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心得

时间:2019-05-14 01:2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活着》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活着》心得》。

第一篇:读《活着》心得

读《活着》心得

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张徐

余华一直是现代作家群落里面我非常欣赏的一个。事实上,我觉得目前文学圈子里面值得一提的人物实在不多,尤其对于小说家们而言。还记得一次和朋友闲侃,说起对目前所读小说的感受,我呀呀的说道王安忆现在是海派的领袖呢虽然文字有些粗糙读读罢,他哼哼的回道目前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余华人家起码说两部厚重的作品放在那儿呀。且不说,我们的言语多么狂妄,但并没有骂尽天下一切作家之意,我们的落脚点在于余华身上。惺惺相惜。

认识余华从《活着》开始,先后又读了《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和两部随笔集《高潮》和《内心之死》。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活着》以后,脑瓜里面总觉得叙述状态隐隐和阿莱的《尘埃落定》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总之可以拿来放在一起指手画脚一番的。后来也有意无意的在心里比较过,由于功力不到,直到现在也没有理出一个完整的脉络来。所以现在把余华单列出来,有点儿冷落了阿莱。记得南方周末一期“影响我最深的十本书”,曾经大力推荐过余华的《在细雨中呐喊》。事实上很多人都喜欢把这部小说当作余华最有力度的一本。我承认《在细雨中呐喊》给了我很多的震撼,但更多的原因是余华用这部书给我回忆自己的童年搭建了一座桥梁,所以更多的感触和偏爱来自于共鸣。文字里面弥漫的时光的气息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个人觉得那时余华文字还在尝试和走向成熟的路上。《在细雨中呐喊》余华文本结构上所布置的迷宫无疑会削弱读者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同时文字里面也有许多可以剔除的泡沫,也就是他的叙述大于他构思中的现实。

从余华的随笔里面可以看到,余华真的把一部作品当成一部作品来读。他不像一个纯粹的读者那样,更多的是关注作品的情节以及里面所折射的思想。他就像一个医生,拿着那种手术刀,小心翼翼的把作品解剖开来。作品结构如何文字风格如何最后归结于作者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个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我想正是这样一种阅读习惯,让余华不断的尝试,风格不断汲取新的元素,直到《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出现,他的风格成熟了。他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叙述模式完全是一个路子。余华经过一段艰难的探索,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也正是这种风格让他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之间,我更钟情《活着》,也许一个接着一个的死亡比一次接着一次的卖血更让心灵震颤。

余华在《读与写》中说:“从叙述上看,单纯的叙述常常是最有

魅力的。它不仅能有效地集中叙述者的注意力,也使阅读者不会描述太多而迷失方向。就好像一张白纸,它要向人们展现上面的黑点时,最好的方法是点上一点黑色,而不是去涂上很多黑点。”在《活着》中余华的工作就是用单纯的叙述给读者的大脑涂上一点黑色,同时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涂更多的黑色知道脑子漆黑一片,纯粹而又纯粹。

记得论坛前几天的讨论余华的帖子说起《活着》的缺憾就是“接近生活,而没有高于生活。”其实《活着》里面讲述的故事已经是艺术化了的生活,高于生活了。只是余华不疾不慢错落有致的叙述让读者内心里面本能的把福贵一生的生活纳入现实,认为余华在给读者讲述一段悲惨而真实的生活。福贵是小说人物的一个典型,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更多人身上的悲惨的情节转注到那个叫做富贵的老人身上了。

还有人指出余华叙述故事的本领仍旧不够纯粹,因为在作品中他总时不时的出现来打破故事本身的浑然一体。我不以为然,正是作者的适时出现才让作品的节奏显得有张有弛,不疾不徐。讲述这样一个沉重的让人喘不过气的故事,作者就仿佛一个带领大家爬一座险峻的山。行程中他要很好的把握时机让读者什么时候小憩出一口气以利于更好的前行,不然很可能很多读者会因为心里面的那张弓拉得太紧而中途退出。余华在作品里面是一个成功的向导。

美国作家阿萨克辛格说过这样一句话: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在作品中余华正是恪守这样一个准则,把对作品的阐释权力完全留给了读者。所以读者们从《活着》里面读出了各种各样的沉重。有的人读出了忍耐的力量;有的人从中重新认识了绝望,纯粹的客观的绝望是不存在的;也有的人读出来那么一代人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余华在《活着》里面给我们竖立了加缪大声称赞和提倡的典型:重要的不是活的最好,而是活的最多。

我渴望余华带给我们更多的典型。

第二篇:关于读《活着》的一点心得

小说以老农民福贵遇到一位游客,并对其讲述起了自己的过去作为文章的开端。副贵从自己败家开始讲起,从而开篇就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去了解在这位原本家世并不普通的农民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年轻时的福贵过着吃喝不愁的少爷生活,贪恋嫖娼和赌博的他最终被赌局的龙二一天天精心设下的骗局将万贯家产输了个精光。父亲被气的过世,妻子又怀着身孕被娘家接走的这种家破人亡的情况下他并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向龙二低头要了五亩地,艰难的开始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担负起养活母亲和女儿的生活。余华开篇便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残人的生活。当他的妻子家珍生下儿子有庆归来时,本以为这位懂得浪子回头的少爷可以一家可以团聚之时,苦难再次降临,在一次进城时,被国民党拉去做了壮丁每天提心吊胆的过着这种枪林弹雨的生活,正是对母亲和妻儿的牵挂支撑着他着活了下来。团聚之后的一家子接受着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熬过了大生产之后,又遭遇了三年灾害,懂事的儿子有庆在原本就饿的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被医院拉去强行献血时身亡。因小时候高烧就聋哑了的女儿凤喜好不容易遇到了疼她的人二喜结了婚,却因为难产而死。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家珍在儿女纷纷离世的双重打击下也过世了。在亲手埋葬掉亲人后,他还要履行答应给家珍的承诺:好好活,照顾女婿和年幼的外孙苦根。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女婿和外孙也都因为意外先后离开了人世。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在这部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成了他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在读完这个斗争与生存的故事时,我已经完全投入到主人公悲惨的人

生经历中无法自拔,心中满满地氤氲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重。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不知是多少过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同样经历了中国的战争,“大跃进”,三年灾害,直到文革等各种天灾人祸打击的劳苦大众们的原形。这些中国变换的历史于我不再是教科书上苍白的描述,在余华朴素的叙述中,接踵而至的打击更像是一根根马刺鞭打在心上,我仿佛一同与主人公在一次次悲惨的灾难中苦苦挣扎。体会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沉重。

《活着》是一部既能使年轻一代成长也能使年长的读者感动的震撼心灵的小说。与我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接踵而至的悲剧令人无法喘息,尤其是福贵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晚年只能同一头和自己一样年老的快干不动活儿的老牛一起度过。唯一活着的老人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做富贵,当老牛耕不动时,他便骗老牛说;“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也耕了七八分,苦根还小也都耕了半亩,你嘛,我就不说出来羞你了。。。。”老者这种办法督促老牛干活,在我看来这更是表达了老者在时刻提醒自己好好活着的意念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亲人在时他出于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责任,他与命运作着顽固的斗争,在生活的夹缝中做着苦苦的挣扎,活着是他唯一的使命。晚年所有的亲人都离去后,当所有的读者都为他孤独落寞的晚年生活报以无尽的同情时,结尾,他与老牛相依为命渐渐远去消失在黄昏中的背影里却看不到寂寞。像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老人好好活着的信念感召着无数的读者,他已然成为人们心中一个存在的英雄。

补充:在读完原著后,我并没有将这种复杂的心境抒发在纸上而是看了张艺谋导演改编的同名电影,剧中男主人福贵和女主人公家珍的扮演者分别是著名影星葛优和巩俐。说实话我并未觉得他们的演绎还是与我心目中构思的主人公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且电影版的改编把许多作者余华精心设计的桥段给省略了,比如在富贵把家产输掉后父亲用心良苦的把房契和地契都换成一担担铜钱让他挑到城里去给赌局的龙二送去,也就是在这时他脱掉了白绸衣换上了粗布衣服开始干农活,这是这位昔日的贵少爷人生的转折点。还有家珍去赌局跪在地上求福贵跟她回家不再赌博的桥段,这段是展现封建社会女主人地位卑微,性格中善良,顺从的一面的时候竟也省了去。而且家珍本是被势力的娘家人强行给接了回去的,结果却被电影改编成在福贵落难时弃他而去的。把主人公的形象大打折扣。女儿难产的死因更是破天荒的写成了闹剧归因于文革小组身上。原著的结尾堪称经典但影片确结尾于福贵和女婿外孙生活的情景,并未把主人公孤单一人仍坚强活着的意思表达出来。似乎只是在为人们以富贵的生活为原点在平铺一段历史罢了,并未有特别感动和震撼之处。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好好读一下原著,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完整的意思。

第三篇:读《活着》心得感悟

读《活着》心得感悟

恒济镇中心幼儿园 张 莉

近日,我读了余华这位当代作家的先锋代表作《活着》,虽然说,很多人并不认识余华这位作家,甚至有人觉得读余华的作品很没有品位,我想问问那些有品位的人,难道读四大名著,读国外的文学家作品你就有品位了么?千万不要去评价任何一位喜爱读书的人,而余华作家的书都属于中短篇小说,贴近生活。个人认为只有看完了作家的全部作品之后才能对他作出评价。

《活着》如诺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的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亲密无间。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它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命运之间的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尘沙,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活着。

我们活着了,在爱与痛的交织里和冰与火的缠绵中,我们活着了。我们站在苦难的边缘坚强的活着,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那与痛苦相交织的——爱。

文化的沦丧和欲望无休止的膨胀已经让“爱”这个词被流行歌曲唱的太烂。我无法再通过音乐这种被称为人类灵魂寄托的高尚艺术去理解爱的意义。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爱,它在我们活着的过程中轻轻的伴随在我们身旁。爱或许不是花开定会花落那样的伤感情怀;或许没有海誓就要山盟那样的激情澎湃,它只是静静的陪着我们,如夏日里的一阵微风,雪夜里的一根火柴,短暂却又美好,抚慰的,温暖的只是一颗小小的心。

物欲的纵横捭阖迷惑了我们原本单纯的心境,年少轻狂的愚蠢让我们自命不凡的轻薄生命,当一切真的即将消散,死神让你最后一次回眸人生,留恋的也许不是带不进棺材的名利和财富,留恋的或许只是生病时母亲的轻声关怀,失意时朋友的鼎力支持,或许是那个大雨滂沱的雨夜里那份相濡以沫的温馨。也许,这就是爱。活着为了爱,为了爱活着!

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活着》发生在哪里,作者没有交代,但是从文中的细节和作者的背景可以推断是在浙北农村,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的鱼米之乡,鱼米之乡的生活一定很惬意吗?

福贵,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很“旧社会”的名字,大福大贵,人们的愿望总是那么美好,而现实总是喜欢和我们开玩笑。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文革到改革开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浓缩的中国现代史。

第四篇:读《活着》有感

黑色的欣慰 ——读《活着》有感

在一切开始之前,我想先说一些不大相关的事。

手中的这本《活着》,封面是黑色的,很合适。我在之前看过《活着》的书评,文中说沉重乃是本书的基调。铅一般沉重的命运,也只有浓重的黑色足以表达,足以在视觉上给人以对等的感触。

壬辰年山东高考的小说阅读,用的就是《活着》的开头与结尾,衔接得那样好,竟让我觉得即使只读这短篇小说似的一段,自己的思想也渐染了这浓重的黑色。“我孙子死的第二年”,仿若暴风雨前的第一缕轻风、深秋前的第一片落叶。福贵那样沉重的人生经历,就在这轻轻的一句话里了——虽然这句话的蕴藉并不止于此。

一个老汉,一头老牛,开了头,结了尾。一个人的一辈子就夹在之间。活着的沉重从来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沉重,而是由于承载它的人的那样软弱、又那样坚强,所以活着的沉重才现出来。就像黑是因为白而黑,绝望亦是生发于最饥渴的希望。

沉重的黑色,确实是本书的主色调。有些别的东西,就在这黑色里面。

大家一提起《活着》,往往会觉出其中沉重的黑色意味。但只有真正读了这本书,你才能发现其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受苦受难。沉重但并不窒息,这就是本书最贴切的基调表达。也许这是因为这本书乃是出自饱经沧桑的老福贵之口。那惊涛骇浪后风轻云淡的语气,本身就蕴藉深远。这就是一种来自苦难的欣慰,黑色的欣慰。

我一直支持小说艺术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与现实是否贴近。我觉得《边城》就是这样的一种典范。沈从文先生用美丽的当地风貌生动地勾勒出那令人沉醉的环境。即使书中那近乎美好的风土人情实在是梦境一般,但由于背景营造的真实感,人们也乐意相信那样的一个世外桃源,并从中感受到情节与情感的可爱。而《活着》中有着幸福也有不幸,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其中用作社会背景的时代大事件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是,无论福贵经历了哪些苦难,其中都有值得庆幸的地方。家产没了,家人还在;龙二成了自己的东家,却念着交情分了自己很好的五亩地;被抓了壮丁,却没有死在战场,还活着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有庆死了,却与当年的战友、现在的市长春生相认;凤霞命苦,却找了个好丈夫万喜;凤霞与万喜都没了,好歹还有外孙苦根„„而直到最后,福贵自己也应该明白: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悲伤,只要自己还活着,就值得欣慰。而当“我还活着”也能成为欣慰的时候,这种欣慰也不可避免会被巨大的苦难染上深重的黑色。

其实每当我看到福贵经历了苦难的时候,我关注的地方一直在那些还值得欣慰的地方上。每当看到这些,我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这就是生活。虽然身在其中的福贵是不可能在巨大的悲痛中感到欣慰的,但我却深深地为他感到走运——虽然当时的福贵会在知道我这么想之后赏我一耳光。

这也是这本书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苦难、现实与命运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大永恒主题,作家也往往用苦难来塑造人物。或者是“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苦难塑造英雄人物,譬如约翰·克里斯多夫、保尔·柯察金;或者是用不可改变的现实命运塑造悲剧人物、反应可悲的社会现实,比如于连·索雷尔、李尔王;又或者是用苦难与命运来衬托人物的某种形象,进而作为某种道德或是思想的象征,例如冉阿让、浮士德。但福贵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这就是《活着》的独特之处。它里面的苦难并不单是用来塑造福贵这个人物形象。更确切地说,福贵与苦难之间、福贵与命运之间是在相互塑造。福贵就是“活着”的象征,而苦难则就是苦难。

所以,福贵于我们而言还有这一种窗口的含义。我们就是通过他的叙述来看到他的苦难,再通过他的苦难来看到所谓的“活着”。而“活着”,最终又回到了福贵的身上。

福贵经历了一个平凡人所能经历的一切不幸与幸福。他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或是特别的人物,时代的矛盾并没有很突出地在他的身上集中。但他的苦难代表的乃是整个近代以来绝大多数中国平民的经历,因此他的“活着”也就有了一种深远又广泛的时代感。而更进一步说,福贵本人也是生命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的范例。这些就是福贵这个角色的意义。

本文的主角,是福贵。“活着”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就展现在他的人生之中。

福贵的一生也就是这样过来了。他赌博输光了家财,气死了父亲,进城给母亲请医生却被抓了壮丁,回到家乡又经历了儿子的早逝,女儿的难产而死,妻子的离去,女婿与外孙的死去。福贵的一生经历遍了周围人的死亡。每当我看书的时候,总是怕福贵在平安了一阵子后又出事——虽然这是肯定的。现在想来,出的事往往就是福贵的身边又死掉了一个人。

死去,就是与活着相对的存在。但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是先活着再死去。因此,死亡的沉重也就是因为活着而存在的,而这沉重也只能由活着来承受。抽象地说,死亡的可怕之处是扎根在活着的基础上的;而回到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亲人与朋友的死去是要被活着的人承受的,而他可以同样选择死亡来解脱,也可以选择继续活下去。这其实要看一个人的心有多坚强,而人心的坚强,就要看他的心中是否装着什么东西。存放在心里的东西,就是希望的源头。

所以福贵能挺过来。没了家产,他还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他不能死;被抓了壮丁,他还惦念着母亲、妻子与儿女,他不能死;儿子没了,妻子没了,女儿没了,女婿没了,他还有外孙要拉扯大,他依然不能死。

所以希望实在是一个最好的东西。这句话出自《肖申克的救赎》,这又是一个饱含深意的故事。而在这里,我看到的福贵并不是一个可鄙的懦夫,而是一个平凡又勇敢的人。他没有选择一死了之自我解脱,而是在悲伤之后继续活下去,为了明日的幸福,更是为了自己未完的责任。心中的希望由此而生。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就是中国式的勇气,中国式的活着的理由。这两句话与福贵本人一起,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苦难。只有饱经沧桑又能在苦难中绵延不绝的民族,才能有这样又窝囊又实实在在的体悟。这既是对命运的妥协,又是对命运的抗争。活着,本身就是向命运宣战。

苦难中的福贵,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不得不说,就是因为这样的苦难、希望与勇气,使得本书成为了一部平凡人的史诗,使得福贵成为了平民中的英雄。

不过,若说福贵是为了未来的希望而活下去,我总觉得哪里少了什么,就像吃大葱没有蘸酱,吃水饺没有蒜泥。

在生命的最后,当身边的人都一个个与他天人两隔,福贵又是为了什么继续选择活下去呢?是为了希望吗?可是他已经没有能为之奋斗的人和目标了呀?这个问题的深意,也许就是那口酱与蒜泥。

活着,是有境界的。

文末的福贵,在我看来已经是一个超脱了的人。他的超脱,并非是通过修道成仙,并非是通过琴棋山林、顿悟天地,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蹂躏、欺凌、碾压之后,在经历了一切的幸运与不幸之后,发现了自己的坚强,发现了生命的坚强。他知道命运已经对自己无可奈何,他已然明白了一个事实:只要我自己不选择死去,那么命运就奈何不了我。

人与命运生来就不是对等的关系。人与命运的交集,无不是浸满了泪水与鲜血。但福贵却用自己的活着来向命运挑衅。他的存在显然是在说:命运与神啊,我与你们平起平坐。

这时的福贵,已然成为了一个标杆式的英雄。如果说金字塔与长城是奇迹的标杆,爱因斯坦与特斯拉是科学伟人的标杆,那么我想说,福贵就是活着的标杆。标杆的存在,就是可以无视岁月与风雨。福贵用自己的活着,在时空面前为生命赢得了尊严。

然而这只是我的一番崇拜而已。它们与福贵无关。

老福贵会怎样想呢?他只是觉得自己活过了一生,就顺其自然吧。一切都过去了,只剩下了活着,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也别无选择。

黑色的欣慰,就在这里产生。

福贵也曾在苦难中脆弱过,彷徨过,不都也过来了吗?未来还会有活着的苦难等着他吗?也许会的。也许那头老牛会先他而去,也许会有飞来横祸使自己缺胳膊断腿,也许„„也许他依然会脆弱,会彷徨,依然在苦难中感觉自己要活不下去了。但就是在与作者对话时的那个福贵,是最接近“活着”这两个字的福贵。

活着选择了我们,对此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力,我们只能选择在哪里结束。活着有幸福也有苦难。面对深重的苦难,有的人选择死亡来解脱;有的人选择为了未来的幸福与得救而咬牙坚持,或是为了身上的责任而义无反顾,这就是希望。这样的生命值得尊敬。

而有的人,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就像为了哲学而哲学,就像王尔德的为了艺术而艺术。它的本身就是目的。而一旦你要询问他们你这样做的目的,就像是你要问老福贵他为什么要继续活着。我想,老福贵也许会回答:

“我并不知道。” 或者是:

“我已经忘了。”

也许他会指着裤裆,开开玩笑: “我想看看它还能不能再硬起来。”

所以活着就是一切。只要我还在这里,我还能用屁股亲吻大地,用眼睛拥抱天空,用胸膛吐纳空气,我就要继续活下去。这本身简单至极,却充满诗意。我想帕斯卡尔也当无话可说。人只有经过苦难并在其中真正地触摸到生命庞大的根系,才能带出这一丝黑色的欣慰。这种境界离我们很远,但并非毫无意义。

《活着》这本书给我最新鲜的一个印象,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我只记得两个:福贵与老牛,有庆与羊。当我在文末看到老牛亲热地在福贵身上蹭来蹭去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在把羊送去宰掉时,那只羊对有庆表现出来的亲昵。

人与动物友谊,或者说那些描述动物有灵的故事,经常就流行在农村中。虽然有些故事被编得神乎其事,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我想是确实存在的。而在本书中,我觉得这种情感的叙述有其特殊的意义,因此我愿意单独拿出一节来加以表达。

在苦难与命运面前,在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前,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往往以万物之灵自居,贬其他生物为可供自己任意宰割的牲畜。苦难,其实就是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一个平等相待的机会,就像风暴中忘记了地位与差别的贵族与奴隶的携手共渡。而平等,正是友谊的基础。有庆对羊的关爱,应当是出于孩子单纯的天性。而福贵与老牛之间的情感,却是建筑在苦难之上的。老福贵过的就是苦难的一生,他的心就变得比所有人都要软,更能怜悯同在苦难中的生命,因为在苦难中挣扎的滋味他比谁都清楚。在他眼中,老牛其实就像是他的一个侧影,他们的一个代表,或者,在苦难面前的一个共同的兄弟。写到这里,我也不禁想起尼采抱着受着鞭打的驴子哭号“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这种情感,简直如同圣人。

在本书穿插的作者与老福贵的对话中,时常可见老牛的通人性。就在老福贵与老牛的私密交流中,这两个饱经苦难沧桑的生命同时变得可爱了。读者也在这里也稍许改变了对它们的怜悯之情,反而有了些许温暖与欣慰——是的,建立在苦难之上的,黑色的欣慰。

本书的题目“活着”的前提,自然是要有生命。而余华先生在本书用了这两个人与动物的例子,其意义却十分深远。它使得本书中的苦难、人性、温情与希望有了一种更高远的普适性,简直就是一种泛生命的兄弟情谊。两个福贵,两个饱经苦难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相依为命。若是仅仅写福贵在生命最后对于“活着”这一沉重命题的淡然,我感觉这实在是有些悲凉与孤寂。但就是这一头老牛,与老福贵一起将本文所有的温暖与欣慰浓缩为两个摇摇晃晃、沾满泥土、互相扶持的背影,其中况味怎么不意味深长又历久弥深?

在明悟了这些之后,我仿佛也同样看到了余华先生孤独的背影。他,在孤寂的活着中可有知心的生命相随?

活着,终归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福贵,就这样把它浓缩成了一生。福贵谈论自己时的口气,那种清晰、那种饶有兴致实在是令人难忘。这种口气并非是纯粹的淡然,也不是什么历尽沧桑后的平静。这是一种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味道的——对,我要用这个词——自豪。而这种人生的味道就来自那些数不尽的苦难之中,这也更加发人深思。

无疑,福贵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形象。活着与福贵,两者就这样紧密相联。活着,依然是沉重的;但福贵却使人感到轻松与欣慰。他的口气,他开的荤段子,他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欣喜。

这些就是余华先生的《活着》。就像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一条命一样,这本书你一辈子也只能真正地读一次。如果有来世,我愿意每一世都把它真正地读一遍。

一部沉重的“活着”,一个远去的福贵,一丝黑色的欣慰。《活着》,就是这样而已。

第五篇: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1

读了余华的《活着》心里感受颇多。也看了几篇别人的评论,也就是读后感。或许是自己知识浅薄吧,从中感受到的没别人多,也没看出些什么大道理来。这是个遗憾。但内心多少还是受到点震撼抑或可以说受到点启发的。

人,只要还没死透就得好好地活着,而且要活得踏实,活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等到垂暮之年了才幡然醒悟——自己这一生活到狗身上去了。这是悲哀的。亡羊补牢,羊都没了还补啥牢,有用吗?没有了,一切都晚了。走错了路可以从头再来,做错了的事就无法改变了。人的`一生啊就像花一样,从花一苞到绽放再到凋落。可是花落了会再开,人老了就不再有少年了。

福贵的一生是坎坷的。用福贵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年轻时生活的糜烂,父亲的死开始懂得责任这个东西,然后被抓壮丁去当兵看尽战争的残酷,再到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后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我还活着!看透了人生!

对!我还活着。只要人还活着就要一直活下去,直到大地召唤。成了一个土馒头,一抔黄土为止。

“活着”是进行时的。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不论平庸与否都无从逃避,直到死为止。但是,死这种事不管你想不想都终究会去面对的。死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做人还是平常一点的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这是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后对人生的感悟——人,平平常常地过一生就好。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一个亲手埋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亲人之后依然坚定地活着的老人对人生的感悟。

我是个平凡的人,胸无大志,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一顿饱一生。名利这东西对我来说,有是好事,无亦无不可。平淡而不平庸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嘛,这一辈子也就那么一回事,看开了,也就看开了,怎么活都是一种人生,人间嘛,幻象而已。

读《活着》有感2

这些天,我细细品读余华先生的《活着》。读后,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活着》这本书主要写了福贵老人一生经历打击、生死离别以后,却乐观向上的活着,过着快乐的生活。

在面对无数打击后,福贵老人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微笑着面对生活,与困难抗争。他成功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会处处如意,面对他人的冷嘲热讽,我们不应该低头折节,而是要向嘲笑我们的人证明,我们生活的很好。

《活着》不仅写了面对打击时不要被打败,还写了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就要好好的活着。福贵老人的家人纷纷离他而去,他一次又一次见证了生与死,不过他却一如既往乐观向上的活着。

我们既然生在此世,就不要负于此世。不管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挫折,我们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继续迎接生活,好好活着。

只有活着,我们才能感受着世间万物的色彩。我们要感到幸福,我们还活着,我们还可以继续喜怒哀乐。亲爱的朋友们,好好活着吧,活在世上是最好最幸福的事情!《活着》讲述了一个孤寡老人的人生,更讲述着人活在世上是最幸福的事儿,活着,最好……

读《活着》有感3

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之,接着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也因病去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我喜欢与年迈的老者交谈,因为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木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于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为,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不过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选择做回那个积极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这幸运。

读《活着》有感4

《活着》这本书之前一度被某音炒的很火。我也不是跟风去读某本书,我只喜欢看我感兴趣的,随着自己的心来。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之前看了一半,就停下来了一段时间,昨天突然想起又翻开来看,觉得内容特别吸引我,所幸我就花了点时间把它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深深的叹息,活在那样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在自面前逝世自己却无能为力,还要亲手将他们一个个埋葬。福贵活着是那样的.艰辛,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福贵的无奈,以至于到老年时能那样轻描淡写的揭开曾经不忍直视令人痛苦万分的回忆。里有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福贵的一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现在心情很苦涩,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只是觉得活着真的很辛苦,就必须要背负和承受很多东西,在痛苦里不断的坚强重生。

不知道在每个亲人团聚,和每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福贵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泪流满面,痛苦万分?还是已经很淡然?经历那么多的苦楚会不会心和神经已经痛到麻木,回想曾经只会眼神发怵?还是会在逝去的时候回想一生然后平静的闭上眼睛离开这个世界?

心情真的很复杂,也很凌乱,但是真的很心疼福贵——徐福贵。

读《活着》有感5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主人召唤着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这也许太不人道了,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人的内心。

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

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们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了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和精神的层面。读后感·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命运,是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的。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告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读《活着》有感6

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随着他——一个老打哈欠的城里人走进一个个村庄,听村里人讲荤故事、酸曲,游走于乡间小路,一同收集,闲聊。在蝉鸣声中,聊起了福贵。

福贵的过去毫无疑问是具有戏剧性的。他有一位妻子,是城里米行的千金大小姐,他自己呢,家有良田百亩,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可惜少年不知愁滋味,他流连于烟花柳巷,吃喝嫖赌,什么浪荡事都干,尤其好赌,对于妻子的委婉劝诫,甚至挺着大肚下跪求他回家,也不理不睬,没多久,家里的田地房子都输光了。一眨眼的功夫,他从一位阔少成了穷鬼,他爹没几天也走了。好在求得了五亩田,成了佃户。可好景不长,妻子就被丈人用比嫁进徐家更风光的方式带走了。

前半生的浪荡换来了贫穷、家散。但福祸毕竟相依,“好运”也在悄悄来访。

妻子的被迫离开使福贵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其的好。因而在几个月后,她带着孩子回来时,福贵是很开心的。日子就这么过了下去,似乎老天还在考验福贵,他的母亲病入膏肓,在拿着妻子给的仅剩的两银元到城里,却被迫征兵。在战争中,他幸运的待在了一队懒散队伍,不用去前线打仗,唯一的.冲突是接收飞机下放的食物,但这也导致他之后听了整宿整宿的伤兵的呻吟声,仿佛是在为自己的离世送上的“安魂曲”。

福贵最终活了下来,并回到了家,然而幸总也喜欢带上恶,他的母亲并没有熬过去,女儿也因病而聋哑,好在家总还是家,他们又过上几天好日子……

白云苍狗间,只剩下了福贵自己一人,他用攒下的积蓄买下了一头垂暮的牛。

西兰帕曾说过:“所有胜利的第一条件,就是要战胜自己。”福贵的活着不仅仅只是为了活,他这一生虽然历经了太多重要之人的死亡,使他深深记下了活着就是忍受。你要忍受生活带来的甘苦,忍受时光匆匆的难耐,忍受家庭赋予的所求所取。但他仍是活着,没有轻言放弃。他和老牛啊,活的平凡但不庸碌,他战胜了自己。

美国民歌《老黑奴》里唱道:“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为何叹息,朋友不能重相见?为何悲痛,亲人去世已多年。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幸福伴侣,如今东飘西散,怀中爱儿,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活着,这个词汇,用短短的两个字诉尽了人一生最基本的行为,说出了人在面对不同的抉择导致的不同的结果时的最从心的表现。我们不能说,福贵的活着是懦弱,相反,这何尝不是一种与生活和解的表现。他,未尝不活得通透。明白生活本就是不如意的,年少的轻狂在岁月洪流中被狠狠地拍下,只留下本我,只留下最初的人,最初单纯只为活的人。明白孤独终老还不如与牛为伴,发泄心中的无奈然后面对新的一天,而不是愈加沉默,将哀积成淤泥,形成沼泽越陷越深。明白活着就是资本,就是无限的可能,就是生活留下最耀眼的宝物。

读《活着》有感7

那天下午,我在书架前反复看,希望找到一本书,洗一洗我那被尘世喧嚣弄得灰蒙蒙的心灵。当我看到这本书——《活着》时,就感到一种力量——“活着”,那是一种怎样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啊!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真挚的情感带领我们去探索人——他是怎样一步步走来,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去。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父亲气急攻心而死,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部队抓去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并释放了。当福贵再回到家乡,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家里一贫如洗。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使得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跃进运动中,福贵的妻子家珍因为饥饿患了软骨病。县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福贵的儿子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意外被撑死。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每读一页,都不禁让人双眼湿润,泪水迷蒙,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悲剧将生命里难能可贵的温情扯得粉碎。最后,孤苦伶丁的福贵买了一头老水牛,给它取名叫“福贵”,和“福贵”相依为命,平静地活着……

福贵在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的沉重打击之后仍然能够继续忍受痛苦,坚强的生活,用一切方法鼓励自己,而没有向命运低头。不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有千般难万般难,却最终能够适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向困难退缩呢?

生命是令人感动的。

福贵在生存的最底线挣扎的.时候,仍是万分善良地总能想到办法宽慰自己。“只要人活得开心,就不怕穷。”“想来想去,这都是命。”“再苦也要熬下去。”他甚至不惜用苦难安慰受伤而疲惫至极的心灵,哪怕在亲人一个个故去后还想着,也好,所有的亲人都是我亲自安葬的,都葬在祖坟边,也不再有什么牵挂了。善良与忍受,是传统,也是本能!

生命是伟大的。

生命是雪山之巅千年积雪融成的溪水,载着浑厚的积淀却始终欢乐地发源,流向远方。不因为历史的沉重而背有包袱,不因为面前的艰险而有所停顿,婉转着倾泻而下,寻找本位的归属,知道投入大海的怀抱。

生命如此伟大而美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视她呢?

既然我们没有理由逃避生命中的苦难,那么就奋起努力吧!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

所以珍爱生命吧,让生命放出光彩!

我坚信;长歌怀采薇,明天会更美。

读《活着》有感8

死很容易,活着很难。这也许是最能概括本书情感的句子了。亲人一个一个离自己远去,灵魂一次一次被自己。没有活下去的支撑和,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但内心深处却不会放弃生命,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能。活着,是一种本能,无关,无关,无关追求。

福贵一家原应该是地主阶级的有钱人,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老爹是个败家仔,但依旧很宠福贵,有个支持自己,永远关心自己的老娘,娶了个能吃苦耐劳,善解人意的有钱人家小姐做妻子——家珍,还有个漂亮、能干的女儿——凤霞,最后还有个善良,热心的小儿子——有庆。但却经过福贵的一系列和当代的发展,最终导致钱没了,老爹死了,疼爱自己的老娘病死了,可怜的儿子和女儿在同一间医院走了。妻子也死去,留给福贵最后的念想是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孩子苦根。曲终人散,最终都离他远去。这世界上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我会想,他为什么不去寻死?他为什么还要活着?最亲的爹和娘去世了,最爱的妻子儿女走了。没有一个人能顶住这般打击。这世界已了无牵挂,他也都这般岁数,活在这,没人给自己送终,所谓的家财万贯一夜失,白发人送黑发人,无亲人,这类悲惨的事情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试问自己,谁有他这样活下去的.?他究竟是心底强大,还是想替自己爱的人继续活下去,看遍所有美好。

我常常进入书中,幻想假如我是福贵,那个最悲惨的主人公,我会不会在家珍去世后便与她一同死去,我不敢想象,但心底里却是有个明确的答案仔细想想,我不会那样做。那是高洁的爱情,但我欣赏不来。我不会死,虽然我不知道为了什么活着,但我终究不舍得这,我留恋它,我会努力抱着好的心态迎接接下来的日子,但确实不会有从前的快乐和无忧无虑了。深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与福贵感同,想象他经历苦痛时的心情,理解并。

不是每个人都能从打击中走出来,人是为了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继续为其活着。活着,是责任,是心态,是生命本该有的色彩。连的机会都没了,又谈何创作?梦想?机遇?死去可以夺去人们的痛苦的记忆,但是活着可以让人们重新创造欢乐的记忆。总结起来便是:与其忘记痛苦,不如制造欢乐。潇潇洒洒过完余生。但依旧会带有,恨自己、恨世界。

《活着》究竟是想表达主人公的可悲,亦或是表达希望读者坚强生活。没有准确把握,但中心绝对是:把握生活,一切,努力活着。

读《活着》有感9

之前看完了路遥的《人生》,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可是不知从什么角度入手。《人生》这本小说,就跟真的人生一样没什么主旨,跌宕起伏好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但内容太多说不清楚,到头来也只为了——活着。

余华这样说自己的这本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上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段话,读之前看没有任何感觉,但是读完以后发现,这段话就是《活着》最好的读后感,并且它也告诉我们《活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悲剧,它让我们看到一条生命的坚强,以及活着的强大渴望。

我先前在想说喜欢《活着》这本书,是不是有点残忍,可是现在我想说《活着》是我看过的书里面给我最大力量的一本,虽然最后只有福贵活了下来,就算他这一生活得多么不幸与不堪;就算他亲眼看到身边他所爱所恨的人一个个离去,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人活着的力量,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可贵。

初中的时候,我遇到挫折时总会这样安慰自己:“世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没有什么比死亡更痛苦,所以我现在遭遇的、即将遭遇的都不算什么。”这句话总是很有效的给了我一个退路,就跟福贵被抓去上战场,面对敌人的枪炮时想的那样,只要能够活着回去,怎么样都可以了——这也的确是福贵败家后第一次产生的要好好活着的信念。

人真的就是这样,做少爷时的福贵吃喝嫖赌,除了正事其他什么都做,那个时候他忙着满足自己的欲望,怎么会想到要脚踏实地地活着呢,他的人生好像一团泡沫,随时都有可能破灭的。从战场上保住一条命回来的福贵,开始好好待他的妻子和儿女,但苦难的命运却依然伴随,时局的混乱,家境的贫困,家珍的害病,知道福贵亲眼目睹赢了他所有家产的龙二替他上了制裁地主断头台,他才觉得命运之神一瞬眷顾了他,夺走了他享受的权利,却留给他一条命。

《活着》的情节进行得很快,有点像我们的人生,脚步匆匆,来不及后悔,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有庆的死,凤霞的死,二喜的死,接踵而至,泪还来不及风干却又再添一层伤心。二喜的出现,其实是《活着》进行到后面,一个让人欣慰的转折,他的善良是完美的,从前一片灰色的世界,在二喜出现后出现了一片喜庆的红,正当人们觉得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新的`开始时,他又早早地丧了命——留下苦根,从他的名字中我们也能猜到,又会是一个悲伤的结果。到了苦根的死,福贵应该已经有点麻木了吧,我不知道如何确切地形容他当时的感受,一个见过那么多死亡的人,一个注定要孤独的人,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活着。

不论生命多么叫人绝望,却依然要倔强地挺立,骄傲地活着。

命运的强权,有时使人感到无力。的确,在书中的背景下,人们其实没有那么多力量去改变什么的,不像我们现在,不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可以追求一下梦想,拼搏一下未来。《活着》中的人们,也许是看不到所谓未来的,可是他们又对明天分外地清楚:明天我依然活着,我依然面对这片无边的黄土,我依然为了我下一个明天挥下汗水。

是的,倔强地挺立,骄傲地活着。

读《活着》有感10

初读《活着》之前,我并未对这本书做任何了解。我是带着好奇去读它的——什么样的内容才让作者把它命名为“活着”?而后来,我一步步被它吸引,从一个冷眼旁观者变成了经历者。

明明只是几个普通至极的字,拼凑在一起,却让我感受到了福贵心中的悲凉。那压抑感如一双手紧紧握住了我的心脏,喘不过气。然而我从这悲惨中品味出一点儿好来。好的是福贵曾经拥有,好的也是福贵不曾拥有。

年少的福贵很“坏”从不让人省心,又嫖又赌,但他却有父母的管束,妻子的温柔,儿女的`爱戴。

年老的福贵很“惨”世间只余他一个踽踽独行。不对,有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作伴。但他还活着,还带半辈子好的坏的回忆活着。后来的后来,我想,只剩些好的了回忆吧。他说;“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福贵终于长大了,但他也从少年变成老人。

许多人在泥泞中挣扎,许多人在芽香里绽放,许多人在土壤里沉睡,许多人在溪流中飘荡。死亡多么容易,活着却很难,但活着才有意义。人生如水,有不一样的活法。太宰治选择了死亡,但他留下了思考和青春韶华。

《活着》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要怎样活着,才能不负父母的慈爱?或者轰轰烈烈潇洒肆意让他人注视。要么将自己沉淀,留给自己欣赏。我想,我要携剑呼啸,成为群山拥戴的侠士。

读《活着》有感11

其实作者只是在静静地诉说着什么,却荡气回肠。在读《活着》这本书前,了解过写作背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通过《活着》作者想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是很悲惨的,但同时他又是坚强的,说实话,我非常佩服他。在饱受各种心理与身体上的折磨之后,还是活了下来。我不太喜欢看悲剧,结局总是让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平静,当《活着》却让我感到不同,仿佛是一老人在述说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没有抱怨,也没有悔恨,而是一种平淡的诉说。就像一位哲人一样,洞察生活。超脱的看待着这世界。

徐福贵年轻时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年,娶得一位米行千金为妻,家境算是殷实,但却游手好闲,做过许多荒唐事,最后因赌博而败光了家业,沦为一个贫农,一家人住进了茅草房,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父亲也因为他的败家而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为去请大夫给母亲看病,在街上被人又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富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的一面。虽然此时富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想要开始过稳定的日子,但这是女儿凤霞因病而变成了哑巴,妻子的身体也因病每况而下,生活仍然很艰难。然后就是亲人的相继离去,首先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热心去献血被他人贪婪的抽干了,然后是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最后是外甥苦根。面对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们的时候福贵的内心是多么的深痛,这是一道不可磨灭的伤口,是他无法泅渡的桎梏,是时光无法抚平的伤痛。

作者必定是残忍的,明明是生离死别,他却轻描淡写,无关痛痒,几乎不给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本以为从战场回来的福贵会从此走向安稳的生活,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可是儿子有庆却因那样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悲痛不久而离世,使人心情刚起又落。女儿凤霞嫁了一个好女婿,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生苦根难产而死了,然后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来的东西砸死了。虽然女儿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还有外甥这个希望吧,但谁又想到,可怜的孩子在长到几岁的时候,因贪吃豆子撑死了。最后的最后,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灭了,只剩下一头名叫富贵的老牛与他相伴。

我原觉得福贵的一生是不值的。后来发现我错了,他生命中不管怎样都有关心爱着他的人,在他年轻犯错时,有他母亲袒护着他,无私的爱着他,有家珍不离不弃的包容他,即使在他沦为贫民,家珍还是对他不离不弃。

福贵的一生也给我们很多思考。在艰辛的'生命历程中,福贵没有流露出胆怯和放弃,而是在不断挖掘着活着的乐趣,他买下将死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开着玩笑,用粗哑的声音放声喝着歌谣,他自始至终也没有怨天尤人,他坚信着活着就是最好的,活着就有希望。

现在的我们,遇到一点小困难小挫折就有轻生的念头,和福贵比起来,我们的遭遇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在一时刻把自己的痛苦放大了,已经经历着人生最大的灾难,其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要为活着而活,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读《活着》有感12

一个充盈着阳光的下午,我坐在图书馆,翻开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活着》,我有很多的朋友推荐我去看一看这本书,说是非常值得一读。但却拖了好久才看这本书。看这本书时,我哭了好几次,久久不能平复,我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

这本书首先说的是一个青年在乡下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听一位放牛耕田的老人说他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叫做福贵。年轻的时候投生于地主家庭。家庭富裕的他生活过得惬意潇洒,麋乱不羁。可是他却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赌输了。他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他后悔莫及,他痛彻心扉。当他改过自新,准备好好生活的时候,可是因为时代的不停变革,家人一一离去。他送走了父母的离开,送走了妻子的离开。甚至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妻子,儿子,孙子的离开。只剩下他和他的一头老牛。他已经老了,这头牛也老的不成样子。他们都还坚强乐观的活着。

看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个念头,那就是,他,福贵,他的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他的处境已经如此的不堪。我甚至可以说他的生活就像是生活在一个房子里,没有一点点光线投进,没有一点点的阳光而言。他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活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这就回到了小说的开始,作者说的那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你的生活满目疮痍,即使你的生活千疮百孔,即使你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即使你的生活就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最后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也要努力的活着,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得活着,费劲心机的活着。只有活着。努力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因为活着,我们可以迎接今天的阳光,因为活着,我们可以感受明天的雨水,因为活着,我们可以看见生命在土壤里不断的开花结果,散发出更加美妙的芬芳。但是,活着的本身也就是一场修行,过程中,我们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委屈,面临各种各样的心酸,你会有觉得撑不住的时候,你会有痛彻心扉的感觉,你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与借口想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但是,你得活着,你只有把人生的这场修行努力学好,才能迸发出更大的意义与精彩。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走。”读到书中的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无力。对啊,我们来的时候是身不由己,我们走的时候也是身不由己。一切的'一切,在时间的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仓皇,这么的无力。我感觉自己真的很渺小,很不堪。我们无力承受生活中更大的打击,我们只是游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颗小小的蜉蝣。对啊,生命竟然是这么的无力,这么的无奈。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为了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努力活着,去证明我们,我们这个小小的个体,也能够成为最璀璨的光芒。

生命是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想说,我们活着真的不应该因为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与我们活着的本身并没有本身的关联。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本《活着》,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让我看见了生命的韧性,让我看到了活着本身的伟大意义。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膜拜和咂摸的书,令人回味无穷。当你读过这本书的时候,再回过头回顾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活着,真好!

读《活着》有感13

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余华用他哲学的思考为我们勾画出了血肉丰盈的福贵;艰难的近乎残忍的人生,福贵用他那悲剧的命运向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与活着的意义。

鲜红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忍受着至亲们一个个的离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依旧活着。

读《活着》有感14

今早的阳光难得明媚温暖,在接连数周的阴霾之后,最近迷上清晨散步的我终于不必戴着口罩出门了。眼见晨空万里,柔光万道,路旁的树苗初现新芽,春风轻抚脸颊,阳光洒在树枝的缝隙,流落在沥青的马路上,披散在清晨的楼宇间,亮得令人目眩却又满怀愉悦。走在鹅声阵阵的心海湖边,我意识到这是冬后难得的好天气,积聚已久的心绪骤然开朗,或许,“我也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很久没有亲手提笔长文,拿起笔的感觉似有若无地熟悉。这时的我,可以全然不顾周围的花开花落,权且受用这难得的浓浓春光了。偶然的机会,我在高考之后买来《活着》,既因为早对它的前世今生如雷贯耳,又冥冥中觉得它的故事会带给我前所未有的触动和震撼。不料却将它搁置半年有余,直到一个学期草草收场、寒假将尽之时,我才忆起对它的情结,于是取来拜读。

那是个冷肃的晴天,我用了六个小时将它通览一遍,读罢多时不能忘怀,不免开始静思。

寒假我曾去看过几次外婆,她的房子就在我们搬家前的旧宅旁边,每次去看她都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而每次下了车,我走在那些日复一日走了八年的小路上,似乎见到了那个往来穿梭求学、嬉戏的少年,不免又想起那时的.寒暑假,家里总会在下午三点准时迎来满屋的明亮——式微的阳光射进二楼的家,又从客厅的地板反射到餐厅的天花板上,这时年幼的我或躺在沙发上,或坐在餐桌旁,尽情享受这一“奇观”的温暖和明净。而每到这个时候外婆都会准时淘一锅米,再麻利地从冰箱里拿出鱼、肉、蛋、菜,开始准备晚饭,临了,还会照例让我打电话问父亲晚上有没有应酬,最后终于伏在北面的阳台窗户上,对我那即将下班归来的母亲望眼欲穿。

而今天,这样的情景再不会有,有的只是我乘着一样的阳光去不一样的房子看她,陪她躺在床上神聊海吹,再匆匆离开。我像赶着老牛的福贵,悠悠地向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早年的福贵醉心赌场,落得倾家荡产、老父归天,悔恨之中的他与贤妻家珍顽强过活,熟料生逢乱世,一路坎坷……几经起落,留得苍老之躯和一头老牛,在耕耘中安度余生。

我曾一路顺风顺水,堪称幸运,蒙父母独宠和师友偏爱,自然,顺境中的我得到了些许难得的经历和感悟,也同样收获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赞美之词。所幸近半年以来,我品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滋味。

时代今非昔比,童子尚且年少,我自然没有像福贵一般起落陡急。父亲的关照虽然喋喋不休,但总会在关键时刻吐字如金。送我报到的晚上,一句“总觉得你还没准备好”与我彼时心境若合一契——暑假忙于与母校鱼传尺素,不免情难自抑。报到之后的一学期,我经历了大方向的回转,终究迈上两手抓的道路,但最初父亲的话似乎应验了一整学期——寒假的我自知负气,从未有过的铩羽而归令我整日不知所为。末了,父亲在春节前夕给了我一场狂轰滥炸,震得我大梦方醒。

冬去春来,我依然活在父母不可多得的关切之下,而福贵这个角色在大起大落间享受着有庆带来的片刻骄傲,品味着二喜赋予的些微欣慰,却始终经受着家破人亡的切肤之痛。痛罢多年之后,笑谈风月的同时,我想他或许也已明白,世间的人生路有如一场艰苦的修行,而快乐只是驿站,但世人仍然活出异彩纷呈的绚烂。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福贵在当年的选择中押上了身家,堵了一生,输光了家财,却在龙二的死中侥幸,在艰苦的日子抗争。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

《活着》早已被我送给一位老同学,因为我那时便已相信:冬去春来。

读《活着》有感15

一、“活着”的深意

“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丧失女的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为了救县长的女人,有庆可以说是被害死了。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尽管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却始终感到沉重。因为当时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庆送掉了年轻的生命。我一直无法释怀,眼前总是浮现出一个瘦小的男孩举着鞋,朝我跑来.他分明是笑着,我却看到了他眼底的悲哀。

二、简单的幸福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两年前看完《活着》,很多细节都已经模糊了,可是家珍的这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清晰。只有经历过分离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团聚的真实可贵吧。

我总是因为无法得到上天的特别眷顾而抱怨命运的不公。从儿时眼馋玩伴手中的洋娃娃,到现在羡慕女友的美丽出众,我一直扮演那个自卑的角色。母亲说我总是把目光停留在未知的远方,而忽略了身边唾手可得的小幸福。我不信,我不正是因为找不到所谓的幸福,才那么努力地追求吗?

直到看到家珍的话,我突然感到茫然,曾经执着着的梦想也开始变得模糊。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我开始回忆过去的点滴:每天早晨母亲比闹钟还准时的morningcall,在自修课上和同桌狂吃零食,傍晚一家人围在桌前吃饭,热气给父亲的眼镜片蒙上一层白雾??我发现自己拥有的太多,也正因为自己拥有,才觉得它们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前些天,一个好友打电话来说她父亲车祸被送进了医院,好在并不是很严重,只要留院观察几天。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想,此刻父亲可能也正开着车穿梭在这拥挤城市的某个角落吧,不禁有些担心。突然发觉,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的,晚上可以吃到父亲的拿手好菜,听到母亲越来越亲切的唠叨??

几天后,好友一脸喜悦地告诉我,她父亲出院了。看着她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更坚定了:原来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

下载读《活着》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活着》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旅游学院空中乘务A1701刘志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我们一方面在责怪他们的自私和不负责任的时候,另一方面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就这样结束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范文 篇1“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活着》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故事讲的是一个地主的儿子叫福贵,由于好赌而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一个好吃懒做的富人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富的时候除了......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交口三中 金婷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徐福贵老人一生的故事。他出生富贵,吃喝嫖赌样样都干,是个地地道道的败家子儿。败光了祖辈积攒下来的一百多亩......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七年级二班 王京京 寒假时,姐姐给我带来一本书-----《活着》。它的外包装什么都没有,这让我对里面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感触很深。我开始重新......

    读活着有感

    这是一篇很苦涩很感人的故事,希望我的读后感不会很没有感情,平铺直叙让人生厌,读活着有感。我的本意,是想让大家也去看一看这本小说--《活着》。命运在福贵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一......

    读《活着》有感

    从没有花时间去读过一本完整的书,是谁的力量让我可以做出如此大的改变,我不多说。但是我很感激这个人。因为读过这本书,我感到震撼。首先“震”的是我居然可以读一部和我没有任......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了余华的《活着》后,我的脑海中就一直闪现着一幅画面,一个小村,一座小城,一个老汉和一头牛在田间耕种,老人不时嘴里说道着什么,开导老牛。这幅画面一直让我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