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文艺影视基础知识-传媒考试网

时间:2019-05-14 10:3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文艺影视基础知识-传媒考试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文艺影视基础知识-传媒考试网》。

第一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文艺影视基础知识-传媒考试网

传媒考试网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文艺影视基础知识

001 艺术

被广泛认同,专门化水平发展很高的媒介表现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心理活动的产物。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根据表现的时空性质,艺术又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

002 艺术风格

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它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艺术思想内容的制约。它的形成标志着艺术家的成熟和作品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研究和探讨艺术风格,有利于促进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

003 艺术形式

指作品得以具体表现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又指作品完成后的具体表现形态。它由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段和题材等因素组成。艺术形式是艺术内容的表现,它和艺术内容紧密相连,但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

004 文艺批评

又称文艺评论。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艺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所作的探讨、分析和评论。是文艺学的组成部分。它以文艺作品为对象,以文艺鉴赏为基础,按照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对文艺作品进行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诸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它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而发展深化,有反过来作用于文艺创作。005 艺术典型

又称“典型形象”、是以鲜明独特和丰富对才的个别性,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并达到了较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形象。它是艺术家把不够典型的生活材料,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生活的点滴影响我们的点滴生活

006 艺术欣赏

亦称“文艺欣赏”、“艺术鉴赏”。是读者或观众主观接受艺术作品是的一种再创造的审美活动,是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欣赏作者方面的延续,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同时它也是进行艺术批评的基础。

007 艺术流派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自觉结合的流派有一定的组织方式、共同的活动阵地和组织的刊物。反之,不自觉的结合只有相似的创作见解和艺术风格。

008 艺术冲动

又称“创作冲动”。指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心理需要或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和激励而产生的强烈的创作愿望。通常产生于创作活动的开始阶段,其特征表现为作家、艺术家处于强烈而焦躁的情感状态,内心充满着要把某些体验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表达的紧张和努力,艺术冲动要到艺术作品最后文成才能完全释放。

009 艺术技巧

是作家、艺术家提炼素材,揭示题材意义,安排作品结构,运用语言、线条、色彩、体积、音响等材料虚造形象、进行艺术传达的手段和能力。是艺术作品内容得以有效表现、作品艺术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它受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教养、观点、感知生活的方式以及创作实践的锻

炼等综合性因素制约。

010 艺术手法

又称“表现手法”。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主题思想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不同种类的文学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艺术手法,如文学手法、音乐手法、绘画手法等。生活的点滴影响我们的点滴生活 011 创作手法

指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家、艺术家采取什么创作方法,是受它的世界观,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心理特征等因素制约的。创作方法往往是文艺思潮或流派的重要标志。

012 古典主义

流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其特征为: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文学艺术作品视为必须仿效的最高典范,从中吸取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古典主意崇尚完整、和谐、提倡类型说,过分的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代表人物莫里哀、维吉尔、拉辛、瓦洛、普桑等。

013 现实主义

又称“写实主义”。指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精确细腻地进行描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从而自然地表现作家、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代表作家有巴尔扎克、狄更斯、司汤达、托尔斯泰、果戈里等,代表剧作家有易卜生、契科夫、萧伯纳等,代表画家有列宾、门采尔等。

014 浪漫主义

指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强调直观性与主体性,不注重对现实的如实描写,侧重于抒发热情和表现理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代表作家有歌德、席勒、雨果、拜伦等。

015 象征主义

即“象征派”。产生于19世纪末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西方现代派中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认为事物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意念涵义,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事物是相互“感应”的,人的情感与自然是相互“契合”的,人们从任何事物中都能发现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代表人物有马拉梅、拉弗格、瓦莱里、梅特林克、摩罗等。生活的点滴影响我们的点滴生活

016 唯美主义

亦称“唯美派”。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自足的,除了它自身的存在外,没有任何目的。艺术是人类产品中具有最高内在价值的东西。强调超越生活的”纯粹美“,片面追求艺术技巧和作品的形式美,否定艺术应有社会功能。代表人物有戈蒂埃、王尔德、佩特、爱伦坡等。

017 美学

研究审美现象的形成及创造规律的科学。美学以艺术为重要研究对象,黑格尔称其为“艺术哲学”。美学研究包括诸多方面:美的哲学、艺术科学、审美心理学、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文艺美学、技术美学、劳动美学、生活美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018 电影艺术

电影并不是一诞生就被人们作为一门艺术来加以对待的。电影成为艺术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包括早期电影创作者,如格里菲斯、卓别林、钢丝费尔南、雷内克莱尔、茂南、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维尔托夫等在大量实践中的探索活动,以及早期电影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论证和研究。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地位和性质。爱因斯坦和巴拉兹以强调电影手段对于现实的疏离性或反映现实的局限性为依据来论证电影的艺术地位;克拉考尔和巴赞以强调电影手段对于现实的近亲性或反映现实的优越性为依据来论证电影是与其他艺术所不同的艺术;麦茨由于把电影手段和现实同样理解为符号学事实,因而以电影作品是否具有含蓄意指为依据来判定电影作品艺术性。对艾因汉姆来说,电影尚需证明自己是一门艺术,对以克拉考尔来说,电影只需要证明自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对于麦茨来说,这些都不需要证明,只要指出什么样的作品是有艺术性的就够了。

019 电影学

1948 年在法国巴黎大学成立了电影学研究所,其后欧洲不少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电影研究组织和机构,开始从事电影学的创立工作。关于电影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看法。郑雪来认为电影学即一般的电影研究,其中包括三个部分: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和电影史。麦茨提出,一般的电影研究一共包括四个部分,出来上述三个部分外,还包括电影学。电影学是由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和生物学家等人文学者从外部来处理电影的一种

电影科学研究领域。麦茨的这一观点没有被中国学者所接受。这里即涉及电影学与电影理论的关系,同时又涉及麦茨关于电影机构的观点。按照麦茨的观点,电影学与传统得到电影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影学在电影机构之外,电影理论在电影机构之内。电影学是由在电影机构外部的社会学家们根据他们所从事的学科长期以来培养起来的科学方法和规范进行的电影研究形态。尽管如此,麦茨仍认为,电影理论和电影学对于电影符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种研究模式不应当是对抗的,而应是互补的。按照麦茨的思路,电影学就是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电影经济学等等,但是电影学本身却还是个空架子。事实上,电影学不等同于上述分科,它应该是对上述学科进行总结概括的一个有待于建立的概括性学科。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等分科研究应视为电影学下属专门学科,电影学作为后起电影研究模式的意义在于,它更有涵盖性,是一种对电影的跨学科综合比较研究。近年来,电影学各分科的研究也呈现出交叉、综合的趋势。电影学具有一种对电影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侧面作全面考察和整体把握的意图。这些侧面和环节包括创作、作品、反映和经营等诸多方面。电影学要求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是一门概括性的个别艺术学,以其下属各专门学科,如电影哲学、电影艺术学、电影社会学、电影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020 电影时空的特殊性

电影时空的特殊性即电影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电影作为时空艺术区别于单纯的时间艺术,也区别于单纯的空间艺术,而且还区别于其他时空艺术,其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时空综合性,即它是一种一维时间二维空间的特殊三维艺术。电影的这一点使电影具有巨大的表现功能。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时空唯独是作品存在方式的时空维度,而不是作品表现的时空维度。生活的点滴影响我们的点滴生活

021 段落

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内容多寡与篇幅长短没有严格的规定,由剧作者根据所描写的题材、风格和剧作结构进行划分,通常以能够清楚的叙述剧作中一个事件为标准。段落划分的意义在于可使剧作总体内容层次分明。022 场面

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一般以时间或地点的转换为划分标准,即把在同一时间或地点中展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场面。正是时间、地点的变换而不是延续造成了场面转换。电影剧作中的场面的长短,根据需要而定。场面与场面有机械连结在一起时,就成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剧作。

023 客观镜头

镜头视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也不采用剧中角色的视点,而是采用普通人观看事物的视点,这种镜头一般称之为“客观镜头”。它将事物尽量客观的展现给观众。在一般影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客观镜头。

024 主观镜头

所表现的内容明显代表导演的评论观点的镜头。其视点代表着据中人物的视点的镜头。主观镜头常采用一场的运动摄影、画面的扭曲变形、色彩的明显人为化运用等方式手段来突出其非客观的镜头效果。在表现人物主观心理感受、强化事件某一重要瞬间,表达导演对世界的哲理感受等方面,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在运用主观镜头时要注意恰到好处的谨慎使用,不可用之过滥引起观众的视觉抵触。

025 多角度叙事手法

电影剧作中主观式叙述手法的一种演变和发展。一般由剧中几个主要人物从各自的角度共同讲述同一事情或同一人物,由于每一个讲述人的出发点和注意点各不相同,因此形成对同一对象的多侧面描述,有利于对主要事情和主要人物和复杂的性格的展示,其效果更为明显。美国影片《公民凯恩》通过凯恩的妻子和几个朋友的回忆,来展示这位报业家的性格;日本影片《罗生门》以三个当事人和一个目击者的供词来重述同一桩谋杀案。这些都是运用这一叙述方法的成功例子。

026 电影语言

使用这一术语意味着把电影当作自然语言一样的表达方式来对待。自然语言是一种系统操作现象。50年代末以前,“电影语言”只是在一种比喻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巴赞说:电影是一种语言活动。这种说法反之造成各种电影表现效果的艺术性手段,如摄影、照明、剪辑、音响处理等,但是,在接受了索绪尔的结构注意语言观的麦茨的电影符号学来看,必须对电影表达方式在什么意义上具备了“语言”的自个进行检查。按照索绪尔的一个公式(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具备语言系统是一个即为重要的标准和试金石。根据这一标准,米特里认为电影不等同于语言;麦茨因尚未在电影中发现

语言系统的类似物而认为电影是没有语言系统的言语;沃伦则认为所以是没有代码的语言。

027 电影构思

电影剧作者酝酿和考虑电影剧本写作的艺术思维活动。是电影剧作创作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从生活素材中选取、提炼题材,从题材中发掘、酝酿主题,塑造人物,组织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矛盾冲突,剧情发函,以及大体上确定结构等。

电影剧作构思徐做一下考虑:

6漏、拙劣,会直接影响到剧作的质量。

028 电影文本

电影符号学用语,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

概念狭义本文作广义使用的一种方式。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学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广义本文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指织体,如乐曲本文、舞蹈本文。这些用法是为了表面非语言的表意手段具有同语言本文类似的组织结构。电影本文像一般本文一样,在不同的场合下具有不同的涵义,但主要的涵义有三种;一个是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本文;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本文类别,如电影本文、诗歌本文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本文;电影作品的能指(影带面和声带面)织体自身。前两种涵义使用比较普遍。最后一种涵义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

029 电影剧作

按照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评论,运用电影思维所进行的电影创作的基础工作,它涉及深化主题、塑造人物、结构情节等方面。电影剧作的出现比电影大概要晚20年左右,但却早于电影剧本。但在西方,由于电影导演过分强调表现手段的特殊性,甚至认为,出现在电影艺术家脑子里的不是文字形式的思维,而是电影形象思维和蒙太奇思维,用文字去固定它既不恰当,也不可能为未来的影片提供准确的蓝图,因此,他们不重视电影剧作的基础作用,甚至主张废除电影剧本。就在近年,世界电影出现一种“回潮”现象,重视电影剧作的作用,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设计,希冀借文学的叙事性来为影片增辉,如曾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影片《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获奥斯卡奖的美国影片《杀无赦》都是最终以成功地塑造出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取得成功。电影剧作一词在运用中还有另外一种意义:电影剧作在影片完成时才组后确定下来,这个意义的电影剧作在涵义上不同于电影文学剧本,也不同于电影分镜头剧本,它是电影剧作的最终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的所有创作人员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电影剧作。

030 电影导演

简称“导演”,是影片艺术创作的领导人、总指挥。电影是一门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需要制片、表演、摄影、录音、美工、服装、化妆、道具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调,因此激发各部门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想象力,组织团结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成为影片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摄制组集体中,导演担负着指挥重任,成为集体的核心。导演在接受文学剧本后,通常是在制片主任的配合下,筹备影片的拍摄工作:组织主创人员,分析剧本,研究有关资料,确立创作意图,选外景,选演员,进行分镜头等案头工作,然后,向制片方提出摄制工作,领导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直至影片完成。生活的点滴影响我们的点滴生活

031 电影表演艺术

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把摄影机前的表演摄录在胶片上来塑造银幕形象,体现影片内容的艺术创作过程。在电影中是故事片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表演的特殊性是:

1.银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1.主要人物是否明确; 2.人物之间关系即主要矛盾冲突是否清楚; 3.主要事件即主要人物的遭遇和故事是否合理; 4.主题思想和立意是否清晰、深刻; 5.重要的细节是否具备; 6.情节发展线索和转折点是否考虑清楚。电影构思是电影剧作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构思的周密、巧妙或疏

2.蒙太奇处理下的表演。

3.镜头感趋于内向的表演。

4.电影创作特点的制约。

5.多种技能的特殊创作要求。

电影表演有两种类型;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对它们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剪接。电影美学的多元化,电影风格央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电影表演风格的多样化。不同片种对电影表演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产生看不同的风格:生活化的表演风格、戏剧化的表演风格、喜剧夸张的表演风格等。各种演剧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梅耶何德的“生物机械学——有机造型术”、莱因哈特的表演主义风格等,都对电影表演产生多影响,形成不同的电影表演风格流派。

031 电影表演的镜头感

指电影演员在拍摄中与摄影机镜头的关系和对它的感受。镜头感还表现为演员在表演时把握各种不同镜头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摄影机镜头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各个不同的景别,拍摄时有推、拉、摇、移、跟等不同的手法。这就要求演员必须熟练地适应不同的拍摄方法和技巧,自然合理的把握自身的外部形体动作的幅度与镜头的角度、距离、运动等。既要学会借视线,又要具备入画意识,即“到位”。

032 电影摄影艺术

以剧作为基础,以客观试题为对象,运用光学镜头、摄影机、胶片等主要技术手段,通过光学、光线、色彩、动向、构图等艺术手段的处理,在银幕上创作出可观的、运动着的造型艺术形象,成为电影摄影艺术。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演变、受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制约,形成两条脉络:一条是摄影艺术随摄影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条是电影摄影艺术随电视观众的变化而变化。两者相互促进。绘画派和纪实派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流派。绘画派讲究画面造型的绘画性和假定性,注意借鉴传统美学原则,善于运用高潮技巧,鲜明表达自己的意图;纪实派追求逼真感、纪实性,强调遵循纪实美学原则,尽可能的掩盖创作意图,试图用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两者相互影响,交错发展,又不断涌现出两种流派融合的作品。多元化造型形态的创作倾向将成为今后电影摄影艺术发展的主流。

033 肖像构图

指人物特写或近景镜头的画面形式构成。肖像这一名词是从传统造型艺术中借鉴而来,绘画和雕塑中肖像的概念,从形式上讲,是指人物头像、半生像甚至全身像,而电影中是指人物头部特写和近景镜头。电影肖像构图,立足于人物动态特征的表达,形式上的对称均衡与和谐是在一系列镜头中完成的。人物衍生及实现方向是构图的注意中心。影调、色彩的明暗配置以及气氛的处理应符合该场景的总体光效和真实感。有限的背景空间如溪水的闪烁、云层的变换或者一片晶莹的黄叶,都是烘托情绪的重要因素。人物的特写、近景镜头并不是“电影肖像'的全部概念,但它是构成"电影肖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具有典型的涵义,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心理情绪的重要表现手段。

035 多景别

同一镜头中,不间断的画面景别变化称为多景别。固定镜头中被摄体自身的运动会形成画面景别的变化,运动镜头中由于摄影机单向或复合运动而使被摄体在全、中、近、特等不同景别交替变化完成其戏剧动作。多景别是场面调整的重要手段,它能在自然流畅的运动中构成镜头内部节奏的起伏变化,成为影片蒙太奇的组成部分。景别交替变化与画面构成的相对完整,必须服从于被摄体动作的自然、真切,尤其要注意不断变化的环境空间构成及光影、色彩的气氛渲染以达到表现剧情内容的目的。

北京东方引航教育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引航教育)是一家集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于一身的人才教培机构。旗下拥有东方引航教育—传媒考试网、传媒书城、传媒考试论坛和传媒e资料平台。

东方引航教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全部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师资组成的权威培训机构。

东方引航教育成立四载有余,培训学员近两万人次,通过率逐年递升。近两年飙升至97%(艺术类高考)和65%(自主招生)。四成学员顺利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

东方引航教育全面整合京内外高校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教育资源,秉承“人文、创新、多元、艺术”的教育理念,立足传媒领域,引领学生打开知识之门。

东方引航教育艺术类及自主招生类培训课程包括:播音主持类(汉播、英播);编导类(电编、文编);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电视摄影;音乐学;美术类(动画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导演;表演;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小语种等。

东方引航教育传媒类考研专业课辅导课程,主要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传媒类专业课。随着口碑越来越好,应广大学员的要求,东方引航教育目前已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起自己的培训基地,包括:四川基地、广东基地、黑龙江基地等,并将陆续辐射全国。

第二篇:传媒考试网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怎样写影评

传媒考试网戏剧影视文学培训怎样写影评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criticism或Film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北京东方引航教育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引航教育)是一家集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于一身的人才教培机构。旗下拥有东方引航教育—传媒考试网、传媒书城、传媒考试论坛和传媒e资料平台。

东方引航教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全部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师资组成的权威培训机构。东方引航教育成立四载有余,培训学员近两万人次,通过率逐年递升。近两年飙升至97%(艺术类高考)和65%(自主招生)。四成学员顺利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

东方引航教育全面整合京内外高校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教育资源,秉承“人文、创新、多元、艺术”的教育理念,立足传媒领域,引领学生打开知识之门。

东方引航教育艺术类及自主招生类培训课程包括:播音主持类(汉播、英播);编导类(电编、文编);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电视摄影;音乐学;美术类(动画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导演;表演;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小语种等。

东方引航教育传媒类考研专业课辅导课程,主要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传媒类专业课。

随着口碑越来越好,应广大学员的要求,东方引航教育目前已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起自己的培训基地,包括:四川基地、广东基地、黑龙江基地等,并将陆续辐射全国。

第三篇:传媒考试网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影评的考试要求和写作策略

传媒考试网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影评的考试要求和写作策略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义:(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

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蕴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演员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 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5)评摄影摄像

1)构图。是指进入摄影摄像镜头映现到胶片磁带上的各种(或一种)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及相互连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进入摄影摄像像框的景观是一种怎样的图例。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

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北京东方引航教育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引航教育)是一家集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于一身的人才教培机构。旗下拥有东方引航教育—传媒考试网、传媒书城、传媒考试论坛和传媒e资料平台。

东方引航教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全部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师资组成的权威培训机构。

东方引航教育成立四载有余,培训学员近两万人次,通过率逐年递升。近两年飙升至97%(艺术类高考)和65%(自主招生)。四成学员顺利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

东方引航教育全面整合京内外高校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教育资源,秉承“人文、创新、多元、艺术”的教育理念,立足传媒领域,引领学生打开知识之门。

东方引航教育艺术类及自主招生类培训课程包括:播音主持类(汉播、英播);编导类(电编、文编);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电视摄影;音乐学;美术类(动画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导演;表演;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小语种等。东方引航教育传媒类考研专业课辅导课程,主要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传媒类专业课。

随着口碑越来越好,应广大学员的要求,东方引航教育目前已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起自己的培训基地,包括:四川基地、广东基地、黑龙江基地等,并将陆续辐射全国。

第四篇:《戏剧影视文学》讲稿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

叙事散文写作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必考科目。叙事散文写作的考查方式以笔试形式出现,一般是命题创作,即给一个一定的题目,如《往事》、《路遇》、《偶像》等诸如此类的题目,要求考生在60~150分钟内写出800~2000字左右的文章。

一、散文和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散文范畴的一部分。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包括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章。

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比较,形式上仍然具备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叙事散文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这是叙事散文与纯粹的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主要区别。

叙事性散文不像通讯特写,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真人真事。作者可以在文章中摆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代替或削弱以事实说话为主的原则。

叙事散文与记叙文相比,其实文学理论中没有记叙文这个概念。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归入散文范畴。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写作要做到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记叙文要求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记叙文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它是一种形式

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叙事散文是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散文。讲述的是美丽动人的故事。

叙事散文与小说比较:叙事散文应是作者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或间接了解到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非虚构性的;而小说则不然,小说的特点就在于情节的虚构,考生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虚构内容,编织故事。

其二,叙事散文不要求事件必须完整,可以逻辑清晰叙述一个事件,也可以只采取事件的局部场面,或者某个细节,线索单纯,可以展现人物比较完整的性格局部和侧面加以描绘,情节比较简单;而小说则要求事件相对完整,塑造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逻辑严谨,因果线索清晰,情节要复杂丰富。

其三,从叙述角度和方法看,叙事散文的根本目的是表达作者所写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思考、感受、感悟,事件在散文中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往往是边讲故事边表达感受和见解;而小说则以具体生动的描绘事件、刻画人物为主,虽也必须有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主题、立意,也蕴含情感,却必须隐藏在事件和人物背后,作者一般不进行直接抒情和议论,即使文中出现“我”,也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设计的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就不是作者鲁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则是作者自己。

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

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二、怎样进行叙事散文的写作

1、选材

叙事散文选材范围很广,凡在生活中能使人感动,给人以启迪或感悟的人和事都可以写。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真实。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是作者诚恳真挚地抒发情怀、感叹人生的艺术。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一旦

有矫饰虚假的感觉,就毫无价值了。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说:“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巴金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考生在不得已进行虚构时,也要让人看上去具有真实感,且能用真情打动人。

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最好选取亲身经历、感悟、感受最深的,而且是最能给人以感动和启发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曾经深深打动过考生本人的事情。考官想通过叙事散文看到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叙事散文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才会把感动传达给他人。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独特。文学作品是以给予读者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为目的,上乘之作除了给人以艺术娱乐外,还以其对新鲜生活的精确而深刻的表现而具有永恒价值,所以优秀的散文应尽可能选取那些对社会、对人生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新鲜事件为素材。

叙事性散文应选择作者熟悉的人和事来写。古今中外以真挚的情怀和真知灼见打动读者的优秀散文,无不是以作者熟悉甚至亲身经历的生活为素材的。

2、立意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

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时叫中心思想、主题或主旨。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文学作品中,立意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

(1)准确鲜明。同样的材料给人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一篇散文,想通过自己描绘的事件传达一种什么感受,必须准确鲜明。作者应对自己作品的立意十分清楚。在作品中,材料的安排、人物及情节的描绘都应紧扣立意,不能含含糊糊,忽东忽西。

(2)立意要新鲜独到,不能人云亦云。文章切忌随人后,与别人同样的素材,又是同样的立意,就没有价值了。优秀的散文即使面对同一素材,也会有别出心裁的立意。

(3)力求深刻。散文立意要力求深刻,要

有深刻的感悟,对任何事件与人物不要仅停留在浅层的感受,而应感悟别人感悟不到的东西,极力挖掘深层本质的意蕴,才能有较高的作品品位、价值和深度。

3、细节

美术作品的直观,源于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对观众视觉的直接刺激。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这些构成元素,仍可以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创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叙事散文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生动、令人难忘,描绘的人物和事件要形象深刻、栩栩如生。

散文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要以形象动人。叙事散文细节的描绘,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是

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在叙事散文中,至少需要一个闪亮的细节支撑文章,要把最令人难忘的细节充分地挖掘好,不要直抒胸臆,要说的话要包含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中,通过文章的细节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切忌无休止地直抒胸臆和叙述议论。考生应学会让人物和事件自己说话,考生的感受应对人物及事件精确而又生动的描绘中表达,描绘人物和事件要具体生动。优秀的散文都是以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动人的,形象与情感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叙事散文要重视对人物及事件的具体形象的描绘,其中,特别是细节描绘尤为重要。

叙事散文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这些细节主要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

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远远地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地趱行着,走进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得有些凌乱,一缕缕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

她将白色的手帕在头上扬了扬,素白的帕子几次碰到头发。迎着橙红色的夕阳,我猛地发现,那里竟多了我从未察觉的白发。„„白白的帕子、白白的头发,这是我离开母亲时全部的印象。

„„父亲弓着腰,两手按着木板缓缓地向前推着。飞散的锯末在风中抛撒着,不时地落到父亲的旧棉袄上,沾在父亲凌乱的胡须上。电锯这一边的木板在不断地减少,那一边的木条在不断地增多。父亲一次次匆匆地俯身,又一次次缓缓地直身。每一次起身,父亲都要捶捶后背。看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周围环境的刻画:那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院子里就响起了清脆的电锯声。我起了床,推开屋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我哆嗦了一下,抬头望天,阴沉沉的。两只乌鸦在光秃秃的杨树枝上张望着,寒风一吹,它们就嘎嘎地叫着,飞走了。

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我家的电灯坏了,„„父亲横竖要自己去换个灯管。我真怕他

将近二百斤的庞大躯体砸在地板上,执意不从。„„父亲面带愠色,我也不再说话„„。父亲站在沙发扶手上,却怎么也够不到那个灯管。我说:“我给你拿一个小凳子吧!”父亲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够了半天,父亲的汗流了下来,还是没有完成。„„我只好从着父亲去给他买包烟。

我走到门口,假意地重重地关上门,却偷藏在门后顺着门缝望去。哈哈!父亲轻轻地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把小凳从沙发底下抽了出来。„„看着已经换好的灯管,父亲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

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种情感潜流使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并不重要的

信息,而将最能展现作者心意的这些直观、具体的细节充分渲染,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对父亲换灯管的描写,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站台的情节,都是比较好的细节描写。

4、结构

叙事散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祥略得当、轻重分明、内涵突出。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一样,在结构上是比较自由的,但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形”指文章中写到的人、事件、情节、细节等,这些因素可以不必连贯紧密,但却都要围绕一个中心——“神”,“神”即指文章的中心意思——立意。与立意无关的人和事一定要少写或不写,要重点描绘与立意关系最直接的事件。这就

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突出中心”。

作为散文的骨架,结构要与内容相称。有的散文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件,就要采取纵向结构,即以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为描述顺序;若仅以一个场面,则采取横向多角度结构;若写一个细节,则采取点式结构,集中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

一篇结构完美的散文作品,要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1)层次清楚,做到凤头、猪肚、豹尾;(2)轻重分明,其内涵、中心突出,祥略得当,描绘适度。

5、语言

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于散文来说,语言十分重要。叙事散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文语为点缀。

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1)叙述语言与描写并重。散文是在情感中叙事。散文是一边表达作者情感,一边描绘形象的,要想使作品形象生动,语言就不仅仅是空洞的叙述,而应尽可能描绘情景,营造诗意的画面;尽可能地用运用形容、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作品中的形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声声在耳的真实感、鲜活感。

(2)朴素而优美。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散文语言应力求朴素平实,应真切自然地传达感情,展示形象,反对矫饰,反对华而不

实。质朴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游戏。形象是要将看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情感,是内在心象的表达。如有考生在写下雪时,这样写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雕玉砌的国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层盛装。”这种语言啰嗦、苍白,是概念化、一般化的。我们换一种说法:“雪飘着,空气变白了„„”这样的语言简单、直观,同时还有作者的个人化情感在其中,更富感染力。

(3)准确而简炼。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作品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应反复推敲。

真正的艺术语言是简练的。叙事散文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生动、形象、具体,即如鲁迅学生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使文字能够传达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要谨记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散文曾被誉为“美文”,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优美。除了上述用字炼语技巧外,散文语言还应特别注意其抒情性,既要包含感情,又要充满诗意。有位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这“果汁一样的诗意”要通过饱含感情的语言来显示,所以,语言要注意抒情性。

叙事散文要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

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

三、叙事散文写作的注意问题

在以往的叙事散文写作中,考生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冷静地与此进行对照,看看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幼稚

主要反映在思维的幼稚和人世知识的幼稚,这与考生的生活阅历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主要表现在:

(1)“娇情、矫情、骄情”

现在的考生基本上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多的呵护造成了这些考生和心理不成熟、心理承受力弱。在人际交

往中往往以自我为轴心,考虑问题狭隘。反映在作品中,便显示出“娇情、矫情、骄情”的情况。如,以为自己一切正确,自己做的事情不被家庭、社会、家长理解,只能自怜地“诉说自己的不幸”;对社会和家庭充满了反抗意识,除了述说不幸,希望通过文章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寻找类似暴力的宣泄,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出问题,也毫不顾及别人对自己投入的情感。沉迷于某种情绪,选取的素材一般体验和感觉没有到位,却“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大惊小怪”。

叙事散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考生要写好一篇叙事散文就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感情要真挚,带感情写事件,叙述性文字是情感性的东西。

(2)高高在上总结生活,总想为读者讲述道理。

在写作中,考生本应该将自己投入到作品中,细致描述或者回忆自己的生活,形成“平视”关系。但有的考生,或者因为以上的情况,或者希望通过对生活的总结来增加文章的沉重感,像“上帝”一样“俯视”自己笔下的人,进行道德批判或者激励志向。这是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的遗骸,文章变得单薄,缺少了属于文学性的生气。

这在考试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有一位考生的文章在结尾这样写道:

于是,我回到学校,由于钢琴考试耽误了许多时间,两个多月的期末考试又给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失败!失败!难道我会永远失败!那些日

子我每分每秒都在问自己。后悔?后悔?我从来不做后悔的事情。生活公平吗?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看你怎样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应该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今天,我要报考的虽然不是钢琴专业,但我再一次准备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走下去„„

这虽然是一种真实心情的写照,但又是一种刻意励志的文字,看起来是向上、美好的,但实际上这种总结性的文字往往替代了读者的思考,将前面文章的丰富性简单化了。

2、认识和选材上的雷同

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部分考生的思想、切入点以及叙述方式上的雷同。一方面表现为对周围鲜活的生活不重视,麻木,写作时编造,情节造作;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1)“标准化”思维和“大路货”的语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小学、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往往规矩考生的视野和思想,灌输不会丢分的“标准化”思想和“大路货”的语言。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20个高中生中,主动给《雷雨》中周朴园这一角色定位成“封建官僚买办阶级代表人物”的有17个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5%。为什么?老师告诉的!为什么?是标准答案要求的!用抽象的政治术语定位人物已经被很多研究者视为非文学标准了,但在课堂上仍在沿袭着这样的标准。

(2)“中心思想”先行,过分强调“社会意义”

要求在写作前首先确定“中心思想”,之后用这个中心思想牢牢地统帅整篇文章,建立“文

不载道,无以为文”的观念,建立一些政治化思维(如因为某种道德缺陷而深深自责),过分强调文章“社会意义”的重要。

调查“你写作文时首先想到是编一个故事还是回忆自己身边的故事”时,在前叙的20个人中有16个人选择了“编一个故事”——“因为身边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

为了写出“有意义”的事,考生在选材上可谓“煞费苦心”:写家长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往往是自己在3岁时发烧,爸爸或者妈妈背着自己深夜3点上医院,天上还一定下着大雪,这是一种感恩心理;写老师就是勤勤恳恳的园丁,原谅自己的“皮肉之苦”,这也是一种感恩的心理;写朋友一定是以前特别要好的同学,因为一个误会造成两人的矛盾,结果朋友忍辱负

重,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我”发现并言归于好,这是一种忏悔、赎罪的心理等等。

(3)文章总体一般化

在文章的铺排中,严格要求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清楚,重视叙述,忽视了文字的直接性,从而封闭了考生对细腻情感的感受。没有建立对生活特有的见解,也从没想过用有声有色的文字描述眼中、心中的事物。在叙述上出现了“叙述多,描写少”、“故事多,细节少”、“诉说不幸多,审视自身少”等问题。

文字平白,流于总结性,像流水账,从起床、上学、课间、放学、吃饭写到睡觉,就是看不见一个有血肉的人,或者一个独特的生活细节;不会进行氛围铺排,不会运用人物语言,不会通篇把握节奏,不会将“情”“景”交融,而

是一味地讲故事;有的干脆成为个人愤怒的宣泄。

下面的文字比较集中地代表了这些考生上述的问题:那时,每天都在妈妈的督促下练琴,刚刚学琴时的那种热度已不存在了。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快点结束这种难熬的日子,甚至有时想和妈妈说“我不学琴了”。由于是初学,前三个月每次练琴时,几乎都有眼泪的陪伴。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天空中飘着鹅毛般的雪花,上完钢琴课,妈妈带我回家时,天已是很黑,半个小时的路程,我和妈妈走了两个钟头。回到家里,她的双手已经冻肿,而且,得了重感冒。我似乎突然间明白必须好好学琴,来回报妈妈对我的这份爱。

叙事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

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细节就可以写好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细节情节性的东西尽量细致,要加强语言气势,文笔要生动(只有先把形式的东西搞好了,文章才能高处一个档次)。

命题叙事散文写作,题材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语言要精美,不要有大量的抒情和评论性的文字。

例文: 住校的日子 山东 袁小飞

母亲和父亲都是农民,为了我能生活的好些,他们在城里做了一点小生意。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我报了所离临时住地不远的一所高中,初时学习生活不那么紧张,母亲让我回家住,军训时感觉不错,劳累了一上午,中午可以回家吃顿午饭,洗个热水澡,看着别的同学累了也还没地方洗洗,饭菜在学校也不好吃,感觉自己还很幸福。

可是每天操劳的母亲还要为我做饭,自然很辛苦,有时就不自然的发起火来。那时我也不

甘示弱,你累朝我喊什么,再说我学习也很紧张,就和母亲顶几句。争吵中母亲很生气,甚至连饭都不吃了,我自然也没了心情,便满肚子委屈空着肚子回了学校。母亲总会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教室,我觉得挺不是滋味,心里就产生了住校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却遭到母亲强烈的拒绝,我很生气,问我为什么不能住校,别的同学都可以住。有什么不好。我都这么大了,还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母亲说在家都管不了你,要住校了还不把天都翻了过来。

尽管我之后多次提出住校,都被母亲拒绝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住校就会学坏,会给老师添麻烦。我还是像往常一样,中午回家

吃饭,晚上回家住,尽管不情愿。

住校这个想法的越发强烈,使我变得更加叛逆,有时甚至会无理取闹,回家坐下就等着吃饭,什么都不管,吃完了就走,很少搭理她,尽管母亲从那以后很少惹我,她把脾气压到了最低,哪怕我胡搅蛮缠她都会让我吃完饭再走。

日子一天天过着,不知不觉我的高中生活就在争吵中接近尾声。高三快开学了,作为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老师说,如果充分利用高三很可能把以前的课补回来。说实话我以前没像样学过,成绩一直在班里中下游徘徊。高一时犯了点小错误,旷课半个学期,功课落下不少。临近开学的前夜,我想再和母亲谈谈,母亲坐在我床边,当我告诉她,我想住校,她先是一楞,然后深深呼了一口气,说:高三了,你以前落下

了不少课,住校可能会弥补点,如果你实在想住,就住吧。我一下子愣在那儿,没想到母亲会如此痛快答应。

母亲走出了我的小屋,我鞋也没脱就蹦跳到床上,那一刻我感觉压在心头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感觉浑身轻松,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收拾被子、毛巾之类的。我准备好一切要带学校去的东西,心想这下好了,以后不用在家里住了。

我如愿以偿的住进了学生宿舍。我天天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徘徊着,学校生活并不是我想象的完美,没有了母亲在我身边的啰嗦和唠叨,我觉得生活好像少了点什么,渐渐的开始有种想家的念头。开始几天还好,一周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回到家,推开门进去,屋里静

悄悄的。我朝着自己的小屋走去,刚要开门,看见门市的门还开着的,我停住了脚步,从屋里传出父亲的声音:“别哭了,想孩子明天就去看看呗。”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浸湿了我的眼眶„„后来听邻居大娘说,没有我在身边的日子,母亲常常说自己很孤独,经常会想我想的掉眼泪,毕竟我十几年从来没离开母亲„„

我为自己以前的叛逆,不理解母亲而感到深深懊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和母亲争吵过,即使母亲偶尔冲我嚷几句。

点评:这是一篇采取纵向结构创作的叙事散文。本文语言洋气,充满音乐感。围绕自己打算住校、母亲不许住校和准许住校到后悔住校来展开叙述,承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

作者也因为自己对母亲的不理解而感到深深的内疚,情感真挚动人。

母亲 山东 姜庆丽

曾不止一次刻意地捧起相册端详着那个编着长长辫子的美丽姑娘,然后带着疑惑的目光望着厨房里忙碌着的瘦小母亲。岁月的无情早已把那个如水般的女孩变成了眼前这个粗糙的女人。泪不知不觉间爬上了我的眼眶,然后是无声的哭泣,母亲慌慌张张地跑来,她不明白是什么使她的宝贝女儿落泪,亦不明白女儿心中那抹心痛的

云霞为谁而开。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用她无私的爱包容着所有的不幸,承担着所有本不该由她来承受的苦难。

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外公常常到很远的地方采榆钱养家,母亲每天跟在外公身后。那天,母亲像出笼的鸟儿在外公身旁欢快的蹦跳,外公熟练地爬上一棵很高的榆树,孩子般地向母亲招着手。母亲仰望着兴奋的外公,目光中满是依赖和钦佩。随着漫天飘洒下的嫩绿榆钱,母亲蹦跳着,捡拾这些救命“钱”,欢快的脚步在榆钱雨中穿梭,银铃般的笑声响彻整个山谷,高高梳起的马尾辫有节奏地上下拍打,红红的脸蛋满是幸福的笑,一幅美丽的榆钱雨图定格在那个阴霾的年月,鲜明、美丽。

或许是老天妒忌外公有如此纯真的女儿,或许是母亲甜甜的笑迷醉了雷公公,使他忘情地敲起了锣鼓,一声闷雷在天边响过,一声惨叫划破美丽的画卷,母亲傻傻地望着血泊中的外公,那个刚才还弯下腰让她顺利爬上他脖颈的外公。

忘记哭的母亲就这样呆呆地站着。也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被微弱的呻吟声惊醒,她一头扑向外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混着雨水融入整座大山。雨依旧下着,母亲的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外公断了的腿上。

从此,母亲用她娇弱的身躯背起了外公,村中从此多了一幅残美的画面。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外公走了,母亲身边的好多亲人走了。外婆也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离开了她。生活的无奈使母亲幼小的心灵从此承担起繁重的泪水。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应该是苦难生活的转折点,父亲本是个身无分文的外地人,但是母亲跟了父亲以后,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爱情的甜美轻轻抚淡了母亲曾经的痛。父亲是个勤快人,母亲在父亲的呵护下重新露出了笑脸。

2001年冬,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父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打算回山东老家,奶奶老了,父亲也想落叶归根。况且哥哥姐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如果此时不走以后可能真的走不成了。母亲呆呆地望着旺盛的炉火,燥热的火光映衬着母亲美丽的容颜,她不是不想和父亲在一起,而是舍不得离开这个留有她童年悲欢离合的土地。那时我也分明看到那晶莹的泪水浸湿了母亲长长地睫毛,浸湿了母亲洁白的衣襟。

母亲最终还是跟随父亲回到了山东。面对着

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环境,坚强的母亲昏倒了,醒来后的母亲抱着我、哥哥、姐姐,嘴里不停地说:“妈带你们回家,妈带你们回家„„”

母亲最终没有带我们回到东北那个温暖的家,从此也少了许多笑容,每次放学回家,我最常见到是母亲捧着泛黄的相册发呆。那里有外公、外婆,有母亲美丽的童年往事,也有那些悲欢离合。每每此时,我都会想在母亲身后环住母亲的脖颈,然后把脸贴向母亲满是泪水的面容。这时的母亲会握住我的手,依偎着的母女静静地坐着。有时我也会祈求母亲给我讲外公外婆的故事,那些会勾起母亲回忆的往事,常常使母亲拥着我无声的哭泣。直到去年,母亲看到啼哭的小侄女时,那最美的笑容才再次爬上母亲的眼角。母亲的笑容常会伴着侄女的笑声在我耳边回荡。

今年,姐姐又为母亲带来了欢乐,那个哇哇啼哭的小生命在母亲怀里甜甜的笑,母亲也笑了,笑得那样天真。

时光荏苒,记忆的调色板上所有的色彩都被岁月冲淡,不再新鲜。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忘却也难以忘却的。母亲的笑就是定格在我心中的画面,我希望自己也能给母亲那样的微笑。

点评:

对于“朴实无华”,不少同学有误解,认为这只是一种语言风格或写作技巧。其实不然,“朴实无华”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作者在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后,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有了这种认识和态度,在表现生活时即使用最直白的语

言,文章也能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本文语言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曾不止一次„„”貌似客观的介绍,其实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是将普通事物赋予心中不普通的判断和描述,使这个事物具有了情感。这更能直接影响读者。

东 李娇娇

在我还未上小学之前,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是和奶奶紧紧连在一起的。

奶奶住的是传统的老宅子,冬日里很冷,夏

日里又显得闷热。窗外,不大的院子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繁茂的花草,都不怎么漂亮,却带着一股无法摧毁的旺盛的生命力。奶奶的房间靠近门的地方,有一个很高的橱柜,深褐色的,有些地方掉了漆,磨损得厉害,还有些地方被刻上了泛白的印记,或许是孩子无心的恶作剧。每当午后的阳光照下来的时候,那橱柜沉默地伫立在一小片阴影中,更显得斑驳和伤痕累累。

我并不清楚那橱柜对于奶奶有着怎样的意义,但它却是所有家具中唯一上了锁的。我不止一次看见奶奶小心地捏着一把已经生了锈的钥匙,缓缓地转动锁孔,打开橱柜,从里面取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几支毛笔,或是几串不知道从哪里传下来的古朴的珠链。

那橱柜里搁着的,都是奶奶最珍惜的东西。

也是一个夏天的清早,我嗅着植物的清香,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耳旁隐约传来些细碎的声音,我略微侧过身去,看见奶奶又在拾掇她的橱柜,朦胧的晨光映在她略带微笑的脸上,她眉宇间的拢起的皱纹似乎都浅了些。良久,她从橱柜里摸出一个浅褐色的玻璃瓶子,轻轻晃了晃,瓶中立刻传出了叮叮当当的清脆的碰撞声,很是悦耳。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攥住了。

我跳下床,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挤到了奶奶身边。

“喜欢么?”奶奶揉了揉我皱皱的小脸,我忙不迭地点头。

奶奶笑了,她轻柔地牵起我的小手,叠在她粗糙温暖的大手下面,我们一起缓缓地转动瓶盖,瓶子发出一连串吱吱扭扭的声音。我偷偷抬

眼看了看奶奶,她脸上的表情,又骄傲,又狡黠,还带着点隐约的神秘感,和她每次打开橱柜时一摸一样。

很快,瓶子应声开启。奶奶放下瓶盖,拉着我走到床边,找了一块光线比较充沛的地方坐下,将瓶子里的物事一股脑地倾倒在床上,那一瞬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生活着的单调而狭窄的世界里,忽然就开启了一座丰富而阔大的神秘宝库,任凭什么力量也再不能将我从它那里拽走。

从那个浅褐色玻璃瓶中流淌出来,全部都是扣子,那些扣子,少说也要有一,二百个,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都在晨光的抚弄下绽放出一种近似的斑斓璀璨的迷人光泽。

“这些扣子,都是我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有时也觉得没用,想扔掉,却又舍不得。”奶奶用手理了理垂到她眼前的一缕白发,随意地拾起一枚扣子,端详了一会,又放下了。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触了触它们,冰冰的,凉凉的,有些很圆润,有些带着棱角。我又凑近些嗅了嗅,就闻到一股混合了檀木,金属,纤维和灰尘的味道。

这大约就是记忆的味道了吧。

我趴在床上,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枚扣子,端详一会,放下,再拿起另一枚,再端详,再放下,忽然,一枚橘红色的大玻璃扣子吸引了我,我慌忙拾起它,把它捧在手心里,迎着光亮看了又看,它那么漂亮,就像从我手心开出的一朵小花,我专心致志地盯着它看,再没有心思去理会其他的扣子了。

“喜欢这个么?”奶奶拍拍我的头,我用力地“嗯”了一声。

奶奶从口袋里摸出她的老花镜戴上,转身从桌子上拿来针线,就把那颗扣子缝在了我最常穿的T恤领口的地方,从那以后,每当我做错事受到批评的时候,每当我生病需要打吊瓶的时候,每当我难过的时候,寂寞的时候,只要稍微低一低头,就可以看到这颗橘红色的扣子,它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

后来,奶奶搬家了,搬到了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我们甚至不在同一所城市里了。而我也上学了,不再有很多的时间去看她,我们渐渐地疏远了。长大的我不再喜欢娃娃,喜欢玻璃球,喜欢美梦成真的童话故事,我有了很多的朋友,我不再时不时地怀想童年,就连那件曾经被我奉

第五篇:《戏剧影视文学》讲稿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

叙事散文写作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必考科目。叙事散文写作的考查方式以笔试形式出现,一般是命题创作,即给一个一定的题目,如《往事》、《路遇》、《偶像》等诸如此类的题目,要求考生在60~150分钟内写出800~2000字左右的文章。

一、散文和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散文范畴的一部分。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包括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章。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比较,形式上仍然具备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叙事散文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这是叙事散文与纯粹的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主要区别。

叙事性散文不像通讯特写,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真人真事。作者可以在文章中摆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代替或削弱以事实说话为主的原则。

叙事散文与记叙文相比,其实文学理论中没有记叙文这个概念。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归入散文范畴。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写作要做到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记叙文要求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记叙文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叙事散文是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散文。讲述的是美丽动人的故事。

叙事散文与小说比较:叙事散文应是作者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或间接了解到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非虚构性的;而小说则不然,小说的特点就在于情节的虚构,考生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虚构内容,编织故事。

其二,叙事散文不要求事件必须完整,可以逻辑清晰叙述一个事件,也可以只采取事件的局部场面,或者某个细节,线索单纯,可以展现人物比较完整的性格局部和侧面加以描绘,情节比较简单;而小说则要求事件相对完整,塑造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逻辑严谨,因果线索清晰,情节要复杂丰富。

其三,从叙述角度和方法看,叙事散文的根本目的是表达作者所写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思考、感受、感悟,事件在散文中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往往是边讲故事边表达感受和见解;而小说则以具体生动的描绘事件、刻画人物为主,虽也必须有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主题、立意,也蕴含情感,却必须隐藏在事件和人物背后,作者一般不进行直接抒情和议论,即使文中出现“我”,也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设计的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就不是作者鲁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则是作者自己。

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二、怎样进行叙事散文的写作

1、选材

叙事散文选材范围很广,凡在生活中能使人感动,给人以启迪或感悟的人和事都可以写。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真实。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是作者诚恳真挚地抒发情怀、感叹人生的艺术。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一旦有矫饰虚假的感觉,就毫无价值了。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说:“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巴金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考生在不得已进行虚构时,也要让人看上去具有真实感,且能用真情打动人。

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最好选取亲身经历、感悟、感受最深的,而且是最能给人以感动和启发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曾经深深打动过考生本人的事情。考官想通过叙事散文看到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叙事散文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才会把感动传达给他人。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独特。文学作品是以给予读者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为目的,上乘之作除了给人以艺术娱乐外,还以其对新鲜生活的精确而深刻的表现而具有永恒价值,所以优秀的散文应尽可能选取那些对社会、对人生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新鲜事件为素材。

叙事性散文应选择作者熟悉的人和事来写。古今中外以真挚的情怀和真知灼见打动读者的优秀散文,无不是以作者熟悉甚至亲身经历的生活为素材的。

2、立意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

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时叫中心思想、主题或主旨。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文学作品中,立意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

(1)准确鲜明。同样的材料给人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一篇散文,想通过自己描绘的事件传达一种什么感受,必须准确鲜明。作者应对自己作品的立意十分清楚。在作品中,材料的安排、人物及情节的描绘都应紧扣立意,不能含含糊糊,忽东忽西。

(2)立意要新鲜独到,不能人云亦云。文章切忌随人后,与别人同样的素材,又是同样的立意,就没有价值了。优秀的散文即使面对同一素材,也会有别出心裁的立意。

(3)力求深刻。散文立意要力求深刻,要有深刻的感悟,对任何事件与人物不要仅停留在浅层的感受,而应感悟别人感悟不到的东西,极力挖掘深层本质的意蕴,才能有较高的作品品位、价值和深度。

3、细节

美术作品的直观,源于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对观众视觉的直接刺激。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这些构成元素,仍可以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创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叙事散文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生动、令人难忘,描绘的人物和事件要形象深刻、栩栩如生。

散文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要以形象动人。叙事散文细节的描绘,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是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在叙事散文中,至少需要一个闪亮的细节支撑文章,要把最令人难忘的细节充分地挖掘好,不要直抒胸臆,要说的话要包含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中,通过文章的细节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切忌无休止地直抒胸臆和叙述议论。考生应学会让人物和事件自己说话,考生的感受应对人物及事件精确而又生动的描绘中表达,描绘人物和事件要具体生动。优秀的散文都是以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动人的,形象与情感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叙事散文要重视对人物及事件的具体形象的描绘,其中,特别是细节描绘尤为重要。

叙事散文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这些细节主要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远远地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地趱行着,走进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得有些凌乱,一缕缕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

她将白色的手帕在头上扬了扬,素白的帕子几次碰到头发。迎着橙红色的夕阳,我猛地发现,那里竟多了我从未察觉的白发。……白白的帕子、白白的头发,这是我离开母亲时全部的印象。

……父亲弓着腰,两手按着木板缓缓地向前推着。飞散的锯末在风中抛撒着,不时地落到父亲的旧棉袄上,沾在父亲凌乱的胡须上。电锯这一边的木板在不断地减少,那一边的木条在不断地增多。父亲一次次匆匆地俯身,又一次次缓缓地直身。每一次起身,父亲

都要捶捶后背。看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周围环境的刻画:那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院子里就响起了清脆的电锯声。我起了床,推开屋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我哆嗦了一下,抬头望天,阴沉沉的。两只乌鸦在光秃秃的杨树枝上张望着,寒风一吹,它们就嘎嘎地叫着,飞走了。

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我家的电灯坏了,……父亲横竖要自己去换个灯管。我真怕他将近二百斤的庞大躯体砸在地板上,执意不从。……父亲面带愠色,我也不再说话……。父亲站在沙发扶手上,却怎么也够不到那个灯管。我说:“我给你拿一个小凳子吧!”父亲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够了半天,父亲的汗流了下来,还是没有完成。……我只好从着父亲去给他买包烟。我走到门口,假意地重重地关上门,却偷藏在门后顺着门缝望去。哈哈!父亲轻轻地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把小凳从沙发底下抽了出来。……看着已经换好的灯管,父亲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

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种情感潜流使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并不重要的信息,而将最能展现作者心意的这些直观、具体的细节充分渲染,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对父亲换灯管的描写,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站台的情节,都是比较好的细节描写。

4、结构

叙事散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祥略得当、轻重分明、内涵突出。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一样,在结构上是比较自由的,但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形”指文章中写到的人、事件、情节、细节等,这些因素可以不必连贯紧密,但却都要围绕一个中心——“神”,“神”即指文章的中心意思——立意。与立意无关的人和事一定要少写或不写,要重点描绘与立意关系最直接的事件。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突出中心”。

作为散文的骨架,结构要与内容相称。有的散文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件,就要采取纵向结构,即以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为描述顺序;若仅以一个场面,则采取横向多角度结构;若写一个细节,则采取点式结构,集中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

一篇结构完美的散文作品,要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1)层次清楚,做到凤头、猪肚、豹尾;(2)轻重分明,其内涵、中心突出,祥略得当,描绘适度。

5、语言

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于散文来说,语言十分重要。叙事散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文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1)叙述语言与描写并重。散文是在情感中叙事。散文是一边表达作者情感,一边描绘形象的,要想使作品形象生动,语言就不仅仅是空洞的叙述,而应尽可能描绘情景,营

造诗意的画面;尽可能地用运用形容、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作品中的形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声声在耳的真实感、鲜活感。

(2)朴素而优美。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散文语言应力求朴素平实,应真切自然地传达感情,展示形象,反对矫饰,反对华而不实。质朴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游戏。形象是要将看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情感,是内在心象的表达。如有考生在写下雪时,这样写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雕玉砌的国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层盛装。”这种语言啰嗦、苍白,是概念化、一般化的。我们换一种说法:“雪飘着,空气变白了……”这样的语言简单、直观,同时还有作者的个人化情感在其中,更富感染力。

(3)准确而简炼。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作品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应反复推敲。

真正的艺术语言是简练的。叙事散文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生动、形象、具体,即如鲁迅学生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使文字能够传达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要谨记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散文曾被誉为“美文”,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优美。除了上述用字炼语技巧外,散文语言还应特别注意其抒情性,既要包含感情,又要充满诗意。有位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这“果汁一样的诗意”要通过饱含感情的语言来显示,所以,语言要注意抒情性。

叙事散文要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

三、叙事散文写作的注意问题

在以往的叙事散文写作中,考生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冷静地与此进行对照,看看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幼稚

主要反映在思维的幼稚和人世知识的幼稚,这与考生的生活阅历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主要表现在:

(1)“娇情、矫情、骄情”

现在的考生基本上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多的呵护造成了这些考生和心理不成熟、心理承受力弱。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轴心,考虑问题狭隘。反映在作品中,便显示出“娇情、矫情、骄情”的情况。如,以为自己一切正确,自己做的事情不被家庭、社会、家长理解,只能自怜地“诉说自己的不幸”;对社会和家庭充满了反抗意识,除了述说不幸,希望通过文章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寻找类似暴力的宣泄,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出问题,也毫不顾及别人对自己投入的情感。沉迷于某种情绪,选取的素材一般体验和感觉没有到位,却“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大惊小怪”。

叙事散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考生要写好一篇叙事散文就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感情要真挚,带感情写事件,叙述性文字是情感性的东西。

(2)高高在上总结生活,总想为读者讲述道理。

在写作中,考生本应该将自己投入到作品中,细致描述或者回忆自己的生活,形成“平视”关系。但有的考生,或者因为以上的情况,或者希望通过对生活的总结来增加文章的沉重感,像“上帝”一样“俯视”自己笔下的人,进行道德批判或者激励志向。这是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的遗骸,文章变得单薄,缺少了属于文学性的生气。

这在考试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有一位考生的文章在结尾这样写道: 于是,我回到学校,由于钢琴考试耽误了许多时间,两个多月的期末考试又给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失败!失败!难道我会永远失败!那些日子我每分每秒都在问自己。后悔?后悔?我从来不做后悔的事情。生活公平吗?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看你怎样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应该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今天,我要报考的虽然不是钢琴专业,但我再一次准备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走下去……

这虽然是一种真实心情的写照,但又是一种刻意励志的文字,看起来是向上、美好的,但实际上这种总结性的文字往往替代了读者的思考,将前面文章的丰富性简单化了。

2、认识和选材上的雷同

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部分考生的思想、切入点以及叙述方式上的雷同。一方面表现为对周围鲜活的生活不重视,麻木,写作时编造,情节造作;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1)“标准化”思维和“大路货”的语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小学、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往往规矩考生的视野和思想,灌输不会丢分的“标准化”思想和“大路货”的语言。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20个高中生中,主动给《雷雨》中周朴园这一角色定位成“封建官僚买办阶级代表人物”的有17个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5%。为什么?老师告诉的!为什么?是标准答案要求的!用抽象的政治术语定位人物已经被很多研究者视为非文学标准了,但在课堂上仍在沿袭着这样的标准。

(2)“中心思想”先行,过分强调“社会意义”

要求在写作前首先确定“中心思想”,之后用这个中心思想牢牢地统帅整篇文章,建立“文不载道,无以为文”的观念,建立一些政治化思维(如因为某种道德缺陷而深深自责),过分强调文章“社会意义”的重要。

调查“你写作文时首先想到是编一个故事还是回忆自己身边的故事”时,在前叙的20个人中有16个人选择了“编一个故事”——“因为身边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

为了写出“有意义”的事,考生在选材上可谓“煞费苦心”:写家长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往往是自己在3岁时发烧,爸爸或者妈妈背着自己深夜3点上医院,天上还一定下着大雪,这是一种感恩心理;写老师就是勤勤恳恳的园丁,原谅自己的“皮肉之苦”,这也是一种感恩的心理;写朋友一定是以前特别要好的同学,因为一个误会造成两人的矛盾,结果朋友忍辱负重,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我”发现并言归于好,这是一种忏悔、赎罪的心理等等。

(3)文章总体一般化

在文章的铺排中,严格要求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清楚,重视叙述,忽视了文字的直接性,从而封闭了考生对细腻情感的感受。没有建立对生活特有的见解,也从没想过用有声有色的文字描述眼中、心中的事物。在叙述上出现了“叙述多,描写少”、“故事多,细节少”、“诉说不幸多,审视自身少”等问题。

文字平白,流于总结性,像流水账,从起床、上学、课间、放学、吃饭写到睡觉,就是看不见一个有血肉的人,或者一个独特的生活细节;不会进行氛围铺排,不会运用人物语言,不会通篇把握节奏,不会将“情”“景”交融,而是一味地讲故事;有的干脆成为个人愤怒的宣泄。

下面的文字比较集中地代表了这些考生上述的问题:那时,每天都在妈妈的督促下练琴,刚刚学琴时的那种热度已不存在了。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快点结束这种难熬的日子,甚至有时想和妈妈说“我不学琴了”。由于是初学,前三个月每次练琴时,几乎都有眼泪的陪伴。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天空中飘着鹅毛般的雪花,上完钢琴课,妈妈带我回家时,天已是很黑,半个小时的路程,我和妈妈走了两个钟头。回到家里,她的双手已经冻肿,而且,得了重感冒。我似乎突然间明白必须好好学琴,来回报妈妈对我的这份爱。

叙事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细节就可以写好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细节情节性的东西尽量细致,要加强语言气势,文笔要生动(只有先把形式的东西搞好了,文章才能高处一个档次)。

命题叙事散文写作,题材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语言要精美,不要有大量的抒情和评论性的文字。

例文:

住校的日子

山东 袁小飞

母亲和父亲都是农民,为了我能生活的好些,他们在城里做了一点小生意。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我报了所离临时住地不远的一所高中,初时学习生活不那么紧张,母亲让我回家住,军训时感觉不错,劳累了一上午,中午可以回家吃顿午饭,洗个热水澡,看着别 的同学累了也还没地方洗洗,饭菜在学校也不好吃,感觉自己还很幸福。

可是每天操劳的母亲还要为我做饭,自然很辛苦,有时就不自然的发起火来。那时我也不甘示弱,你累朝我喊什么,再说我学习也很紧张,就和母亲顶几句。争吵中母亲很生气,甚至连饭都不吃了,我自然也没了心情,便满肚子委屈空着肚子回了学校。母亲总会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教室,我觉得挺不是滋味,心里就产生了住校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却遭到母亲强烈的拒绝,我很生气,问我为什么不能住校,别的同学都可以住。有什么不好。我都这么大了,还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母亲说在家都管不了你,要住校了还不把天都翻了过来。

尽管我之后多次提出住校,都被母亲拒绝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住校就会学坏,会给老师添麻烦。我还是像往常一样,中午回家吃饭,晚上回家住,尽管不情愿。

住校这个想法的越发强烈,使我变得更加叛逆,有时甚至会无理取闹,回家坐下就等着吃饭,什么都不管,吃完了就走,很少搭理她,尽管母亲从那以后很少惹我,她把脾气压到了最低,哪怕我胡搅蛮缠她都会让我吃完饭再走。

日子一天天过着,不知不觉我的高中生活就在争吵中接近尾声。高三快开学了,作为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老师说,如果充分利用高三很可能把以前的课补回来。说实话我以前没像样学过,成绩一直在班里中下游徘徊。高一时犯了点小错误,旷课半个学期,功课落下不少。临近开学的前夜,我想再和母亲谈谈,母亲坐在我床边,当我告诉她,我想住校,她先是一楞,然后深深呼了一口气,说:高三了,你以前落下了不少课,住校可能会弥补点,如果你实在想住,就住吧。我一下子愣在那儿,没想到母亲会如此痛快答应。

母亲走出了我的小屋,我鞋也没脱就蹦跳到床上,那一刻我感觉压在心头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感觉浑身轻松,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收拾被子、毛巾之类的。我准备好一切要带学校去的东西,心想这下好了,以后不用在家里住了。

我如愿以偿的住进了学生宿舍。我天天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徘徊着,学校生活并不是我想象的完美,没有了母亲在我身边的啰嗦和唠叨,我觉得生活好像少了点什么,渐渐的开始有种想家的念头。开始几天还好,一周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回到家,推开门进去,屋里静悄悄的。我朝着自己的小屋走去,刚要开门,看见门市的门还开着的,我停住了脚步,从屋里传出父亲的声音:“别哭了,想孩子明天就去看看呗。”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浸湿了我的眼眶……后来听邻居大娘说,没有我在身边的日子,母亲常常说自己很孤独,经常会想我想的掉眼泪,毕竟我十几年从来没离开母亲……

我为自己以前的叛逆,不理解母亲而感到深深懊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和母亲争吵过,即使母亲偶尔冲我嚷几句。

点评:这是一篇采取纵向结构创作的叙事散文。本文语言洋气,充满音乐感。围绕自己打算住校、母亲不许住校和准许住校到后悔住校来展开叙述,承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作者也因为自己对母亲的不理解而感到深深的内疚,情感真挚动人。

母亲

-----山东 姜庆丽

曾不止一次刻意地捧起相册端详着那个编着长长辫子的美丽姑娘,然后带着疑惑的目光望着厨房里忙碌着的瘦小母亲。岁月的无情早已把那个如水般的女孩变成了眼前这个粗糙的女人。泪不知不觉间爬上了我的眼眶,然后是无声的哭泣,母亲慌慌张张地跑来,她不明白是什么使她的宝贝女儿落泪,亦不明白女儿心中那抹心痛的云霞为谁而开。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用她无私的爱包容着所有的不幸,承担着所有本不该由她来承受的苦难。

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外公常常到很远的地方采榆钱养家,母亲每天跟在外公身后。那天,母亲像出笼的鸟儿在外公身旁欢快的蹦跳,外公熟练地爬上一棵很高的榆树,孩子般地向母亲招着手。母亲仰望着兴奋的外公,目光中满是依赖和钦佩。随着漫天飘洒下的嫩绿榆钱,母亲蹦跳着,捡拾这些救命“钱”,欢快的脚步在榆钱雨中穿梭,银铃般的笑声响彻整个山谷,高高梳起的马尾辫有节奏地上下拍打,红红的脸蛋满是幸福的笑,一幅美丽的榆钱雨图定格在那个阴霾的年月,鲜明、美丽。

或许是老天妒忌外公有如此纯真的女儿,或许是母亲甜甜的笑迷醉了雷公公,使他忘情地敲起了锣鼓,一声闷雷在天边响过,一声惨叫划破美丽的画卷,母亲傻傻地望着血泊中的外公,那个刚才还弯下腰让她顺利爬上他脖颈的外公。

忘记哭的母亲就这样呆呆地站着。也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被微弱的呻吟声惊醒,她一头扑向外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混着雨水融入整座大山。雨依旧下着,母亲的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外公断了的腿上。

从此,母亲用她娇弱的身躯背起了外公,村中从此多了一幅残美的画面。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外公走了,母亲身边的好多亲人走了。外婆也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离开了她。生活的无奈使母亲幼小的心灵从此承担起繁重的泪水。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应该是苦难生活的转折点,父亲本是个身无分文的外地人,但是母亲跟了父亲以后,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爱情的甜美轻轻抚淡了母亲曾经的痛。父亲是个勤快人,母亲在父亲的呵护下重新露出了笑脸。

2001年冬,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父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打算回山东老家,奶奶老了,父亲也想落叶归根。况且哥哥姐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如果此时不走以后可能真的走不成了。母亲呆呆地望着旺盛的炉火,燥热的火光映衬着母亲美丽的容颜,她不是不想和父亲在一起,而是舍不得离开这个留有她童年悲欢离合的土地。那时我也分明看到那晶莹的泪水浸湿了母亲长长地睫毛,浸湿了母亲洁白的衣襟。

母亲最终还是跟随父亲回到了山东。面对着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环境,坚强的母亲昏倒了,醒来后的母亲抱着我、哥哥、姐姐,嘴里不停地说:“妈带你们回家,妈带你们回家……”

母亲最终没有带我们回到东北那个温暖的家,从此也少了许多笑容,每次放学回家,我最常见到是母亲捧着泛黄的相册发呆。那里有外公、外婆,有母亲美丽的童年往事,也

有那些悲欢离合。每每此时,我都会想在母亲身后环住母亲的脖颈,然后把脸贴向母亲满是泪水的面容。这时的母亲会握住我的手,依偎着的母女静静地坐着。有时我也会祈求母亲给我讲外公外婆的故事,那些会勾起母亲回忆的往事,常常使母亲拥着我无声的哭泣。直到去年,母亲看到啼哭的小侄女时,那最美的笑容才再次爬上母亲的眼角。母亲的笑容常会伴着侄女的笑声在我耳边回荡。

今年,姐姐又为母亲带来了欢乐,那个哇哇啼哭的小生命在母亲怀里甜甜的笑,母亲也笑了,笑得那样天真。

时光荏苒,记忆的调色板上所有的色彩都被岁月冲淡,不再新鲜。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忘却也难以忘却的。母亲的笑就是定格在我心中的画面,我希望自己也能给母亲那样的微笑。

点评:

对于“朴实无华”,不少同学有误解,认为这只是一种语言风格或写作技巧。其实不然,“朴实无华”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作者在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后,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有了这种认识和态度,在表现生活时即使用最直白的语言,文章也能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本文语言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曾不止一次……”貌似客观的介绍,其实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是将普通事物赋予心中不普通的判断和描述,使这个事物具有了情感。这更能直接影响读者。

扣子

-----山东 李娇娇

在我还未上小学之前,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是和奶奶紧紧连在一起的。

奶奶住的是传统的老宅子,冬日里很冷,夏日里又显得闷热。窗外,不大的院子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繁茂的花草,都不怎么漂亮,却带着一股无法摧毁的旺盛的生命力。奶奶的房间靠近门的地方,有一个很高的橱柜,深褐色的,有些地方掉了漆,磨损得厉害,还有些地方被刻上了泛白的印记,或许是孩子无心的恶作剧。每当午后的阳光照下来的时候,那橱柜沉默地伫立在一小片阴影中,更显得斑驳和伤痕累累。

我并不清楚那橱柜对于奶奶有着怎样的意义,但它却是所有家具中唯一上了锁的。我不止一次看见奶奶小心地捏着一把已经生了锈的钥匙,缓缓地转动锁孔,打开橱柜,从里面取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几支毛笔,或是几串不知道从哪里传下来的古朴的珠链。

那橱柜里搁着的,都是奶奶最珍惜的东西。

也是一个夏天的清早,我嗅着植物的清香,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耳旁隐约传来些细碎的声音,我略微侧过身去,看见奶奶又在拾掇她的橱柜,朦胧的晨光映在她略带微笑的脸上,她眉宇间的拢起的皱纹似乎都浅了些。良久,她从橱柜里摸出一个浅褐色的玻璃瓶子,轻轻晃了晃,瓶中立刻传出了叮叮当当的清脆的碰撞声,很是悦耳。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攥住了。

我跳下床,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挤到了奶奶身边。“喜欢么?”奶奶揉了揉我皱皱的小脸,我忙不迭地点头。

奶奶笑了,她轻柔地牵起我的小手,叠在她粗糙温暖的大手下面,我们一起缓缓地转动瓶盖,瓶子发出一连串吱吱扭扭的声音。我偷偷抬眼看了看奶奶,她脸上的表情,又骄傲,又狡黠,还带着点隐约的神秘感,和她每次打开橱柜时一摸一样。

很快,瓶子应声开启。奶奶放下瓶盖,拉着我走到床边,找了一块光线比较充沛的地方坐下,将瓶子里的物事一股脑地倾倒在床上,那一瞬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生活着的单调而狭窄的世界里,忽然就开启了一座丰富而阔大的神秘宝库,任凭什么力量也再不能将我从它那里拽走。

从那个浅褐色玻璃瓶中流淌出来,全部都是扣子,那些扣子,少说也要有一,二百个,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都在晨光的抚弄下绽放出一种近似的斑斓璀璨的迷人光泽。

“这些扣子,都是我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有时也觉得没用,想扔掉,却又舍不得。”奶奶用手理了理垂到她眼前的一缕白发,随意地拾起一枚扣子,端详了一会,又放下了。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触了触它们,冰冰的,凉凉的,有些很圆润,有些带着棱角。我又凑近些嗅了嗅,就闻到一股混合了檀木,金属,纤维和灰尘的味道。

这大约就是记忆的味道了吧。

我趴在床上,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枚扣子,端详一会,放下,再拿起另一枚,再端详,再放下,忽然,一枚橘红色的大玻璃扣子吸引了我,我慌忙拾起它,把它捧在手心里,迎着光亮看了又看,它那么漂亮,就像从我手心开出的一朵小花,我专心致志地盯着它看,再没有心思去理会其他的扣子了。

“喜欢这个么?”奶奶拍拍我的头,我用力地“嗯”了一声。

奶奶从口袋里摸出她的老花镜戴上,转身从桌子上拿来针线,就把那颗扣子缝在了我最常穿的T恤领口的地方,从那以后,每当我做错事受到批评的时候,每当我生病需要打吊瓶的时候,每当我难过的时候,寂寞的时候,只要稍微低一低头,就可以看到这颗橘红色的扣子,它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

后来,奶奶搬家了,搬到了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我们甚至不在同一所城市里了。而我也上学了,不再有很多的时间去看她,我们渐渐地疏远了。长大的我不再喜欢娃娃,喜欢玻璃球,喜欢美梦成真的童话故事,我有了很多的朋友,我不再时不时地怀想童年,就连那件曾经被我奉为至宝的T恤,也被长大后的我丢弃到不知哪个挂满尘土的角落了。

又是一个夏日里的漫长的假期,我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千里迢迢地再次去到奶奶家,几年没见,奶奶显得苍老了,她的白头发更多了,背也有些佝偻了,但她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却还是那样的粗糙而温暖。

我在她的带领下走进她的房间,然后惊讶地发现那个深褐色的橱柜已经不见了。靠近门的地方换成了一个崭新的实木书柜,里面零零落落地摆着几本书,还有几张我寄给她的我的照片,她给它们都装上了框架。

奶奶说因为路途遥远,那个橱柜没能带过来,还有许多她喜爱的珍贵的东西,也都统统不知离散到哪里去了。

闲谈间,她蓦然起身,打开书柜,费力地猫下腰,从书柜的底层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摸出一个浅褐色的瓶子来,我一眼就认出那正是童年最最吸引我的那个瓶子。

奶奶很小心地旋开瓶盖,将那些扣子全部倒在床上,我惊讶地发现那里面有一颗橘红色的大玻璃扣子。

“前些时候上街,看见有卖扣子的,这个样子的就只剩下这一个了,想着你喜欢,就买回来了。”奶奶很平淡地拾起那枚扣子,放在我的手心。

阳光下,那颗扣子闪耀着那么灿烂的光泽,刺得我眼睛生疼。

我忽然就想起那件被我遗忘的T恤,想起牢牢钉在它领口的那颗扣子,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里,它都占据着我心口的位置,然而现在,它到哪里去了呢?

在奶奶转身的片刻,我捂着嘴巴,无声地,哭了。

点评:本文语言活泼,朴实,简洁、形象,有跳跃感。围绕着奶奶的纽扣这一个细节,采取点式结构,集中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通篇以白描式的方式娓娓道出,有控制,不刻意煽情,表现出了作者心理成熟和文字的驾御能力,有的地方像一首小诗,像一组组画面闪过,接受并不费力,而更令读者有空间体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下载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文艺影视基础知识-传媒考试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之文艺影视基础知识-传媒考试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戏剧影视文学报考资料

    戏剧影视文学报考资料 戏剧影视文学 编剧在大学开设的课程叫做“戏剧影视文学”。是负责写剧本的。比 如电影电视剧的故事构思,都是由编剧写成剧本,然后转交到导演那里进 行二......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书单

    戏剧史论: 《诗学》,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商务印书馆,1996 《美学》第三卷下册“戏剧体诗”部分,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81 《西欧戏剧理论》外国戏剧理论丛书,英阿·尼柯尔著,中国......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年论文大纲

    学 年 论 文 大 纲( 姓名: XX学号:07576031班级:07戏文 )题目: 《中国“十七年”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摘要: 从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十七年,这一时期的电影简称“十七......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习报告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实习报 告 实习报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经过了三年的大学生活,我终于迎来了实习的机会。自2014年9月起,我开......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题目(717个)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编导)考试大纲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大纲 1.考试内容及考试科目 (1)考试内容: 戏剧影视文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由于考试内容相同,因此合并编制大纲。戏剧影视文学......

    走进戏剧影视文学里的意蕴

    走进戏剧影视文学里的意蕴“不幸的是“真实”成了破碎的镜头,碎片映照出的现实是那样浮华和无奈,真实的生命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变得尴尬而拘谨,物质上的困窘似乎倾轧了我们所......

    2017编导高考文艺常识影视传媒动态最新整理[模版]

    1、“饕餮”是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中出现的怪兽。 2、《神奇动物在哪里》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英国盛日影业公司联合出品的奇幻冒险电影,由英国导演大卫·叶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