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阳春乡村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东阳春乡村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以阳春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更新为例
黄仕成
【摘要】广东省阳春市石湾镇是一个地处阳春市中心较边远的乡镇,但最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在于当地能够实事求是,利用可利用资源促进乡镇产业结构的更新。【关键词】乡村 发展 产业结构
随着省道1968线阳春段一级公路改造、春湾至恩平超二级公路改造和站铁路全线竣工,全市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更加宽松。至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步伐加快,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上新水平,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阳春市石望镇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矿产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思想,实现了在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达到2.1亿元的目标,比2008年增长8%;工业总产值2.39亿元,增长18%;农业总产值1.62亿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3元,增长6%。目前,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阳春市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现状与回顾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阳春石望镇总体上属于一个农村社区。面积110.5平方公里,人口38000人。全境属丘陵地带,典型的石灰岩地区。全镇总耕地面积28368亩,其中水田面积22830亩。旱地5538亩。林业用地76066亩。农业以种水稻、甜玉米、蔬菜为主,兼种甘蔗、花生、红烟、荔枝、龙眼、柑桔等经济作物。而在2006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只有15145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76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6元,到了2009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2.1亿。
从第二产业看,2006年,工业生产总值13002万元。石望镇享有“腐竹之乡”、“红烟之乡”、“大米之乡”、“甜玉米之乡”的美誉。工业以明轩工艺厂、龙宫酿酒厂、永盛粮食加工厂、香港伟亨针织厂、铜陵腐竹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为主。此外,石望镇矿石资源丰富,有多个大型石场、石灰场。目前,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力度越来越大。
从第三产业看,镇内有省级保护文物铁屎迳古代钱币铸造遗址、有市级保护文物古铜陵牌坊和明朝封赐的“殿前顶戴二品虎贲将军”梁镇南将军府。另还有始于唐朝初期的“炮会”文化,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是石望镇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据考察,佛教传入阳春石望镇已有1400年历史,由于改朝换代,石望镇的佛教事业艰难发展,时好时坏。但近年来,石望镇的“祗园庵”修建成功,佛教事业将会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
二、阳春市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
1、农业生产和综合开发潜力巨大。石望镇主要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名优水果、甜玉米、红烟和反季节蔬菜。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8万亩,以“博优903”的种植面积为最多,其他的品种有博优香、培杂双
七、培杂茂
三、雪花占、油占等。甜玉米常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且发展有5个大规模的甜玉米基地,总产量达2210吨;红烟种植面积达3000亩,亩产值达2千元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12000亩,以反季节和“北运”菜为主,总产量达8650吨;米芋种植面积有800亩,总产量6100吨。种植水果的主要品种有荔枝(桂味、妃子笑等)、龙眼(储良、石硖等)、马水桔和香蕉,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并逐步扩大面积,且每个村委会都有500亩水果示范点。据统计具有规模的果场有135个,其中80亩以上的果场有9个。提倡“一人一亩,一户一园”的种果模式。从这里,可以看得出,阳春市石望镇属于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对当地GDP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地人们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以第一产业结构为支柱的经济结构,对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事实证明: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受到很大冲击。所以,当地应该警惕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如果能够增加农产品价值,运用科学技术,着眼于绿色生产、绿色加工。那么,当地的农业生产将会上一个台阶。
2、规范土地承包制度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近年来,阳春市石望镇注意吸引外资。一方面,充分挖掘当地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由于珠三角土地价格上升,花农、果农等注意到了这一趋势,于是打算对外进行投资。而石望镇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他们承包当地土地,大规模种植花木。另一方面,华农温氏集团也在石望镇建立了两个大型的生猪生产基地。华农温氏在石望镇投资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土地承包肯定会出现相关的土地纠纷等问题,但只要处理得当,土地承包纠纷等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而且,事实证明了,当地农民非常支持土地的再次承包,当地政府也很慎重对待土地承包等问题。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保护环境。阳春市石望镇蕴藏大量的石灰岩资源,资源品位高,是生产高标号水泥的好材料。多个大型采石场,奠定当地第二产业基础。最近十年,当地越来越注意到采石场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开始有意识地引进外资开发矿产资源,对生产不合理的采石场一律取消。并且,任何一个采石场的工作运营须以保证当地人们生活安定,坚决做到“不扰民”,否责,一律取消。正是基于如此,当地矿产资源有条不紊地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必须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困境,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树立忧患意识,保证每一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4、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和旅游事业悄然发展。石望镇的喀斯特地貌地貌较为明显,山洞奇林尚未得到开发利用。铁屎迳铸钱遗位于阳春市春湾镇西石望镇石望小洞的铁屎迳村,是五代十国南汉(公元917925年)高祖刘龚称帝时在此铸造铅钱的遗址。对研究中国的钱币史、南汉币制和南汉刘龚王朝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并未得到开发。还有“炮会”文化、佛教文化,都是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由于当地政府与人们注意到旅游事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两种旅游资源开始得到重视,尤其是祗园庵这样一种佛家庙宇,更是逐步扬名。
三、阳春市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更新方向的评估
阳春市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的更新实质上只是社区变迁的一部分。社区是农业的产物。在这一社区变迁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关系由“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产业上的更新,实际上反映了社区变化是文化、结构、生态诸因素变迁的综合。在阳春市石望镇中,这种社区变迁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产业结构更新的外部动力主要源于广东省的产业转移。2009年,广东在“调结构”、“促转型”方面下的力度很大,成效也明显,其中关键的“双转移”战略成绩斐然。产业转移园的建设给当地带来发展的大环境、大机遇。首先,投资者的出现。投资者大多来自珠三角地区,而且拥有一定资金,他们的目标是定位于未来的花木市场。其次,当地的优惠政策。当地政府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最后,当地人们的支持。当地人的支持成为投资者能够实现投资的关键。
其二、乡村变迁最激烈的方面在于土地等资源的优化利用,产生了包括文化、政治、生活质量、生态等一系列变化。生产上,当地生产方式趋于多样化,市场化生产占据一定地位。政治上,人们的法律观念增强,培养了用法律解决土地纠纷等问题。当地政府对自身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政府必须具有更优秀的业务水平。生活质量上,当地人们经济收入普遍增加,而增加的一大部分来自于地租以及劳务。思想文化上,当地农民开放意识很强,培养了更具有现代性的劳动时间观念。生产劳动之余,非常注重相关投资信息。生态环境上,注意用行动来保护当地环境,对破坏当地环境的企业一律坚决反对。减少了使用具有剧毒的农药,注意水利工程的建设等,给当地原始生态的维持设定了多条保护带。
其三、产业格局主要是第二产业主导,第一产业不会明显减少,但第一产业的内容会发生很大变化,第三产业得到很大发展。石望镇占地面积不大,却拥有优越自然资源,成为许多大企业投资的理想地,“华农温氏”等大企业在当地投资的比重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一产业由以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转变为盆栽物品,如:花、树等。第三产业,一方面,原来忽视的给予重视,另一方面,努力挖掘存在的旅游资源和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很快。
其四、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使“法理”观念在农村中逐步增强。劳动的性质变了,劳动的内容也变了,使得劳动更加细致,劳动的程序性、时间性等大大增强。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使分工复杂化,一件事情需要很多人配合完成。当地农民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利益,用礼俗的方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合同等法律手段。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广东新丰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分析(范文模版)
广东新丰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分析
陈忠秋02级绿色食品(1)班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已有部分山区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的战略,推行山区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探索广东省开发绿色食品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其中较突出的有新丰县。该县充分利用该县地处新丰江源头的优越自然环境,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优质水果,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品牌战略结构调整信息营销
一新丰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介绍:
现在全县蔬菜面积(含复种)已达18万亩,主要品种有20多个,年产量达到20多万吨,产品销往港澳、珠三角等地。在广州江南市场设有“新丰无公害蔬菜一条街”,获免检进入广州市场。该县生产的蔬菜在港澳和广州、深圳、珠三角等地区负有盛名,新丰县有珠三角“菜园”的美誉。200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为了进一步打造新丰绿色食品蔬菜品牌,抓好绿色食品蔬菜基地建设,新丰县提出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藉此为契机,走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产业,又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子。
二.关于新丰县绿色食品现状与分析:
1.绿色食品效益显著,应着重打响绿色食品品牌,实施产品品牌战略。新丰县充分利用该县地处新丰江源头的优越自然环境,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优质水果,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中小白菜、佛手瓜、尖椒、玉角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蔬菜荣获国家商标总局注册认证的“丰绿牌”商标;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该县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目前新丰县政府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对WTO挑战、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天蓝、地净、水清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和发扬“绿色食品品牌”的发展战略,把新丰的发展定位在建设绿色生态中心区上,以绿色打造地区品牌、塑造地区形象,使新丰的绿色食品开发在规模、质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在广东省创一流、当排头,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新丰自然资源丰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加工业,促进新丰经济发展。发展蔬菜加工业可以开拓蔬菜类产品的新市场,为新丰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发展蔬菜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蔬菜等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蔬菜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蔬菜保鲜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地区竞争力,加快新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蔬菜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近年来,新丰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创立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品牌,去年全县种植面积14.6万亩,产量15.2万吨,计划到“十五”期末将发展到20万亩规模,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目前全县还没有一间蔬菜加工企业,若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加工业,对于今后蔬菜加工业的开展前景必定更加广阔。
3.促进绿色食品营销,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适应信息时代大势,大力加强建设和普及市场信息网络,以营销带动新丰绿色食品基地的发展。绿色食品营销是整个绿色食品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搞好新丰县绿色食品的流通和市场开拓,新丰绿色食品企业要注意培养绿色食品营销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市场开拓。同时要认真做好探索绿色食品生产与销售市场的稳定产销契约关系和利益机制,研究减少从产地到终端销售过程的环节,降低营销成本。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对于任何产业来说其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象蔬菜类的产品,价格和需求量跟随季节、天气等不定因素而变化,生产者对市场必须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民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蔬菜的流通,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另外,农民可以通过上网,随时随地了解政府在当地的各项方针政策,还可通过浏览农业站点,了解最新的农科技术和农业技术成果,利用先进技术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
4.加强专业培训,依靠科技和实施绿色食品质量标准,确保新丰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及操作规程,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新丰在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绿色食品基地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涉及到的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很多,参与的生产者也更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新丰绿色食品管理人员和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加大对新丰绿色食品技术工作的指导,印发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给开发绿色食品的参与者,让绿色食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了解和掌握绿色食品的技术要求。同时,还必须依靠科技,加强与科研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对绿色
食品基地要严加管理,建立健全的制度和体系,切实执行的标准化体系和生产加工操作规程,实施从产地环境——种养——收获——贮运的全程质量控制,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过程、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防治等资料,保障绿色食品的质量与信誉,确保新丰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三篇: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市场的开拓和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内蒙古马铃薯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具有地区经济特色的重要产业。
1、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产品市场逐年拓展
内蒙古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生产省区之一。八十年代前,全区马铃薯历年总播种面积约360万亩,变动在300~405万亩之间,约占全区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国内市场的拉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和区内加工能力的提高,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展到795.8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0%以上,鲜薯总产量达到865.3万吨(折粮173.1万吨),占全国马铃薯鲜薯总产量的12%,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已成为我区仅次于玉米、大豆的主栽作物。单产由九十年代初的746.7公斤增加到1087.3公斤(见附表2)。作为食用鲜薯、种薯和加工原料薯的马铃薯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优质商品薯直销东南亚各国,获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
2、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建设初步形成,推广网络逐步完善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在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已初步形成了基础脱毒种(基础脱毒苗、微型薯、原原种)繁育、原种生产及一、二、三级脱毒种薯生产繁育模式,即以技术优良、装备先进的科研院所、大中型集团公司为技术依托,采用快速繁育等高新技术生产基础脱毒种;以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繁种的山区旗县为基础,建立可监控原种繁育基地,生产优质脱毒种薯;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和种薯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生产一、二、三级脱毒种薯的繁育推广体系,并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种薯辐射推广网络。
3、马铃薯加工业开始起步,产业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马铃薯市场的拉动和马铃薯生产的发展,我区马铃薯加工业逐步兴起且发展迅猛。目前,境内已建成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呼和浩特华欧淀粉有限公司、集宁富广食品公司、海拉尔麦福劳公司、包头海德公司、呼和浩特奈伦农科公司等46家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附表3.1),产品主要有精淀粉、全粉及薯条薯片等。2003年全区加工马铃薯(鲜薯)35万吨,占当年鲜薯总产量的4%,企业销售收入近5亿元。2004年全区大中企业将加工鲜薯达80多万吨,占总产量的8.6%。
随着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马铃薯淀粉含量由过去的12%提高到15-19%,个别品种淀粉含量高达20%,为淀粉加工提供了极好条件,加工薯增值率逐步提升,企业加工能力逐步扩大。如内蒙古正丰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现已选育成高产、早熟、高淀粉、油炸加工等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其中高淀粉品种内薯七号淀粉含量达20.03%,蒙薯九号18.7%,高原七号18.3%,底西芮17%,为适应企业多样性需求、推动内蒙古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市场培育与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注重对市场的培育,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订单销售,大力推进产贮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充分发挥内蒙古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推广优质专、特用马铃薯品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要。围绕市场培育和销售,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由社会投资,巩固和新建了一大批产地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了贮藏设施,不断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在组织化程度上基本形成了贮藏加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加基地、营销组织加基地、公司加基地、经纪人(农民经营大户)加基地等不同模式的产业化雏形。各类营销协会、专业协会、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区有年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10个(附表3.2),各类协会、专业经营马铃薯的公司与个体民营组织已达200余个,营销队伍(包括农民经纪人)超过10万人。
5、贮藏情况
长期以来,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鲜薯贮藏主要以农户土窖就地贮藏为主,储量少,贮存条件差。近年来,随着全区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贮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储量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马铃薯贮藏库近百个,贮藏期(10~5月份)温度一般可保持在1~4℃。此外,集宁富广公司已建成10.3万吨大型马铃薯恒温贮藏库,贮藏条件大大改善,为延长加工期和进一步拓展市场、实行反季节销售奠定了基础。
6、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马铃薯基础研究、种薯生产及种植面积、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但在种薯生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和产后加工、转化能力及产品运输能力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目前,全区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为46家,年加工鲜薯不到总产量的一成,规模以上企业仅20户,加工转化能力小,带动力弱,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优势资源不能形成优势产业。
(2)加工专用薯品种缺乏,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经营程度差
马铃薯加工类型有马铃薯淀粉加工、油炸薯片加工、全粉加工和速冻薯片加工等,不同种类的加工对马铃薯原料薯的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薯块大小、外观形态都有严格的要求。长期以来,大部地区一直将马铃薯作为一种粮食和救灾作物去发展,育种目标也限定在高产上,只重产量不重品质,而在专用加工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导致专用加工品种的缺乏。国内已育成的100多个马铃薯品种中,真正能用于马铃薯油炸加工和淀粉加工的专用品种寥寥无几。虽然近几年对育种方向作了调整,从国外引入了一些加工型品种,但仍不能适应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区马铃薯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千家万户的生产模式上,专用加工原料薯的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经营程度差,机械化程度低,栽培技术落后,已不能适应专用品种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使原料薯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种植效益低下,不能形成相对稳定、均衡生产的产业化基地。
(3)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户没有稳定的产品销路,使产业链条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4)脱毒种薯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推广应用速度慢
马铃薯质量检测体系主要由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和主产区盟市、旗县种子管理部门共同组成,自治区技术监督局曾于一九九八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布了《内蒙古马铃薯脱毒种薯分级及检验规程》地方标准,以规范全区种薯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技术力量,各级检测工作难以开展。而拥有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的内蒙古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虽将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检测列为为全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但也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法律保障,难以形成全区范围的、规范化的质量检测制度和体系。由于脱毒种薯检测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乱繁滥制种薯现象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未经检测的薯种进入种子市场,对严格规范的制种供种企业经营冲击很大,不合格种薯用于生产,也对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全区马铃薯生产需稳定在900万亩左右,按每亩需种薯125公斤计算,每年需求合格脱毒种薯约110万吨,据估算,目前全区合格脱毒种薯应用普及率仅为30%左右,全区每年仍然有约70万吨的缺口。脱毒种薯推广应用过慢,既有农民嫌种子太贵,不积极采用的问题,也有未检种薯增产不明显的影响。
(5)贮运和加工转化能力弱
内蒙古马铃薯加工工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是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一大薄弱环节,也是制约马铃薯加工增值、提高效益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区鲜薯加工率不到10%,与世界发达国家马铃薯加工率50%-90%比相差甚远(见附表1.2),而且我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不协调,加工率还很低,且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增值受限。同时,由于贮藏和运输条件落后,影响了马铃薯原料供应期和合格原料的供应数量,从而影响有限加工能力的充分发挥。
(6)病虫害监测滞后
马铃薯病虫害监测体系建设滞后,也是制约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在全区范围内已初步建立了以内蒙古植保站为中心、由各盟市、旗县植保站和农技推广中心共同组成的马铃薯病虫害监测体系,但由于全区马铃薯分布广阔、种植面积大且大部分种植在旱地,监控范围十分有限,加之技术力量薄弱、手段落后,对马铃薯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也较为困难
文章来源摘自贵州马铃薯信息网http:///
百度知道《知识农业》团队编制,欢迎交流,pingancapital.com@gmail.com
第四篇:广东雾霾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雾霾发展现状分析
——从世界和中国国内看广东的雾霾治理
[摘要]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并且有持续时间不断延长、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雾霾天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听任其发展,要主动出击,各省份协调联动协调治理雾霾。李克强总理说:“我们不能靠天气治理雾霾。”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的广东省,先于国内其他省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先于其他省份进行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其环境质量是否和经济水平相匹配,是否用牺牲环境换取的经济效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天气质量是人们考察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广东省的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如法律建设不完善,不遵照法律办事,责任落实不到位,推卸责任等问题。本文从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出发,分析广东省雾霾的成因,分析重轻工业轻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对广东雾霾天气的影响,从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出发,探究广东省雾霾成因与北京等北方城市的差别。分析伦敦等曾经雾霾严重的地区采取的治理雾霾的经验,以及京津冀等地的治理雾霾措施。针对广东在雾霾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联合周边省份,实现雾霾治理的一体化、全国化等适合广东的措施。广东在雾霾治理和生态监测方面,要先行先试,大胆摸索“广东经验”。
[关键词] 广东;雾霾治理;一体化;全球化
目录
一、广东雾霾的主要元凶.........................................(一)广东的产业结构对雾霾形成的影响........................(二)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不同时间对雾霾形成的影响..........二、广东省的雾霾治理中的成效和收获.............................(一)打造雾霾治理的“广东经验”............................(二)注重治理雾霾持续性....................................三、加强合作,联合联动治理雾霾.................................(一)从雾都伦敦经验看广东的雾霾治理........................(二)实现雾霾治理的一体化、全球化..........................四、结语.......................................................参考文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来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作为改革开放领头羊的广东省,不可避免的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对此,广东的雾霾治理,不能照搬伦敦等外国成功治理雾霾的地区的经验,也不能生搬硬套京津冀的措施。而是应该结合自己的省情,结合人们群众的生活习惯,制定适合广东省的雾霾治理措施。
一、广东雾霾的主要元凶
(一)广东的产业结构对雾霾形成的影响
广东作为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都买起了汽车,中国更是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目前,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43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150多万辆;驾驶人数量达到2626万,比去年同期增加177万,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汽车尾气一直是广东雾霾形成的头号元凶。广东工业结构重轻工业,轻重工业,轻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远低于重工业企业。广东雾霾的头号元凶是大量的汽车。近年来,广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7:47.6:47.7,第三产业占比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现代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增长8.2%,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8.0%,占比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358.59亿元,同比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5.5%,占比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104.48亿元,同比增长9.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8.1%,占比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清洁能源的生产比重越来越大,1-9月,广东核电产量416.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8%,占比达14.3%;风电产量21.51亿千瓦时,占比达0.7%。与此同时带来的是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燃烧煤炭的废气不断减少,工厂生产不断朝着清洁迈进,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废气减少。广东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必定会改善雾霾天气。
(二)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不同时间对雾霾形成的影响
广东大部分地方位于亚热带,少部分位于热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广东冬季也依然温暖如春的气候特点。这与在冬季需要供暖你的北方城市有很大的区别。在2013年的冬天,造成北京雾霾的六大污染物中,冬季燃煤源居首位。北方一入冬,雾霾就会变本加厉,越发地严重,这其中,冬季燃煤就是很大的一个原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广东雾霾的治理和北京等城市不同,应该更注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减排,以减少PM2.5和臭氧的产生。
二、广东省的雾霾治理中的成效和收获
(一)打造雾霾治理的“广东经验”
广东在治理雾霾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打造了雾霾治理的“广东经验”。我国已在珠三角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组建了覆盖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形成了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体系等运行机制。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可实现对珠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预报及快速反应,支撑实施了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为其他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借鉴。经过多年的实践,广东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另外,广东还是全国首个将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写进地方规章的省份、首个制定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区域。去年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公布“大气国十条”之后,广东进一步加大治霾力度。省政府相继印发实施《广东省“十二五”后半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行动计划》和第二阶段《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广东省与环保部签署了《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而今年2月7日实施的《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正是我省落实“大气国十条”的地方系列贯彻措施。此外,广东还特别重视和周边地区的合作。粤港两地将就珠三角地区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开展进一步合作,共同完成优化区域空气监测网络的安排,开展区域大气微细悬浮粒子的研究合作,并探讨共同开展空气污染预警合作。
(二)注重治理雾霾持续性
治理雾霾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国外基本消除雾霾现象一般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要首先明白消除雾霾这场战役的持久性,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能有最近没有出现雾霾,可以放松一下的思想。要每一分、每一秒都绷紧神经,要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不仅是政府要努力,我们普通市民、企业和社会,也应该要一起努力,从自己做起,为还后代一个美好的蓝天而努力。
三、加强合作,联合联动治理雾霾
(一)从雾都伦敦经验看广东的雾霾治理
伦敦在工业革命后一直受到雾霾天气的困扰,甚至还被人们称为“雾都”。现在的伦敦已经摆脱了以前的模样,成为了治理雾霾的典范城市。伦敦治理雾霾首先是出台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法律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后来,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伦敦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注重法律的制定以及制定之后的执行和处罚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现在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我们办事应以法律为基准。
(二)实现雾霾治理的一体化、全球化
污染是自由流动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对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以为不在自己家门口就没事。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合作的事情。广东的雾霾治理也应该加强和其他省份的合作。各省份的雾霾治理应该在国家的指导下,全国联动,逐步在全国形成雾霾治理一张网,互相帮助,东部发达省份给予西部落后地区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我们还要树立雾霾治理全球化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过雾霾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他们的治理经验。发达地区和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例如在全球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应该自动要求更多的减排减量目标,以及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四、结语
雾霾在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和公众对于雾霾的治理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也进行了各自的实践,从各地的结果来看,广东雾霾治理的经验对其他地方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广东经验”告诉我们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本省自身的实际制定计划。例如我国北方和南方在冬季的雾霾成因就有很大的不同,北方冬季雾霾的最大来源是冬季燃煤源,南方的冬季最大来源与其他季节差别不大;而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的雾霾情况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经验,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广东雾霾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空气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在法律和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广东乃至全国的雾霾情况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我们总有一天会重新拥有蓝天。
第五篇:广东木材加工业发展现状
广东木材加工业发展现状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广东是我国木材加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万多家,其中,家具生产企业6 000多家、胶合板企业200多家、中纤板企业82家、刨花板企业79家、木地板企业169家、造纸企业400多家等,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万人。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外对许多林产品需求量增加,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造板发展等,使广东的木材加工业发展很快,产品产量有很大提高,大量木材加工产品丰富了市场的需求。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木材加工市场专项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广东人造板、家具和造纸等产品产量连续保持大幅度增长,木材消费量增大、市场流通活跃。由于木材消费量持续增加的带动,使得木材价格上升、木材产量不断增大,促进了广东林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木材产品和废纸等进口量的增长。未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需求量的继续增加,广东木材消费量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广东经济发展与木材消费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广东经济发展较快,GDP已由1978年的185.85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45 472.83亿元,增长了243.67倍;工业总产值亦由1978年的206.56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86 916.14亿元,增长了419.78倍。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木材消费量也增长了49.68倍。
其中,工业木材消费量已由1978年的151.43万m3,发展到2010年的约11 364万m3,增长了74.04倍;建筑和装修用木材消费由76.7万m3增加到约360万m3,增长了3.69倍。广东木材加工业发展现状
广东是我国木材加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万多家,其中,家具生产企业6 000多家、胶合板企业200多家、中纤板企业82家、刨花板企业79家、木地板企业169家、造纸企业400多家等,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万人。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外对许多林产品需求量增加,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造板发展等,使广东的木材加工业发展很快,产品产量有很大提高,大量木材加工产品丰富了市场的需求。2010年,由于国内对林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和出口大幅度增长,造纸、实木家具、人造板、木制品等产业比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增长。据2010年广东省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产量方面:人造板784.11万m3,比上年同期增长32.1%,其中,胶合板208.53万m3,比上年同期增长39.4%,中/高密度纤维板387.48万m3,比上年同期增长23.0%,刨花板94.6万m3,比上年同期增长25.8%;实木地板3 157.06万m2,比上年同期增长75.7%,实木复合地板1 057.16万m2,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实木家具7 072.59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6.7%;纸及纸板 1 434.68万t,比上年同期增长11.7%。产值方面:造纸业1 742.16亿元,木、竹、藤家具643.99亿元,人造板277.65亿元,木制品110.79亿元。4项产品产值已达
到2 774.59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3.1%。再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广东实际的木材工业产值已超过3 000亿元。广东木材产业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型道路
2010年广东木材工业消费量达到11 750万m3,其中使用的废旧林产品折原木材积达8 852万m3,占木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77.9%,使用原木约2 512万m3,占木材消费量的比重只有22.1%。
1)2010年,广东造纸消费木材6 457万m3,其中废纸达到1 538万t(其中进口废纸达到1 004.8万t),折原木材积5 230万m3,约占81%;用木材及木浆折原木材积1 227万m3,约占19%。
2)2010年,广东人造板工业消费木材1 512万m3,其中利用回收剩余物及代用木材达到981万m3,约占64.9%;用原木531万m3,约占35.1%。
3)2010年,广东木制家具消费木材3 641万m3,其中消费中纤板和刨花板2 401万m3,折原木材积约2 962万m3,约占81.4%;消费原木约679万m3,约占18.6%。广东进口木材和处理废旧林产品数量巨大
为了满足世界许多国家对我国木材制品的需求,广东近年每年有超过50亿美元的木质家具、人造板和其他各种木制品销往国外。为了解决原料问题,每年也要进口部分木材及大量废纸等,如2010年进口折原木材积达4 326.78万m3中,进口木材561.7万m3,仅占进口总量的12.9%,废纸及其他产品占87.1%,其中,仅废纸和废纸浆折原木材积达到3 316万m3,占进口总量的76.6%。广东造纸和人造板两项消费废纸、边角料、枝丫材等,折原木材积约达到5 891万m3。如果按20年生林木每公顷每年生产30 m3木材计算,相当于1年少砍伐森林约196万hm2。
广东的木材加工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广东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和环保事业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