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中心 创新举措 引领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新功
围绕中心 创新举措 引领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新功近几年,团风县各级妇联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妇联的正确指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充分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大力开展“五项行动”,将新农村建设这场大戏唱出特色,唱出了风采。近两年,团风县妇联先后获全国维权先进县、湖北省“双学双比”先进集体、湖北省留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黄冈市先进妇联组织、黄冈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作法是:
一、开展巾帼创业就业行动,促进妇女增收致富
为促进妇女创业,县妇联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发展养殖专业村10个,妇女创业大户100户,发展创业能人1000名,带动1万户发展蛋鸡生产。一是典型带动,推进妇女创业。培养并宣传一批妇女就业创业典型,如全国“双学双比”标兵李莲花、徐振霞,全市优秀女企业家殷冬梅、张佑先,创业女能人漆金华、凡婷,鼓励妇女争创一流业绩。二是上下联动,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妇女群众参加劳务招聘会。今年正月十一,全市春风行动现场劳务招聘会在团风举行,县妇联配合市妇联组织农村女劳动力5000人参加招聘现场会,当天为700多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去年3月5日我县成功召开了妇女创业就业促进会,300多名渴求创业的妇女欢集一堂,聆听湖北金牌讲师刘春玲传授创业理念和方法,交流创业经验,这次创业促进会取得很好的效果,90%的参会人员在当年都有创业行动,落实了致富项目。三是培训推动,实现增收致富。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帮助8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致富技能。四是结合地域特色,打响红色旅游牌。利用团风红色土地、名人故里资源优势,依托“百名湖北旅游名村”林家大湾、天然氧吧大崎山森林公园等景点,引导农村妇女大力开展自主创业,发展农家乐,开发马曹庙狗肉、方高坪马蹄等特色美食,力争一镇一产业,一村一特色,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
二、开展净化家园文明行动,实现村容整洁
2008年开始,围绕整治脏乱差,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净化家园文明行动。在团风镇铁铺村和上巴河镇新店村开展“讲文明、讲学习、讲卫生、好习惯伴我行”活动试点工作,当年,铁铺村被省妇联评为巾帼示范村。该村的工作经县委检查验收合格,得到了县委的充分肯定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县委以纪要的形式全面推广。到目前为止,全县287个村,村村成立了女子保洁队,每个乡镇有一个保洁队示范村。女子保洁队通过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整改等活动,改变了村湾垃圾成堆、脏水乱泼、污水横流、村舍乱建、柴草乱放现象,实现了卫生净化、环境优化、庭院美化。妇联还联合宣传部、县环保局等单位,在团风镇铁铺村开展“节能减排,美化家园”活动,号召全县妇女、少先队员做节能环保的倡导者、实践者、志愿者。2009年,与县纪委联合开展了廉政文化进乡村、进家庭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好夫妻、好公民“五好”评选,今年“三八”期间,县妇联与县文明办联合表彰40名“好婆媳、好妯娌、好夫妻、好邻居”。
三、开展妇代会整建行动,推进村级管理民主
坚持党建带妇建,加强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学习型、创新型妇联组织。2008年村级换届,县妇联积极强化源头参与,争取政策支持,对村妇委会主任实行设岗定位,确保全额当选。2009年,结合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双强工程及五个基本建设,配齐配强村级妇代会主任,完善村级妇女组织、阵地建设,建立妇女活动室、妇联工作室,做到有牌子、有制度、有记录、有活动。利用农家书屋组织妇女看书读报,利用远程教育对妇女进行培训。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让巾帼文明示范岗帮扶农村创建巾帼示范村。通过开展以上活动,有效发挥了妇联职能作用,发挥了广大妇女在创新、创业、创和谐中的主体作用,使妇女在社会和家庭里有作为、有形象、有地位、有奔头。配合组织部门实施“一村一名大
学生计划”,推荐妇代会主任上大学。召开大学生村官见面会,组织女村官开展活动,鼓励女大学生自己创业,带领广大妇女创业。每年组织1次村妇代会主任集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她们的素质。主动参与重点村难点村治理工作,鼓励妇女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实现村级管理民主。
四、开展三关爱行动,为困难妇女办实事办好事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实现了大量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她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又是最需要关心、关注、关爱的弱势群体。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三关爱”行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是争取领导支持。2007年,在县“四大家”主要领导的主动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创建了第一个留守儿童爱心站,黄冈市委常委、原任县委书记孙璜清带头向爱心站捐款,县委书记、原任县长洪再林带头为留守儿童倪亚东当爱心妈妈,多次带小亚东到市中心医院,省医院治病,为小亚东过生日,小亚东感动地说这是我十四个生日中最快乐的一天。县委“四大家”领导每人都结对帮扶了1—2名留守儿童。全县共建留守儿童爱心站15个,征招爱心妈妈396名、爱心人士2000多人,结对帮扶留守儿童近3000人,募集帮扶资金5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资捐物200万元。2008年争取省级项目资金30万元,在杜皮中心创建了全县第一个留守儿童综合服务中心,并推广服务中心的经验和作法,将爱心站延伸到村组和学校。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数据库,开辟专栏,开设心理辅导课,开通家长热线、学生箱,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健康),“四掌握”(掌握留守学生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为留守儿童提供热心周到的服务。加强调研工作,题为《立足实际,奋力推进巾帼文明》荣获全国妇女报征文二等奖。
二是争取政策支持。2009年,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将关爱留守儿童、单亲特困母亲、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及弱势群体纳入县委集中督办的13件实事之一;将困难留守儿童和单亲特困母亲残疾妇女儿童纳入低保和全县扶贫帮困对象;将单亲特困母亲安居工程纳入今后5年扶贫搬迁计划;制定“户养100只鸡以上,每只补贴2元钱”的优惠政策,支持妇女发展蛋鸡生产。几年来,我县共争取援建资金25万元,援建单亲特困母亲安居工程61户;帮助18户单亲特困母亲解决子女上学贷款10万元。
三是争取社会支持。全县10个乡镇都创建了留守儿童爱心站,每所学校都建了1个爱心驿站。全县87个县直部门都为留守儿童爱心站捐款捐物,企业老板也踊跃为爱心站捐款捐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愿担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爱心爷爷、爱心奶奶、爱心哥哥、爱心姐姐,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把留守儿童当成亲人一样付出爱心。更可贵的是,我县的选调生、选聘生他们也将帮扶留守儿童作为回报社会的感恩行动。现在,我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付出的大爱行动。
五、开展维权行动,促进两性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维权网络,成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构建社会化维权格局,做好维权工作。加强农村维权阵地建设,全县每个乡镇都建有妇女儿童维权站,做到八有:有机构、有办公地点、有组织、有专职人员、有工作方案、有活动经费、有工作档案、有工作制度;每个村都有专人负责维权工作。几年来,共接待农村妇女来电来信访咨询200多人次,为30多名农村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为108人解决了婚姻家庭纠纷。结合“五五”普法,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其《实施办法》,2007年,邀请原省妇联副主席王明菊来团风给县委中心小组授课,近200名正科级以上干部聆听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解。联合县委宣传部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进校园,联合县司法局成立打工妹维权服务站和妇女儿童维权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特困农村妇女提供法律援助。2008年县妇联和县司法局联合办理援助四川女青年(团风县媳妇)离婚案被评为全省十大法律援助案件,受到省妇联、省司法厅的表彰。今年3月份,我县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今后,我们继续以“巾帼建功新农村”为主题,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领她们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在生活宽裕中建新业,在乡风文明中做表率,在村容整洁中显身手,在管理民主中求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促进妇女自身发展和进步。
第二篇:围绕四字目标 汇聚五方力量 引领城乡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围绕四字目标 汇聚五方力量 引领城乡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这里曾为三国吴王故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总人口106.9万人,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
近几年来,我市妇联按照省妇联的统一部署,结合“全域鄂州,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和新时期农村妇女工作实际,以“巾帼示范村”创建行动为切入点,以“城乡妇女携手同发展,共建巾帼靓丽新社区”为主题,围绕“富”、“净”、“谐”、“久”四字目标,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群众、城乡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巾帼示范岗、妇联团体会员等五方面积极性,全面组织,广泛动员,团结引领广大城乡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战场,有力地了撑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主要作法是:
一、立足“富”字,在拓宽增收渠道上做文章,引领农村妇女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中创佳绩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为此,市妇联把帮助农村妇女实现增收致富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实施巾帼致富促进行动。
一是发展特色促致富。结合我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布局,围绕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支柱产业,全市各级妇联积极引导妇女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选用优良品种,应用新型技术,促使妇女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增收。如杜山镇妇联动员旭东村妇女发展草莓种植,动员三山村和柯营村妇女发展水产养殖,使近百名妇女家庭年收入逾5万元。东沟镇妇联积极扶持珍珠养殖大户余晓林、何姣娥等从事幼蚌繁殖和珍珠手工制品开发与营销,带动760名妇女走上了珍珠养殖致富路。
二是培训转移促致富。按照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并重、培训与就业同步的原则,市妇联主动加强与农业、劳动等部门的联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狠抓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促使农村富余女劳力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了增收。07年来,市妇联先后举办了四届共8场妇女劳动力转移招聘会,发放就业信息资料3万余份,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近万名妇女参加了招聘。我们坚持把培训作为推动转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聘请20名农技专家组建巾帼科技专家志愿服务队,面向巾帼示范村妇女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多期,培训实用技术人员3270名;依托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旅游新城、花湖工贸新城等新型工业园区,与枫树制线、华耀制衣、富晶电子、凤凰薯业等企业联合开展定单式培训,就地转移妇女3764人;利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现有阵地,创办了鄂州市兴农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并争取商务部门项目资金200万元建设了鄂州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使妇联推进家政服务工作的手段更硬、渠道更宽、措施更实、效果更佳。
三是帮扶创业促致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工作的推进,许多被重用土地的妇女手中有了钱,但也失了业。为了引导她们走自主创业之路,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妇女就业,市妇联开辟多种途径向农村妇女宣传政府关于支持全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组建巾帼创业明星事迹报告团下乡开展巡回演讲;在深入考查基础上向有创业意愿的妇女推介巾帼家政、KS十字绣、永菊美容等适合女性的创业项目26个;2008年至今,全市各级妇联组织配合农行部门先后发放惠农卡3万多张,配合劳动部门开展创业培训32期,培训妇女2563人,帮助 1306名妇女争取小额创业贷款4371万元,占全市小额信贷总额的61.5%。这些举措,不仅大大激发了妇女的创业热情,还为她们指明了创业方向,解决了创业资金难题,促使一大批农村妇女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增收。
四是协会带动促致富。结合镇村产业特色,各地妇联探索建立妇代会+协会、女能手+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的专业生产协会20多个,面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一条龙服务,促使妇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实现了增收。梁子湖区东沟镇妇女余晓林创办了明俊珍珠开发有限公司,并牵头组建了东沟镇珍珠协会。协会不仅义务为珍珠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还组织珍珠姑娘到荆州监利等外地市做珍珠插片手术,为她们开拓了一条新的致富门路。协会目前吸纳会员460户,并跻身全省专业经济合作社五十强。段店镇妇女何称意的绿壳蛋鸡养殖协会、蒲团乡妇女周先华的鱼鸭混养专业合作社、杨叶镇妇女喻林英的林龙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在推动当地特色农产业发展上都发挥了良好的带动效应。
二、紧扣“净”字,在提高文明素质上做文章,引领农村妇女在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中显身手
整洁的村容,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最显著的标志;文明的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和思想根基。围绕改善农村形象,我市各级妇联在农村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除陋习、从我家做起”为主题,以“治五乱、刹三风、反家暴”为主要内容的“净化家园文明行动”。通过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和家庭文明创建活动,使村容村貌普遍得到改观,湾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在推进“净化家园文明行动”工作中,我们坚持“四动”方针:一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举办启动仪式、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建文化墙、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向妇女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净化家园文明行动”的宗旨、主题、内容、目标,帮助妇女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宣传,广大妇女明白了要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先要当好实践者。她们摒弃了“等靠要”思想,变被动为主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自觉参与到活动中去。葛店镇白浒镇村在聘请卫生监督员时,该村5名计生小组长主动请缨,身兼双职,且不多要一分钱报酬参与创建活动;新庙将军村九组妇女童春鲜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主动捐款1000元支援湾组塘堰改造,在当地传为佳话;蒲团横山村妇女在迁村腾地建设新社区过程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扯皮拉筋,展示了新时代农村妇女识大体、顾大局、开明大度的全新形象;杜山镇路口新社区是通过环境整治打造出的自然生态型新社区,该村妇女在大多数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积极投工投劳,担起了环境整治的大梁……妇女的广泛参与,奏响了“净化家园文明行动”的主旋律,同时也撑起了鄂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二是创办试点带动。2006年,以列入全省“百村”中的重点村和我市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着力点,市妇联建立“净化家园文明行动”暨“巾帼示范村”试点9个,区街乡(镇)建立“巾帼靓丽湾”创建点20个。2008年,借助全市“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的强大声势,将“巾帼靓丽湾”创建点扩大到60个,2009年根据全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布局,确立了“巾帼靓丽新社区”创建点106个。为强化责任,市妇联将各试点村创建工作纳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使该项工作成为全市各级妇联工作的一个“重头戏”。为充分发挥示范点上的辐射带动效应,市妇联在三峡村举办了“巾帼靓丽湾”授牌暨“净化家园文明行动”现场推进会,组织各村(社区)妇联干部到三峡新村等创建成效显著的创建点上参观学习。鄂城区还组织乡镇妇联和部分村级妇代会主任到武汉市石榴红村学习取经。三是学习教育助动。为了让讲卫生、讲文明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注重加强对妇女的学习教育。通过组织市家庭文明宣讲团下乡巡回讲课、开展主题讨论、现场咨询、文艺演出等方式组织农村妇女学习文明礼仪、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帮助她们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明意识,树立求知、求乐、求美的生活新理念,养成卫生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现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妇女的一种内在追求,全市村村都建起了女子腰鼓队、女子健身队。四是评比表彰推动。以文明家庭创评活动为基点,各级妇联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创建评选表彰活动。梁子湖区太和镇妇联提出“争创卫生明星户”、“争建绿色庭院”、“争当优秀家庭角色”、“争做„四无‟(无毒、无赌、无封建迷信、无家庭暴力)之家”、创文明村湾的“四争一创”活动,得到村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凤凰街道党委公开评选“十大孝媳”,并将“孝媳”的光荣匾送到其娘家,这一做法成为村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鄂城区妇联在全区提出的“五比五看”(即比学习,看谁家文化氛围更浓厚;比生产,看谁家科技致富更有效;比卫生,看谁家庭院更整洁;比道德,看谁家行为更文明;比团结,看谁家邻里更团结)的创建口号,在农村大地悄然兴起一股人人“讲”文明、户户“诺”文明、老少“唱”文明、湾湾“比”文明的新风尚……
“净化家园文明行动”的开展,使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以发挥,主体作用得以彰显。广大妇女在建设美好家园活动中,展示了才干,净化了心灵,美化了形象,也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被誉为“冷部门”做出了“热效应”。
三、力求“谐”字,在协调城乡互动上做文章,引领城市妇女在支援新农村建设中作奉献
为了整合城市资源,引领城市妇女为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我市妇联广泛开展各类城乡结对活动,并逐步扩大结对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全面组织动员城镇妇联组织、巾帼示范岗、巾帼志愿者、妇联团体会员与新社区结对,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妇女优势资源与农村妇女需求的有效对接。
2009年,根据我市构建基层党建城乡一体新格局工作的要求,市妇联制定下发了《鄂州市城乡妇女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方案》,号召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与全市106个新社区妇女组织结对,携手开展“四大”行动(即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妇女创业就业行动、妇女权益维护行动、巾帼志愿服务行动),成功探索出“组织联建、队伍联带、活动联办、服务联动”的城乡妇女组织共建机制,得到了市委的充分肯定。
在2006年发起的“示范岗帮示范村·手拉手建新农村”“五联五送”和2007年的“六联六送”活动基础上,今年5月,市妇联召开专题会议,以“岗村结对同发展,共建和谐新社区”为主题,对岗村结对活动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并将2009年命名的40个市级巾帼示范岗纳入到“岗村结对”行列,以“多岗助一村”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结对活动的覆盖面。
于2007年正式成立,拥有会员近3000人的鄂州市巾帼志愿者协会是我市城乡妇女结对共建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者们深入农村、走进农舍,奔走于田间地头,传授科技、传播文明、扶贫助弱、倾情奉献,受到农村妇女的热情欢迎。市女子文学艺术联谊会、市女检察官协会、女法官协会等妇联团体会员组织也主动加入到结对共建活动中来。这此团体由于精英人才集聚,在帮助农村妇女提升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市妇联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城市各级妇联组织、巾帼示范岗、巾帼志愿者、妇联团体会员积极行动,到结对村开展医疗义诊咨询、妇女卫生保健知识讲座、慰问特困母亲、资助贫困学生、关爱留守儿童以及帮助转移就业等各项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市国税局、公安局、烟草局、粮食局、建设局、教育局等单位妇委会争取局党委支持,捐赠办公桌椅、电脑、书柜、图书、腰鼓、健身器材等,为结对村妇女组织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等从物资上给予实实在在的援助;市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示范岗上的医护人员下乡讲授卫生保健知识,现场开展义诊咨询;市巾帼科技志愿服务队的蔬菜专家严连枝、林果专家廖友贤退休不退岗,多次进村入户传授技术;市女子文学艺术联谊会书画组每年春节前夕下乡开展“送春联、送年画”活动……这一支支活跃在农村大地的城市妇女队伍,成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舞台上一道靓丽风景。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结对活动帮助新社区创建“双学双比”示范基地22个,妇女文化活动室36个,捐款捐物共计20余万元,开展义诊咨询、送法(科技)下乡、文艺联欢等集中性活动110场次,直接受益妇女逾万人。
四、确保“久”字,在抓好组织整建上做文章,引领农村妇女在民主管理中有作为
按照“党建带妇建”的原则,以组织健全、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服务高效为目标,市妇联集中抓了村级妇代会整建工作。目前全市320个村,妇代会组织健全率和妇代会主任配备率达100%,并基本上做到了“五有”、“四上墙”、“设立三室”(有组织、有制度、有阵地、有活动、有档案;组织网络、工作制度、工作任务、工作职责上墙;姐妹谈心室、妇女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在第七届村级换届选举中,由于市妇联提前介入、积极争取,全市320个村村村有女性当选,当选妇女327人。这些女性的成功当选,使她们能够代表妇女姐妹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市基层妇女民主参与进程。在抓好村级妇代会组织整建的同时,市妇联创新基层妇女组织设置形式,在各行政村、新社区、自然湾组建立妇女服务理事会127个、巾帼维权服务站140个、家教知识咨询站47个;在乡(镇)村企业和以妇女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设立妇女组织33个。这些新型组织的建立,初步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纵横交错的基层妇女组织网络体系,延伸了妇女组织触角,拓宽了妇女工作领域,也为保持“巾帼示范村”已有创建成果和探索建立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总之,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市妇联作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较好成绩,有效提升了妇联的整体地位,扩大了妇联的社会影响。今后,我们将按照上级妇联的要求,学习借鉴姐妹县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方式,探索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不断纵深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07年4月26日,按照乌苏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安排,我们第十六期中青班赴山东考察学习,考察目的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更好地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服务。5月3日,我们对寿光市展览馆、寿光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和三元朱村冬暖大棚蔬菜种植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看专题片、阅读资料、听讲座等,对寿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引发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妇女工作的思考,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寿光三元朱村基本情况及新农村建设成果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坐落在渤海湾南畔,寿光市最南端,紧靠济青公路,南靠胶济铁路,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是一片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早在五千年前就受到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熏陶,是巾帼英雄陈少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就是出生并成长在这片热土上。
三元朱村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在王乐义书记的带领下发展特色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致富之路。作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元朱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冬暖蔬菜大棚,1989年由17名党员带头建的17个大棚,创造了平均每亩收入2.7万元的世界最高水平,1990年该村又建了181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寿光全市已建冬暖式大棚5130个,当年为寿光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现在的三元朱村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服务站和蔬菜加工厂,乐义品牌蔬菜销往世界各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低效问题。目前,三元朱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期工程,全村81栋楼房已经完工,幼儿园、敬老院相继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重要项目高科技示范院开始动工建设。
王乐义说:“三元朱村的发展关键是靠生产的发展,我们有了好的政策,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起一支好的队伍,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结构上调整了三次,这个村的经济上了三大步。”
三元朱村发展经验,一是立足实际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走特色农业、科技农业之路;四是把握时机,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坚持科学规划村庄,立足长远发展。这个村在发展过程中,妇女能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真正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乌苏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智慧、参与和创新。为全面掌握当前我市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引导广大妇女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依据我市各乡场镇妇联有关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汇报,通过座谈、走访了解、数字统计等形式,对全市20个乡场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
1、农村妇女致富本领显著增强。近年来,乌苏市各级妇女组织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妇女发展,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意义,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妇女工作的首要任务,深人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和“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加强妇联组织网络建设,采取上下联动,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建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三大网络,建立以农村妇女学校为重点、各类教育培训基地为补充的科技培训网络,形成了文化教育、实用技术、绿色证书、职称评定和学历教育五个梯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体系。2005年组织讲师团深入20个乡场,培训了村级妇女科技推广骨干2000多人。广大农村妇女立足各类活动载体,在劳动中学,在学中做,目前全市有70%以上的妇女接受政策规定、农业科技培训,6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2门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树立妇字号龙头大户27户,“新农村巾帼示范村”20个,“巾帼科技示范村”6个,全市派出第一批4名女农民参加了全国女农民经纪人培训,并取得全国农民经济人证书。农村妇女科技致富本领普遍增强。
2、农村妇女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各级妇联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在更广阔的生产领域中实现增收致富。形成了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八十四户乡妇联积极贯彻该乡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方针,结合本地优势和产业方向,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带头种植“绿色蔬菜”,带头销售农副产品,她们兴办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为农村妇女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夹河子乡面向市场,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向妇女推广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新技术,仅葡萄保鲜技术就使该乡80名妇女受益,靠保鲜技术平均每户收入 2万元。皇宫镇、百泉镇、四棵树镇开展科技养殖竞赛,引导妇女发展名优新特品种养殖,探索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涌现出象许云霞、加玛力汗、王亚萍等一批年产值10万元以上专业大户,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1%。另外,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村妇女的又一条增收渠道。古尔图镇一次为汇通棉纺厂输送30名女工,2005在农牧区开展了“转变观念走出去,艰苦创业为家乡”活动,我市输送到乌鲁木齐市从事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的女工32名,2006年实现市乡转移1530人次。
3、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广大妇女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市妇联抓住时机,适时引导,组织学习,相互观摩,使各类女农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市场信息和最新技术传递,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各乡场妇联积极组织农村妇女进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知识培训,大胆尝试成立了适合妇女群众的专业协会32个,初步完成了制定规章、召开理事会、成立专业小组、建档、营销活动等工作。其中,八十四户乡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协会、西大沟镇的番茄协会、石桥乡的手工艺品协会、古尔图镇的大芸中草药协会、百泉镇的巾帼奶业协会等协会较为成熟。据调查显示,随着各类农村妇女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广大妇女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能力较以前明显增加。
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历史原因,农村妇女工作中还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妇女总体素质偏低。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平均少于男性。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仍然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认为致富兴家是男人的事,满足于自家经营和操持家务的小视野,主动性较低,严重制约妇女的发展潜能;三是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生产技能等,不能有效地掌握,对一些生产经营、政策措施、网络信息等,更是知之甚少,影响了她们的劳动回报率。
2、妇女就业观念保守和懒惰思想还很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靠近家门的就业机会虽然增加了很多,但仍有不少农村妇女观念保守,认为自己没什么文化和本事,只能在家做家务,尽管有很多活儿可以做,但她们嫌挣的钱太少,大事做不来,小事也不愿做,一有时间沉缅于麻将桌上,生活满足于过得去就行。
3、妇女获取信息渠道闭塞。由于信息不畅,缺少行业协会的帮助等原因,农村妇女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致富信息主要来源于“你种什么,我也种什么”、“别人赚钱了,我也跟着干”,造成生产的盲目、被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继续强化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要在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培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培养合格新型女农民为主要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思路。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式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妇女的需要。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保证妇女占一定比例。
2、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妇女致富意识。鼓励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增收渠道,要广泛树立妇女致富典型,大力宣传她们的创业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实现自主创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农村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做好创业前的培训、资金扶持工作等。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要促其向规模化、特色化、集团化发展。
3、大力开展“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要结合地区妇联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特别是乡场镇妇联要着力抓好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出能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示范村,使“三学三比”活动的对象由示范户到示范村,带动效应由点到面,发展当地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壮大和培育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各级妇女组织要成立女经纪人联谊会和女能手协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建设,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5、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要充分发挥妇女劳务输出基地的作用,加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畅通输出渠道,做好权益维护,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大跨度、大规模、有组织的转移创造条件,通过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同时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第四篇: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调研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妇女半边天,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批农村男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妇女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体。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妇女的现状
1、农村妇女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体。目前,多数农村妇女因为产业结构调解、社会角色分工,决定她们不能走出家门,只能留在家里务农,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从我镇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妇女大约占农业劳动力的55%以上,农村妇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
2、农村妇女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一方面,她们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在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行业大显身手,妇女致富能手日渐增多。另一方面,她们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承担者。农村老人的赡养、儿童的抚养、家庭的整洁主要靠妇女,邻里关系的协调程度直接取决于妇女,农村文化宣传活动对象也主要是妇女。
3、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一是在校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妇女具有了初中文化程度,不少妇女还具有了高中、中专甚至大专文化程度。二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通过看电视、书刊、参加科技培训、外出务工等,一大批妇女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她们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4、农村妇女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随着妇女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已逐步地参与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多方面的村务管理之中,参政比例逐年提高。以**镇为例,全镇现有村干部共206人,其中女干部61人,占29.6%,比上届提高6.5%;第四届镇人大代表共83人,其中女代表16人,占19.3%,与上届相比高2.3%;第四届镇党代表129人,其中女代表26人,占20%,比上届高出2.5%。
二、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观念还有待转变。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目前,有的妇女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把个人生活幸福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识,自愿地扮演着从属的角色;有的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求发展、不思进取,这些思想和观念都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2、身体健康不能得到好的保障。近年来,虽然农村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与提高,但仍有大部分女性患了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因受条件限制未能及时发现、及早治疗,以错失了最佳治疗机会,以致使乳腺癌、子宫癌等女性“杀手”呈上升态势,给农村妇女、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
3、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相对农村男性,在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都相对偏低。同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机会都相对男性少,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低,使很多女性只能从事常规农业生产,有些难度的工作无法胜任,更影响了妇女创业。
4、市场信息缺乏、生产资金不足。在调查中农村妇女反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信息和资金。致富信息主要来源于“人家种什么,咱种什么”,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致使农村妇女发展经济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妇女反映在生产经营中缺乏周转资金,贷款难,使扩大生产和经营能力非常受限,难以形成大的规模。由于资金、技术、生产销售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缺乏社会支持,村务管理参与程度低。受几千年封建陋习的影响,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歧视女性现象,女性参政或创业常常受到打击和嘲讽。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大多数人认为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是男人的事,与妇女无关,造成村两委换届过程中,女性进两委的比例很低。在我镇55个行政村中,村两委班子中有女性的仅占21.2%,而且基本上是村妇代会主任兼支委,女支部书记、女村长仅有2名。
三、优化环境,提高素质,积极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1、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为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女性、重视女性、
第五篇: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分析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要务。这是一种符合潮流的全新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正确选择,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
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农村”是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主体是农民,妇女是主力军,她们既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和谐农村”成果的接受者。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离不开妇女的参与,更需要妇女的智慧和创新的妇女工作。如何引领农村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探讨。
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农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农村妇女不仅是家庭的主妇,也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特别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更突出了家庭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重地位和作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农业女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县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有13万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将近8万。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已超过6万人,在农村留守人口中,大多是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其中妇女劳动力占到农村留守劳动力的70%以上,有的县甚至达到80%。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没有变,但内涵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妇女已不再是围着锅台转,而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生活,成为农村的肯干。
农村妇女是精神文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主义的创造者。一个村的文明程度、社会风气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于该村妇女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卫生、干净的家居环境,女同志大都是缔造者。家庭生活环境、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取决于女同志的良好习俗和卫生习惯;建设和谐的家庭、和睦的邻里,更体现女同志良好修养和道德风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妇女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不可取代。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致富能力普遍不强,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不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广大农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市场意识、致富意识越来越强,但是,致富的本领、致富的手段还没有完全掌握,敢不敢干的的问题解决了,会不会干仍没有解决。致富能力不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极不适应。二是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不适应。在一些地方,生活的陋俗、不文明的习惯,甚至封建迷信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严重的影响着乡村文明。三是民主管理意识和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还很薄弱,与管理民主的要求不适应。在农村普遍存着妇女不参与或不愿参与村级事物,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这些体现民主权利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且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发挥好农村妇女的作用,要突出倡导“四新”:培训新农民。培养新型农村妇女,是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迫切的要求。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积极实施“新型妇女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围绕承德的农业主导产业,致力于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村妇女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型农业。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二是加强妇女思想素质的培训。以道德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农村妇女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她们“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时代精神、塑造妇女性精神”为主题,进一步深化千百万妇女的学习奉献活动。三是抓好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面向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结合妇女特点设立培训项目和内容,重点开展家政服务烹饪知识、电脑网络知识等培训。四是抓好妇女骨干的提高培训。要以函大、农业技术推广站及各级培训中心为阵地,面向有志创业的妇女,进行创业致富培训,鼓励更多的妇女自主创业发展;面向农产品市场营销妇女能手、女经纪人等妇女骨干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现代营销本领,提高她们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营销的能力。同时,面向各层面广大农村妇女,同步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文明习惯。
拓展新产业。促进农村增收致富,要努力拓
展农村增收的新路子,全方位地开辟农村妇女增收渠道,帮助她们实现多领域、多层次的发展。一是发展庭院经济。庭院经济,具有增收空间,而且较适合女性。要扎扎实实的开展“农业项目进家”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在庭院发展经济上项目,根据本地的特点可发展果品、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等优势产业,适宜的地方也可搞家居旅游等实现增产增效。鼓励妇女发展
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立一批集科研、营销、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壮大妇女队伍,引领妇女进入产业化链条。大力培养妇女龙头企业家、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和女农民技术员,发挥她们的模范带动作用,科技示范作用,市场先导作用和技术指导作用。引导农村妇女投身到更大、更广泛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之中,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联合竞争之路,达到搞活一地经济,致富一方农民。三是协作引导,促进女劳动力转移。根据农村妇女性别特点,年龄层次、素质差异,努力拓展农村增收渠道,引导她们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建立妇女劳动转移就业基地,为妇女提供技术、信息和岗位,实现农村妇女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
倡导新文化。文化建设是“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农村”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引导广大妇女以“家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团结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是开展“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发动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村庄整治,治理乱放、乱堆、乱倒等陋习,做到家居整治卫生,推动村容村貌的改善。要重点组织一批巾帼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环境清洁活动,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二是开展以”树立好家风、争做文明人“为主题的和谐家庭、平安家庭评比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家家文明”的社会氛围,以良好的家风推进文明村风建设,让文明新风吹遍农村。三是组织开展“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根据广大妇女群众的爱好兴趣,组建各类文化娱乐队伍,坚持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活动,陶冶情操,凝聚妇女。四是开展争作“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教实践活动。突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主题,在广大妇女中掀起“八荣八辱”学习热潮,使广大农村妇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来证实,农村妇女是“和谐农村”的肯干力量。
树立新典型。宣传妇女,树立典型,营造舆论氛围,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不能可缺少的,也会在“和谐农村”中起的独特作用,同时更是妇女开展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积极搭建宣传典型,展示模范的平台,及时发现、树立和培养在“和谐农村”中,妇女带头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保护生态;弘扬文明新风,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评优活动,通过层层评选,激发妇女群众的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