对流出土地的农户每亩仅补贴20至30元;2000年以后,从乡村行政组织手中发包土地的售价已高达350元至500元,但给农民的补偿仍按原标准执行;2001年,该市范围内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的发包收入中只有30%左右实际补偿到农户手中,有不少农民甚至未得到一分钱的补偿。
再次是不规范操作。中央文件明确指出:“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期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7]但是一些工商企业动辄圈地数千亩、数万亩,一租就是50年、70年,远远超过农民土地承包期30年的期限。一旦企业垮掉,许多失地农民就没有了生活来源。最后是圈占土地而不开发。许多基层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在招商引资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自己先把地围起来,搞“空架子”工程,致使大量土地长期抛荒,劳民伤财,农民对此反映强烈。
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虽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其一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其二是土地承包30年不变造成部份农户对自己承包地偏颇的认知模式和狭隘的占有观念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其三是“小而全”的家庭经营结构与专业化生产的矛盾;其四是耕地资源稀缺与土地闲置浪费的矛盾;其五是平均分包土地的福利保障特性与按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效率性的矛盾。强调加快土地流转的探索,应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农村各项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深入进行,为下一步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参见《2002年安徽统计年鉴》。
[2]根据2002年安徽省农调队资料整理。
[3]根据2002年安徽省农调队资料整理。
[4]参见最近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
[5]参见安徽省1996年底出台的“安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方法(试行)”。
[6]参见《半月谈》,2003年第11期。
[7]参见中共中央2001年第18号文件。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 可行性分析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高效进行的基本保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健全信息交流机制。信息交流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关系土地流转的质量和效率。当前,由于农民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土地转出、转入双方选择空间小,土地流转范围小、成本高,质量不尽如人意。政府部门应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机制建设,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着眼于满足农民需要,积极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服务与指导;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完善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及传递方式,提高信息化、电子化水平。各地应建立区域土地流转信息服务中心,建立由县级土地流转综合服务中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组成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包括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网络通信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在内的土地流转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政策咨询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农民生计,必须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此,需要建立政策咨询机制,更好发挥政策咨询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相结合。土地流转改革和政策制定需要顶层设计,也不能脱离群众的实践探索和创造。要善于从土地流转实践中总结提炼有特色、有价值的新做法、新经验,实现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的有机结合。此外,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农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需要用系统观点认识土地流转,跳出土地看流转,广泛征集和采纳合理建议,确保土地流转决策的科学性。二是构建政策咨询体系。建立土地流转专家咨询机构,开展多元化、社会化的土地流转政策研究;实现政策咨询制度化,以制度保证土地流转决策的专业性、独立性;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形成一个以政策主系统为核心,以信息、咨询和监督子系统为支撑的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体系。
完善价格评估机制。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核心,是实现土地收益在国家、村集体、流出方、流入方和管理者之间合理、公平分配的关键。因此,必须完善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一是构建科学的农地等级体系。农村土地存在等级、肥力、位置等的差异,不仅存在绝对地租,也存在级差地租。应建立流转土地信息库,对流转土地评级定等,制定包括土地级差收入、区域差异、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在内的基准价格。二是建立完善流转土地资产评估机构,引入第三方土地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对流转交易价格进行评估。三是制定完善流转土地估价指标体系。建立切合各地实际、具有较高精度的流转土地价格评估方法和最低保护价制度,确保流转土地估价有章可循。四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评估价格信息收集、处理与公开发布制度。信息公开、透明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应建立包括流转土地基准价格、评估价格和交易价格等信息在内的流转土地价格信息登记册,反映流转价格变动态势,并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及时公开发布。五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流转土地价格动态监测体系,完善土地价格评估机制。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前提是明确权属。[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权;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流转,以及通过流转实现农民的财产性溢价收入,将把数亿农民从此前一直被禁锢在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的土地上、小农生产的作业方式、与资产收入隔绝的状态下,拉入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文明大潮中;也意味着数亿农民将分享改革开放和资产溢价的红利。如此,本世纪以来因资产价格上涨而拉大的收入差距有望缩小、城镇化有望被自然地引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城市房地产泡沫有望实现软着陆、内需增长的动力有望全面启动。
集体土地市场化的改革能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种效应,前提是确权工作要前置和“做实”,这项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正如科斯所言,“清楚界定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事实上,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农村集体土地突破法律和政府规章层面的流转早已风起云涌,而根据用途比较的优势,微观主体将农地转换为非农用途的自发行动,也早已突破边缘革命并向更高级行政区域展开。也就是说,存在市场化溢价收益的农村土地资源也早已被卷入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房地产市场化的大潮中,流转和非流转的溢价差已经摆在每个人的面前,这是谁都阻挡不了的趋势,小产权房越禁越多,也并没有被强拆多少就是最好的注解。确权既是顺应市场趋势,也是助推市场发展。
如果权利明确了,是否交易、交易为何种用途、如何定价等,农民自然而然会遵循市场规则来行事,土地资源也就会得到最佳配置,农村土地低效利用、浪费严重和城市用地紧张的不平衡,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冲突等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明确权属是构建村民自治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组织内村民自治意识薄弱、民主生活缺乏,根源在于生活和生产的要素——土地,其分配上的实际控制权在村干部或村主任,农民没有完全实际产权的内在意识,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民主的物质基础和激励,城乡统一用地市场就缺乏主体。
[存在的问题编辑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是平稳健康的。但必须看到,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关系日趋多元,也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改变土地用途出现“非农化”与“非粮化”以及流转不规范引发纠纷等问题。
1.土地流转不规范,普遍存在民间化、口头化、短期化、随意化问题。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亲戚朋友流转的多,专业大户流转的少;转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转让的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议少。
农地流转的民间化体现在:农地流转往往是在熟人、亲戚、朋友之间进行,而不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2005年对17省农民土地流转的调查,在转出的土地中,有87.6%的土地是转包给本村的亲戚或其他村民。2007年对山东等10省的土地流转调查表明,65.1%的人直接与受让人(彼此熟悉)协商,21.7%的人选择通过村委会与人协商,16.3%的人选择通过熟人介绍,只有2.3%的人通过土地流转商(中介)协商来确定流转。
土地流转口头化:农地流转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或合同,而往往是流转双方的一种口头约定。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转出农地的农户中,46%的农户转出土地没有约定期限,86%的农户在转出土地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即使约定期限的农户中也存在部分‘’口头式”约定,签订合同的也不完整、不规范。很大一部分流转是在口头约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导致流转的期限不明确,交易双方权利义务不清晰。
土地流转短期化:农地流转往往都在1年之内进行流转,超过1年的很少。据抽样调查表明,44.1%的农户流转期限在1年之内,流转期限不超过5年的有57.5%,而长期流转的仅有1.4%。
土地流转随意化:农地流转不确定性强,不受约束,容易引发矛盾。安徽、湖南、四川等省流转期限不确定的比例均超过60%。有的即便签订合同也不遵循一定的程序以及履行必要的手续,存在着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缺乏法律保障,造成土地流转关系的混乱,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土地流转规模比较小,流转效益不高。
(1)影响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效益主要问题在于需求的规模化与交易的零散性之间的矛盾。一些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需要大块土地搞规模经营,而挂牌交易的基本上是零散土地,大块土地少之又少。土地在小户之间流动的多,向大户流动形成规模经营的少。由于土地流转规模较小,流转期较短,集中程度不高,耕地进行规模经营、实施机械化作业的效果难以凸显。流转期短也会助长租种农户的掠夺性生产经营,造成土地肥力难以为继。
(2)农地市场价值并未体现,流转收益偏低。农村土地流转中,流转租金的定价,地区差异性很大,取决于双方协商。短期流转的土地主要以实物支付为主,长期流转以现金支付为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的调查显示,土地流转租金全国平均只有293元/亩,有的干脆撂荒,也不愿放弃土地使用权让其流转。东、中、西三大区域平均分别为417元/亩、185元/亩、171元/亩,即使经济最发达的江苏苏州市和上海金山区,租金也分别仅有595元/亩、468元/亩。
(3)土地租金不断攀升。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扭较重,粮价偏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往往是土地免费送给对方耕种,对方代交各种税费;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央支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土地收益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受市场价格影响,为租金或转包费发生争议时有发生。
3.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认识模糊,积极性不够高。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对土地具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有些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对自身利益不利,因而不敢大胆参与流转。宁肯免费将土地转给别人种,甚至抛荒也不愿流转给别人耕种,导致撂荒、遗弃土地的现象不断增加,成为土地流转中流转不出去的一大现实问题。
在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阶段,土地仍然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大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失去生活的基本依靠,客观上制约了土地流转。尤其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土地的依附性仍将长期存在。
4.土地流转服务不够到位,流转信息渠道不畅。
目前,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一些地方尽管建立了流转中介组织,但服务滞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限制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近年来,许多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大都有名无实,只在农经部门挂挂牌子,作数字统计,真正充当流转服务媒介、履行服务职能,发挥中介效能的还不多。
目前,流转信息畅通、发布功能齐全、中介服务完善、管理规范严密的土地流转市场运作机制和服务机构尚未完全形成。没有实现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流转信息渠道不畅,流转的供求双方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客观上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规范发展。
5.农村土地流转管现缺乏规范管理。
(1)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能够有效提供流转服务的还不够多,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对基层行政干预缺乏约束。很多农地流转不是农民自愿和通过市场运行的,而是社区、村委会通过行政命令的单方面推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是由村干部做主,代替农民决策流转土地。由于土地承包期限短,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意识不强,很多农民对村干部做主流转自己的承包地漠不关心,以至于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失去了土地。
(3)目前,仍有少数地方还没有全面落实土地延包30年的规定,个别地方承包合同签订不规范,经营权证发放不到户,农民缺乏对承包土地的安全感。流转合同没有考虑土地升值和物价上涨因素,容易产生纠纷。同时,缺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扶持政策,种养殖大户贷款困难,也制约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
6.土地流转利益纠纷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
据对江苏省52个乡(镇)部分乡村干部的调查,由于无土地流转协议、合同或土地流转协议、合同不规范以及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等原因,在少数地区土地流转纠纷仍在增加。在调查的104位乡村干部中,有56位认为2003年土地流转纠纷与往年差不多,占53.9%;有33位认为2003年土地流转纠纷比往年下降,占31.7%;有15位认为2003年土地流转纠纷比往年增加,占14.4%。这15位乡村干部所在乡(镇)2001年发生土地流转纠纷64起,2002年发生土地流转纠纷107起,2003年1~6月发生土地流转纠纷66起。
土地流转纠纷主要表现为:农户间流转以及短期流转中合同签订率不高,土地流转双方形成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确、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由于在长期流转中流转双方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因经营风险和市场变化等原因也容易引发利益矛盾。此外,在一些地区,基层干部对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和追求农业规模经营而忽视甚至侵害农民土地合法权益;有的地方不顾条件盲目对流转下指标定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也导致土地流转纠纷问题。
7.土地流转过程中承包人改变土地用途的问题突出。
有的地方在流转中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如将流转的耕地用于种树或挖鱼塘,有的甚至搞非农建设。有关耕地的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问题最为突出。由于种粮效益低,在规模流转的耕地中,很少用于种粮。在流转的土地中,种粮的面积和比重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据农业部调查统计,目前农户之间流转土地中用于种粮比重占71.9%,而规模流转入企业、业主的土地中用于种粮比重仅为 6.4%。今后不少地方将可能出现流转面积递增、种粮面积递减的情况。在南方部分丘陵山区,有的外出务工农民无偿转出的生产条件较差土地无人耕种,有的出现抛荒。调查中发现流转的土地,除大部分用于种植业用地外,还有部分用在牧业、渔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中,特别是还出现了破坏性比较严重的非农土地流转。个别地区出现了把规模流转的农用土地用于进行土地掠夺式经营,有的甚至取土挖沙、建砖厂、修建永久性固定设施,违背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
市农工办:关于聊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聊城市农业委员会 2010-3-22 13:16:18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7426(Hits)
为摸清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近日,我们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与成效
全市8个县(市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32个乡镇(街道),653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84.15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2.77%),耕地面积848.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46亩(略高于全国人均1.38亩和全省人均1.2亩的水平)。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发展缓慢。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流转呈现出加快发展趋势。比如,临清市2006、2007和2008连续三年的土地流转面积分别达到1.8万亩、2.6万亩和3.5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为26.51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12%(低于全省6.1%的流转比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委托代耕等六种形式,其中,转包流转土地面积9.65万亩,占流转总量的36.39%;出租流转土地面积9.05万亩,占流转总量的34.15%;互换流转土地面积2.56万亩,占流转总量的9.67%;转让流转土地面积1.35万亩,占流转总量的5.08%;股份合作流转土地面积0.71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68%;委托代耕流转土地面积2.35万亩,占流转总量的8.88%;其他形式流转土地面积0.84万亩,占流转总量的3.16%。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起到了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壮大了农村经营主体。随着农村土地管理的逐步加强,土地流转由过去单一的农户间流转逐步过渡到目前的农户与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主体间的流转,呈现出流转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引领土地流转。各类不同性质、不同主体的农字号龙头企业为了拓展生产空间,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带动了土地流转。比如,自2004年以来,临清市银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流入土地1.5万亩,迅速扩大了企业经营规模。二是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促进了土地流转。比如,莘县王庄集乡大康蔬菜专业合作社,由村委会统一承接群众流转出的80亩土地,与农户签订承租合同,实行规模经营,每年每亩租金为700元,租赁期限为10年,既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又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二)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近年来,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户及时将承包土地流转出去,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及时获得土地,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一些地方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基地化生产模式,涌现出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比如,茌平县韩集乡贾庄村两委,根据种棚意向户的要求,协调种棚户承包地的左右邻,根据土地品质确定流转承包费为每年800斤小麦折算价,实现了大棚菜的规模化种植。莘县观城镇南街村村民将143亩土地租赁给外地客商开发生态农业,投资270万元,建设“第六代高科技”冬暖式大棚和高标准大拱棚,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建成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莘县十八里铺镇苏堂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400亩连片成方的标准化冬暖式蔬菜大棚示范基地。
(三)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土地流转优化配置了农村土地资源,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获得土地的经营主体,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措施,逐步建立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等一体化经营体系,有效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比如,茌平县贾寨乡耿店村2006年4月牵头成立的茌平县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开展生产经营,到2008年9月,基地种植面积增至1.2万亩,不但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而且带动周边乡镇农民种植蔬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蔬菜种植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和种地经营能手集中。这些经营主体自身科技水平相对较高,而且采用先进科技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经济效益,他们积极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同时,土地流转形成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客观上也为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莘县董杜庄镇西瓜种植示范园,从台湾、北京引进了“小兰”、“京欣2号”等西瓜新品种,推广面积1万多亩,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他们放心地向二三产业或城镇转移。同时,也使那些想出去还没有出去的人打消了顾虑,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如,茌平县洪官屯乡耿茂林村,共有农户301户,耕地面积1280.35亩,到今年11月共流转土地面积247亩,占该村耕地总面积的19%,全村1068名人口中,外出务工经商的达到330人。
(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还可以外出务工或投身其他经营活动,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对于受让土地的经营者来说,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增加,可以通过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等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土地流转实现了供求双方的互利双赢,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比如,茌平县鲍庄村一村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别的农户,自己开办了一个经营百货、副食、粮油等商品的综合超市,每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经济开发区的艳丽苗木合作社,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土地1280亩,户均增收达1.2万元以上。
二、问题和原因
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发展还不够快,效果还不够理想。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健康发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流转意愿不迫切。一是由于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恋土情结较为普遍和浓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满足于守土经营,不愿流转。二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还不完善,农民群众担心流转后会失去土地或损害土地,不敢流转。三是部分基层干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够重视,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加重了农民群众的疑虑,不去流转。
(二)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事前、事中、事后的规范服务体系。从调查情况看,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流转;一些小面积的流转,别说乡、村,就连村民小组长也很难掌握起来;只有规模较大的流转,乡、村才会记录在案。流转行为中普遍存在着合同不规范、合同入档率低、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等问题,导致产生纠纷时得不到法律保护,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三)流转服务不配套。一是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不健全。目前,我市8个县(市区)中仅有茌平县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由于缺乏必要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土地流转供求信息难以及时有效沟通,供需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土地流转费时费力。二是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市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登记备案制度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一旦产生纠纷调解难度很大,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三是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土地流转行为是一种民事行为,政府在这些行为中主要是管理、服务和监督,真正要使土地流转发展壮大起来,还要靠引导扶持壮大中介组织,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土地流转的强大活力。
(四)流转发展不均衡。一是土地流转比例不均衡。二三产业发达或者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市区),土地流转比较活跃。流转面积最大的茌平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36万亩,占其耕地总面积的5.6%。反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外出务工人员较少的地方,土地流转面积就相对较少。二是土地流转价格差别大。不同的地域因种植农作物不同,流转金支付数额也不同。据调查,东昌府区沙镇黄西村以种粮为主,每年每亩土地租金为500元左右;而沙镇范东村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每年每亩租金达800元以上。东昌府区堂邑镇转包租金根据土地等级来确定,一般来说土地等级差的地块,每年每亩租金在150元至200元之间;土地等级好的地块每年每亩租金在300至400元之间。
(五)流转成效不突出。从流转期限来看,当前的流转大多数是短期流转,一些受让方只顾眼前自身利益,没有增加投入的积极性。从流转规模来看,当前的流转大多数是小规模流转,集中连片大规模的流转较少。从流转方式来看,当前的流转大多数是以农户间的转包、互换方式为主,其它形式的高效流转很少,这样流转的土地相对以前没有多大变化,土地的产出效益提高幅度不大。
三、对策及建议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针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我市下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总体要求应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土地政策为前提,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有序流转”的原则,逐步建立适应市场运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基本确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要抓好以下七个环节:
(一)搞好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了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方向、形式和具体要求,是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纲领。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土地政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城乡统筹发展平台,开辟了农村经济发展新途径,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政策,打消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疑虑。特别是,要重点宣传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让农民群众打心底里认识到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措施,激发农民群众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宣传手段和形式,在利用好电台、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宣传作用,集中总结推广一批土地流转的先进典型村(居),靠典型带动,促进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步伐。
(二)建立服务机构,健全服务体系。依据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土地流转工作的责任部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改变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无序状态。从外地经验看,一般是建立县(市区)、乡(镇和街道)、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网络,为供求双方提供土地流转相关服务。即,以县(市区)农业局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网络平台;以镇经管站为依托,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交易中心;村级设立服务站,一般由村主任、村会计(或出纳)等人员组成。
(三)制定流转细则,规范流转程序。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制定《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细则》,明确土地流转的基本条件,规范土地流转的基本程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就是流转过程、流转土地开发使用要符合国家规定;“自愿”,就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方式、流转期限、流转价格、违约责任等由双方平等协商确定;“有偿”,就是合理评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格,合理确定土地流转的期限。符合条件的土地流转,一般要经过协商、签定合同、备案等几个步骤,并办理相关手续。其中,要重点加强对合同的规范,统一规定合同文本格式,合同内容中要明确土地流转的形式、用途、补偿、期限和违约责任等,并报土地流转主管部门鉴证和备案登记。
(四)搞好管理监督,促进依法流转。搞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咨询,指导流转双方签订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做好登记、审批、备案、合同鉴证、档案管理等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日常监管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掌握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解决土地供需双方因不能及时沟通而使流转受阻的矛盾。抓好土地流转的监督检查和纠纷调解工作,严格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政策规定。及时做好调解或仲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流转的良好秩序。
(五)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出台指导全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奖励、扶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措施。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扶持资金,建立落实以上政策的财政保障机制;协调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扶持第三方即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形成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
(六)健全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首先,要尽快把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应以此为契机,细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其次,是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新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应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参加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总之,要通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后顾之忧。
(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各级应在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土地流转重大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工作措施,加大领导力度。农村工作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搞好规划引导和组织协调。农业部门要积极承担起农村土地流转主管部门的责任,尽快落实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措施,健全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土管部门要着力抓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检查监督,防止土地流转中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有计划地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及时研究农村土体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我市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聊城440万亩耕地将有准确“身份证”
2014-08-15 08:43聊城晚报| 分享
扫描到手机
[摘要“今年年底前,]聊城市131个乡镇4035个村庄将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占总村数的61.94%,占涉农村数的69.04%,涉及73.31万农户,270.76万人,446.65万亩耕地,为土地流转奠定坚实基础。”8月13日,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
“今年年底前,聊城市131个乡镇4035个村庄将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占总村数的61.94%,占涉农村数的69.04%,涉及73.31万农户,270.76万人,446.65万亩耕地,为土地流转奠定坚实基础。”8月13日,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
据介绍,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是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聊城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确保数据准确完整,聊城在试点工作中采取了“四榜公示”制度。第一榜公示《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摸底信息表》;第二榜公示由测绘公司矢量化处理的地籍草图,对农户有异议的信息进一步核实;第三榜公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公示确认表》和地籍图;第四榜公示农户登记信息和白色鱼鳞图,经农户确认后,以此为依据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严格“四榜公示”消除了群众的顾虑,是试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的关键。“四榜公示”影像资料存档备案作为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
为统一工作标准,降低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扎实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3年下半年以来,聊城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集农业、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对聊城市在试点工作中采用的图解法、航测法、实测法三种不同测绘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证和成本分析。
采用图解法成本约33-35元/亩,效率最高,但精度最低;采用航测法成本约40-45元/亩,精度和效率较高,成果直观;采用实测法成本约45-50元/亩,精度最高,但用时太长。经过综合论证,聊城市确定全面推开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时,在全市推广“航测法”进行经营权调查。
同时,市政府针对我市国土“二调”图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均为1:10000比例尺,分辨率太低,达不到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技术要求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着抓住关键节点、夯实工作基础、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原则,作出了具体安排:一是全市统一航拍制作1:2000比例尺、分辨率优于0.16米的数字正射影像(DOM)图作为工作底图;二是市级统一建设市、县、乡三级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综合平台。目前,聊城市已在全省率先完成航拍。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市、县两级积极争取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经费,共落实专项资金1569.05万元。其中,第一批试点工作经费235万元,扩大试点工作经费934万元;2014年3月,市财政拿出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市统一航拍工作,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综合平台建设。目前,县(市、区)已落实全面开展工作经费5000多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及时拨付工作经费,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延伸阅读 确权效果:
聊城实现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
“目前,聊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已经投入使用,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8月13日,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
目前,聊城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将农户土地承包信息纳入了管理平台,点击任何一个农户,可以查询每个承包地块的面积、形状、空间位置等信息;点击成果图上任意一块土地,可以查询该块土地的承包农户姓名、地块编号、登记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
另外,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农户土地承包信息空间位置清晰、地块面积准确,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得到依法确认,广大农民获得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确权登记颁证还解决了大量遗留问题,发现和妥善解决了承包面积不准确、“四至”不清楚、合同不规范、登记簿不健全以及部分农户承包权利未落实等遗留问题,涉及农村土地的信访案件明显减少,较上年同比下降36%。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关系和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更加认可。
通过农户家庭成员、地块“四至”、空间信息、地块数量等信息的“四确认”,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更加明确,彻底杜绝了随意调整土地的行为,有效减少了农户之间、农户与集体之间在土地方面产生的纠纷和矛盾,进一步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聊城市确定在全市采用“航测法”进行经营权调查,并统一航拍制作工作底图,节约了大量的工作成本。从试点情况看,采用无人机航拍,每亩约需成本2.6-3.3元。而全市统一组织航拍每亩仅需0.48元,每亩节约成本2.12-2.82元。仅此一项,全市节约资金1500-2000万元。
同时,统一航拍还为下一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标准,确保了工作质量,为加快推进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夯实了基础。
业内呼吁:
将聊城列入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8月13日,记者从聊城市农委获悉,明年底前,聊城将完成全市全部728.26万亩家庭承包耕地确权颁证工作。
据介绍,通过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妥善解决了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实现了“四相符”和“四到户”,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用益物权,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为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全面推开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仅依靠市、县(市区)财政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像聊城这样的欠发达市,筹集确权登记颁证经费非常困难。建议中央、省尽快拨付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确保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
确权登记颁证之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得到了保障。但要真正体现经营权证的价值,还需要中央、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抵押贷款政策、土地流转和家庭农场补助奖励政策等,以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聊城位于中原经济区、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地理位置优越,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聊城是传统农业大市,具有较好的农村改革基础条件,建议中央、省将聊城列入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给予更多支持,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探索新路。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36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3.87%,预计今年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0万亩。”2月18日,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
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4021个,其中50—100亩的2955个,100—500亩的982个,500—1000亩的61个,1000亩以上的23个。
值得注意的是,聊城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48.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7%,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6.6%,成方连片的规模化流转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事例
“先付钱再流转”
经验在临清获推广
临清市康庄镇康圣庄村共有农户210户,有地的160户,土地1360亩。
村支书盛士友说,近些年,村民在外打工的居多,致使落荒耕地越来越多,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人也将搬进新型农村社区,种地会变得不便利。
2014年春节前,康圣庄村经过两次公开投标,在近20位投标人的竞争下,千余亩土地由该村盛海章和盛敏章竞标成功,每亩流转资金比去年高出800元。
第一次投标竞标的方案是,每亩按照1360元的标准补偿,但每年收获后分两次支付给农民。
村民盛保生提出:“地给人家种了,收不到钱怎么办?种地的要遇到像今年大涝的灾害赔了,我们也得跟着赔,怕到最后,地没了钱也没了。”
盛保生的意见引起大家的共鸣,第一次竞标失败。
随后,村两委与承包方再一次协商,提出流转的前提必须“先付钱再流转”,并拿出两个方案,已播种小麦的农户可以到次年收获后流转,也可直接流转,按每亩种320元标准补偿种植费。每年每亩900斤小麦,每年芒种前一次性支付完。
这样算下来,全村土地一年的流转费用就将近200万元。盛海章和盛敏章感觉压力不小,但他们说,从长远看应该有利润。
他们粗略计算了一下,由于土地规模大,农机用得上,耕种能节省30元;直接取消地垄,会提高水速,每亩能节省10元;种子、化肥、农药购买的数量多,定会享受批发价格,每亩节省50元左右;秸秆等,一亩地能节约100多元。加之家中有联合收割机3台,玉米收割机2台,旋耕机、秸秆粉碎机3台,机械化条件具备,所以“先付钱再流转”不会吃亏。
康圣庄村支书盛士友说,经过入户调查及协议意向显示,村中其他100多户农民将会在今年9月前陆续签订合约,届时全村160户除一户的20亩地外,1340亩土地将实现集体流转。
“先付钱再流转”这一做法逐渐得到临清农民的认可,并逐渐在临清推广开来。
临清市松林镇的亢庙村和王大人村,234户的216亩土地流转给聊城市东正有限公司用于黑牡丹种植,按每亩1000元的价格,兑现农民一年的租金21.6万元。临清中华海棠园3000亩的土地流转,每亩地农民可拿到1200斤小麦流转资金;临清银杏大观园5000亩的流转,按公司加基地、合作社加农户等形式开展着,流转正实现着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双赢。
据统计,临清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3.34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16.24%。
特点
成方连片的规模化流转
占据主导地位
来自聊城市农委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4021个,其中50—100亩的2955个,100—500亩的982个,500—1000亩的61个,1000亩以上的23个。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48.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7%,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6.6%,成方连片的规模化流转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聊城土地流转的一个特点是,形式趋于多样。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互换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转包、出租为主,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并存。在全市流转的土地中,转包占51.68%,出租占39.13%,互换占4%,转让占2.15%,股份合作及其他占3.04%。
土地流转新型主体异军突起也是聊城土地流转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全市土地流转总量中,16.89%流转到了农业龙头企业,18.52%流转到了农民合作社,7.74%流转到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户之间流转面积在流转总面积中的比例由以前的8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56.85%,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
目前,聊城各县(市、区)相继出台了政策,在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用地优惠、项目申报等方面向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倾斜,鼓励扶持土地流转。聊城各乡(镇、街道)分别依托经管站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行政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点,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在全市基本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指导、纠纷调解等全方位服务,并依托信息平台,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户间土地供求信息的有效对接,畅通了土地流转渠道。
成效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01.36万亩
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介绍说,2008年底,聊城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面积只有18.54万亩,占全市农户承包土地总面积的2.52%。现在,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36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3.87%。预计到2014年底,聊城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将达到120万亩。
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集中,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反哺农业,解决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
土地流转还让一些地方闲置多年的耕地、荒地流入各种经营主体,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使用,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目前,全市新增流转土地,80%以上用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区,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的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大多实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解决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中,农产品质量监管点多面广难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等弊端,降低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稳定了原料供应,保障了原料质量和产品质量。
现实中,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多数缺劳力、缺技术,且大部分种植粮棉作物,土地产出率低。土地流转后,这些土地主要用于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水果等种植,产值大幅度增加。而转移后的劳动力,一方面有稳固可靠的流转收入,一方面可以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二、三产业,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流转土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比未流转土地的高出20%—30%。
张爱英说,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前提,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人地分离的矛盾,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城镇。
建议
引导村庄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聊城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以亲朋邻里间为主,而多数是双方只根据所达成的口头协议流转。有的虽然签订了流转合同,但内容不完善,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甚至引发了一些纠纷。
还有,目前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虽然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各县(市、区)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也未真正建立起来。市场流转信息不够畅通,制约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常流转。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较发达的城郊,大部分土地流转后存在“非粮化”倾向,甚至部分流转土地还有“非农化”现象。一些企业在原来的耕地上修路、建厂、建简易宾馆、建设农业休闲园区等,破坏了耕作层,减少了耕地数量。
目前,各级扶持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依然滞后,能够享受到财政扶持的经营主体数量还很少,而目前土地流转价格大幅攀升,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
张爱英说,应引导各级重视农业开发园区建设,加大农业对外招商力度,吸引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强化政策引导,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经营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集中成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的,优先安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转移进城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放心进城。加大对有转移就业意愿农民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另外,引导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庄,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到城镇郊区兴办特色农业。
设想
财政对土地流转中多环节进行奖励
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有个设想——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对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进行补助;对转出土地的农户进行奖励;对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特别奖励。
有关部门要为规模经营主体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金融机构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并对实力强、资信好的给予一定授信额度。农田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按照不超过经营土地面积的0.05%用于建设生产管理辅助性简易设施,其性质按临时建设用地审批与管理,期满后自行复垦。畜牧规模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
开展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主体,必须具备完整、规范的流转手续,流转合同经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鉴证,流转规模达到市奖励标准,由本人或法人代表提出奖励申请,经乡镇街道初审后,报市、县(市区)级审查,根据审查结果予以落实奖励。
对县(市、区)级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委托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且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根据当年实际流转面积,分别给予乡(镇、街道)、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以奖代补工作经费。
对符合土地承包政策法规、流转合同手续完备,并签订5年以上流转合同的转出土地农户,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规模经营主体应优先安置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就业。农民流转全部土地后自主创业和兴办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政策。
为鼓励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面积300亩以上、入股期限10年以上,并实行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市财政应该加大奖励力度。
聊城农户流转土地每年财产性收入13亿
2014-08-15 土流网
来自聊城市农委的消息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2.87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8.25%。涉及25.75万农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数的20.99%。
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土地流转价格并不统一,但平均每亩租金一年能达到1000元,这样推算,132万亩耕地每年的租金就超过13亿元,这些都是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另外,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每人每年都可以通过打工或做生意实现至少几万元的收入,25万户加起来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事例:
莘县黄秋葵种植带动农民致富 高唐5万农民当起“职业田管员”
莘县农民冯道启在大张家镇前石楼村承包了100多亩耕地种植黄秋葵,今年的收成非常不错。
黄秋葵是一种原产于非洲的植物,是降血糖的良药,食用方法多样,既可凉拌,又可热炒、油炸,还可汤食,也可以深加工成花茶、饮料、胶囊、干蔬、油等。
“黄秋葵的生产期比较长,每天都要采摘,产量高,价格也很高,一斤达到四五块钱,而且还拉动了相关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比如雇人采摘每斤是4毛,装箱是每斤2毛。”莘县大张家镇党委书记顾磊说。
今年,莘县张寨镇双庙村粘玉米种植基地里,粘玉米长势很好。“我们流转的500亩土地,全部承包给徐庄村一位客商种植粘玉米,采用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收购的集约化模式,一亩地可多收入6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刘记章介绍说。
前石楼村、双庙村是莘县农村土地流转走上快车道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莘县共签订流转合同45853份,涉及农户48424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1.6%,流转土地面积达24.46万亩,占农村总户数的20.65%。
高唐县则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主导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的抓手,流转土地15.8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8%,涉及农户26153户,有5万农民在各类种植基地当起了“职业田管员”。
面对几十年土地分散种植,高唐县建立起了土地流转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在县农业局成立了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合同签订、流转政策咨询等,全方位为农民服务。
为使土地流转后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救出来,50岁以下的农民有的到企业打工,有的从事第三产业,50岁以上富有种植经验的农民大都成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竞相聘任的田间管理员。这些管理员工作形式很灵活,可以按天计算工资,也可以按亩或斤实行计件工资,每年有万余元的经济收入,被称为“职业田管员”。
数据:
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30万亩 规模化流转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来自聊城市农委的消息显示,聊城全市耕地859万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面积728.26万亩,承包农户122.72万。2013年,聊城市政府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列为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和农业龙头带动战略的重要内容,聊城的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迅猛。
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2.87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8.25%。涉及25.75万农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数的20.99%。
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聊城全市形成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3660个,其中50-100亩的2335个,100-500亩的1227个,500-1000亩的71个,1000亩以上的27个。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51.9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9.13%,成方连片的规模化流转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张爱英说,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互换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转包、出租为主,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并存。在全市流转的132.87万亩土地中,转包70.26万亩,占52.88%;出租占51.5万亩,占38.75%,互换4.83万亩,占3.64%;转让2.21万亩,占1.67%;股份合作1.37万亩,占1.04%;其他2.7万亩,占2.04%。
聊城土地流转总量中,15.23%的流转入农业企业,19.76%的流转入农民合作社,6.77%的流转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户之间流转面积在流转总面积中的比例由以前的8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58.24%,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另外,全市132.87万亩流转土地中,从事粮食生产的74.2万亩,占55.85%;从事蔬菜生产的22.08万亩,占16.62%;从事林果生产的13.05万亩,占9.83%;其他23.48万亩,占17.68%。流转用途主要集中在粮食、蔬菜产业,占72.47%。
实践:
流转100亩以上给予奖励扶持 131个乡镇建土地流转服务大厅
聊城市各县(市、区)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在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用地优惠、项目申报等方面向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主体倾斜。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流转主体当年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并用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给予奖励扶持;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面积较大的村,给予工作资金奖励。
还有,全市131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大厅,3863个村庄设立了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点,建立了信息员队伍,为流转双方搭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全市已签订流转合同17.57万份,发布土地流转信息6.6万余条,加强了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户间土地供求信息的有效对接,畅通了土地流转渠道,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们先后培育了莘县洋香瓜、茌平圆铃大枣、冠县店子灵芝、高唐艳丽苗木、东昌府亿沣蔬菜、东阿艾山油料牡丹等流转规模较大的示范典型,建成了多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张爱英说,今年,聊城市政府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规划:
限制流转土地使用“非粮化”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张爱英说,聊城力争2015年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为加快土地流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流转土地的主要承租者。“我们将引导各级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视农业开发园区建设,加大农业对外招商力度,吸引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以后各级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集中成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要加大对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的,优先安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转移进城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大对有转移就业意愿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民二次创业。
聊城还引导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农民承包地集中起来,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的新模式,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到城镇郊区兴办特色农业。值得注意的是,聊城将限制流转土地“非粮化”,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专业大户、合作社种植粮食作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价格,增强土地流转主体的种粮积极性。建立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准入机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另外,聊城还要依托各级农业(农经)部门,建立健全以县级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流转交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36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3.87%,预计今年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0万亩。”2月18日,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
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4021个,其中50—100亩的2955个,100—500亩的982个,500—1000亩的61个,1000亩以上的23个。
值得注意的是,聊城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48.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7%,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6.6%,成方连片的规模化流转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事例
“先付钱再流转”
经验在临清获推广
临清市康庄镇康圣庄村共有农户210户,有地的160户,土地1360亩。
村支书盛士友说,近些年,村民在外打工的居多,致使落荒耕地越来越多,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人也将搬进新型农村社区,种地会变得不便利。
2014年春节前,康圣庄村经过两次公开投标,在近20位投标人的竞争下,千余亩土地由该村盛海章和盛敏章竞标成功,每亩流转资金比去年高出800元。
第一次投标竞标的方案是,每亩按照1360元的标准补偿,但每年收获后分两次支付给农民。
村民盛保生提出:“地给人家种了,收不到钱怎么办?种地的要遇到像今年大涝的灾害赔了,我们也得跟着赔,怕到最后,地没了钱也没了。”
盛保生的意见引起大家的共鸣,第一次竞标失败。
随后,村两委与承包方再一次协商,提出流转的前提必须“先付钱再流转”,并拿出两个方案,已播种小麦的农户可以到次年收获后流转,也可直接流转,按每亩种320元标准补偿种植费。每年每亩900斤小麦,每年芒种前一次性支付完。
这样算下来,全村土地一年的流转费用就将近200万元。盛海章和盛敏章感觉压力不小,但他们说,从长远看应该有利润。
他们粗略计算了一下,由于土地规模大,农机用得上,耕种能节省30元;直接取消地垄,会提高水速,每亩能节省10元;种子、化肥、农药购买的数量多,定会享受批发价格,每亩节省50元左右;秸秆等,一亩地能节约100多元。加之家中有联合收割机3台,玉米收割机2台,旋耕机、秸秆粉碎机3台,机械化条件具备,所以“先付钱再流转”不会吃亏。
康圣庄村支书盛士友说,经过入户调查及协议意向显示,村中其他100多户农民将会在今年9月前陆续签订合约,届时全村160户除一户的20亩地外,1340亩土地将实现集体流转。
“先付钱再流转”这一做法逐渐得到临清农民的认可,并逐渐在临清推广开来。
临清市松林镇的亢庙村和王大人村,234户的216亩土地流转给聊城市东正有限公司用于黑牡丹种植,按每亩1000元的价格,兑现农民一年的租金21.6万元。临清中华海棠园3000亩的土地流转,每亩地农民可拿到1200斤小麦流转资金;临清银杏大观园5000亩的流转,按公司加基地、合作社加农户等形式开展着,流转正实现着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双赢。
据统计,临清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3.34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16.24%。
特点
成方连片的规模化流转
占据主导地位
来自聊城市农委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4021个,其中50—100亩的2955个,100—500亩的982个,500—1000亩的61个,1000亩以上的23个。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48.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7%,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6.6%,成方连片的规模化流转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聊城土地流转的一个特点是,形式趋于多样。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互换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转包、出租为主,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并存。在全市流转的土地中,转包占51.68%,出租占39.13%,互换占4%,转让占2.15%,股份合作及其他占3.04%。
土地流转新型主体异军突起也是聊城土地流转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全市土地流转总量中,16.89%流转到了农业龙头企业,18.52%流转到了农民合作社,7.74%流转到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户之间流转面积在流转总面积中的比例由以前的8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56.85%,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
目前,聊城各县(市、区)相继出台了政策,在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用地优惠、项目申报等方面向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倾斜,鼓励扶持土地流转。聊城各乡(镇、街道)分别依托经管站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行政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点,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在全市基本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指导、纠纷调解等全方位服务,并依托信息平台,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户间土地供求信息的有效对接,畅通了土地流转渠道。
成效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01.36万亩
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介绍说,2008年底,聊城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面积只有18.54万亩,占全市农户承包土地总面积的2.52%。现在,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36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3.87%。预计到2014年底,聊城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将达到120万亩。
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集中,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反哺农业,解决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
土地流转还让一些地方闲置多年的耕地、荒地流入各种经营主体,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使用,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目前,全市新增流转土地,80%以上用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区,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的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大多实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解决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中,农产品质量监管点多面广难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等弊端,降低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稳定了原料供应,保障了原料质量和产品质量。
现实中,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多数缺劳力、缺技术,且大部分种植粮棉作物,土地产出率低。土地流转后,这些土地主要用于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水果等种植,产值大幅度增加。而转移后的劳动力,一方面有稳固可靠的流转收入,一方面可以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二、三产业,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流转土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比未流转土地的高出20%—30%。
张爱英说,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前提,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人地分离的矛盾,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城镇。
建议
引导村庄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聊城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以亲朋邻里间为主,而多数是双方只根据所达成的口头协议流转。有的虽然签订了流转合同,但内容不完善,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甚至引发了一些纠纷。
还有,目前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虽然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各县(市、区)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也未真正建立起来。市场流转信息不够畅通,制约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常流转。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较发达的城郊,大部分土地流转后存在“非粮化”倾向,甚至部分流转土地还有“非农化”现象。一些企业在原来的耕地上修路、建厂、建简易宾馆、建设农业休闲园区等,破坏了耕作层,减少了耕地数量。
目前,各级扶持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依然滞后,能够享受到财政扶持的经营主体数量还很少,而目前土地流转价格大幅攀升,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
张爱英说,应引导各级重视农业开发园区建设,加大农业对外招商力度,吸引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强化政策引导,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经营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集中成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的,优先安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转移进城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放心进城。加大对有转移就业意愿农民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另外,引导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庄,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到城镇郊区兴办特色农业。
设想
财政对土地流转中多环节进行奖励
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有个设想——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对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进行补助;对转出土地的农户进行奖励;对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特别奖励。
有关部门要为规模经营主体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金融机构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并对实力强、资信好的给予一定授信额度。农田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按照不超过经营土地面积的0.05%用于建设生产管理辅助性简易设施,其性质按临时建设用地审批与管理,期满后自行复垦。畜牧规模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
开展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主体,必须具备完整、规范的流转手续,流转合同经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鉴证,流转规模达到市奖励标准,由本人或法人代表提出奖励申请,经乡镇街道初审后,报市、县(市区)级审查,根据审查结果予以落实奖励。
对县(市、区)级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委托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且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根据当年实际流转面积,分别给予乡(镇、街道)、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以奖代补工作经费。
对符合土地承包政策法规、流转合同手续完备,并签订5年以上流转合同的转出土地农户,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规模经营主体应优先安置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就业。农民流转全部土地后自主创业和兴办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政策。
为鼓励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面积300亩以上、入股期限10年以上,并实行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市财政应该加大奖励力度。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问卷
山 东 政 法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系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问卷
调查者姓名:班级:学号:
本问卷调查是山东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其调查结果主要用于分析山东省有关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不会用作他用,相关信息会在使用后销毁。本次调查仅占用您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您能在百忙之中填写此问卷表示感谢!(以户为单位)
1、请填写您的相关信息(我们会为您保密)
姓名:年龄: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
居住地:市县乡(村)
2、您家共用多少亩耕地?()
3.您了解国家有关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吗?
A.很了解B.比较了解 C.了解一点 D.不知道
4、您家的耕地使用状况?
A.自己耕种 B.全部流转 C.一部分自己耕种,一部分流转(比例)
5.您家为什么要将耕地进行流转?
A.无力耕种B.不愿耕种,收入太低C.急需一笔收入D.身不由己 E.其他
6、您家耕地流转的对象:
A.亲戚B.同村其他个人C.专业大户D.农民专业合作社
7、您家耕地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流转:
A.自发B.村委会引导C.村委会强制D.流转对象上门洽谈
8.您家耕地流转的形式: A.转包B.出租C.互换D.转让E.股份合作F.其他()说明:可多选,如果多选请标明每种形式流转的具体土地数。
9、您家通过耕地流转获得的收益:
A.0-200B.200-600C.600-800D.800-1000E.1000以上
说明:收入以每年每亩为单位,若获得的是实物,将实物按市场价折合成现金,一次付清除以流转的时间。
10、您流转耕地希望得到的合理收益是多少!()
说明:收益以每年每亩为单位。
11、您家耕地流转后的用途:
A,继续耕种B.挪作他用
12、您将耕地转让后主要靠什么谋生?
A.剩余土地的耕种B.养殖 C.在村里做小生意 D.在村里担任工作,有收入E.自己或家人外出打工 F.其他()
说明:若选择“其他”请写明。
13.您家宅基地的使用情况?
A.闲置B.已盖上房子,等待居住C.已盖上房子,已经居住D.已流转
14.您所在村(乡)有哪些社会保障政策?
A.新型合作医疗B.最低生活保障C.社会化养老D.村民相关福利F.其他 说明:可多选,选择其他请写明具体的政策。
调查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山 东 省 农 村 土 地 流 转 情 况 调 查 问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