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按照自治区关于推进全区工业化进程和xx市关于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发展要求及包钢关于“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与非钢产业规划要点,结合电气公司“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为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本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要理论思想,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此起草编制了《包钢集团电气有限公司“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电气公司“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综述:
自2000年以来,电气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培育下,在兄弟厂矿分子公司及各部处的热情支持下,经过自身艰苦努力和拼搏奋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生产经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业绩,企业整体效益和职工收益稳步有效持续增长,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各项指令性任务及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基建技改等大、中修和抢修工程,为本公司的发展和集团公司的振兴做出较大贡献,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一厂变三厂的基本目标,成为非钢产业中的一颗明星,“十·五”计划的执行是健康稳进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
二、“十·五”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⒈ 电气公司虽说是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实质上是“计划经济的指标,市场经济的经营”,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适应市场竞争。
⒉ 包钢集团公司“优化钢铁、突出稀土、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总体战略是正确的,但三年来对非钢产业,无论从组织领导上,还是资金投入上,特别是政策扶持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钢铁集团公司。整个非钢产业举步为艰,亏损严重,发展缓慢。
⒊ 集团公司个别部处、个别分公司的官本位主义思想和集团公司内部市场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子公司的健康发展,集团公司机构体制改革已远远落后于包钢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⒋ 电气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中上层经营管理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危机感、压力感不强,依赖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
⒌ 没有名牌产品和系列规模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运作能力差;体制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尤其是分配制度改革步子不大,力度不强,深化不够。这是电气公司乃至包钢非钢产业“十·五”前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三、“十·五”计划的调整:
1.电气公司内外部市场的预测:
从外部市场看,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包头市加快经济强市和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拉动和推进电气公司的快速发展。
从包钢内部市场看,集团公司“十·五”、“十一·五”计划与规划的全面实施,必将加大产业调整、重组的力度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一是对国外先进电气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二是对“八·五”、“九·五”引进设备的升级;三是对四十年来原有高能耗电气设备的改造任务;四是对包钢现有电气设备的环保节能改造任务,应该说空间广阔,商机无限,电气公司具有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市场环境。
2.“十·五”后三年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总的看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电气公司必须抢抓战略机遇,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到2005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申办高科技企业;
(2).初步实现集团化经营;
(3).完成ISO—9001与 14001、18001三证整合认证工作。
(4).实现产值、利润翻一番(产值由2002年的4000万元,到2005年达到8000万元,利润由360万元达到8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24000元人民币。
(5).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办公司内部学校,多媒体教室全年开班;二是继续与职教中心联办大专班及后期本科班;三是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外培;四是强化职工的全员基础培训,实施滚动教学。
(6).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搞好现有产业的升级,大力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实现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到2005年力争产品制造收入达到总收入的50%,形成“三、三、三制”的均衡发展。
四、实施对策与举措:
1.通过变压器新厂房与新生产线的投产运行,拟与国内外名优生产厂家联合,实现品牌规模制造和独立经济运行。
2.通过非钢产业的整合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拟以联合或兼并少量人员、优良资产和适度投资、先进技术,组建开通“滑触线”生产线,“稀油防结蜡装置生产线”,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勇于探索内部产权多元化和分配多样化,以变压器厂、电机修造中心为试点,推进模拟股权与期权制度,以科研开发为试点,逐步试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机制创新,构筑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新型企业集团;通过管理创新,实施管理流程再造,以市场、顾客为导向。实现工艺、服务、信息三大网络,实现管理信息化、现代化。
5.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吸引、选拔和任用以及激励、考核、评价、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后发优势,全面提高电气公司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
6.通过技术管理与技术研发的创新,实施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模拟期权,到2005年完成公司内部的十项科研项目。
五、基建技改建议:
1.基建项目建议:根据集团公司对电气公司“九·五”规划设想和包钢电气设备总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大型单体电机变压器检修的实际需要和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要求,拟在2005年或“十一·五”期间,投资新建一座具有75T吊装能力的大型电机、变压器修理厂房,设计投资3500—4000万人民币。
2.由于电气公司1﹟、2﹟主厂房及偏跨是五十年代的建筑,特别是由于经过96年“5·3”大地震的自然破坏,拟对1﹟、2﹟厂房两个偏跨适时进行重建。设计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
3.随着今后八年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届时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环保的要求,拟对目前电气公司电镀厂(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无氢电镀厂)适时进行重大技术改造。
六、电气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总体设想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电气公司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争当“三个模范”。要团结带领全体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各项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向“十一·五”规划目标奋力冲击。
电气公司“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是:
1.到2010年把电气公司创建为一个西北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富于活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电气企业集团,成为包钢非钢产业中的明星。
2.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客观变化,推进全员股份制的进程,力争在“十一·五”中末期把电气公司建成一个脱离母体,产权清晰,独立法人运作的股份制企业集团。
3.在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前提下,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1.2亿,利润达到10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30000元。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的有效增长,在包钢集团公司提前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使员工生活更加殷实。
二00x年二月十一日
第二篇:“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按照自治区关于推进全区工业化进程和xx市关于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发展要求及包钢关于“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与非钢产业规划要点,结合电气公司“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为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本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要理论思想,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此起草编制了《包钢集团电气有限公司“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电气公司“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综述:
自2000年以来,电气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培育下,在兄弟厂矿分子公司及各部处的热情支持下,经过自身艰苦努力和拼搏奋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生产经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业绩,企业整体效益和职工收益稳步有效持续增长,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各项指令性任务及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基建技改等大、中修和抢修工程,为本公司的发展和集团公司的振兴做出较大贡献,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一厂变三厂的基本目标,成为非钢产业中的一颗明星,“十·五”计划的执行是健康稳进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
二、“十·五”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⒈
电气公司虽说是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实质上是“计划经济的指标,市场经济的经营”,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适应市场竞争。
⒉
包钢集团公司“优化钢铁、突出稀土、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总体战略是正确的,但三年来对非钢产业,无论从组织领导上,还是资金投入上,特别是政策扶持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钢铁集团公司。整个非钢产业举步为艰,亏损严重,发展缓慢。
⒊
集团公司个别部处、个别分公司的官本位主义思想和集团公司内部市场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子公司的健康发展,集团公司机构体制改革已远远落后于包钢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⒋
电气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中上层经营管理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危机感、压力感不强,依赖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
⒌
没有名牌产品和系列规模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运作能力差;体制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尤其是分配制度改革步子不大,力度不强,深化不够。这是电气公司乃至包钢非钢产业“十·五”前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三、“十·五”计划的调整:
1.电气公司内外部市场的预测:
从外部市场看,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包头市加快经济强市和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拉动和推进电气公司的快速发展。
从包钢内部市场看,集团公司“十·五”、“十一·五”计划与规划的全面实施,必将加大产业调整、重组的力度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一是对国外先进电气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二是对“八·五”、“九·五”引进设备的升级;三是对四十年来原有高能耗电气设备的改造任务;四是对包钢现有电气设备的环保节能改造任务,应该说空间广阔,商机无限,电气公司具有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市场环境。
2.“十·五”后三年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总的看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电气公司必须抢抓战略机遇,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到2005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申办高科技企业;
(2).初步实现集团化经营;
(3).完成iso—9001与14001、18001三证整合认证工作。
(4).实现产值、利润翻一番(产值由2002年的4000万元,到2005年达到8000万元,利润由360万元达到8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24000元人民币。
(5).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办公司内部学校,多媒体教室全年开班;二是继续与职教中心联办大专班及后期本科班;三是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外培;四是强化职工的全员基础培训,实施滚动教学。
(6).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搞好现有产业的升级,大力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实现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到2005年力争产品制造收入达到总收入的50%,形成“三、三、三制”的均衡发展。
四、实施对策与举措:
1.通过变压器新厂房与新生产线的投产运行,拟与国内外名优生产厂家联合,实现品牌规模制造和独立经济运行。
2.通过非钢产业的整合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拟以联合或兼并少量人员、优良资产和适度投资、先进技术,组建开通“滑触线”生产线,“稀油防结蜡装置生产线”,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勇于探索内部产权多元化和分配多样化,以变压器厂、电机修造中心为试点,推进模拟股权与期权制度,以科研开发为试点,逐步试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机制创新,构筑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新型企业集团;通过管理创新,实施管理流程再造,以市场、顾客为导向。实现工艺、服务、信息三大网络,实现管理信息化、现代化。
5.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吸引、选拔和任用以及激励、考核、评价、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后发优势,全面提高电气公司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
6.通过技术管理与技术研发的创新,实施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模拟期权,到2005年完成公司内部的十项科研项目。
五、基建技改建议:
1.基建项目建议:根据集团公司对电气公司“九·五”规划设想和包钢电气设备总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大型单体电机变压器检修的实际需要和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要求,拟在2005年或“十一·五”期间,投资新建一座具有75t吊装能力的大型电机、变压器修理厂房,设计投资3500—4000万人民币。
3.随着今后八年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届时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环保的要求,拟对目前电气公司电镀厂(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无氢电镀厂)适时进行重大技术改造。
六、电气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总体设想
电气公司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争当“三个模范”。要团结带领全体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各项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向“十一·五”规划目标奋力冲击。
电气公司“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是:
1.到2012年把电气公司创建为一个西北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富于活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电气企业集团,成为包钢非钢产业中的明星。
2.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客观变化,推进全员股份制的进程,力争在“十一·五”中末期把电气公司建成一个脱离母体,产权清晰,独立法人运作的股份制企业集团。
二00x年二月十一日
第三篇:xx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xx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2008年--2010年),是xx区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各项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为我区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我区教育事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取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特制定《清浦区“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一、“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xx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一)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五年来,我区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任前试用、公推公选等多种形式,实行校长选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学校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面向全市公开选聘了市一中、市二中的校长职务;从2002年开始,全区29所中小学,采取民主选举的形式选举了学校所有校长,调整了23所学校的一把手,调整面达80。通过校长选任制度改革,中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5岁,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10岁,学校领导干部全部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并全部经过任职资格培训合格。对学校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一批年轻有为、敬业勤勉、德才兼备的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的原则,全面实行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教师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少数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职工被转岗分流。全区有61名教职工落聘,87名教职工被校内外分流,3名教职工待岗。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加大评聘分开力度,实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全区有65名教师被低职高聘、67名教师被高职低聘,拉开了教师的收入档次。我区的教育改革,在区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二)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按照“城区做大、农村做强、重点做优”的总体思路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实施布局调整,五年来,先后撤并危房面积大、办学效益低、布点不合理的小学50所,其中村级小学35所,由原来的56所调整到21所;城区小学9所,由原来的15所调整到6所。中学由17所调整到14所,还根据城市发展形势,新建学校4所,扩建学校3所。强力推进名校工程,五年来,全区投入近二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和学校信息化工程,拆除危房12122平方米,大修房屋14050平方米,新建校舍66627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浦东实验学校,投资2000万元扩建人民小学,投资309万元完成“三新一亮”和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城区中小学、农村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都有了微机室,配置了各类计算机1500多台,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调整教育结构,优化中小学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三)民办教育得到新发展。坚持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大力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引资5500万元的浦南外国语学校已于去年正式挂牌,近8000平方米的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等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约7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之中,即将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金英中学、润泽中学和民强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四)教育质量有了新提高。实施了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五年来,引进教师456名,全区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4名,有两所省示范初中、4所市示范初中。xx中学创成三星级省重点中学,市一中创成二星级市重点中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稳步实施,获全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高考成绩取得了新的突破,初中连续三年获市教育质量奖,小学考取开明、启明人数逐年提高,xx小学连续三年考取开明中学人数列两区第一。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9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十·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改革不够深化。办学体制、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步调不一致、政策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水平较低,“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学校“流生”现象有所抬头。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短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高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五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是还存在着小学布局调整仍未到位,初中规模不大,职教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专
第四篇:xx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xx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是xx区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各项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为我区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我区教育事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取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特制定《
清浦区“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一、“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xx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一)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五年来,我区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任前试用、公推公选等多种形式,实行校长选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学校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面向全市公开选聘了市一中、市二中的校长职务;从2002年开始,全区29所中小学,采取民主选举的形式选举了学校所有校长,调整了23所学校的一把手,调整面达80。通过校长选任制度改革,中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5岁,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10岁,学校领导干部全部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并全部经过任职资格培训合格。对学校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一批年轻有为、敬业勤勉、德才兼备的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的原则,全面实行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教师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少数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职工被转岗分流。全区有61名教职工落聘,87名教职工被校内外分流,3名教职工待岗。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加大评聘分开力度,实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全区有65名教师被低职高聘、67名教师被高职低聘,拉开了教师的收入档次。我区的教育改革,在区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二)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按照“城区做大、农村做强、重点做优”的总体思路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实施布局调整,五年来,先后撤并危房面积大、办学效益低、布点不合理的小学50所,其中村级小学35所,由原来的56所调整到21所;城区小学9所,由原来的15所调整到6所。中学由17所调整到14所,还根据城市发展形势,新建学校4所,扩建学校3所。强力推进名校工程,五年来,全区投入近二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和学校信息化工程,拆除危房12122平方米,大修房屋14050平方米,新建校舍66627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浦东实验学校,投资2000万元扩建人民小学,投资309万元完成“三新一亮”和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城区中小学、农村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都有了微机室,配置了各类计算机1500多台,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调整教育结构,优化中小学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三)民办教育得到新发展。坚持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大力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引资5500万元的浦南外国语学校已于去年正式挂牌,近8000平方米的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等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约7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之中,即将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金英中学、润泽中学和民强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四)教育质量有了新提高。实施了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五年来,引进教师456名,全区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4名,有两所省示范初中、4所市示范初中。xx中学创成三星级省重点中学,市一中创成二星级市重点中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稳步实施,获全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高考成绩取得了新的突破,初中连续三年获市教育质量奖,小学考取开明、启明人数逐年提高,xx小学连续三年考取开明中学人数列两区第一。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9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十·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改革不够深化。办学体制、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步调不一致、政策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水平较低,“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学校“流生”现象有所抬头。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短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高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五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是还存在着小学布局调整仍未到位,初中规模不大,职教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专业
交叉、各自为阵等弊端,不能形成规模办学,资源整合任务较重。四是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太协调。“改危”和布局调整过程中欠债较多,“六有”和“校校通”工程资金缺口较大。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全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布局调整为基础,全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创建区域性的特色教育;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优化育人环境。
(二)战略方针
----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实行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转换运行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建设,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教育总体水平达到全市先进的教育水平。
2、具体目标
----招生指标:
2010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毛入学率达90以上。
----教育信息化工程目标:
2010年底,实现中小学“班班通”,8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2008年以前适龄教师完成第三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省市教育信息化要求。
----推进人才工程目标:
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大专以上学历达7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65以上;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5以上。
----各类创建目标:
四星级高中、三星级高中和二星级高中各1所;省级示范初中5所;省级实验小学2所,市级实验小学3所,一类幼儿园3所;市级成人中心校2所;省一级图书室2个,省二级图书室2个;市级实验室达标校10所。
----体制创新工程目标:
积极探索学校体制改革。建成清浦职教中心1所;联合办学2所;创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5所;完善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选任制。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目标:
保持6个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建设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三结合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
(四)主要措施
1、着力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十一·五”期间,xx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将得到更加全面、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淮安城市的东扩南移,城市居民将大幅度的增加,城区学生数在“十一·五”期间将有所增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进入高峰期,这给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舆论阵地,大力宣传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引导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教育。动员和联合宣传、计划、规划、财政、建设、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协作,为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保证全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新局面。
2、深化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管理、统筹规划职能。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促进各类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加大区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招生考试等方面的管理统筹权限。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和校舍建设等问题。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快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资源统筹、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权限。
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样化的试点。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按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多种层次的学校;合理利用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规范联合办学。制定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在学校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培养及管理、社会化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编制管理,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并配置各类人员。改变单一固定编制结构,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上岗机制;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完善有关保障机制。对不适合担任教师职业的人员进行转岗、分流。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实施”的原则,加强对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专项督导制度,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之中。遵循青少年生理成长规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中小学校要强化学生外语、现代信息技术、国情和法律等知识和能力的普及工作;同时要加强音乐、体育和美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要着眼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完善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巩固、完善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制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生素质水平评价方案。逐步实行义务教育质量年报制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市内外优秀教师来区内任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名教师。进一步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育教育人才市场,加大竞争激励机制的力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强化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注重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10年,全区幼儿教师20左右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并使全体幼儿教师都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小学教师70达到专科学历,初中教师65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95本科学历。
5、实施“区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所有农村完小以上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到2010年,小学生平均2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初中生平均15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高中生平均1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全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探索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重点办好xx、xx、新民路和东风等五所小学。xx小学要办成12轨的规模,容纳学生3500名左右的学生,要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和体育馆,需投入4000多万元。xx小学要扩大规模,建成10-12轨,新建教学楼和综合楼各一幢,需投入1000万元。新民路小学要扩建一个运动场,需投入400万元。东风小学扩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可容纳学生2600名,小学用地需26亩,初中用地需20亩,需投入2500万元。
新建xx市第二职教中心(市教育局规划中有此项目),将二中、四中职教资源合并到xx中学。在xx中学和xx小学校址的基础上、高校园区的东边再征地100亩,新建一所三星级高中(市教育局规划中有此项目),10轨30个班级,在校生1500人左右,需投资6000万元。
6、强化依法治校。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建立《xx区教育督导规定》,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抓好巩固“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检查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全区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确保“两免一补”落到实处,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投入政策。盘活教育存量,利用市场多方面投资融资,广开教育经费筹资渠道。
二00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五篇:街道工作五年来发展规划
街道工作五年来发展规划
“>街道工作五年来发展规划2007-12-16 20:45: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街道工作五年来发展规划街道工作五年来发展规划(2)文章标题:街道工作五年来发展规划
为全面提高我区街道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强化城市管理工作,着力推进社区建设,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据区委、区政府未来五年内对全区街道工作的总体要求,本着高标准、高起步、求实效、创一流的工作原则,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
各项工作任务。以创新的思维方法,扎实的工作业绩,迎接新挑战,树立新形象,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争创三个一流”(即“保稳定、促发展”一条主线,“依法行政,为民排扰”两个重点,“建一流的领导班子、带一流的干部队伍、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三个一流),为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中心,深化城市管理为重点,加强社区建设为基础,搞好社会稳定为目的。通过未来五年各项工作的不懈努力,在全区街道系统营造社会秩序安全稳定,服务网络遍及社区,人际关系和谐友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辖区环境舒适优雅,社会保障功能齐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一流领导班子,一流干部队伍,一流工作业绩”的工作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保持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增强街道经济工作的整体实力,使其与街道在我区所处地位相匹配,为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仍然是未来五年街道系统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对外开放的[第1文秘网-http:// 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工作方针,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服务环境,在区域经济、社区服务产业经济上做好文章,下好功夫,加大招商引资、招商引税、招商引企工作力度。到2009年,全区街道系统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平均每年要以28的速度递增;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00个,平均每年完成40个,实现招商引资额12亿元。街道税收工作每年要以20的速度增长,为全区财政收入的增加做出更大贡献。
(二)城市管理的主要任务 按照区委、区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未来五年内,我们要充分发挥街道区域性、属地化管理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转发市体改办等五部门
《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办事处建设的意见》,动员全社会力量,把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辖区广大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使每一个辖区都能达到净化、绿化、序化、美化标准。未来五年内,全区卫生达标社区的目标是:40实现优胜,100实现达标,100实现无违章社区。居民生活小区的创建目标是:25小区达到区级文明小区标准,10小区达到市级文明小区标准,5小区达到全国文明小区标准,小区绿化率达到85以上。与此同时,要积极汇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对5个街整体环境整修改造工作,完成新建小区20个,使50的居民小区实现物业化管理。为争创全国一流街区工作先进单位奠定基础。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区建设要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为目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宗旨,以资源共享、社会共建为依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雅,居住方便,配套齐全,整洁有序,宁静祥和,健康文明,稳定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型社区。未来五年按照科学确定社区管理体系的原则,按照我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随时调整和科学界定居民社区范围。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居委会硬件建设的工作力度,五年内使100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配齐电脑,100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办公地点活动场所达到100平方米以上。要逐步形成以社区服务为载体,街道、居委会为主休,帮扶对象为重点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服务新格局,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5万人,专业服务队伍5千人。每个社区居委会要建立社区就业服务站,实现再就业率达到60。要继续深化“四百”活动工作内容,认真贯彻对孤寡老人、特困户、弱势群体包保服务的实施办法,确保对辖区居民住户知情率达到100,对困难户弱势群体的解困、帮困救助率达到100。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和
落实责任制,把各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人民群众信访接待率要保持100,结案率100,对民事纠纷调解率要保持100,调解成功率98,对刑释人员、吸毒人员的帮教率要达到100。保持辖区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真正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网络,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医疗、预防、康复的要求,未来五年,社区医疗站要达到50个。要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在充分
街道工作五年来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