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和完善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的实施意见(xiexiebang推荐)
关于建立和完善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山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我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合法权益,现结合我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就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责任机制
(一)现居住地的工作职责
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为流入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免费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定期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检查;建立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档案制度,将现居住已婚育龄妇女纳入经常化管、理和服务,落实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措施,定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掌握并向户籍地通报流动人口婚育 1
变动信息,加强与流动人口户籍地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合作;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制度,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出租屋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认真落实“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将流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融入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创建优质服务县(乡、村、社区)活动中,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保障条件,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人员、经费等,将流动人口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与常住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起统筹规划和安排,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三)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要以村(居)、社区为依托,加强队伍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立村(居)、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平台,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与村(居)民自治活动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引导流动人口积极行使民主权利,参与计划生育工作。
(四)整合资源,实现综合治理。
要整合计生、公安、工商、劳动保障、城建、卫生等部门及社区警务室、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居委会等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起部门之间联系、协查、配合、通报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警务责任区、出租屋管理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加大各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力度。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计划生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
二、建立、完善和落实相关服务管理制度
加强流入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九项”制度,即台账管理制度、信息通报与交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房东”责任制度、定期“三查”制度、现居住地同户籍所在地的交流协作和双向管理制度、提交查询和信息反馈制度、责任分工制度、结对共管制度。使流动育龄人口享有同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免费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有关奖励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提高孕检质量、创新工作方式、便民服务上下功夫,确保流入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措施的落实。
三、加强两地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与协作共管
(一)建立双向和多边联席会议或协调制度。
通过定期会议、签订合作协议书等形式,定期商讨、解
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工作机制创新,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和多边区域管理和协作。
(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流。
一是要扎实做好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平台工作。通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提交、查询和反馈,及时把握流动人口婚育信息,解决流动人口信息不通、影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问题。二是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信息通报单》及其它方式相互沟通和联系,做好重点对象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第二篇: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新机制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
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了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时期我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我旗“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口发[2006]1号)文件,(内人口发[2006]24号)关于印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现就建立和完善我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综合改革为建立新机制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我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和自治区计生委确定的到2010年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建立工作新机制的目标要求,力争当年初见成效,四年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广大群众普遍满意”的目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在头道桥镇、双庙镇、二道桥镇、三道桥镇、沙海镇选树典型试点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开展。
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总结第一阶段典型试点经验,有针对性地继续扩大试点,并于2007年内初步完善对典型试点的政策保障措施。
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争取在全旗80% 村 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二、主要任务
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重点要在这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机制建设步伐。
(一)依法管理
——完善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为基础,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主,其它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使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基本利益得到维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处理。
——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制度,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规范,实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依法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兑现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并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执
业,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医疗技术常规。
——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开展专项治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履行(杭计生字[2003]17号)《关于加强教育管理,确保出生婴儿性别比达到正常值范围的决定》和(杭计生字[2006]41号)《关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实施方案》,严厉打击“两非”案件。
——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问题,严厉打击破坏计划生育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增强非诉社会抚养费强制执行案件的实际效果,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
(二)村(居)民自治
——全面推进和规范计划生育合同管理,依法完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将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社区,把计划生育纳入村(居)民自治,努力构建“乡负责、村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机制。
——健全村级计划生育组织网络,完善党支部、村委会、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利用村服务室、人口学校等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服务活动。
——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加强村(居)计划生育专兼职队伍建设,确保人员、待遇和责任“三落实”。村计划生育专干实行竞聘上岗,基本符合年轻化、女性为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求。
——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纳入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之中,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管理要职责明确,住宅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要实行“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完善。
(三)优质服务
——加大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和奖励扶助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活动”及“五期”教育,开展针对青少年和男性公民的生殖健康教育,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男性参与等新型婚育观念。进一步丰富宣传形式,加快宣传手段现代化,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把宣传教育与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密切结合起来,使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
——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标准,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以旗服务站为龙头、以镇服务站为依托、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以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按要求配置旗、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设施。
——制定、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和标准。坚持避孕为主方针,旗、镇、村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网络健全。依法开展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认真落实生殖健康检查制度,及时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咨询、随访、环情孕情检测等技术服务。推行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指导育龄群众选择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积极预防艾滋病。
——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免费技术服务项目。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提高办证率和孕情反馈率。进一步加强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
——加快建立以人口管理和服务信息、电子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人口计生系统信息网络。建立以应用为导向,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支撑体系,争取实现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及市、旗、镇三级网络联通,提高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继续完善政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
——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旗活动,基本达到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的“六好”目标。
(四)政策推动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和人口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推动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法定奖励优惠政策的兑现。
——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奖励扶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户到人。
——制定计划生育特困家庭救助办法。对农村独生子女或其父母因重大疾病、伤残、死亡及因计生手术并发症导致家庭困难实施有效救助,保障其基本的生产、生活、就学、医疗。政府及扶贫开发、教育、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可行政策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扶持。
(五)综合治理
——各镇党委和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建立政府部门政策协调制度,坚持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党政领导落实责任、措施、投入情况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分别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实行政府部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出台土地、企业、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财税等制度和改革措施时,应征求人口计生部门意见,制定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动履行职责。
——各有关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任务明确,并制定有具体措施。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有关部门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大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普及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
——各镇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女孩生存、成长提供优惠政策,营造关爱女孩成长、提倡男女平等氛围。人口计生、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趋于正常。
——纪检监察机关对贯彻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严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组织、人事等部门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离
任时进行审核,对工作失职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不予提拔、重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一项政府行为,各镇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镇计生办要主动承担起参谋助手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这项工作。旗人口计生局要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指导镇、村两级的试点工作。
(二)科学制定试点工作的发展规划
各镇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镇、村发展的改革试点方案,在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的前提下,改进目前制约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明确实施步骤,制定目标任务。
(三)给予试点镇、村必要的经济支持
旗政府要加大对试点镇、村的投资力度,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尤其在考核上奖励创新,2007年起对试点镇、村进行目标管理考核验收,每年评比表彰一定数量的新机制建设先进镇、村。
第三篇:xx街道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综合治理
——xx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地(县域)30天以上,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人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原有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功能逐步弱化,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作用下由农村快速流动到城市。近几年来,随着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我街道,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治安稳定和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带来了较多的隐患和难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是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立足xx实际,阐述流动人口的现状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工作机制、主要做法,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
从xx街道的流动人口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流动人口数量较大。
现有流动人口总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近50%,主要分布在xx村、xx村、xx村、xx村等企业较多、交通便利的村。
(二)流入地较为集中。
安徽流入的占19.4%;四川流入的占16.4%;河南流入的占14.9%;江西流入的占7.5%;云南流入的占4.7%;贵州流入的占
4.2%;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街道流动人口的67.1%。
(三)流入原因较为集中。
(四)年龄层次较为集中,年龄结构较轻。
(五)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六)跨省流入的时间逐渐加长。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得出结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为稳定 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薄弱环节。
二、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对流动人口实行的主要以现居住地管理、户籍地管理、从业地多重管理的目标考核责任制,这样当出现计划外怀孕或计划外生育的情况,特别是在发生违反政策的婚育情况统计上报和需要处理时,由于管理责任不十分明确,有关部门往往相互推脱,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带来一定的被动。
(二)信息动态难掌握。流动人口构成的复杂性、从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及居住环境的不稳定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给我们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相关信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准确地流动人口相关信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就没有稳固的根基,流动人口信息所以难掌握。
(三)工作机制不健全。从总体看,我街道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机制日趋完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合力仍然较弱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信息手段利用不充分,造成了流动人口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弱化了流
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力度。
三、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主要举措
xx街道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措施,创新机制体制,确保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服务到位、管理到位。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提高认识,为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条件和强有力的政策后台。要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狠抓协调和保障,通过各类制度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健全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队伍网络,确保工作有人做、有人管。街道人口计生科为流动人口集中的村(社区)分别配备了一名协管员,更好地推动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三是要明确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责任及考核制。要实行奖优罚劣的工作考核,强化服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信息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跟踪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是全面启动并运用好计划生育全员信息平台,及时提交和反馈流入、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相关信息,通过平台跟踪外出人员的生育节育信息。二是利用计划生育全员信息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完善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双向管理、协作配合制度,力求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无缝化服务管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
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截止2013年4月底,共计处理流入信息反馈4000余条,流出信息300余条。
(三)加强基础工作,实现规范管理。与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实行人口、户籍、婚育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行统一信息内容、统一信息采集、录入和运用。主动协调公安、工商、建设等部门,以房屋出租户为切入点,全面摸清底数,对辖区内小区、店面房进行挨门逐户的摸底,摸清出租房底数,登记、清理流动人口,并建档建卡,重点对象实行个案登记和跟踪管理,切实提高流入人口管理率。公安、工商、城建、交通等部门联合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督促外来人员及用工单位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抓好住房出租户的管理,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制落到实处。据统计,今年以来,我街道共与企事业单位签订责任书79份,签订房屋出租合同1700余份。无证无卡联系单160余份。
(四)完善管理体制,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服务管理制度,加大属地化管理的力
度,抓好所辖范围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流入人口,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明确重点对象,及时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宣传咨询、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定期为她们做好“三查一治”生殖健康监测和提供避孕药具等服务,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对流出人口要多途径建立健全服务管理网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完善孕、育通报制度,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二是积极开展宣传服务活动,通过走访本
村范围内的企业单位,街道计生科人员做好流动人口B超透环工作,及时更新育龄妇女台账,通过对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宣传服务活动,进一步强化“属地化管理,居民化服务”,有效的推进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利用协会网络,发动计生小组长,配合新居民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摸清出租私房户情况,签订出租私房户协议,使我们更好的掌握出租房的流动人口情况,便于为她们提供相关的政策宣传及服务,并发放计生宣传品。
xx街道人口计生科
2013年7月11日
第四篇:文山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文山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文山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施意见
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高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整体工作水平,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体系,根据《云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结合市情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改善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遵循“以人为本、保障民生、服务在先、管在其中”的理念,强化“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措施。
三、流动人口界定
本意见所指的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跨县(市)进入文山市异地居住的人员,下列人员除外:
(一)在居住地出差、旅游、就医、探亲、访友的;
(二)在市内大中专院校学习或参加学习培训的。
四、组建工作机构
(一)成立文山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联系副主任、市公安局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市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工商局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公安局,由市公安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市公安局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
建立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招聘、培训、教育、管理和考核等工作机制,开化镇按500:1的比例招聘录用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其余乡镇招聘录用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不少于2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需工作经费、流动人口居住登记证有关证照资料费、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报酬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市财政按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均3万元、服务管理中心(站)年均1万元的标准安排办公经费,一次性安排1.5万元给予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电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读卡仪、数码相机、桌椅等办公设备问题。
(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应设立相关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流动人口达500人(含流出人口)以上的村委会(社区)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由村委会(社区)主任任站长,社区(驻村)民警任副站长,计生、社保专干等人员和专职协管员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要提供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三)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或流动人口少于500人(含流出人口)未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的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按照流动人口500:1的比例或根据工作需要组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专职协管员队伍。专职协管员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审核、培训、发证,由各辖区派出所管理使用;个体出租房主、单位和小区的门卫、保安、物管人员等应纳入兼职协管员,与派出所签订责任书,协助派出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五、流动人口登记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工作任务重,涉及范围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开展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工作。
(一)流动人口离开户口所在地到达居住地,应当申报居住登记;拟居住30日以上的,还应当申领居住证。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60周岁的,以及已经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流动人口,可以不申领居住证。
居住证由市公安局根据省公安厅的统一式样印制。
(二)申报居住登记由本人凭居民身份证到居住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办公室登记(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除外)。申领居住证由申领人持居民身份证、2张近期正面免冠1寸照片以及《房屋租赁合同》等入住证明到居住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办公室办理。
(三)用工单位或者雇主招聘流动人口的,应当进行登记,并在7个工作日内将用工信息报送行政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办公室;对应当申领居住证的,有义务及时督促其办理。
(四)居住证为一人一证,视申请人居住及务工情况有效期分为1年、3年、5年。有效期满的,应当在期满前30日内办理换证手续。居住证遗失、损毁以及登记内容需要变更的,持证人应当到原发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办公室办理补领、变更手续。
居住登记以及居住证办理、补领、变更等免收费用。
(五)流动人口申请领取、补领居住证,办理变更手续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办公室应当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验发证。
(六)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后,在居住地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1.按照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2.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有关待遇;
3.符合条件人员依法享有法律援助;
4.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5.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
6.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7.在居住地参加驾驶培训并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8.参加居住地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9.居住地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七)居住证持证人在居住地有合法的固定住所、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可以申请常住户口,由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给予办理落户手续。
(八)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公务、查验居住证时,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扣押流动人口的居住证。
(九)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依法维护。
(十)市内跨乡镇流动人员应当进行登记备案,纳入人户分离人口管理。
(十一)履行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是对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不依法及时处理的;二是对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或者申请办理居住证不依法办理的;三是违规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的;四是超越职权或者违法对流动人口或有关单位、个人实施处罚的;五是将有关流动人员信息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用途的;六是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
(十二)对房屋出租人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十三)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违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六、工作职责
(一)乡镇机构职责
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职责:制定本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完善机制建立台帐,做到辖区内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组织和指导本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开展好日常工作。
2.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的工作职责:结合实际制定服务管理站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指导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完成流动人口的各项登记、办理、查验居住证、统计汇总等服务管理工作;定期对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受职能部门委托,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发放、管理等工作;做好房屋租赁管理,向流动人口提供当地房屋租赁信息服务;做好用工单位流动人口信息申报;协助开展流动人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协助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服务,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劳动权益。
(二)职能部门职责
1.公安部门职责:负责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发放、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责任制;对出租房屋实施治安管理;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2.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将以工作、生活为目的的流动人口随行适龄子女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
3.民政部门职责: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管理工作;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保护工作;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4.司法行政部门职责:对流动人口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流动人口提供人民调解帮助和法律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职责: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等服务,依法保护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
6.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职责:加强房屋租赁管理,对流动人口租用房屋进行登记备案管理。
7.卫生行政部门职责:为流动人口实施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孕产妇及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对其从事医疗服务实施卫生监督管理。
8.人口和计生行政部门职责:为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流动人口中成年育龄妇女持有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为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做好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9.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为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办理注册登记;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对流动人口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10.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驻文部队以及村(社区)组织等的职责:协助当地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对本单位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七、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形成工作合力。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将于2011年7月1日正式规范开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制定工作方案,组建机构,落实办公地点,明确人员职责,确保7月1日各项工作能正常开展。
(二)加强领导,精心安排。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参与、互联互动”的工作要求,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工作措施,认真抓好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具体工作。
(三)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各乡镇要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乡镇长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乡镇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派出所所长为具体责任人,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切实履行好职责。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发放宣传单、告辖区居民书,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群众积极参与。
(五)完善档案,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认真总结提炼典型做法,及时收集发现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工作办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本实施意见由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思茅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属各办、局,各企事业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思茅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思茅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施意见
为做好思茅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根据《云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办发〔2010〕218号)和《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普洱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普政办发〔2011〕132号)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提高流动人口科学化、信息化、社会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面建立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制度,基本形成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
二、实行居住登记制度
(一)流动人口范围。本实施意见所称的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进入思茅区的人员。下列人员除外:在居住地出差、旅游、就医、探亲、访友的;在思茅全日制教育机构学习的。
(二)实行居住登记制度。流动人口离开户口所在地到达居住地,实行申报居住登记制度。拟居住30日以上的,应申领居住证。下列情形,可以不申领居住证:未满16周岁或已满60周岁的;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流浪、乞讨等居无定所,按规定由有关部门负责登记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和外国人、无国籍人在思茅区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居住证和身份证可配合使用。
(三)严密居住证管理。思茅区流动人口居住证由市公安局根据省公安厅统一的式样印制,并严格印制、存储、发放、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责任,防止伪造、变造居住证。具体管理办法由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制定实施。
三、优惠政策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后,在居住地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其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就学政策。
(二)按照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三)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
(四)符合条件的人员依法享有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
(五)符合条件的育龄夫妻可按规定领取一孩《生育服务证》,农村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服务。
(六)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及儿童保健服务。
(七)参加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八)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免费提供公共劳动用工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和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九)参加驾驶培训并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十)在居住地有合法固定场所、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可以申请常住户口。
(十一)持居住证满3年的,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可申请承租公共租赁住房。
(十二)参加居住地社区组织的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十三)居住地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四、管理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基层服务管理体系。在社区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站,站长由社区书记兼任,副站长由社区民警兼任,办公地点设在社区,成员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协管员组成。乡(镇)可根据工作需要,参照社区在相应的村委会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站。未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站的地方,由乡(镇)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确定履行职责的部门,开展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二)建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基础信息库。按照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信息平台,整合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云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组织流动人口社会信息采集工作,并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各项信息全面汇集于基础信息库。
(三)建立社会信息交换机制。推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房屋产权登记、经营注册登记、劳动用工登记备案、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院人员登记、乘车乘船乘机人员等社会信息交换机制,建立流动人口活动轨迹资料。在流动人口集散地建立人口流动信息采集站(点),整合居住登记信息、人口流动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完善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
(四)实行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招聘、培训、教育、管理和考核等工作机制,并按照不少于流动人口500∶1的比例招聘录用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开展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五)实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报酬纳入区财政预算。
(六)强化以证管人、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实行居住证管理,开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查验、办理、审验等工作,全面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落实房屋出租人、承租人的相关责任,做到来必登记、走必注销。建立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制度,督促用工单位主动申报流动人口及用工信息。
(七)加强流动党员、团员服务和管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流动党员、团员信息采集工作,有关部门在制作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人才招聘和计划生育登记等相关表格中,要增加“政治面貌”内容。流动人口聚居地和用工单位的党、团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党员、团员的管理,做好优秀团员的推优入党工作以及流动党员、团员管理的衔接工作。
(八)加强流动人口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按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把流动人口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在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孕产妇及儿童保健服务等方面提供与当地常住人口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国家规定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流动人口从事医疗服务实施卫生监督管理。
(九)加强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管理。工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流动人口办理注册登记,保护其合法生产、经营活动。依法监管流动人口生产、经营行为,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十)加强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成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卫生、残联、公安部门协助,落实和完善对流浪儿童、智障人员和精神病人的保护性救助政策,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加强与流浪乞讨人员流出地的联系协调,使其及时掌握相关情况。依法严厉打击组织、教唆、强迫流浪未成年人乞讨的操纵者、组织者。
(十一)加强流动人口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流动人口、用工单位负责人、房屋出租人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认同感。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服务和符合条件要求的法律援助,加强非诉讼法律援助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十二)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坚持分类指导、稳步实施,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逐步完善农民工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服务政策。
(十三)加大劳动人事执法力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及时处理流动就业人员的举报投诉。加强人才市场监管,严肃查处强迫流动人口超时、超强度劳动和违章作业,以及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管理,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依法查处拖欠、克扣流动人口工资的行为。
(十四)严厉打击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受理并认真查处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严厉打击拐卖拐骗流动人口、强迫流动人口劳动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工作职责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并认真履行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职责。
(一)公安机关的职责。负责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发放、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责任制;对出租房屋实施治安管理;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二)教育部门的职责。把以工作、生活为目的的流动人口随行适龄子女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平等提供义务教育条件。
(三)民政部门的职责。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管理;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保护;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四)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对流动人口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流动人口自愿申请调解的,提供行政调解;对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等服务,依法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劳动权益。
(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职责。加强房屋租赁管理,对流动人口租用房屋进行登记备案管理。
(七)卫生部门的职责。对流动人口实施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孕产妇及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对其从事医疗服务实施卫生监督管理。
(八)人口计生部门的职责。为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流动人口中成年育龄妇女持有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九)工商部门的职责。对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办理注册登记;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对流动人口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职责。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申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等提供服务,并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十一)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驻思部队以及社区组织等,要协助当地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对本单位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十二)流动人口服务站的职责。结合实际制定服务和管理站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指导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完成流动人口的各项登记、办理、查验居住证、统计汇总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定期对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其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服务站受有关职能部门委托开展下列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发放、管理等工作;做好房屋租赁管理,向流动人口提供当地房屋租赁信息服务;做好用工单位流动人口信息申报;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对流动人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并查验有关证明;协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服务,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劳动权益;完成其他有关工作。
(十三)流动人口服务站工作人员及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的职责。落实“以证管人”措施,开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查验、办理、审验居住证等工作,采集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信息;落实“以房管人”措施,做好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工作,采集当地房屋租赁信息,落实房屋出租人、承租人有关责任;落实“以业管人”措施,建立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制度,督促用工单位主动申报流动人口及用工信息;履行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其他工作职责。
六、实施步骤
我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和组建工作班子,制定政策措施、做好经费预算。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底)。2011年8月底以前,区、乡(镇)、村(居)按要求成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2011年9月底以前完成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招聘、培训并开展工作,各级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机构设备、经费、场所保障到位。2011年7月起公安机关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签发居住证;2012年底辖区应申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持证率达95%以上。
(三)考核评比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底)。2013年1月至6月,各乡(镇)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自检自查,查缺补漏。2013年7月至12月,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对各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014年后实行长效机制管理。
七、相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区政府决定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思茅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名单附后)。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确保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做好保障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社区和相应的村委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站,确保服务站做到“五有”,即:有办公场所、有统一名称、有办公设备、有办公人员、有经费保障。尤其要为流动人口服务站配备电脑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读卡仪、数码相机等相关设备,保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工作正常运转,保证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有序推进。
(三)强化社区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普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普办发〔2010〕76号)的要求,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确保社区对辖区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
(四)完善相关手续。在法律关系上,各职能部门与流动人口服务站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相关要求办理审核批准手续,明确委托事项、职责范围,正确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并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制度。
(五)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细化工作任务,确保组织到位、保障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同时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责任到人到岗,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长效机制。
附件:思茅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