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与疾控共发展
立足岗位我与疾控共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局党委在这里开展七个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演讲活动,能让我们在一起,很好的交流思想和畅谈学习体会,我很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岗位,我与疾控共发展》。
时下,正是炎炎夏日,我县的卫生事业也和这自然风光一样,处处呈现出火一般的光芒。
今年的一年,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全县人民奋进的一年。百万人民高举的旌旗迎风飘扬,高标准建成全面小康,高质量跨入全国百强的宏伟蓝图,丰富着百万人民的希望,点燃了我们心中如火的激情。在这喜人又逼人的新形势下,作为一个疾控工作者,我常常止不住思想湖水的放纵,一次又一次地扪心自问:“我应该做些什么?”。
答案是明确的,立足岗位,我与疾控共发展。
因为山高,我学会了攀登;因为路远,我学会了奔跑;因为热爱,我选择了疾控;因为执着,我在追求卓越。几十年的疾控生活,我用我的情、我的爱,服务着泗阳人民,在进取中不虚度;在实干中不凋零,为着百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奉献着自己全部的青春热血。
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兄弟县区疾控中心,跟着时代的脚步,各项工作都跑到了我们的前头,我们怎么办?
四城同创,造福全县人民的伟大创举,在我县蓬蓬勃勃地开展;预防疾病,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这方方面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疾控人去完成,而我们人少,经费不足,任务繁重,我们怎么办?
几十年旧体制的影响,疾控中心的人员组成异常复杂,专业人员少,不能胜任防病工作;个人素质低,不能有效遵守劳动纪律,这一切的一切,严重地阻碍了疾控中心的发展,我们怎么办?
这一个又一个怎么办的组合,就象是七座高山,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疾控工作者,在这关健时刻,不能选择退缩,只有前进,只有打破框框,发扬壮士断腕的勇气,在起伏前进的博击中争当一名博击浪尖的弄潮儿。
目前,我们中心开展的七个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我们中心掀起了学习的高潮,人人讲学习,人人想学习,我们相信,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克服这七个难题,更好地服务泗阳人民。
疾控工作是艰苦而光荣的、疾控岗位是平凡而重要的,疾控工作者是立足岗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我们是一个群体,我们是一支极具凝聚力的团队。无论你从事什么专业,大家的工作都和疾控事业息息相关,都要立足自身岗位,承担起自己那份责任和义务。
心系百姓、服务于民,是疾控人的纲领;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是疾控人的理念;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是疾控人的准则;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是疾控人的精神;当好人民健康卫士,是疾控人永恒的目标。今天,我越来越明白疾控人的神圣职责。我无悔,我从事的事业,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光荣的疾控人。
泗阳县疾控中心林其胜
二O一一年八月九日
第二篇:疾控文档
来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撤销柳州地区设立地级来宾市后,撤销柳州地区卫生防疫站,将兴宾区卫生防疫站整体上划,于二00三年六月正式整合组建而成的集全市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公共卫生技术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全民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
中心奉行“科学严谨、准确公正”的质量方针,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订了综合改革方案,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实行中层干部全部竞争上岗,科室人员双向选择的逐级聘用制度。中心现有职工160人,专业技术人员135人,占职工总数的84.38%。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1人,初级职称49人,工人25人。中心设有办公室、人事科、质量控制管理科、信息管理科、财务科、总务科、健康教育科、法制与稽查科8个职能科室和流行病科、免疫管理科、监督一科、监督二科、监督三科、监督四科、检验科、皮肤病性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消杀灭技术服务部等10个业务科室。拥有气相色谱仪、酶标仪、听力计、一氧化碳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等精密大型仪器设备。2005年完成质量体系文件更新改版工作并通过自治区评审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奉行公正、准确、科学、规范的质量方针,树立廉洁、务实、高效的行业作风,勤政为民,服务社会。中心办事窗口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全中心职工挂牌上岗,方便群众监督。中心在开展卫生防疫、咨询、检验的同时做好传染病、慢性病监测和计划免疫工作,有效防止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的发生与流行。此外,中心还配备健康教育队伍,积极开展卫生宣教。
全中心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展现了CDC风貌,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7月6日我来到嘉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来到了办公室,由此展开我的暑期社会实践。
实习过程中,通过去各个部门送关于对疾病预防中心的问卷调查,我了解了疾控中心的各个科室名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例如传防科,免疫科,检验科,健康教育科,艾结科,卫生监测科,并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科室叫做地慢病科,慢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该科室的工作方向就是慢性非传染性基本。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本咨询电话答复要点指导手册,在手册里有各个部门的电话号码,倘若民众打电话来咨询,例如咨询被狗咬伤,何时打预防针等问题,可以告诉民众相关的科室号码,由该科室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是以登记疾控中心内的开销与处理文件,负责做好行政事务性工作,包括考勤、人事、财务、治安、保卫、消防、房管、工会、计生、卫生劳动、节假日值班安排、离退休人员慰问以及办公用用品的申报、领取、购置、报修等管理工作;负责做好处内外各种会议的会务工作;按照领导要求,做好会议记录,协助领导贯彻落实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负责做好文件、公文、函件的接收、登记、保密、传递、保管、督办和文书归档工作;
负责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作;负责做好印章管理工作;负责做好各种报告、文件的打印、复印工作;负责做好来访人员及对外联络的服务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以电脑工作为主。实习时,我整理了两份表格,一份是疾控中心内部维修登记,还有一份是外出培训登记。由此我知道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电脑知识与工作是直接挂钩的,实际的电脑操作关乎工作的效率和简便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会注意加强自己的电脑知识,尤其是excel表格。
◇ 我仔细阅读了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六月份的主要活动报告,了解了疾控中心的主要工作。例如医院消毒质量监测工作、举办预防接种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培训班、走访离休老干部、调研慢病防治工作、推进高血压防治示范区建设、检测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召开全市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会议,同时我也看到了嘉兴市与桐乡市的疾控中心之间的积极合作,市里和县区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阅读工作总结报告让我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知道疾控中心主要工作方向为传染病病毒的检测,免疫相关疾病监测与防控,疫苗收发工作,疫苗顺价销售工作,完成慢病、死亡、伤害监测质量报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开展培训工作和召开各类会议等。了解这些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相信以后学习专业知识时我会将知识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内容相对应,督促自己掌握知识,为将来就业工作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 在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友好亲切的气氛,这样的气氛让她们的工作更加默契,彼此之间的交流更能切中主题,工作的开展也更加顺利,这让我印象深刻。这也告诉我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必需的,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方便我与他人的交流,对自己工作的帮助也是巨大的。这也提醒我注意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的人际交往能力,达到自我提升。
◇ 虽然实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5天,但是在这5天里我学到了很多,我知道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方向与内容,工作人员工作的大致流程,大致了解了各个科室的作用,体会了一把朝九晚五工作的感觉,感受到工作人员之间的友好气氛。通过实习,我对未来自己的就业也有了更进一步明确的想法与目标,我会以这几天在疾控中心工作的前辈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要求自己,让自己接近他们,希望未来能与他们一样共同为市民的健康与卫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乐陵跨越发展 疾控怎么办
乐陵跨越发展 疾控怎么办---好好干
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新年新气象,随着市委、市政府新领导班子的形成,卫生事业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新的一年中,疾控中心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深化“三好一满意”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人民健康”的思想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任务目标,理清思路抓发展,强化职能抓落实,狠抓管理促规范,整顿作风树形象,圆满完成上级交待的各项工作任务,在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规范免疫预防工作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切实加强对免疫预防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并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尤其是对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切实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一)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创星级接种门诊。对照《山东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评审标准》,开展预防接种门诊的自查、评估和整改工作,积极做好创建星级规范化门诊工作。根据要求2012年10月底全市80%以上的门诊达到德州市三星级以上门诊标准,2处门诊达到五星级门诊要求。通过星级门诊的创建,使接种门诊硬件有改善,服务有改进,管理有提高。
(二)加强人员培训。首先是加强免疫预防队伍的建设,完成所有从事免疫规划人员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免疫规范化接种服务水平。一是加强门诊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杜绝和避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二是加强对乡镇(街道)免疫接种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确保接种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三)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管理。对照儿童出生数每月对乡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进行评价,确保2012年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率在95%以上。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超生儿童的登记管理、上报和接种。开展流动儿童接种管理和辖区内流动儿童分布监测,对流动儿童进行按月摸底调查和查漏补种;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流动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流动儿童监护人免疫预防知识知晓率及参与免疫预防接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加强疫苗的管理。加强疫苗定期检查,做到“日清月结”,及时清理过期、破损疫苗;按照实际需要配备冷链设施,落实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和上下午测温,确保冷链运转正常。乡镇防保站改革后,防保站成为公共卫生科,疫苗接种难度加大,鉴于这种情况,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接种工作。
(五)加强资料的管理。要及时完成计划免疫相关资料的整理上报,乡镇的资料已基本进入正规渠道,但还存在着细节问题,质量有待提高。利用例会分析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同时开展好半年和全年免疫规划检查,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
二、抓好卫生应急和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一)争创卫生应急示范市。一是加强卫生应急网络建设。二是加强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卫生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和队伍建设,做好各项应急预案。四是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五是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六是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七是加强卫生应急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各项措施,继续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一是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疫情报告、监测检验等工作,宣传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二是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三是定时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疫情,对各乡镇医院、幼儿园进行督导检查。四是实行手足口病疫情日报告制度,做到不迟报不漏报,并对手足口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指导基层做好手足口病非住院病例的隔离消毒工作。
(三)加强麻疹和脊灰的防控工作。加强麻疹和AFP的监测,每旬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病例的主动搜索,提高疫情的灵敏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督导,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脊灰和麻疹疫苗的接种率,适时开展强化免疫。
(四)加强慢病防治工作。以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为重点,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入开展。完善慢病监测系统,提高监测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加强多部门协作,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的干预实施和评价,以项目促水平,推动全市慢病防制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网络报告率和及时报告率要达到100%。要加强手足口病、霍乱、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的管理,按有关要求开展工作。
三、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一)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继续巩固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成果,按计划分阶段继续开展7大类25种公共场所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二)继续加大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监管力度。加强职业病工作的监管,开展“四个一”活动,切实提高用人单位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
(三)继续做好学生健康查体工作。全市中小学生查体工作,要保证在去年的基础上,更加合理有序的完成。此项工作准备于9月初开始,10月份结束,以后此项工作将制度化、常规化。
(四)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主要是做好基层医疗机构的消毒监测、医疗垃圾处置及医疗人员的准入工作。
乐陵疾控中心 史伟卫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第四篇:疾控发展的新问题
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中心党委认真落实卫生局党委的部署要求,围绕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坚持在学习培训中凝聚动力,在深入调研中查找问题,在广泛讨论中解放思想,在剖根溯源中优化思路,在边整边改中体现效果。通过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征求意见和建议,组织人员到江苏昆山、无锡考察学习等一系列活动,中心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级疾控中心的综合实力和业务能力逐年迅速提高,为服务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控的挑战,面对艰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任务以及《食品安全法》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疾控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仍还有许多制约疾控事业科学发展的因素存在,并逐步聚焦提炼出了影响和制约我市疾控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心先后召开党委扩大会和专题讨论会,认真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积极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现做如下分析检查报告: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之后,在党和政府切实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断解放思想,奋力拼搏,抢抓机遇,破解难题,使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基础条件落后的状况得到大幅改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为保障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机制日臻完善。2001年以来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目前除长兴县疾控和监督机构合署办公外,市和其它县区都已建立了独立的运转良好的疾控机构,承担基层疾控工作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标志着覆盖全市、职能明确、专业突出、上下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已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通过制订工作规范,加强培训指导、检查考核、应急演练等一系列措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检验检测和应急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疾控工作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心实验室装备不断完善,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对照《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截至2008年底,中心实验室设备配置国家A类标准达到94.74%,B类标准达到70%。A类和B类检验能力分别达到 86.6%和60.6%。2008年完成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并被市科技局确定为“湖州市公共卫生应急检测重点实验室”。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全市各级疾控中心不断从思想、组织、机制等方面完善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调整充实应急队伍,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多次组织市、县(区)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模拟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率达到100%。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科研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中心历来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订了“人才建设实施意见”,分步实施人才培养规划,专业技术力量不断增加,中心现有硕士4人,本科36人。专业技术人员68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24人;同时中心不断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分别制订了科研和论文奖励办法,积极鼓励职工开展科研工作,2002年以来,中心职工共发表医学论文174篇,获得省卫生厅、市科技局、市卫生局等科研立项 21个,完成科研项目12个,其中有一个项目获市政府二等奖,二个项目获省卫生厅三等奖;在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基础上,中心分别通过了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放射卫生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等多项资格认证,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四)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明显。2008年底前,全市全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因、慢性病计算机网络直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传染病疫情平稳,免疫规划工作保持省内先进水平,在全省率先完成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疫苗种类由2002年的“4苗防7病”扩大到现在的“9苗防11病”。结核病防治工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先进,艾滋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成果继续得到巩固。慢性病防制工作稳步推进,成效初显,健康教育网络和宣传阵地不断健全和完善、受益人群不断扩大,2008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达74.11%和72.21%。
(五)职业道德文化特色形成,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在与各种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复斗争的实践中,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了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主动服务、增强效率、注重实践、贴近现场为特色的职业道德文化,靠意志和信念、用智慧和力量铸就了“抗非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推动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三个文明建设。市疾控中心200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中心班子2006年和2008年分别被市卫生局评为“六好班子”和“创业创新好班子”,2002年以来市中心共获得市级以上先进集体70个,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十六大以来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通过分析检查,我们更深刻、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从分析调研阶段的调研结果以及对基层和中心干部职工意见建议的聚焦提炼情况来看,目前我市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和中心发展的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疾病防控队伍力量薄弱,工作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市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但目前市和县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总数为256人,其中业务人员209人,平均每万服务人口有疾控业务人员仅为0.81人,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在工作机制方面,现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业务指导垂直管理,而行政领导为层级管理。市疾控中心对县区疾控中心,县区级疾控中心对卫生服务中心无人权、财权,只布置工作,不负责经费和工资,造成管理效能低下,基层对上级安排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没有经费和设备支持的工作落实不力,制约着整体工作能力的提升和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疾控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学历层次不高,缺少专家型人才等状况。目前,全市县以上疾控中心共有在职人员256人。学历结构:大学以上占39.1%、大专占33.2%、中专占26.2%、无专业学历占1.5%;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8.2%、中级占38.2%、初级占28.5%、无职称占25.1%。特别是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任务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应对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对能否处理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至关重要。但是,现有专业技术队伍中学历水平偏低、初级职称及无职称比例过大以及非卫生相关专业背景人员比例过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疾病防控经费投入不足。虽然2002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财政补助总额逐年增加,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疾控机构的人员经费、办公费、事业费和发展费均应由同级财政负担,但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额财政预算政策均没有落实,与实际工作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各级疾控机构仍须靠创收来维持生存,负担沉重,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应急能力等方面难以发展,并且分散了工作精力,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病的中心工作,也弱化了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能作用。
(四)疾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2008年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03.92/10万,较2002年上升23.85%。止2008年底,全市已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26例,2002年以来,全市每年新发现的结核病病人累计为14363例;2005年以来麻疹发病出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年发生了霍乱爆发疫情,近年来疟疾、手足口病防控形势也不容乐观;“非典”、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等新发传染病时刻威胁我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市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2.07%,2008年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754.44/10万和318.57/10万,慢性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就中心自身而言,除了队伍素质不高、硬件条件仍有欠缺等问题和不足之外,一是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在加强工作成本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现行规章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执行不够彻底,同时,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和较为完备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二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学科建设发展速度慢,除检验科被市科技局确定为“湖州市公共卫生应急检测重点实验室”外,一线业务科室还没有明确重点发展学科。没有形成有利于科研发展的有效机制,科研与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没有真正形成,科研意识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导致疾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水平偏低。
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固然在客观原因上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等客观因素以及历史原因影响所致,但是各级疾控班子领导和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识、观念、能力等主观性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就中心领导班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运用科学发展观检查对照衡量和谋划工作不够,在推动中心建设与发展中过度考虑稳定的因素,放缓了发展的速度,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强,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规律研究和把握不够,驾驭全局、统揽全局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不足,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问题不够,破解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决心和能力不强,统筹协调工作布局、工作力量分配、整合工作资源方面还存在差距。
三是推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重视疾病防治任务而忽略科研工作,在抓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四是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研指导不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推动整体工作发展上缺乏实招。某些程度上还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当全局工作影响到单位利益时,往往会患得患失。
五是抓干部职工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力度不大。虽然中心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良好,但仍存在个别同志工作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同志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这些客观性原因和主观性原因,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影响着综合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的提高,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因此,我们要坚持从解放思想问题入手,在解决工作问题上用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加以解决。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举措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针对聚焦提炼的突出问题,经过中心党委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2009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疾控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疾控工作全局,以科学管理和业务建设为基础,以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为重点,以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全力实现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因此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推进疾控事业科学发展,提高群众健康服务水平”为主题,紧密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这个载体,抓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大疾控”工作机制。通过成立“健康促进协会”的形式,充分调动和提高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向学校派出“校外卫生辅导员”的形式提高学校疾控工作能力;通过实行“临床医生疾控专业定期培训考核”制度提高临床医生疾控工作意识、责任和能力,实现疾病防控关口前移。二是加强城乡网底建设。通过“疾病控制责任指导团队”的形式,制定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由“指导团队”分片包干指导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工作;争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将医疗机构的预防保健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纳入到同级疾控机构的管理范畴,并出台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对县区疾控中心的指导管理。在进一步完善对县区疾控中心业务管理和考核的基础上,通过市中心领导联系县区疾控中心制度,建立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沟通机制及疾控业务骨干下派上挂等措施,逐步从松散式管理走向紧密型管理,建立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模式,实现疾控工作全市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力量,提高效率。
(二)加强“科教兴防”工作
一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通过综合评估,确定2-3个重点学科,在人财物各方面进行重点扶植,争取化3-5年时间建成省内地市级一流学科。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制订中心“学科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实施办法”,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选拔3-5名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科研和管理能力,在市内有绝对权威、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三是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全体在职业务技术人员培训率达到90%以上;2010年底前,管理干部经过系统培训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市级达到30~40%、县级达到40~50%,城乡社区防保人员经过系统培训的比例达到90%以上。
(三)强化疾病防控能力
一是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因、慢性病计算机网络直报系统、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学校晨检信息化系统,加快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步建立起综合性监测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等信息平台,切实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掌握疾病防控和应急处置主动权。二是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策略,落实综合措施,严防霍乱、结核病、艾滋病、疟疾、乙脑、流脑等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其中,免疫规划工作要继续巩固无脊灰成果,以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和流动儿童管理为抓手,加速消除麻疹和加强乙肝防治为重点,有效保持高接种率水平;艾滋病防治工作要切实落实多部门合作任务,加大监测力度,健全咨询检测网络,加强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综合防控能力。结核病防治工作要以实现卫生部“五率”要求为目标,抓好转诊、追踪和管理三个关键环节,有效发现和治愈肺结核患者,继续保持防治水平国内领先。要高度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民群众健康及经济社会负担的危害,以社区为基础,创新方法努力降低我市居民慢性病发病水平;三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进一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日常学习、培训、演练制度,建立长效物资储备机制,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各种突发事件得到迅速妥善处置。四是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职业病监测报告能力,扎实做好职业危害防护和放射防护,积极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加强能力建设,逐步开展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检测评价工作;进一步健全食品污染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相关动态,提高食物中毒应急处置能力。五是提高健康促进能力。围绕重大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以社区为基础,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社区专栏、宣传资料、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老年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到2010年,居民基本卫生知晓率和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农村分别达80%和70%,城市分别达到80%和60%。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农村分别达到80%和60%,城市分别达到90%和70%。
(四)健全综合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绩效管理。进一步健全综合目标管理、评估、考核体系,把绩效考核纳入目标管理,在中心内部和县区疾控机构中全面实行新的绩效考核测量标准;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任制度,建立业绩考核评估制度,完善奖金分配办法,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通过中心内网,搭建畅通的信息平台,增强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的透明度,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扩大职工群众的监督权、管理权和知情权。四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阶段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创新方法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加强中心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福利,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和谐向上的职工队伍。
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中心领导班子既是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决策者,也是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把科学发展的理论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结合实际,抓住重点,把中心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一)坚持深入学习,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工作需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切实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新形势下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各种因素和主要问题,努力在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健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疾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明显进展,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广覆盖、全方位、均等化,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滨湖型生态大城市贡献力量。
(二)坚持解放思想,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查摆存在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科学判断疾控工作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子,使改革创新成为常态思维,使科学发展观成为自觉行动。
(三)坚持求真务实,提高执行落实的能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解决突出问题、狠抓工作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关键,把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的主基调,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抓深入、抓具体、抓落实,做到发展目标切实、工作措施扎实、工作作风务实。每年确定几项内部建设重点,并抓深、抓实、抓细,使中心每年有亮点、有特色、有进步。
(四)坚持团结协作,提高和谐共事的能力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坚持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认真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保证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廉洁的团结、健康的团结和正气的团结,巩固“六好班子”和“创业创新好班子”创建成果。
(五)坚持廉洁自律、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使自己的情操、风格、精神境界和言论行动更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强化自律意识,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表率,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为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范化建设,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努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逐步均等化,实现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科学发展,增进人民健康,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十二五”规划》和《江西省“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江西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全省204个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共投资6.70亿元,建设规模49.74万平方米。有68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能力达到了建设标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工作用房符合国家基本要求;其中实验室用房面积均能满足国家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符合国家基本要求。2006年10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面积由原来的3000平方米增加到9000多平方米。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投入4224万元,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900万元,全面加强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全省11个设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开展的检验项目能力平均为190项,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84.9%。全省流感监测网络扩大至12家网络实验室和15家哨点医院。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以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的评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跨入国家先进行列。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实验室已经建立;建立了全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健康相关产品的检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与技术骨干培训,提高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科学管理能力、现场处置能力、检测检验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共培训3000余名专业人员,完成40000余人次的培训。实现了全员培训合格率90%的工作目标,并启动了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评估工作。
(三)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项目扎实开展。
2009年,我省启动了6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和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推进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改水改厕和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等新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加深入基层,公众受益面更加广泛。2010年,我省提出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445余万名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完成国家下达的三年工作任务,加快了乙肝控制力度。
(四)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围绕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感染者发现率、管理率、病人治疗率和干预措施覆盖率,积极落实艾滋病防治措施。个案完成流调率为95%,随访干预率为91%,均高于国家要求。艾滋病病人治疗年保持率达73.3%。
加强了结核病防治工作能力建设,在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建立和健全了结核病防治机构。积极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病患者,包括涂阳及初治涂阴病人。超额完成卫生部下达的任务,狠抓了DOTS覆盖率、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治愈率。达到国家要求。全省保持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结核病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 %,涂阳病人治愈率90.7%。
(五)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成果显著。
自2008年开始,省政府将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建立了省财政为主的国家免疫规划经费保障机制,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疫苗从6苗预防7种病到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免疫规划专项经费由2006年600万元增加到6500万元,地方财政从无增加到2976万元;每年常规疫苗和新增疫苗报告平均接种率为99.61%,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覆盖面100%;完成了近1000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麻疹发病率由2005年的1/10万降到0.3/10万 ;2006-2008年全省有99个县实现了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0%的目标,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百日咳和乙脑的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学抽样调查我省1-4岁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2%,乙肝防控效果明显。
(六)全面提高疾病监测预测预警及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监测网络。在全省建立了200个重点传染病监测哨点,加强对流感、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手足口病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2009年全省甲乙类法定报告发病率为239.1619/10万,在保持100%的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覆盖率的基础上,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及时性、准确性得到提高。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取得新进展。疫情分析和法定传染病疫情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2009年,我省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指数为0.027,进入全国先进先列。
2009年5月,我国出现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部门积极应对,提早部署防控工作,做好人员、技术、物质准备。当我省2009年6月11日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后,使我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能够有序应对,科学规范,有效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取得了2009年~2010年流感大流行应对的全面胜利。
由于手足口在我国部分省份死亡人数的上升,2008年5月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管理,我省加大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疫情以及聚集性疫情;加强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提高基层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减少患儿死亡。
(七)慢病防治与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省建立健全慢性病防制工作队伍,全面启动了江西省全民健康一二一生活方式行动,建立11个慢病综合防治防治示范社区,开展健康示范社区、健康示范家庭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慢性病项目工作。宫颈癌防治项目、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中央补助地方慢病综合防治项目、乳腺癌筛查项目进展顺利并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在国家疾病监测点上,对我省15-69岁的自然人群开展了慢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完成了中国烟草控制流行病学监测及干预能力建设项目和迈向无烟中国控烟项目、江西省儿童伤害调查及干预项目。
全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健康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省级财政重点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随着各种疾病防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快速发展逐年增加;全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健康教育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各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继恢复并成立了健康教育专业部门,引进高学历健康教育管理人材,建立并健全了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为主,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我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健康教育信息网络平台。
(八)科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十一期间,我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能力有了全面提高,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四项,课题立项数量较十五期间增加了三倍以上,其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报的《江西省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首次获得卫生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为我省卫生系统六十多年来申报成功的级别最高、金额最大的科技项目。同时,我省大力推行学科建设,有四个学科批准为全省医学领先学科,分别是艾滋病防治、急性传染病控制、疾病检测(病毒诊断)和病媒生物学,其中艾滋病防治学科建设于2010年9月通过评审验收。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得到新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已是我国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促进健康公平的重要举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将为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为加快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投入专项疾病预防控制经费达到了近8000万元。
(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仍未得到根本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任务艰巨,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危害严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境外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增加;传统传染病的流行因素依然持续存在,人口流动、动物及其产品贸易、人群行为方式、微生物耐药性等因素使我国传染病防控形势更加复杂;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要求,生物安全管理非常薄弱,检验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健康危害因素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监测任务十分繁重。生活饮用水源水质受到生物和化学双重污染,垃圾、粪便、生活污水引起的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以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食品、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人口流动和老龄化、生活节奏加快,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等致使公众健康风险增加,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愈加繁重。
三是制约疾病预防控制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十分突出。疾病预防控制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人群之间的资源分配与利用差距加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岗位设置和管理的规范、人员准入和专业队伍建设等问题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多数机构仍依赖“服务收费”维持运行。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医改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重预防”,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逐步均等化,促进公众健康与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始终把维护公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政府主导,协调发展。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统筹协调发展。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积极探索符合国情、适应实际的管理模式,加强行业管理,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工作实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确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与策略。
四、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强化行业管理,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加强能力建设,推行绩效考核,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履行职责能力,尤其是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防控的能力。基本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公平性显著提高。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60/10万以下。
(二)主要指标
提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能力,以实验室能力、人才队伍和管理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省、市、县三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基本配置要求的90%以上。市、县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多个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项目85%以上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全省总数达到每万服务人口2人,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进一步提高。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全员培训合格率达到100%。
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巩固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00%、乡镇医疗卫生机构100%以上的成果,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组建省级数据交换平台,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以乡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率达到100%;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进一步下降,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1%。
艾滋病病死率下降到3/100人年,对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率达到90%以上,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性病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下,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0/10万活产数以下。丙肝逐步开展监测工作。
继续保持以县为单位DOTS策略覆盖率达到100%;新涂阳患者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维持在70%和85%以上;耐多药可疑者筛查率达到70%。
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继续维持较低的发病水平。
加强健康教育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全省各级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能力。举办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高层理论研讨会、专业技能中、高级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来我省讲学,传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的监测和评价,建立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科学、规范的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完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开展业务工作所需设施配套,整体提高我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专业机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50%以上;12岁恒牙龋患率降到25%;中老年牙周健康率达到20%。开展在校儿童青少年接受营养干预措施项目,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得到一定的控制。
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市级覆盖率100%,县级覆盖率达到60%以上。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覆盖率80%以上。广泛开展学校重点传染病、常见病防治督导。
五、“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实施卫生服务能力三年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力、人才队伍和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完善健康监测体系。搭建覆盖省、市和重点县的病原微生物、食品污染物和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平台,实现共享资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B类仪器设备配置率、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分别达到90%以上、C类仪器设备配置率提高。
重点加强流感检测、结核病检测、病毒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到2013年,市级疾控中心可以开展CD4检测,病毒载量检测。
重点建设4-5个市级区域中心实验室。到2012年底,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能100%开展病毒分离工作;到2014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成为省级流感参比中心、细菌传染病China Pulsnet网络实验室、沙门氏菌溯源国家实验室和省级重点毒理实验室。提高急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应急检测能力
完善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实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死因监测、地方病、慢性病综合监测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系统等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实验室检测信息库。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良好率达到95%以上,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覆盖100%的预防接种单位。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水平。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传播重点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卫生防病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二)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有效降低传染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
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两降一升”是什么?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整合开展江西省艾滋病、性病、丙肝预防控制工作,丙肝监测目标达100%。全省99个县二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30%建立艾滋病检测点,哨点覆盖100%县(区);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开展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完善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综合管理措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维持在15%左右。建立分级质量控制机制,实验室质量控制覆盖100%的筛查实验室。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暗娼、吸毒人群,12%以上的男男性行为人群。保持各类高危人群基本知识知晓率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90%以上水平,羁押收容监禁场所人员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全省共建立15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全省共建立12个第二轮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性病规范化诊断,一期和二期梅毒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内,先天梅毒年报发病率控制在30/10万活产数以下。
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进一步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规范患者治疗管理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结核病防治服务的可及性,扩展耐多药结核病筛查和治疗管理工作,加快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步伐。全省以县(区)为单位实施高质量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策略)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全省免费治疗管理肺结核病人累计达15万人;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0%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85%及以上;非结防机构报告的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达到90%以上;对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率达到90%以上;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规则治疗率达到80%;全省以地市为单位开展耐多药结核病诊治工作;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
巩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全省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加大对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继续维持全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做好AFP监测,各项工作指标达到WHO的要求,提高对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发现与反应处置能力。维持高水平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8月龄儿童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95%,在入托、入学儿童中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到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监测,规范应急免疫,妥善处置暴发疫情。白喉发病率控制在0.001/10万以下;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控制在2/10万以下。
扩大传染病监测点,完善专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以病人为基础的实验室病原监测系统,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率与暴发疫情的应对能力,力争重点传染病监测以县为单位达到100%。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疫情报告,规范处置和救治措施。建立健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规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加强手足口病综合防控,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以及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妥善处置暴发疫情。
(三)加强慢性病防治、口腔卫生等工作,完善服务网络。
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社区实施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生活方式指导及患者自我管理,提高居民慢性病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慢性病患者规范治疗和管理,同时推广慢性病综合防治与干预示范区经验;开展慢性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估;加强全省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质量;完善居民死亡登记、出生及人口监测工作,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报告率达到95%以上;扩大肿瘤随访登记监测点,报告单位覆盖辖区全部二级医院,漏报率<5%,仅有死亡医学证明比例<12%,死亡/发病比在0.6-0.8之间;开展伤害监测及干预工作;推行重点癌症的早诊早治筛查工作,筛查任务完成率达到100%,病变检出率符合当地癌症分布特点,早诊率不低于75%,治疗率不低于90%。
完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以龋病和牙周病为防治重点,提供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习惯,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改善试点研究,建立有效的营养改善模式并在全省范围推广,预防营养缺乏和超重肥胖等营养问题。
(四)加强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干预,建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理顺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干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开展实时、系统的病媒生物、食品、环境、职业、放射、学生常见病以及消毒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病媒生物及病媒生物抗药性体系。加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加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了解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发展趋势,尤其是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危害因素的监测与防控。提高风险预测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江西省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完善江西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开展中小学生缺课以及学生伤害、休退学及死亡情况动态监测,做好学校常见病、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督导工作。
(五)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加强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巩固、发展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国家、省(区、市)、地(市)、县健康教育信息网络,加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宣传,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六)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继续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采取全员培训、短期培训和进修培训等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培养,重点培养具备现场流行病调查能力和卫生检验能力的技术骨干。选拨和培育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的领军人才。加强复合型人才及管理干部的培训,建设一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建立逐级进修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技术指导。促进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资源结构调整,落实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基本职责的指导,建立完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机制。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防病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率达到100%,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通过远程医学教育网,使在岗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全员培训率力争达到100%。实施江西省现场流行病培训项目。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培训基地,通过选拨,采用一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制度,3年内累计完成22名学员培训,为每个设区市培训1-2名现场流行病的技术骨干。建立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人员进修培训制度。通过省、市两级接收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人员进修,开展操作带教,推广检验技术。开展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培训,培训管理知识和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搭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专业和管理应用研究平台。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省级领先学科,并争取在国家级预防医学领域涌现1-2个突出专业。加强科技支撑疾病预防控制适宜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政策策略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疾病综合防控策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健康保障为宗旨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范畴,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规划落实。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协调机制,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紧扣医改提出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行业管理,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要求,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的原则,建立完善不断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人享有健康目标需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二)加大疾病预防控制投入,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各地要逐步提高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疾病预防控制财政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地经济增长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和疾病防控经费要纳入预算管理,并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建立大型专项经费的绩效考评机制,充分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资金效益最大化。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仪器设备基本需求装备。要加大农村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需的基本条件。要逐步提高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水平,充分使用好农村人均公共卫生经费,落实乡镇卫生院和村医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经费保障,建立农村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保障制度。
(三)加强绩效考核,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的推进实施,设计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方案规范和相关的政策,将绩效考核注重责任、规范、绩效的理念融合、渗透到日常工作,同国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疾病防控项目有机结合,将绩效考核的指标覆盖到相应的工作和加强行业监管一并考虑、要求、督促、监管、评估,并争取政府支持将区域指标纳入政府综合考核的范畴。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加强机构管理,全面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岗位绩效管理,健全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医改,规范运行机制,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工作量为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将绩效考核指标作为完善内部管理,加强目标管理的基础指标,细化、分解到部门、科室、岗位,保证指标相关的数量、质量、过程指标最终能同个人岗位职责、工作数量、质量、服务绩效以及能力水平紧密衔接,作为考核指标适时评估,保证基本职责规定的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和绩效考核的常态管理。
(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各地要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9〕131号),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优工程,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实施全员岗位培训和现场流行病学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技术水平。要注重复合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人员数量和素质。力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历构成应当符合以下标准: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规定,严格人员准入。市级中心本科学历人员占50%以上;县级中心本科学历人员占35%以上。管理、专业技术、工勤岗位所占比例符合国家要求。
各地要贯彻《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意见》精神,全面加强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力争完成省政府提出的“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岗位应占总岗位的20-40%任务”,保证基层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需要。
各地要加大科研投入,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搭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专业和管理应用研究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政策策略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疾病综合防控策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
(五)深入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氛围。
要围绕公共卫生成就、疾病预防控制重要性等内容,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动员,弘扬奉献精神,树立疾病预防控制形象,实施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各类表彰奖励制度,使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爱护广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尊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的良好风气,积极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七、重大项目(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省级疾病控制中心流感参比中心、细菌传染病China Pulsnet网络实验室、沙门氏菌溯源国家实验室和省级重点毒理实验室。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达标,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检验检测网络系统。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设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进修工作,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干部培训。
(二)信息化建设工程
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省级平台,收集、分析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疫苗及注射器接收与下发信息,为评价免疫服务水平与质量提供依据。建设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网络报告系统。
(三)行动计划
针对重大疾病防控的行动计划。包括艾滋病防治项目、结核病防治项目、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综合干预控制项目。
针对重点人群健康的行动计划。包括改善贫困地区人群健康行动计划、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计划。
针对健康危害因素的行动计划。包括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江西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监测计划
第五篇:疾控工作计划
疾控工作计划
过去的一年,我院防疫工作在县疾控中心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领下,跨上了崭新的台阶。为保障我辖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现将2011年工作计划布属如下:
一、整理资料,疏清条理,逐步完成乙肝查漏补种工作。
根据《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方案》我镇8月龄至14周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第二针定为每月25日、26日,第三针每月21、22日;争取三针接种均率达100%。
二、人员工作布属安排:
1、日常接种工作和动物咬伤处理,由防疫24小时值班;定点接种日和群体性及应急性接种,由防疫员接种(门诊定点接种日为每月10日11日12日13日)。
2、疫苗由防疫专人管理,遵照《疫苗流通管和疫苗接种管理条例》严格执行。
三、使用后的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处置方法销毁。
三、加强传染病、死亡监测与管理。
1、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明确传染病的上报流程与时限。
2、切实做好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例会,完善基层卫生通讯网及村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空缺,为更有效的配合医院疾控监测与管理工作。
3、根据卫生院对村极公共卫生考核实施办法为契机,实施每月督导村级卫生室工作,发动村医积极性,把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零。
4、结核病专项管理:根据我辖区实际情况制定结核病管理方案和防治计划,辖区内结核病,每月定时督导访视至少一次,发现新发结核病,进行及时登记上报、追踪、督导、访视,做到新旧病人管理达率100%。
5、对重点凝似病例及时填写好报告卡,先进行电话报告,再进行网络报告。
6、摸底全镇每月出生数和死亡人数分别登记和填写好死亡报告卡,并在7天内上报,把死亡漏报率控制在1%以下。
7、切实加强对传染病防控与滥测力度。
8、医院专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隔离区,安排岗位医师和护士值班。
四、切实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成立应急小组。
五、切实做好霍乱、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及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制定霍乱、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及地方病专项防控方案,建立传染病登记、肠道门诊、腹泻、实验实检测及结核病登记(X线监测登记),及时收集、核实,均按时进行网络直报。
六、计划免疫与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使用信息化管理确保儿童接种及时准确,避免了误种、漏种等,进一步完善了儿童接种档案。
七、健教工作与学校卫生。
大力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健全健教队伍。利用好相应的节日下乡面对面宣传;特别是要对学校,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地进行卫生指导、检察与监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做到建立农村水源、副食品店和工厂等信息资料登记。
八、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老年人健康档案,并及时随访,更新。
九、全力配合上级部门食品卫生监督与监测工作,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