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动摩托车市场分析
第一节 电动摩托车市场现状及趋势
一、电动摩托车国际市场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国际间环保节能议题日益受到重视,加上石油价格高涨,因此各国纷针对电动车产业推出相关辅导政策,企图发展纯电力行驶的移动工具,以摆脱对于石油的依赖,并响应环保潮流。同时,纯电动车受惠电池技术突破,续航力获得有效改善,加上车厂倾力研发,量产版电动车终于在2010年年底问世。
在政策推广与车厂努力之下,电动车销量蒸蒸日上,本文搜集了2011年上半年电动车的整体市场概况,以协助了解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接受程度。本文将电动车产品分类为三种,分别是混合电动车(HEV)、插电式混合电动车(PHEV)与纯电动车(BEV),以下将概述2011年电动车市场发展。
HEV全球销量倍增,PHEV与BEV市占崛起
HEV受惠油价高涨,市场销量持续增温,全世界第一部HEV:Toyota Prius,累积销量到2011年(2010年)9月已经突破200万辆,受欢迎程度不言可喻。各大车厂也因应这股风潮,大量推出HEV车款,抢攻车市版图。全球HEV销量从2004年的15.7万辆跃升至2010年的73.5万辆,成长幅度高达5倍之多。
在HEV销量上升同时,BEV与PHEV的需求也已经开始浮现,2011年上半年BEV与PHEV合占电动车比例达到6.1%,显见市场对于以马达作为主驱动力的车款接受度颇高。其中,BEV的热销车款为Nissan leaf与Mitsubishi i-MiEV,PHEV车款则为GM volt,2011年上半年销量依序为9,868、1466辆与2745辆,三者合计销量逾1.4万辆。
BEV与PHEV主流车款销量 BEV+PHEV合占电动车比例6.1%
第二篇: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分析
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分析
据中国自行车人协会对整个行业产量的统计: 1998 年为 5.8 万辆,2005 年达到了 1211 万辆,产销率接近100%。乐观估计,从 2005 年以后的未来 5 年,如在没有政策风险的条件下运行,可保持较高的增幅水平。如果以过去八年的年均增长率计算,2006 年的产量约为 1920 万辆,2007 年是 2580 万辆,2008 年将是 3110 万辆,到 2010 年可以达到 4682 万辆。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市场起步阶段,技术不成熟,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利润率高,有利可图。第二阶段(2000-2004 年)进入门槛较低,吸引大批跟随者,品牌数量激增,经销商数量激增,竞争趋向激烈,价格战开始。第三阶段(2004 年至今),技术优化,优秀品牌繁荣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进入品牌、服务等全防卫竞争。部分小规模车商惨淡经营、推出市场。
为了更好的了解电动自行车行业情况,指导行业今后的发展,中国自行车协会委托零点公司对全国东部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济南),中西部大城市(1074 人、沈阳、郑州、武汉、西安、成都),东部小城市,中西部小城市等地工 1089 人进行调查。国内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均衡并有一些地方特点,北京、西南不温不火,南方蓬勃发展。南北差异明显,华北、东北、西南政策限制较多,北方气候条件影响,电动自行车发展较慢,西南地区对车辆爬坡性能较高,部分地区居民购买力较弱。上海、浙江、江苏竞争激烈,气候温暖,电池性能 保证,地势平坦适宜电动自行车行驶,而且经济发达,居民消费能力较高。产品款式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市场以自行车款为主,南方市场以轻摩化为主。款式选择受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偏好存在差异。
曾经的高利润吸引了众多厂家和经销商进入,竞争激烈导致销售价格下降、利润下跌。行业利润越做越薄,生产厂家的利润由过去的 45% 降低到现在的 12% 左右,经销商的利润由过去的 25% 降到现在的 9% 左右。市场整体容量扩大,单个经营者销售有增有减。高档车利润大,但中低档车销量大。部分批品牌产品维持高利润率经营,但叫好不叫座;小部分电动自行车车商在市场上快进快出,低劣的售后服务影响了电动自行车的整体形象,被淘汰首都加快。电动自行车在部分地区执行政策上不一致对行业发展有负面影响。行业竞争的热点是价质量、款式、品牌、服务、渠道。
总体来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电动自行车质量逐步提高,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国内一些有规模、有实力的电动自行车企业产品合格率达 88.6%。电动自行车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控制器、电池、电机、刹车、车架等部件上。“四大件”行业质量标准缺位,部分企业盲目追求低生产成本。产品满意度车架最高。电池最低。电机不满意的原因是易坏,噪音大,不提速,偏重等;电池不满意是使用时间短;充电器是充电时间长,电容质量差,接触不良等;售后服务问题集中在服务态度差。电动自行车要改进的部分主要是电池和速度,电池问题集中在铅酸电池固有的缺陷上(偏重、体积大、待电短、充电长、寿命短等)。电池和电机平均花费最多。
县乡镇市场开始引起厂家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动自行车行专卖店、自行车专卖店、百货店、互联网等组成了电动自行车的销售渠道。预计未来主导为专业的连销电动自行车卖场。行业品牌复杂化。电动自行车品牌众多,但缺乏著名品牌,大多数品牌的发展仅有两、三年的时间。中国自行车协会推出的 2005 年“信誉标志品牌”有 24 个,总体来看,电动自行车行业还处于从群雄混战向有序竞争过渡的阶段,行业品牌表现表现比较复杂,还没有达到品牌层级分明的状态。区域性品牌具有地方强势,但发展有限,全国性品牌的产品和售后服务较好,但价格高,易失窃。
竞争层级不断提高,价格竞争是低端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受到消费者关心,市场将淘汰返修率高的产品,售后服务的优势决定产品在某地的持续销售,优质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产品的不足。
电动自行车的价格大战初步发展现,1999 年内地电动自行车的零售价为 2500 元左右,2000 年为 2000 元左右,2003 年底已降至 1500 元左右,25% 的降幅促进了销售量高速增长。价格上,1001-2500 元发生难为内最受欢迎,尤其是 1501-2000 元的车,高达 46.1% 的人选择区间,价格均值为 1897.4 元,2000 元以上的车中轻摩化趋势严重,潜在消费者的价格承受度多在 2000 元以下。轻摩化最合适价格为 1800 元,承受区间是 1450-2480 元,在 1800 元的价格点上愿意购买的消费者最多;人们对 2000 元价格点的感受较为平淡。简易款最合适是价格为 1507 元,合理区间是 1100-2000 元。1507 元这个价格点上愿意购买的消费者最多。
消费者认同的电动车日常活动范围均值为 22.72 公里,其中以 20 公里的比例最高,最大活动范围为 60 公里。日行驶里程均值为 20.34,其中以 20 公里比例最高。(具体情况见表)
表 1
活动范围
比 率10 km14.5%15 km7.3%20 km19.0%25 km4.2%30 km15.2%35 km1.9%40 km8.4%50 km6.9%60 km2.2%消费者购买行为和需要分析
消费者对产品特性要求“轻便、耗电少、安全和耐用”最高。上班族更看重品质、电池性能好、轻便、动力强劲、外观时尚、座位较低、稳定、充电方便、售后服务有保证;中年老人要求价格适中、外观要求不高、关注车辆质量、骑行舒适、带人方便、自重轻、方便摆放、充电方便;生意人看重性能好、速度快、续航能力强、能够载货、外观豪华气派。
实际消费者使用自行车款比例高,达到 61.2%,在本次调查的 18 个城市中,选择轻摩化电动车人群虽然总体较少,但在具有较高学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家庭月收入也相对较高的人群中比例略高。从城市来看,上海、杭州、武汉、成都、张家港、诸暨、泉州和四川南充的轻摩化比较严重,尤其是南充,比例高达 91.9%。但如果对轻摩款电动车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超过半数人会改变原来选择轻摩化电动车的想法。在购车意愿上,购买新车占绝对主导,潜在消费者中购买新车的比例达到 98.2%。
购车心理需求各异。在选择不同款式电动车的人群中,自行车款人群更多希望电动自行车能带来实际可靠的感觉(简洁、口碑好、实用、安全、高效、平静舒适),而轻摩化人群更多追求的是高雅时尚的感觉、体现档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个群体中,理性经济(价格便宜、成本低廉)都不是主要考虑因素,准备购买电动自行车的人群对其价格是具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大多数人不赞成对电动自行车的管制,尤以中西部地区和小城市为甚。对于某些地方限制电动自行车上路的规定,有近70% 的被访问者认为没有必要;东部地区对管制的赞同程度膏腴中西部地区,大城市高于小城市。对限速的赞成程度大大高于对管制的赞成,有 60% 以上的人表示有限速的必要;赞成程度小城市高于大城市,东部大城市赞成程度最低。被访者认为合理的最高时速均值为 32.62km/h,而 30 km/h 的赞成比例最高,达到 30.6%。各种广告效果中,亲戚介绍和消费者场所广告最有效,而电视和宣传最不可取。实际消费者购买前主要通过亲朋好友介绍(64.4%),而购买后的消费者比较重视自己的使用经验。消费者主动提出的购买参考信息是“看到有人骑”和“口碑”,说明“他人通过实践传播”的重要性。消费者购买场所选择专卖店,主要原因是有质量保证。选择在单一品牌专卖店购买是电动自行车的比例最高,达到 36.1%。其原因是质量和售后有保障、同一品牌可选择型号多;其次是多个品牌专卖店,达到 31.1%,主要原因是多个品牌可以比较和质量保障。购买时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电池寿命、价格和品牌。品牌效应和售后服务的观念在加强。购买决策时主要注重品牌和质量。选择“相对价格,我更注重品牌和质量,用起来放心”的比例最高,将近60%,这说明消费者在选择电动自行车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品牌和质量,而对于价格考虑则以低很多的比例排在第二,仅为 13.3%。而整体上电动自行车市场周围能够在从城市转向城镇和农村,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原因是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农村道路的改善。女性主要用于上下班,中老年人用于休闲,经营者用于进货。
实际消费者职业分布图
表 2
实际消费者职业
个体业主
工人 / 服务员 / 体力劳动者
企业的一般办公室职员
学生
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室职员
私营企业主 / 企业合伙人
企业中的中层或高管
退休人员
下岗 / 无业 / 失业
中高级专业人士
家庭主妇
机关事业单位中高管%25.522.314.06.55.84.64.64.33.93.02.01.0
调查结论
一、电动自行车市场竞争趋向激烈,但发展潜力巨大,政府支持是电动自行车行业面临的整体问题。竞争是市场繁荣的反映,这必染导致更多的电动自行车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市场竞争由价格的竞争走向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政府的态度不仅仅关系未来电动自行车市场的规模,也关系电动车的发展趋势,因此政府支持是电动自行车行业面临是整体问题。市场方面。城市竞争激烈,城镇发展迅速,农村刚刚起步,城镇、农村的电动自行车市场被看好。城镇、农村的市场需求和城市有显著差别,与城市市场需求区别对待,而城市市场并没有饱和,处于政策观望状态,消费者数量巨大。
二、品牌数量巨大,经销商影响突出,区域品牌强势,缺乏全国性品牌。各地品牌各自为营,品牌数量巨大,品牌集中度为:东部大城市 <中西部大城市<东部小城市<中西部小城市。
三、电动自行车优势在于环保、省力、方便;障碍在于政策与标准。
四、自行车款和轻摩化各有市场。城市居民手到速度、质量、行驶空间等限制,偏好自行车款,未来可以发展舒适座位的自行车款。城镇、农村居民居住空间大、上路不受限制,喜欢外观豪华气派的轻摩花型。
五、电动自行车与脚踏自行车,燃油助力车和摩托车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六、电动自行车的总体满意度较高,电池、充电器满意度较低。
七、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和脚踏自行车的关注因素都是产品本身。从被访问者对电动自行车的特征需求、购车时考虑因素与脚踏自行车购车考虑因素来看,消费者对二者的关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而且都是对产品的耐用和轻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八、电动自行车消费人群是中等学历、中等收入、中等年龄群体,且有从低端人群向中高端人群扩展的趋势。
九、树立良好的口碑是电动自行车长远发展的基础。
调查建议
从行业发展方面看,电动自行车亟待规范,由于存在轻摩化电动车混淆视听,很多消费者都以为电动自行车就包括自行车款和轻摩化两款,但事实上电动自行车仅包括前者,这就导致在一些仅允许规范的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地区,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由于没有仔细分辨而错买轻摩化电动车的情况,造成了市场的紊乱,需要有关的行业组织出台一个明确的规范,指导消费者购买正确的电动自行车产品;鉴于电动自行车广受欢迎的程度和诸如环保、省力等优点,有必要向政府争取更为宽松的发展政策,扩大电动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当前正值政府关注环保形势,公众环保意识迅速提高的时机,电动自行车应该抓住“环保”的优势,打“环保牌”,争取更大程度上取代摩托车和燃油助力车的市场,同时也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推广优秀品牌,消除目前市场品牌参差不齐的现象,严格控制伪劣产品。
从产品方面看,要着重提高电池的续行里程,延长电池的使用年限,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防止环境二次污染,大力推广新能源利用;增强电机的爬坡能力,刹车性能的改善和轮胎的质量;改变目前电动自行车笨重的刻板印象,尽量减轻重量;加强电动自行车的防盗功能。
从营销方面看,质量可靠的品牌在市场开拓时应重点考虑农村和中西部市场,与经销商高度合作,只是首批进入的品牌,才可能地区上争取长久的发展;对于在自行车方面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该知名度大胆进入未成熟市场;开发细分市场,推出新概念,如运动款、淑女款、学生款和老年款等。
第三篇:两轮电动摩托车生产一致性2015
两轮电动摩托车生产一致性保证(控制)计划
1.目的
确保本企业生产、销售的车辆产品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针,与“公告”批准的车辆产品、试验样车、产品“合格证”及出厂车辆上传信息中的状态相一致(以下简称“五个一致”),并持续符合国家政策和管理规定以及强制性标准、法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批量生产的两轮电动摩托车的公告及强制性认证产品。3.引用标准
本保证计划执行托车国家标准、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以及强制性认证CNCA-C11-02:2014等标准。4.职责
4.1 技研中心总监负责公司产品一致性的总体管理。
4.2 技研中心负责制定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运行的全面工作,负责法规申报及相关变更扩展申报;负责与认证机构进行相关工作联系和协调。
4.3 技研中心-品质部负责质量活动实施的跟踪管理、质量活动的数据分析;负责质量投诉的处理。
4.4 技研中心-检测部负责《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整车强制性检验控制部分)》的编制;负责产品强制性检验项目定期确认、零部件性能试验确认、检测设备的定期检定跟踪与落实。4.5制造中心-技术工艺部负责《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装配生产程控部分)》的编制;整车装配关键工序程控;负责完成整车的全数检验、过程巡检及不合格、不一致的处理。4.6制造中心-检验部负责《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关键零部件控制部分)》和零部件进货检验人员和整车出厂检验人员考核管理;负责零部件入厂检验和整车出厂检验(全检及抽检)负责不合格整改工作推进;负责供方质量控制和供方评价;负责整车出厂标志的实施;负责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一致性证书的打印以及二维码的控制,数据上载。
4.7采购中心负责供方生产能力调查;负责按指定的供货商、规格型号采购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材料的控制。
4.8行政人事中心负责整车及整机、零部件检验人员、关键工序操作工位人员等培训。4.9管理者代表为质量负责人,负责建立满足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确保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要求;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认可,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4.10营销中心-售后报务部:负责产品质量投诉结果的实施;负责蓄电池回收的实施。
4.11仓库负责零部件及整车的储存、防护,电池储存期控制。5.工作流程
5.1结构及技术参数一致性的控制
5.1.1 为有效控制批量生产的摩托车认证产品的结构及技术参数和型式试验样品的一致性,定期对车辆结构及技术参数一致性进行审查,相关规定按《结构及技术参数一致性验证管理办法》执行。
5.1.2 产品一致性验证的时机
——内部质量审核时;
——认证产品连续生产二万台时;
——认证产品连续停产三个月及以上,需要恢复生产时; ——年产量不足二万台,每生产5000台时; ——当客户或市场对认证产品一致性发生投诉时; ——企业认为有必要时。
5.1.3 由检测部人员负责提出进行产品结构及技术参数一致性验证,并且负责进行技术验证的实施工作,每次验证抽取两台整车。
5.1.4 根据《合格供方目录》及其对供方的规定、产品描述中对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及结构的描述、《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车辆一致性证书》中对产品的描述以及型式试验合格获证产品的《结构及技术参数表》为依据,对以下内容进行验证:
5.1.4.1 核查轮胎、喇叭、灯具、后视镜等部件CCC标志上的工厂编号,每一个月一次对其CCC证书有效性进行核查一次,确保申请认证产品申报资料生产厂家的一致性。5.1.4.2 整车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使用状况。
5.1.4.3 产品中车辆识别代号、车辆型号、产品标牌、车辆商标、电机型号、轮胎规格等是否与型式试验样品及认证产品结构及技术参数一致。5.1.4.4 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的其它规定。5.2 整车试验和相关检查项目的控制要求
5.2.1 对生产最终的成品进行下线检验及定期的确认检验,保证未经检验和试验的产品不得出厂,保持产品的持续稳定性。本公司的整车试验和相关检查分为在工厂现场进行与非工厂现场进行两类。
5.2.1.1 检测部按照附录F《整车强制性检验的控制要求》对整车强检项目进行强制性标准检查,按照《整车检验企业指导书》进行检验, 对检验结果记录于《整车检验记录》中,对其保存;对具备强检项目检测能力的按照《强制性检验作业指导书》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记录于《强检记录表》中,并保存。
5.2.1.2 检测部依据附录F《整车强制性检验的控制要求》,对于不具备检测能力的项目,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定期对规定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以确保产品符合一致性控制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5.2.1.3 整车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员在规定位置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和发放一致性证书,不合格品应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操作,待重新检验合格之后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并入库。产品的包装、搬运和储存按《过程物流的搬运、储存、包装和防护控制程序》执行。5.3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控制
5.3.1关重键的确认:依据《关重特性分类原则》制订车型的关重零部件清单。
5.3.2关键件供方的选择和评定:采购部负责对关键元器件和零部件材料供应厂家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应进行实地考察,要求提供充分的书面证明材料(如:营业执照、体系认证证书、产品检验报告、特种行业许可证等), 证明其质量保证能力、供货能力等符合本公司产品要求,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列入《产品零部件供方名录》进行统计。采购部负责每年一次对供应厂家的基本状况评核、技术评核、品质评核、能力评核、服务评核等进行评分记录,满足本公司产品要求的供应商才能列入《产品零部件供方名录》,进行统计。
5.3.3关键件的采购:采购部要确保从《产品零部件供方名录》中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并做好采购记录;当供应商发生变更时,采购部要对发生变更的供应商进行重新调查、评定以及监督,以满足本公司要求,并及时上报质量负责人,由质量负责人提出申请,再由企业认证联系人负责与认证机构进行变更申报,认证机构通过后,按照新的供应商,重新列入《合格供应商目录》,并按照Q/LM C08-A《采购控制程序》规定执行。
5.3.4关键件的进货检验:检验部负责进货检验,确保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产品所规定的要求。以厂家批次检验为基础,检验部按照《零部件检验基准书》规定批量抽查和周期检验,检验项目和要求进行检验。要求各供应厂家在零部件交货时提供检验报告(包括外形尺寸和理化性能等),报告需在有效的时间内,并满足本公司要求。对强制认证(CCC)零部件上的工厂编号和证书的有效性每批次对其进行核查,以保证强制认证证书有效。对不符合认证产品要求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记录于“不合格品通知单”,按Q/LM C14-A《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并认真填写检验记录,以确保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对进厂零部件或材料的检查按照《零部件检验基准书》执行,记录必须真实、字迹完整、清楚可辩,记录人应在记录上签字、注明记录日期。进厂检验人员资质要求按Q/LM C04-A《人力资源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5.3.5 关键件的定期确认检验: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在进货检验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定期确认检验,以满足本厂认证产品的技术要求。定期检验可由在工厂现场与非工厂现场两种,当检验
项目由供应商(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时,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监督确认,确认检验能力并验证检验结果,具体要求按Q/LM C17-A《关重零部件定期确认检验控制程序》。有强制性认证的零部件应定期的对其部件的证书有效性进行查询,并保存相关记录。定期确认检验的全部项目合格,可继续向本厂供货。若定期检验项目发现有不合格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开出整改项目,要求整改,停止供货。在整改合格后应重复检验,合格后才能继续供货。具体的检验项目、特性、技术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工具、检验依据、检验频率见附录E:《关键零部件控制要求》。不合格品按Q/LM C14-A《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5.4关键制造过程、装配过程、检验过程的控制
5.4.1装配人员应严格按照生产通知单中要求的产品数量、型号进行装配,并严格按生产通知单填写《领料单》,由专人领取零部件进行装配,装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装配工艺》及生产通知单的要求进行组装。
5.4.2生产线按生产通知单合理安排并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地按通知单要求生产,严禁私自更改通知单或工艺卡,如发现通知单或工艺卡与生产产品有出入,应及时汇报技术工艺部,由技研中心确认并对其进行整改后再按新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5.4.3整车装配过程检验是以总装车间为主,通过工序间的自检、互检满足装配质量要求。产品检验员应严格按照《装配巡检作业规范》进行检验,并记录在装配巡检记录表上。在整个流水线装配中,根据工艺要求设置关键工序,由专职巡检员对关键工序进行定期抽查。关键工序生产程控要点按照《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关键生产程控部分)》的要求执行,详细见附录A。
5.4.4识别特殊工序、关键工序,并加大对各工序的监控力度,并以现场操作指导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经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以保障和提高质量及工序控制能力。5.4.5 检验部整车检验员按Q/LM C13-A《过程、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要求,经调试组对车辆安全、性能、外观等方面全面检查检验合格后,按LM-ZD-JS-JT-030 《机动车整合格车出厂合证和产品一致性证书管理办法》要求,打印《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车辆一致性证书》并核对,确认二维码的准确性后,上载数据。按Q/LM C16-A 《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保管和使用控制程序》要求保管、使用CCC整车标识;包装检验员对整车检验后的合格车辆,检查《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车辆一致性证书》的内容是否与出厂车辆相符,然后才能进行包装,检查包装过程中的外观、要求方面;
5.4.6不合格品应集中堆放在次品区,由仓库管理人员进行集中保管,并定期进行整理,具 体执行Q/LM C14-A《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4.7 当关键工序的工艺方式或参数或操作者发生变更时,应该向质量负责人提出申请,再由
认证工程师及时向认证机构进行变更申报,获得批准后方可使用新的工艺方式或参数或操作者。变更的具体流程参照Q/LM C19-A《认证产品一致性变更控制程序》。若关键工序发生任何未经确认的的变更后,企业应对这些变更进行追溯,由负责对产品的影响程度确认其处理方法,待质量负责人批准后放行,但不包括影响认证产品一致性的变更。5.5生产设备的控制
5.5.1本公司对生产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设备安装的精度和合理性符合工艺要求。其中,空气压缩机设备运行状态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需进行日常点检保养,因此,需要巡检员认真检查并认真填写《设备日常点检卡》,以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具体按照Q/LM C05-A《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执行,详细见附录B。技术工艺部负责人应对工序上的生产设备能力进行确认。若这些设备发生变换或者大/中修后,应对该过程的能力重新进行确认。5.5.2 制造中心按照Q/LM C05-A《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规定制订生产设备的操作保养规程。
5.5.3使用部门负责使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5.6检验仪器和检验设备
5.6.1为保证生产过程工序质量,检测设备予以确认,检测部按照Q/LM C10-A《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对使用的仪器设备(检具)进行检定/校准,按照《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生产设备控制部分)和(检测设备控制部分)》要求控制,详细见附录C。
5.6.2技研中心负责制定《检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能够准确、熟练的使用仪器。
5.6.3 使用部门负责使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保养;
5.6.4 检测部负责检测设备的台帐、校准计划管理,负责检测设备的定期检定跟踪与落实。5.7最终产品检验控制
5.7.1最终产品按照《包装检验指导书》检验控制。5.8 产品一致性控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规定和要求
5.8.1 本公司质量负责人负责公司产品一致性的总体管理。其下由要由研发部、检测部、检验部、生产车间、采购部、人力资源部履行职责。技研中心研发部负责技术资料的管理,负责法规申报及相关变更扩展申报,负责与认证机构进行相关工作联系和协调。
5.8.2 检验部负责制定产品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运行的全面工作,负责零部件进货检验人员和整车出厂检验人员考核管理,负责零部件进厂检验、过程巡检和整车出厂检验(全检及抽检)负责不合格整改工作推进。
5.8.3 检测部负责《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整车强制性检验控制部分)》的编制;负责产品强制性检验项目定期确认、零部件性能试验确认、检测设备的定期检定跟踪与落实。5.8.4 生产车间负责按《生产与服务提供控制程序》和《工艺规程》的要求,对整车装配关键工序过程控制,负责完成整车装配过程的全数检验及不合格、不一致的处理。
5.8.5 采购部负责供方生产能力调查,负责按指定的供应商、规格型号采购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材料的控制,负责供方质量控制和供方评价。5.8.6 研发部负责管理文件资料的管理。
5.8.7人力资源部负责整车、零部件、过程检验人员、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操作人员等培训。人员资质要求按Q/LM C04-A《人力资源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人力资源部应每个月最少一次对零部件进厂、过程检验、整车检验人员分别进行培训《零部件检验规范》、《过程检验规范》、《整车检验规范》,并分别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对进货零部件或材料、过程检验、整车检验的检查和试验记录必须真实、字迹完整、清楚可辩,记录人应在记录上签字、注明、记录日期,由人力资源部对记录进行考核,发现问题立即对记录人要求整改,查明问题来源。9.关键零部件产品变更控制
9.1 产品的《产品结构和技术参数表》中关键零部件发生变更时,要向质量负责人提出申请,再由认证工程师及时向认证机构进行变更申报。按Q/LM C19-A《认证产品一致性变更控制程序》执行。
9.2 在变更获得认证机构批准后,将变更批准文件发放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接到变更批准文件后方可组织调货、检验和生产。
9.3 未经批准的变更将不能保证产品符合认证要求,不得加施认证标志,对标志的使用执行Q/LM C16-A《强制性认证产品标志的保管和使用控制程序》。
9.4 对擅自变更认证产品相关影响因素而导致认证产品失去其一致性,甚至造成损失的部门,将追究其责任。
10.一致性控制计划变更的控制
10.1 公司建立了《生产一致性变更控制程序》,明确变更控制的职责部门和控制流程,以确保认证产品的变更符合认证机构的规定。
10.2 《电动正三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中认证产品发生下述变化时均属变更控制范围:
10.2.1 增加/减少同一单元内认证产品;
10.2.2 获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和供应商等影响生产一致性的因素发生变化;
10.2.3 获证产品的商标、申请人、委托人、制造商或工厂信息(名称和/或地址、组织结构、质量保证体系等)发生变化;
10.2.4《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发生变化;
10.2.5 已获证产品发生技术变更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品的一致性时; 10.2.6 其他影响认证要求的变化。
10.3 《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中以上的变更,必须在变更实施前向认证机构申报,由认证机构对变更的具体情况进行核查,针对变更判定是否需要增加型式试验或进行工厂现场检查,确认原认证结果对认证变更的有效性,确认原证书继续有效和/或进行变更扩展换发认证证书,认证变更在经认证机构确认批准后方可生产和销售。10.4 《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变更程序
10.4.1 《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中涉及以上的内容发生变更时,由检验部将变更原因及因本次变更而涉及产品的影响以书面形式向质量负责人报告,获得批准后方能进行变更申请,认证工程师按照认证机构规定的要求,在变更实施前向认证机构进行网上变更申报,申报的内容包括:
——变更的项目; ——变更前后的内容说明; ——变更后的一致性控制计划; ——相关的试验/验证报告等。
10.5 当变更的《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获得认证机构批准后,技质部将变更后的《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发放到相关部门,收回作废文件,生产管理、采购、检验部、等部门按变更后的《电动两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执行。
10.6 本计划涉及的相关资料、文件、记录应按照Q/LM C01-A《文件控制程序》和Q/LM C02-A《质量记录控制程序》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并归档。其中所引用程序文件以最新版本为准,并且每年进行一次有效性确认,如有重大变化应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技质部负责组织上一《电动正三轮摩托车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编写《生产一致性控制报告》,并按要求提交认证机构。5.11产品不一致控制
5.11.1当公司内采不合格品在采购部件出现时,按照Q/LM C14-A《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要求,退回供应商。生产过程中出现时,按照Q/LM C14-A《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返工、或者更换;自检发现不一致(规格不符、质量不合格)情况时,应立即对未出厂产品按Q/LM C14-A《不合格控制程序》进行识别和隔离,在实施修理、调整、更换和必要的在检查之后予以出货。若已有不一致产品流入市场,应组织市场追溯和点检,以消除不一致,必要时需进行产品召回,并按认证机构的规定执行变更、暂停、注销等认证程序。
5.11.2 当国家质量抽查、技监执法、及市场反馈发现产品存在不合格情况时,按MZD/BG01-01-18《产品一致性不符合控制程序》执行。属于不符合法规等质量信息,由公司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确定合格对象范围,制定对策并实施,若不一致涉及到认证产品的关键特性(安全、环保、EMC)时,应及时将整改措施上报认证机构,并执行变更、暂停、注销等认证程序。
5.11.3 当客户或市场对认证的摩托车产品一致性发生投诉时,由针对投诉的产品的《产品结构及技术参数表》及投诉项目制定一致性审查计划,核实投诉内容是否属实,如属实给予立即整改,并向客户或市场提交整改报告,并保存整改记录。具体详见《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5.11.4 当发现产品存在不一致情况时,产品的追溯路径为:
5.11.4.1 成品可以根据车架VIN号及查至“生产统计记录单”,由此查出产品的各装配工序和检验记录,可追溯到每个工位的操作责任人和检验人员。
5.11.4.2 零配件可根据供方标识追溯至采购厂家,根据零配件入库记录,可追溯到“外协件件进货检验记录” 的实施责任人。
5.11.4.3 半成品、在制品可对生产工序进行追溯,按工艺流程确定具体工序操作人员,由技质部负责追溯,生产部配合追溯。
5.11.4.4 依据“生产统计记录单”,可查出产品生产批量及零配件入出库数量,以及可追溯到市场销售产品的数量及经销商(客户)。5.12 CCC标志的发放使用控制
5.12.1 成品车经检验合格后对已获得认证证书的产品,检验员按照《产品一致性控制程序》要求进行一致性检查完成的合格产品,由检验员在规定位置上加贴强制认证标志。
5.12.2 检验员对每日认证标志的使用情况如实填写《认证标志使用台账》并由标志管理员核查存档。
5.12.3 检验组长或巡检在生产、打包出库时,不定时地检查认证标志的加贴情况,若发现不合格品或非获证产品必须禁止使用,不予出厂。
5.12.4 认证标志在使用中发生损坏造成报废时,应填写报废单,报技质部部长审核,审核批准后,由标志管理员进行备案。
5.12.5 CCC标志的采购及保管执行Q/LM C16-A《强制性认证立品标志的保管和使用控制程序》的规定。
第四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盗窃案件
在“三访三评”大走访活动中群众
最为关注的问题思考之四 ——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案件
一、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案件犯罪分子作案的特点
作案人员的构成。作案人员主要是相邻县市乡镇无业人员为主,有时又有熟悉情况的当地人员掺杂其中,他们中大多数文化程度低、年龄在15至30岁之间,没有正当的收入,多数有盗窃前科,结伙在一起流窜作案,得手后立即逃离作案地藏匿赃物或者直接驶向事先联系好的买主。
(一)作案的手法。犯罪分子选定的目标主要是以未加防盗锁或只安装简易链条锁的车辆,而犯罪分子使用简易的改锥、十字锥等工具只需半分钟到几分钟就可以将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车锁撬开,然后从容的发动车辆离开。但也出现过极少数团伙将上锁车辆抬上面包车或货车的案例。最近的盗窃电动车的案件有向只盗取价值较高的蓄电池的发展趋势。
(二)作案的时间和地点。犯罪分子作案的时间偏爱于夜晚,这主要是晚上治安防范力量薄弱,加之居民多习惯将车辆停放在自己的住所或者休闲娱乐的场所附近,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因此成为犯罪分子夜间作案的理想目标。
二、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案件高发低破的原因
(一)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数量多、分布广。由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很普遍,实有数量和增长数量都很大,民众的需求非常旺盛。对于犯罪分子来说这无疑是容易得手的目标,再加上公安机关对于摩托车的管理不如汽车严格,电动车又不用上牌照,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
(二)车主的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措施单一。由于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已算不上是昂贵的消费品,车主一般对于它们的停放选择都比较随意,街边路口、居民楼梯口或小区车棚,即便是车棚也是敞开式,基本上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致使偷窃者有机可乘。另外,许多车辆没有安装防盗锁,或者是只有简单的链条锁,形同虚设。
(三)停车场所防范不到位。从发案的情况来看,车辆被盗地点多在商场门口或广场街道路口,这些场所人流量大,停放的车辆也多,来往人员复杂。涉及场所的单位对于门前停放的车辆多数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认为应该属于公共交通部门管理,致使门前车辆乱停乱放,无专人管理,给盗车者可乘之机。
(四)防控网络不健全,防范手段单一。目前防控人员主要由巡逻民警、保安队伍和义务巡逻队构成。但是巡逻民警的巡逻面广、线长、人少,因此容易顾此失彼,给犯罪分子留下漏洞。同时,有的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和卡口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防范网络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技防的效果。
(五)打击力度不够,造成恶性循环。由于作案人员流动性很大,作案以后又迅速逃离现场,当地公安机关破获的案件主要是抓现行,导致破案率偏低。同时在公安机关抓获的嫌疑人中,青少年占很大的比例,有的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因此只能教育,经训诫后由家长领回家,无法给予刑事处罚。
(六)销赃容易、追赃困难。犯罪分子盗窃成功后急于出手,往往将车辆折很低的价出售,而部分群众对购买赃物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有侥幸心理,为了贪图便宜,置法律不顾,明知赃车也购买,成为盗车犯罪发展蔓延的推手。但是相对于盗窃成本,破案成本不但高,而且破案后,对于追赃来说,由于交易不受控制,买主身份确认等原因,往往十分费力且效果不佳。
三、打击和防范对策
(一)加强治安耳目和刑事特情建设。辖区派出所和一线案侦部门要切实加强治安耳目和刑事特情建设。在机动车修理、公共复杂场所、旅店业和娱乐场所等地方物建合格的人员建立治安耳目和刑事特情,随时为公安部门提供线索,对于为侦查破案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的人员和普通群众都要“舍得奖励、敢于奖励”,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情报网络体系。
(二)加强跨区域联系和重点人口的管理。公安机关要积极开展“涉盗人员”的摸排和日常管理工作,首先要将辖区内的有盗窃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前科人员全部纳入重点人员管控,其次摸底排查出和此类人员交往密切的可疑人员,将他们也纳入重点监控管理的对象。同时,由于盗窃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犯罪分子多选择相邻县市异地作案,我们还要将强和相邻县市的公安机关的联系和合作,建立起一条高效的信息资源流通、共享的渠道和平台,并通过此平台做到对临近县市周边地区“涉盗重点人员”的全盘掌握,随时监视他们的行踪,一旦作案可以点对点的精确打击,做到快速准确、出其不意。
(三)加强防范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张贴标语等多种媒体,加大安全防范宣传力度,使群众意识到盗窃摩托车犯罪对社会发展和治安稳定的危害性,了解到购买赃车是一种触犯法律和提高犯罪分子盗窃积极性的行为,要树立广大人民群众杜绝购赃、销赃的意识。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打击盗车犯罪。同时,教育市民不要随地停放车辆,将车辆停放入库或停放在有人看守的地方,锁好车锁以减少案件的发生。
(四)完善复杂场所人防技防。通过统筹规划完善“天网视频监控系统和治安卡口系统的建设,同时派出所和巡警大队在加大居民区内巡逻力度,加强对商
业网点门前的巡逻,提高在这类场所的“见警率”;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大型商场、有关单位开展群防群治,有条件的采用技防和人防相结合,没有条件的要采用人防。如果这些网点和单位门前治安防范到位,盗窃车辆案件必定会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摩托车、电动车上推广安装价廉物美、操作简单的GPS定位追踪仪,一次性投入2、3百元,每年100元左右的服务费还是大多数车主可以承受的。GPS定位追踪仪的普及对于打击此类犯罪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式高科技打击预防犯罪的典型。
(五)交警部门和派出所加强源头管理。交警部门要加强对摩托车、电动车的路查路检,一旦查获可疑的车辆要立即扣下,并及时联系派出所对车辆进行进一步核查,发现赃车务必要做到顺藤摸瓜、一查到底。派出所要安排布置警力对各种容易藏匿赃车的场所进行日常性的清查、让被盗车辆失去藏身之所。
(六)加大打击力度。摩托车和电动车犯罪一直是百姓最深恶痛绝的,它严重影响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要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组织精干警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多破一些盗车案件,多抓一些盗车犯罪嫌疑人。特别是要严惩盗车团伙成员,做到发现一个、打击一个,还辖区群众一个安宁和谐的治安环境。
(七)要严密堵塞销赃渠道。要加强对电动车修理店和废旧金属回收站的管控。派出所要加大对辖区内的特种行业的管控力度,经常检查,堵塞盗车犯罪的销赃渠道。加强对业主的教育宣传,使其守法经营,对来路不明的车辆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对那些明知赃车而收购的,要予以严厉打击。
第五篇:《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标准的商榷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标准的商榷
全球电动车网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的标准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我国目前所制造的电动车只能在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并未有足够的能力在“机动车道上行驶”。那么,新出台的这个标准是否可行?是否真的能在机动车道上行驶?是否真正地为老百姓谋福?
电动车标准之争令市场彷徨迷茫。《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等“六个标准”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科学性。制定标准应该从中国道路的实际情况和百姓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样的标准最适合中国国情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准问题是整个行业最关心的问题,不仅对整车生产厂家重要,对于经销商来说,也是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行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标准之争与“不折腾”
近日,有关部门对电动车的标准进行了整改,却引来了争议。当初,相关部门一致认为电动车成为了马路杀手,部分地方都对电动车进行了限行与管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三原则。“不折腾”这是老百姓多么希望的事情呀!谁都知道就是居家过日子也要安居乐业、和和睦睦,如果天天就知道出妖蛾子、耍风头、胡作非为,那就是多好的产业和家庭都会被折腾败的!
那么,相关部分进行大规模的整改措施,大面积地折腾,为国家与人民真正的考虑到了吗?这个标准最后的胜利者究竟是谁?是摩托车产业和汽车产业?电动车走进了千家万户啊,抢占了摩托车和汽车的市场份额,他们眼看自己的市场份额呗电动车所占有,使出了“杀手锏”,让相关部门来限制电动车的出行。
新出台的标准是否真的可行?它的争议到底在哪里?
根据中华人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9年第8号(总第148号),GB 24155-2009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GB/T 24156-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GB/T 24157-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GB/T 24158-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四项标准已于6月25日获得批准,将在2010年1 月1日执行。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认为“只要重量超过40公斤或者设计最高时速超过20公里/时就必须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是十分危险的,这背离了科学的划分,一旦形成事实将会导致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标准是一项能够成为机动车产品技术标准,事实上,我国逾1800家生产企业和产量超过2000万辆的各类电动车都是按照“非机动车”使用的,其技术内涵也只适用于在非机动车道上慢速行驶,“能够在机动车道上行驶”的两轮电动车辆,在我国尚未形成产品基础,没有一家生产此类产品。因该标准根本没有经过实际的道路使用验证,标准实践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严重缺乏。更没有经过小批量基础试验,所以,在缺乏基本的产品基础时,出台相关标准是十分牵强的。
那么,出台这个标准,是否真的为老百姓所考虑。只要电动车超标就必须行驶在机动车道上,试想一下,那时的中国交通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公交车、私家车、电动车全都拥挤在一条道上,只会造成更多的交通事故,只能建设更多的机动车道,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新出台的标准还规定,行驶超标电动车必须考取驾照,那么对于老人来说真的可行吗?
“不折腾”,就是再一次告诫广大干部在今后深入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做任何事情都要心中有数,都要具有科学的前瞻性,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战略思想。要事事时时以人为本,遇事要多与群众商量,做事要群策群力,合乎民意。
电动车以何取胜
能源和环境对人类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尽快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全国都在倡导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电动自行车对此行动的切实效果是什么?电动自行车的广泛使用,对交通拥堵和缓解能源紧张有什么作用? 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其节能环保的特点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种工薪阶层和广大农村居民买得起的便捷式交通工具,其关乎民生,方便人民工作生活的作用也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以节能环保为例,1.2亿辆电动车替代摩托车的增长量,每年可节约成品油消费高达18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07万吨,相当于全社会小型乘用车(轿车)的全年总排放量,相当于全球投放1.27亿辆可节油25%的混合动力轿车替代普通燃油轿车的减排效果。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被人们称为反对伪科学的“英勇斗士”的何祚庥何院士有着独到的见解。
何院士说“电动自行车对节能减排的切实效果极大,节能减排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使用电动车。我们来算一下,假定作为电动自行车,每充电一次,不到半度电,大概0.3或0.4度花费是几毛钱,每次充电走20-30公里。那么小轿车走20-30公里要多少钱?从节油的角度,价格减少10倍,相应的减排,电动自行车无污染,零污染。节能效果明显,减排效果也明显。”
称为“中国电动车第一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自行车协会电动车首席专家的马贵龙马教授对于今后电动车发展的方向,马教授表示电动车主要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更好的电池,一个是更好的电机。另外,除了电动自行车外,电动摩托车、电动小轿车等都将会是发展的方向,但我更主张发展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而少发展电动小轿车,因为它们占地面积太大,而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节省道路资源。将来中国城市道路交通工具应该是这样一种格局:绝大部分是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其次是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而那个时候的小轿车不仅是用电作为动力,而且在整个道路上只是一个点缀。
以科学发展观看问题 创和谐社会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他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在中国电动车行业发展的今天,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问题,在对待标准问题上,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违背了科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武断地认为“只要重量超过40公斤或者设计最高时速超过20公里/时就必须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是十分危险的,这一背离了科学的划分,一旦形成事实将会导致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
那么,怎样来构建和谐社会呢?实实在在、踏踏实实是我们老百姓最想要的东西。
中国未来的交通工具——电动车
中国的发展必须符合自己的国情,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而中国的交通发展迅猛,交通工具不断地在演变。电动车最为当今环保交通工具的首选,不也正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吗!
浙江绿源集团董事长倪捷表示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其节能环保的特点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种工薪阶层和广大农村居民买得起的便捷式交通工具,其关乎民生,方便人民工作生活的作用也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以节能环保为例,1.2亿辆电动车替代摩托车的增长量,每年可节约成品油消费高达18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07万吨,相当于全社会小型乘用车(轿车)的全年总排放量,相当于全球投放1.27亿辆可节油25%的混合动力轿车替代普通燃油轿车的减排效果。
我国的人口将近14亿,而按我国的道路情况和城市面积来看,根本不可能像欧美那样普及轿车。因为如果中国到2100年,拥有10亿辆轿车,而这些轿车将会带来什么? 无路可走。众所周知即使是现在,交通拥挤都已经成了大难题。如果拥有10亿以上的轿车,我国的交通将不堪设想,甚至彻底瘫痪。哪里有这些车的路?哪里有停车位? 污染严重。这些车所带来的污染是相当可怕的。可以说如果中国老百姓人人都开上轿车,那世界末日就到了。因为到时中国人汽车的总数将是现在全世界汽车的几倍。能源枯竭。即使真的有那么多汽车,但石油根本就不够用。大约100年后传统能源已经彻底枯竭了。而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靠电动车,因为它们体积小、占地少、没有污染。
中国交通的未来,唯一的途径只有电动车!即使将来出现了地铁,电动车永远不会被取代。公交车不能站站都能到达,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都会出现拥堵的现象,然而电动车却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想到哪就能到哪,绝不会出现拥堵的现象。电动车必然会成为老百姓首选的交通工具,不仅仅是因为电动车价格实惠,能被老百姓所接受,更是因为它是绿色环保的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