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中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机器行业电火花机床现状分析
我国机器行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带,以中小企业为主,当下伴随机器向电脑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企业提升技术,同时操控高端设备的高级技工人才缺乏,也令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机器行业堪称不同行业发展的第一站。在工业化标准生产中,许多产业都离不开电火花机机床。汽车、家电、等许多行业的模具都需要电火花机加工。
改革开放后纷纷内迁珠三角,代表内地机器行业的领先水平,但目前仍存在工艺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品牌知名度低、产品精度差等难题,通过升级设备等方式转型升级。因此落后的正面临着“大浪淘沙期”,不少新型企业将从科技革命中展露鳌头,但更多的小型企业命悬一线。
为解决转型中的资金、技术难题,工成本降低‘抱团’发展成为需要电火花机床的企业。为解决该难题,公司会采用一些先进的精密数控火花机机床。由OEM代工成功转型高科技企业,主打的接触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目前已可媲美日本顶尖技术。
编者:东莞鼎亿数控
第二篇:种子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种子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不难想象,种子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更不难想象,“制高点”就有一堆人去争抢;接着不难想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种业必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良种有力推动粮食增产
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40%
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的提升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搜集保存了39.2万份资源,为育种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九五”以来,国家利用种子工程建设了26种作物100个育种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创制了1万多份具有应用价值的育种材料,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技专项和36种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主要农作物的育种研发能力。
近十年来,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近1500个,授权新品种保护2595件,新品种更新更换了2—3次,良种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
良种结硕果。在粮食主产区和西北、西南、华南制种优势区建设相对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58个,推动商品种子繁育生产能力由100亿斤提升到160亿斤,商品种子供应率由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小麦由农民自留种发展到60%的商品供种,小麦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种子企业“多小弱”
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
近年来,种子企业产权多元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由2001年的1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90多家。种业前50强企业的种子经营额由2001年30多亿元提高到目前140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其中,隆平高科的销售额已接近10亿元,德农种业的玉米种子销售量已占全国玉米市场份额的9%。种子市场价值从2001年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多亿元,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业市场。
然而,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发展“多小弱”。
多: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共8700多家,而美国仅1100多家,印度600多家。
小: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美国前20家种子企业垄断了其70%的市场,登海、隆平、敦煌、德农、丰乐等5家上市公司2008年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的1/15。
弱:品种是企业的核心力,而我国种业的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严重脱节。目前我国99%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最具研发能力之一的登海种业每年科研投入仅2000万元左右,而美国先锋公司年研发投入达数亿美元。
造成种子企业“多小弱”的原因,一是种子企业进入市场不足10年,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尚未完成。二是现有育种资源和人才多集中
在公共科研单位,对企业的育种创新支持不够。三是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自主品种,侵权行为严重,挤占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空间。
“单位育种”五大问题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品种选育水平相比,我国的品种选育水平要落后20—30年
受资源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技术路线单
一、方法落后,以及育种目标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因素影响,多数作物育种创新能力不强,品种抗逆性弱、商品品质不高、同质化严重。
我国88%的农作物杂交品种由科研教学单位选育,而“单位育种”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基础性研究薄弱。目前80%左右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到商业化育种等应用研究,而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技术创新以及常规作物育种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
二是商业化育种集成度低。目前品种研发的项目资源、材料资源和人才资源过于分散,品种研发多以课题组式的育种方式,在育种效率和效果上难以与国外大企业工厂化、团队式的育种方式相比。
三是评价体系不科学。现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导向是,科学研究主要以品种审定、发表论文为目的。导致科研工作者热衷于“短、平、快”,导致品种“多、乱、杂”,突破性品种少。
四是产学研脱节。少部分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开始商业化品种选育,但企业在获得育种优势资源和国家投资、稳定人才队伍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公共财政投入科研单位搞商业化育种,和企业育种进行不公平竞争,影响了企业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
五是科研办企业有缺陷。科研单位利用公共财政投资选育出品种后,自己办企业经营,或是将品种转让给一家甚至多家企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调查,目前全国400多家科研院所注册了3000多家种子公司,多数科研单位办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其行政经费不足,不是为了壮大产业,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
外资正向源头进军
通过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种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
从90年代开始,外资逐步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农作物品种、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经过一段“潜伏”之后,目前外资进入呈快速发展势头,我国种业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外商投资设立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共有35个,其中经营玉米种子的5个、蔬菜花卉种子26个。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二是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三是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四是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
美国先锋公司现已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建立了3家种子企业。其选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种以脱水快、丰产性好和谷物收购价格好的优势,仅用3年时间就迅速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2009年种植面积达1900万亩。此外,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利玛格兰和拜耳等外资企业与我国科研单位合作,通过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种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试图从源头上控制我国种业。
(信息来源:中研网)
第三篇:广东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融资分析
进入2008年以来,尽管国家推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在对待中小企业方面,仍然给予了很大关注,在融资方面,管理机构督促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倾斜,并逐步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
就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而言,现在的趋势是在抵押担保和信用方面有一定的灵活处理,比如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进行客户选择。这一原则实际也可以应用于直接融资。
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围绕上述三个链条进行选择之外,还应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以2007年广东省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评价研究报告里的数据为例,探讨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的情况。该报告根据目前广东省中小工业企业的成长特点,对2002~2006年连续五年,进入广东省统计局统计目录的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的成长性进行研究。本次进入测评的样本中小工业企业有9781家,通过对异常值剔除等规范化处理,实际有效评估的样本企业为9694家,覆盖广东省所有地市,几乎全部工业行业。
数据解读
2006年广东省中小工业企业成长性良好,4707家企业具有成长性,占实际有效评估样本的比重为48.56%。从表1可以看出,成长型中小企业数量接近中小企业的一半,利润明显超过一般中小企业,但从销售总额和资产总额来看,仍不够强大。
表12006和2004年广东省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 “2006/2004”=2006年各项比重与2004年相应的各项比重的比值╳100%
我们按照年销售额按3000万、1亿、3亿、5亿四个节点将企业划分为微小、小、中小、中、大型五类。从表2看出,广东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销售收入一亿元以内,其中1000万-5000万年销售额的为多。而在成长型企业的年销售额多在1000万-20000万元的区间,有90%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年销售额不超过2亿元。最具成长性的500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布区间与一般企业分布情况类似,稍有不同的是分布得更为平均一些。
表22006年广东省全样本及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规模分布
注:成长型企业规模优势系数=不同规模的成长型企业比重/不同规模的样本企业在总体样本中的比重。
比较2004年与2006年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情况,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到2亿元的企业占多数,比2004年有较明显改善。但是最具成长性的500家企业,销售收入却集中在1亿元以下。这一点可能揭示了规模小的成长性企业的成长性更高这一规律。中小成长型企业面临着发展瓶颈。
表32004年与2006年成长型企业规模分布对照表
从成长型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广州、佛山是成长型企业最多的地区,是第一组团。东莞、深圳、中山、江门属于第二组团。粤东的珠海、惠州是第三组团,广东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相对比较分散。
表4广东全样本和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地市分布情况(单位:家、%)
从行业分布上看,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水生产和供应、非金属矿制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在最快的成长型企业中都占有多数。还可以看到,一些绝对数量不多,但具有较大竞争力的行业,如通信信息电子设备制造、非金属矿采选、医药制造、工艺品制造、文教用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等。
属于资源利用和处理的行业在广东仍有较高成长性,制造业成长性和竞争力较大的主要是纺织服装鞋帽、IT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以及与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工艺品、文具制造业。基本上来看制造业里,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的高成长性企业还不多,低端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仍占相当比重。
广东形成了不少特色产品集聚的地区,但多数企业仍不具有明显的成长性,如电器,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脱颖而出。龙头的带动效应不大,部分产业将从珠三角核心地带(广佛深莞)迁移出去,趋势上看,即使迁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仍不一定能保持竞争力。
表52006年广东省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行业分布(单位:家)
从内资企业的所有制类型来看,在具有成长性的4707家企业中,内资企业占2262家,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例约为3.21: 1.08: 1;在最具成长性500家企业中,内资企业共有283家,其中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例约为2.06: 1.06: 1。由此可见,私营企业在广东省成长型中小企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表6广东全样本和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单位:家、%)
调查显示,五分之二的企业通过自有资金积累方式扩大生产和资产规模;企业遇到筹措资金的主要困难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融资渠道(23.5%)、缺乏有效担保形式(18.5%)和企业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低(18.5%);18.4%的企业所在地设有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而77.0%的企业所在地没有设立。对于成长型企业应该着力解决其缺乏融资渠道和有效担保的问题。
在对广东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上市服务时,应重点关注广、佛、莞、深、江门、中山这几个地市,产业上应关注技术含量高的少数优势企业,以及群体比较大的IT、医药类成长型企业和资源利用类企业。
第四篇: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育和造就在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营企业大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家庭企业,从夫妻档、兄弟班、父子兵、亲友才起家,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然而,我国家族人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在幼稚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成长中的问题。我国较早成立的民或企业,现在多数已经走完创业阶段——在该阶段,民营企业家依靠个人能力完成了两件事:资本原始积累和业务基础初步建立。现阶段,相对于资本资源和业务资源,民营企业必须在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否则,就很难跨入新一轮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全面系统管理资源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暴露出来的主要管理问题: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阶段导致的全面系统管理问题的根源
1、企业文化落后影响企业持续发展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昼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沙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普遍不足,企业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相错位,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1)企业文化短视行为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严重的家庭化、个人化、感情化特色,企业主一切和赤的中心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自己及家庭聚敛财款。企业家急功近利,经营行为短期化。另外,民营企业家由于素质有限,无意识提升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企业取得一定成效后,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形成了盲目性和个人崇拜,企业决策层显现一言堂,决策层职能失效。
(2)企业文化的缺学行为
民营企业员工与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相比,缺少培训学习机会,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与现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机制脱节,这样造成经营管理者因缺乏知识致使信心不足,决策管理能力不能适应新变化,同时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随之下降。在管理人员增升领导管理能力的同时,专业技术水平呈下降趋势,需要区分管理人力资源与业务专业精熟资源开发培养能力。
(3)企业文化的轻才行为
民营企业中的大部分家族企业,其最大障碍就是用人唯亲,不能做到唯贤是举,很多有抱负有才能的新鲜血液不得不以跳槽来寻找自己新的落脚点。民营企业在用人上的随机性、亲情化,没有人才战略思想,只会约束企业的发展。很多中级管理领导人员,不能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打压和限制有能力的员工,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心存维持自己利益,影响了企业用人的基本观念,阻碍了企业发展前进的道路。
(4)组织机构未能深入开展工作
在组织机构规模和建立上,模仿其他行进企业建立的职能部门,但各部门职能不清,岗位职责不细,工作程序混乱,产生了工作推委,组织机构庸肿,不能充分认识和发展部门效能,工作上未能深入细化,专来人员与信息资讯缺乏,过于片面强调用人专业水平或一人多职一个多能的错误理念,影响了企业管理上的发展。
2、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确立正确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
海尔的奋斗目标: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消费者的第一联想。(《首席执行官》)
美国的企业管理有句名言:企业的第一位不是创造利润,而是创造顾客。
要求企业经营理念要强调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民营企业要从唯利是图中解脱出来,努力贡献社会,建立起具有远见性的经营意识和价值观,另外要做到诚实守信,竭诚为消费者服务。弃旧除陈,以产品质量为主地,增强质量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2)重视企业家庭素质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前途,企业文化塑造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文化倡导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保证决策的正确,后者则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文化素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
作为一个领导者,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
张瑞敏说:优秀的领导得可以具体不同的风格,但不同的风格背后蕴藏首一个共同的物质——激励和促动他人。
(3)提倡不断学习全员参与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要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至,使追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一致;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意识,使工作效率直接挂钩;要不断
培训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员工真正地感受到企业以于他和他对于企业都同等的重要,不断增强员工工作努力程度。
马洛斯原理:人有五种需求,且五种需求是不断递增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系统的管理有赖于员工参与,某些决策和过程改进需要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培训。
如:海尔集团重视员工素质提高,他们制定了5年教育计划和计划,实行全员培训,组织36次近千人的培训班,参加全国质量管理考试有913人获得了合格证书,公司成立了32个学习小组,取得了38项成果。海尔集团推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项目的目标,是以提升品质质量为主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利用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改进提升组织的业务流程能力。自2005年5月起,海尔己在全集团形成了608个“六西格玛”项目小组,己推进到产品开发、采购、制造、生产、服务的每个节点。(六西格玛:无论是产品帛还是在服务方面的缺陷或暇疵都低于百万分之四)
20世纪是发展变革的世纪。社会资源从掌握土地就能掌握财富,延伸到机器变革,掌握生产机器就拥有财富,再延伸到电器革命。这是人类的三大变革。前50年是科技学革命,后50年是技术革命。1900年是钢铁,20年代是汽车,30年代是航空,40年代是电子,50年代是原子能,60年代是石油化工,70年代是半导体,80年代是PC机,90年代是互联网。差不多十年一次,这些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和财富。
21世纪企业处于多变、剧变、快变的时代。
经济学家称:世界点仓有一种变化是不变的——变化是不变的。
商场志战场:胜者无常道。
成功企业标准:一个领袖、一个品牌、一套模式。
那么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制定符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
老子曰:天下大事,皆作于细;天下难事,皆作于易。
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三个阶段逐一递进,短期目标是中、长期目标的基石,中、长期目标是短期目标的指导思想。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照搬或模仿了一套包括人力资源机制的管理模式。在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时,一方面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一方面又陷于对于细节问题的忽略。从而产生出阻碍企业发展的链锁反应,在管理上失去有效控制。
例如,某企业在招工用工环节,要求新员工参加入职培训,内容涉及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生产安全、规章制度等方面。看似优秀的培训模式,并不能使新员工从内心接受企
业文化,只进行了培训的过程,却被忽略了培训的结果。搬运工在作搬运、存储、防护工作时,违反规定摔打产品、超高码放增长企业成本费用;在工厂内严禁吸烟,但在隐蔽处依旧有星星之火,增加了火灾隐患,这些看起来都是无关痛痒的细微小事吗?如果说这是一线工人的陋习,那么在高层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就不容忽视。人力部门在进行绩效考核时,不根据部门实际情况泛泛制定考核项目,起不到测量的结果,这些考核成绩都是上一级主管直接填写,既不准确也不真实,无法客观反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整改工作。《一枚马掌钉》的故事经常作为培训的典范材料,又有多少人去注意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呢?
国际商超巨头家乐福关于人力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接受培训和培训他人的必要。
那么,企业应如何去制定目标策略呢?
企业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各环节上建立各阶段目标。
首先,要以重视顾客角度出发。顾客和其它亲关方满意不满意的信息监视是评价企业的重要手段。企业的第一位不是创造利润,而是创造顾客。顾客的忠诚度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
有项调查表明,每一个投诉顾客后面有26个保持沉默的不满意顾客,这26个人会对10名亲友造成潜在力量意识暗示表示不满,这10名亲友有33%机会把不满意信息传递给另外20个人。现代企业逐步认识到“顾客满意”就是经营。
IBM公司名言:花大量时间让顾客满意。
摩托罗拉公司:以公平的价格提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顾客满意。
海尔人认为:现代企业间竞争已由过去的直接市场竞争转向顾客竞争。
其次,企业决策层作用。
民营企业往往是一言堂,企业主的意愿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高指示,而忽略决策层的作用。前文提及企业受自身文化素质、能力限制,所作决策未必适应企业良性发展。
决策层要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和发展方向,他们还应创造和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
再次,兵随将转,无不用之材。
发挥员工能力性,决策层要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企业各个角度和环节都依赖于员工参与某些决策和改进。要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改变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措施。使员工对自己工作越来越满意,更加积极提高个人发展。
最后,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当今世界,一套好的管理方法不仅仅是去学习,而是要如何才能深入理解其内在意义,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管理的系统方法是企业必修的课程,而质量的重要性,又极外显现出来。企业忽视质量问题无疑是在自杀。在管理中,将质量管理作为大系统,各个过程环节加以识别,并参与其中,建立各部门的系统管理方法,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自素养和市场竞争能力,利于企业良性长远发展。
第五篇:广东中小企业发展大调查
广东中小企业发展大调查
更新时间:2005-6-26 23:12:25来源:南方网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尤其是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民建广东省委员会于今年5月初组成了以省委会主委宋海副省长为组长、十几名会员以及数名会外专家为基本成员的课题小组,通过向广东省内的相关企业发出问卷调查表方式,对广东省内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今年7月,课题组部分成员先后到江门、佛山、珠海、中山等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当地民建组织的协助下,实地参观考察了一批中小企业,并召开了数次企业家座谈会。不久前,这份报告完成。该报告详细地分析了目前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记者日前走访了该报告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者———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晓明博士,与他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记者:欧教授,我看了你执笔的这份报告后很受启发,并对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你这长达5个多月调研分析中,你觉得广东的中小企业与国内其它省份的中小企业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欧晓明:在调研分析中,我们发现,广东中小企业的地域分布及产业特征与国内其它省份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又颇具地方特色。具体表现在:
一、中小企业占有绝对比重。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给我们提供的资料发现,2003年广东全省各行业工业企业有24494家,其中大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0.74%、12.7%和86.56%,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合计为99.26%。由此可见,即使是在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最为活跃、最具影响且最有实力的广东省,中小企业仍然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二、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广东省的经济运行基本上是按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地域来进行的。2003年的数据显示,无论是企业总量还是各类型的企业,珠三角都占有绝对优势,企业在省内各地域的分布极不均衡。从企业数量看,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的企业数量占全省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是79.45%、8.74%、7.05%和4.76%,珠三角的企业数量占有绝对优势。2003年广东所拥有的182家大企业,有169家分布在珠三角,占广东大企业总数的92.86%。而粤东的潮州、揭阳,粤西的阳江、云浮和粤北的清远、河源等6个地级市则根本无大企业,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靠中小企业支撑。
三、民营(私营)企业仍是企业的主要形式。在我们调查所收回的239份问卷调查表中,民营(私营)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68.67%,集体企业占8.44%,国有企业只占2.41%。此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42%、7.23%和4.82%,由此可以看出,民营(私营)企业是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的主体形式,非国有经济已成为广东经济的主要成分之一。
四、组织形式越来越与主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同步。在此次我们调查的239家广东中小企业中,有26家企业采用了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占所有企业的10.91%;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有117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9.09%,采用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企业数量占调查企业数量的60%。此外,采用个人独资形式和合伙制形式的企
业数量分别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1.12%和16.36%,遗憾的是另有6家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约2.5%)未在调查表中填写其企业的组织形式。
五、产业分布面广,但与全国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在我们给出的问卷调查表中列出了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纺织、食品、轻工、冶金、建筑、运输、通信、商业、餐饮、其他服务业、其它行业等15个行业项目供调查对象作单项选择。收回的239份问卷调查表中,按照比例顺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化工(17.68%)、电子(10.98%)、机械(10.37%)、建材(7.32%)、商业(7.32%)、轻工(6.1%)、其他服务业(6.1%)、食品(5.49%)、纺织(3.66%)、建筑(3.66%)、餐饮(3.05%)、通信(1.21%)、冶金(0.61%)和运输(0.61%),其他未被列入上述14种行业(即其他行业)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15.85%。若以2002年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国内中小企业数量最多的10个行业依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全国情况看,我们不难看出,这10个行业都是所谓的传统行业,进入门槛比较低,且这些行业一般不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因此中小企业很容易在这些行业中发展起来;而广东中小企业产业分布的这种格局,或许与我们调查的样本企业选择有关,但也反映出了广东中小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向更高层次转化的趋势。
六、产业特征的异化有可能使人们对中小企业产生新的认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们对中小企业的看法大都还停留于进入门槛不高、资本构成低、劳动密集型等特征上,但随着大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设立,传统中小企业的产业特征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我们的调查中,自认为自己的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只有112家,占调查总数的46.88%,而认为自己的企业属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分别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0.62%和32.5%,后二者之和已超过前者。如果说企业主(或填表者)的感觉过于良好有可能影响其判断的话,那么企业的资产规模或许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广东中小企业的产业特征在逐渐变化。尽管在我们所调查的企业中只有167家企业填写了调查表中的企业注册资本栏目和企业净资产规模栏目,占调查企业总数的69.87%。但这167家企业的平均注册资金规模为591万元人民币,平均净资产规模为386万元人民币。如果按100万以下、101万-500万、501万-1000万以及1000万以上分级,上述167家企业注册资金规模的分布为47.62%、25.56%、10.53%和17.29%,净资产规模的分布情况是15.04%、24.81%、12.78%和27.82%。这些数据说明注册资本和净资产规模上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在广东已占有相当比重。
环境瓶颈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
记者:在现实中,人们对企业谈得最多的就是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那么,从你这次调研情况看,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如何?
欧晓明:这个问题就大了,因为市场环境它包括制度及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就一个一个说吧:
一、制度及政策法规环境有待完善。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家一直的看法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广东中小企业群体(尤其是私营企业群体)的迅速壮大,首先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所造就的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广东(尤其是经济特区)当初所拥有的优惠政策为广东中小企业的初期发展提供了极为宽
松的外部政策环境。但是,中小企业政治地位较低,经济地位不高,法律地位长期不受重视等问题仍制约着它们的发展。
二、资金和信息构成市场环境关键要素。或许是广东的中小企业与市场经济接轨更早一些,尽管被调查的大多数企业(87.88%)都认为目前市场的竞争环境激烈或非常激烈,且多数企业(62.8%)认为目前企业经营发展环境“一般”,但都认可通过市场来配置企业生产经营资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充满信心。在这个过程中,资金和信息是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两项主要的企业资源。与国内大多数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样,资金短缺也是广东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资金缺口较大,急需融资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3.13%,资金略有缺口,需要融资的企业数量的比例为61.88%,只有11.88%被调查的企业认为有富余资金,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在信息方面,广东中小企业认为中介组织以及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各种行业协会或商会应发挥有效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企业最需要行业协会或商会提供的信息或发挥作用的前三项分别为“提供市场、政策和企业信用等信息”(36.59%)、“价格协调”(19.51%)和“职业规范的自律性管理”(18.29%),而最希望商业性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的前三项分别是“市场调查和企业战略咨询”(46.28%)、“拟定有关合同和协助处理商业纠纷”(19.01%)和“协助建帐和处理财务问题”(9.1%)。但是,31.7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现有行业协会或商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多的企业认为目前市场中的商业性中介机构鱼龙混杂、管理混乱、费用项目不清等而不敢问津。
三、社会环境中诚信体系最刻骨铭心。在我们的调查中,41.46%的人也认为“社会上普遍缺乏诚信,没有企业诚信体系”是影响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参加座谈会的企业家们还罗列出了种种不守信用的具体表现,如签约积极,履约消极,债务逃废;假冒伪劣产品穿行市场,屡禁不止;企业披露虚假业绩时有发生;不实信息广告充斥诸类媒体;知识产权随意侵害,保护乏力等等。
四、人力资源环境仍停留于“能人治理”。从这次调查的结果看,在广东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关键作用的企业家们的结构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企业董事长具有本科教育背景的占43.33%,具有专科教育背景的占30.67%,另有8%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教育背景。在企业的总经理中,相应的接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52.88%、26.8%和9.8%。考虑到广东中小企业中私营企业占很大比重,且在这些企业中两权分离的情况并不普遍,董事长和总经理往往由一人兼任的情形,两组数据的相似性正好说明其真实性。
广东中小企业中,目前人力资源最缺的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在我们的调查中,企业对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被放在首位(44.44%),其次是高级管理人员(30%),一些企业(13.34%)还对普通员工提出了诚信方面的要求。
五大问题困扰中小企业
记者:从上面的探讨中,你觉得目前广东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欧晓明:有这么几方面。首先是差别待遇,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一是中小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融资份额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相称;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与中小企业多元化发展不相称,尽管近期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开辟了通道,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只能依赖于间接的融资渠道;三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灵活性多样性不相称。调查中发现,目前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大多停留于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传统服务项目,许多银行的中介服务以及金融信贷创新产品只是面向大企业或事业单位。
第二大问题就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亟待优化。虽然国家已经制定并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缺陷。这主要表现在,(1)国家各部委及各省、市与《中小企业促进法》配套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仍不尽完善;(2)现有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不够,不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环境;(3)已有法律、法规对其保障和促进的内容不完善,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行政执法方面,已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了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行政执法机关多项权利及义务,但执法过程中,常出现过度使用权利,履行义务不够或不履行义务的情况。司法方面,目前司法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是比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未能充分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大问题就是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资金有限,往往无法在企业内部完成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管理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活动,需要从企业外部获得这些方面的服务。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网络或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第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体制有待创新。第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协调机制。第三,培训服务体系有待创新。第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第四大问题就是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有待拓展。尽管广东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及其素质也在持续发生变化,但总体上看目前依然比较集中于劳动力密集、技术门槛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激烈的产业领域。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与外部环境、政府政策导向等也不无关系。在广东中小企业中民营(私营)成分占有绝对比重,依据国内现有的法规政策,许多行业及投资领域仍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例如,目前国有资本投资和经营遍布各行各业,涉及领域超过80个,即使允许国外资本进入的领域亦超过60个,但民间资本能够进入的领域只有40个左右。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珠三角等区域的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许多中小企业亦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明确,发展战略也更为清晰,然而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方面却非常乏力,未能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案例是,无论是数年前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东企西进”,还是现在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以及广东经常性的与港澳等地的经贸活动,随政府参与其间的鲜有中小企业的身影。
最后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及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一是改制后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取向的差异影响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第二是多数企业仍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即使是一些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亦不例外。第三是广东私营性质的中小企业大多采取家族式经营模式。第四是技术型的企业家比例很小。
良好建议打造民企经营空间
记者:谈了这么多问题,对此你有何高见?
欧晓明:我们认为,首先须重新认识中小企业对广东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尽快完善与《中小企业促进法》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政策,以法律法规来确保中小企业的地位以及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各地级市以及各县(含县级市)尽快设立与省中小企业局对应的政府中小企业服务及管理的专门职能部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公共服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活动;清理目前正在实施或执行的各种法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规定,凡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悖的条文条款,应予以及时删除;广东目前已开始着手“十一·五计划”的准备工作,在该计划中应该对广东中小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考虑和规划设计;为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广东亦可以先行一步,试点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比如根据美国《小企业经济政策法》要求,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交反映小企业状况和竞争力的报告,广东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可否在每年人大会议上提交类似的报告文件等。
其次是营造中小企业良好的经营及发展环境。包括以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政策作为产业或行业的准入门槛,凡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领域,都应该允许有实力有能力的中小企业进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中小企业的创建,简化各种申办手续和条件,取消户籍所在地、就业状况证明等等诸多投资创业限制,并简化各种行政管理和税收手续;规范政府的服务、依法行政,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减轻中小企业各种社会负担;在政府采购等行为中,为中小企业留下一定的空间或份额,确保中小企业拥有一块比较稳定的市场;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中小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等。
第三是拓宽中小企业的发展行业和空间。这里包括利用广东中小企业出口量大以及海外华侨众多的优势,促进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和经济合作;充分发挥毗邻东南亚的独特优势,稳固和拓展东南亚的市场;挖掘广东本身和港澳在市场上先行优势,与港澳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和发挥各地和各种经济资源,确保“世界工厂”的产业地位;加强国内大市场的开拓力度,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进程,加强与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合作,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要注重和发挥广东自身的市场优势,在广东城市化进程中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和热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
第四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步伐。包括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手段,对全民进行诚信宣传教育工作,重塑国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从制度建设着手,通过明晰企业产权等方式,用“庙”的声誉来约束“和尚”的行为;建立信用信息登记和交流制度,让“老赖”无所遁形、无隙可乘;加强与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加重和加大对不法经营者和不守信用者的打击力度;建立诚信举报机制,鼓励和奖励举报不守信用者,使诚信成为社会风尚;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逐步实现工商、税务、公安、海关、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联网的信息共享体系,为各金融机构及时了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提供条件等。
第五是以金融服务体系为龙头,全方位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包括优化政府资助管理体制。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广泛宣传政府资助的种类、数量、申请方式、申请条件和评审程序,对获得资助和补贴的项目实行跟踪评价制和项目审计制;建立政府资助项目后评价制度,使政府专项资金、补贴资金的投入更加符合公共目标;借中小
企业板块上市的有利时机,完善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上市辅导,并拓宽中小企业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扩大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覆盖面,例如成立中小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制度,发展各类民间信用担保公司和社区金融互助合作组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等等;强化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其中主要包括:(1)技术创新服务,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式共性技术为基础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2)信息咨询服务,向中小企业传播市场、技术、人才信息和知识。(3)市场拓展服务,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管理、经验、信息交流平台。(4)人才培训服务,发挥现有培训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系列课程,提高其综合素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