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TGov发布《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引》
ITGov发布《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引》(2008-11-10 16:10:47)
标签: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创新实践 中国 it分类: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2008年11月4日,北京,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第一部《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引》。该指引在充分分析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框架及具体内容。最后,根据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四个层次模块,介绍分析了相关案例。
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作为中国电子政务管理的倡导者和创新实践者,始终关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创新的各个领域。当电子政务绩效这个全新的概念诞生,ITGov一开始就投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经过多年来的持续研究和创新实践,形成了一套覆盖电子政务战略、战术、操作在内的、科学的评估体系。
评估意味着发展。ITGov相信通过有效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指导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电子政务应有的价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效能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篇: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
CPA评论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 张成福 唐 钧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在 经济、管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逐 步成为政府改革用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之必选 方案。在此过程中,鉴于电子政务的风险,绩效评 估也日益受到重视。
根据The Standish Group的调查,美国2000 年的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所有IT项目,仅28%成 功,另外23%被取消,其余的49%部分合格。[1]为 此,OECD在2001年3月就专门指出要防范电子 政务的“潜在威胁”。联合国在2003年“处于十字 路口的电子政务”的报告中,就直接把电子政务划 分为三类:第一类,浪费的电子政务,即“有投入, 无产出”;第二类,无目标的电子政务,即“有产出, 无效益”;第三类,有意义的电子政务,即“有产出, 有效益”。其对全球电子政务的调研表明,经济处 于发展中的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失败的概率达 60%~80%之高。[2]
因此,结合“不可衡量,则无法管理”的公共
管理理念,政府责任和绩效的日趋公开,财政的约 束硬化,公民知情权的声张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 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必然性。
而换个角度,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作为项目
全流程管理的科学手段,作为引领电子政务建设 导向的指南,也将提升政务产出的质量,获取公众 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模式
目前国际上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机构中,许
多都在从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工作。根据 其研究思路或方法的差异,再结合实际的情况,我 们大致将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总结和划分为五种 模式。需要说明两点:其一是有些模式从严格意 义上并未实施,仅是思路;其二是有些机构在不同 的环境下采用的是不同的模式,在此作为某一种 模式的案例或引证是出于科研的需要,采用的是 “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
模式一: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
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最终表现,很大程 度上是G2C(政府对公民)的触点。如果把电子 政务的中间流程假设为难以测评的“黑箱”,那么 可以从易于量化的“产出”(Output)着手进行考 核,并将此项考核拟似为整个流程的绩效。这是
目前一些国际机构进行此类电子政务评估时运用 的原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又分为两类 常用的方法:
第一类,分类测评政府网站各项指标的方法。以世界市场研究中心(World Markets Research Center)与布郎大学(Brown University)为例。总体指标:针对联系信息、出版物、数据库、门 户网站和网上公共服务的数量五个方面。
操作指标:具体细化为电话联系信息、联系地 址等22个指标;更深入的政府网站测评还针对: 网上服务能力、网上信息、保护隐私政策、安全政 策和残疾人通道五类指标进行了细化研究。第二类,重点测评政府网站几大类指标的方 法。以爱森哲(Accenture)为例。
1.服务成熟度(Service Maturity)划分为公布
信息(Publish)、交互(Interact)和政务处理(Trans-act)三个层次。
2.传递成熟度(Delivery Maturity),指传递机
制的情况:“一网式”的程度,根据顾客意向作设计 的程度,顾客关系管理技术,网站链接的能力,额 外增值服务的程度。
模式二: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
电子政务以ICT(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部门 的运用为切入点,因此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是国 际IT界和电子政务过程中最常用的绩效评估标 准。以IBM为例的电子政务研究院等部门从 ICT的应用角度,对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设定了 三类实用的技术标准,为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研 究提供了思路。
—21—
2004年第5期 中国行政管理第一类,灵活(Flexibility),适应快速变动的信息环境;操作标准为:(1)使用统一的标准并公 开;(2)具备重新运用现有软件的能力;(3)相对独 立的基础设计;(4)整合内部与外部的服务。第二类,可升级(Scalability),能够随着需求的增长相应地扩充容量;操作标准为:(1)以共享 或免费软件平台为核心设计电子政务的应用软 件;(2)建立负载平衡(Load Balancing)机制,使电 子政务的各项服务形成一个逻辑系统;在增减或 修复某个具体部件时不需要变更整个操作系统。第三类,可靠(Reliability),操作标准为:保障
最终用户(1)安全;(2)连贯;(3)实用。
模式三: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 总第227期
电子政务不仅是基础设施这些硬件方面的问 题,更需要将设施和技术与具体操作的人力资源 紧密结合起来;回应电子政务既有“电子”又有“政 务”的问题。因此,一些国际机构采纳软硬件综合 的指标体系,以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为例,提出 三类指标。
第一类,政府网站的状况;操作指标为5个层 次:(1)起步层次(Emerging Presence);(2)提升层 次(Enhanced Presence);(3)交互层次(Interactive Presence);(4)政务处理层次(Transactional Pres-ence);(5)无缝隙或完全整合层次(Seamless or fully integrated)。
第二类,基础设施的状况;操作指标为6项关 键指标:(1)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量;(2)每万人拥 有互联网主机数量;(3)公民上网的百分比;(4)每 百人拥有电话数量;(5)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 量;(6)每千人拥有电视机数量。
第三类,人力资源的状况;操作指标为3项关 键指标:(1)UNDP的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2)信息通道指数(Information Ac-cess Index);(3)城市公民的百分比(Urban as % of Total Population)。
模式四: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
电子政务本质上需要政府与公民和企业的互 动,此过程中是推动电子政务成长和成熟的最大 动力。因此,从全社会的网络绩效出发,能够在社 会信息化的环境中真实地考察电子政务的绩效。以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 at Harvard)为例, 采用两类指标:
第一类,网络使用情况(Network Use),操作
指标对应为信息通讯技术使用方面的数量与质 量;第二类,“加速”要素(Enabling Factors),操作 指标对应为:网络获取(信息的基础设施、软硬件 与支持要素),网络政策(信息通讯技术的政策、商 务与经济环境),网络社会(网络学习、机会与社会 资本),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相应的基 础设施)。
模式五: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
提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基本准则,从公共
管理的视角,是绩效评估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 一步。一般常会借鉴的共识准则为四“E”:经济(Economical)、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公平(Equity)和三“R”:责任(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e)、代表性(Representation)。
这在规划绩效评估的框架时不容回避。
以OECD为例,提出电子政务应以促进“善
治”(Good Governance)为准则,细化为:第一,合 法(Legitimacy);第二,法治(Rule of Law);第三, 透明、负责、完整(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Integrity);第四,效率(Efficiency);第五,连贯
(Coherence)第六,适应(Adaptability);第七,参 与、咨询(Participation and Consultation)。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比较
上述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模式基本可以代表
当前的主流评估思路和具体的做法。从比较研究 的角度,每种模式又各有优势和弱势。
模式一: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
优势是:运用“黑箱原理”,将政府网站的绩效 拟似为电子政务整体流程绩效的方法,便于测评 和量化分析,并且突出了电子政务服务于民的思 想;弱势是:测评针对是网站外在表现,而非全程 的管理实况,有出现误判的可能。
模式二: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
优势是:有利于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硬件方面的绩效提升,有助于政府在长期 建设过程中的资源节省和硬件的可持续发展;弱 势是:“技术决定论”的理念,有重“电子”轻“政务” —22—
中国行政管理第227期的倾向,容易忽略公民对于电子政务的期望。模式三: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
优势是:有利于全面考评电子政务的绩效,得
出总体上的结论;弱势是:在原有一手指标的基础 上进行的二次加工,在汇总和加权时存在人为增 加误差的因素。
模式四: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
优势是:能够将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全
面的社会整合,得出更加全面、综合的结论;弱势 是:评估的面广、类多,首先面临着评估数据的来 源困难问题,其次是数据的精确性问题,再次是数 据之间的相关性和整合的问题。
模式五: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
优势是:强调公共行政精神,凸显公共行政理 想,有助于强化电子政务重在“政务”的建设思路;弱势是:比较笼统、宽泛,无法直接进行定量分析。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实质分析
上述对于绩效评估模式的比较研究,更多的是从管理操作和实施的角度所进行的对比研究。2004年第5期总
要上升到实质分析的高度,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 模式应当从三个层次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第一,产出(Output)层次。电子政务的绩效 可以表现在建设的“纯产出”方面;例如:政府网
站,光缆、电话、电视等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操作平台等成果。
第二,结果(Outcome)层次。电子政务的绩
效可以表现在建设结果的经济(Economical)和效 率(Efficiency)两方面。即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能 否节省政府的经济成本,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 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影响(Impact)层次。电子政务的绩效
还可以表现在建设的社会影响方面。最重要的有 两方面:效益(Effectiveness)和公平(Equity)方面, 考察电子政务能否促进社会的整日效益和社会公平的进程;责任(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e)和代表性(Representation)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 否提升政府的责任,对公民的回应力,扩大公民对 于政务的代表权限。
根据对这三个层次的界定,我们可以对五种 评估模式进行实质分析,见表
1表1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实质分析
层次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模式五“冰山效应” 产出层次
(Output)重点重点重点重点兼顾政府网站 结果层次
(Outcome)— —重点重点兼顾电子政务
影响层次
(Impact)— — —兼顾重点政府改革
从表1绩效评估的三个层次,我们可以考察 每种模式实质上的重点;不同模式在实质上各有 侧重,但又无法在三个层次上统筹兼顾,形成完善 的绩效评估指标。再换个角度,应用管理的“冰山 效应”,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模式在实质上针 对的是政府网站,或狭义上的电子政务,只是冰山 的一角;而目前从政府改革的广阔视角出发的模 式又仅仅停留在框架和方法论的领域,并未实施。这些也正是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外的电子政务绩效 评估不尽如人意的深刻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完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
该综合“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依据 可持续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及时性的 绩效评估原则,采用不同措施。第一步,分别形成 “产出”、“结果”和“影响”三类绩效的指标体系。
采取综合的模式,兼顾政府网站、电子政务和政府 改革;可以应用客观和主观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力 求既有效度,又有信度。第二步,整合指标体系, 设定权重,形成整合指标体系的方法。第三步,实 证研究与循环改善。通过科学、可行的实证研究 方法,进行绩效评估的实际操作;并不断滚动和推 进,在循环中完善。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的绩效 评估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要与绩效管理的 整个流程紧密结合;使得绩效评估工作本身也真 正有“产出”、“效果”和“影响”。行
[参考文献]
[1] OECD.The Hidden Threat to E-Govern-ment———Avoiding large government IT fail-ures[R/OL],www.xiexiebang.com, Mar.200
1[2] UN.E-Government at the crossroads[R/ OL],www.xiexiebang.com, Aug.200
3(作者单位:张成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 员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课题负责人之一;
唐 钧,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博士生, 北京 100872)
—23—
2004年第5期中国行政管理 总第227期
第三篇: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分类
从电子政务的构成层次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绩效、系统绩效、综合绩效、发展水平四个模块。
模块一:电子政务项目绩效
电子政务项目可分为建设项目和运维项目,因而电子政务项目绩效包括建设项目绩效和运维项目绩效。对电子政务项目绩效的评估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电子政务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实施、验收直至上线运行等建设过程绩效的评估,可以在立项阶段设定项目绩效目标和指标,项目建设完成后再对照前期的绩效目标和指标进行评估,实现了事前和事后评估的结合。评估主要从项目管理、项目产出、应用效果、资金使用四个方面进行。
模块二:电子政务系统绩效
电子政务系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载体,电子政务系统绩效情况将直接影响政府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电子政务系统绩效的评估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电子政务系统从上线运行到日常运行维护等应用过程的评估,主要从系统服务情况、系统技术情况、系统可持续性、系统成本效益和系统可复用性五个方面进行。
模块三:电子政务综合绩效
电子政务综合绩效反映了每个政府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以及该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对电子政务综合绩效的评估是指对一个或多个政府部门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如一年或三年)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主要从服务与应用、资源整合与利用、管理与保障等三方面进行。
模块四: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省市地区(或区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情况,体现了该地区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评估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省市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主要从电子集中、电子安全、电子管理、电子服务和电子决策五个方面进行。
第四篇:国际视野中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国际视野中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摘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背景下政府管理的重要制度。文章阐述了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兴起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概述了部分国际组织与国家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情况,就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政府绩效管理
80世纪年代以来,新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以电子政务既定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按照规范的程序与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效果作出评判,进而调整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政府管理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的法律地位特殊,使其享有的管理国家事务的职权具有了垄断性。垄断排除了竞争,导致政府官僚主义化和管理集权化,从而丧失了提高行政效率与管理绩效的压力。此外,政府职能扩张以及机构的臃肿,在消耗大量国家管理成本的同时,并没有使民众得到实惠。
加之,世纪年代初以来,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生产力下降和巨额财政赤字等“政府失灵”的现实,激发了社会希望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改善政府治理水平的愿望。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理http:///论的核心以公共服务的效果为政府管理目标,而把绩效评估当成管理的一种工具,要求政府注重承担管理责任和评价结果,最终实现对公众权利的保障,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发展。基于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科学决策、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中发挥的独特功能,电子政务本身的绩效就自然成为政府绩效管理必然涉及的内容。可以说,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背注: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基于档案学视角的欧盟隐私管理模式研究及其启示”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浙江台州)是衡量政府绩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实践依据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投资、高风险以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等特征。国际经验表明,电子政务项目失败的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失http:///whjiaoji/败率极高。比如,年美国审计总署在一项研究中,对美国自年以来实施的数千个电子政务项目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许多都是失败的。根据的调查,年美国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所有电子政务项目,仅有成功,另外被取消,其余的部分合格。
联合国在年对全球电子政务的调研表明,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项目的失败率高达。研究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政府对电子政务项目缺乏成本效益分析、系统规划不完善、需求调研不充分、项目管理不到位等,其实质是由于对电子政务项目的效果没有进行科学预判──绩效评估。如果说理论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生存的土壤,那么实践则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成长的催化剂。电子政务的实践不仅从客观上提出了开展绩效评估的必要性,而且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的完善创造了条件。.联合国年和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与美国行政学会联合发布了两份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状况报告。在年的报告中,“政府网站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的
第五篇: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
一:绩效的定义
绩效评估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结果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与传递的过程。它包括企业的绩效评估,部门的绩效评
估,员工的绩效评估。员工的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评估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绩效评估本质上是评估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二:绩效的特性
1.多因性。一个员工绩效的优劣受制与主客观的多种因素。并不是所有影响因素的作用都是一致的。2.多维性。需要从多个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评价绩效。3.动态性。绩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绩效评估包括1.评估:偏向定量角度进行分析,具有客观性。2.评价:偏向定性角度进行分析,具有主观性。
(内涵而言)1.人员素质评价:评估对象性格、知识、技术、能力、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估。2.业绩评定:工作态度评定和工作完成情况评定。四:绩效评估的原则 1.公平的原则。
2.严格的原则。明确绩效评估标准,有认真绩效评估态度,严格绩效评估制度,科学而严格的程序及方法等。3.单头评估的原则。对员工的评估需由被评估者的直接上级来进行。4.结果公开的原则。5.结合奖惩的原则。
6.客观评估的原则。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避免主观性和感情色彩。7.反馈的原则。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
8.差别的原则。等级之间应该有差别和界限。五:绩效评估结果运用
1.员工任用的依据。员工任用的原则:因事择人,用人所长,容忍之短。2.员工调配与任用的依据。3.确定薪酬的依据。
4.员工激励的途径。科学和严格的绩效评估可以作为奖惩的依据。六:绩效评估的内容
1.工作业绩:工作完成量大小、工作的差错率、工作质量的好坏、工作是否按时完成、工作成本费用以及在工作中的改进和提高等创造性成果。
2.工作能力:a知识: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等。b技能:操作、表达、组织、等能力。
c智能:记忆、分析、判断、综合、创新等能力。d体能: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七:绩效评估的方法
1.图尺度评估法(等级评估法),应用最广泛的评估技术之一
2.排序法(排队法),交替排序法常用
3.配对比较法
4.目标管理法,广泛应用,是一种程序或过程
<1>目标设立原则
a:这个目标必须是上下级一致认同的b:SMART原则:与绩效有关的题必写
1.具体的2.可衡量的3.可达到的4.相关的5.以时间为基础的<2>目标管理法实施步骤
a:确定组织目标
b:确定部门目标
c:讨论部门目标(需确定本部门的每一位员工如何才能为部门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d:对预期成果的界定(确定个人目标)
e:工作绩效评估(对工作结果进行审查)
f:提供反馈
九:评估前动员
1.向员工宣传绩效评估的科学性
2.宣传绩效评估的目的和意义。目的:帮助员工提高能力,提升业绩,扬长避短
3.向员工宣传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和方法的合理性
4.帮助员工了解整个绩效评估的程序和有关要求
十:评估前培训包括:管理人员的培训、员工的培训
A: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他们对绩效评估的认识,学习如何避免在评估中出现的人为误差,掌握绩效评估中需要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
绩效评估的误区(问:该企业存在哪些误区,答:题目中不好的话先写写再写以下5个误区)
1.评估的目的不明确
工绩效的提升
其次:评估的结果还可用于确定员工的晋升、奖惩和利益分配
2.绩效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任务绩效:直接对其工作结果的评价(质量、数量、时效、成本、他人的反应等)评估周期短。
周边绩效:对工作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但并不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
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用行为性的描述来进行评价)评估周期较长。
3.评估周期的设置不合理
4.评估关系有偏差(单头评估原则)
5.将绩效评估作为孤立的环节来看待(应将绩效评估放在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中来看待)
B:
绩效评估的含义用途和目的2.企业各岗位绩效评估的内容
培训内容3.企业的绩效评估制度
4.评估的具体操作办法,评估评语的撰写方法,评估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5.评估的误差类型及其预防
十一:评估的时间和形式
1.时间:定期评估(阶段性评估);不定期评估(平时评估)2.形式:公开、不公开、半公开
评估周期的选择上注意:评估期内,员工应该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工作。
评估时间的选择上注意:避开员工的工作高峰。
十二:绩效评估实施的一般过程
1.绩效评估标准
2.实施评估: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测定和记录
3.评估结果的分析和评定:通过对评估实施所获数据进行汇总与分类,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以
得出评估结果的过程。
4.结果反馈与实施纠正
十三:绩效评估表的设计原则
1.体现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当前实际状况
2.通俗易懂的原则
3.完整简明的原则
4.适应通用的原则通用性:各个环节都要有所考虑适应性:针对各个环节的特点进行编制
5.灵活多样的原则
十四:绩效评估表的设计程序(案例题:四点后写一些内容)
1.创建全面的评估内容体系
a: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有关员工进行工作分析,了解绩效评估表使用范围的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职务性质以及对各类员工工作业绩的特定要求
b: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总结本企业的员工业绩评估的特定指标,汇总实践中评估人员进行的测评要素和常用语言表。
2.编制全面的绩效评估表.(先确定每一个要素的含义,而后对由含义引申出的诸多行为进行描述,如管理者的沟
通能力:定义为管理者能够主动地与下级沟通、向上级汇报)
3.筛选和修正评估内容.(要进行反馈调查,可为评估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内容提炼等工作提供有效信息,而且
可为绩效评估表的使用提供认知基础)(修正后的评估表小范围试用)
4.确定绩效评估表.(最后阶段/完成阶段)(完善评估表)
十五:绩效评估表的设计
设计内容应包括: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上级的指导意见及改进方向;考核评价。
十六:评估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1.收集评估信息的原因
a:可以提供绩效评估的事实依据,提供改进绩效的事实依据,能够发现绩效问题和优秀绩效的原因。
b:绩效评估是将员工绩效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与原定绩效目标进行对照,并作出绩效目标达成程度的判断。这一过程基本要求:客观、公正、公平。
2.收集评估信息的方法
a:观察法:主管人员直接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并记录
b:工作记录法:从日常工作记录得到员工的某些工作完成情况
c:他人反馈法:未能直接观察,也无工作记录,可用此法。
3.收集评估信息的内容
内容:a:确定绩效好坏的事实依据
b:找出绩效问题的原因
c:查明绩效突出的员工背后的原因
d:为确定员工是否达到了他们的工作目标和标准提供依据
信息来源:a:生产作业记录(生产、销售、加工、运输、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等原始记录和统计数据等)b:定期检查记录(出勤情况等)
c:关键事件记录(表彰、事故报告等
d:主管备忘录
收集过程注意:a:让员工参与信息收集过程
b:有目的地收集信息
4.评估信息的记录(收集过程的记录,记录哪些事物)
a: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
b:员工因工作或其他行为受到表扬或批评的情况
c:证明工作突出或低下所需要的具体依据
d:对员工找到问题或成绩原因有帮助的其他数据
e:员工绩效面谈的记录
f:关键事件数据
5.定性资料的整理
资料整理就是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分类和简化,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一位进一步分析提供条件的过程。定性资料来源:a:从调查中得到的材料,包括无结构式访问和观察的记录
b:从文献资料中得到的材料,包括档案、文件、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以文字形式叙
述的材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查的目的:消除原始资料中的虚假、差错等现象,以保证资料真实、可信、有效。真实性审查(信度审查)的方法
a:据已有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一旦发现与经验常识相违背,需再次进行核实
b:据材料的内在逻辑进行核实,若前后矛盾,就找出问题,剔除不符合事实的材料
c:利用资料间的比较进行核实,同一个问题的资料有多种来源,可将这些材料进行比较,以鉴别真伪
d:据材料来源进行判断,如当事人提供的材料一般比局外人提供的材料可信度要高一些
准确性审查(效度审查):审查收集到的材料对于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有效用的程度,对事实的描述是否准确
6.定量资料的整理
来源:a:实地调查得来的资料(问卷、访问和观察的记录)
b:统计资料
审查
a:完整性:资料总体是否完整
b:统一性:检查问卷、报表登记填报方法是否统一,数字所使用的度量单位、计算方法统一等
c:合格性:提供资料者的身份是否符合规定的调查对象的身份,提供的材料是否符合填报要求,填报的资料是否
准确无误。
7.评估信息的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和应用最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
<1>评估内容通常要统计的资料包括:各项结果占总人数的比例是多少?其中优秀与不合格的比例各多少?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是否出现员工自评和企业评估差距过大的现象?如有原因是什么?有无明显评估误差?如有是哪种误差?如何预防?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比例占多少?
<2>据评估的目的、标准和方法对收集到的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综合。方法有:
a:划分等级:把每一个评估项目,按一定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优、良、中、合格、不合格。
b:对单一项目的量化:如优10分、良8分、中6分、合格4分、不合格2分。
8.评估结果的计算
a:平均值
b:权重(加权系数)
评估标准的权重
a:数字表示法:结果表示的基本形式
b:文字表示法:用文字描述的形式反映评估结果的方法。较强的直观性,重点突出,内容集中,具有适当的分析。c:图线表示法:建立直角坐标系。正态分布的形式,中间较多,两端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