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1参考答案
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1参考答案
填空题
1.XXX0XX0X 100%或者
2.正
3.取样
4.时基频率
5.均
6.正弦波(或被测电压)
7.脉冲频率
8.热电偶
9.并联
X0正 电压 1 峰扫描 时间间隔 交流串联 X0有效 直流电流
第二篇: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4
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4
一、选择题
1、射极输出器中输入输出信号相位()
A不同B相同C相同
2、是电场场源的性质()
A高电压、大电流B高电压、小电流C低电压、大电流
3、电感性耦合应采取()
A电场屏蔽B磁场屏蔽C电磁场屏蔽
4、电磁场屏蔽,金属隔板应()
A不能接地B必须可靠接地C接地与否均可
5、一台他励直流电动机拖动恒转矩负载,当电枢电压降低时,电枢电流和转速将(A电枢电流减小、转速减小
B电枢电流减小、转速不变
C电枢电流不变、转速减小
D电枢电流不变、转速不变
二、名词解释
1、绕组元件
2、实槽
3、第一节距
4、第二节距
5、合成节距
6、换向节距
7、直流电机电枢反应
8、空载特性
9、变压器的变压比、变流比
10、变压器的额定容量
三、问答题
1、电压互感器与变压器有何不同?
2、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为什么要一点接地?
。)
第三篇: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4参考答案(范文模版)
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BBC
二、名词解释
1、绕组元件:组成电枢绕组的线圈称为元件。
2、实槽:电枢表面实际开有的线槽叫实槽。
3、第一节距:一个元件两个有效边间的距离称为第一节距,用虚槽数表示。
4、第二节距 :前一元件下层边与后一元件上层边之间的距离称为第二节距,用虚槽数表示。
5、合成节距:互相串联的两个元件的对应边在电枢表面上的距离称为合成节距。
6、换向节距:一个元件两个出线端所连接的两个换向片在换向器上表示的距离称为换向节距,以换向片数来表示。
7、直流电机电枢反应:在有负载的电机中,主磁场和电枢磁场是同时存在的。电枢磁场的出现,对主磁场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叫电枢反应。
8、空载特性:在发电机的转速保持额定转速,负载电流为零时,空载电压随励磁电流变化的关系。
9、变压器的变压比、变流比:变压器的变压比是指原边电压与副边电压之比。变流比是指原副边的电流之比。
10、变压器的额定容量:变压器的额定容量是用来反映该变压器传送最大电功率的能力。
三、问答题
1、电压互感器与变压器有何不同?
答: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电力变压器相同,但由于用途不同,因此,在设计时有不同的要求。通常电力变压器在电压误差上虽有一定的要求,但其电压变化率较大,一、二次电压间的相角差也可以不考虑。而电压互感器的误差要求则比电力变压器严格,电压变化率极小。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仅供给仪表或继电器的电压线圈。
2、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为什么要一点接地?
答:电压互感器的一次线圈接于高压系统,如果在运行中,电压互感器的绝缘发生击穿,高电压将窜入二次回路,这时除损坏二次设备外还会威胁到电气运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为了保障二次设备和人身安全,要求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有一点接地。
第四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业
机制专业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业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
2.机械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最基本要素,请你说说它的作用及设计要求。
第二章 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
1.在设计齿轮传动装置时,对于转动精度要求高的降速齿轮传动链,可按什么原则进行设计?
2.某齿轮系中,设i = 65,传动级数n = 3的小功率传动,试按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分配传动比。并验算之。
第三章 伺服传动技术
1.直流伺服的特点是什么?驱动方式有哪些?
2.交流伺服的特点是什么?驱动方式有哪些?
3.步进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什么?驱动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4.各种伺服电机的区别和特点?
第四章 计算机控制技术
1.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2.计算机接口方式有几种?
3.工业控制计算机中STD总线的含义?
4.PID控制的含义是什么?
鉴于第12、13周机制专业10级要停课开展《金工实习(钳工)》实训,所以,本课程作业要求在第11周周二上午上交。
第五篇:机电一体化作业
机电一体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姓名:***
班级:***
学号:*****
机电一体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电子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的综合应用。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上个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机电一体化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利用高新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不断地创新设计,推进产品设计的智能化、自动化、快速化。设计开发和研制的各种性能优良、稳定高效的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将实现各种作业的柔性化和自动化,使机械设备具有更高的柔性。
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产品以某种程度的智能是机电一体化永恒的追求目标,21 世纪更是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模糊逻辑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等多种多样的途径,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当然,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可能达到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的。
网络一体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在20 世纪90 年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教育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生活连成一片,推动全球化的进度。而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控技术,让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能随时享受各种机电产品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不同标准的机械接口、电气
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非常重要。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可以肯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前程。
微型化。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 cm3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绿色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为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二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在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总之,机电一体化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